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1:36
序论:在您撰写守株待兔教学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学过程】
一、读题存疑,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齐读课题)
2.教学“守”。
汉字是表意文字。“守”上面的宝盖头表示房子,下面是个“寸”,看着这小房子,守着这方寸之地就是守。这里是守着什么?(守株)
3.教学“株”“桩”。观察课文插图,理解“株”就是树桩。这两字都是形声字,左表义右表音。
4.理解“守株待兔”:守着树桩等待着兔子。
5.质疑:为什么守株?怎么守?守到兔子了吗?
6.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由课题生发的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组织识字教学,落实双基。围绕课题展开质疑,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并且对读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且,设计三个概括提炼的话题,保证了对话的有效进行。
二、读文探疑,意文兼得
(一)研读“怎么守”。
根据大家的交流出示: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拼读生字(带点字),读通句子。
2.比较句子,理解“整天”在句子中的作用。
3.引读:早上,太阳升起,种田人就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中午,太阳高挂,种田人还是……傍晚,太阳快要下山了,种田人依然……(划线部分为学生接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读理解“整天”,一个从早到晚整天坐在树桩旁傻傻等待的种田人的形象就浮现出来,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去寻找原因,以疑促学。
(二)研读“为什么守”。
根据大家的交流出示:―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1.拼读生字,读通句子。
2.比较品味“窜”:如果不用“窜”,还可用什么词?笔直地向前跑、向前冲能叫“窜”吗?想象一下,什么原因使野兔这样慌张地从树林里窜出来。
3.对种田人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种田人又是怎样想的?
根据大家的交流出示: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4.给“乐滋滋”换一个词。(美滋滋、乐呵呵、喜洋洋)
5.朗读指导:每天都白捡一只野兔,这是一件多美的事呀!请男同学乐滋滋地读读种田人心里想的这句话。
不是一只,也不是两只、三只……而是每天都有一只呀!再请女同学乐滋滋地读一读。
种田人越想越美,越想越乐!全班一起读一读。
6.小结:正因为偶然的一天,一次意外的收获,种田人便希望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好运气。
【设计意图】想象野兔撞死的原因,明白“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是非常偶然的,不露痕迹的指导而又层层推进的朗读,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正因为偶然的一天,一次意外的收获,种田人便希望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好运气,实在太可笑。
(三)回读“怎么守”。
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从此”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2.为什么是“丢”而不是放呢?
3.想象说话:他是一个农民,他本来应该去干什么呀?是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种田人却怎么想呢?
第一天,他坐在那儿,乐滋滋地想:。
第二天,他仍然坐在那儿,满怀希望地想: 。
第三天,他还是坐在那儿,傻傻地想: 。
4.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种田人的心里还是那个想法:兔子会来的,兔子一定会来的!他还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呢?
5.你快去劝劝种田人吧!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插图旁。
6.小结寓意: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不劳动不会有收获。(板书)
这就是寓言故事(板书:寓言)用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
【设计意图】回读重点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在思悟中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放”与“丢”的比较,“一天”到“一天一天”的说话拓展,都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种田人的内心。劝说种田人的小练笔使人文内涵从课本的语言文字中跳出来,走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同步拓展,加深理解
1.读补充资料。
捡到一个英镑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曾这样概括新课程的理念下的理想的课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的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其最显眼的标志……因此,一堂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一、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和保证。事实证明,课内生成资源只有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中才能产生。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支持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位教师对学生动不动就训斥批评,学生对他望而生畏,那么他和学生之间永远不可能有互动。因此,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课堂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师生、生生完全互动,促成生成资源的形成。
二、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就是指学生自主支配时间、自主探索活动、自求积极发展的一种空间。有了这样的一个空间,学生才能充分去想象、去探索、去回味,从而发现问题和规律。在执教《诚实与信任》一文时,我顺着学生们的思维,课堂上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阅读,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获取新知,在自主探索中感悟“我”的人格魅力,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灵活弹性的教学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促进教学生成的弹性教学设计就是真正关注学生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在设计《守株待兔》一课最后说理教学环节时,我将原本设计的“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种直白、单一的问题改为有多元化答案的“农夫还在树桩旁傻等着,眼看庄稼全没了,你怎么劝劝他呀?”的提问,促成了多种类型信息的交流,最终生成了精彩的“劝农夫”的一幕。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首先要精心设计灵活弹性的教学方案,再在课堂中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富有创造性的调整。
