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韭菜的功效与作用范文

时间:2023-03-01 16:30:16

序论:在您撰写韭菜的功效与作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韭菜的功效与作用

第1篇

1、韭菜子为百合科植物韭菜的干燥成熟种子。味辛、甘,性温。归肝、肾二经。韭菜子能温补肝肾、温暖腰膝、壮阳固精。

2、适用于肝肾不足、肾阳虚衰,以及肾气不固引起的阳痿遗精、、小便频数、遗尿、白浊、白带过多、腹冷、腰寒、四肢酸痛、泻痢等症。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可以促进消化:韭花带有很多维他命和膳食纤维成份,能提高肠胃肠蠕动,治疗便秘,还能防止直肠癌。合适皮肤不光滑或是是便秘的人服用。

2、保护视力:韭花中带有很多的维生索A原物质,可保持视紫质(视紫质是双眼造成视觉效果的最基本物质,可提升融入对黑喑暗光的敏感性)的一切正常效率,能协助防止夜盲症。

3、益肝健胃消食:韭花带有挥发物单方精油及硫酸盐等独特成份,能释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香辛味道,有利于疏调肝火、提高胃口、提高消化吸收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采访工作流程;图书采访;信息反馈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书采访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图书采访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整体藏书的质量,同时也关系到图书馆为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能力。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访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一方面要考虑图书价格上涨,图书数量激增、文献载体多样、出版发行业发展迅速等因素;另一方面,又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学科建设需要、分类型读者的需求、馆藏结构、书刊利用率、图书经费情况等。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采访部门如何提高采访工作质量成了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我院作为国家邮政总公司下属的教育、培训、科研一体化的事业单位,面对目前日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职培训规模的不断提升和中国邮政网络大学的迅速发展等现实,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满足日校、培训、科研等方面的新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据此,我们在提高图书采访工作效用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研究。

一、图书采访工作的一般流程

图书采访包括各种类型文献的采访工作,如图书采访、电子文献采访、大型数据库的采访等。我院采访工作的一般流程如下:

图书采访工作是一项技术工作,有严格的程序及要求,各内容彼此衔接关联,构成相呼应的流水作业线。

(一)制定年度采访计划

根据学院专业设置及人数,参考教务处的教学计划,本年度图书经费等,制定年度采购计划,确定各专业大类图书的比例。

(二)信息收集分析

1、书目信息收集

书目信息资源丰富、庞大,从中整合适用的书目信息,为采选图书做好铺垫。

2、读者需求调查

调查读者的需要,有针对性采购适合读者的图书。

3、数据分析

对馆藏图书的借阅率、流通率等数据比较,了解读者阅读的倾向,从而在工作中有针对性的采购。

(三)图书采访

图书采访就是采订图书的方式,目前我院的图书采访方式主要是书目预定和样本采够两种方式。

1、书目预订

书目预订历年是我馆采购图书的主要方式,图书馆采访人员根据新书目录进行勾选,然后将订单报给图书公司。

2、样本采购

采购人员通过翻阅图书样书,考察其内容、层次、开本、价格等因素,从而决定是否采购。我院样本采购的途径是图书供应商的样本库、每年高校图书馆订货会、图书供应商的现货库。

我们对样书采购和书目预定两种方式进行了对比,如下:

经过对比,现采图书书目新,到货速度快,采购的各种套书齐全,能够更快捷的满足读者需求,正逐步成为图书采购的重要方式。

3、经费拨付

经费每年下拨后,图书馆通过合作图书公司进行新书采购,新书到馆验收,审核书目数据及价格无误后上报财务。

二、我院提高采访工作效用的方式研究

针对采购工作的流程,采访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收集读者反馈信息和采访方式。据此,我们做了如下的一些实践和探讨。

(一)网上推荐

网上推荐图书的方法两种:一种是直接登录图书推荐采选网站,此网站书目信息几乎涵盖了近几年所有的书目,基本能够满足教师的需求,比较方便易行。另一种是通过图书馆主页的读者推荐栏目,读者对检索书目进行推荐,采访人员工作时就可看到荐书信息从而征订,这种方式适合不方便上网的学生读者使用,他们在图书馆的检索平台就可以实行荐书。这种方式把选书的主动权交给了读者,此两种方法是获得读者需求信息的重要方式,我们在一直保持。

