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6:32:13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资产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

第1篇

高校的资产使用并没有完善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没有奖惩制度,无法激励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对资产进行合理利用,往往出现物资的随意采购、损毁等情况,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采购的物质没有全面的了解,采购后发现无法与学校实际情况相匹配,因而无法有效的发挥物资的实际效果,也无法让物资很好的配合学校的教学科研或管理,甚至出现采购了滞后性的设备,无法满足前沿教学的需要;对于已有的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反复撤除重置,设计规划不长远,导致资源的浪费;资源之间的利用没有达到共享,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资产重购现象严重。

二、财务存在账实不符

各高校的财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实际问题。例如将采购的物质一次性计入到支出项目,而不考虑资产的折旧计算;如果出现设备的维修,只记录了维修费的支出,但是并没有把设备增加的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计入账目,这样导致固定资产的价值没有变化,与实际固定资产的价值相分离,这样也就形成了高校在教育成本上核算困难的问题。对于该问题,参考国外情况来看,国外的高校固定资产是由政府来投入建设和监督的,由于资产管理经验的丰富,会让高校资产管理得到更为专业合理的操作,而我国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是缺乏一定专业性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不仅仅是高校资产管理形式的不同所导致,很大程度上是与国家的基本体制有关。在很多欧美国家,学校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因此政府对于高校的具体资产管理工作有决策和监督权力,且管理非常的严格。

三、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缺失

虽然各高校也对固定资产管理有相关制度进行规范,但更多的是宏观规定,缺乏细致执行的要求,因此制度会有更多的不明确和可操作空间,在执行中会有一定困难,甚至很多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实际管理的作用和水平。

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第2篇

1.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完善。

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国家,使用权和管理权分散归属于学校的不同部门,国资处、财务处、后勤处,图书馆和各教学院系等都具有相应的管理和使用权。从调查结果来看,河南省大部分高校,管理机构的设立都比较规范,符合内部控制的需要。但由于缺乏权威的领导管理部门,容易导致多头管理、管理机构和部门重叠的现象,致使国有资产管理组织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在管理制度方面,现有的制度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准则》等,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各种经济业务,制度观念略显滞后。管理制度中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钱轻物”的现象,对资产信息管理不重视,信息化程度不高。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国资处、财务处和各教学院系之间缺乏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同高校之间的制度更是千差万别,制度不完善的现象较为普遍。

2.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

河南省部分高校的国有资产配置并不是严格依照按需分配的原则,导致购置的资产无法被充分利用。一方面,由于高校校内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具有相对封闭性,资产的购置又缺乏严格的购置标准和预算规制,造成资产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部门之间特别是高校之间的资产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资源难以共享。这反过来又使得各部门愈发强调对资产的绝对占有和存储。

3.国有资产核算和评估不足,账实不符。

从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体来看,未能实现与财务管理的紧密结合,缺乏日常性的核算和检查,导致账实不符的现象出现。例如,部分高校的相关部门利用本部门有偿服务取得的资产,未办理入账验收手续,使这些资产排除在学校国有资产账目之外;类似的还有高校接受捐赠的资产,入账不及时也造成一定的帐外资产;有的资产已经被使用部门报废了,但并未及时履行财务报废手续,造成账实不符。

4.无形资产管理环节薄弱。

河南省高校普遍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存在管理盲点。实际上,高校是无形资产的富集之地,河南省高校的科研成果也相当丰富,但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缺乏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造成无形资产的总体价值不清,管理混乱。例如,部分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据为己有,而且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擅自将科研成果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没有进行准确的评估,或未能严格履行财务程序,转让收入未及时入账,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二、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有资产的地位、作用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国有资产权益保护的主动意识。从表面上来看,这是由于高校的资产管理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管理理念,“重人轻物,重购置轻管理”,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发挥资产的最佳效益,不仅是保障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要求,也是谋求高校长远发展的题中之义。但从本质上来看,高校的双层委托设置导致国有资产主体缺位,对二级者高校管理者的监督不力才是高校管理者管理意识单薄最根本的原因。

2.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从体制上看,河南省许多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就由各教学院系、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进行监督和管理,缺乏一个权威的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和整合;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该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没有很好地对接,无法实行有效的控制、检查和监督的职能。由于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使得学校的资产管理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从购置、使用、维护到报废的各环节相互脱节,有的环节出现无人管理,而有的又出现交叉管理的状态。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模式,削弱了资产管理的权威性。

