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观课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1 16:30:57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音乐观课报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音乐观课报告

第1篇

从希腊独立开始,音乐课便是学校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1834年小学教育机构制定的基本法中,可以看到在学校课程安排中有了音乐课。从那时起,音乐课一直在小学课程计划中。但不幸的是,在中学阶段,情况发生了变化。音乐课被认为并非是中学课程必要的部分,因而,整整几年中,音乐课的状况不稳定。从1914年起,尽管音乐课的授课时间不稳定,但音乐课在教学中的地位确定了。

一、 小学教育

现在,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立于1990年(1990年4月10日政府公报中确立),不包括艺术和戏剧两个部分,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是:

学生音乐技能的启蒙和培养

学生音乐敏感度的培养

唤起和鼓励学生个体的创造力

使学生熟悉音乐陈述和音乐语言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音乐习惯感受音乐,培养其对世界各地音乐的兴趣,使之不仅作为艺术审美的手段,而且作为一种交流的方法。(政府公报第153号,1990年4月10日)

课程内容划分成几部分进行阐述,根据达标、建议的方法和活动,每部分都有预期的结果,这些部分是:

1. 音乐意义

2. 唱歌

3. 学习一种乐器

4. 临时的音乐活动。(具体内容参看附录)

附录

政府公报第53号,第549―553页,音乐在小学教育中。每部分的达标范例和教学材料:

主 项:音乐的意义副 项:听辨声音

达 标:识别不同的声音;在几个声音中辨别一个声音;

从人造的声音中识别自然的声音;识别乐器组的不同声音(弦乐,管乐,打击乐,管风琴);识别不同的特殊的乐器等等。

教学材料:可使用的材料:瓶子,木头,不同的乐器及其图片。敲击的声音,自然声音,人造声音,嗓音,乐器声音等。

活 动:听不同的声音(风声,海浪声,汽车引擎声等)。闭目听声音(闭上眼睛听两个小朋友谈话,之后努力辨别他们的声音)等等。

主项:音乐的意义副项:听辨

达标:辨别两个不同音调(高和低);读谱(读唱名),从一组音阶中辨别主音等等。

教学材料/活动:玻璃,不同尺寸的壶、管子等等。

主项:音乐意义 副项:节奏、拍子

主项:声乐 副项:希腊传统音乐

达标:从我们传统的音乐中,选择那些特别强调源于特殊地理区域的音乐,学习特性歌曲

从特别的传统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学习音乐(去学习构成传统民间舞蹈特性之一的音乐)

教学材料/活动:听歌曲录音带。如果可能,听儿童唱诗班,听现场儿童唱诗班的演唱等等。

主项:声乐 副项:来自世界各国的传统音乐

以上说明被认为适用于小学最后四年。

学校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这四年中规定的课程。课程设计者提供的时间分配方案见下列图示:

上述图表概括的说明和图示是在政府公报第53号。

二、 中学教育

中学目前的课程设置是在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中确立的。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最初的报告中被阐述如下:

音乐教育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的身体条件、心理能力及他们的需要,音乐教育应该在娱乐和游戏中实施。

音乐是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和手段。

在艺术的认识方面和智力方面应该特别考虑到音乐。

应有训练和发展孩子听觉能力、歌唱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教育策略。

提供的知识应该以原理归纳法为基础(从简单到复杂),但是不能被狭窄的、严格的课程框架所束缚,一堂生动的课应该是:

1. 要作为发展知识和培养艺术审美能力的一部分;

2. 要以开放的态度应对时代的挑战和以开放的态度来考虑我们文明(技术的和文化的)的发展。

音乐教育应该有助于学生们与过去传统的艺术成果和现代音乐文明的交流。

音乐教育应该以孩子的经历为基础,传统音乐和拜占庭希腊音乐在音乐教育中应该占有特殊的位置。

针对孩子们的音乐教育并非意味着必须是幼稚的或天真的。课程和教学策略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的潜力和能力,这种潜力和能力并非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天真。

更为重要的是中学每个年级的教育目标得以确立,具体情况如下:

一年级

音乐课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分析、实践活动和听赏音乐向学生们介绍音乐,教授他们基本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概念。音乐课的目的并非意图培养职业音乐者,而是旨在培养年轻人在音乐领域中高尚的和灵敏的意识,因此,他们可以运用这个手段去感知音乐并且在音乐中自我表达。(政府公报第158号,第2465―2467页)

二年级和三年级

音乐课的目的是通过正确的歌唱、聆听和熟悉好的音乐,尤其是纯粹的、传统的和当代的希腊音乐文化,并且通过所获得的基本的音乐理论资料和历史资料,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敏感度和整体感,致力于通过以实践活动和听辨练习为基础的手段来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心理。教授音乐的目的是获得音乐历史的普遍基本知识,这样使学生能够有意识的,有品位的,灵敏的掌握过去保留下来的全部音乐成果。(作曲家、音乐类型、各时代的音乐潮流、演奏家、乐器、其他国家的传统音乐等等。)赋予他们对5000年的希腊音乐史的特殊兴趣。(政府公报第158号,第2474―2483页)

在同样的政府公报第158号中,阐述了每个年级教授的内容,指出除了应该包含一些音乐实例外,还应在每个年级覆盖音乐的概念和理论的概念,这是历史经验给与我们的启示。(参看附录)

附录

在政府公报第158号,1985年9月19日――中学第一年(一年级)音乐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设想被阐述。

A级――教学材料,基本设想(概念)――音乐理论

在人类文明(文化)中音乐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现象在人类种族历史中的作用

有关不同音乐类型的听赏和范例,表明不同的音乐类型在人类生命中参与的作用(宗教、音乐悲歌),娱乐,功能。

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声音的品质:音高、动力,音色,音值,表情,和声……

人类大脑的听觉,声音的品质和人类以何种方式使用……

音乐发展的历史性回顾……

音乐形态和音乐结构的基本概念

音高参数I、II、III、IV……

节奏I 、II……

音乐符号

音色I:声音的色彩,协调,弦的振动等等,这个音色是怎样形成的(从录音带上听音乐范例)。

音色II:乐器,音乐设计,历史的和地理的观点。

音色III:典型的交响管弦乐队,在西方音乐史中它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学生们能够识别每件乐器的音乐……