(二)书目订单送各系部初选

教师是图书馆的高层次用户,通过他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他们自己的文献需求,而且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文献需求。将各类订单送给他们初选,一方面使采访人员了解到读者的真实需求及其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可帮助采访人员从内容相同的各种图书中选出最合适的品种。这种方式即促进图书馆与教师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显示出“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

(三)采访调查问卷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

图书馆采取主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法,积极争取读者的建议和需求,我馆把自己整理、收集的反馈信息的调查表,定期发给各系、室教师和学生或者把调查表放到图书馆网页上,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将填好的调查表集中起来,按内容逐项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采访人员不断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提高学科知识水平。

但是由于问卷调查反馈信息的笼统和局限性以及读者的热心度,这种方式的效果一般,所获取的反馈信息不太详尽,对采访工作的帮助不大。

(四)设置意见箱和留言板

在借书处,阅览室,目录查询处。常设《读者文献收集意见薄》,请读者对文献需求提出要求,须补缺的文献一一记录下来,同时欢迎他们推荐、介绍前沿或者热门的图书文献。意见薄是接受读者主动反映其文献需求的重要渠道,它的好处在于读者更方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文献需求。此方式针对学生读者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五)电话和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给读者留下专门的采编人员信箱,用户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传送给图书馆的采编人员,采编人员在收到邮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答复用户。这种形式的操作十分简单,针对性强,但是读者不太积极,反馈效果不理想。

(六)直接深入借书处、阅览室进行观察和调查

开架借书处、阅览室是读者活动员为频繁的场所,采访人员直接和读者交流,了解他们对本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看法以及他们自己的需求情况。

(七)带领系部老师现采图书

我们前几年的采访方式是和省新华书店合作,勾划订单,新华书店按订单配送书籍,但是这是方式不及时,有时候一本书到了明年才能到馆,时效性差。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变化,采访工作要紧跟出版环境、信息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发展,所以现在是网上预订书目和现场采购图书相结合的方式。

今年我们尝试了带领系部骨干老师现采图书的活动,让老师直观的选择专业图书,避免书目预定的模糊性,这种方式得到老师的认可。今后我们将继续实行这种方法,尽量满足教师的需求。

(八)数据统计

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 背景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校与社会各部门紧密合作,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1]。因此,探索地方大学如何以校企合作教育为平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对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几年来,鲁东大学软件学院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探索高校、政府和企业合作教育的途径,形成了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政府主导、校企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三位一体创新教育新机制,实现了校企双赢。但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例如,在合作各方的利益保障与风险共担、合作行为约束、政府政策扶持和法规建设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从高校层面,认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校企合作教育的瓶颈

就目前看,虽然校企合作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的广泛重视,校企合作教育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校地合

作、校企合作教育还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激励和约束保证机制,缺少校企双方交流对接的平台。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的动力不足,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合作的成效。

2.1 高校与地方、企业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缺少高校优势资源与地方企业和市场对接的平台[2]

目前,校地之间、产学研之间缺少信息交流的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对地方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了解和把握不够。缺乏与地方的有效合作,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主导产业,来培养相关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突出,应用型课程开设得较少,课程设置内容较落后,各种实践实训没有得到有效开展。

2.2 校企合作没有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和特色产业,造成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强

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未能建立起互惠互利、共建共赢的合作模式,因而合作意愿不强、合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够。从高校一方看,教师的科研没有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而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事一些研究,研究成果往往脱离市场实际需求;学术评价机制中主要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忽略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3]。这就使得教师和科研人员面向市

基金项目: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09332)。

作者简介:柳婵娟,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邹海林,男,教授,鲁东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雷达信号处理、信息可视化。

场、面向应用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不足。从企业方面看,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虽然企业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程度的需求,但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往往比较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对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缺乏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前来实习,怕影响生产。

2.3 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及政策法规不健全

校企合作各方在管理体制上仍然是条块分割,自成一体,没能形成有机的运行机制,导致在校企合作的交接点上,合作各方都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另外,校企合作是各自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的独立单位之间的合作,涉及到教育、企业、科研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各种利益关系。因此,需要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和协调各方关系,保证合作的成功。