3.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高校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对闲置浪费、随意挪用、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处置不够严格。由于没有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资产管理没有建立单位或个人责任制,造成管理责任无法追究,资产的效益和价值难以提升。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合理等现象比较普遍,容易造成国有资产闲置和流失。

4.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不到位。

河南省高校对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等风险控制管理不到位。尽管高校建立了资产评估、监督核查、财务和审计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并未从风险控制方法、风险控制内容和风险控制指标等方面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实物对账层面,现行会计账面不计提折旧,导致资产存在隐性风险;由于缺乏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导致国有资产提前进入待报废状态;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产权模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制约,带来很大的资产流失的风险。另外,对国有资产监管者和使用者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也缺乏有效的控制防范措施。

三、强化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树立现代资产管理理念。

作为内陆欠发达省份,河南省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和理念相对滞后。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首先是要增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广大师生和员工要明确各自的权责意识,严格遵守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树立产权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和动态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等现代资产管理理念,把风险意识根植于每位教职员工的脑海中,使他们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使风险降至最低。具体而言,高校各级领导和职工要形成重视国有资产管理的共识,遵循把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和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绩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校园文化。在资产购置、使用等管理过程中,注重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律,树立投入产出的效益理念;在校办产业经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的提升。

2.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完善资产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综合管理,教育部监督管理,高校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河南省高校应根据国家政策,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比如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国有资产管理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向产权管理转变,资产管理机构以产权管理为中心行使资产的监督权、投资权和处置权等;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由“归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和监督。与此同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来说,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资产配置制度、资产使用制度、资产处置制度、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制度、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制度、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资产监督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始终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

3.升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国有资产数据库建设,实现资产的网络化和电子化,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及时掌握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和经营状况,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清查提供决策依据。首先,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在教育部对高校资产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数据库,并使其能够包括学校资产的全部内容。其次,基于校园网的硬件和技术基础,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或购买适用于校园网的资产管理软件,并使学校各部门领导和员工可以根据权限了解到自己的相关资产信息。再次,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对接和信息共享,如财务部门、预算部门、审计部门等,实现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的全过程的动态信息管理。不断升级与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及各项功能,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4.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

针对河南省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的现状,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和核算体系,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第一,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认识到无形资产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国资管理部门中设置专职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第二,建立并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如产权制度、财务制度、对外合作转化制度、开发利用制度、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等。第三,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将高校无形资产要素纳入财务核算范围,确保高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重视无形资产投资转让时的评估工作,保障学校无形资产的权益。

5.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评价,建立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第3篇

随着这几年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资产管理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各个高校加强资产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资产在实际工作的作用。RFID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实现高校信息网络对资产存量、使用情况和动态的实时监控;还可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同时,借助于强大的网络设施,它可以实现高校内部及上级主管部门各级单位共享、查看数据,达到资产追踪管理的目标;实现财产清查、资产调度、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及资产处置,进一步提高了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在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上建立物联网RFID资产管理系统,从而实现高校资产管理的网络化管理、智能化管理、集约化管理、科学化管理。高校物联网资产管理系统基本操作模式是:采购部门购入资产后,资产管理部门入帐,同时在资产设备实物上粘贴RFID电子标签,RFID电子标签内写入资产设备的详细信息,每次对资产设备进行管理操作时,读写设备都会自动读取设备电子标签的信息,并将读取到的不可修改的设备信息发送回服务器进行处理,从而实现资产设备的实时动态管理。RFID技术应用在高校资产管理中所带来的帮助是明显的,它可以减少资产管理员工作的时间,提高资产管理业务的工作效率;方便资产动态化实时管理,减少工作失误;减少任务重复及降低工作负荷;进一步改善资产管理的自动化控制与管理;减少固定资产难以查找事件发生的频率等。

2RFID在资产管理中应用面临的挑战

RFID技术在带来了资产管理革命时,成本问题、技术问题、隐私权问题及失业问题,甚至有专家怀疑RFID是否会成为另一种泡沫?本文整理了近年RFID在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为RFID在高校资产管理领域更快、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2.1技术问题