关键词:有效教学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204
1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有效的阅读教学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那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在40分钟的有限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在我们研究的“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中,从阅读教学策略上,我们探索了群文阅读、单元整组、课文整合等方式,从备课方面首先进行研究,践行“备课备课,不备一课”的指导思想,对整个教材的体系进行分析,找准内容分布和知识训练点,实践点,拓展点,使我们对阅读教学有全局意识,并根据课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作出教学顺序的合理整合,补充,延伸,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有效的时间内有效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真正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2 教材分析
《寓言两则》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这两则寓言是由“水滴石穿”和“守株待兔”两个成语故事组成,课文短小精辟,寓意深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生动有趣,浅显明白,是学生积累语言,锻炼思维的好教材。
通常教师的教学程序是两个成语故事分别占一个课时,各自在先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寓意,最后将成语与生活联系加以运用。然而,引起笔者关注的是编者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两个寓言故事编排在一起,两则寓言有没有联系点?如果有,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取舍、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需要有怎样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反复地解读教材中,这些疑问逐一豁然开朗。两则寓言虽然各有各自深刻的道理,但细细一琢磨,在内容上又有一些关联:“水滴石穿”中的小水滴凭借着持之以恒,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可同样是定好目标(“希望一只接一只的野兔撞死在这里”),“守株待兔”中持之以恒“天天坐在大树旁等待”的农夫确是一无所获,这是为什么?抓住两则寓言的矛盾处设疑,推动学生自疑,自思,自悟,让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对比中、感悟中产生碰撞,进而读懂寓言。
3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由低段升入中段学习,从知识的衔接来说,学生们在二年级接触过寓言,同时由于学生们通过媒体电视,书刊等也有阅读过寓言的经验,他们很喜欢听、看、说寓言故事,有的同学已经阅读过这两则,因此,对故事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体会到寓言的表层意思,只要联系重点的语句进一步引导,学生就能明白两个故事的深意。
4 教学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嫌”“只是”“一滴又一滴”“一年又一年”“竟”“天天”等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②运用被字句、把字句的句式概括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③在读、疑、议、思、悟的过程中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5 教学重难点
①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的品、读训练。
②联系两则寓言的关联点,结合故事的内容谈自己的疑、议、思、悟,在同与不同中深入理解寓意。
6 教学过程
6.1 激趣导入
①成语猜猜猜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益智游戏“成语猜猜猜”。老师会出示一些词语,看看哪些同学能根据这些提示词迅速猜出相应的成语,好吗?(依次出示“耳朵”“铃声”“掩住”“被捉”等词语,看那些同学在最少的词语提示下猜出“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可以进行三、四个这样的成语游戏。)
②除了刚才游戏中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呢?(请生相互交流,师相机点拨成语的形成是来自神话传说还是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导入,一方面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展示积累的成语,获得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成就感,同时在老师的顺势点拨中,扩大学生对成语形成途径的一个了解。】
6.2 揭示课题
我们积累了这么多成语,很多来自寓言故事,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揭示一个大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 寓言两则(板书课题)
6.3 学习《水滴石穿》
6.3.1 整体感知
①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第一则故事,边读边思考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被”字句试着来说吗?谁又能用“把”字句来说说?
②谁还能用更短的四字词来概括吗?――“水滴石穿”(也可以是“滴水穿石”)
③瞧!短短的四个字中包含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水滴、石阶,还能看到故事的经过与结果。成语的意思我们一目了然,可它蕴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呢?要揭开这个答案,让我们再来细细地品读课文。
【设计意图:借助概括课文内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掌握“被”字句、“把”字句的运用方法及成语的表层意思,在具体的概括中使学生得意。】
6.3.2 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①请同学们把描写水滴和石阶的语言用笔勾画出来,读一读,思考: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石阶?什么样的水滴?(生自读勾画)
②交流体会
抽生谈看到了什么样的石阶?(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从哪些语句中看到的?(指导读石阶说的两处语言来谈体会。)
你能读出石阶说这话的心态、神态吗?