音色IV:弦乐,木管乐器,铜管乐器……

音色V:打击乐器……

音色VI:键盘乐器,重点是钢琴……

音色VII:吉它――柳特琴和西洋吉它的历史元素……

音色VIII:典型的各种人声,声音的表现能力……

音色IX:希腊音乐乐器――听的范例,形状的描述……

和声I:共鸣,多声部音乐,和谐……

和声II:各种停顿种类,音阶度数的名称……

和声III:从过去到现在,和声在音乐表达中的主要作用,例如莫扎特的旋律。

B级

穿越历史走进音乐,运用下列方式:

1. 与源于地理的传统音乐同步:关注跨越各个时代的音乐的发展。

(例如:史前时期的音乐,古代文明时期的音乐等等)

2. 以音乐学科为基础的持久的音乐:贯串与各时期的演变所呈现的音乐主题和音乐观点(例如:今天日本的音乐依旧源于古代音乐的传统,西方出现以后的音乐主题和音乐观点,一些特殊乐器的发展等等)。

注释:建议用于音乐研究的音乐材料,必须结合全部的方法,过去的和持久的音乐手段。

中学课程的指导方针(音乐仅是第一学年的必修课)在一系列新的教科书中被清晰陈述,这些课本是由设计指导方针的同一组人编写的。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富有雄心壮志的工作。整个大纲的设计者以这些新课本和它附带的录音带及为教师们提供的资料为他们努力的基础。

但是,这些教科书由于烦琐的细节,几乎所有语言不适合中学生,尤其不适用于一年级的学生而遭到批评。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们的意图是让教师们作为参考书去使用,而音乐教师们没有被充分告知有关这些教科书和使用它们的方法。显然,这些教科书的使用说明从来没有传达给教师们,并且随教科书一起出版的教参也从没有出现过。此外,对学生而言,由于录音带音乐太受限制和他们极少能理解音乐的意义,并且在新课程实施的第一年期间,这些磁带没有送到每一位音乐教师手中,教学资料的这种短缺产生了另外的问题。

第2篇

一、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处境比我们

更为艰难但应对措施得力

这些年本人一直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自然对国外的音乐教育也比较关注。赴美访学之前,我从国内出版的著作和论文中大致了解到,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处境是很好的。然而,道听途说不足为凭,百闻不如一见,事实上,目前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地位并不乐观,处境艰难。比较而言,对于音乐教育,可以说我们是国家重视有政策,但学校基于种种无奈而无法予以落实;而美国是学校本来很热衷,但国家的教育法律导致了学校不得不忍痛割爱。

在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艺术教育法规文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印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2007年和2008年又分别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2012年又将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这些法规和文件的制订颁布,表明国家对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重视的,如果说目前我们的音乐教育处境不尽如人意,那最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学校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试的层面。

再看美国,同样是在200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被认为是1956年以来最重要的一部教育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正是这样一部法案,让中小学音乐教育正在掉队。该法案要求:每个州必须对所有公立学校三到八年级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进行测试,同时,对九到十二年级学生也至少要测试一次。没有满足上述规定的州将失去联邦政府的教育财政支持。为了获取联邦政府的这笔教育经费,各州各学校不得不在阅读和数学两门课程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以应付测试,而这直接导致了音乐以及其他不需要测试的科目陷入了困境,因为阅读和数学所增加的课时都是从其他的非测试科目那里挤占来的,而音乐课常常是被最先掠取的对象,音乐教师也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危险。美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用于音乐和其他艺术的教学时间已经削减了22%。而在纽约,市教育局要求阅读和数学两科每周至少要保证18节课,这个数字超过每周总课时34节课的一半以上。据纽约市的最新统计,全市只有31%的七年级学生和25%的八年级学生接受了音乐教学。

面对音乐教育的这一窘境,美国的音乐教育同行们采取了诸多强有力的应对措施。拥有百年历史和13万会员的全美音乐教育协会,为了让所有学生享受到音乐教育的权利,这些年一直在奔走呼吁;专业音乐学院与专业团体积极开展面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支教活动,如朱莉亚音乐学院、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与卡内基音乐厅等就组织了音乐家和音乐专业学生送教进中小学课堂;音乐教育理论工作者则发表有关音乐教育对数学和阅读的促进作用的研究成果,宣传音乐课程的益智作用;中小学音乐教师也主动应对这一现实,尽可能在音乐课堂中渗透数学和阅读的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并非一味迎合联邦政府的规定,他们针对音乐教育正在掉队的现实,在管理上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如纽约市教育局就正在实施着一项名为“艺术至关重要”的艺术教育振兴工程,这项工程包括编制学校年度艺术报告、编写校长指南、制订艺术教育校长问责制等等。

应该说,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实处境是不容乐观的,但是他们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得力而富有创意的。反观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我们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但教育现实又无法使音乐教育的地位和处境得到根本性改观。然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我们是被动接受这样的现实,还是主动应对挑战而有所作为,恐怕需要在美国同行那里获得一些启示。因为,音乐教育的现实处境,不只关系到音乐学科的地位和我们音乐教师自身的地位,更是关系到学生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享受音乐审美愉悦和幸福感的权利。

二、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比我们

更辛苦但很敬业很享受

正是因为目前在我国音乐学科的地位相对较低,因此许多的音乐老师深感委屈,认为音乐教师的工作量大但回报小、生存状态差。而这样的一种心态,往往又使得我们在爱岗敬业上打折扣且不会享受工作带给我们的快乐。但如果和美国音乐教育处境相比较,特别是和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量比较,我们真的应该感到很幸运。

