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2:05
序论:在您撰写外语教育心理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总是对自己能胜任的事情感兴趣。调查很多学生对外语为什么感兴趣,回答多是“因为我学得好”。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取得的良好成绩为自己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树立了威信,在班集体中表现了“自我价值”,学习将更努力。根据这种心理特点,我采用“积分考试制度”,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考试,成绩计入期末总分,以督促学生平时不松懈。考试内容由易到难,给他们打分却由低渐高。使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便感到“学有所获”,看到自己经过努力取得进步,尝到了“甜头”,下一次便会更加努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逐渐培养出他们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动机。
2运用心理学艺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早就有论述。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我曾私下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外语成绩好的学生约90%以上对外语很感兴趣,而成绩差的多数对外语不感兴趣,存有厌烦畏难情绪。既然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有如此大的调节作用,那么在外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运用心理学艺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这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同时考虑。
2.1教师方面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情感,所以,在我们学生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他们喜欢哪位老师时,也往往喜欢该老师所任课的学科。根据他们这种心理特点,我们教师必须在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使学生喜爱和爱戴的好老师。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关系融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有良好高尚的师德。只有“师爱生”,才会“生爱师”,才会迸发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必须加强业务修养。外语教师如能具备纯正的语音语调,一口流利地道的口语,交际化的教学手段,广博的知识面,无疑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敬佩,从而产生对外语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师的个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充满活力,风趣幽默,和蔼可亲,公平坦荡,必然会赢得学生们的信赖和喜爱;反之,如果教师沉默呆板,态度生硬,对学生讽刺挖苦,漫不经心,必然会失去学生们的好感,造成学生们的心理负担,是师生关系不协调,压抑阻碍课堂教学。不少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就是由于他们喜欢这一学科的任课教师,不但敬佩老师的学识,而且喜欢老师的风度和气质,谁会拒绝,排斥自己的崇拜者呢?
2.2学生方面
我校学生仍处于青少年阶段,凭兴趣学习的成份较大,他们喜欢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以往封闭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往往使他们感到沉闷和压抑,影响学习情绪。所以,应首先考虑他们这种心理需要,努力创设出一个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外语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几年的外语教学中,我力求使外语课堂形式活泼多样,气氛轻松愉快。课前,学生用外语进行值日报告,故事演讲,以丰富学生们的语言信息;空闲时间安排freetalk(口语角),学生可用外语随意聊天,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非常兴奋,越来越积极投入。对于最枯燥的单词记忆,采取竞赛式,或“满负荷工作式”,使学生在枯燥的单词记忆中全心投入,效率极高。此外,针对学生爱唱爱跳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唱英文歌曲,或用英文改唱学生们喜欢的流行歌曲,都非常受到他们的欢迎。
3利用心理学艺术,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等积极健康的心理不受损害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不单单取决于智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自信心,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有关。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情感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阶段,情绪波动大,自我意识强,注重他人的评价;同时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不能象其他高中生那样,有更多的升学机会,所以常感到前途渺茫而敏感自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避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笑脸相迎,鼓励不断,杜绝责难,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不敢开口,怕出错,我便鼓励他们大胆说出来。对于他们的正确回答,多用“Good!”“Verygood!”“Excellent!”“Right!”“You''''resoclever!”……等词语加以表扬和肯定,对于出错或答不上的同学,也要避免用生硬的态度去批评指责,而是和颜悦色地用“Don''''tbeshy!”“Thinkitover!”“Nevermind!”等来引导。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又能保住他的“面子”。以免使学习跟不上的孩子产生焦虑,担忧,害怕等心理障碍。那些怯懦,紧张的学生一遇到老师那充满微笑,鼓励和期待的目光时,往往信心倍增继而回答出正确答案。此外,还要注意更正错误的方式方法。如果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任意打断,纠正,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唯恐出错出丑而不敢发言,造成心理障碍。因此,在外语课堂上,我总是对学生声明:“外语课堂允许出错,欢迎出错,只有出现错误,才能有所改进和提高。”这样,学生消除了心理上的畏惧,能开口大胆讲外语,形成了一个轻松活跃,积极参与的课堂气氛。
1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知识结构相对系统,专业程度更高,接受能力更强,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但积极性较难调动,配合意识较差。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学生的主导情绪状态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积极的、快乐的情绪状态;二是既不快乐,也不沮丧的中性的情绪状态;三是消极的、不快乐的情绪状态,如经常人们经常变现出来的的焦虑、紧张、烦躁等情绪。研究表明:强烈的求知欲、清晰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进取心等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学生赖以生存,不断突破自己的驱动力。
2提升教师的积极情感
积极心理学能够发挥积极的心理能量,人们运用其自身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来调整心理状态,并改变其悲观的人生态度。外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不断从教学中获得满足感与自信。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教师应正视各种压力,以此转化为动力,享受外语教学的乐趣。积极心理学理念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控自己,由“消极”变为“积极”;激发自己的内在潜力,全面展现自己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宽容心。
3构建积极和谐的研究生外语课堂