2.4 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校企合作模式中,由于合作各方隶属于不同行业、不同系统和部门,因此对待合作利益的分配,各方所持的目标值不同。如科研成果转让过程中的价格问题、合作共建研发实体的各方投资比例与利益分配问题、成果的归属权问题以及知识产权的问题、相互兼职待遇问题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和制度。

3 校企合作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当前,院校和企业的关系,多数还缺少“互利互惠”的合作基础,往往院校求企业的多,企业缺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何调整和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高校要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积极主动服务地方和企业;其次,要选好合作对象,找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尤其要找准企业的关注点和兴奋点。

院校通过主动服务激活双方合作兴趣的同时;要坚持“优势互补、真诚互信、互利互惠、校企互动”的原则。

1) 优势互补原则。

企校双方各有自己鲜明的优势且为对方所需要。在人才培养合作方面,以企业需求为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完成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到企业进行岗位训练和实践。在科研合作方面,一是企业提供科研资金,共同申报课题;二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帮助企业做研发,将科研成果向企业有偿转让。

2) 真诚互信原则。

企校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共谋发展的事业,要搞好校企合作必须以诚信为基础,相互理解,以诚相见。对开展合作的项目要有诚意、对签订的合作协议要诚实,以诚信搞好合作。

3) 校企互惠原则。

互惠互利是企校双方都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只有合作的各参与方都能受益,这种合作才有可持续性。要提高合作能力和持久性,关键在于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

4) 校企互动原则。

校企合作教育的关键是双方积极主动,协调一致。我们建立了双方季度例会和联系人制度,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甚至分歧,能够做到及时沟通和化解,保证校企合作教育健康持续有效向前发展。

4 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和实施

4.1 地方政府主导,校企参与,共同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和调动企校双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教育成为企校合作发展的自我要求和自觉行动是当前校企合作中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支持,制定、完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规则和措施,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比如,制定优惠政策或税收减免政策,强化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等;其次,政府应积极为企校双方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服务体系,强化企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帮助企校双方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再次,强化政策法规对产学研合作行为的约束。

产学研合作是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系统单位之间为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利益目标而开展的合作。因此,需要强化政策法规对产学研合作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健全与完善各类经济、科技法规,推动科技与经济合作,使产学研合作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障。2009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加强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等政策,对全省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4-5]。

4.2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全力打造一体化、多层次、工程化人才培养体系

1) 校企共建“产教结合”的实践基地。

软件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于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的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适合的实训基地。企业通过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安排技术管理骨干等给学生授课、指导毕业设计等。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的搭建使学生有了实践新想法的场所,有效地发挥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目前,我校已经与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东方电子集团、山东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昆山)、金蝶(青岛)软件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联合建立了十多个专业实践基地;与齐鲁软件园、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软件园、江苏昆山软件园等开展了学生培养合作。

2) 面向行业需求,构筑应用型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面向行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教育与企业训练相结合;二是面向企业生产需求设置课程,学校基本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能力训练结合;三是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与工程化能力训练并重的理念,校企共同参与构建“开放型、多层次、工程化创新教育体系”,将理论、技术及应用结合起来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灵活组织教学。

3) 校企共建教师队伍。

在企校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过程中,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建立并实施了“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制度。“教师进企业”,即每年安排4~6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提高和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开发实施经验。目前,学院青年教师分别进入了大连海辉软件公司、NIIT公司、烟台软件园所属的多家企业进行项目开发实践。“工程师进课堂”,一是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对教师进行实践课目的再培训;二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等课程,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授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有二分之一来自现场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聘请现场工程师参与指导。教师在参与合作教育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多与实际接触的机会,从而使得科研课题的选择更加面向实际,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

5 校企合作教育有效实践模式探索

5.1 优势互补、双向嵌入、共建专业的培养模式

院校和企业都具有互补性的优势和资源。一是硬件资源的互补和嵌入。企业以资金、设备和技术作为投资,院校以场地和教学仪器作为投资,在院校建立生产型教学实习工厂,或企业以场地、设备为投资,院校以资金、技术为投资,在企业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使实训基地成为企业的生产研发基地和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逐步深化合作内容,实现由单一的学生实习实训向联合开发产品发展。二是智力资源的互补和嵌入。学院在科技成果培育、转化、员工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企业为教师科研提供资金,为学生岗前训练提供场所和机会。2009年,学院与东方电子集团共建“软件工程”专业,与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承担教学任务、参与教学管理,实现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