在我所认识的纽约中小学音乐教师中,高中学校音乐教师每天的工作量不少于5节课,小学教师更是多达7节。而且由于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位要求很高,这些老师大多还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在职攻读音乐教育博士学位,晚上的时间则要用于繁重的学位课程的研习。我曾联系去听纽约某所小学音乐教师的课,这位老师事先给我发来了他的课表供我选择,只见课表排列密密麻麻,周一至周四每天7节课,周五因放学早而只有6节,我选择去听了周五全天的6节课。这所学校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大约有五百多个学生,34个教学班,每个班每周一节音乐课,共34节,全校只配备了一名音乐教师。因此,这位音乐教师从周一的第一节课开始一直到周五的最后一节课,不间断地上着音乐课。小学每节课是3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可这位音乐教师却没有一分钟的休息。因为,所有的音乐课都是在音乐教室里上的,前一个班还没下课走出教室,后一个班便早早就在教室外面排队等候着了,如此迎来送往,老师课间无法休息。为此,我和这位老师进行过交流,问他为什么不休息?他说:孩子们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而且他们非常期待和喜爱上音乐课,我没有理由不满足孩子们的这份期待。虽然自己累点,但看到孩子们开心地唱着歌,快乐地做着音乐游戏,我很满足,也很开心。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这位老师对我说,他需要去买杯咖啡喝,否则就要睡着了。我问他,周五只有六节课,不是最轻松的一天吗?他解释说:这一天有三个班是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混合班,教学难度更大一些。我明白了,在美国,特殊儿童是和正常儿童一起上课的,这既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培养正常儿童的爱心。

其实,在美国中小学,不只是音乐教师的工作量大,其他学科同样如此。只不过由于音乐教师职位的削减,工作量自然会更加饱和。他们之所以很敬业,一方面是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评价机制使然,如果你的课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满意,那么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校长解聘。但我认为,热爱音乐教育这份工作,与学生分享着音乐带来的快乐,是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如此敬业的最重要原因。记得在我快要回国前和一位高中音乐教师告别时,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六周的暑假终于结束了,我就要回到学校去了,真开心!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和学生在一起让我很充实,他们很有趣,我们能够彼此分享音乐带给我们的愉悦体验。

不可否认,在我国音乐学科是弱势学科,音乐教师也是弱势群体。然而,与其让这份委屈消磨着我们的意志,不如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学科和自身的价值,因为我们拥有一份得天独厚的优势――孩子们天生就喜爱音乐。可“学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这一尴尬局面直到现在也并没有彻底扭转,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我们自身。当学生真正喜欢和期待上音乐课了,当我们学会享受音乐教学了,当音乐教学质量真正提高了,我想,音乐学科的地位和音乐教师的处境就得到根本性改观了。

三、美国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比我们

更多样但技能课程突出

在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上,中美差别明显。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音乐课程为普通音乐课,高中阶段在新课改之后将音乐课程设置为六个模块,其中“音乐鉴赏”为核心模块。而在美国,小学音乐课程主要分为三类,即“合唱队”(或声乐课)、“乐队”(或器乐课)、“普通音乐课”,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除这三类课程外,还增设了专为有音乐兴趣和专长的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音乐技能培训系列课程”。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合唱队、乐队,以及技能培训系列课程,均属于课堂教学的范畴,而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课外活动,它们面向全体学生,零门槛选修。尤其是高中阶段实施学分制,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合唱队和乐队课程,而普通音乐课则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不愿意或无条件选修合唱队和乐队课程的学生获取足够学分而设立的。

美国这样的音乐课程设置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很新鲜的,而且也是令我们困惑的。因为,无论是合唱队还是乐队,在我们看来都是面向极少数具有音乐天资的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很明显,美国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突出的是技能课程和技能教学。可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知识技能教学却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新课改之前,知识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于是,人们把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责任归结为是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也因此,新课改提出了“淡化知识技能”的理念。然而,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它是依托于音乐创作、表现、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技能而存在的。以往我们孤立地传授知识技能,并且以专业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学生的音乐学习成绩,这使得丰富而完整的音乐艺术变成了被肢解的、机械而枯燥的技艺训练,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便理所当然了。但是,针对这个问题,如果我们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而放弃知识技能教学,那么,音乐教学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变得空洞无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音乐教师在落实“淡化知识技能”理念的时候深感无所适从的原因。应该说,知识技能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不仅不能淡化,而且应该加强,应该更多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改进知识技能教学。因为,经过12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到头来既不能唱也不能弹还不能跳,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我们的音乐教育是成功的。

那么,知识技能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改进呢?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在他们看来,音乐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尤其是演唱演奏技能,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也是音乐教育的头等大事,根本就不存在需要“淡化”的问题,于是,他们在课程设计方面就专门设置了合唱和乐队等技能课程;其次,就我实地考察的教学情形看,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兴趣最浓,教学中教师并非一味地训练他们的技能技巧,而是让学生在演唱演奏活动中结合着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并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应该说,美国中小学生的音乐表演水平是令人羡慕的,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都能够优美地演唱二声部歌曲,当我听了他们小学的音乐课之后,我对此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孩子们的歌唱水平就是在音乐课堂上“唱”出来的。

其实,美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并不注重教学设计,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的是给予学生表现、创作、享受音乐的机会,他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技能首先是为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所进行的音乐实践活动服务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他们以学生的喜爱为最高标准。他们的音乐课堂就是学生快乐的卡拉OK厅,是孩子们的“美国偶像”舞台,他们的音乐课堂给我留下的最深切感受是:轻松、自由、愉悦。

四、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比我们

更丰富但流行音乐受宠

对比中美音乐教育,差别最大的应该是教学内容或教材。在美国,没有统一的音乐教科书,教学内容完全由音乐教师自主组织,这使得每个学校的音乐教学内容都不一样,呈百花齐放的态势。他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主要考虑这样一些因素:学生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教师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学校条件和特色是什么?学生的基础怎么样?州制订的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哪些要求?等等。当老师充分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就不可能不喜欢他们的音乐课了。其实,在美国,出版商也是编写了教材供音乐教师选用的,当我问音乐教师为什么不选用出版社提供的教材时,他们的回答是:因为学生不喜欢。

