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村基层扶贫干部工作范文

时间:2023-03-01 16:32:00

序论:在您撰写村基层扶贫干部工作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村基层扶贫干部工作

第1篇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委同意,由市委组织部召开的。既是动员会,也是为下派干部送行的欢送会。主要是围绕以“四个一”为主体的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深入贯彻落实和工业项目开发建设年活动,对市直机关干部下基层联系企业(重点工业项目)和帮扶贫困村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下面,就如何顺利开展好这次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圆满完成联系和帮扶任务,我讲三个问题: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重要意义

组织市、县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同心同德抓经济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进行的,对全面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落实市委三届二次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的现实需要。市委三届二次全会,按照党的十六大和省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对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战略任务,把宏伟目标和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应该说,建市以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不全面的小康、不平衡的小康,我市目前的经济基础距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还差得很远,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任重道远。当前,制约我市小康社会进程的最突出矛盾就是工业、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发达,发展速度缓慢。具体说就是工业项目匮乏,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少,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如何有效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我们开展这次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机关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机关干部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宽的优势,帮助所联系企业和所帮扶贫困村研究、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尽快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其次,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提高机关干部领导和驾驭经济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求各级干部要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该说,我市的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能力也是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在:理论素养比较好、政策水平比较高、组织能力比较强。但是,机关干部由于受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知识结构单一化的问题比较突出,真正懂经济的非常少,特别是熟悉工业经济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更少。我们这次把市直机关干部选派到工业企业、农村和工业项目开发建设的主战场上去工作,就是要通过这种形式,促使机关干部学经济、抓经济、搞企业,努力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接受锻炼,增长经济工作知识,提高指导经济工作的才干。

第三,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转变机关干部作风的客观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看我们党是不是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看我们党的作风,最直观的就是从身边干部的一言一行来作出判断和选择。因此,开展这次市直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使机关干部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企业和农村工作的第一线中去,就是为了进一步转变作风,倾听群众的声音,体察群众的情绪,掌握群众的心态,关心群众的疾苦,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干部与广大企业职工和农民群众的感情,维护和树立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第四,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培养锻炼机关干部的根本需要。我们这次选派的市直机关干部,大多是县(处)级后备干部和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基本素质比较好,思想解放,具有较强的知识优势、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但这种优势、能力和水平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开展这次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就是为年轻干部在实践中施展才干搭设舞台,使大家在“急、难、险、重”的条件下接受磨砺和考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实践经验,提高党性觉悟,尽快成熟起来,为担当重任打好基础。

二.讲一讲这次下基层工作的主要任务

这次从市直机关抽调的100名干部,主要工作任务是:

(一)联系企业的干部要按照“四个一”活动关于抓好工业经济的总体要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协助企业抓好技术改造,帮助企业建立技术平台,利用政策优势开发新产品,搞好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重点是抓好转产替代产品的开发,引进1-2个新产品。二是要加强与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和联系,为企业实现年度预期生产经营目标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三是要协助企业搞好债权转股权工作,帮助企业处理金融核呆问题,并加强与吉林油田、前郭炼油厂等域内大企业和长春一汽、大庆油田、辽河油田等省内外大企业的沟通协调,加强与长春中医学院、通化药业等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搞好合作开发;四是要帮助企业搞好内部改革,引导企业用现代的管理手段来改革用工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新型的机制来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同时抓好职工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的文化水平;五是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业务联系,了解金融信息,强化诚信意识,积极争取银行的支持,协助企业招商引资,帮助企业解决一定的生产资金;六是要积极捕捉产品销售信息,帮助企业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协助企业销售生产产品。

(二)联系重点工业项目的干部要围绕“项目开发建设年”活动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围绕市场需求,积极捕捉相关项目信息,发挥政策推动和利益导向作用,搞好政策引导和服务;二是要搞好跟踪调度,分析市场动向,做好市场预测,积极与金融、财政、科技等部门和省直相关部门协调项目资金;三是要积极与国土资源、电业、环保、水利、公用事业等部门搞好协调,解决水电、土地、环保等外部条件问题;四是要协助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论证和可研报告。