课堂环境是教学的环节之一,是学生学习和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同时,它也是一个组织系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影响着系统功能的发挥。外语课堂,不仅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同时又是师生之间多形式的交互过程。
研究生的学习时间和形式更加灵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被淡化或者忽视。怎样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外语课堂,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课堂这个空间,促进学生身心积极的发展、能力的快速提高,是研究生外语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改变传统的外语教育关注理念。以往的教育过于关注学生的缺点,过分强调弥补弱势,会造成忽视学生个性特点,抑制学生天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固有的积极能力和积极潜能,创设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培养并形成积极的品质;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独特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最优发展。第二,重视师生的情感需求。师生的情感需求既包括信任感、归属感、安全感,又包括自尊心、爱心、自信心、灵活性、趣味性等。在课堂上,教师需改变传统课堂上的主宰者、决策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换位思考,真诚的对待学生,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焦虑感,形成其安全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这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更利于课堂环境中学生积极力量的调动、激发。学生,也应该尊重老师的付出,体谅老师的辛苦,积极的配合教师教学,让教师在课堂上收获满足感,以更好的发挥积极力量投入到教学中去。学生之间,也要不断增加积极的体验,多参加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增进了解和感情,以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充满自主性、安全感、归属感的积极、和谐的课堂会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第三,重视师生的双向活动,使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课堂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学科知识专长,丰富内容的情感性和趣味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尽可能赋予无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针对研究生的特点,也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内容,介绍研究方法与思路,或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参与性与趣味性共存,形成了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4小结
1.1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知识结构相对系统,专业程度更高,接受能力更强,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但积极性较难调动,配合意识较差。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学生的主导情绪状态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积极的、快乐的情绪状态;二是既不快乐,也不沮丧的中性的情绪状态;三是消极的、不快乐的情绪状态,如经常人们经常变现出来的的焦虑、紧张、烦躁等情绪。研究表明:强烈的求知欲、清晰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进取心等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学生赖以生存,不断突破自己的驱动力。
1.2提升教师的积极情感
积极心理学能够发挥积极的心理能量,人们运用其自身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来调整心理状态,并改变其悲观的人生态度。外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不断从教学中获得满足感与自信。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教师应正视各种压力,以此转化为动力,享受外语教学的乐趣。积极心理学理念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控自己,由“消极”变为“积极”;激发自己的内在潜力,全面展现自己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宽容心。
1.3构建积极和谐的研究生外语课堂
外语课堂,不仅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同时又是师生之间多形式的交互过程。研究生的学习时间和形式更加灵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被淡化或者忽视。怎样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外语课堂,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课堂这个空间,促进学生身心积极的发展、能力的快速提高,是研究生外语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改变传统的外语教育关注理念。以往的教育过于关注学生的缺点,过分强调弥补弱势,会造成忽视学生个性特点,抑制学生天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固有的积极能力和积极潜能,创设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培养并形成积极的品质;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独特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最优发展。第二,重视师生的情感需求。师生的情感需求既包括信任感、归属感、安全感,又包括自尊心、爱心、自信心、灵活性、趣味性等。在课堂上,教师需改变传统课堂上的主宰者、决策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换位思考,真诚的对待学生,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焦虑感,形成其安全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这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更利于课堂环境中学生积极力量的调动、激发。学生,也应该尊重老师的付出,体谅老师的辛苦,积极的配合教师教学,让教师在课堂上收获满足感,以更好的发挥积极力量投入到教学中去。学生之间,也要不断增加积极的体验,多参加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增进了解和感情,以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充满自主性、安全感、归属感的积极、和谐的课堂会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第三,重视师生的双向活动,使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课堂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学科知识专长,丰富内容的情感性和趣味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尽可能赋予无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针对研究生的特点,也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内容,介绍研究方法与思路,或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参与性与趣味性共存,形成了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2小结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讨;中国译界
Abstract:ThisarticlereviewstheSummerSymposiumonTranslationinBeijingandthetopicsdiscussedatthesymposium,whichincludethenewapproachesoftranslationstudiesandtranslationteaching.ItalsodiscussesthemainproblemsintranslationstudiesandtranslationteachinginChina.
