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治理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01 16:30:10

序论:在您撰写治理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治理技术

第1篇

关键词:河道;现状;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TV143+.3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在我国七大江河流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情况,尤其在全国138个流经城市河段中,在经过繁华地区时基本上都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其中在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低于五类水体的占三分之一以上。足以证明我国江河湖泊的水体污染是非常严重的,且继续往恶化的趋势发展。所以,对江河湖泊水体进行修复治理,成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前的要求。我国在河道治理方面起步非常晚,但还是取得一定的效果。

江河湖库水体污染中主要有氮、磷等无机营养元素和有机物污染这两个方面。治理污染河流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国内外目前的污染河道水体治理技术不论是已经使用的还是实验阶段的一般可分成化学、物理和生物三个类别的方法。本文着重介绍生物类别的方法,希望对我国河道综合整治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一、我国目前河道治理使用的方法以及利弊

(一)、湿地工程水质净化技术

生态湿地本身有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的功能,污染水体流过生态湿地时在土壤与耐水植物的共同作用下,缓慢降解污染物,提高水质标准。由于该技术生态湿地需求面积特别大,净化效率缓慢且低,占地面积大,技术建设周期长等不利因素导致其实现尤为困难。

(二)、人工与天然填料接触净化技术

水流从天然材料之间流过时会被过滤吸附,在其表面生长生物膜加快对有机物氧化分解;还有利用纤维状、绳状等人工塑料材料,作接触性氧化填料,来净化河湖污染水体。

该技术占地面积小,使用周期短,基本也不会有几次污染,但是有区域性以及净化不够彻底。

(三)、降气增氧技术

在水中放置浮筒式扩散曝气装置,提升水中的溶解氧比值,为水体中提供充足的氧气便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该技术通常只能作为河道治理的辅助而并非主要措施。

(四)、入河污水分散处理技术

为了减少污水处理厂规模和输水管道投资,尤其是对近郊区较为分散的入河污水,利用分散生物处理技术方法最为合适,在入河前就可以让水源污水就已经经过处理。

二、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方法及其利弊

(一)、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其中包括机械除藻、疏挖底泥、调水和引水冲淤等。疏浚污染底泥就是将污染物从(河道)系统中清理干净,很大程度上能够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而净化水质。调水的目的在于使用水利设施(如泵站、闸门)的调控将污染河道上游的清洁水源引入来净化下游污染河道水质。此类方法只能缓解污染度而并非真正的净化水质。

(二)、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混凝沉淀、加入石灰脱氮、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等方法。该工艺对SS、浊度、TP 、CODCr(采用重铬酸钾[K2Cr2O7]作为氧化剂测定出的化学耗氧量,即重铬酸盐指数,下同。)去除效果较好,对重金属、TN等同样有可观的去除效果,且药剂用量非常少。该方法由于极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不推荐广泛使用。

(三)、生态-生物方法

生态-生物法是国外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新技术,其通过培育的植物或接种、培养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对水中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和转移功能,从而让水体得到净化的方法,在实施中工程造价相对较低、净化效果好、低耗能或根本不会耗能、实施成本低廉等优点。除此之外,这种处理技术的特点是不会在水体中投放药剂,绝对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还能够与绿化环境和景观改善连接起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生物方法包括有生物膜法、河道曝气复氧、土地处理法、生物修复法、水生植物净化法等。

1、河道曝气法

河道曝气复氧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形式。人工曝气复氧是指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能够加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或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国外许多的河流都会使用移动式曝气方式。该工艺具有见效快、机动灵活、安全可靠、设备简单、投资省、适应性广对水生生态不产生任何危害、操作便利等优点,极为适合于微污染源水和城市景观河道的治理。固定充氧曝气的缺点,就是每个曝气点的覆盖面积小,尤其对基本不流动、相对封闭的水体,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移动式就避免了两者所有缺点。

2、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技术是将微生物群体粘附于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在与污水接触过程中,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为养料然后同化有机物,而起到净化污水的效果。目前国外往往在净化河流的生物膜技术上采用排水沟的接触氧化法、砾石间隙接触氧化法、薄层流法、伏流净化法和生物活性炭填充柱净化法,这些方法中运用最多的是两种接触氧化法。能够把一种非纺织性物质涂在沸石上去除河中的氨氮等无机营养元素且取得了非常好的功效,这个方法运用天然材料为接触材料,不但花费少,而且净化能力好,所以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3、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或者其他水体生物,将水体或土壤中的有害有毒污染物质通过生物体内分解为CO2和水,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的系统化的工程技术。在污染水体治理上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两类:

一类是向污染河道水体直接投放通过筛选培养的各种微生物菌种,国内曾报导使用过美国CBS菌来治理河道污染的试验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曾把光合细菌包埋入固定的河道中,用来处理的污染水体水样,结果表明CODCr去除率高达90%以上。

另一类是向污染河道水体投入微生物促生剂,促进水体现有微生物种群的繁殖。投入的促生剂在增加水体溶解氧、消除水体黑臭有着明显而且迅速的作用。在促生剂的作用下,使得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快速生长,使污染水体的CODCr、BODs两项污染指标快速下降,水体含氧量明显增加,从而消除水体黑臭。生物检测结果指明,投放药剂后将河道中微生物由厌氧向好氧自然选择,生物由低向高等自然选择,生物的平衡以及多样不会受到破坏。

4、土地处理技术

土地处理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历史悠久的水处理技术。它是把土地作为处理的基本设施,利用植物根系、土壤的吸附过滤及自我调控功能和净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上对水体净化的效果。国外经验表明,土地处理系统在有机化合物特别是氨氮和有机氯等有非常好的清理效果。

5、水生植物净化法

这个方法是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机能来净化水体污染的。比如利用湿地中的芦苇、浮萍等在一定的水域内净化水体。对于城市周围不具备开发规划的这样的地域来说,芦苇和采用简单的处理装置的相互结合,能够小规模建成对污染度较轻的河流的处理系统。不过部分生活污水的排入会有害虫、臭气和景观破坏等问题,所以综合考虑后才可以进行处理。

总之,国外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提醒我们要主动的吸取国外河道治理的技术以及经验。在河道治理这一项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中,环境治理工作者主动的钻研出更加好的河道处理的新技术。上述的方法都是最无可奈何的处理方式,而治理好河道必须从源头开始做好保护工作,提倡清洁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等