RFID技术虽然从80年代已经开始发展,但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没有被攻克。RFID标签的应用材料会影响天线效能,由于被动式RFID标签卷标是由电子标签天线透过无线电波从手持终端吸收能量与指令,标签的芯片中的数据也是由天线透过无线电波与手持终端沟通,而传递能量与指令的无线电波会受到标签天线所贴附的材料影响,有些材料会吸收无线电波的能量(如水或有传导性水溶液产品)、有些则会反射或折射(如金属性或玻璃产品),也有些材料会与使传递的无线电波频段飘移到不同的频段(如塑料等产品),使手持终端无法辨识。RFID标签识别距离现在还不超过10米,识别还具有方向性。所以这是对RFID技术在资产管理应用中的巨大挑战。RFID标签是否最终会取代条形码?目前并没有明确答案。与条形码相比RFID标签具有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估计全球超过1000个单位已经安装了RFID固定资产标签,用于追踪及管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就如何让RFID标签与现有条形码并存共享、尚无可参考的规范。而条形码技术因高度成熟且应用历史较长,在短期内不太可能为RFID标签所取代。物联网RFID标签和传统的固定资产条形码二者在通讯协议、接口方面、数据交换等方面都没有统一交换的借口,二者整合和信息互通实现的技术难度比较高的,有许多技术问题还需要研究。

2.2RFID系统标准化的问题

FFID标准化才能推动RFID技术在资产管理领域的发展,RFID标签系统的标准化涉及标识编码规范、通讯协议及应用系统接口规范等多个部分,标准化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通信、接口和数据共享等问题。目前高校已引进RFID标签系统的,均采用不同RFID厂商所提供的系统。不同厂家的标签和读写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也将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此,国内高校资产管理界尚未达成统一标准的共识。

2.3安全问题

物联网RFID技术为高校资产管理带来飞跃的变化,但目前物联网RFID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国内还有一套标准的安全技术、数据加密和数据访问权限存在漏洞,黑客可以轻而易举地读取电子标签数据,甚至可以修改、写入电子标签的数据,电子标签数据安全问题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黑客攻击者只要使用相同规格的读取器,并且在RFID标签的可接受范围之内,就能够读取电子卷标内的数据,造成固定资产信息泄漏、修改等安全问题。RFID标签必须加密,增加数据安全性,防止被攻击,这是我们在RFID技术安全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2.4成本问题

RFID资产管理成本主要包括主要设备成本和网络建设成本。网络建设我们主要依靠现有的校园网建设的基础上构建智能化资产管理系统。现在我们首要问题RFID电子标签成本问题,每个资产设备上都需要粘贴一个RFID电子标签,所以RFID电子标签的成本直接关系到RFID技术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是否能顺利推开发展。RFID芯片及其相关设备因其购置成本相对较高,大部分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考虑经费,通常会先尝试小范围应用。例如:对于单台价值比较高的设备,便于携带的设备等。成本较高主要有二个原因:首先,不同的设备需要不同的材料的标签、使用环境不同、天线设计需求不同,加之各个学校不同的规范以及不同的信息应用需求等等,往往需要许多系统整合与定制开发,这样就增加了成本。其次,基础建设与系统投资效益问题。RFID系统必须从使用人端开始建构,经过二级单位资产管理员、二级单位负责人、学校资产管理员、学校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学校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学校分管领导等,如此长的系统应用基础建设也必须同时建构,才会有RFID及时的信息与整体应用效益,但是,学校各个系统(校园办公、校园财务)有差异,如何信息分享,在基础建设不完全的情形下,RFID系统应用仍不明朗。由此可见,目前物联网RFID技术在满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际需要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物联网技术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确实是资产管理领域的一次巨大的变革,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一步。RFID技术高校资产管理系统是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发展的趋势,在不久的将来RFID资产管理系统必将成为高校资产管理的主流。

3物联网RDID技术在资产管理中应用建议

3.1技术问题的建议

改善现有RFID技术,可以导入RFID系统之前应先进行目标环境分析,对粘贴标签的目标分析,包括尺寸与读取方式、角度,以及开发合理的标签及接收天线;避免有读取死角;避免重复读取同一目标,设计具有过滤功能的读取设备或是目标设备,设计被读取的沉睡机制。在RFID系统中考虑设计防碰撞技术(Anti-collision)或是二进制搜寻技术(Binarysearch)。如何把RFID技术与条码结合起来,这个题目很复杂,我们高校应该利用以条码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平台,建立RFID标签信息库,开发能同时识别条码和RFID信息的识读器,我们要积极探索条码和RFID信息兼容的应用环境,共用一个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这可能会成为今后几年RFID资产管理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3.2统一标准建议