(三)帮扶贫困村的干部要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结合“四个一”活动关于扶持贫困村的有关要求,协助当地乡镇党委全面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帮助制定和落实所帮扶的贫困村脱贫规划,确定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明确工作措施;二是要加强对外协调,积极捕捉项目信息,帮助所帮扶的贫困村上一个以上的二、三产业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组织签订一定面积的农产品订单,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采取典型引路的方法,加强法制、科技、文化教育工作,提高村民素质,年内抓出5户以上脱贫典型户;四是要根据不同农时季节举办两次农业科技讲座,一次以上致富技能培训班,一次以上致富经验交流会,组织部分村干部和村民去外地学习先进的种殖、养殖技术和生产经验,帮助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提高村民的致富本领;五是要从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重点难点入手,加强与市、县财政和省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办3件以上顺民心、应民意的好事实事;六是要加强与交通、水利、公用事业、电信、电业等部门的协调联系,积极争取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帮扶,使基本脱贫的24个贫困村,全村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接近脱贫的9个贫困村,全村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400元以上;仍比较贫困的9个贫困村,全村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500元以上。

三.讲几点希望和要求

这次开展的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是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下派干部人数多,任务重,责任大。在这里,我讲几点希望:

一要摆正位置,履职尽责。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事业心,不当客人当主人,真正把自己当作所联系的企业和所帮扶贫困村中的一员,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不能有临时观念,更不能有得过且过的思想。联系企业(重点工业项目)的干部与原单位脱钩,帮扶贫困村的干部与原单位不脱钩,但要有三分之一时间工作在农村。帮扶贫困村的干部,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决不能因为与单位不脱钩,借口单位工作忙而影响帮扶工作。联系企业(重点工业项目)和帮扶贫困村的负责人也不能有“挂名”思想,要身体力行,做好联系、沟通和协调工作。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以企业职工和农村干部群众为师,多“留神”、多动脑、多积累、善总结,注意学习基层干部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虚心学习在机关里学不到的东西。要大胆开展工作,敢想敢干、敢于突破、敢担风险、敢于负责,不能畏首畏尾,缩手缩脚。

二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联系”和“帮扶”工作的实质是搞好服务。要强化服务意识,狠抓工作落实,真正做到“身”入群众,“心”入群众,力戒形式主义。联系企业(重点工业项目)的干部要针对企业的实际和优势,多提供一些资金、实用科技和信息服务,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想方设法,多做沟通协调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帮扶贫困村的干部要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力增强作为中心任务,不仅要为农民搞好技术、信息、销售、物资等服务,而且要千方百计为村里争取生产建设资金,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把联系和帮扶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向本单位领导汇报请示,赢得本单位领导的支持和关心。同时,要与联系和帮扶单位搞好配合,做到帮办不包办、支持不干预、参谋不添乱、给予不索取。另外,这次帮扶的42个贫困村,有的是一个部门帮扶一个村,有的是市直部门和省直上管部门共同帮扶一个村,希望共同的帮扶部门要多沟通、多协调、多配合,搞好分工与协作,切实做好帮扶工作。

三要遵章守纪,严格要求。按照中央关于“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两个务必”的要求,廉洁自律,艰苦奋斗,严格约束自己,绝不允许利用“联系”和“帮扶”之机,去吃、拿、卡、要、报,若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搞好与基层干部的团结与协调,不能有优越感或搞特殊化,真正与基层干部打成一片,给联系和帮扶单位留下好的印象,树立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

第2篇

近年来,**围绕基层干部“难选、难干、难管”三难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多举并措,全面抓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选优配强基层干部,打造脱贫先锋队伍。为更好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加强基层四支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精干的扶贫队伍,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充实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在县直部门单位考核选拔优秀青年干部,以及在乡镇扶贫一线提拔一批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中去。精选县乡扶贫专职队伍。通过公开向社会招聘人才的形式,为各乡镇扶贫站招聘33名熟悉扶贫工作、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的在编信息员,具体负责精准扶贫工作,彻底消除了扶贫工作在乡镇一级的“短腿”现象。配足驻村帮扶工作队伍。全县共配备驻村工作队员558名,贫困村第一书记99名,实现了“一村一个帮扶队、贫困村一村一名第一书记”,确保了各村扶贫事业有序开展。优化村级干部队伍。积极吸纳外出务工经商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本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知识青年、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优化村干部构成,同时,鼓励他们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就业,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更大成效。