参考文献

[1].熊万永.福州内河引水冲污工程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给水排水,2000,16(7): 26-28

第2篇

[关键词]矿井;瓦斯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44-01

近几年,随着我国矿井开采的快速发展,矿井事故频繁发生,矿井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高瓦斯的处理技术,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矿井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能够很好的处理高瓦斯,使得矿井中因高瓦斯而引发的人身伤亡事故逐渐减少。在矿井开采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瓦斯治理技术,有利于我国煤炭工业向着健康化的趋势发展。

一、瓦斯的结构

瓦斯在煤体或围岩中是以游离状态和吸着状态存在的。游离状态也称为自由状态,这种瓦斯以自由气体状态存在于煤体或围岩的裂缝、孔隙之中,其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贮存空间的体积、压力和温度。

吸着状态又称结合状态,其特点是瓦斯与煤或某些岩石结合成一体,不再以自由气态形式存在。按其结合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吸附及吸收两种。吸附状态是由于固体粒子与气体分子之间分子吸引力的作用,使气体分子在固体粒子表面上紧密附着一个薄层;吸收状态是气体分子已进入煤分子团的内部。

二、煤矿瓦斯抽采现状

1、难度大

煤矿是经过上亿年才演化形成的特殊物质,加上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后,煤矿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瓦斯抽采工作的现状很不乐观。在我国,95%以上的煤矿都是井下开采,瓦斯含量高、煤层透气性较差,导致不能在开采前抽放瓦斯,所以传统的抽采方式并不是治理瓦斯抽放的长久之计,同时开采的后续工作往往跟不上开采的节奏,导致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2、危险系数高

煤矿瓦斯危险系数高是路人皆知的,其主要危害包括:井下的空间过于狭小,煤矿瓦斯容易泄露,导致井下浓度突然上升,危害井下工作人员,甚至造成死亡;经过抽采的瓦斯比未处理过的瓦斯更容易燃烧,井下的“火星”在所难免,会致使瓦斯爆炸;井下的压力非常大,如果瓦斯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突然涌出,再结合其他物质,危险系数瞬间暴增。

三、加强矿井瓦斯治理的措施

1 加大对矿井通风的管理力度

在开展煤矿生产过程中,为有效避免瓦斯事故的发生,首要工作任务便是加大对矿井通风的管理力度。这是因为矿井中的瓦斯浓度在通风状态下,会发生降低,当其浓度下降至不可燃烧范围以内时,便可大大降低发生瓦斯事故的概率。由此可知,井下开采人员在工作时,就需要建立起完整的一套通风系统,并以矿井中煤炭的实际开采量为依据,对矿井中的通风量进行合理调整,从而确保矿井维持在良好的通风状态。除此之外,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开采地段,工作人员更是需要重视此处矿井的通风状态,并定期检修矿井通风设施,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在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为瓦斯事故的减少及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提供可靠保障。

2.注重技术革新,制定应急措施

在进行矿井瓦斯治理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不仅要注重实践工作的进行,同时也要重视技术以及安全问题,这些都是保障瓦斯治理顺利进行的基础。具体而言在实际的工作中,有关工作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建立预测体系,注重技术革新。瓦斯问题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对于瓦斯的位置,含量等难以预测。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人员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建立起有效的瓦斯预测体系,提高瓦斯的预测质量,提高瓦斯治理的效率。②注重安全管理,制定应急措施。安全是煤矿工作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避免井下事故的产出,因此有关煤矿企业应积极制定出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应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以保障井下施工的安全。

3 对矿井瓦斯事故的范围展开全面控制

对于煤矿瓦斯事故,除了做好事前预防与控制外,还应在发生事故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倘若未能做好瓦斯事故的事后处理工作,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就会造成人员伤亡,给煤矿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对其健康长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当瓦斯事故发生时,为将危害降至最低,就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对事故的波及范围及程度进行严格控制。其一,在开展井下开采工作时,需要实时跟踪并监督工作的进度,并以井下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调整。为达到这一要求,井下工作人员就需要对有关瓦斯的防治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从而确保发生瓦斯事故时,能做到沉着冷静,尽快撤离事故现场,从而将瓦斯事故的危害范围进行有效控制。其二,煤矿企业应当聘请相关学者及专家对生产人员展开培训,定期进行瓦斯事故的现象模拟操练,全面锻炼并培养工作人员处理紧急危害事故的能力,进而将最大限度将煤矿瓦斯事故的波及程度与范围降至最低。

4.进一步加大企业安全投入力度

随着煤矿瓦斯治理过程难度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治理控制方法已难以满足各项治理工作需求。在此种形势下,煤矿企业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充分引进并利用现代化技术与手段,加快科学、完善的瓦斯治理控制技术的建立。与此同时,煤矿企业还应在人力、物力等安全生产因素上面加大投入力度,切不可为了促进生产及开采成本的降低而将安全生产投入进行缩减。此外,开采人员还应严格遵循煤矿体系安全标准来开展各项井下工作,通过加大先进科技的应用力度,从而促进瓦斯治理控制方法、技术以及安全生产工艺的提高。煤矿企业只有重视安全生产,才能在提高控制设备水平的基础上,将瓦斯事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5.加强对煤矿瓦斯治理的监督

煤矿企业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明确瓦斯治理的目的,认识到安全培训的重要性。这关系着煤矿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决不能马虎了事,要控制好安全培训工作的进行。在安全培训之前,一定要先对瓦斯处理的各种需求进行详细的了解,确立合理的培训计划,重点要对瓦斯的相关知识进行培训。使工作人员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安全意识和总体素质,有利于管理制度的完善。?要想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就一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且要加强管理、执行力度。要建立完整、科学、公平的激励机制,安全检查活动要时常进行,保证煤矿企业的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运行。在建立各项制度时,要结合实际,具体规范要尽量细化,使其具备一定的标准性、规范性和可行性。

四、结语

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是一项多方面的工程,虽然我国在瓦斯治理技术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要不断的进行完善。本文阐述了我国煤矿瓦斯危害的现状,又对煤矿事故的特点以及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几点煤矿瓦斯治理的技术措施。只有明确目的、选好合理的方式、对煤矿瓦斯治理进行严格管理,以尽量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才能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加以保障,从而令煤矿事业能够更安全、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传远.论当前煤矿瓦斯治理的过程控制方法[J].河南科技,2013,19(11):232.

