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2:07
序论:在您撰写单元教学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单元”由谁来定?
单元既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态度基础有关,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关,那教师就必须是单元的最终决定者。
教师决定单元还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师决定哪些教材构成一个单元。例如,高一英语教材(下)中的第20、21、22话题的题目是“Humour”,“Bodylanguage”,“Aworldoffun”,而其中的语法内容是“ing”的学习,英语教师问,能不能合成一个单元?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决定。另一层是教师决定单元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时的安排。例如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中的第四单元“太阳、月球和星空”安排了7课时,具体如下:第一课“太阳”,第二课“月球”,第三课“星空”,第四课“太阳系”,第五课“形成认识”,第六课“人类对星空的观测”,第七课“人类的星际旅行”。在教学中教师们感觉,形成认识并不需要单列一节课,而应该贯穿在对太阳、月球、星空的认识中,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对星空的观测和星际旅行同样应该与对太阳、月球的认识同步。于是,授课教师将这个单元调整为6课时,具体为:第一课“认识太阳”,第二课“观测太阳下物体的影子”,第三课“认识月球”,第四课“观察月相变化”,第五课“太阳系”,第六课“星空”。
教师决定单元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与学生一起决定单元的。有的教师在学生们拿到新的教材时引导学生浏览教材,请学生发表对教材的看法和自己学习教材的想法,一起决定教材的学习顺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知识、认知、态度等各种因素最终设计和决定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的灵魂是什么?
单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和过程,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对于这个道理,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但在实践中却可以发现以下现象:
在教案中将教学过程及相应的活动作为了教学设计的重点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设计。
将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照抄下来作为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比较清晰,而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表述却往往非常抽象、不易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目标的关注,不能根据目标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或者根据过程中的问题对目标进行反思。
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直接将单元教学目标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考试和评价与教学目标不相关。
……
单元知识目标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单元知识目标设计的关键是寻找学生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距,是基本概念的不断追问,以及在追问中触及方法和态度。
教师教授知识往往会从概念出发,而学生理解知识或者说新的概念是从自己原有的经验即日常概念出发的。学生不知道科学概念但却常常具有日常概念。因此,概念教学是一个从日常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过程。
另外,一节一节备课、上课,结果导致知识以“点”的状态存在,要等到考试前复习的时候才能将知识串起来。其实已经晚了。单元知识目标设计就是要确定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建立知识结构的过程就是对更基本的概念不断追问的过程。“责任”是什么?是对行为后果负责,那怎么样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三思而后行。为什么要三思呢?思考就是要作出选择?选择什么?选择的是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是自我利益还是他人利益?为什么自己作出选择还要考虑他人利益?因为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关系中,都有一定的角色。可能有教师会问,这么深究,学生能理解吗?只有在不断追问中,教师才能深入浅出,只有深入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
在单元知识目标的设计中,随着知识理解的深入即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触及知识形成的思维方法和主体生活经验和生活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态度,才能真正体现知识学习的根本价值。
单元方法目标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单元方法目标设计的关键是对基本概念的方法论的思考,是寻找学生已有思维方法与基本概念背后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将学生思维方法的发展过程显性化。
笔者所提的方法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学科中重要的思维方法,例如历史学科中的多中心的或者比较的思想方法,数学中公理化的思想方法等。在任何学科的发展历史中,这些方法往往蕴涵在学科中基本概念的提出中。并且只有结合基本概念理解思维方法,学生才能体会方法的生动性和具体价值。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教师需要对学科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
方法的培养如同知识一样,是从学生已有的思维方法出发走向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正弦函数图像的画法,学生开始采用的是平均选点的画法,发现平均选点遗漏了关键的点,走向了五点画图法,最后走向了几何画法。只有当学生的思维方法跟进的时候,新知识才会被真正理解。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在板书和多媒体上也多是呈现关键概念和公式等。实际上,直观教学最重要的价值是将隐性的内容显性化。思维方法是比较隐性的内容,通过直观的方法将其显性化,便于学生形成内省能力。这对于学生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还以上面提到的正弦函数的学习为例,是画法重要还是画法背后的思维方法重要?是将三种画法呈现在黑板上重要还是将三种画法背后的思维方法的变化过程呈现在黑板上重要?显然,将三种画法背后的思维方法呈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思维方法的递进及其价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思维更重要。