提高基层干部待遇,鼓足干部扶贫干劲。在待遇上,对愿意下基层、服务基层的扶贫干部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如给驻村干部购买人身保险、发放驻村补助、提高乡镇津贴等,切实提高扶贫干部待遇,增强工作积极性。在政治上,注重提拔重用那些工作表现优秀、服务时间较长的乡镇扶贫干部,切实提高在乡镇工作、表现比较突出的扶贫干部的政治待遇,去年以来,全县从基层一线,脱贫攻坚一线,项目一线中提拔54名表现突出的干部,占提拔总人数的大部分,让扶贫干部更有盼头。在生活上,通过整合各类财政资金,加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村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等建设,极大地改善驻村干部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其提供合理、安心、舒适的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强化基层干部管理。近年来,**充分发挥考评机制作用,加强基层干部的管理,全面调动基层干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考勤与考绩相结合,坚持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与期满考核相结合,坚持工作总结与村民测评、村干部评议相结合,全面实现量化考核,不断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公信力。根据考核结果,对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工作队员,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对符合条件的,优先选拔使用,激发扶贫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对考核结果为基本称职(基本合格)、不称职(不合格)的,按相关规定处理,责令限期改正。此外,着力完善容错机制,充分调动干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积极性,让真正的干事创业者在放手闯、大胆干的同时吃了一颗"定心丸"。

第3篇

为全面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落实中央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部署,在服务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中创先争优,国务院扶贫办开展贫困地区“千村万户”驻村调研活动,组织全国扶贫系统干部深入连片特困地区1266个贫困村l万多农户,接地气,访民情,惠民生,转作风,求长效。作为整个调研活动的组成部分,国务院扶贫办系统青年干部驻村调研率先启动,目前已经全面完成。

驻村蹲点接地气。国务院扶贫办党组决定用三年的时间使40岁以下青年干部驻村蹲点全覆盖。今年3-4月,已安排办系统1/3的青年干部组成10个调研组开展驻村调研活动,使青年干部增强对贫困状况的直接感受,加深与贫困群众的感情,更准确地把握贫困群众的脱贫需求和发展愿望。参与调研的青年干部吃农家饭、住农家床(炕),与贫困农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调研回来后,很多青年干部深有感触地说,离开基层,我们开展工作就没有了方向;不了解基层,我们开展什么工作也做不好;不与基层衔接好,我们的宏伟目标就是纸上谈兵,永远落不了地。

深入调研谋扶贫。10个调研组共走访农户224户,逐一填写入户调查表,与贫困群众面对面交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贫困状况、贫困成因、扶贫效果、发展需求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找到了贯彻落实中央新阶段扶贫开发部署在基层要破解的难题、要完善的措施,了解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着力点、关键点、突破点,提出了许多符合村情民意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到了察民情、听民意、纾民困、解民忧,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学习群众转作风。吃苦耐劳,敢打硬仗,是扶贫系统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让青年干部深受鼓舞。各调研组在调研中都发现贫困农户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迫切地希望帮助他们解决。看到特别困难的农户,有些参加调研的同志拿出自己的钱、物送给了他们;针对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有些调研组结合自己部门的优势主动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参加调研活动的同志,白天入户访问,开座谈会;晚上交流情况,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大家普遍反映经过这次调研,提高了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加强了团队的互助精神,增进了同志之间的感情,改进了工作作风,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服务的意识更加强烈。

健全机制求长效。4月13日,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范小建同志主持召开“驻村调研专题汇报会”,全面听取了调研情况,办党组决定,每个调研组集中提一个制约调研村发展或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办常务会议将集中研究一次,协调各方力量,为每个贫困村办一件实事。今后每年都要组织全国扶贫系统干部开展“千村万户”调研活动,并将每年的四月作为国务院扶贫办系统特别是青年干部的“深入基层驻村调研月”。紧紧围绕每年“两会”提出的新任务、新目标,根据扶贫工作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研究提出调研重点,组织青年干部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将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继续坚持办党组成员联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制度,无基层经历机关青年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制度,办系统基层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制度,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直接联系贫困群众、服务扶贫对象的长效机制。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

定南县深入推进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

干部下基层,是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创业致富的现实举措,江西省定南县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

一是县领导联系镇。每个镇由一名县委常委牵头联系。在此基础上,每名县领导挂点一个村(社区)。主要负责“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和综合协调,研究和帮助解决重大问题。