5.2 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顶岗实训模式

企业提供一定的岗位接收学校高年级学生实习实训,配备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将实训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同时,企业被置换出来的人员,进入鲁东大学软件学院进行免费的职后教育培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与工作的结合,收效显著。

5.3 面向企业需要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量身打造,订单式培养的合作模式既可以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又可以专门技术培训为重点。学生进入四年级后,按照企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教育,形成了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零距离合作新模式。我院与中软国际、烟台海颐软件、青岛软件园的合作就属于这种模式。

5.4 基于项目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引领模式,一是指前期按照企业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利用假期或实习时间,企业技术人员带着实际课题,带领和指导学生进入真正的项目研发中,经过“项目引领”,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项目实践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标”学生将进入企业的人才招聘视野,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实训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学生参加教师申请到科研课题或承担的企业委托的实际课题项目,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带领下参与项目开发。得到组织、设计、操作、管理等多方面的锻炼。如我院教师承担的兖矿集团生产安全调度信息管理系统、烟台广电数字电视管理系统、烟台经济开发区卫生检疫信息系统等,就是采取了“项目引领”的模式,吸引和带动高年级学生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相对自由与开放,避免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

5.5 基于工程研发中心的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和高精尖仪器设备,联合企业,共同成立研发中心。承担国家的重大攻关课题、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为直接和有效。具体做法是: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以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组成从教授到青年助教的科研团队,同时让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的本科生参与课题或前期研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如我院与兖矿集团联合成立“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与东方电子集团联合成立“软件工程研发中心”,与烟台高新区联合成立“嵌入式系统研发中心”,等等,每个中心都吸引

大量高年级学生参加。这一模式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生产技术成果的转化,引领高校科技创新的方向,提升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5.6 成效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实践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几年来,软件学院学生先后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嵌入式软件设计比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仿真大赛上获奖50多人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位居山东省高校前列。

6 结语

在几年的校企合作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校地联合、产学研合作创新教育是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有效的途径,是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发展方略之一。产学研联合培育创新型人才,是适应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环境和条件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师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增长才干,企业在合作中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校企各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赵智敏,朱跃钊,汪霄,等. 产学研合作教育:启动培养创新型人才之匙[J]. 系统科学学报,2010(10):63-66.

[2] 杜鹃,李焱焱,叶斌,等. 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123-125.

[3] 何根海. 寻找学科专业建设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5):40-41.

[4]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全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工作的意见[Z]. 2009.

[5]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Z]. 2009.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s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LIU Chanjuan, ZOU Hailin

(School of Software,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China)

第5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校图书馆 服务工作 转型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逐渐从应试向应用转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与普遍趋势。作为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出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指运用客观规律创造社会效益的人才培养。当前阶段,高校正面临从注重规模扩张向关注质量提升转变的挑战。为了适应此种发展趋势,实现自身跨越,高校正积极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自身职能,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服务工作。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应该始终结合研究型抑或应用型的定位而开展,积聚具有较强专业性与针对性的馆藏资源,提供满足高校大学生各种需求的服务。高校应该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创建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作为高等教育重要支柱的高校图书馆,应该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进行建设,积极参与高校教育与服务机制的革新,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图书馆应该努力开发个性化馆藏资源,为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培养不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大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应该为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创造充分条件。由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应该突出针对性,积极发挥信息服务的优势,努力建设图书馆数据库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1]。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参与人文素养培育

高校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不仅是社会时展的需求,而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与高等教育革新的基本趋势。作为高校大学生能力发展前提的知识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素养,而且包括人文知识素养。在大学生诸多素质培育中,人文素养是最基础的,能够对培养与发展其他素质产生较强的影响力与渗透力。如果说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培育,实践教学侧重于技能培育的话,那么人文素养培育则需要大学文化的潜移默化与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建构特色的阅读文化,高校图书馆不断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文化引导与熏陶,协助高校大学生获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厚重的人文素养。

2.实施信息素质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从知识信息海洋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并运用信息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高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作为实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体,高校图书馆应该努力发挥专业与资源优势,在高校广泛开展信息获取与运用的教学与培训,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求知能力与创新素养。