[2]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人事培训司.矿井瓦斯防治[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

关键词:瓦斯;灾害治理;技术

瓦斯灾害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实施了“科技兴安”战略,并提出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综合治理”的瓦斯治理“十六字方针”,与此同时,我国的各类科技计划也逐步加强了瓦斯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

1瓦斯治理技术的研究成果

1.1 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

瓦斯煤尘爆炸一直是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近年来,我国在煤尘着火机理及瓦斯煤尘爆炸机理研究方面,建立了粉尘云着火及燃烧过程简化模型,得出了粉尘空气混合物点火过程中慢速导热燃料模式到快速辐射燃烧模式的转变具有爆炸特征,试验系统中点火诱导期与高温固体颗粒燃料产物的质量分数和燃烧阵面中的热辐射有关,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颗粒相浓度与颗粒点立温度越低火焰加速效果越明显,辐射热损失可能导致燃烧区域的重构,粉尘空气混合物火焰稳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等重要结论;通过研究得出了瓦斯煤尘共存条件下煤尘云着火特征参数计算方法,揭示了瓦斯爆炸过程中爆炸波和火焰的变化特征。

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矿井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评价模型,用事故树方法分析了掘进、采煤工作面瓦斯煤尘爆炸发生的影响因素及权重、可能发生事故的模式和避免爆炸事故发生所要采取的途径。确立了矿井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指标分为爆炸易发性指标和爆炸后果严重性指标。前者包括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和经济因素四方面指标,后者包括煤尘爆炸指数、沉积煤状况、隔抑爆方式、隔抑爆用水量、井下作业人员、以往事故损失及矿山救护能力等。

1.2 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

采用瓦斯地质理论与物探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突出区域预测,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方向。

(1)我国采用瓦斯地质方法,建立了瓦斯地质理论与物探技术相结合的多技术(数字地震勘探、无线电波透视和构造软煤测井曲线识别)集成的多尺度(矿井突出区和工作面突出带)瓦斯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方法,提出了以瓦斯地质单元基础的由构造软煤厚度(H)和煤层瓦斯压力(P)相配套的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指标,初步确定构造软煤厚度的突出临界值为0.90m;

(2)开发了具有信息输入、动态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的瓦斯突出区域预测WebGIS信息平台,实现了瓦斯突出区域瓦斯地质方法的自动化和可视化;

(3)采用地质动力区划的方法,确定了活动构造和岩体应力状态对突出的影响,并划分出应力升高区、应力降低区和应力梯度。为此开发了突出多因素模式识别概率预测计算机软件,确定了活动断裂、最大主应力、应力梯度等8个主要影响因素,并可方便地划分突出的危险区、威胁区和安全区,开发出了突出区域预测决策分析系统软件,实现了图、文、声、像的可视化;

1.3 煤与瓦斯突出动态预测技术

煤与瓦斯突出的非接触式预测是通过对瓦斯或煤体本身的信号的实时监测而进行的连续动态预测技术。这种方法具有测试简单、不与生产发生冲突、实时连续监测等优点。

通过分析瓦斯涌出动态变化规律与突出危险性的关系、实时监测瓦斯动态涌出特征波形、提取与突出危险性相关的特征指标,建立了煤巷掘进炮后30分钟的吨煤瓦斯动态涌出量指标、瓦斯涌出变异系数指标、炮后瓦斯涌出最大速率指标等连续预测指标,研究确定了这几种指标与炮掘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关系及指标临界值,以此综合判断工作面所处地点的安全状况以及前方的潜在危险性,实现了炮掘工作面瓦斯动态涌出预测,为我国煤矿提供了一种新的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和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工艺技术;

通过连续监测含瓦斯煤岩流变破坏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强度和脉冲数及其变化的研究,实现了对煤与瓦斯突出等煤岩动力灾害现象的预测预报,研究并揭示了电磁辐射与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提出了临界值法与动态趋势法相结合的煤岩动力灾害预警方法,成功开发了煤岩动力灾害非接触电磁辐射连续监测仪,实现了煤岩动力灾害的非接触、连续动态监测及煤与瓦斯突出预警。

1.4 高产高效矿井瓦斯灾害综合治理技术

加强瓦斯灾害的治理是防止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高瓦斯煤层群保护层开采、低透气性煤层瓦斯强化抽放、巷道边掘边抽等技术是瓦斯治理的有效措施,也一直都是煤矿瓦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煤层群保护层开采方面,通过开展了保护层作用机理的研究,利用三维离散单元法对淮南矿区保护层开采后,采空区顶、底板煤岩体应力重新分布的规律、顶底板变形和破坏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从理论上计算了保护层开采后卸压范围向顶、底板方向发展的深度,为确定被保护层的保护效果和卸压范围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针对首采保护层开采时,上下高瓦斯突出煤层的瓦斯集中向首采工作面涌出的特点,并考虑到确保和提高防突效果的要求,成功试验了多种首采层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保护层底板巷道向上穿层钻孔抽放瓦斯技术、被保护层顶板煤(岩)巷道向下穿层钻孔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顶板巷道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顶板走向钻孔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工作面采空区埋管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掘进工作面边掘边抽技术。在试验研究中还在实际层间距70m(相对层间距35倍)近水平煤层群的下保护层开采和80-90急倾斜近距离煤层群的下保护层开采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顺煤层强化抽放方面上,通过试验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套在顺煤层钻孔中运用高压水射流扩孔和钻扩一体化技术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成套技术和装备,以及对石门揭煤抽、排瓦斯钻孔扩孔的工艺技术和方法。扩孔后钻孔直径达到200-300mm,为扩孔前的4.5倍,最大扩孔直径达619.9mm。扩一个钻孔的时间相当于施工一个钻孔时间的1/6,而一个扩孔钻孔的抽排放瓦斯及防突效果相当于2个以上的钻孔,明显提高了瓦斯抽放的效果;

在瓦斯抽放效果评价方面,研究了根据煤层的最小突出瓦斯压力、瓦斯含量为依据,合理确定评价预抽防突措施有效性的预抽率指标和临界值的方法。下向钻孔及深孔预裂爆破是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另一重要技术途径。通过试验研究,解决了下向钻孔施工中的排渣、排水等技术难题,取得了下向孔钻探长度达到70.1m的良好效果。研究中完善了适合于高瓦斯低透气性、有突出危险煤层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强化抽放瓦斯技术和石门快速揭煤技术;