Keywords:translationstudies;translationteaching;Symposium;Chinesetranslationcircle
盛夏时节,来自全国翻译界和教育界的约170名莘莘学子与24位名闻遐迩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汇聚于北京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进行了一场几近军事化的学术对垒和教学切磋。在短暂的十天时间里,学员们蓄势待发,情绪高涨,教员们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与传统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路向,给中国翻译和教学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
一、关于翻译研究
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Natureof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作为组织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打破学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关于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一直就是中国译界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关于翻译教学的讲题在此次讲习班课程中覆盖了1/5。内容涵括了香港和内地的主要教学模式。其中,周兆祥先生介绍的“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相比有很大区别。香港的翻译课程设计针对性很强,比较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渗透,也依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置已进入系统化。在教育模式上,亦更鼓励“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为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内地教学界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
在口译教学方面,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刘和平博士以她的新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为蓝本,说明了她对口译教学的独特理解。刘和平认为,目前的中国翻译研究停留在静态的研究,即对翻译结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动态的研究,即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要揭开翻译过程之谜,把它教给学生,必须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为此,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刘和平还以三组学生生动的口译演示为例,说明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而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她的这种“渔生鱼”的教学理念引起了口译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另外,从来自北外的谷欣、加拿大外教杜蕴德的交替演示和来自广外大的冯之林的Powerpoint软件包的演示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口译教学模式,并欣喜地发现,统计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地渗透到翻译教学与研究当中。
三、反馈中的思考
这次讲习班带来的另一种理念是:以教带学,以学助教,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为了提前发现问题,以不断完善未来的办学方式,组织者从一开始就给每一位学员发了一张“调查表”,内容主要是以翻译教学和本次办班模式为主,这一设计与学员大多为高校教师的情况不谋而合。
参加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共约170人,其中来自全国高校的副教授、讲师占大多数,另有少数各行各业的外事翻译和在校博士、硕士生。反馈回来的有效调查表为125张。虽不是100%的准确,但这一反馈数字也足以代表主要现象。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外语教学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档的加速,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尤其半中国已经加入WTO,社会经济活动将越来越多的与国际接轨,社会将需要更多的外语专业人才和外语素质较高的其他各类专业人才。这对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来说,肩上的责任加重了。如何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外语专业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语言使用能力,多角度、多维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外语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就必须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首要任务。
传统的外语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课文、词汇、语法,做练习,对答案,其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教学环境单一、封闭,局限于粉笔、黑板、教材,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抑制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种“添鸭式”的教学模式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的理解、消化、吸收。培养的学生既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其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都受到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广义地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具有超速度、网络化、信息流、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方法,是广大外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其核心是研究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具体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辅助外语教学。
1多媒体教学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根据人类交换信息的特点,将图形、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综合于一体进行编排处理的技术。采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把教学主要内容、材料、数据、范例等显示在屏幕上,以辅助教师的教学。
111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提供许多语言素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这种全信息表达为外语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选用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从课件库中下载,利用超链接功能把声音、图像、剪贴画等链接到演示文稿中,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灵活方便地操作控制学习,由于课件演示手段集视、听、说为一体,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活泼,同时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112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学生发展的目标。多媒体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它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具有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图像。
113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记忆,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多媒体可以多方面、多角度以不同形式描述某一事物,能提供直观的教学素材,克服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激发左右大脑半球同时上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讲解,学生将得到一个综合的主体形象,从而形成概念,完成记忆。
114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听说语言能力
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建立的多通道与交互式语言学习环境,能通过有效地整合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言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大量多通道语言输入的同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输出、交流的机会,并可以进一步进行及时反馈,这就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相对被动的地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鲜活、自然的语言素材,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
2网络教学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
互联网上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互联网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方位、多层次、生动形象的语言信息,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等特点为外语教学服务。