二是单位联系村。每个县直(驻县)单位联系1个村,做到全县所有村均有单位联系。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并指定1名分管领导具体抓,安排3名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单位联系村与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定点包扶贫困村等统筹安排,主要协助联系村所在镇抓好“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任务的落实,完成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并在资金、项目、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所联系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干部联系户。县领导和县直(驻县)单位主要负责人每人联系10户重点户,把其中的困难群众作为开展调查研究、信息采集、结对帮扶、试点试验的对象,认真制定并落实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确保其在2年内脱贫,成为脱贫致富的示范;县直(驻县)单位“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分管领导、工作队队长及队员每人联系10户重点户,其他干部(教师、医生除外)每人联系5户重点户,重点户主要为产业大户、五保户、低保户、困难党员、军烈属、在乡老复员军人、残疾人、留守孩、留守老人、因病返贫和因灾致贫人员、人员等。各镇所有在编在岗干部(工勤人员除外)采取分片方式联系所驻片区全部农户;城区街道成立6个工作组,分片联系社区居民,确保全县每户群众均有镇(街道)干部结对联系。干部联系户,主要是结交群众朋友,宣讲政策法规,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利益,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新列后备干部和新进工作人员挂职锻炼。新列科级后备干部和新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到村(社区)挂职锻炼一年,参与“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和扶贫开发工作,逐步建立起干部到基层培养、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干部工作链。

(江西省定南县扶贫和移民办徐胜忠)

兴国县“三个结合” 建设和谐优美新农村

2012年,江西省兴国县围绕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新阶段扶贫开发计划以及“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认真落实省、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切实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有效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

一是结合新阶段扶贫开发。2012年,我县充分认识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将扶贫、移民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注重统筹规划,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分类推进,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结合“三送”工作。我县2012年按照“全覆盖、常态化、见实效”的工作要求,全面开展“三送”(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明确了一批与新农村建设方向一致且具有特色、富有内涵、符合实际的“三送”活动示范带、示范区、示范点。2012年我县新农村建设在布点上做到与“三送”工作点相对一致,在督查上,与“三送”工作相并进行。

第4篇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我局高度重视开展“走基层”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扶贫、移民、后扶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早安排,早部署。按照县委“走基层”活动协调小组的统一安排,结合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活动要求和具体措施,做到早安排,早部署。三是落实目标责任。坚持把贫困群众的现实需求与我局工作实际相结合,提高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把“走基层”与“脱贫攻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一是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贯彻有力、做实落地县委决策部署。为确保“走基层”系列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取得实效。我局加大了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组织全局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省、市、县各级会议精神,领会会议精神及要求,明确了开展“走基层”系列活动的工作任务、措施计划、工作要求等,进一步把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各项工作上来,贯彻有力、做实落地县委决策部署。二是深入开展“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专项整治。结合扶贫移民工作特点,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以单位创建“市级学法用法示范单位”为契机,切实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突出问题,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坚持依法行政,树立扶贫移民干部队伍良好形象,打造一支善于“脱贫攻坚”、敢于“移民攻坚”的扶贫移民队伍。三是牵头协调,扶贫攻坚工作整体联动。建立了扶贫开发定期会商机制,及时召集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传达各级会议精神,集体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事宜,集思广益、集体决策。协助县委办起草拟定了《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并经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为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推动其法制化、规范化开展。

三、统筹安排,有序推进“走基层”系列活动活动深入开展

(一)强化联村帮扶工作。2015年,我局在扶贫开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结对帮扶镇村。制定了联系工作方案,实行局长带头联系、局班子成员和中层以上党员干部主动联系贫困户制度,全局中层以上党员干部10人,联系贫困户75户,联系贫困人口252人,实现了联系帮扶贫困户、贫困人口全覆盖,帮扶措施全覆盖。

(二)深入全县14个特困村和贫困户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完善规范建档立卡信息档案资料。制定了贫困村脱贫规划和贫困户帮扶计划,完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等内业资料,规范建立“一户一册”、脱贫解困“一户一档”、驻村帮扶“四个一”、“五个一批”扶持以及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日志等台账。二是强化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定并印发了驻村帮扶工作管理办法。会同县直机关工委、县委组织部印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日志》300本,建立完善干部驻村工作台账、日记。帮扶单位、驻村干部深入帮扶贫困村,充分发挥“精确滴灌”的管道作用,积极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落实生产发展项目。

(三)加强工作督导与检查。为深入推进“走基层”脱贫攻坚工作管理服务和协调指导,单位成立三个脱贫攻坚工作指导组,加强乡(镇)、县级各部门(单位)跟踪随访和业务指导。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工委、县委督查室、政府目督办和扶贫移民局定期不定期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全县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单位)脱贫攻坚和联系帮扶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对开展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加快了“两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步伐。