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水滴呢?(自信、有目标)
读水滴说的话,边读边体会水滴的自信。
水滴成功了吗?她是怎样成功的?(抓住“一滴又一滴”、“一年又一年”体会水滴的持之以恒。)
分角色朗读“石阶”和“水滴”的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读文、勾画、对话、交流等多种方式贯穿于学文中,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并在交流体会的过程中,把书上的文字读出味,读出境,并有机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得法得能。】
6.3.3 拓展延伸,小结课文
①有目标,有自信的小水滴凭着自己的努力,持之以恒,终获成功,由此也引出了一句富有哲理的歇后语: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到这里,你们明白“水滴石穿”真正的意思了吗?说说吧!
②在我们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也有许多具有水滴精神的人!(举例)结合他们的故事,你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吗?(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设计意图:扩展了解关于水滴石穿的歇后语,一是知识的延伸,二是丰富学生词句的积累;交流感受,既是对整个故事寓意的理解,也是对学生读文有感的训练,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学生通过延伸积累,积淀语言、语感,并将之内化为,做到脱口而出的表达,这一过程实现学生得言。】
6.4 学习《守株待兔》
可也有这样一个人,他也有目标,也持之以恒,最终却一无所获,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齐读课文《守株待兔》。(板书)
①文中有一句话可以解释“守株待兔”,你能找到并勾出来吗?(从此以后,他再也不种田了,天天坐在那棵大树桩旁等待……)
“他”指的是谁?(农夫)他守在哪儿?(树桩旁――“株”)为什么守?(希望野兔撞死在这里)为了这个目标,农夫是怎样做的?(天天守在这里)
这天天守不容易呀:烈日下,农夫头顶着骄阳的炙烤等待着;大雨中,农夫在雨水的浸泡中等待着;别的农夫插秧种田时,他等待在树桩旁,别的农夫施肥除草时,他还坐在树桩旁等待,别的农夫喜获丰收时,可怜的农夫却一无所获。
②农夫究竟错在哪里呢?联系以下内容评一评:
*可以联系文中的语句谈谈
*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
*可以联系农夫的本职工作谈谈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自己的认识,相互启发。在联系文中语句谈时抓住“竟”体会兔子的死是意外,农夫的心理活动“一点力气没花”体会农夫的“不劳而获”心态,从而认识到农夫的心态错了。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天上不会掉馅饼,坐享其成的想法错了。
――联系农夫的本职工作,应该立足本职工作,干好农活,但他却丢下锄头,寻思等野兔,目标定位错了,目标错了,哪怕再花功夫,也只能与目标越来越远。
……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多个角度学会思考,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与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理解寓意。】
6.5 总结全文,感悟升华
两个故事学完了,“水滴石穿”的故事成为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千古佳话,而只想“守株待兔”不劳而获的农夫成为了千古笑谈,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结合感悟,表达自己的看法,升华思想认识,使学生明理更深刻,行为取向具有生活意义。】
聪明的你们,会学习谁呢?
7 板书设计
[ 23寓言两则
水滴石穿 守株待兔
持之以恒 不劳而获
千古佳话 千古笑谈
一、提问适时,及时反馈,有效牵引
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课堂提问是一种及时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不少优秀教师在公开课上都能把握那些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巧妙地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转化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辅助音符”,甚至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学习能力等在课堂的有机生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就闪耀出了“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次,我用稍慢的速度在琴上弹奏旋律让学生倾听感受,并提出了这样的设问:这段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说音乐表达的情绪是安静的、幸福的、温柔的……但是一个学生却说音乐让我感到很难过、伤心。我没有给予否定,因为“安静”有时确实会与“伤感”有所联系。我意识到可能是我琴声的速度和感觉可能没有表达好,于是重新调整了一下速度和自身情绪再次弹奏一遍,并再次提问,这名学生马上就说:“变高兴了、幸福了、温暖了!”。第一次的回答是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看似“不和谐”音符,但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牵引,使教学片段还是较顺利地过去了。
二、提问面向全体,考虑学生差异
大多教师为维持课内活跃气氛、防止冷场,往往将80%的提问都交给思维灵活者来回答。但作为提问对象的学生,由于先天和环境的不同,其学习基础、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应该是正常现象。因此,在近年的教学中,我尽量把课堂提问的范围扩大,更注重提问那些平时胆小、不敢举手的学生,这样的结果是使得敢于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学习气氛也越来越浓厚了。例如,我试教《大鹿》一课时,设问:如果喜欢歌中的大鹿就说说你的理由?我特意挑平时很少发言较为胆小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因为它善良,它帮助了小兔;有的说因为它很勇敢,不怕危险……。提问贴切孩子的年龄特征,一方面合理地利用了教材,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利用了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来设计提问,更好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共鸣。
三、提问环环相扣,注重鼓励性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的评价也要因人、因答而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可重述、追问、评价,也可以用情感性的语言表示惊讶、喜悦、赞美、好奇等。我在上《守株待兔》的教学导入时提问:有谁知道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并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我马上用欣赏的语言好好地表扬了他:今天你是我们班唯一能讲述这个故事而且讲得很精彩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给他一点掌声!随后我奖励了他一个小礼物。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讲述一个故事是很不简单的,更何况是一个平时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
