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出口贸易范文

时间:2022-07-31 12:27:22

序论:在您撰写出口贸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出口贸易

第1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总体战略战略地位商品结构市场选择

1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3.1以轻纺产品为基础

轻纺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轻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根本所在,特别是纺织服装、儿童玩具,国内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出口大国的地位不易被撼动,是我国出口战略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轻纺产品一般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竞争力不强,轻纺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国多为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升温,对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等歧视性限制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因此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今后要坚守轻纺产品出口这一根基不被动摇,就必须采取以质取胜、提高质量、提高档次、创立品牌。3.2以机电产品为重点

把机电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战略的重点,不仅这是我国目前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还在于:一是机电产品中的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二是机电产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与国民经济其他许多部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机电产业的发展,也可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多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内机电产业出现萎缩,所需机电产品多为进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机电产品,尤其是对成套设备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因此,机电产品的世界市场容量很大,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50%,出口贸易的空间较大。

3.3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而出现的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这些新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本身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从而增强同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下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的出口,不仅是我国出口贸易追求的战略目标和新的增长点,更可极大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接近30%。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今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发展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战略目标,是符合我国情况和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需求,是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驱动力。

4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

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确提出实行“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其内容包括:继续开拓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稳定巩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亚洲市场,加快发展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但不同时期,多元化市场战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今后这一战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经贸环境的新变化及国内“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应当在坚持创汇增收、出口与进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出口产品适销对路、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等原则下,把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分为三大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三大类型是: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促进进口、服务于进口贸易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销售中低档次产品和发展国家友好关系为主要目标的市场。

(1)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港、澳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市场,当属于以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大、消费水平高、需求稳定,我国产品在这里享有一定信誉。因此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年出口额一般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左右,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外汇收入的摇钱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主要来源地。对于这些地区要在坚决巩固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向纵深发展。

(2)以促进进口,服务进口为主要目标的出口市场。这类市场包括俄罗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西亚的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非的尼日利亚、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不仅是出口大国,同样也是进口大国,不仅要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进口我国储备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资源性产品,如被称为我国发展瓶颈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铁矿石、化肥、铜矿等,上述地区正是这些资源储量、生产、出口的重要地,同时又不受发达国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国的重要进口基地,巩固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对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维持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一是要尽量保持贸易平衡,用扩大出口解决进口所需外汇;二是为建立可靠稳定的进口基地,应以提供设备技术、直接投资、劳务输出等方式与对方建立多种经济合作关系。总之,把这些地区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不应以换取外汇为目标,而是满足进口需要。

(3)亚、非、拉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工业制成品比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我国出口的中低档为主的轻纺类产品,价格低廉,非常适合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我国的机械设备、操作技术要求不高,价格合理,与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配套。因此这些地区理所当然的应是我国,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市场。此外,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与我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在许多国际活动中是我国的忠实朋友与合作伙伴,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既可落实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又可以巩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应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战略方向,在出口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汇增收,同时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及自我发展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市场的选择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第2篇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或环境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施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1)缩小出口产品市场范围;(2)增加出口产品成本;(3)引发出口贸易摩擦;(4)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其发展较早在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措施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形成了歧视性,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1.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要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一个客观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着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一面,也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一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也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绿色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离不开财政金融部门的扶植。财政部门应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金融部门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3.实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出口不仅要追求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

第3篇

1.短期分析。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人员的计算,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每增加包括出口在内的支出1%,所导致的本国国民收入增加的百分比如下:美国1.47%、德国1.25%、日本1.23%、加拿大1.27%。因此,在社会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出口的增加会导致产值和就业的增加。正因为如此,各国都努力促进出口贸易,来提高本国的产值和就业水平。

2.长期分析。根据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出口不同类别产品看来,出口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在长期内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出口的增加造成经济的恶化。(2)出口的增加没有带来相应利益的增加。(3)出口的增加带来相应利益的增加。(4)出口的增加带来相应利益更大幅度的增加。

二、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的流失

中国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4亿美元,是2002年的2.8倍;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7.2%,比2002年提高2.5个百分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世界排名由2002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2005和2006年继续稳居第三。2003年~2006年,我国仅服务贸易累计出口就达2738亿美元,年均增长23.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出口增速9.3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出口914亿美元,是2002年的2.3倍,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4%,比2002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近几年中国成为进出口总额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多年来经常项目都是顺差。但是,中国在巨额的出口贸易中,以及在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中获得了多少贸易利益呢?