单元态度目标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单元态度目标设计的关键是对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背后的态度的思考,是寻找学生已有态度与基本概念和方法背后的科学态度的差别,以及将学生态度的发展过程显性化。
笔者这里所提的态度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体的。态度只有与概念和思维方法相联系时才是具体的,也才能被学生真正地理解。例如,学生只有在从“魏晋南北朝”到“清朝”等历史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中才能具体理解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逐渐建立一种开放、多元的历史观,并逐渐形成一种开放、宽容的历史态度。再比如,某学生在解关于“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的题时,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三条依据中常常只能想起其中一条或两条,大大影响了他的解题能力。当告知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这三条依据(其实三条依据在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并从而提高了该学生的解题能力时,该学生对“联系”的思想和态度才有了真正的理解。
态度的培养是具体的,还指的是要与学生态度的起点和发展需要相结合。我们常常会说,这个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但具体在什么方面不积极和为什么不积极,却不清楚。这样笼统的判断是没有什么用的。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特别关注了班里的几位学习不积极的学生,让他们多读,多回答问题。其中有一个小男孩,据笔者观察,在课上有这样一些重要的表现:(1)每次读课文或者跟着老师读黑板上的字词的时候,他都是无精打采地晃悠着从半截读起。(2)当老师问谁能举一个生活中帮助别人自己感到快乐的例子时,他很快举起手回答:“小狗看家很快乐!”在课后当问起其他同学对课上的哪个内容感兴趣的时候,不少同学说喜欢“小狗看家很快乐”。(3)在课结束之后,研讨会主持人告诉同学们可以放松一下并进行演说时,大多数同学无所事事,而他却回过头去认真琢磨起摄像机来,一直到老师喊起立才转回头来。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显然不能笼统地说这个小男孩学习不积极,关键是对什么积极和对什么不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应该基于这些具体的分析。
通常,态度的培养都是“捎带手”的,处于有意无意之间的,缺乏计划性。即使有计划也往往只有老师心里清楚并慢慢渗透在教学之中的。其实,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需要将态度的发展过程显性化,让学生真正把握自己。
确定单元的依据是什么?
单元是由教师最终确定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确定单元呢?不是,确定单元是要有客观依据的。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四个依据:教材、课标、学生、考试评价。四者的顺序是按照确定过程来定的。
教师拿到教材后,要对教材的单元设计意图进行研究,然后与课标要求相对照判断教材单元安排的合理性。在教材与课标之间,教师要以课标为纲。有时候,教材可能会出现教师们所说的“超纲”或与此相反的比纲要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以纲为纲,也就是以课标为纲。/
根据课标确定了教材的合理性之后,需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单元的合理性。在教材、课标与学生之间,要以学生需要为纲。为什么在课标与学生之间要以学生为纲,其实,道理很简单,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是针对一般的学生提出的,可是我们在学校中面对的学生是非常具体的。记得笔者听过一节小学的英语课,教师是根据课标和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也很积极。但课后笔者在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全班绝大部分同学对课上所学的知识早已经掌握了。这节课实际是白上了。教师要在学生需要的调查中根据相似的普遍的需要精心设计单元教学,同时也要尽可能根据不同的个别的需要进行个别指导。
在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了单元之后,还需要从考试评价的角度审视单元。说到这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中学教师往往会首先根据考试试题的变化来调整设计自己的教学。这显然是必要的。例如,近两年数学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方面的试题,而这往往是学生丢分的题。原因是,平面向量是高一学习的内容,而在高二的解析几何教学要求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要将平面向量与其进行结合或整合。于是,教师们只好将它们作为高三复习中的重点,但存在的困惑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与教师讨论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各种几何问题,是否需要向量?向量是如何在人类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中被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向量对于解决几何问题的价值是什么?其实,学生对向量的需要与数学发展史中科学家对向量的需要在本质上是相似的。教师如果能够从几何研究的历史去理解向量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价值并清晰地启发学生理解坐标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价值和局限以及向量在本质上就是“自由坐标”的话,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到位。实际上,不考虑考试评价进行教学设计是不现实的,但或首先或仅仅考虑考试评价,其结果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提高学生成绩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教师缺乏专业自主。
二、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步骤是什么?