第5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基层组织;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1-0001-08

收稿日期:20160906DOI:10.13968/ki.1009-9107.2017.01.01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JZD03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710010)

作者简介:雷望红(1991-),女,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底,由中办和国办联合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2014年初,中央和地方纷纷制定了精准扶贫的战略规划,地方政府逐步进入实施阶段。

精准扶贫政策,试图通过改“漫灌扶贫”为“滴灌扶贫”的方式,既能够节约扶贫资源,又能够有针对性地扶持贫困户,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着多个层面的困境。一方面,在执行中出现目标偏离,表现为精英俘获[1]、贫困户参与不足[2]以及多种排斥现象[3,4];另一方面,在政策落地时,会出现政策与村庄的不匹配现象,比如产业支持、安居扶贫等政策无法有效扶持贫困户[5,6]。不仅如此,精准扶贫政策还会引起村庄激荡,由于盛行平均主义思想,村民们要求对于政策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由此会引发上访等问题,给村庄带来新的治理难题,甚至会出现乡村治理的“内卷化”[1,2]。

精准扶贫政策的目的在于扶贫,实现路径在于“精准”二字,但从目前学界研究的整体上看,主流观点认为精准扶贫出现了严重的不精准执行现象。关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不精准执行问题,大致有三种解释路径:(1)从官僚体系的视角出发,认为是央地关系、社会控制和社会成本承担等因素导致了执行困境[3];(2)从村庄的内部特性寻找原因解释,村庄社会环境、乡土社会的特征、社区精英被俘获、贫困群体集体行动的缺乏等因素影响了政策的执行[1];(3)从政策本身进行解释,认为精准扶贫政策本身具有内在悖论,由于忽略了扶贫对象的内部差异性,从而引发执行问题[2]。另有一些学者主张从转型的角度认识当前的扶贫问题,从而理解贫困治理的复杂性所带来的精准扶贫挑战[7]。

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本质上是政策执行偏差问题。已有研究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理解与认识,从总体上来看,侧重于从政策落地的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探讨政策执行的状况,而忽视了政策执行主体即基层组织的重要性。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具有不可逆性,从这些角度出发,对于政策执行的改善无法做到对症下药。若从基层组织的角度探讨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问题,可以把握政策执行的情境性,因此能够洞悉政策执行偏差的直接原因,从而及时纠偏。本研究立足于赣南宋村的调查经验,呈现当地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从基层组织的角度予以解释,并以此为基础,拓展理解当前我国农村资源输入的组织困境。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个案

2014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门联合颁发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要求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赣南宋村宋村是赣南最大的行政村之一,全村在册人口为8 837人,实际人口接近万人(严格计生时期的黑户多)。笔者于2016年7月4-24日在该村进行为期20天的调查。于2014年底开始集中精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总共确定421户贫困户,1 468个贫困人口。2015年宋村将扶贫工作确定为中心工作,在具体的政策实践过程中,该村存在着明显的不精准执行现象。

(一)精准识别不精准

贫困人口与贫困户的识别与确定,原则上要求申请评议,由群众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自行申请,由村组干部评议、公示公告,再由上级进行筛选和抽检。在村委会具体的识别过程中,宋村干部为了减轻精准识别的麻烦,实际操作过程如下所述:

上面给了我们村1 468个贫困指标,基本上每7个人中有1个是贫困人口,指标这么多,谁是贫困人口根本辨不出来。具体分配的时候,村里按照人口比例分到小组,由小组长评选,再由包组组长进行确认,村里按照入选人口大致做个评选,砍掉条件明显比较好的,留下条件差的。小组长评选时,有时也有私心,但主要权力还在村干部。

宋村村干部在精准确定贫困户上,实际上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宋村分配到的贫困户名额过多,贫困名额占到全村人口的15%,远远超过实际贫困人口;另一方面,宋村村民的经济差异不明显,村干部容易选出绝对贫困群体,但不易选出次贫困群体,名额分配的标准不易确定,即使按照民主评议的方式,也无法公平地识别和确定。因此,村干部不得不采取主观评议的方式选择贫困户,避免群众申请和民主评议,并通过打球的方式,将名单公布在村委会六楼的会议室。

