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环境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6:32:08

序论:在您撰写环境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环境教育论文

第1篇

我们在组织情境游戏时,需要一些玩具和道具,老师可以利用制作道具的机会渗透环境教育,发动孩子收集废物制作游戏用的道具。例如游戏《小老鼠运粮食》需要制作汽车道具,老师可以发动孩子收集纸箱,用废旧的纸箱制作小汽车。放哨的小老鼠需要用望远镜查看周围的情况,这个望远镜可以发动孩子收集饮料罐、娃哈哈瓶子、爽歪歪瓶子、胶卷筒来做。还有老鼠的家可以收集大型物品的包装箱,如电冰箱的包装箱,洗衣机的包装箱等。在制作游戏道具中,让孩子们懂得减少垃圾,利用废物节省材料的意义,培养孩子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再如我们排情境游戏《植树》时,需要道具树和铁锹及水桶等,制作这些道具同样可以发动孩子收集废物制作,树可以用旧挂历做,铁锹头可以用废旧的硬纸板做,铁锹柄也可以用旧挂历做,水桶可以用易拉罐或者一次性的大可乐杯做。总之,学生在参与游戏材料制作过程中,明白了废物可以再利用的道理,亲近自然的情感转化为真正的保护行为,环保成了真正的内在需要,调动了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二、结合环境教育具体内容,设计和创编情境游戏

我们除了利用制作教玩具及游戏用的道具时渗透环境教育外,还可以根据环境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孩子年龄特点,专门设计创编情境游戏。如为了丰富幼儿环保知识教育,孩子要爱清洁讲卫生,我将故事《地球清洁工》改成情境游戏,让孩子扮演游戏中的乌鸦、海鸥、秃鹫、蚯蚓等动物,通过游戏,孩子们不仅知道了有的动物能消除地球的垃圾,是地球的保护神,还懂得了要爱护动物。除此之外,对培养孩子自身的清洁卫生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关于水环境教育时,我设计了情境游戏《小鱼搬家》,游戏中小鱼们因为河里的水被污染,水中浑浊一片,看到伙伴已经被浑浊的水害死,小鱼们忙着搬家。孩子们通过自己参与游戏,亲身体会到了水对生物界的重要性,激发了要保护水、节约用水的情感。植树节到来之时,我们专门设计了《植树》情境游戏,通过收集资料,扮演游戏角色,教育孩子们懂得植树的意义,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没有树木和森林,水土就会流失,土地就要沙漠化,人类就会死亡。

三、将情境游戏地点搬进大自然

将情境游戏的地点搬进大自然,比如搬进森林、搬进一座污染的水沟、搬进植树现场,在大自然中做游戏,以具体事例教育孩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环境随之变化,大自然受到严重破坏,如果我们还不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那么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走在濒临动植物灭绝的死亡线上。在情境游戏中教育孩子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多植树造林,这就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爱护周围一草一木,不捕猎小动物等,并号召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保护环境而作出贡献。

第2篇

(一)教学内容杂乱单一、师资短缺是制约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瓶颈

从政府到民间,从学校到教师,还没有一整套专门化、系统化,适合农村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符合新形势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环境教育的指导性大纲和教材。在教学中,只能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教师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由于环境知识本身的庞杂和凌乱,使得环境教育在选材标准上把握不够,且实际内容也较为单一,课程基本定位在垃圾分类、环境保护这样一个笼统的层面,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境道德方面的引导。而且在开发地方课程方面,也没有涉及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这样便失去了农村环境教育的本质特色。同时,专职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没有或很少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意识不强、责任不足、能力不够等使得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不到位。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学校环境教育发展的瓶颈。[2]

(二)缺乏必要的制度和经费保障,未能建立综合教学体系

教育评价是完整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环境教育怎么教,教什么;如何确保环境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比重;在衡量和评估教育成果时,如何将环境教育纳入教育机制等,这一系列内容都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推进。目前,环境教育评价体系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中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要想取得环境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期性,必须建设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相互协调综合体系。当然,没有适度的经费,环境教育在宣传、活动、实践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制约,这也将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只能利用一些节假日敷衍了事,结果造成其对环境教育的过程不重视,效果不明显,实效性不强。

二、开展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对策

(一)用制度、经费作保障,加强师资的专业能力培训

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的环境教育的发展观,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牵头,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的课时、活动的开展、效果的评价等各方面着手,制定相关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同时,以一定的经费作保障,积极与各种环保组织加强合作,定期或不定期“走出去”和“请进来”,对农村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采取多种方法建立专家库,请教和咨询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农村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环境教育的教师队伍。