教材问题,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果说依然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那么学生对教材的不满意,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新课改之后,我们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不可否认,离我们学生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反思我们的音乐教材编写模式,我认为,我们所遵循的一直是一条自上而下的编写思维,即教材编写专家认为重要的内容和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便编入教材,而到底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考虑太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教材编写思维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我们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应该多听听基层教师的建议。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期待什么,学生自己最清楚,基层教师最清楚。另一方面,对于如何使用教材,我们的音乐教师还没有从观念上真正得以转变,许多教师依然固守着“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这样一种观念,只知“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不能或不敢“变通教材”和“变活教材”,不能把贴近学生音乐生活的最新音乐成果及时并灵活地引进课堂,这也是学生不喜欢音乐教材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学美国的放弃统编教材呢?我认为不可以。这里面有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教育教学理念的原因,更有教师素养的原因。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之所以可以自组教材,除了教育体制的差异之外,特别要归功于美国“学以致用”的音乐教师教育。高校毕业生在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之前,已经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法、教育实习等方面都具备了很好的积累,打下了坚实的教学基础。

由于自组教材,可以想象,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就必然在美国中小学音乐课堂里回响。流行音乐该不该进课堂?多少年来都是我国音乐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一度有人还把流行音乐视为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洪水猛兽。虽然目前流行音乐已经被编入了教科书,我们的音乐课堂之门已经朝流行音乐打开了,但客观地说,这扇门依然开得很小,教材上的流行音乐往往被人们戏称为是“古典的流行音乐”。而在美国,与“超女”“快男”同类的节目“美国偶像”这一青少年流行歌曲的演唱盛典,不仅没有受到音乐教师们的抵制,反而以此作为激励学生学习音乐的典范,作为一条音乐鉴赏教学之新途。而流行音乐作品,不仅在合唱课还是在乐队课上,都被广泛采用。甚至小学低年级的唱歌课,演唱的也基本上就是流行歌曲,儿歌往往只是作为音乐游戏活动而存在。这样的场景,若不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

其实,我们许多音乐教师都深有体会:当我们的课堂上响起流行音乐的时候,当我们在其他教学内容中注入流行音乐元素的时候,当我们的学生用流行音乐的表达形式来表演与创造的时候,当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流行音乐的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堂总是最活跃的,我们的学生总是最投入的和最快乐的。为此,我们应该给予优秀的流行音乐以更多的宽容,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大门应该朝优秀流行音乐开得更宽一些。

第3篇

新课程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赋予了我们历史的重任,我们就要对学生抱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做好教育工作。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把他们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音乐教学怎样育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二、关键概念界定: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现状与分析: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另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应把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结合为一体来进行,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目标: 1、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2、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3、陶冶高尚情操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5、理解多元文化

研究内容:一、认真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渗透在音乐教学中不应是生硬的说教,而应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如通过音乐课的常规训练使学生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学生进入音乐教师、师生问好等训练规范化,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本练习中,可以将德育渗透与各项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应根据教材,充分调动各种德育因素,贯穿于教学之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学习精神。三、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德育教育。四、教师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以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堂上,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歌唱充满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所有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使学生不仅通过间接的教材内容,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直接的德育教育。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调查法:

设计一定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品德情况进行调查。

观察法: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德育进行引导,观察学生的领悟情况,并及时记录。

行动研究法:

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个案分析,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经验总结法:

在文献资料和观察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途径。

五、研究计划或步骤:

本课程共用时一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8)对课题进行规划,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学习有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第二阶段:资料收集阶段(XX.9—XX.3)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收集研究需要的资料,并及时地做好记录。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4—XX.6)对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全面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六、研究条件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

邓艺君: 《小学音乐欣赏认知途径的研究》

《培养小学生音乐想像力的研究》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

《唱游课堂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

研究课题的实践成果使教研组的成员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各方面的素质有一定的提升。在校的反思课、汇智课、平台课、擂台课中显示了明显的成果评价良好。课题论文也曾在片级范围内进行过交流得到良好反映。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本人是一名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线教师。可以在实践中积累,便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研究成果可以很方便地运用于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时间保证:1、前期准备阶段:XX年9月。制订实验方案,做好物资准备等工作。积极,稳妥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2、中期实施阶段:XX年9月至XX年2月。实施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及时修正局部研究方法、方式和方向,一切以有利于研究工作为依据,形成初步研究结论。

3、后期总结阶段:XX年3月至6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依据,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资料、分析数据,形成结题报告。

4、最终完成时间:

XX年6月份。

4、资料设备:

本课题需要得到学校、社区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低年级教育课程化的实施阶段,为了配合活动的开展,肯定需要落实到课程,课题组成员将一起积极出力,向有关部门请示,完善解决。

七、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

第4篇

其实,优美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众多的艺术教育形式中,可以说音乐教育是一种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从事音乐教育以来,深切的感觉到社会、家长、学生其实是渴望音乐的。且不说县城里大大小小好多处音乐培训班搞的红红火火,当穿过大街小巷,走进百姓人家,哪一家没有几件“欣赏”音乐的电器,大到家庭影院,小到mp3、音乐手机。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和奥尔夫都认为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音乐教育应是全民普及性的事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写到:“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但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成长时期的义务教育阶段,目前这门必修课在我们农村中小学中做得远远不够。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长期的副课思想严重影响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由于长期以来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子,所以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学生,乃至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习惯性的用主课和副课划分学生所学的课程,所以在音乐课上学生可以写作业、讲习题、背英语单词,就是可以不听音乐。

二、没有完善的教研教学管理体系

据了解,全县所有的中小学,只有我们学校有一个艺术教研组,还有几所学校有音体美教研室,再其余的学校都是音乐教师随便分在哪个教研室坐就行了。教育行政部门平时也是很难找到音乐教研室或负责音乐艺术教育的管理人员。