3.提供学科化服务

作为高校图书馆新型的服务模式与服务机制,学科化服务的基础是学科馆员制度。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需要学科馆员基于深入了解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协助高校师生发现更多专业信息,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专业的信息导航与针对性较强的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既应该重视图书馆学科馆藏资源建设,完善学科专题资源库,又应该强化与院系之间的联系,关注院系学科建设进展,还应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将其嵌入至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作为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高校开展学科建设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提供学科化服务工作。作为知识创新的高端服务,学科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必然发展取向[2]。

4.支持信息共享空间

由于信息技术与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的学习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为了满足高校对交流沟通的需求与共享式学习环境的需要,信息共享空间顺应时机产生。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动态的服务模式,旨在为各类人员提供交流共享的学习空间。由于高校教育教学体制不断深化革新,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构建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灵活自如的学习环境,培育大学生开拓创新的学术品质。

5.提供个性化服务

基于大学生的实际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通过搜集组织与分析重组信息,将其融入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供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服务。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是相对于高校图书馆群体而言的。高校图书馆为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应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服务措施,协助大学生处理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面临的困惑,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3]。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转型

1.更新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

特色不仅是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促进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应该适应社会与高校的发展需求,形成自身特色。从服务理念角度来说,高校图书馆应该树立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新型工作理念,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品牌。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应该围绕大学生的需求而展开,结合大学生的利益与需求整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服务途径,构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使图书馆的优势在为大学生服务中体现出来。

2.加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高等院校办学特色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应该具备有特色的丰富馆藏资源。每所高等院校都有自身办学特色,专业方向与学科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关联,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紧密关联,围绕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型学科建设进行。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应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应该具有特色性,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丰富文献信息资源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应该优先采集直观性较强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图解说明的文献信息资源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与学习专业知识。此外,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也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建设高校图书馆教学资源平台,宣传与使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能够提升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认识与利用[4]。

3.强化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基于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资源,以重点学科专业为突破口,开发各种层次的信息资源产品,组织自身特色资源,提供具有特色的信息咨询服务。高校图书馆还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与实际需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等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阅读优秀读物,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高校服务部门的高校图书馆,还应该开拓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利用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扩大高校实现图书馆服务范围,增加高校图书馆服务项目,实施个性化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

4.完善高校图书馆服务环境

高等教育想要收到预期效果,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对约束大学生的言行,净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大学生的品格及培养大学生的能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的建筑造型设计不仅应该具有时代特征,而且应该具备深刻的哲理与感人的魅力,还应该给大学生陶冶情操的感染力。高校图书馆的装饰与陈设对大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特殊的影响,应该考虑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高校图书馆还应该注重人文环境建设。高校图书馆的言行举止、人格作风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或劣或优的影响与熏陶。

5.提供高校大学生实践平台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从事实践活动与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锻炼了大学生的才能,提供了让大学生锻炼能力与接触社会的平台。在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与实践活动时,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合理安排工作,发挥其所学专业的优势。比如,对比较熟悉电脑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高校图书馆可以安排其参与管理与维护电子阅览室;对精通多种语言的外语专业大学生,高校图书馆可以安排其参与管理外语借阅室。如此,不仅能够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巩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提供实践保障[5]。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高校图书馆发挥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优势是不容轻视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务必努力开发自身优势,与时俱进,为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必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晓杰,刘海昕,关大平.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5).

[2]张萍,王爱民,王雷.新建本科高校图书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几点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9,(3).

[3]黄琼.高校图书馆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4).

[4]张超.图书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途径探析[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材料应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46-03

一、引言

《工程材料应用》是我校机械专业卓越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本门课程,其任务不仅是要传授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以真正体现卓越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我校从学生毕业到企业上岗就必须具有合理选材、正确使用材料及合理选用材料成型方法的能力。加强《工程材料应用》课程教学的改革,是卓越班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因一方面课程内容整合分模块化教学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使课程理论总学时日趋减少,单门课程学时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材料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近年来发展迅速,新材料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课程内容除了涵盖原有的金属材料知识外,同时也应该反映出现代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它们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拓宽工程材料学基础及知识面,加强工程材料应用技能培训,强化工程材料现代加工基本理论和先进方法,突出工程意识、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主动适应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符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现存的问题