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步骤不是绝对的,以下安排主要是想表达如何通过过程和步骤体现“单元”和“单元教学设计”的思想。
1.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可能的实现三维目标的价值。
²研究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
²研究新教材单元编排的意图。
²研究借助教材可以实现的三维目标,进而研究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2.认真研究课标,初步确定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²从总体上,三维目标指的是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各学科的提法不完全一样(有的学科提知识、能力和态度),而且三维目标的提出并在各学科课标中具体表述还是新生事物,因此需要大家共同在实践研究中不断修正与完善,而不是简单接受。
²要研究三维目标在本学年、本学期的具体目标。
²要研究所用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等内容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要求与本学年本学期的目标要求之间的关系。例如,初一思品课中有一个单元讲责任,而责任是一个从小学一直讲到高中的重要内容。小学已经讲了六年了初一应该怎么讲?因此,教师必须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或者整个中小学发展阶段的要求来确定本年级单元教学的目标。通俗地说就是要由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大过程”决定单元这个“小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宏观上不出现重复教育或者教育脱节的现象,保证学生的发展。
²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本学年和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对教材进行初步的单元组合,即哪几章、哪几个单元或者哪几个话题可以组成相应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单元(即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3.认真研究学生,确定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备课要备学生,这是所有教师都清楚的。但现实问题是,有多少教师真正备学生了?不同学生由于基础不同,其发展需要便不相同。也就是说,学生达到的知识、方法和态度的目标是不同的。/
那备学生备什么,也就是说研究学生应该研究什么?过去,教师往往主要备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笔者认为,不仅如此,还应该了解(备)学生的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的基础。有的学生知识基础不好但有关的生活经验很丰富,或者思维敏捷,或者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和资源。具有同样知识基础的学生,由于思维方法、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其知识的建构方式和能力会有所不同,也就是发展方式和速度会不同。这种不同成为单元长短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因此,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或者成绩好坏导致的可能是资源的浪费和机会的错过。
怎么备学生?在备学生时,教师们往往会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什么。这样备学生只是备了学生已有的书本知识,而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等,因此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学生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需要以及具体内容采用访谈、作业分析、学习过程观察等方式加以了解。因而,研究学生不是教师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真正走进学生中,学会学生调研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养成课堂观察和访谈的习惯。笔者提出,学生研究是单元教学设计不可逾越的必要环节。
4.认真研究考试评价,进一步明确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考试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根据考试评价设计教学是非常现实和必要的。在实践中笔者甚至深切地感受到,不考虑考试评价的教学研究或者课题研究对于教师们来说是不具有说服力的,也自然无法真正得到大家的欢迎和支持。
问题是,如何根据考试评价设计教学?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教师根据考试评价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1)应付考试的办法往往是一张一张地做题,而对学生在做题中实际存在的困难缺乏关注。(2)学生跟着试题走,至于能跟多快主要靠学生自己的悟性。(3)考试与教学目标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笔者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关键是,教师没有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也许有教师会质疑,我们有月考等各种小考,不就是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了形成性评价吗?实际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前者重在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后者重在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原因。
实际上,要想学生在最后的终结性评价中获得好的成绩,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也就是要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否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能处于主动的地位。
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的标志是,过去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而现在需要在教学过程之前基于评价设计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研究考试评价的根本意义在于,在明确终结性评价之后教师能够将其更加清晰地转化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5.将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
在设计课时目标时,教师往往容易照抄单元目标。而实际上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现的,因此在制定好单元目标之后必须把单元目标分解和落实到课时,变单元目标为课时目标。因此搞好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完成单元目标的关键。这也是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的关键。
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以采取措施,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活动和环境实现。
6.根据课时目标设计问题、内容、活动和环境。
课时目标确定之后,要将目标转化为教与学的行为,即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结合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确定设计相应的活动和所需要的环境。
教学目标需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问题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教师可以直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也可以设计一系列帮助学生产生问题的情景。后者的难度更大,但对学生更有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内容、活动和环境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情景,也是学生思考的媒介。
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教师需要不断追问,问题、内容、活动和环境与目标一致吗?