2.权责不匹配的无力。精准扶贫的政策由中央层面作出,但由基层组织具体执行和落实。基层组织责任重大,对贫困户的具体帮扶责任主要落在基层干部身上。一方面,他们需要亲力亲为为贫困户出谋划策、拟定计划、支持脱贫,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跟踪与记录,如果出现纰漏,需要承担失职的责任。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上,基层干部既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责任的直接承担者。

然而,基层干部肩负的责任与享有的权力严重不匹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税制和农业税改革以后,基层组织丧失了资源汲取能力,高度依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可支配资源极其有限;二是随着官僚制的深化发展,上级政府对于基层治理的干涉程度强化,在面对乡村社会的现实问题时,基层干部丧失了治理的灵活性。当精准扶贫政策出现时,基层干部一无充足资源,二无政策权力,只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按照上级要求执行政策。他们一面利用国家政策,一面动用私人资源,试图完成帮扶工作,但政策渠道未打通,如银行设置种种障碍不给真正的贫困户贷款,私人扶持也不易获得,私人普遍不愿进行风险帮助。因此,帮扶干部们要真正完成帮扶脱贫工作难度极大。况且,一位帮扶干部面对几十个贫困对象,难度可想而知。在权责明显不对等的情况下,他们只好选择性退步,只完成相对容易的形式帮扶工作,即通过文字脱贫的方式交差,以期在运动期限内糊弄过去。

3.压力考核下的自保。目标管理责任制在权威体系内部构建了一套“责任―利益连带”的制度性联结关系,形成基层政权运行与地方社会的治理压力[12]。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基层组织中所营造的压力氛围,会促使基层干部通过策略主义的方式,寻求自恰的生存之道[13]。实际上,策略主义的运用,既是基层组织的治理智慧,也是基层政权不得已的选择。

目标管理责任制具有明显的目标导向,通过对目标达成状况的考核进行奖优惩劣,但由于目标实践过程不可保留,无法完整呈现,只能通过形式化的文字材料呈现出来。文字材料就如同一份考卷,在上级进行检查时,如果“考卷”出现纰漏,上级“打分”低,不论平日里的工作做得多好,都相当于未实现目标。同样,在向上呈阅工作材料时,如果数据不好看,与规定目标相差甚远,也会受到上级的批评与惩罚。在压力型体制之下,基层组织更加看重上级的考核工作而非具有实质意义的实践工作,因此,基层干部会进行策略性转换,将文字材料的准备工作置于政策执行之上。面对精准扶贫工作,宋村村干部最强调的是数据的“正确性”,他们要反复核对文本数据与网上数据,国网与市网的数据。在上级检查时要确保所要回答的数据与贫困户家庭的文本情况一致,以免在领导问话时回答失误。在目标责任制下,政策落实通过文本形式的呈现,实际目的在于通过考核避免惩罚,以实现基层干部的自保。

(三)基层干部的政策定位

从基层组织的角度来分析精准扶贫政策的具体执行,能够观察到基层干部政策执行的情境。在基层治理资源有限、权责不对等和压力型的考核体制之下,基层干部会对政策进行定位,选择执行的方式与力度。尽管精准扶贫政策以政治运动的形式下达,但贫困具有相对性、流动性,消除了今天的底层,明天还会出现新的底层,今天解决一批,明天会新出一批,以突袭式的方式根本无法啃掉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基层干部看来,这场针对贫困的运动式治理,“就是一阵风,很快就会过去” [14],上级部门规定了目标达成时间,不论任务完成与否,在政治压力之下,各级政府都必须“完成”既定目标。

在短促的扶贫运动中,基层政府一方面要在压力考核下满足上级目标达成的愿望,一方面要在基层治理资源匮乏、权责不匹配的情况下完成任务。他们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既去完成任务,并让上级在检查时感到满意,又不完全按照上级的要求做事。因此,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就被定位为隐秘的资源分配政策和文本制作工作,基层干部低调地将名额和资源分发下去,能否真正帮扶到贫困户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数字考评呈现政策执行的样态。在基层干部的这一政策定位之下,政策执行必然产生不精准执行现象。

四、国家资源输入的基层组织困境

农业税费改革后,公共服务型福利国家取代了控制提取型国家[15],国家改“资源汲取”为“资源输入”,通过项目下乡的方式向农村社会输入资源。在国家资源输入的背景下,基层组织如何承接资源、如何执行国家政策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的又一大惠农政策,基层组织在政策执行时所面临的治理成本、权责问题和考核压力等执行约束,暗含着基层组织的深层困境,严重制约了国家资源的输入效率与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度。