四、提问设计新颖,注重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每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15分钟,而课堂却有40分钟。所以在教学提问中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他们的注意力,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精心设计,语言精炼,甚至要创设情景表演来趣味解答提问。例如,歌曲《小雨沙沙》,这是一首旋律优美又富有童话色彩的儿童歌曲。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播放了春天下小雨的无声视频,播放前提问:老师想了一个词来表现小雨的声音,我来配视频唱一唱,你们听听看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学生马上就接受了“沙沙沙”这个象声词,并每次唱到这个词特来劲,我于是再引导他们注意是“小雨”,要注意唱好这个词的轻、细,最后学生很好地用声音表现了小雨的形象,并自然地加上了轻柔的下雨动作。一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在课堂提问的影响下得到落实,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
中低段孩子的认知领域狭窄,对深刻的道理理解较难,所以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此,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相应的探究和思考:
一、目标单一化
一些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研读文本时就急不可待地追问其寓意,一味追求“教”寓意的目标非常单一,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这是来自网络上《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片段。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 思考:从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想法?陶罐在听了铁罐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表现,这又意味着什么?
3. 教师小结:同学们了解了陶罐一直都很谦虚有礼,而铁罐骄傲自大,所以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
这样的教学设计,忽略文本品读,只求掌握寓意,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应对策略:趣味表演助理解
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做了以下调整和尝试:
师:我们把这篇课文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好吗?请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课文中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并在书中找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白等内容。
师:你们对这几位演员有什么建议吗?
生:你们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时,特别要注意感叹号所表达出来的语气,要通过语气将铁罐傲慢的态度和自大的神情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表演予以一定的表扬,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得以闪现,并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 、事理割裂化
很多教师偏向于对于寓言的讲解,而把故事本身和道理之间分割了。
以下是笔者试教《守株待兔》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哪位同学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一个种田人在田里干活时意外的看见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桩上,而且死掉了。
师:“忽然”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觉到这件事是很意外的。
师: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明显会破坏寓言故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很难理解和记住。
应对策略:紧握主线求整体
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又修改了《守株待兔》教学过程:
1. 自己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2. 带领学生根据上表阅读课文,一起讨论。
让学生读这一句:“他乐滋滋地走过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教师要让学生在读这一句时,展现出种田人翘首企盼的心情。
最后,守株待兔的结局是什么呢?“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要求学生读出对这一结果表示惋惜的心情。
3.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种田人的做法正确吗?
学生经历了获得新知的过程,对新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了。
三、过程模式化
寓言教学中领悟寓意越来越趋于模式化。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大部分教师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
师:开篇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的含义是什么?
生: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看的意思。除此之外,还告诉我们要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应对策略:教法灵活敢创新
以下是特级教师朱柏烽带来的《坐井观天》片段:师:我们现在帮助这只青蛙跳出井外。运用多媒体,青蛙跳出井外,然后站在井沿行,嘴里不停地呱呱叫)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
生:呀!山真高,田野绿油油的,公路像一条带子……我不跳出井,怎能知道这么多。
师:老师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积极参加活动,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同时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大家都会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所以,寓言的教学应当以文本为依托,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宜朗读的特点让学生尽情地思考。
四、思维被动化
这是一则非常令人深思的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完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之后,让学生将《青蛙跳出了井口》作为话题进行讨论。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青蛙从井中出来以后,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如井里好,又回到了井里。其他同学听后都笑起来,教师也打断了他的发言,还说了句:我看你就是那只青蛙!
后来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被自己称为“青蛙”的同学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和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
此时的老师后悔极了,在这个孩子的作业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我们怎样避免自己也成为这样一只“井底之蛙”呢?