(二)以学生兴趣为动力,多形式、多角度开展环境教育

由于没有特定的教学任务,农村学校只能以特色教育的方式开展,在传授基本环境知识的同时,必须以学生兴趣为动力,借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推动教学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课堂渗透和专题讲座的办法,对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穿插讲授,或者以一周进行一次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课外教学主要以活动为主,利用各种环境节日(地球日、环境日等)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主题活动,扩大知识渗透范围;再者,以垃圾处理的方法为基础,以手工制作、废物利用、低碳生活等为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必要时要建立环境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一系列生态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树立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为一体的环境教育的综合体系

第3篇

地理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不失时机地开展环境教育。例如讲“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转嫁问题,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

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优化环境教育

1、运用对比分析促进环境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地理图表进行对比分析,可有效促进学生发现环境问题,受到环境教育。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这一内容时,单从地球上水的覆盖面积、储量、水循环方面来看,可以说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当我们把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按所占的比例用统计图表进行比较分析,就很清楚地发现其实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少,加上人类的污染、浪费,可再生的水资源最终也会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导致地球水资源枯竭。地球上的水除了储量有限外,在地球上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通过对各地人均占有的水资源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发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华北地区缺水相当严重,从而引导大家讨论缺水的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呼吁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运用对比分析,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识更为深刻,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2、开展交流讨论培养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环境问题同样受多种因素制约,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们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有争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交流讨论,让他们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高中《地理》“新能源”一节时,可结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提出“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应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引以为戒,不能忽视突发自然灾害对核电站的威胁和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争论,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核能利用问题的认识。

3、运用多媒体激发环保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只运用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播放洪涝灾害、沙尘暴、雾霾等一些形象直观的视频资料和新闻报道,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灾害的根本原因,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进行防范和治理。多媒体能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激发环保热情的教学效果。

三、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环保教育内容

第4篇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第5篇

1.教育基层实施主体的责任意识不高

具体到农村环境教育,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是有关政策的制定者,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负责抓政策落地,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基层实施主体。当前,我省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对农村环境教育的责任意识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⑴存在“重县城轻农村”的错误倾向。长期以来,我国环保立法、环境整治等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而对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在这个大环境下,对于县级政府而言,在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中,同样存在“重县城轻农村”的倾向,这是一直以来制约我省农村环境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⑵存在工作畏难的负面情绪。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素多,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加强协作,纵横向协调工作量大;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利于长远,但当前我省的状况是起步晚,底子薄,一般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大型工程,关系到每一个农村、每一位农民,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环境教育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投入。⑶存在无人负责的消极形态。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由县级环保机构主抓,多数乡镇未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机构,导致县级环保机构在面对众多农村时,则往往因人手不足难以有效推进工作,造成工作无人负责、推进不力的局面。特别是,上面也提到,农村环境教育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加强协作,但在现实中,存在环保部门作为牵头部门统筹不力、配合部门工作不积极等情况,陷入无人管真空地带。

2.教育受体的人群细分不够

农村环境教育的受体是农村人群。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根据人口学特征和与农村环境的关联关系的差异,农村人群可分为农村中小学生、成年农民、农村公职人员。在农村环境教育中,应逐一对以上三类人群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制定具体教育措施。而我省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开展校园环境教育,也是我国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因教师水平层次不齐、应试教育思维影响等,当前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大多只是在相关学科课堂教学中简单提一下,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同时与城市学校相比,生动丰富的课外环境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成年农民一直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的重要工作对象。成年农民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决策者和参与者,但当前我省对成年农民开展的环境教育针对性不强。对成年农民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其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讲大道理等漂浮的教育方法是不起作用的,绘制文化墙等范范的教育方法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农村公职人员(包括环保干部、中小学教师等)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农村公职人员的环保素养高低对整个农村环境教育工作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但当前,我省对有关农村公职人员的环境教育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对于环保干部,存在环保法律知识掌握不熟练、执法水平不高等问题;对于中小学教师,存在环境教育打折扣、照本宣科等问题。

二、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设计

1.基本思路

农村环境教育应在我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框架下,与其他措施实现融合、协作,注重与正在实施的《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形成合力;农村环境教育应充分立足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立足农村人群行为特征,立足乡情村情,立足当前农村环境教育现状,不可生搬硬套城市环境教育办法。