对于单一低透气性突出煤层巷道掘进的瓦斯抽放技术难题,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发现煤层巷道掘进工作面和巷道两帮的煤体在松动和原始煤体之间存在的随巷道向前掘进而向前移动的蠕变“u”形圈,在“u”形圈内煤层的透气系数成百倍地增加;

分析了煤层赋存参数、瓦斯抽放参数对抽放钻孔抽放瓦斯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有效抽放半径与抽放时间的关系、抽放负压和抽放量的关系,并据此合理布置边抽边掘钻孔,其截流抽放瓦斯率可达到30%以上,并且煤体的强度有较大增加。

1.5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与决策技术

矿井通风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性环节,合理的通风是防止瓦斯积聚、抑制煤炭自燃和火灾蔓延扩大的重要手段,通风系统布置不合理或管理不当,则是导致瓦斯积聚和自然发火及造成瓦斯、火灾事故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集约化生产的大型矿井实行一矿一面已成趋势,要求通风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合理性,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

在灾变风流动态模拟及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研究并完善了一维动态模拟技术,开发了矿井灾害风流流动模拟的GIS显示系统,实现矿井灾变动态模拟结果在矿井通风系统图各巷道通风参数的动态显示,提高模拟结果与各巷道的对应性,减少矿井灾害防治及救灾决策中应用灾变状态各参数的失误率,提高决策效率。研究出了矿井火灾区域内烟流流动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和矿井巷道中火灾烟流流动的虚拟现实技术。

在通风系统自动调控方面,成功研究了井下自动控制风门及远程控制技术,研制出了带有卸压窗和撞杆自动开启装置的远程自控风门,实现了井下人、车信号分离,采用控制命令分级管理的方法,彻底贯彻了“生产服从救灾,行人服从行车”的风门管理理念,有效地提高了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

2 存在的问题和急需开展的研究

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煤矿安全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瓦斯灾害治理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对煤矿瓦斯灾害进行监测监控、预警防治等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措施,是减少煤矿伤亡事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煤矿安全工作面临两大的挑战。

(1)根据矿区煤层条件不同、瓦斯赋特征不同、生产条件的变化,采用新的科技手段进一步完善提高现有瓦斯灾害治理技术体系并进行适应性研究,如采用现代通讯技术、自控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解决我国现有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相互不兼容、无法互联互通的技术难题;

(2)不断解决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伴随我国东部深井开采带来了“三高”和深部矿井的延期突出问题,松软低透气性煤层长钻孔瓦斯抽放技术难题。

第4篇

[论文摘要] 在分析煤矿安全科技工作现状和趋势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瓦斯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新成果。通过“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提出了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出了基于瓦斯地质、地质动力区划、电磁波探测方法的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和基于AE声发射、电磁辐射和瓦斯涌出等原理的煤与瓦斯突出非接触连续预测技术,实验成功了高瓦斯煤层群开采保护层瓦斯灾害综合防治及顺煤层强化抽放等技术,开发了矿井通风系统监测、可靠性评价分析及决策控制技术。另外还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急需开展的科技研究工作。

1 概述

瓦斯是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因素之一,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由于灾害因素多、治理难度大,矿井瓦斯一直是我国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据统计,在10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609处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占26.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7.6%,低瓦斯矿井 占55.6%。国有地方和乡镇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 突出矿井占15%左右。部分局矿的情况更为严重,如淮南矿业集团所属11对矿井均为突出矿井,平顶山煤业集团所属 的13对矿井也全部为高瓦斯或突出矿井。

瓦斯灾害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实施了“科技兴安”战略,并提出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与此同时,我国的各类科技计划也逐步加强了瓦斯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十五”以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业以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了攻关研究,在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保护层开采、顺煤层瓦斯抽放及矿井通风系统监测、评价与决策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2 瓦斯治理技术研究的新成果

2.1 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

瓦斯煤尘爆炸一直是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近年来,我国在煤尘着火机理及瓦斯煤尘爆炸机理研究方面,建立了粉尘云着火及燃烧过程简化模型,得出了粉尘空气混合物点火过程中慢速导热燃料模式到快速辐射燃烧模式的转变具有爆炸特征,试验系统中点火诱导期与高温固体颗粒燃料产物的质量分数和燃烧阵面中的热辐射有关,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颗粒相浓度与颗粒点立温度越低火焰加速效果越明显,辐射热损失可能导致燃烧区域的重构,粉尘空气混合物火焰稳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等重要结论;通过研究得出了瓦斯煤尘共存条件下煤尘云着火特征参数计算方法,揭示了瓦斯爆炸过程中爆炸波和火焰的变化特征。

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矿井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评价模型,用事故树方法分析了掘进、采煤工作面瓦斯煤尘爆炸发生的影响因素扩权重、可能发生事故的模式和避免爆炸事故发生所要采取的途径。确立了矿井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指标分为爆炸易发性指标和爆炸后果严重性指标。前者包括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和经济因素四方面指标,后者包括煤尘爆炸指数、沉积煤状况、隔抑爆方式、隔抑爆用水量、井下作业人员、以往事故损失及矿山救护能力等。开发出了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和专家系统软件,并建立了瓦斯煤尘爆炸的危险性评价和防治专家系统。

2.2 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

采用瓦斯地质理论与物探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突出区域预测,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十五”计划以来,我国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取得重要成果:

(1)我国采用瓦斯地质方法,建立了瓦斯地质理论与物探技术相结合的多技术(数字地震勘探、无线电波透视和构造软煤测井曲线识别)集成的多尺度(矿井突出区和工作面突出带)瓦斯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新方法;提出了以瓦斯地质单元基础的由构造软煤厚度(H)和煤层瓦斯压力(P)相配套的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指标,初步确定构造软煤厚度的突出临界值为0.90m;

(2)开发了具有信息输入、动态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的瓦斯突出区域预测WebGIS信息平台,实现了瓦斯突出区域瓦斯地质方法的自动化和可视化;

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形成了一套矿井瓦斯富集部位地震探测技术与方法,建立了由3D3C地震技术、AVO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地震波形分类技术、瓦斯地质技术等构成的瓦斯富集部位地质—地震预测模式,形成了瓦斯富集部位探测的核心技术;