1.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1980年至2006年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在总出口中所占比例从50.30%迅速下降到5.46%,工业制品的比重从49.70%急剧上升到94.54%。前面的分析表明,工业制品的出口贸易利益大于初级产品。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出口贸易的利益相对来说在增加。

2.中国出口的厂商结构。1997年至2006年中国出口商品厂商结构表明,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外商出口所占比重在稳步上升,从1997年的40.98%上升到2006年的58.19%。这表明从出口主体的收益来看,中国有超过50%的出口贸易利益是被外商投资企业所获得。外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低价的租金,在中国开设工厂生产产品,将本来是本国的出口额转变为中国的出口额,它们从中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当然,中国商品的出口中也不是毫无收益。中国获得的直接收益是:工人就业的工资收入、外资企业的赋税收入等。中国获得的间接收益是:外资企业需要在中国购买原料、材料、燃料、电力、半成品等,这将增加此类产品生产厂商的利益,并对中国的GDP产生一定的乘数效应。3.中国厂商出口商品的价值构成。在中国厂商出口贸易收益中,也不是全部被中国厂商所获得。中国厂商在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购买发达国家的设备、零部件、技术专利等,发达国家的厂商在中国厂商的出口中获得了很大一部分收益。在中国出口商品的价值链中,中国厂商只获得较少的一部分价值。一般来说,越是技术密集型出口商品,中国厂商获得的价值的比例就越小。

三、结论及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连年经常项目顺差,出口总额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国际科技竞争力较差。虽然我国工业制品的出口在出口总额中占很大份额,但是一部分出口商品是采取来料加工的方式生产,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出口贸易利益流失很大;一部分出口商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贸易利益被外商获得;还有一部分出口商品是低附加值产品,没有超绝对优势,并且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条件趋于恶化,所获得的贸易利益有限。因此,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出口的厂商结构、出口产品的价值构成结构内部的问题,造成中国的出口贸易利益严重流失。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防止出口贸易利益的流失,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优化出口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努力改进技术,加大研究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力度,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例。(2)改善出口的厂商结构,培育出更多中国自己的大型跨国公司,创造出中国自己的世界名优品牌,提高生产的本土化程度。(3)提升出口产品的价值构成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拥有中国自己更多的知识产权。(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产品的人性化、节约化、环保化程度,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林德特:国际经济学.范国英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第4篇

 

一、出口贸易相关理论

 

1.出口贸易定义。国际贸易是商品在国际间进行交换,是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产生的。国际贸易分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出口贸易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运输到国外进行销售,又称为输出贸易。广义的出口贸易包括货物、服务、技术等多种出口贸易形式;狭义的则仅包括货物。

 

出口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意义重大。

 

2.出口贸易理论

 

(1)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其指的是:相互关联的公司、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协会集聚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特别领域,这些企业和机构数量众多、规模等级不同,具有分工合作关系,通过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专业化生产要素,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和外部经济,区域竞争力提高。

 

(2)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指美誉度高的区域产业形象,是基于产业集群形成的,是产业链的聚集与协同效应的综合体现,具有经济规模和高市场占有率。

 

区域品牌的形成有三个基本要素:①区域性:一般限定在某个地区的范围内,地域特色很强;②市场影响力:高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誉度,具有品牌市场拉动效应;③产业特色:代表地方产业显著优势,在同行业内具有良好形象认同度,具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或区域土地、劳动力、矿产、资本等生产要素相对禀赋不同,为提高效率,获得比较利益,各国或区域进行专业分工,各自从事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并与各国进行贸易,从中获得利益。

 

二、澄海玩具产品的出口现状分析

 

澄海位于广东东部韩江三角洲,玩具行业是澄海独特的产业。澄海是我国玩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有“中国玩具礼品城”之称。

 

1.澄海玩具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出口构成

 

(1)出口构成。澄海位于广东东部潮汕平原,濒临南海,是中国国重要的玩具生产基地。

 

从品种上看,塑胶玩具、毛绒玩具、动力玩具、益智玩具是最主要的出口品种,2010年出口额44.548亿美元、25.12亿美元、11.78亿美元、10.9亿美元,分别占玩具出口总额的40.63%、22.74%、10.71%、9.94%。

 

(2)澄海玩具的出口地区分布。欧美是澄海玩具主要出口市场。2009年对美欧出口分别占我国玩具出口的45.8%和22%。

 

自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启动以来,东盟占汕头贸易进出口总值已增长至2014年的19.1%。2010-2014年双边贸易总额466.4亿元,汕头与东盟贸易年均增速12.7%,东盟成为汕头外贸进出口的主要增长点。

 

澄海玩具对东盟贸易大有“文章”可作。

 

三、澄海玩具产品在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澄海玩具行业在有着较快的增长,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区特色,在我国玩具出口中占重要地位,但在玩具出口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忧患。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虽然相比于珠三角的贴牌玩具生产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澄海玩具企业拥有自主创新的产品,但从总体上讲,大部分企业仍然是以模仿为主的中小企业,它们缺少自有创新产品。原因主要有:(1)专业人才缺乏;(2)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3)生产行业相对缺乏。

 