应对策略:放开想象试改编
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而教科书上一般只是简单地给出定义,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并没有给出。现行高中教师上课主要是“以教为主”的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通过练习来掌握概念,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恰恰违背了数学学习过程。形成上述数学教学概念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形成:
一是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的是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是重视结论轻视过程,由于在考试解题中我们用到的基本是结论,而不是过程,所以教师包括学生认为知道结论,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练习巩固。
三是学校计划安排不合理,现在几乎所有的高中都是两年学完三年的所有知识,导致教师大都注重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
四是教师工作量的制约,现在教师经常是听课、评课,教案的反复抄写,教师工作量大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教学过程。
二、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1.数据概念概念和结构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知识体系,它的基础就是数学概念。数学概念主要揭示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表现形式的本质,基本特征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总和。
2.数学原则
(1)多角度揭示概念内涵,在概念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
(2)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每个数学概念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某些数学概念之间必定存在一些特定关系。
(3)加强应用,概念的应用分为不同的层次,一个是知觉水平的应用,一个是思维水平的应用。知觉水平应用主要是对概念本身的结构和内涵的理解,而思维水平的应用是要用所学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意义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主要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由原来的研究如何教转变为研究如何学,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由原来的追求学会了转变为会学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是数学教学的发展要求。
四、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1.数学概念的学习内容及形式
(1)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概念的名称、概念的定义、概念的例子和概念的属性。
(2)学习形式
①概念形成
数学概念的形成从现实背景出发,对同一类事物加以比较分析,进而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再通过实例加以验证和修改,最后得出概念。
②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是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已经知道的概念去学习新的概念,要求新的概念要有逻辑意义和学生具备同化新概念基础知识。只有教师了解学了生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原概念理解越透彻,新概念的同化也就更容易。
2. 概念形成教学过程设计
(1)提供概念例证。可以用日常的经验或事物或典型事例为学生提供熟悉的例证,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概念的属性。例如,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可以先提供太阳东升西落、守株待兔、掷骰子等具体事例。
(2)抽象本质,初步形成概念。通过对每个例子的分析、比较,进而概括出本质属性,初步形成数学概念。例如,分析上述例子学生可以得出,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一定会发生的,守株待兔这件事有可能发生。
(3)概念深化。步形成概念后还要对概念进行深化认识。可以通过正反例,来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的含义来深化概念。
(4)概念应用。概念的应用要注意帮助学生完成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上的应用。设计练习题要注意循序渐进。
(5)形成概念体系。概念运用后,要引导学生把概念加入对应的概念体系中。概念体系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相邻概念形成;b.由相反概念形成;c.并列概念形成;d.由从属概念形成。
3.概念同化教学过程设计
概念同化教学过程主要有五个步骤:1)提供定义。首先给出概念的名称、定义以及数学符号,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2)解释定义。对概念中的词语、符号、式子做出解释,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准确理解;3)辨别例证。促进迁移。给出实例让学生辨认正例和反例,确认本质属性,使新旧概念分化;4)概念运用。概念的运用是概念学习过程中必经的一步,通过练习达到概念的运用;5)形成概念体系。将新概念和旧概念建立联系,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中。
4.在APOS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APOS理论由美国教育家杜?e斯基等人提出。APOS也就是action(操作)、process(过程)、object(对象)、schema(图式,教学过程可以分为思维的操作、过程、对象阶段,形成概念图式的过程这四个阶段。
(1)操作阶段设计
这个阶段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学生通过选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材料,材通过对不同教学模型的使用、对图形进行观察、利用图标计算、实际动手操作等多种操作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过程阶段设计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就要对操作的对象进行分析,获得共同属性,再通过比较、归纳等方式形成数学概念。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1)反思操作活动,反思操作经历的体会、反思自己的收获、反思和他人交流的内容;2)组织属性语言,将反思的结果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对自然语言提炼加工转变为数学语言;3)获得数学概念,将所组织的数学语言进一步提炼加工,形成数学概念。
(3)对象阶段设计