(3)采用地质动力区划的方法,确定了活动构造和岩体应力状态对突出的影响,并划分出应力升高区、应力降低区和应力梯度。为此开发了突出多因素模式识别概率预测计算机软件,确定了活动断裂、最大主应力、应力梯度等8个主要影响因素,并可方便地划分突出的危险区、威胁区和安全区,开发出了突出区域预测决策分析系统软件,实现了图、文、声和像的可视化;

(4)采用电磁波透视技术,成功研制出了探测煤层瓦斯灾害易发区的技术和装备,建立了电磁波反射和吸收特征数据库和地质异常体的识别系统,得出了瓦斯灾害易发区分布规律,提出了判定瓦斯灾害易发区的敏感指标和临界值,形成一套适于瓦斯灾害易发区的判识方法。

这些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应用,完善并发展了我国煤矿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体系,提高了突出预测的准确性,非突出危险区预测准确性达到100%,突出危险区预测准确性超过7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掘进和回采过程中的瓦斯影响,显著提高掘进速度和提高回采工作面产量。

2.3 煤与瓦斯突出动态预测技术

煤与瓦斯突出的非接触式预测是通过对瓦斯或煤体本身的信号的实时监测而进行的连续动态预测技术。这种方法具有测试简单、不与生产发生冲突、实时连续监测等优点。因此,非接触式连续预测是目前突出预测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九五”攻关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非接触动态预测预报的需要,分别研究出了基于动态瓦斯涌出规律原理、AE声发射原理和电磁辐射原理的工作面突出危险性连续监测技术与装备。

通过分析瓦斯涌出动态变化规律与突出危险性的关系、实时监测瓦斯动态涌出特征波形、提取与突出危险性相关的特征指标,建立了煤巷掘进炮后30分钟的吨煤瓦斯动态涌出量指标、瓦斯涌出变异系数指标、炮后瓦斯涌出最大速率指标等连续预测指标,研究确定了这几种指标与炮掘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关系及指标临界值,以此综合判断工作面所处地点的安全状况以及前方的潜在危险性,实现了炮掘工作面瓦斯动态涌出预测,为我国煤矿提供了一种新的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和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工艺技术;

开发出了一套AE声发射监测煤与瓦斯突出的技术装备,提出了AE声发射滤噪综合处理技术和方法,通过阻噪、隔噪、抑噪、滤噪和有效AE信号提取等途径,实现了有效滤噪的目的,取得了历年来滤噪研究中最有突破性进展的研究成果,研究出了包括传感器在内的AE声发射预测工艺技术,分析和总结了煤岩破坏AE声发射规律、AE声发射与瓦斯动力灾害的关系;

通过连续监测含瓦斯煤岩流变破坏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强度和脉冲数及其变化的研究,实现了对煤与瓦斯突出等煤岩动力灾害现象的预测预报,研究并揭示了电磁辐射与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提出了临界值法与动态趋势法相结合的煤岩动力灾害预警方法,开发成功了煤岩动力灾害非接触电磁辐射连续监测仪,实现了煤岩动力灾害的非接触、连续动态监测及煤与瓦斯突出预警。

2.4 高产高效矿井瓦斯灾害综合治理技术

加强瓦斯灾害的治理是防止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高瓦斯煤层群保护层开采、低透气性煤层瓦斯强化抽放、巷道边掘边抽等技术是瓦斯治理的有效措施,也一直都是煤矿瓦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煤层群保护层开采方面,通过开展了保护层作用机理的研究,利用三维离散单元法对淮南矿区保护层开采后,采空区顶、底板煤岩体应力重新分布的规律、顶底板变形和破坏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从理论上计算了保护层开采后卸压范围向顶、底板方向发展的深度,为确定被保护层的保护效果和卸压范围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针对首采保护层开采时,上下高瓦斯突出煤层的瓦斯集中向首采工作面涌出的特点,并考虑到确保和提高防突效果的要求,试验成功了多种首采层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保护层底板巷道+上向穿层钻孔抽放瓦斯技术、被保护层顶板煤(岩)巷道+下向穿层钻孔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顶板巷道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顶板走向钻孔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工作面采空区埋管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掘进工作面边掘边抽技术。在试验研究中还在实际层间距70m(相对层间距35倍)近水平煤层群的下保护层开采和80-90~急倾斜近距离煤层群的下保护层开采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转贴于

在顺煤层强化抽放方面上,通过试验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套在顺煤层钻孔中运用高压水射流扩孔和钻扩一体化技术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成套技术和装备,以及对石门揭煤抽、排瓦斯钻孔扩孔的工艺技术和方法。扩孔后钻孔直径达到200-300mm,为扩孔前的4.5倍,最大扩孔直径达619.9mm。扩一个钻孔的时间相当于施工一个钻孔时间的1/6,而一个扩孔钻孔的抽排放瓦斯及防突效果相当于2个以上的钻孔,明显提高了瓦斯抽放的效果;

在瓦斯抽放效果评价方面,研究了根据煤层的最小突出瓦斯压力、瓦斯含量为依据,合理确定评价预抽防突措施有效性的预抽率指标和临界值的方法。下向钻孔及深孔预裂爆破是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另一重要技术途径。通过试验研究,解决了下向钻孔施工中的排渣、排水等技术难题,取得了下向孔钻探长度达到70.1m的良好效果。研究中完善了适合于高瓦斯低透气性、有突出危险煤层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强化抽放瓦斯技术和石门快速揭煤技术;

对于单一低透气性突出煤层巷道掘进的瓦斯抽放技术难题,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发现煤层巷道掘进工作面和巷道两帮的煤体在松动和原始煤体之间存在的随巷道向前掘进而向前移动的蠕变“u”形圈,在“u”形圈内煤层的透气系数成百倍地增加;

分析了煤层赋存参数、瓦斯抽放参数对抽放钻孔抽放瓦斯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有效抽放半径与抽放时间的关系、抽放负压和抽放量的关系,并据此合理布置边抽边掘钻孔,其截流抽放瓦斯率可达到30%以上,并且煤体的强度有较大增加。

2.5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与决策技术

矿井通风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性环节,合理的通风是防止瓦斯积聚、抑制煤炭自燃和火灾蔓延扩大的重要手段,通风系统布置不合理或管理不当,则是导致瓦斯积聚和自然发火及造成瓦斯、火灾事故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集约化生产的大型矿井实行一矿一面已成趋势,要求通风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合理性,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