三、教师本身的素质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农村在职音乐教师,只有极少数是音乐专科毕业生,另外一部分是师范音乐班的毕业生;其余大多数则是兼职音乐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多数是只要能哼几首歌就上音乐课;还有的学校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课程表上排的是音乐课,实际上的是其他课。这样的教师队伍不论是教学能力还是专业知识都远远达不到 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堂教学要求。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几乎从不组织音乐教师的培训,音乐教师缺乏了知识的补充与更新,也就谈不上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的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提出了“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更有灵性,那就让他们多接受点儿艺术的熏陶和教育。所以要想尽快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应从一下几点做起。

第一、音乐教师自身要更新理念,改变认识

教育的进步教师是关键,教师的发展更新理念是关键。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求每一位音乐教师从思想上改变对音乐课的认识。也许有人会说:谈何容易,长期的认识说改就能改吗?其实在中国古文化中对音乐人的定位是极为低下的,如今不是早已改变了吗?关键不是能不能改变,而是想不想改变。只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有一份责任心,少一点功利性,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积极做好课后反思,关注课堂教学效果,对每一节音乐课抱着副课当主课上的心态,请相信学生是最具可塑性和被感染力的,你当主课上,他们就不会当副课的。举一个音乐老师最常见的问题:音乐课上学生不带课本怎么办?尤其是这些学生还会无所谓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的行为很正常。我代课的一个班,86名学生,第一天上课,36人不带书,同桌看一本,有的课桌上还摆着数学作业本。我记下没带课本的学生姓名,贴在了教案本的第一页,并且严肃的提出:“下节课你们必须要带课本,而且全班同学每人必须有一本课堂笔记本。”一周后上第二节课,只有三个人没带课本,十几个同学没带笔记本。“好,没带书的同学上台和老师一起看,老师这儿有书,没带笔记本的同学记上姓名,下次上台在老师的教案本上写。”第三节课86名学生的书带全了,问题解决了,当然以后还要继续巩固,切不可放松。我们要清楚音乐课就是音乐课,不是语文课,就像男女有别,只是分工不同,但绝对没有主次之分。只要音乐老师们把音乐可看作主课它就是主课,就是对自我工作的认可,这种肯定会激励你把音乐课的愉悦性尽情的展示给孩子们,也就是对孩子们的负责,对音乐课程标准不折不扣的实践。

第二、管理者要改变观念,保障音乐教育的落实

为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应设法在农村中小学进一步配备师德修养良好,专业知识丰富,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专职或兼职音乐教师;转变观念,从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力求保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实。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建设的大力投资,许多农村中小学都修建成了乡村的小“风景区”。走进教学楼,看看挂牌――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报告厅、实验室......应有尽有,就是很难看到音乐室、绘画室、舞蹈室或艺术室。如果说是具体学校做得不好,那管理者的责任更大,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落实的不够。有些五星级学校有一架电子琴,就是全部的乐器了;有些标准化学校却没有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另外,一些学校一年到头搞上一次“庆六一文艺汇演”,孩子们表演的几乎全是大人节目的“模仿秀”除了搞笑就是严重的成人化,甚至还夹杂着低俗。校方为此活动还请来了各级领导,美其名曰“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见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的娱乐或搞笑,而是让学生具备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应以良好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结合实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校园每周一歌”、“校园红歌会”、“小小舞蹈家”、“小演奏家”等,从而长期的,可持续的推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重视了欣赏与审美,尤其把中小学生对音乐创造性的要求提升到了感知与情感体验的境界,强调了“多元化”,要求通过舞蹈、美术、文学等相关艺术形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的美。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要说已任教十几年的音乐教师是否接受过这样“多元化”的艺术课堂教育,据了解现在的高校也没有几节这样的课,更不用说那些“做游戏”、“讲习题”、“代管”的音乐教师。因此,我们且不说他们音乐课上得怎样,其实我们先考虑的是他们怎么上音乐课,所以改进农村音乐教育现状最迫切的是要提高教师素质。

第5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城乡建设; 现状;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15-02

我国的中小学校有75%在农村,而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滞后。“音乐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能有效地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述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化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它学科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加快农村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是推动全国音乐教育甚至整个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

1 问题的提出

泸州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山地多,偏贫,少数民族占有一定的比例,有苗、彝族等。泸州全市人口498万,面积12247平方公里,全市小学280所,城区小学占7.85%,农村小学占92.15%;普通初中109所,城区初中占8.73%,农村初中占91.27%;九年制学校城区占9.88%,农村占90.12%。从这些数据看出,我市农村中小学校占90%以上。为了了解各农村、城区学校,各级领导对音乐的重视程度、音乐教师学历、职称、专业情况、开课情况、课外活动情况、硬件设备条件、学校对音乐教育资金的投入等方面设计了一系列问卷,进行了调查研究。

2 调研对象

调查的对象包括泸州市四县三区的小学、初中九年制学校的音乐教师、中层干部70名。调查的方法采用从各个县的县城学校,乡镇学校,农村学校的小学,普通中学、九年制学校,音乐教师,不同专业的中层干部利用培训或周末进行完成的问卷调查70份,实际回收65份,其中城区小学3所城区中学8所,乡镇小学20所,乡镇中学29所,九年制学校5所,试卷采用不记名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3 调研内容

所在学校校长是否重视音乐课;所在学校中层干部对音乐课的看法;所在学校普通教师对音乐课看法;所在学校音乐教师专职、兼职情况,是否教过音乐;所在学校音乐教师职称;所在学校音乐教师学历;所在学校是否有专门的音乐场馆;所在学校音乐教学用具是什么;学校音乐课开课情况;课外活动开展情况;音乐艺术成果,学校对音乐艺术教育资金的投入情况;音乐教师年龄结构等。

4 调研方法

主要采用了实地观察法、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典型调查法、比较分类法、归纳演绎法、综合分析法等。调研方式上采用了个案调查、抽样调查、全面调查等一些基本方式。