这个阶段就是要将获得的概念进一步巩固,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理解。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辨析比较,通过正例、反例对概念进行辨析,加深理解;2)模仿训练,教师同时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来掌握概念;3)变式训练,找一下同类型的问题加以训练,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巩固。
(4)图式阶段设计
概念理解的最后阶段就是要形成图式。图式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来不断完善的。图式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形成概念体系。随着新概念的不断学习,概念体系也会不断扩大与完善。
关键词:导入设计 落实提问 学生主体 课堂生成
2013年4月22—23日,绍兴市第五届中小学音乐“书圣大学堂”在市一中如期进行,笔者参与其中。在第一堂《威廉·退尔序曲》音乐欣赏课中,笔者讶异发现,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多次引用武侠经典《射雕英雄传》的武功招数分解讲述音乐片段,让学生如痴如醉。同时,此教师还运用了系列排比、系列演奏、系列成语、系列顶真手法让泱泱听课者瞬间由聒噪变为静谧。“音乐课堂能有这样的预设与生成,段段清晰、分而讲解,真好!”听课者评论。笔者试想,高中音乐课能这么上,那么,我们小学的音乐课堂呢?在此,笔者尝试以生成性音乐课堂构成元素为内隐基点浅谈之。
一、导入设计标新立异
所谓教学导入设计即学习课堂氛围。一般说来,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学内容、学习条件、师生关系和课程设计等因素构成的心理和物理环境的总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使教学变得非常有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课导入标新立异。
(一)教学导入简洁化
其实音乐教学导入目的就在于,首先启迪学生易于感受、体验的敏锐的心理素质,培养、发展学生富于幻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在如何启迪学生感受,开发思维的想象力上做学问。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进入到感知发展想象,培养知音律通心灵的音乐的耳朵,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导入尽量简洁化。例如:学生对音高、时值、旋律线的认识,切忌一上来先给知识定义,而要把知识寓于形象情感表现之中,把1234567,涂上七种不同的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长短时值可以看成不同的小动物,如:小兔、乌龟、大象等。这样组织起来的节奏和所描绘的各种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进行组合编辑,让学生趣味无穷地感知节奏、旋律线的表现力,同时也可把客观间接感受变为主观直接体验。
(二)教学设计情境化
近些年来,随着音乐新课改对学习理论完善要求,作为实现教学设计重要过程的情景化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所谓信情景化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音乐教学过程的预设与生成这对矛盾,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过程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情景化设置,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学习。如:人音版九册《雏鹰之歌》先讲述雏鹰出生后老鹰的“绝情”与它自己顽强的搏击“精神”,让学生角色扮演充分显现教学情景化。
(三)教学方法趣味化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的前提是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音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音乐是《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笔者在教学京歌《蝈蝈和蛐蛐》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这一些趣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多更深的记忆音乐知识,并在记忆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课堂生成水到渠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课堂教学中期待生成,渴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但绝不必刻意追寻,甚至牵强造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良苦用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交流互动,让课堂生成真正做到水到渠成。
(一)回归课堂预设,增强生成成效
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一种可能,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精神。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除了必要的预设,我们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可以有哪些作为呢?笔者认为,增强生成成效至关重要。还如人音版第九册《踩雨》,小学生对踩雨这个词汇熟悉而陌生——特别是城市中的孩子。如何做到生成成效,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运用声势练习中的响指、摩擦双手、拍手、集体跺脚等体会小雨、下雨声、大雨、打雷,从而让学生对生成更加深刻。
(二)宽容平等对待,学习学生智慧
宽容平等,是一种教育智慧。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学习学生智慧进行有效教育。如笔者教学人音版《蝈蝈和蛐蛐》一课时,生建议教师与学生分别扮演公鸡与蝈蝈蛐蛐,让课堂生动和谐。正如陶行知有教无类:“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啊。
(三)培养教学机智,课堂展现精彩
教学机智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无需预设、无法预知的精彩。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迅速、准确、敏捷地做出判断,处理,并保持课堂平衡、维持教学的一种能力。而课堂展现精彩亦是个自然过程,如笔者在上人音版《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课时,突然学生问:老师,雪花怎么给我们带来冬天的梦境啊?笔者便用百度找出某期《爸爸去哪儿》的视屏,合着音乐,学生边轻声哼唱主题歌旋律,顿悟原来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原来就如《爸爸去哪儿》题目一样,仅只是一种节目歌曲的课题而已。
其实突破生成性音乐课堂,我们音乐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教学的基本功外,还需要在课堂内隐上做文章。课堂生成有时稍纵即逝,教师要十分重视倾听学生的表达,观察学生的行为,并及时作出判断、评价和引导。这样不管什么样的课堂,出现怎样的情况,教师都能成竹在胸,游刃有余,在意外出现时沉着接招,瞬间决策,让音乐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留住鲜活,展现精彩,真正行走在“博雅课堂”的幸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