2.具体措施

第6篇

(一)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不够

针对我国小学的环境教育,虽然经历了将近二十余年,但是因覆盖的面积窄和一些学校的领导也没有完全真正地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造成了目前的环境教育问题还未能得到很好的效果。面对小学里的环境教育,有的老师认为是扫地、捡纸屑;也有的老师认为是在街道上对环保进行宣传;有的老师认为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实践活动;有的老师认为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讲解;也有的老师认为是在校园里种草、养花和植树等。以上的认知不能说不对,但是可以说老师对环境教育的认知还不够全面。

(二)少数的教师自身的环保知识缺乏

在传统的教学里面有“重文轻理和重艺轻科”的倾向,因而造成在小学的教师中有一部分的“科普盲”。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对环境教育的知识能有相关方面知识的教师仅有少数的人。目前的大多数的教师存在着对环境知识的整体体系认识不够,自己的知识面也比较窄,对于知识的有机联系没能够很好的建立,从而让教师在教学时间的过程中不能科学全面地掌握环境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准确有效地传授环境的知识。

(三)在时间和经费上对环境教育师资的培训不够

一些学校的领导认为从事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只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教育的知识即可,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老师的培训上。学校领导首先认为对老师的学历培训能够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从而加大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其次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与应试有关的业务素质。面对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需要落实在纸上。

(四)教育经费的短缺

据调查分析,目前的一些学校在环境教育方面的专项经费没有落实,在教育环境方面的活动经费和必要设备的添置没有得到保障。尤其一些边远地区的学校,教育经费更加地困难,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在环境教育方面的正常开展。

(五)缺少骨干的教师队伍

由于没有好的骨干教师队伍,有的学校即便非常注重环境的教育,但是活动还是无法正常地开展。到目前为止,在职称的评定和奖励方面还不明确,直接影响了环境教育老师的积极性,因而也影响到了环境教育老师在学校的地位。

(六)“学校质量”的评价观影响

九年的义务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一些有名的学校或是民办的学校采用择优选拔,无形之中造成了压力。小学阶段是否组办过环境教育,对升入名校或是民办的初中没有太大的影响。相反的,拥有好的环境教育,若果升入名校或是民办的初中比率有点低,社会上会给出质疑或是否定的评价,也因而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

二、环境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增强学校领导的环境教育意识

在环境教育的问题上,领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的领导虽然不会在课堂上直接传授环境教育的知识,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引导者。然而,学校领导对环境教育知识方面的态度和认知,直接会影响到环境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定期的举办“环境教育学校领导班”,使学校的领导充分的认识到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外,可以将环境教育的培训要求列入学校领导的任职考核内容中,进一步促进学校领导的环境教育的意识。学校领导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领先的思想,在环境教育的问题上才可以克服种种的困难,从而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二)加强环境教育骨干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环境教育骨干师资队伍是关键。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从事教育环境方面的骨干队伍,能够开展稳定、扎实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骨干师资队伍作为实现环境教育的基础,是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的前提和有效的开发环境教育的动力,所以对于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的建立是意义重大的。

(三)建立关于环境教育的评价制度

环境教育具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小学的环境教育应该属于小学教育的一项内容,所以教育环境也应属于教育评价之列。环境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增加了从事环境教育老师的积极性,也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方面加大了理解。

(四)做好环境教育的基地建设

因为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着环保的问题,所以环境的教育具有全球性、终身性、全民性等特征。因此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环境教育的基地是学校的重要项目之一。从经费的方面考虑,学校可以与社会上的有关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来开展环境教育的活动,进一步地推动环境教育社会化。