我国开展了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和决策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网络仿真技术的两种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理论体系、评价方法和数学模型,开发了智能化、可视化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和决策支持系统软件。

在灾变风流动态模拟及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研究并完善了一维动态模拟技术,开发了矿井灾害风流流动模拟的GIS显示系统,实现矿井灾变动态模拟结果在矿井通风系统图各巷道通风参数的动态显示,提高模拟结果与各巷道的对应性,减少矿井灾害防治及救灾决策中应用灾变状态各参数的失误率,提高决策效率。研究出了矿井火灾区域内烟流流动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和矿井巷道中火灾烟流流动的虚拟现实技术。

在通风系统自动调控方面,研究成功了井下自动控制风门及远程控制技术,研制出了带有卸压窗和撞杆自动开启装置的远程自控风门,实现了井下人、车信号分离,采用控制命令分级管理的方法,彻底贯彻了“生产服从救灾,行人服从行车”的风门管理理念,有效地提高了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

作为配套技术研究,将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和决策技术、矿井灾变风流动态模拟及虚拟现实技术和井下风门远程控制技术等有机整合成一体,开发了软件平台,初步实现了矿井通风系统从监测、分析、决策到控制等各环节的闭环运行。

3 存在的问题和急需开展的研究

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煤矿安全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瓦斯灾害治理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对煤矿瓦斯灾害进行监测监控、预警防治等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措施,是减少煤矿伤亡事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煤矿安全工作面临两大的挑战:

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高效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瓦斯涌出量倍增,产尘强度大幅度上升,通风压力增大,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事故的预防难度增大;

二是矿井生产水平的逐年延伸,地应力增大,瓦斯涌出量也增大、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加,恶化了煤矿生产条件,增大了生产中的不安全性。为此,煤矿安全技术也需从两个方面开展攻关研究:

(1)根据矿区煤层条件不同、瓦斯赋特征不同、生产条件的变化,采用新的科技手段进一步完善提高现有瓦斯灾害治理技术体系并进行适应性研究,如采用现代通讯技术、自控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解决我国现有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相互不兼容、无法互联互通的技术难题;

(2)不断解决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伴随我国东部深井开采带来了“三高”和深部矿井的延期突出问题,松软低透气性煤层长钻孔瓦斯抽放技术难题。这些问题急需开展科技攻关加以解决。

4 结论

瓦斯灾害治理新技术在淮南矿区进行了试验和应用,取得了经济、社会、安全环境的多重效益。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煤矿生产条件和瓦斯灾害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具体成果表现为:

(1)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在淮南潘三矿、张集矿应用表明,评价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为预防煤矿瓦斯煤尘爆炸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瓦斯地质、动力区划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技术是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是减小防突工程量、提高防突效果的保障技术措施。

(3)AE声发射、电磁辐射等非接触连续监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进入实用化和产业化阶段。

第5篇

关键词: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煤矿安全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a comprehensive gas control in coal mine are introduce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omprehensive gas control technology.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our country coal mine ga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plays a certain role, to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mine safety status.

Key words: mine ga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coal mine safety

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总述

1.1《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关于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六条:“防突工作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突出矿井采掘工作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未按要求采取区域防突措施的,严禁进行采掘活动。”;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十五条:“突出矿井做好防突工程的计划和实施,将防突的预抽煤层瓦斯、保护层开采等工程与矿井采掘布置、工程接替等统一安排,使矿井的开拓区、抽采区、保护层开采区和突出煤层(或被保护层)开采区按比例协调配置,确保在突出煤层采掘前实施区域防突措施”

1.2《煤矿瓦斯抽采工程设计规范》(GB50471—2008)5.2节瓦斯抽采方法选择中规定:“在开采的厚煤层、煤层群瓦斯涌出量较大时,可选用“高抽巷”的抽采方法,也可选择直径为300~500mm的顶板水平长钻孔进行抽采,不易自燃煤层也可选择尾抽巷进行抽采。”

1.3结合公司采掘施工过程制定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方案。

2、用词解释

底板防突措施巷:布置在工作面内侧,在煤层底板中距煤层底板7-10米的全岩巷道,用于综采工作面掘进、回采前进行区域瓦斯治理和防治水;

穿层钻孔:在岩石巷道或煤层巷道内向相邻煤层施工的钻孔;

顺层钻孔:在煤层巷道内,沿煤层布置的钻孔;

煤层预抽:在煤层未受到采动以前进行的瓦斯抽采

高位钻孔:指在风巷向开采煤层顶板施工的抽采钻孔(进入裂隙带)。

边掘边抽:掘进巷道的同时,抽采巷道周围卸压煤体内的瓦斯。

边采边抽:抽采采煤工作面前方卸压煤(岩)体的瓦斯或厚煤层开采时抽采未采分层卸压煤体的瓦斯。

邻近层卸压抽采:回采工作面采动后因采空区跨落而造成邻近煤(岩)层瓦斯卸压解析,对该类瓦斯进行抽采的方法。

煤层预抽:在煤层未受到采动以前进行的瓦斯抽采

煤层透气性系数:表征煤层对瓦斯流动的阻力、反映瓦斯沿煤层流动难易程度的系数。

高位钻孔:指在回风顺槽高位钻场向开采煤层顶板施工的治理上隅角瓦斯的抽采钻孔。

高抽巷:在开采层顶部处于采动影响形成的裂隙带内掘进的专用抽采瓦斯巷道。

3、底板防突措施巷+穿层钻孔区域治理瓦斯区:

瓦斯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重大危险源,要治理瓦斯,先掘进岩巷(底板防突措施巷),再在底板防突措施巷内布置钻场,进行瓦斯预抽。在煤层底板施工底板防突措施巷为预抽煤巷条带煤层瓦斯、预抽回采区域煤层瓦斯提供施工空间,又可做为采区泄水巷使用,同时又避免了煤层施工钻孔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的可能性。

3.1技术要求

(1)底板岩巷距煤层底板层间距不小于7米;

(2)穿层钻孔穿过煤层顶板0.5米;

(3)底板岩巷两侧施工钻场,在巷道一侧中对中距离20米,两侧中对中距离10米;