(一)资源输入背景下的基层组织样态

农业税费取消以前,国家表现出强者形象,具有高度的专制权力[15],保持着对于基层社会的强势汲取。此时,国家为了保持对于基层社会的汲取能力,与基层组织结成合谋关系,默许和容忍基层组织的过激或违法行为,导致国家政权与农民关系的紧张状态。基层组织则由于和农民在各项事务上密切互动,建立紧密关联。税改以后,国家改变治理思路,通过资源输入不断向农民示好,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迅速拉近。然而,由于中央掌握财政的分配权,形成了“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市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拆东墙补西墙,乡镇财政哭爹叫娘”的分配格局[16],乡镇财力下降,可支配资源严重不足。乡镇不得不依赖上级的资源转移,中央借机约束和规范基层组织的治理行为,导致基层组织日益丧失治理自主性。由此带来的后果则是,基层组织与国家的信任关系被打破,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与恶化(见图1)。

在基层组织治理能力日益弱化的状况下,基层组织承担的自上而下的任务与自下而上的诉求却不断增长。在税改以前,基层干部对上主要完成收取税费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下主要则是解决矛盾纠纷和分配土地。国家加大向农村社会输入资源以后,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将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作为重要工作。国家改善“三农”的宏愿落到基层组织,不断累积的自上而下的任务堆积到基层干部身上,农民则借助国家对于“三农”领域的倾斜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对上的期待不断高涨,基层干部承担着来自于国家和农民日益增长的双重任务(见图2)。

参考文献:

[1] 邢成举. 村庄视角的扶贫项目目标偏离与“内卷化”分析[J].江汉学术,2015(5):1826.

[2]葛志军,邢成举. 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7163.

[3]左停,杨雨鑫,钟玲. 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6162.

[4]邓维杰.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5]李博,左停. 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产业化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以Y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6673.

[6]付少平,赵晓峰.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移民生计空间再塑造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816.

[7]邢成举,赵晓峰. 论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J]. 学习与实践,2016(7):116123.

[8]邢成举,李小云. 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9):109113.

[9]T B Smith.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J].Policy Science,1973, 4(2):203205.

[10]周雪光. 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J].开放时代,2012(9):105125.

[11]欧阳静. 论基层运动型治理――兼与周雪光等商榷[J].开放时代,2014(6):180190.

[12]王汉生,王一鸽. 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9(2):6192.

[13]欧阳静. 运作于压力型科层制与乡土社会之间的乡镇政权――以桔镇为研究对象[J]. 社会,2009(5):3963.

[14]邢成举. 压力型体制下的“扶贫军令状”与贫困治理中的政府失灵[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10.

[15]黄宗智. 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J].开放时代,2008(2):1029.

[16]周飞舟. 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8.

[17]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C].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2000:4245.

[18]吴理财. 应注意农村基层的选择性治理[N].学习时报,20090112(5).

[19]刘宁,黄辉祥. 选择性治理: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的一种尝试性解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7984.