1.教学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发展和市场用人机制地不断完善,将影响人们对高校专业内涵的重新认识,影响专业建设的诸多方面,对原有专业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与拓宽是高等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必然结果。市场对机械产品的性能及使用寿命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卓越班的《工程材料应用》课程内容势必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新材料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含量与作用逐渐提升以及传统材料的先进方法和加工精度加剧了这种变化。因此,对《工程材料应用》课程建设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及时的,并且是必要的。该课程教学学时为48学时,如何利用较少的学时来讲授这门课程,同时在保证传统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量增加有关新型材料的知识(这部分内容视学时情况可作为单独章节讲解,也可穿插到其他章节中介绍),无疑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考试评价系统。《工程材料应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卓越班的必选课,按照原有的普通本科教学计划,各专业授课时间不同,考卷一般是由任课教师或由命题小组命题,仅能进行小范围内统考,不能完全保证各个专业的考试方式(如闭卷、开卷、卷面成绩及平时成绩的分配等)、考试范围、难度、题量及评分标准具有广泛的统一性和公平性。需要对考试方式、命题工作和试题库建设进一步完善。

三、教学改革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材料应用》知识应用能力是很困难的,而且教学效果不佳。

1.本课程教学小组一直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开展启发性、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工程材料应用》课程理论抽象,名词、概念多而复杂,定性描述多、经验总结多,需记忆的知识点多,学生初学本课程会感到枯燥、难理解。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探索一种特色的多样化课堂讨论式教学方法,如,“智力竞赛式”课堂讨论,“两军对垒式”课堂讨论,“点将台”、“填空式”课堂讨论。例如,对于“铁碳合金相图”采用“智力竞赛式”的课堂讨论,对于“钢的热处理”则采用“两军对垒式”的课堂讨论,而对于“工业用钢”又设置“点将台”、“填空式”课堂讨论。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到活泼、新颖,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生各抒己见、踊跃登台、相互纠正的热烈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激励和自我强化的意识,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欣赏。这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2.本课题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模式,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将很好地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工程实践是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一,它不只是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工程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工程训练是创新教育的沃土,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唤醒、培育、发展的功能。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工程实践的教育思想、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制度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从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出发,强调工程训练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工程训练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出发,突出培养学生各种创新素质,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2]

模块式教学模式,以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按照由初级到高级的顺序,将工程材料知识按组织―性能―材料―应用及热加工工艺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知识模块,在学校完成每一个层次的知识块中包含着相应深度的全知识结构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以每个知识模块为单位,以完成该层次的知识模块教学任务时,学生应具备的相应的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以知识综合应用环节为手段,进行到企业以实践锻炼为主要的综合性教学。学生在完成该层次知识模块的学习时,就具备了该层次的知识应用能力。每一个层次递进的完整教学过程就称为模块式教学过程,当学生完成所有层次教学过程的学习时,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材料学基本理论、材料加工基本理论与工程实际应用的有机联系,从中理解和掌握材料学以及材料加工知识,最终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一能力一方法”的同步提高,也就使其具备了相应专业的知识应用能力。[3]

3.既重视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侧重启发教学,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组织学生对主题(如“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材料选用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材料加工原则”)进行资料收集处理,撰写文献综述小论文,进行课堂交流与辩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正确引导学生“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好“点、线、面”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贯穿四要素主线”、“突出结构材料重点”、“强调材料应用”三大原则。

4.要求任课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必须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组织、思维、研究和创造能力,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学术水平。为此,课程教学小组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工作,“产学研”三结合,培养教师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丰富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内容的工程意识,使学生感觉到科研就在身边、工程就在跟前,促进了学生大工程观意识的形成。认真钻研和编写教材、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经常性地进行教学法研究,发表教改论文,总结教研成果。

四、教学实践

在实践教学设计中始终以基本培养原则和个体化培养原则为指导,以“知识单元”为主线构建模块式实践课程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组织方式。根据培养原则,每一个模块中的全部实验分为固定组件和自选组件两部分,其中的固定组件部分属于《工程材料应用》实验课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内容,主要通过在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来完成,学生按照教学计划依次完成这些实验,掌握工程材料选用的基本技术,获得相应的学分。自选组件则是属于素质提高部分,利用开放式实验平台及企业科研创新技术平台,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可以构建大环境,教师为企业服务的热情和实绩可以改善小环境,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使小环境可持续发展,以此构建产学合作与就业联动培养体系。[4]