6.做好在教学过程中验证和生成教学目标、问题、活动和环境的准备。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主题单元设计可以帮助我清晰地解析主题单元教学的学习内容,归纳学习内容。它可以:
1、帮助我指导学生仔细读单元主题,带着单元主题走进每个环节。
2、老师在指导学习每个环节时,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从模块中构建思路。
3、学完内容要进行梳理总结时,围绕单元主题,抓住内容引导学生巩固与综合运用。
4、同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构建创新思维模式,为学生学习、研究及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此次的学习,我了解了单元学习规划的重要性,使我对如何利用好本资源,做个优秀的引导者更有信心了。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2):
1.什么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单元的教学。这里的单元是一个教学主题,由若干节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所组成。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节课相互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其知识、方法、态度等内容也集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板块,不能简单理解为单元就是“教材的单元”。一个教学单元应该有多大,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要根据目标、内容、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确定。
2.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英语 综合板块 单元话题 语言运用
译林版英语各单元内容主要以话题作为编排的主线,每个单元的话题都不一样,这些话题都紧密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很感兴趣。单元话题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巩固提供了丰富的交流素材。各单元中的综合板块的教学内容相对较为零散,且看似毫无联系。教师应围绕单元话题,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再处理,创设情境,优化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将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5 Signs综合板块教学设计为例,具体谈一谈综合板块中如何围绕单元话题,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引发话题、呈现目标
1.揭示课题,呈现目标
T:Boys and girls.Today we’ll go on talking aboutsigns.(板书课题signs)
Here are today’s learning aims.How many stars willyou get this lesson?Try your best,OK?
Ss: OK.
2.主线人物,引发话题
T:Look!This is our new friend Cherry.She designeda sign just now.What does it mean?Guess,please.
S:Does it mean…?师板书:Does it mean…?Yes,itdoes./No.it doesn’t.
T:Yes,n means“Listen carefully”.Today you willdesign a sign。too.
T:First let’s follow Cherry to enjoy a song.Whatsigns did you see in the song?
S:I saw…
T:What does it mean?
S:It means…
T:Can we litter/walk on the grass?(教师追问与学生保持话轮。)
S:No.you Can’t./…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设定了learning aims,学生首先了解学习的要求,星级任务的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新朋友Cherry是串联各板块的主线人物,她的出现,为课堂增添了一种神秘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Cherry设计了一个标志,是什么?该问题围绕单元话题,激发学生积极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进行猜测,达到了运用语言交流的目的,也为最后学生自己设计标志活动做了铺垫。
二、基于话题,体验语言
1.围绕话题,激活旧知
T:Do you know the other signs?
Ss:No picking!No feeding!/…(学生自由表达。)
2.任务引领,导入新知
T:Now.you know many signs.Cherry will check you.She has two tasks for you.
Task1:Listen and choose.Task2:Look,read and judge.
[设计意图]任务一中,通过呈现两幅颜色不同的标志,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含义不同之处,了解了不同的标志不同的含义。在任务二的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看标志、读句子进一步辨识标志并理解其含义,学生对单元话题的功能进一步明确。
T:Look at Cherry.She is very happy today.Why?Let’s listen and answer.
Ss:Because today is her birthday.
Students listen and read after the computer.(指导学生先听录音,再跟读模仿。)
Students read in different requireS.(学生选择不同的要求练习读chant.)
a.正确读出b.iE确且流畅读出c。正确、流畅、快速读出
Q1:What’s the sound of letters ir?
Q2:Can you say more words with letters ir?
Q3:Can you use these words to make a new story?
T:I’ll be the first.Long long ago.there was a gift.
S:Long long ago.there was a girl.She was in the redskirt.
S:…
[设计意图]语音板块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主题毫无关联,教师充分利用该板块中小女孩的图片,抓住她开心的表情,为什么那么开心?该问题的提出,自然过渡到语音板块的教学。在教学完该板块内容后,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对小诗的朗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学生们积极参与体验语言的乐趣。用所给单词编故事的活动是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同步训练,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适度拓展,体验文化
T:Today is Cherry’s birthday.She’ll have a party at home.Her friends will come.How will they go?Guess!
Ss:By…?
T:Let’s have a look.They will gO there by metro.But what do people call it in the U.K./U.S.?Listen and an-swer.(教W:underground、subway)
Metro该词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已学,教师以旧带新拓展教学metro在不同国家的表达(见图1)和thefirst metro的知识(见图2)。
T: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languages.
[设计意图]从Cherry过生日要开生日聚会,她的朋友准备怎么去参加聚会?自然过渡到文化板块的教学,进一步加深单元话题的学习。教师应善于钻研教材,适度拓展文化板块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文化视野。
三、深化话题。运用语言
1.在情景中体验语言表达
T:They will go there by metro.On the way to the Metro Station,they see some signs(见图3).What do theymean?(教师将标志贴在黑板上并教学)
At the metro station,they see some signs,too(见图4).(教师将标志贴在黑板上并教学)They get to Cherry’s house and have a party there.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标志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教师应围绕单元话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文本情境,拓展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标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在观察中归纳语言运用
T:Look at all the signs here.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s?(见图5)
S1:Different colours.