第6篇

关于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干部身体健康保障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脱贫攻坚以来,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以群众呼声为信号、以群众满意为追求,齐心协力,顽强奋战,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此过程中,广大扶贫干部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部分干部甚至付出了宝贵生命。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在于深处基层一线的同志,他们是各项利农惠民政策的落实者、推动者、见证者,其身体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脱贫工作成效。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基层一线脱贫干部权益,从提高待遇、组织体验、购买保险、落实“公休假”制度等方面,对基层干部工作生活予以关心关怀,但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干部各项权益保障还不尽如人意,而身休健康保障方面则尤为突出,还存在不小的问题。一是交通安全无法保障。当前的脱贫工作已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浇”转变,干部帮扶工作必须进村入户,面对面与群众交流,了解群众现状,明白其所需所求,进而制定针对性措施。但是由于各单位公务车辆有限,大家只能采取拼车、租车、搭乘农用车、打摩的等方式解决。而贫困地区大多山高路险、坡陡弯急、多雾多雨,在这样的路段风里来雨里去,长年累月,难保不会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女教师潘玲玲在和同事们前往保华镇奢旮村走访结对帮扶贫困户的路上,乘坐租赁的农村客运汽车坠落山崖,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年仅31岁。竹海镇大槽子村驻村工作组长左南昌、组员杨天宇同乘一辆摩托车在村开展工作时,发生交通事故,两人均导致手臂骨折。这样的不幸还有不少,比如遵义的徐梅、广西的黄文秀、楚雄的李文芝等。二是操劳过度“亚健康”。脱贫攻坚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争分夺秒,但是对广大扶贫干部来说,不只有脱贫工作,还有其他的业务工作,并且要做到脱贫业务“两不误”,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只能是“白天干脱贫,晚上干业务”,加班加班再加班,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再加上各项检查督查严格频繁,精神也高度紧张,不免身心俱疲,健康问题随之而来也就不可避免了。六枝特区牛场乡大箐村“第一书记”倪裔豹同志,一位普普通通的党员干部。2017年5月21日,罹患肺癌晚期且癌细胞已扩散的他,带着对驻村工作的不舍,对贫困群众的挂念闭上了眼睛,年仅54岁。三是走村窜户有风险。“一对多”的帮扶模式决定了大家需要只身入户走访,甚至不得不夜间走访,这些都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我们不时听到身边一些同志开展扶贫工作被狗咬的、夜间摔跤的,这些都影响着大家的安全。此外,被帮扶人员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有部分甚至是心理或是精神上存在问题的,帮扶人员特别是女同志入户帮扶要冒不少风险,容易被言行骚扰。四是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广大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干部面对“5+2”、“白+黑”的工作常态,压力大易疲倦,还要自己想法出行,无补贴甚还倒贴,如果工作再不顺利,领导再关怀不够,家人亲朋再不理解,难免郁结暗生,心情不畅。心乱则百病生,这个时候,病魔就很容易找上来。

每个干部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保障干部的身体健康,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问题,也是对无数家庭的责任问题。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要不断加强保障机制建设,确保基层扶贫干部能安心安全地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具体说来,就是要结合实际将10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下发的《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关心基层扶贫干部保障安全工作的通知》落到实处。一要保障交通安全。要高度重视交通安全问题,尽量安排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对自行前往的除提醒他们增强安全意识外,还要落实交通补贴。二要关心身体健康。定期组织干部职工体检,甚至是“督促式”体检,将体检工作纳入考核机制;适时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了解其心理状况。三要切实减轻负担。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减少不必要的考评督查。四要免除后顾之忧。建立完善机制,强化对基层扶贫干部生活的关怀,特别是对因公殉职的扶贫干部,要以文件的形式落实优抚政策。

第7篇

根据县上5月19日在村召开的县“走基层”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会议精神,切实做好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

二、工作目标

对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时间要求是在6月15日对前期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中存在的问题(程序问题、农户信息错漏问题、该进未进贫困户问题、不该进而进农户问题)进行更正,并建立好兜底扶贫台账(孤儿、五保、无劳动力、无明白人)及死亡销户台账。同时要对干部驻村帮扶存在的问题,扶贫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三、基本原则

(一)村为主体,分级负责

镇成立“走基层”暨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领导组,以各村为主体,按照领导联村、部门驻村、干部驻村原则分级负责,有序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各项工作。

(二)公开、公平、公正、公认

要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确保无上访。

四、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整改内容及措施

第一部分,建档立卡方面

一、程序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组上未召开评议会,2、村上未召开评议会、3、未在村组公示。

方法:要求按程序重新操作。对已进入系统的但不该进系统农户,采取自行脱贫;对该进未进农户进行建立档案登记造册,采取其它民政、冬今款等方式进行扶持。

二、农户信息问题包括:1、农户信息错误,2、农户信息不完善。

方法:以镇下发各村贫困户登记表为参考,通过实地走访对各农户信息进行逐项核实更正。

三、几套台账建立(兜底扶贫台账、死亡销户台账、该进未进台账、不该进而进入系统台账)

方法:对各建档立卡农户信息进行核对,分别建立相应台帐。

第二部分,干部驻村帮扶方面

1、进一步丰富帮扶内容(产业、贷款、民政、捐赠、修路等等;)。

2、帮扶规划与到户计划(制定三年解贫)。

3、切实抓好入户帮扶工作。

第三部分扶贫项目建设工作

6月10日前,2015年精准扶贫项目到户项目全部完成,各驻村工作队完成初步验收,并报镇经发办。

五、工作要求

1、进一步认清开展好走基层和扶贫工作形势和背景;

2、理清楚走基层和精准扶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