由于各个高校标准仍未整合,加上高校之间管理也不一致,开发多频段RFID芯片产品,以适应各个高校需求的差异;读取器中可设计弹性的硬件架构使利用软件调整参数达到适应各个高校不同的频率与功率。其次由国内标准化组织制定RFID技术的编码标准、接口标准、测试标准、应用标准等等。RFID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点,我国目前已经启动以ISO/IEC标准来研究RFID标准。我们制定RFID标准,坚持“以应用促标准,以标准带应用”的原则,适时出台适用通用的标准频率,以给我们高校一个快速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美国和日本已经建立自己的RFID标准,我们可以参照他们制定的过程和标准,制定我国的RFID标准。3.3安全问题的建议目前,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强RFID安全,控制风险。

3.3.1电子标签的彻底销毁。我们设计的电子标签可以接受销毁指令,当系统管理员发现电子标签异常时,我们通过终端可以向RFID标签发出销毁命令,当RFID标签收到销毁命令后,标签会将自己销毁变为失效标签,这样就保护了标签内的数据不被读取,通过这种自毁的方式来保护数据的安全。但是一旦标签自动销毁后就不能再使用,要重新更换新的电子标签。

3.3.2RFID标签休眠。与销毁电子卷标的道理相同,我们可以开发一种暂时关闭的电子化标签。当系统管理员发现异常时,通过终端设备发出指令,当RFID标签收到指令后,马上进入暂时关闭状态即待机状态,这时任何读取设备都无法读取标签内的信息,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保护了标签的信息安全。当确认坏境安全后,我们通过系统终端发出唤醒的命令,这时RFID标签又可以恢复正常状态,读取设备可以读取标签的信息。

3.3.3通过加密码方式。我们通过加密的方式来控制卷标的存取,我们在电子标签中写入一定频率的固定密码或滚动密码,读取终端设备在读取电子标签时必须发出相同频率的密码,电子卷标收到密码后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就会响应读取器,让读取设备读取信息。由于黑客的水平不断提高,加密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3.4金属屏蔽法。将RFID标签用贵金属网罩或金属箔片包裹起来,这样可以屏蔽标签发出的无线信号。这时任何读取器由于收不到通讯信号而无法读取设备的信息。

3.3.5干扰信号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设备发出干扰信号来干扰读取设备读取设备的信息,由于读取设备收到干扰信号而无法正常读取设标签的信息。这样虽然保护电子标签的信息,但可能干扰其他正常通讯和信息读取。

3.3.6特殊保护标签。我们可以通过制作特殊的标签,这种标签有自我保护功能。电子化标签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假信息,阻止指定读取器以外的读取器读取受保护的标签,但这种标签由于成本太高很难被用户接受。件,则围捕工作全部结束,如果RFID标签成本包括标签芯片的成本、标签天线的成本、标签封装以及标签印刷的成本。在满足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努力降低芯片面积是降低芯片成本的关键,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优化芯片的设计很重要。在标签天线的制造方面,可以采用网印导电油墨印刷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天线的成本。增加电子标签的生产量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开发多频段的芯片设计技术与在可擦写的芯片中设计写保护功能,或是在芯片中设计适用的数字指令,使得电子标签具有通用性和统一性,这样就可以形成市场规模,可促进成本降低。

3.5示范系统应用的建议

由于RFID系统建构受到RFID技术本身的限制,目前尚无通用型随插随用的通用RFID系统。因此,我们要发挥RFID系统长距离、可擦写技术优势,选择基础较好的学校推动资产管理物联网系统的建设,示范建设中先从易于粘贴电子标签的设备开始,再逐步扩大应用领域与实施范畴,不断提高RFID应用系统在固定资产中的应用。

4结论

第4篇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扩展,一直到2010年,持续了十多年,为此高校的规模与数量都在不算扩大,学生的人数不断膨胀,这就需要高校不断补充教育教学资金与资源,否则就会面临超负荷运转的问题,无法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为了补充教学资源与基础设施等软件与硬件资源,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许多高校向银行贷款来缓解资金压力。然而,高校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资产的价值,面临财政教育资金紧张的情况,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资产的价值,无疑是一种变相的浪费。而出现这种现象,与高校资产管理混乱、预算控制不合理有着很大的关联。

1.1高校资产的购置与使用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1.1.1资产购置缺乏有效的论证机制

高校资产的采购与配置一直是资产管理的重头戏,不过一直以来,高校处置资产购置都存在着偏见,“重科研经费的申请,轻资产购置论证审批”。高校资产购置的管理部门包括高校经费主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两大机构,而两者之间的职能存在交叉、不清晰的现象,因此很容易产生“踢皮球”或“脱臼”的现象,在资产购置论证阶段,两大机构由于无法及时联动,无法真正实现购置论证,不能为购置提供真实科学的依据;而资产管理方面,问题也颇多,比如档案管理不完善,家底不清等,这些也是资产购置论审批需要参考的重要数据,这些问题会导致盲目重复购置的现象。