三、总结

第7篇

可以说环境保护是当代中国大学校园里,必不可少的话题。那么日本的大学生呢?开展这次调查研究之前,一直认为日本大学生一定在比中国大学生更积极地开展着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但是调查结果却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日本大学生在积极地参加着各种社团活动,但是在大学的众多社团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却真的是少之又少。在大学丰富多彩的众多公选课中,也很少有与保护环境相关的课程。可是日本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环境。对他们来说,保护环境更像是一种习惯,根本无需挂在嘴边。我利用在日本一年的短期留学时间,仔细观察了身边日本大学生的日常行动,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日本的大学生去超市或者便利店买东西,很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大家都是自备环保购物袋或者直接放入书包;在一天的课程结束之后,教室里总是那么干净,从来没有发生过上完课之后座位上留下一堆垃圾的现象。再反观中国的大学生,在呼吁环保的同时却没有全部付出行动。我们认为这样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日本重视环境保护,是从孩子抓起的。对于日本的孩子来说,从小学到高中,环境教育都是必修课。所以到了大学保护环境已然成为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付诸着行动。接下来,具体看看日本是怎样对孩子们进行环境教育的。在日本,环境教育的第一步,首先是让孩子们关注环境问题,对环境保护感兴趣。其实环境教育跟学习一样,是需要乐趣的。所以日本选择了幽默的漫画来作为环境教育的教材,以达到孩子们一边读着爱不释手的漫画,一边在不知不觉中就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的目的。或许在这点上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日本的方法,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动画片、游戏等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里,进行快乐的环境教育,从而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本,环境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幼儿期、学龄期(接受义务教育的期间,在日本指6周岁到15周岁)和成人期。幼儿期环境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丰富的感受力。因为如果没有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即使具备环境问题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也无法转化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行动。因此,在日本,去野外跟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经验。也就是说,学龄期的环境教育是直接体验学习,很多日本的中小学校在自然教育和野外教育的基础上加上冒险教育和传统的生活体验等活动。小学的低年级,这期间主要是在学校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到了小学的高年级,孩子们就开始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活动中了,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开始付诸行动。比如小学四年级课上以学习水和废弃物的相关知识为契机,孩子们举办关于地域环境保护的活动,这样的事情很多。而且通过进一步的跟进采访发现,日本的孩子们不仅在学校学习环保知识,学校还组织学生们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各样与保护环境相关的实践活动。日本的小学、初中、高中,都设有综合课程。这个科目与别的科目有所不同,它并没有固定的内容,而且各个学校的授课内容也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一定要与当地的环境教育有关。之所以选择当地环境教育而不是地球环境教育,是因为身边的东西是更容易实际感受到的东西,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容易有感触。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现在是在读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曾多次参加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比如在小学的综合课上,先和老师及同学们一起对附近的湖水进行水质调查,然后查阅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以后得出“通过垃圾分类、使用对环境比较温和的肥皂、不含磷的洗洁精等方法,可以使湖水变地更加清澈”这样的结论。然后再把当地人组织起来,向他们传达相关的环保知识的活动,去回收站参观学习的活动以及捡垃圾等活动。到了高中参加过环境保护方面的社团,并在社团里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创新研究与试验。可以说从小学到初中环境保护已经渗透到日本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日本注重孩子们与自然的交流。这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在大自然中的实际观察和体验,从而体会到人类与环境是共生关系,并具备领悟大自然奥妙的能力。所以与中国的孩子们相比,日本的孩子们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远足郊游的机会要多的多。让他们通过在大自然中体验,玩耍,通过与大自然的直接亲密接触明白大自然的可贵,懂得大自然和人类是密不可分的。从而达到自然而然地想要去保护环境的目的,而不是光从书本上学习要去保护环境的知识。在日本留学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多次遇见老师带着小学生们捡垃圾的场景。反观中国,虽然书本、报纸、广告、网络和电视都不厌其烦地宣传要保护环境,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只停留在知识阶段。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缺少在大自然中切身体验,光通过知识,很难让我们自觉地将环保落实到行动上。日本人的环保意识还体现在垃圾分类上。日本的垃圾分类特别细致,首先要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型垃圾、有害垃圾(比如电池之类的)以及可回收类的资源垃圾(比如喝饮料的瓶子,罐子等等)。而且每种垃圾都要在规定的时间扔到指定的地方。连一个矿泉水瓶都要将瓶盖、瓶体、标签分开扔,因为它们分别属于塑料、可回收物及可燃垃圾。那么为什么日本人能那么自觉地遵守如此麻烦的垃圾分类要求呢?那是因为在日本是通过法律和舆论的双保险来督促大家的。为了促进垃圾分类,日本制定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在日本乱扔垃圾也不仅仅是道德方面那么简单的问题,而是触犯法律,要被处以很重的罚款的。不仅如此,在日本如果不按照要求将垃圾分类,会引起很多麻烦和问题。比如会引起周围邻居的反感,而且扔出去的垃圾将不会被回收走,甚至被送回家中。问过很多日本学生,每天都会产生很多垃圾,每次都要那么细致地一一分类,不会觉得麻烦么。他们的回答基本都是,从小看爸爸妈妈都是那么按照分类扔的,长大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去分类了,并不会觉得麻烦。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虽然开始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一旦开始了,养成习惯了,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对于住在都市的我们来说,即使不用从井里打水,水也会流出来。不必砍柴只要按一下按钮煤气、电力就可以使用。确实,从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容易产生自然与我们无关的错觉。反正会有人来收垃圾,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地扔;只要付钱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能源。虽然听起来可能很可笑,但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的价值观,也是很多人实际的生活方式。可是正是因为生活在城市,才更应该看清自然跟人的关系,才更应该懂得大自然的可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自发地去保护环境。

作者:杨雪段克勤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