S2:Different shapes.
S3:…
T:Can you classity these signs?(学生将标志进行分类,教师讲解。)(见图6)Now,you know more signs.How Can we talk about signs?
Sl:Does it mean…?
S2:What does it/the/this/that sign mean?
S3:Where can we see/find/put it?
3.在活动中活用语言知识
T:Now,you know a 10t about signs.I think you fol-low the signs.But some people don’t.Let’s enjoy somepictures.(学生看一些生活中不文明行为的图片。)
T:Let’s try tO design a sign for public places.Thentalk about the sings with your partner.
50米快速跑,50米跑是快速跑的全程跑,它包括:蹲踞式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以及途中跑和终点冲刺跑等基本技术和技能。它对发展速度、灵敏协调、下肢力量和速度耐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刻苦锻炼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50快速跑的正确方法。
2.提高下肢力量,发展协调、灵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
3.体验勤练互助的学习乐趣,学会简单的动作评价。
4.培养探究和积极竞争的意识,养成相互鼓励、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
三、指导思想及思路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本次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侧重点,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强调学生的运动体验、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角度,重视学生健康三维观的培养,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力求靠近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所以大胆设计以多种游戏贯穿于教学中,旨在“游戏中练,游戏中表现,游戏中指导,游戏中提高”,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中。
四、教材内容
1.跑的练习:快速跑
2.负重练习:搬运
五、场地布置与器材
场地:结合我校场地小的特点,场地布置做到小而精一场多用。布局面做到规范合理,便于教师的操作和学生的练习。
器材:录音机、磁带、实心球、接力棒
六、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本班全体学生,这些学生各方面素质比较好,同学间团结互助,班集体初步形成,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但与他人合作方式存在一定困难,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上进心强,平时活泼、好动,心理素质较好。但存在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
1.有利因素:
由于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普遍较高,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因此对本次课内容将会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只要激发得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很容易调动的。
2.不利因素:
由于学生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出现“老师教、学生学”的依赖心理,也有可能会出现厌学现象,这些现象将会给本次课增加不小难度,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采用有趣性的组织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七、教学过程分析
体育课的结构是人体的参与活动,根据人体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过去一般把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部分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本节课的主体内容融成了一个整体。
根据人体的运动规律,人体从静态到动态必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一部分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快乐的学习气氛。
1.教学常规: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和提出相关的要求,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之进入课的良好状态。大概2分钟时间。
2.导入热身:采用“音乐准备操”--自编跆搏操。
复习老师所授的跆搏操,同时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分组编操,让学生尝试编操的乐趣,教师加以指导帮助,组合成一套适合同学们自己的操。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集体合作认真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这有助于感情的融洽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为进行基本部分做好生理、心理准备。大概8分钟时间。
而课的主体部分,是“教”与“学”的重点,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积极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进行创新。由于学生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强的教学,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新颖的感性思维的体育课比较喜欢,学习兴趣较高。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1)快速集合游戏(情景模拟:雷锋具有的时间观念)。老师运用启发教学法引导出情景,学生练习,要求学生听清哨声,迅速集合,练习学生的反应能力。大概2-3分钟。
(2)快速起跑游戏(情景模拟:雷锋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助人)。老师导出情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采用各种起跑方法练习起跑方式。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自主练习,体会何种起跑方式最快?老师提问,学生总结。大概5-6分钟。
(3)快速跑游戏(方法:一人搬运实心球一个,可单手或双手将球放在体前、体侧、体后沿直线足跑练习)(情景模拟:雷锋帮旅客搬东西)。导出情景,老师示范,要求学生练习时眼视前方,脚要尽量落在一条直线上跑。在休息之余,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快速跑的因素,总结动作要领,学生针对自身特点,提高动作技术。大概8-10分钟。
(4)两人一组的快速跑游戏(方法:两人搬运一个实心球,可并排搬,可前后搬,可两臂交叉搬)(情景模拟:雷锋与同事之间合作帮助学习)。要求全组同学合作、探索哪两个人组合最好,而且两人合作哪种跑步方式速度最快。大概6-8分钟。
(5)快速跑接力游戏(情景模拟:我们现在接过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大概需要5-6分钟。
最后是人体活动由动态恢复到静态的部分,安排一些放松运动如学生自编操,可以使学生身心疲劳得到恢复,这大概3分钟时间。课快结束时,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学习的情况,教师做个小结同时点一下在现在的社会怎样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再提醒体委收拾器材,宣布下课。大概2分钟。