211网络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
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外语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现形式交互化、多样化。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交际空间,也弥补了外语资料单一、缺乏语言环境、缺少交流对象等传统教学的缺陷。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外语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通过网络从素材资源库中索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情景”,提供给学生,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外语教学中,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运用网络教室的功能,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和操练后,随时从资源库中调出检测题进行自我检测,利用相关软件控制,给予检测通过的学生访问资源库中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等素材的权限。通过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网络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使学生成为主动寻求知识的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较大的提升。
212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沟通平台,从而实现师生课后交流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课堂上通常是作业、试卷的交流多而语言的交流少,仅有的课间和个别辅导等交流形式存在面窄、参与学生少的缺点。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虚拟语言环境作为现实语言环境的补充,可以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式师生交流,将有利于所有学生听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之余,鼓励学生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与教师进行外语交流,通过回复学生的邮件让学生感受到外语的真实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指出他们在邮件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通过邮件交流,既可以解决课堂上遗留的问题,也可以探讨其他的问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与外国人的直接交流,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纯正的外语,更加直接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等,从而加深对外语的理解。这一过程将引导学生的积极学习,提高其外语水平。
当然,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很多让我们反思的问题,特别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比较弱,所以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教学优点与信息技术应用有机的整合起来。很多学校软硬设备都还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减慢了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普及应用。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外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外语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向新世纪,要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就必须认真研究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问题。要把外语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对教学内容、方法、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努力提高外语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教无定法,勇于创新;结合理论,贵在实践。在外语教学中,每一位外语教师都可以凭借信息技术这个人舞台,结合实践人胆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郭夏顺,王建胜,程东元.迎接挑战开创教育技术的新局面[J].外语电化教学,2001,(3).
[3]赵绪清.普及新课程理念[J].湖南教育,2002.7(增刊).
[4]范晓晖.网络环境下医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1):8-9.
[5]章国英.从教学实际看多媒体英语教学[J].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4):19-20.
[6]Dudeney,Gavin.TheInternetandtheLanguageClassroom[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对外汉语教学理念文化差异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增强,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在联合国《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分布和应用力调查报告》上,汉语被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英语。“汉语热”的日渐升温,同时暴露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很多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语言结构系统和文字的学习掌握,却忽视了文化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在交流中因对交际礼节、民俗民风、历史沿革等文化因素的缺失,导致表达不得体、理解不达意的尴尬。因此,将文化教学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之中,选择恰当的文化教学手段,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对外汉语的教学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培养、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研究、教学和翻译为职业的学生则必须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多半是成年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爱德华?安东尼说:“语言的背后是有故事的,并且语言不可以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础形态,民族文化对于语言的约束性是非常明显的。民族文化的差别,发展文化的轨道在语言中会留下深深的印记,民族文化对语言的约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达范围;另一方面,是表达方式。并且民族语言也反映出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非常强烈的约束性,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言也影响着地方文化。正如爱德华?安东尼在《语言》所表示的方法是,“语言是一种文化功能”“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史和语言史沿着平衡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语言自身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自然载体,渗透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并且人是使用语言的文化的缔造者,是一种高级的文化产物,不可能摆脱文化之间的约束。
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人类在情感与思想上表达的方式不外乎就是语言,在这个社会中语言的表达是无法取代的,就像是字、词组、语法等等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构成所谓的语言系统,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化,它都必将是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是我们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体现。由此可见,在对汉语教学的进程中加入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时,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并喜欢上中国的历史文化,这样能够更好去理解并运用汉语。可见,文化的差异是在语言学习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很难的到突破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为根本的特征就是文化的学习与语言的学习是要有一定的统一性。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这个语言进行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并且通过语言学习、推广并且传播这种语言文化。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进程中,通常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在语言上有些用法使得学生总是会弄不懂或是含糊其辞,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学生不能够进行完全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说,语言的核心就是词义,并且基础是词汇,而且词义与文化的关系最最为密切的,可以说词汇也就是表现着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的一种特殊语言结构的方式,在词汇结构中文化内涵的发掘也是需要花费很打的功夫。在对词汇的内部结构上看来,汉语的词义与词形中的关系要比西方中的表音文字是更为紧密,在汉语的词汇中一些词形是直接来表示词义的,可以说是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其固定词组与习惯语的作用是突显的,成语典故大都是与民族得习惯与心理是息息相关的。然而,吕必松先生曾说过:“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时,在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汉语词汇和语音以及语法的规则,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在交际进程中的表达完全符合语言要求的规则要素外,还要帮助并且使得他们充分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和这种特定民族文化背景所产生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特征,能够让他们口中说出来的话非常得体并且有效地传递心中所想的信息。