(4)抽采钻孔覆盖预抽采工作面轮廓外不小于15米;

(5)较难抽放穿层钻孔抽放钻孔见煤点间距8m~10m;

(6)较难抽放煤层吨煤钻孔量>0.03m/t;

(7)布置常规钻机钻场的一条底板岩巷服务一个工作面区块的瓦斯治理;

(8)千米定向钻机(简称千米钻)一侧钻场施工钻孔300~400米,钻场间距60米,底板巷两侧钻场服务600~800米区域,即布置千米钻钻场的一条底板岩巷服务三至四个工作面区块的瓦斯治理;

(9)根据煤矿实际设计底板岩巷常规钻钻场和千米钻钻场。

附表十单位钻场工程量

3.2常规钻机钻场底板防突措施巷

根据常规钻机因局限于钻孔长度及定向的因素,底板防突措施巷布置在预回采工作面煤层下7-10的岩石中,为岩巷超前工作面顺槽掘进。工作面顺槽掘进、工作面回采前预抽煤巷条带煤层瓦斯、预抽回采区域煤层瓦斯。

附图一:布置常规钻机钻场的底板岩巷钻场示意图

3.3奥钻钻场的底板防突措施巷

根据奥钻变方位施工钻孔及经济合理成孔质量可靠等因素,底板防突措施巷布置在预回采工作面煤层下7-10的岩石中或在现有巷道中布置钻场。

附图二

3.4方案对比

(1)中澳公司施工钻孔长度达400以上米,说明千米钻在沁水煤田有可操作性;

(2)底板岩巷千米钻场可服务三至四个工作面区块的预抽采范围,底板岩巷常规钻场只能服务一个工作面区块的预抽采范围,即常规钻场底板岩的工程量是千米钻场底板岩巷的工程量的3至4倍;

(3)千米钻单位钻场钻孔工程为3580米),煤层有效钻孔率93.7%常规钻单位钻场钻孔工程量为1142米,煤层有效钻孔率为34.5%;千米钻单位钻场抽采煤量为9.66万吨,常规钻单位钻场抽采煤量为1.28万吨。以上数据说明千米钻单位钻场钻孔工程和煤层有效钻孔率是单位常规钻的3倍,千米钻单位钻场抽采煤量是单位常规钻场的8倍关系;

(4)底板岩巷单位常规钻场的封孔工程量是千米钻场的20倍,同时钻孔漏气源也是千米钻场的20倍;千米钻机可提高钻孔预抽采瓦斯浓度,增加钻孔抽采率。

4 瓦斯局部治理

工作面回采期间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煤体片落,吸附在煤体的不可解晰的瓦斯瞬间释放,涌入工作面并集聚于工作台面上隅角,致使工作面瓦斯超限。根据上覆岩移动规律和瓦斯流动规律,裂隙带是邻近层瓦斯和冒落区瓦斯的主要聚集区,有大量、高浓度瓦斯,同时裂隙发育充分;是抽放瓦斯的最佳层位。冒落带上部、裂隙带中下部是布置顶板水平长钻孔的最佳区域。治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采用高抽巷+回风顺槽高位水平钻孔或顶板水平钻孔+回风顺槽高位水平钻孔。借此扇形抽采钻孔,改变瓦斯场流,达到瓦斯治理的目的。

4.1技术要求

综采工作面回风顺槽施工顶板高位钻场及联络巷,借此施工上隅角扇形抽采钻孔,改变瓦斯场流。

第6篇

[关键字] 烟气 烟尘治理技术 二氧化硫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X93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59-1

1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11年煤炭消费总量比2010年增长9.7%,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将不断增加。煤中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给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燃煤污染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寻求有效的解决途经,减轻煤燃烧产生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2燃煤烟气治理技术

煤燃烧产生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多种污染物,下面仅对燃煤烟气中的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治理技术论述。

2.1烟尘治理技术

烟尘治理技术即除尘技术,可分为机械除尘、电除尘、湿式除尘和过滤式除尘四大类[1]。

2.1.1机械除尘

机械除尘是通过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来进行除尘的一种技术,它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重力沉降室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维护容易、阻力低、维护费用低,经久耐用,适合处理中等流量的常温或高温气体;惯性除尘器是利用气流中尘粒惯性力大于气体的惯性力而使尘粒与气体分离的除尘技术,常用的惯性除尘器是百叶式除尘器;旋风除尘器是利用含尘气体旋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维修方便、能耗低、耐高温、处理量大、分离效率高等特点[2]。

2.1.2电除尘

电除尘就是使烟气中灰尘尘粒通过高压静电场,与电极间的正负离子和电子发生碰撞而荷电(或在离子扩散运动中荷电),荷电的尘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异性电极运动并积附在异性电极上,通过振打等方式使电极上的灰尘落入收集灰斗中,从而烟气得到净化。电除尘的优点是除尘效率高、阻力损失小、处理烟气量大、运行费用低、对不同粒径的烟尘有很好的分类富集作用;缺点是不易适应操作条件的变化,对制造、安装和运行条件要求较高,钢材消耗量大,占地面积大[3]。

2.1.3湿式除尘

湿式除尘是使含尘气体与液体(一般为水)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颗粒的惯性碰撞及其它作用捕集颗粒的装置。湿式除尘可以有效地将直径为0.1~20μm的液态或固态粒子从气流中除去,同时也能脱除部分气态污染物。它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操作维修方便和净化效率高等优点,能够处理高温、高湿的气流,将着火、爆炸的可能性减至最低。但采用湿式除尘时要特别注意设备、管道的腐蚀及污水、污泥的处理等问题。湿式除尘过程也不利于副产品的回收,如果设备安装在室外,还必须考虑设备在冬天可能冻结的问题。

2.1.4过滤式除尘

过滤式除尘是借助于多孔介质将气溶胶粒子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除尘技术。用纤维层、颗粒层或液滴对气体进行净化都属于同样的过滤机理。过滤式除尘对微细粒子有较高的捕集效率。

2.2二氧化硫治理技术

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控制途径有三种,即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及燃烧后脱硫(烟气脱硫),但从技术、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以燃烧后脱硫即烟气脱硫为主。烟气脱硫技术按脱硫过程是否加水和脱硫产物的干湿形态可分为湿法和干法脱硫两大类,其中湿法脱硫技术在我国应用较为普遍。