八、效果评价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通过学生自评、组员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预计本课所能达到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九、课后小结
1.学生能说出正确的跑步姿势,并且能够判断动作的对与错。
2.学生在跑的活动中能够有意识的联系所学的跑的知识。
【关键词】引导文教学法 高职英语教学 教师 学生
一、引言
引导文教学法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德国,是德国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深受国内外职业教育界青睐。
二、引导文教学法的六个步骤
引导文教学法分为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检查以及评估阶段。
1.资讯阶段
学生明确“要做什么”。通过引导文,学生了解学习任务、学时、目标以及评价方式。
2.计划、决策阶段
学生要明确“如何做”,确定工作步骤。各小组根据任务要求做出团队工作计划表。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工作计划的可行性,对于计划中的较大错误予以修正,对于学生的创新之处予以表扬。
3.实施阶段
即各小组根据团队工作计划表完成任务阶段。在此阶段,教师是监督者、协助者、启发者。监督学生的工作进程,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学生解决难题,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优化各团队工作结果。
4.检查、评估阶段
由教师提供评分标准,根据这份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估,包括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项。其中自评可以让学生学会公正地看待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思考自己如何改进提高;小组互评可以使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别人,互相督促提高;教师评价可以弥补自评和小组互评产生的偏差。评价也可以暴露出学生哪方面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教师专门强调,督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弥补。
三、引导文教学法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领域:新视野英语2册。
学习任务:“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学时:2课时。
1.任务描述
开展对如何“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话题的采访与讨论活动;以模拟面试场景形式表演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的主题.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情感表达和语言沟通交流能力;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图片或PPT形式展现表达出来,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处理加工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2.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练习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掌握重点句型和习惯表达法并进行对话练习;复述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信息归纳整理能力。
(2)能力目标:具有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听懂主题相关的材料,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往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情感表达和语言沟通交流能力。
3.引导问题
Step 1 leading in
(1)What is your ideal job after your graduation from college?
(2)What is your first consideration when you are looking for a job?
(3)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a successful interview?
Step2 Preparation
Part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xt
Step 2 Presentation Make dialogues based on the text and play the roles
4.教学活动设计
(1)资讯阶段。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学习任务、学时、目标以及评价方式,将学生按每组5- 6 人分成7 个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然后各小组仔细阅读引导问题。
(2)计划、决策阶段。请各小组根据要求做出团队工作计划表。工作内容: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各小组进行内部分工指定1-2 名责任人具体负责工作内容。读课文,总结出找工作的句型和习惯表达法, 标出难点,各小组进行内部讨论,教师巡回协助学生。
(3)实施阶段:两个小组各推选一名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没解决的难点大家一起分析,教师从旁协助引导,直至完全理解;面试场景模拟:首先,设计对话,组织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讨论,进行分工并写出详细对话;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面试场景模拟。
(4)检查、评估阶段。由教师提供评分标准,以表格形式展示。根据以上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估包括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项,其中自评占30%,小组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40%。
四、结语
引导文教学法本是为专业课教学而开发出来的,但是教学法本身是活的,本文尝试用它来指导高职英语教学,因为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活动(以下简称单元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总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为此,单元设计分别从数学的视角、课程标准的视角、教材比较的视角、教学方法的视角、教学目标的视角、学生学习特征的视角、 教材重难点的视角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所选的单元教材,可以是教材的一个章节,也可以是一个专题。如果所选的单元是某个专题,又可以分知识方面的专题和能力方法等方面的专题。活动中,在前述七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总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分课时教学目标,科学准确地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力求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其次设计总的教学流程,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课时分解,描述每节课教学之间的关联及与单元总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单元的重、难点。