三、对外汉语教学要求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外语暗示教学法;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三大原则
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衡量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情感的激发和求知的欲望,使学习这种纯理性的活动加入情感心理因素,消除学生的情感焦虑,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外语暗示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教学模式,提倡采用愉快放松、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和建立师生和谐融洽环境三大原则,将学生从传统填鸭式和纯理性学习中解放出来。
一、教育心理学简介
历史上,心理学基本分为十大流派: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这十大心理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心理研究的客观发展,并慢慢整合统一,发展为现代心理学,并向教育、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向辐射,分别形成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其中,兴起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巨大。人本主义心理学,于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以研究“普通人”的心理和自我为主要对象,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为主要代表理论,研究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开启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篇章。认知心理学,萌芽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过程;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其研究是类比计算机的运作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外语暗示教学法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外语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当然,之后随着对暗示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别的学科教学也使用到了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个关于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中提到了两个要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积极主动学习。这两个要点分别对应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主要观点为,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主动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对自己思维发展有益的“启发物”,形成新的认知链接,从而不断能动地发现、形成与构成自己的知识经验,以认识周围世界。所以,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具有自己的年龄特点。教育者应该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方式,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启发引导,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灌给他们。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是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这个理论说明了学生的思维从理论上具有被启发的可能性。教育者了解到这个可能性时,才能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即适应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3.人的自我实现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潜能。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自我实现理论有三个主要特征:自我实现倾向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完善的动机和需要;个人可以顺着自我倾向适当地自由选择;人具有关怀需要和自尊需要。这三个特征说明,自我实现倾向是一个基于生物性的主要动机,能使个体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变得有创造性。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的过程,是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人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认为,人的一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个体的发展。这个观点契合外语暗示教学法的理论。
三、外语暗示教学法的几大原则
(一)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是外语暗示教学法的首要原则,这符合人本主义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观点。也就是说,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要使学生置于一种愉快放松的环境下,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所以,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应该减少枯燥的纯语法讲解,而应该将语法讲解置于影片台词分析、故事讲解、歌曲学习,甚至是课堂游戏中,让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放松状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愉快放松的状态时,其潜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陷入不愉快、恐惧、慌乱的情绪中时,肾上腺素会过度分泌,而大脑会发出排斥新信息的信号。另外,紧张的课堂气氛也会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接受“学习是很苦的”这样的暗号而抵制学习,不愿学习,对学习产生恐惧厌烦的心理。
(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主要重视理性的力量,即有意识的能力;而“暗示教学法”追求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强调通过情绪情感加强无意识调节的能力,达到身心合一,促进学业进步。这一点在外语教学中尤其重要:英语阅读课分为精读(intensiveReading)和泛读(extensiveReading);听力课分为精听(intensiveListening)和泛听(extensiveListening)。精读是指每篇文章、每个句子细细地分析,包括其文法、语法和句法;精听是指在做听力训练时,一定要听明白、理解清楚所有内容;而泛读和泛听,顾名思义就是广泛的阅读和听力练习,其目的主要是广大知识面,并形成语感。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和听的时候可以不知其所以然,把自己置于这种阅读和听力的环境中,对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样大有裨益。外语教学很强调语言学习环境,比如笔者的一名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对英语产生严重偏科和厌学的情况。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生活了半年,回国后英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日常交流基本没有问题,困扰他很久的语法难题也基本攻克了,因为他能在做语法题时减少刻意地思考,而使其更接近于一种习惯性思维。这个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产生的良好效果:当我们在使用母语时,不会过多地纠结于语法和句法,也是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了这个语言的所有信息点。
(三)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则
在暗示课堂教学中,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只有这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才能把握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心理途径去更愉悦地接受知识。洛扎诺夫认为,暗示是一种经常性的交流行为,它可以通过无意识的心理创造条件,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暗示教学法的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爱护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愉悦地接受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