1.1.2资产使用共享不充分

高校资产购置后面临如何分配与使用的问题,目前高校还普遍采用一种封闭的运行模式,即谁申请的谁使用,不同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共享资源与协调机制,各自为政,导致自己单位购置的一些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很低,而其他单位经费紧张而又无法购置与使用的双重矛盾。

1.2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

预算控制是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每个单位必须建立资产预算控制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目前许多高校在资产预算管理控制的建设方面存在不足:

(1)预算编制未与本单位业务需求、资产存量紧密联系起来

而现在高校各单位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去争去抢预算,而置自己单位已有资产存量与“家底”于不顾,不加强自身的资产管理,一味地多加。

(2)预算分配缺乏科学性

现在预算编制归各个单位,他们编制好预算后汇总到学校的财务处,财务处只记总账,而对各部门的资产存量并不了解,这样就缺少了资产预算分配的衡量标准,只能是根据往年的各单位的预算分配进行适当调整,这种分配缺乏严谨性与科学性,无法真正实现各个单位的资产需求,并导致有的单位资产大量闲置。

1.3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控制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高校资产购置时,购置预算仅关联了有关资产的边际增量,而对资产存量的把握并不清晰,也未建立与其相关的联动机制,也就说,预算管理中对资产购置的管理很薄弱。再有,在使用高校资产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资产使用评价体系,也就无法及时反馈资产管理的执行效果,从而不能真实反馈预算的执行效果,如此循环下去,会导致资产使用的盲目性,同时无法促进资产利用率的提高。而对于那些需要处置的资产,在资产转让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预算监督机制,处置的任意性很大,处置信息不透明,往往导致高校资产的不合理流失,甚至滋生高校腐败现象。这些问题都反映出,预算控制与资产管理还未得到良好的结合,还未建立起联动机制,需要运用良好的策略为其“牵线搭桥”。

2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措施分析

高校资产的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高校各单位与财务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应该在全校树立起资源节约、优化配置的理念,积极寻求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提升高校的资产使用率,并扩大共享范围。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与实物使用部门,要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与联动,建立对账制度、预算编制制度、共享协调机制,从而为资产管理与预算控制管理的结合打好基础。

2.1完善资产管理的购置与使用机制,为预算科学控制提供依据

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包括产权登记、资产清点盘查、资产登帐造册等工作,目的是一定要对自己的“家底”了如指掌,数据要真实准确,这样能为预算管理中的资产购置论证审批工作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预算编制必须与资产购置密切结合,在预算编制时必须以现有的资产数量及配置情况为准,严把资产购置审批关卡。为了保证其公平性,增加透明度,可以推行资产预算评审制度,引入第三方的专家进行评审,明确学校投入的重点,制订短期、中期与长期的资产配置计划,以此进行预算编制,并进行资产配置优化,以此改变有的部门“撑着”,有的部门“吃不饱”的现状。

2.2强化预算编制管理,深化部门的预算管理控制

预算控制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点就是资产购置预算,因此做好资产购置预算至关重要,特别是固定资产预算这一块,财务部门要明确购置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评价、考核,强化预算编制管理。编制预算前,资产管理部门要联合其他各职能部门,根据法律与政策的规定,界定好高校单位的人均占有资产量,因此确定好资产配置标准,有了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预算编制才会更具科学性。对资产配置标准的执行,可以从点到面,优先考虑行政管理部门,从办公资产“开刀”,统一办公类资产的资产配置后,会起到带头作用,逐步扩展到各个单位、部门与学系。在制度方面,制定高校新增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完善高校资产的配置及审批办法,要极大地提高年度编制预算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政策上对资产管理与预算控制的结合进行支持。

2.3建设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资产数据共享

第5篇

高校的资产想要对存量进行盘活与调控,就可以运用新的增量来进行,增量会受到存量的制约,增量能够对存量进行激活。能够公平的对高校的资产进行配置,科学的高校预算工作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和喜欢能够使高校的资产结构得到有效的优化,确保能够及时的发现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并及时的进行纠正。想要有效的对高校的资产进行管理,就必须要选择最优化的方式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所以,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能够与预算管理工作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二、明确高校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有效的结合

(一)对绩效审计、资产配置、预算编报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确保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结合