1.按企业要求进行订单培养,单独组班,教学计划是校企共同协商制订的,并纳入企业所要求的内容,并利用课余的时间和节假日学习企业中的相关培训课程。

2.校企双方成立工程材料应用工作室,双方共同合作开发新工艺、新产品,专业教师牵头,学生为主体,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材料选用、分析及加工工艺的开发,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培养了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企业中的技术问题由学院专业教师参与解决,教师在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按照企业和课堂教学的双重需要,更好地为实践教学创造了条件,形成“工学结合、产教并举”的良性循环。在具体的教学上,主要体现在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目标,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标准,主要是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着重于效果的真实性。

按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全知识结构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很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各阶段的学习目标都是短期目标,只要学生努力学习,即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该目标,也可在每个阶段都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很快就能建立起对专业的认识,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并且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而且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在一点一点地进步、一步一步地走近自己的专业目标、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进而使学生从根本上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增辉.浅谈层级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2,(2):37.

[2]王金霞,苏树兵.《理论物理导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6(2):63-65.

[3]金晶,金龙金,吕建新.构建以“知识单元”为主线的生物化学技术实践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1,(40):170-172.

[4]黄政魁,韦兰花.高职模具专业产品目标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9,(8):139-141.

第7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理论和实践严重脱钩的弊端,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走向工作岗位后学不能致用的现象十分突出,学到的知识根本无法应对实际工作。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从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顶层设计出发,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益做法,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提出了应用型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五过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力图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建议和实践参考。

二、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体系设计

(一)实行学院+公司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

实行校企二元结构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学院和集团公司在董事会领导下实行院委会和公司管理一体化,学校董事会实施决策权,企业与学校依据市场运作模式实现教育、生产和管理的协作统一,使得校企二元结构管理运行的紧密结合。

(二)建立专业+产业+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依托企业,借助企业人力、物力和智力,把它作为学院对接产业、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一个终端。根据创新培养模式,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形成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教学平台,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为教学做合一的情景教学工学结合的真实项目实施,师生在校内工学一体化基地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对接产业,产学结合的平台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建立专业实训基地的体系架构

与公司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实现产学对接,形成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有利局面。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市场化的运作分为实训基地建设的专家咨询调研、公司注册运作、基于产学对接工学结合的生产、产品检验市场运作等四个部分。

1. 专家咨询调研

在珠三角、湖南省地域,尤其是长株潭、星沙经济开发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定期召开行业、企业和学校专家会议,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支柱产业政策,确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产业+企业+专业运行模式的实施方案。

2. 公司注册运作

选择设备设施先进的公司进行工商注册,实施市场化运作。选定核心产品,建立生产性的工作室、情境教室、实行课余开放制度,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自主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培训和场地、设备、设施支持。

3. 产品市场運作

注重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特性,完成企业与消费者信息的互通,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手段,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突出抓好线上线下多维度立体品牌策划、推广、营销等工作。

三、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设

面对应用型高校这一新的教育类型,如何破解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难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高等教育目前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围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中心,作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定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学要达到何种目标。

2.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3. 建立合理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企业、行业等需要的课程体系。

4. 如何组织实施教学。

5. 怎样评价培养的学生等。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五过程教学模式,即确定培养目标建立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评价培养结果,指导专业实行规范化的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如图1所示。

(一)确定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电子信息产业,适应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培养掌握电子信息产品安装、调试、检测、维护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可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装配、推广、管理、维护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类企业/单位,从事电子类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维修保养等岗位。

(二)建立教学体系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行业特点,以及该行业、企业发展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在培养方案的核心地位,按照目标岗位的需要选择知识,以职业技能为中心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构建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想,准确把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内容,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2211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指:

第一阶段:第一、二学期完成专业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第二阶段:第三、四学期完成专业平台和核心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第三阶段:第五学期进行专业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第四阶段:第六学期进行职业素质课程、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实施培养方案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比重大幅增加,实践教学呈现多样化特点。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迫切需要制订相应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创新以下机制制度:

1. 创建《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负责学生各项实习的全面管理,共同制定实习计划,落实实习任务、实习指导教师,做好安全管理等工作。

2.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职责,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

3. 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完善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考核鉴定管理等;明确校企共管的责任、义务。

(五)评价培养结果

近三年来,湖南信息学院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施五过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其培养的人才质量要让社会、企业、行业及相关用人单位检验与评价。为此,我们对培养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普遍认为,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