2.2.1湿法脱硫

世界各国的烟气湿法脱硫工艺流程、形式和机理大同小异,主要是使用石灰石、石灰或碳酸钠等浆液作洗涤剂,在反应塔中对烟气进行洗涤,从而除去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湿法脱硫技术按使用脱硫剂种类可分为:石灰石-石膏法、双碱法、氧化镁法等。

石灰石-石膏法是通过向吸收塔的浆液中鼓入空气使亚硫酸钙都氧化为硫酸钙(石膏),从而去除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方法。鼓入空气使浆液均匀,增高脱硫率,并且易于控制结垢与堵塞。由于石灰石价格便宜、易于运输与保存,自80年代以来石灰石已成为主要脱硫剂。石灰石-石膏法具有适用煤种范围广、脱硫率高、吸收剂利用率高、设备运转率高、工作可靠性高等优点,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它的初期投资费用高、运行费用高,占地面积大、系统管理操作复杂、磨损腐蚀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副产物石膏和废水也较难处理。

双碱法是利用碱金属盐类如纳盐的水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然后在另一个反应器中用石灰石将吸收了二氧化硫的吸收液再生,再生的吸收液返回吸收塔回用,而二氧化硫则以亚硫酸钙和石膏的形式沉淀出来。由于双碱法的固体产生过程不是发生在吸收塔内,因此避免了结垢问题。

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镁、二氧化锰和氧化锌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可利用其浆液或水溶液作为脱硫剂进行烟气脱硫。吸收了二氧化硫的亚硫酸盐和亚硫酸在一定温度下分解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可以用于制造硫酸,而分解形成的金属氧化物得到了再生,可循环使用。

2.2.2干法脱硫

烟气干法脱硫是指脱硫的最终产物是干态的。主要有喷雾干燥法、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法、烟气循环流化床法、活性炭法、电子射线辐射法等。干法脱硫与湿法脱硫相比具有投资少、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设备简单、维修方便、烟气无需再热等优点,但存在着钙硫比高、脱硫效率低、副产物不能商品化等缺点。

3结论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不会改变,煤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所造成的污染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推进烟气治理技术的发展,从而缓解燃煤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

参考文献

[1]胡满银,照毅,刘忠.除尘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第7篇

    1 葡萄病害的预防

    葡萄病害的治理以“预防为主”。发病前可以采取喷洒农药的治理方式,使发病率降低,并得到有效的控制。根据不同病害的发病时间等信息以及天气的阴晴状况,合理、适时的喷洒农药,秉承“趁早不趁晚”的原则。

    2 葡萄病害的防治

    2.1 植物检疫、栽培管理技术预防、化学防治等都是防治葡萄病害的有效方法 充分、合理及恰当的运用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各种方法能够扬长避短、互相协调,取得更大的防治效果及效益。栽培管理技术的预防,指的是在管理葡萄的过程中,尽量选取对植株抗病性有增强作用,能够有效阻断病原菌繁殖、扩大、感染的有针对性的栽培技术。合理提高果穗的质量,及时摘除发病的叶子或果实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葡萄病患的出现,同时有助于果实质量及品质的提高;针对葡萄病害进行化学治疗,有利于抑制病害的发生及扩散。

    2.2 葡萄病害的前期防治 包括:黑痘病、穗轴褐枯病等;中后期的病害防治分为:霜霉病、炭疽病、褐斑病等;全生育期的病害防治含有:灰霉病、根癌病、蔓枯病等。葡萄病害的初始发病期,应针对性地进行及时、合理的喷药治理。高温阴雨天气不利于农药的喷洒,且容易引发感染病毒,因此,可以在天晴后重新喷药一次,每日对葡萄园实行全面观察与预测等措施。

    3 综合治理技术

    3.1 葡萄病害是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及品质的极为严重的灾害之一 葡萄病害可以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种。不同的葡萄病害的危害情况也不同,总结其主要的发病规律我们可以发现: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葡萄病害,病原开始于美洲,它主要对葡萄的叶片、新梢、卷须等有损害,霜霉病的发生及盛行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葡萄黑痘病的发生具有全球性,世界上很多的葡萄产区都出现过此种病害,特别是一些培植单一葡萄的欧洲区域,病害尤为严重,该病害对葡萄的果实、叶片等绿色幼嫩部位存在危害,其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雨水、空气湿度有关;葡萄白腐病有被称为腐烂病、烂穗等,其主要发生于我国北方的一些葡萄产区,其病原菌可以对葡萄的幼茎、花序及果穗等进行侵染,导致果实、叶片的大量脱落等。针对不同的病害,进行不同的治疗。

    3.2 阴沉多雨的天气,容易造成肥料的严重流失 因此,合理提高施肥量可以增强葡萄的抵抗功能。果农可以根据葡萄的生长情况及土壤质量等判断是否需要增加施肥量,并合理、适当的添加钙、镁、磷等,以增强葡萄植株的抗病性;适时、合理地对土壤进行松土,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尤其是大雨或暴雨之后,葡萄园的土壤过度阴湿,表层板结,通透性不好,所以导致葡萄的根系严重缺少氧气,生长趋势被减弱,抗病性降低等。因此及时在进入雨季前或雨季间隙的晴天对葡萄园的土壤进行深度的活土;另一方面,阴雨季节,葡萄更容易出现徒长趋势,而且葡萄树干副梢的发病率极高,所以要进行及时、合理的剪枝及摘心等。对葡萄园进行全面、完整的清园工作,严密控制病害的感染及传播,尽量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等情况。

    3.3 对葡萄园土壤进行地膜覆盖,可以有效阻止侵染病菌通过雨水或其他扩散 能够显着减少霜霉病、黑痘病等情况的发生;合理改良土壤,及时施肥灌溉,有利于葡萄根部的发育以及显着提高葡萄树的抗病功能;对高于地面40厘米区域的新梢、多余枝叶等进行修剪,以提高通透度,接受阳光直射,使葡萄园内土壤的湿度得到有效的降低。

    3.4 对葡萄病害的防治要坚持三个原则 尽力做好葡萄果园的清洁工作,有效的防止侵染及病原;提高培植管理的相关技术,促进空气湿度的降低,提高葡萄树的自身抗病性;合理、及时的进行农药喷洒,使幼嫩部分得到良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王永升. 葡萄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河北果树,2007(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