第一,在年初对预算进行编报之前,必须要对高校的国有资产的收益情况以及资产的存量进行编报。将资产管理中重要的内容与相关部门的预算进行结合,使预算管理工作与资产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目的得到实现。第二,在对高校的发展规划进行预算时必须要与年度预算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中、长期的预算与年度预算互相印证、互相促进,以此来使年度预算的准确性得到保证。第三,以高校的资产配置为突破点,找到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结合点,使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能够进行结合。第四,必须要构建一个良好的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制度。

(二)建立资产信息化和管理平台,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结合

对高校的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其中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构建一个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这也是保证预算管理工作与资产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方法。对符合当前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开发,对资产信息的共享以及这个过程进行实时的跟踪与控制,这样就能够确保实现动态化的资产管理以及精细化的预算编制。将摸清资产的存量系统作为基础,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来支撑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以及部门预算等工作。此外,还必须要提供动态、细化、准确的信息来为资产的日常管理以及预算的编审工作进行服务,这样就能够对高校的国有资产监管方法起到促进的作用,使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管理的成本得到降低。

(三)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核实清理,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结合

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核实与清点,就可以使高校管理部门对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要使资产的账面价值可以准确的反映出来,以此来使高校固定资产的账目能够与实际相符,为相关部门的预算提供准确的依据。此外,在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与核实的过程中,如果在清查结果中发现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可以及时的对问题进行解决。所以,资产清查工作其实就是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结果以及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结果进行验收,是预算管理工作与资产管理工作互相结合对资产存量进行夯实的重要基础。

三、结语

第6篇

高校资产规模在不断壮大,其传统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取而代之的将会是类似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这样的新型管理模式。但从客观上分析,这种新资产管理模式在推广和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1、管理职能分散,资产预算管理职责范围不明确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需要高校多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效用。然而高校往往由于组织体系庞大、结构层次过于复杂,而很难形成明细的管理分工,导致资产预算管理人员职权不清、基础工作不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新型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2、高校资产管理意识薄弱,资产配置标准不完善

高校对资产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很多高层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的理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对资产管理设定的范围过窄,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完整的资产配置标准,或受“重钱不重物”的思想误导,对一些闲置的固定资产没有加以利用和保护,造成资源浪费。

3、预算编制体系不健全,预算执行缺乏科学性

高校预算分配不合理或预算控制不力均会造成预算管理失调,从而难以形成科学完整的预算编制体系。一方面,受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影响,在预算编制和执行时,对资产存量考虑不足,并且容易把重点偏向即将发生的支出或收入方面,而忽略过去事项中产生的资源差异。另一方面,部门之间往往缺乏合作,而是自顾自地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完全置现有学校资产存量于不顾。

4、配套制度和工作机制尚未建立,管理工作可靠性低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虽得到一些高校重视,但在执行上仍流于形式,没有建立具体可行的工作机制和配套制度。在资产管理上缺乏相关联的预算控制和评价体系制约,则容易导致资产处置和使用的任意性和盲目性,造成高校资产流失、浪费,甚至滋生腐败。

二、促进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途径与措施

高校资产的有效管理应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才能从源头上消除资产管理中的隐患,这要求各层级的财务部门相互协调、一起努力,同时需要全校师生共同监督和执行。促进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资产管理工作制度,规范基础工作

高校管理层要强化资产管理意识,根据高校自身发展特点和不足来加强资产管理制度的细化和完善。从资产清查开始,不管是钱还是物,都要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并对所有资产的数量、规格、价值、年限、保管人等信息作详细记录和归纳,力求完整、准确、真实反映出学校现有资产的具体情况,便于下一步分配、预算、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建立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管理体系提供基础依据。此外,学校要结合国家颁发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对现有的资产管理工作制度进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从而确保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强化预算管理意识,健全预算编制体系

健全预算编制体系是实现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前提。预算编制不单是财务金额方面的收支预计,高校管理层应鼓励各单位、各层级人员共同参与预算分配、控制、实施的全过程,树立全员管理资产预算观念。预算编制要具有全局性和合理性,不仅要重视投入控制,也要将资产存量纳入编制范围。做预算编制前要对物资财产进行全面盘查,确保账实相符;编制过程要坚持实事求是,剔除虚假、夸大成分,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预算编制完成后,要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对预算执行进行全程实时监控,确保预算编制体系落到实处。