5 调研结果

5.1校长、中层干部,一般教师对音乐课重视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校长对音乐的重视,城区小学达100%,城区中学,乡小超出50%以上,乡中和九年制不到50%,认为一般的校长只有乡中超过了50%,一点不重视音乐的校长只有九年制学校20%,乡中极个别,城中,城小教育。中层干部和教师重视音乐只有城小达100%,城市乡小超过了60%以上,乡中九年制学校不到50%的重视程度。不重视的中层和教师,尤其是教师城中,乡中,九年制学校达60%以上,中层干部而不重视音乐乡中和九年制学校40%以上,从数据可见,农村,城市对音乐的重视程度差距大。

5.2学校音乐教师专职、兼职、学历、职称、年龄调查结果分析

(1)学校音乐从专职教师看,城小九年制学校100%城中88%乡中,乡小30%的以下尤其乡小只有15%,乡中可以看出超过了65%以上是兼职音乐教师,乡小达到了85%,乡中还有7%的少数可以看出是超过了65%以上是兼职音乐教师,乡小达到了85%,乡中还有7%的少数没教过音乐的教师去教音乐,由此可见在我市,农村专职音乐教师严重缺乏。

(2)音乐教师的学历,城中本科学历达50%,城小和乡中本科达30%以上,音乐教师达专科50%的以上只有城中,城小,乡小。九年制学校,中师的40%以上只有乡小和九年制学校,从上面的数据可见农村学校学历普遍偏低。

(3)音乐教师的职称城中要比乡中的高乡中中一只有14%,城中44%,中二的50%的以上的有城中,乡中;小高的城小和乡小是较少只有30%以上多一点,小一城小和乡小达60%以上,由此可见,在职称上农村、城市学校普遍偏低,城乡差距不大。

(4)音乐教师三十岁以下的60%以上是城小,三十岁以上的城中,乡小,九年制学校达50%以上,40岁以上的只有乡小,由表数据可看出音乐教师的年龄段,三十岁左右的比重很大,说明都是中青年多,年轻有朝气,有活力。

5.3硬件设备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城中、城小有音乐教室、舞蹈教室在60%以上,有的学校甚至音乐和舞蹈教室都有。乡中、乡小有音乐教室的在20%以下,极少数学校有乐器室,什么都没有的乡中乡小九年制学校60%以上,乡中达到了83%。有钢琴的学校城中、城小达60%以上,乡中、乡小20%以下,有风琴的乡中、乡小九年制学校达40%以上,拥有电子琴的达25%以上的有城中、城小九年制学校。什么都没有的乡中、乡小九年制学校,乡中甚至达到了80%以上。可见城乡教学设备硬件相差太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音乐教师都渴望有良好的设备和音响资料。什么都没有的学校怎么能够进行正常的教学?孩子们怎能唱出优美的歌曲呢?

5.4学校开课(音乐课)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音乐课1-6年级的城小开课率达100%,乡小95%九年制学校只有40%;小学高年级或毕业班不开课现象只有乡小5%,九年级学校20%。从表中课看出小学城乡开课率还是有差距。初中三年都开音乐课的城中占62%,乡中占45%,初中只开部分的城中占38%,乡中48%,都不开的乡中7%。从表中可看出初中城中、乡中都有部分学校未开满音乐课。这很明显当学生升入高中后都出现了知识的段带,咸接不上。因此,有部分学生升入高中学音乐很难,教师教学很吃力,这可以看出是初中未开部分音乐课造成的教学后果。

5.5学校课外活动、教学成果调查结果分析

泸州的市区中小学艺术教育都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近几年来在全国的艺术比赛中频频获奖,如舞蹈《阳光女孩》、《索马花》、《斗春》等都在全国获一等奖,城区的业余艺术学校也像雨后春笋般崛起,泸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全省技能大赛中每次都获一等奖,而以上的可喜成果仅限于城区,对于广大的泸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却不容乐观,城乡中小学音乐教育差距较大。

调查发现,合唱队训练城中、城小九年制学校超过了26%以上,而乡中、乡小不足10%;舞蹈队九年制学校没有,乡中、乡小不足10%,这大概和舞蹈师资有很大关系的原因。管乐队是因为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和缺少师资,城乡学校都是空白。从前面可以看出学校各级领导对音乐重视的程度不同得出了0乡中乡小70%以上很少开展活动,城乡差异非常大,城区中、小学一般都有自己学校的艺术节时间,而且经常开展各种演出活动,有校内的、校外的,城区小学比城区中学高8%。从教学成果看获省级奖的城区小学33%城区中学25%,乡中、乡小、九年制学校为零。获市级奖的城区小学67%最高,乡中为零。乡中、乡小主要体现在县、镇上获奖。

5.6学校对音乐教育资金的投入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学校对音乐教育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音乐器材、教辅资料、活动的开展都是需要大量资金的。从乡中乡小九年制学校没有投的30%以上,从表五可看出,乡中、乡小很少开展活动,俗语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资金没有投入哪有音乐活动的展现。

6 存在问题

6.1通过本次调查,梳理出城乡音乐教育存在以下几点差距

(1)学校各级领导对音乐重视程度农村不及城市;

(2)教师专职情况农村不及城市;

(3)学历程度城市高于农村;

(4)教师职称情况:由于农村兼职教师多,职称农村高于城市;

(5)教师年龄,城市比农村年轻;

(6)硬件设备城市优于农村;开课情况城区学校充分得到了保障,优于农村;

(7)开展课外活动农村不及城市,城市开展多,充分得到了体现;

(8)教学成果,城市优于农村;

(9)学校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城乡差距大,农村落后于城区。

6.2针对现状,提出以下缩小城乡音乐教育差距的措施

(1)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学校音乐教育,把音乐教育放在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来抓;

(2)加大对农村学校的音乐重视和大量资金的投入;

(3)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农村教师工作与生活环境,确保薪资到位、福利到位;

(4)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业务培训形成制度化、常规化;

(5)采用教育资源共享,定期将城市和强校骨干教师派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交流等,体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6)农村学校艺术演出活动应制度化、常规化,增强农村学生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

6.3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等形式采集相关材料,调查面还有待拓展;

(2)任务的合作性,还有待加强;