然后,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理念,选择本单元的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是自我反思,从整个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得与失,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邀请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开设培训讲座,对参赛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展示课堂进行点评。前期还邀请北京市开展单元设计的实验教师介绍经验,与参会教师交流互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活动以团队形式参与,对于选定的教学单元,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利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本次活动除评出若干优秀展示课奖项外,还评选了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说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授课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专心钻研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细节。虽然有时也考虑诸如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但总的来说,这种一招一式的“磨课”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难以从整体上宏观地把握教材。实际上,常见的情况是,从教多年后,大部分数学教师将高等数学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内容遗忘殆尽,日常教学仅局限于高中数学教材所涉及的狭小范围之内。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又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与传统的教研形式不同,单元设计努力从总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过程的细节,还要从数学的角度通盘考虑,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要在教材比较的基础上,琢磨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相关教材的处理。这种思考使得教师必须时刻回顾高等数学相关知识,重温有关的教育教学原理,全面考虑所教教材的教学问题。这种做法使数学教育界追求的“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成为现实,为实现这一目标找到了有力的突破口,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键连接;微课;教学设计
1前言
一台机器往往由不同的零部件组合而成,当组成机器的零部件之间要形成一个运动整体来传递运动时,就需要把它们连接起来。连接的方式很多,如键连接、销链接、螺纹连接等。其中,机器中的轴及轴上零件间,不仅需要进行轴向固定,还需要对其进行周向固定(即通常所说的轴毂连接),以传递转矩,而键连接是最常用的轴毂连接方法,因此有必要掌握键连接的设计。
2教学背景分析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开课学期一般为第三学期,在大一阶段,学生学习了《机械制图及测绘》课程,其中,测绘部分的项目载体基本为减速器,因此,学生对减速器中的平键连接已有直观的感性认知,但此阶段的认识属于“知其然”,至于键连接中的平健外形尺寸、轴上键槽及齿轮上键槽尺寸该如何确定,键槽尺寸上下极限偏差为什么要那样标注还完全无意识。不过,有了对平键连接测绘的基础,一旦进入《机械基础》课程学习,则可完成学生对平键连接“知其所以然”的学习。鉴于键连接在很多机器设备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对《键连接》的单元教学设计及实施,让学生学会键连接设计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过程设计
3.1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40分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设计普通平键链接。以减速器中的轴、齿轮周向固定——键连接为例,根据已知轴段的直径和长度、齿轮孔径,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查阅键连接设计的国家标准,让学生学会确定平键的长、宽、高;轴上键槽的宽度、深度及其公差标注;毂(齿轮)上键槽宽度、深度及其公差标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考虑到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进度不一致,教师在备课时,专门把查阅国家标准确定平键连接设计的过程,制作成微课,助教助学,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本次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细分如下:知识目标:了解键连接的类型、特点;掌握平键连接设计方法。技能目标:会查阅国家标准,设计平键连接。素养目标: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及遵守国家标准的习惯。
3.2教学内容及步骤
3.2.1任务导入、分析通过播放键连接的动画(动画截屏见图1),让学生对键连接有直观认识,然后提出本课程的学生任务:健外形尺寸如何确定,轴、毂(齿轮)上键槽尺寸如何确定,轴、毂(齿轮)上键槽尺寸公差如何确定并正确标注(见图2)。3.2.2教学内容(1)键连接的组成;(2)键连接的类型及特点(播放视频);(3)平键连接相关知识;(4)平键连接设计。键尺寸选择、轴上键槽尺寸及极限偏差确定、毂(齿轮)上键槽尺寸及极限偏差确定及其在零件工作图上的标注。3.2.3任务实施布置设计任务,按事前分好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表1中各对应组号的平键连接设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作巡回指导。3.2.4出归纳、总结各小组汇报设计结果,相互评价,最后由教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4重、难点突破
本次课的重点是平键链接尺寸的确定,难点是零件图上键槽尺寸偏差的标注。据以往经验,在讲解重点,突破难点时,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启发引导+讲授法,教学内容静态显示,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尽管教师一再强调重、难点,可是当学生去完成平键链接设计任务时,问题多多,感觉他们没学过相关的知识,效果总是不理想。针对这,在对该单元备课时,事前把设计过程制作成微课,助教助学。借助微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动态的微课,更好的讲解教学内容,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某个步骤不太明白,则可以重新播放微课视频,从而较好的完成设计任务。实践证明,信息化技术的采用,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5结语
键连接设计,是高职类《机械基础》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从分析教学背景出发,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微课助教助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通过随堂布置设计任务,提供学生参与机会,助推教学效果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海萍.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