3、健全管理评价机制,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科学完善的管理评价机制能够对资产使用率及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实时考核,是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能充分发挥效用的有力保障。高校的预算执行结果评价机制应以资产使用情况为基础,将预算形成的资产使用情况与预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预算管理及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但切不可过度追求细化,以至于事倍功半。通过评价机制的全方位监测,还可以促进高校预算编制、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等财务管理手段的高效率执行。此外,高校还应结合相关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以提高相关人员的执行力和积极性,进而促进资产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4、推进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促进资源共享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已趋于成熟,但在学校这种营利性较低的事业机构中应用还不是很普遍。就目前形势来看,高校不断在扩招,办学规模加大,导致资产数量急剧增多、构成愈加复杂,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不足以应付庞大的数据量。因此,积极引入计算机技术以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共享资源、共同监督,进而促进资产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化、预算编制更加完整精细化,从而为实行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创新管理模式奠定扎实基础。

三、结语

第7篇

最早出台政策对公立高校资产管理进行考核的是陕西省教育厅。其2011年12月15日出台了《陕西省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考核办法(试行)》(陕教财〔2011〕178号)。考核内容包括: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及队伍建设情况;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情况;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各类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情况;资产清查及综合使用效益情况;资产管理创新,学习交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情况等。2012年11月29日教育部召开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视频会议,对高校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化及资产使用效益提出要求。随后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纷纷颁布相关制度,标志着公立高校资产管理进入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新时期。

二、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依旧,效益意识普遍淡薄

1.重视“社会效益”,轻视经济效益。与已树立市场意识,实现由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进而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企业相比,公立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所谓的“社会效益”观上。岂不知,一所经济管理欠缺、效益低下的公立高校,又怎能肩负起社会重任。更何况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本身就应当追求精细化、精确化、规范化、效益化管理,而不是在重视“社会效益”的幌子下,为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缺乏动力寻找借口与推卸责任。2.缺乏有偿使用观念,没有成本核算要求。一是无偿使用。长期以来,公立高校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无论是政府财政拨款与公立高校服务收入,还是社会捐赠等,都是无偿投入,无偿占用。二是不匹配。既没有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更不能做到固定资产配置管理与效益管理的同步化。三是固定资产难以共享。在固定资产配置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求人”的观念依旧普遍,导致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且利用率偏低,固定资产浪费严重,办学成本不断攀升。

(二)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划分不清晰

一般各公立高校都建有代表学校从宏观上负责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固定资产管理领导组或委员会,负责固定资产具体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以及校内各部门兼职资产管理员三级管理机构。但问题在于第二层级机构在职能上缺乏全面完整负责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功能。如各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由于涵盖过大,所以有的与财务部门合署,有的则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合署,几乎没有将所有与资产设备相关的业务统一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做法。又如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其业务一般不包括房屋资产。再如资产与设备管理部门,其业务虽然涵盖了所有与资产设备相关的业务,但由于基建后勤等设备仍然是归囗管理,所以其也不具备全面完整负责全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

(三)制度不科学,执行不严谨

1.产权制度不健全。从法律上讲,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产权属于国家,高校只是受国家委托管理与使用,受托的高校理应肩负看管责任,但是,在实践中,一是无法将这种国家所有变成人人负责监管的个体内在动力。二是制度上虽然明确了公立高校法人拥有的固定资产使用权、占有权、经营权,却并未明确其处置权及一定的收益权。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是管理责任不明。主要是管理权过于分散,使用权过于部门化和个人化,各部门的责权利不明,难以追究。二是计量口径不同。《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第三版)》将高校固定资产分为16类,公立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一般执行此规定。而财务部门执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则将高校固定资产分为6类,导致了账账不符与账物不符问题的发生。三是使用制度不合理。使用者对数量的重视与追求远远不能与使用质量及效率同日而语,导致设备利用率偏低。四是缺乏配置标准。尽管教育部规定了生均仪器设备值和年最低增幅,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办公用房及设备配置标准,但是如何确保生均仪器设备的品种结构科学化和是否认真执行办公用房及设备配置标准却无人问津。五是购置制度不合理。主要是缺乏有效论证,采购不按规进行,使用不考虑绩效,缺乏问责机制等。六是赔偿制度不合理。尽管学校出台的文件界定了赔偿范围与标准,并写明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解释,但执行中却缺乏责任认定及赔偿范围和标准。七是没有实行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制度。以邓小军、杜永宏(2011)调查为例,当问及该问题时,竟有9所高校作了否定回答。3.执行不严谨。目前,在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方面,虽然制度完整与合理,现有制度的权威性却得不到体现,有制度但管理部门不提议与坚持执行。如公立高校普遍制定了固定资产损坏、丢失赔偿处理的管理制度,但并未真正执行。由此导致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越来越不被重视。再如国家要求实施资产管理“三结合”,但执行者很少。可见,无论是上级文件,还是校定制度,在执行上确实存在着不严谨、不严格的现象。