(3)策略的针对性和适当性还有待深入研讨。

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困惑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38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而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说明音乐又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实践证明,学习音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发展情商和提高语言技巧,提高数学演算能力有着独特的功效。音乐对人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此之大,笔者认为有必要正视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发扬好的一面,改进不好的一面,使音乐课堂真正发挥其美育作用,达到塑造人的目的。

1 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惑: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远胜教材音乐

为什么现在很多中小学生越来越不喜欢音乐课,流行音乐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超过音乐教材的歌曲对他们的吸引力呢?这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大的困惑。

流行音乐,是指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根植于大众生活的土壤。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据调查,某小学五年级某班57位同学有47位同学喜爱流行音乐,5人喜爱戏曲音乐,3人喜爱军营歌曲,只有2人喜爱教材歌曲。

另据某中学进行的音乐课调查问卷显示,喜欢流行歌曲(音乐)的比例高达100%。

笔者觉得,上述这种现状是对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巨大冲击。相关资料统计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甚至有些狂热,只有小部分同学喜爱教材歌曲。其主要原因是流行歌曲无处不在,不在影响他们。而中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弱,从而产生很多弊端:第一,中小学生中出现一些追星族,他们整天只关心明星的动态,不关心学习。第二,很多学生从网上下载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戴着耳机边走边听,有些还摇头晃脑,这样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危及到他们的生命。第三,他们整天唱的都是流行歌曲,满脑子都是情啊、爱啊、苦闷、抑郁等,从他们身上已感受不到青春少年那种纯真。

虽然流行音乐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但流行歌曲中也有一些优秀作品对青少年起到正面作用:第一,优秀音乐作品对学生有思想教育的作用;比如那首《中国人》,歌曲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流露出一腔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而奋发图强。第二,一位音乐家曾这么看待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并积极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流行音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紧张之余,缓解学生的身心,给紧张的气氛抹上一点镇定剂、清凉油。”第三,现实生活中流行歌曲已成为人们表达各种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流行音乐,客观地认识与评价流行音乐。正视并勇于接受现实,按自然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不足,把流行音乐中部分优秀音乐作品引入音乐课堂,只要把握得当,笔者认为这会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带来生机,甚至是质的飞跃问题。

2 提高音乐教材内容的适宜性

学生不喜爱音乐教材歌曲的原因除了他们无法抗拒流行音乐的诱惑之外,还有音乐教材内容的适宜性问题。

首先,有些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着缺陷,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衔接。例如,教学进行到和为题材的《游击队歌》等历史教育内容的歌曲时,历史课还没有学到这些章节。这样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很难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更谈不上正确地表现歌曲。我们很多经典歌曲创作的意义在于歌颂祖国和人民革命,如果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音乐,那么这类音乐就失去了其创作的意义。再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首歌出现在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有老师反映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堂课上得更好,因为学生对少年先锋队不是很了解或者理解不透,歌词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而且篇幅过大,只有一节课的时间,让人无从下手。如果只教歌曲的表演与演唱,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意义;如果先说一段关于少先队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歌曲再去表现歌曲,根本达不到教材所要求的业务量。音乐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无连接性,给音乐课堂的如期进行带来很大的困难。

其次,教材中外国歌剧的内容过多、过深,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歌剧本身就是一门较深奥的综合艺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讲解,由于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还没有达到去理解如此复杂歌剧的水平,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重的负担感。且学生在歌剧音乐中感受不到快乐,反而觉得压抑,音乐课也就失去了其本身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何谈喜爱音乐课呢?但歌剧也是音乐的重要部分,教材中需要安排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歌剧片段,比如,歌剧《卡门》选段《街头少年合唱》,因为这段音乐是作曲家专门为青少年创作的,当学生看到演唱者与自己年龄相仿时,就有亲近感,自然就对此歌剧产生兴趣。所以,教材中对西洋歌剧的安排不宜太难,且歌剧选段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段,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对歌剧的兴趣。

再次,教材的歌曲特点是:第一,音域太广。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十一二岁的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许多学生的声音不如童声甜美、明亮。特别是变声期的男生,音高不准,声音浑浊、沙哑,声带易充血、损伤。如果让他们大唱特唱音域宽广的歌曲,他们能唱好吗?唱不好他们会感兴趣吗?第二,内容太陈旧。很多音乐教材内容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前的歌曲,对于学生来说与现实有脱节感。而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除了流行歌曲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外,还因为流行歌曲的内容现代感强、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学生跟唱的兴趣。这也是当今青少年学生喜欢这些歌曲而不喜欢教材歌曲的原因之一。

因此,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要注意时代性、适龄性、适宜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音乐教材的喜爱程度。课改专家必须明确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在观念上确立学生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从中小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符合其心理、生理特点的音乐作品,在教材中加入一些优秀的时尚流行歌曲,如《让世界充满爱》、《天堂》、《我的朋友在哪里》等,这些歌曲有呼唤友谊,有歌颂生活,有赞美家乡,有激发爱国之情,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3 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艺术的升华

音乐课堂的形式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音乐课堂活跃,受孩子们的喜欢呢?笔者通过研究、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通过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艺术。

第二,教师发挥自身特长进行课堂教学,利用各种小型乐器的教学吸引学生,比如箫、笛、葫芦丝、打击乐等,让这些乐器成为我们音乐教学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层次才会更丰富,也会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三,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不同的教具和CIA多媒体课件,结合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来表现音乐作品。例如在上《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结合唱、奏、跳、小品、绘画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同学们表现春天里的花与草、猫与狗、春雨与万物等,这样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表现春天了。

第四,教师可以在“表现歌曲”这个环节中加入群体活动,如齐唱、歌舞、合奏等表现形式,这种互相配合的群体性音乐活动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设计必须新颖、活泼、层次丰富,课程安排必须合理,课堂操作灵活多变,重点、难点合理搭配,让学生对音乐课堂充满期待和向往。

第六,在课外,可以多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搭建开展文艺活动的平台,调动学生参与表演和比赛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文艺社团,如:吉他社、舞蹈队、合唱小组等,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能力等。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在音乐欣赏课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开启智力、活跃思维、影响世界观的形成等功能,是大家都普遍认同的。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达到和比拟的。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重视音乐教材的课改,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征,横向连接各个学科,纵向结合时代气息,制订出以审美为主线,突出审美教育本质特点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可操作性强的音乐教材。这样,离真正解决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惑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今天怎样做老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屠兰兰,罗迎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

[3]张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现状调查报告[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第7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高职教育;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30-02

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一线专业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他们的积极作用。可是这些技能型人才接受的人文素养教育明显欠缺,对他们将来进一步提升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产生了影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既有良好技能,又具备人文修养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情况分析

1.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基层技术工作人员的重任,很多院校大力开展应用型技能教育,与就业市场相结合,以一线工作技能为导向,进一步调整教学手段和内容,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可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对高职学生的综合实力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技能方面,同时在人文素养方面也同样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2.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情况分析及具体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不如本科院校,学生的文化功底普遍较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不高,人文素养情况不容乐观。高职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具备较强的人文素养,其中包括较高的政治觉悟,一定的知识储备,正确的审美标准,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紧密结合,才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加大力度开展实用技能教育的情况下,不能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高职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现状及民族音乐文化对高职学生素养提升的意义

1.高职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现状。根据课题组对《运用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提升高职学生素养的机理研究》155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到,高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喜欢音乐。可是谈到他们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在高职学习过程中接受民族音乐教育的情况的时候,情况并不乐观。大部分学生不识谱,他们只是单纯地听音乐,而且基本是听流行音乐,占总调查人数的66.45%;另外,喜欢民族音乐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0.32%,相比流行音乐少了许多。学生们接触民族音乐教育基本是在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其中小学开始接触的占56.77%,初中开始接触的占25.16%。之后接触到民族音乐是偶尔从电视中听到,所以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少之甚少,在高职学习过程中,除了音乐专业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是不会接触到民族音乐教育的。由于流行音乐的冲击,而且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也缺乏民族音乐的课程,所以高职学生在校三年的时间里,几乎很少学习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

2.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对高职学生素养提升的意义。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重视不足,以至于大大影响了高职学生的综合实力。人文素养中以德育为首要内容,学生的德育教育除了从思想政治课里学到外,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职业技能课程之外非常有必要开设的课程,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起着积极作用,并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寓教于乐”的优势,通过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来提高高职学生的素养是学生乐意于接受的良好方式。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当中反映的真、善、美,以及朴实的道德观念,都能够指引学生如何加强自身的德育修养。其次,优秀民族音乐还蕴含了很多民族的风俗及特色,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特色,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另外,民族音乐积极乐观和轻松抒情的风格,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文化的同时,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无论是面对学习,还是未来的就业,都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三、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素养提升的途径

1.国家教育部门的引导。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明确规定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需要掌握的或应该接受的内容,将优秀民族音乐作为一项普及性的教育内容,就如同大学语文等课程一样,要求高职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必须有过民族音乐的学习经历,并达到基本了解和可以初步评析的要求。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引导,使其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认可运用优秀民族音乐来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与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将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作为毕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完善学生人格作为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判的重要标准。

2.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转变。高职院校要认识到人文素质对于今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更要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合适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和引导。技能是硬功夫,就业是硬指标,那么人文素质就是融入社会的剂。是否能够长久顺利地在社会上工作生活,是否能够对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要看其人文素质的高低。高职院校必须转变目前一味追求就业率的教育观念,虽说技能是就业的保证,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人文素质才是持续良性发展的保障。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将观念转变为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一起抓,而且是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不能只以说教等生硬的方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完善人格的形成,道德观的树立,审美标准的建立,都不是教条的方式能够达到的,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进行。优秀民族音乐是学生愿意接受的,而且教学过程当中既是一种享受,也能达到素质提高的效果。在音乐当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和正确的引导,都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3.学生自主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自身的认识和主动要求学习的热情对于将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学生素质提升也是非常关键的。学生是否能够建立起学习的热情,是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学生如果能够明确人文素质这个“软实力”对于他们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就会提起对这方面素质提高的热情,在热情的驱使下,会更乐意主动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演唱演奏,而是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深刻理解当中的奥妙,才能让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更为高效地发挥其作用。

四、高职院校将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素养提升的策略

1.将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纳入学生学习课程。为了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充分发挥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作用,最直接有效的策略就是在高职院校中将民族音乐课程纳入学生学习的范畴。根据不同情况,对课程进行安排设置。把民族音乐课程作为职业素质基础课,让学生都能在低年级的时候接触和了解优秀民族音乐,同时对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和提高的学生,可以开设专门的选修课,让学生继续研究学习。普及教学和深入教学相结合,在高职院校构建起科学的民族音乐课程构架,让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基础课应以考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验,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对中华民族优秀音乐的传承也是极其有利的。

2.组建专门音乐师资队伍。在非艺术类的高职院校,因为不开设相关课程,很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师,或者教师力量薄弱,所以为了适应教学工作,应该配备专门的师资队伍。在基础学部专门成立音乐艺术教研室,让专任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根据学校的学生数量和规模,计算出应该配备的音乐教师数量,择优选拔,保证教学任务按质按量完成。师资队伍还要承担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以及学习效果的分析,根据学习情况做好教学改革计划,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3.开展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活动。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的文化氛围,是对教学的促进,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热情提高的催化剂。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能够让校园充满民族音乐气息,配合课堂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接受熏陶。不定期地举行名师名家的讲座,并且是开放式的讲座,让有意愿的学生都能参与和学习。用名师名家的威望,以及他们的专业水准,提高民族音乐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举办相关的综艺比赛等活动。用比赛竞技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比赛持续时间可以相对延长,分阶段分场次进行,让学生可以保持着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也让校园中持续着一种特殊的氛围。活动的互动性要强,无论是参加表演和竞技的学生,还是作为观众的学生,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感,这样才能达到整体素质提高的效果。在高职院校中普及和推广优秀民族音乐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良方,也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的有效途径,为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以及今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值得提倡的。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与方法[J].职业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