(四)资产清查虽已常规,存在问题依旧普遍

自2006年高校启动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以来,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但存在问题却依旧普遍。如账物不符、资产损坏与丢失、资产闲置、随意拆卸、资产流失、资产共享及利用率低、资产陈旧老化等现象一直比较严重。

(五)缺乏使用绩效考核,资产使用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在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中,一直没有建立健全使用绩效考核机制,导致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首先,学校缺乏合理统一的配置标准,配置参差不齐,有的部门短缺严重,而有的部门却不断优化升级。其次,学校缺乏合理统一的共享机制。由于各部门追求资产数量多、设备全且“独用化”,导致资产无法校内共享,资产效益最大化难以达到。

(六)队伍不精干,专业水平低

长期以来,因认识偏差,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资产管理队伍一般由资产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与使用部门的兼职人员组成。在专职人员中又以财务专业背景的人员为主,特别是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有相当部分由财务或审计部门负责人转岗而来,他们虽然懂得资产管理,但由于缺少工科背景,并不懂设备管理。其他人员中也存在专业不对口,学历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培训、进修机制,队伍现状与事业发展很不适应。

三、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评价指标设置

构建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关注量化结果,更要重视定性之因。从领导重视、管理体制、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共享资源到高效使用,分析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只关注定量指标,只重视统计数字,却不研究其成因。因此,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管理环境(20%)

1.领导重视(10%)主要指学校主要领导以及分管校长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非常重视的得20分,重视的得15分,比较重视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重视的不得分。2.体制管理(3%)主要指学校设立完整全面与唯一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3.制度保障(7%)(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4%)。主要指学校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全程制度体系,包括资产配置(配置标准、配置预算、可行性论证、资产采购、验收等)、登记、使用、变动、处置、收益及评估、资产清查等。非常健全的得20分,健全的得15分,比较健全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健全的不得分。(2)严肃执行管理制度(3%)。主要指学校要保证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制度一经出台,不论何人只要不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都要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非常严格执行的得20分,严格执行的得15分,比较严格执行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严格执行的不得分。

(二)队伍建设(10%)

1.肯(敢)于负责(3%)责任是良知,是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动力。因此,在队伍建设中必须首先考核其责任心。非常肯(敢)于负责的得20分,肯(敢)于负责的得15分,比较肯(敢)于负责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肯(敢)于负责的不得分。2.专业(学历)匹配(2%)主要指学校配备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既要注重数量,更要重视专业匹配度。非常匹配的得20分,匹配的得15分,比较匹配的得10分,一般匹配的得5分,不匹配的不得分。3.年龄合理(2%)主要指学校配备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在年龄结构上,要做到老中青三结合。非常合理的得20分,合理的得15分,比较合理的得10分,一般合理的得5分,不合理的不得分。4.服务能力(3%)(1)服务及时性(1%)。主要指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对工作开展的及时性。非常及时的得20分,及时的得15分,比较及时的得10分,一般及时的得5分,不及时的不得分。(2)服务有效(正确)性(2%)。主要指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及正确性。非常有效(正确)的得20分,有效(正确)的得15分,比较有效(正确)的得10分,一般有效(正确)的得5分,不正确的不得分。

(三)全程管理(20%)

1.资产配置(8%)(1)固定资产配备标准(4%)。有固定资产配备标准且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2)资产配置年度计划(4%)。有科学的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并认真执行的得20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的科学性与执行性均一般的得15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科学但不认真执行的得10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不科学也无法执行的不得分。2.科学论证(6%)大型仪器设备配置经过专家论证并编制可行性论证报告。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3.日常管理(2%)固定资产采购、验收、登记、入库、领用、保管、维护、核销等进行规范管理。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4.对外投资(2%)高校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并按规定报批。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5.资产处置(2%)对拟处置资产要经过论证、评估、技术鉴定等程序,并按规定报批。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

(四)信息化管理(10%)

1.系统的建立和使用(5%)基础信息录入真实、准确、完整、规范,系统运行正常并配备专用设备和设施。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2.信息化管理(5%)对资产的现状以及配置、占用、使用、处置等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更新数据;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符合规范;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职责和权限明确;资产信息系统在本单位资产管理中发挥平台功能。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

(五)绩效管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