2.品牌战略有待加强。目前,澄海部分玩具企业仍停留在工业时代的生产观念和经营模式上,缺乏品牌意识、销售渠道,受制于中间贸易商,主动权缺失,难以应付品牌营销时代的贸易竞争,取得订单成为其惟一的盈利方式。这些企业依靠民资逐步发展起来,规模较小,缺乏长远眼光,造成企业品牌意识淡薄。

 

企业在扩大再生产和技术创新上出现资金链的断裂。

 

3.成本上涨, 而成品出口价格却徘徊不前

 

(1)原材料价格上升。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塑料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玩具企业生产成本随之上涨, 而国外经销商却不愿提高原合同成品收购价。如果提高价格,将意味着失去客户,企业经营面临较多困难,甚至有部分企业是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2)员工工资上涨。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后,民工工资增幅约18%-32%。玩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劳动力占25%,为此,企业需提高工资来争取更多的劳动力。

 

(3)出口门槛提高。《国际玩具业协会CIIT 商业行为守则》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的实施,不仅将淘汰一些玩具生产企业, 而且将导致玩具生产成本的提高,生产利润骤减。

 

4.质量安全、技术贸易壁垒严重影响出口。“玩具质量”对于新时期澄海玩具而言,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在国际上,欧美和俄罗斯等国家提高玩具质量标准,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产品规格、合格评定、儿童健康、安全等多方面要求,进口国通过调整技术标准进行贸易保护,构成玩具出口的长期威胁。但要适应国际玩具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考虑产品的安全与质量非常重要。

 

四、澄海玩具产品出口对策

 

1.把好质量关,开发自主创新产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技术创新研发,提高产品质量,研发自主品牌。澄海玩具产业升级,首先需要突破技术壁垒,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高附加值玩具的研发。企业要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玩具的科技含量,培养玩具设计综合人才。其次,注重产品质量,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出口玩具,努力按国际玩具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快研发替代产品,更新生产模式,提高技术水平和环保性能,降低壁垒带来的不利影响。

 

2.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产业集群升级。进一步加强集聚程度,通过整合各地作坊,成立作坊联盟,在招聘、生产和对外交流实现统一,增强集聚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

 

3.突破技术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质量是企业生命线,提升澄海玩具品质是增强企业竞争力重要一环。为有效跨越国际贸易技术壁垒,降低出口风险,玩具企业必须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升级玩具结构,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澄海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出口商会等组织之间应加强协调,共同抵御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对玩具出口的冲击。

 

五、结语

 

玩具的出口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玩具企业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全力打造自主品牌,顺应市场对玩具产业的新要求,发挥自身优势,以品牌进军国内外市场,以期更大的发展。

第5篇

卖方:____

买方:____

合同号码:____

双方同意按下列条款由卖方出售,买方购进下列货物:

───────────────┬────────┬─────┬─────

(1)货物名称、规格、包装及唛头 │(2)数量 │ (3)单价 │(4)总值

───────────────┼────────┼─────┴─────

包装:小捆70~120千克及/或大 │卖方有权在3%以内│上述价格内包括给买方佣

捆500~1000千克  │多装或少装 │金 %按fob值计算

───────────────┴────────┴───────────

(5)装运期限:

(6)装运口岸:

(7)目的口岸:

(8)保险:由卖方按发票金额110%投保

(9)付款条件:买方应通过买卖双方同意的银行,开立以卖方为受益的人,不可撤销的、可转让和可分割的、允许分批装运和转船的信用证。该信用证凭装运单据在中国的中国银行见单即付。

该信用证必须在__前开出。信用证有效期为装船后十五天在中国到期。

(10)单据:卖方应向议付银行提供已装船清洁提单、发票,装箱单/重量单:如果本合同按cif条件,应再提供可转让的保险单或保险凭证。

(11)装运条件:

1)载运船只由卖方安排,允许分批装运并允许转船。

2)卖方于货物装船后,应将合同号码、品名、数量、船名、装船日期以电报通知买方。

(12)品质和数量/重量的异议与索赔:货到目的口岸后,买方如发现货物品质及/或数量/重量与合同规定不符,附属于保险公司及/或船公司的责任外,买方可以凭双方同意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向卖方提出异议。品质异议须于货到目的口岸之日起30天内提出,数量/重量异议须于货到目的口岸之日起15天内提出。卖方应于收到异议后30天内答复买方。

(13)人力不可抗拒:由于人力不可抗拒事故,使卖方不能在本合同规定期限内交货或者不能交货,卖方不负责任。但卖方必须立即以电报通知买方。如买方提出要求,卖方应以挂号函向买方提供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或有关机构出具的事故的证明文件。

(14)仲裁:凡因执行本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事项所发生的一切争执,应由双方通过友好方式协商解决。如果不能取得协议时,则在被告国家根据被告国家仲裁机构的仲裁程序规则进行仲裁。仲裁决定是终局的,对双方具有同等的约束力,仲裁费用除非仲裁机构另有决定外,均由败诉一方负担。

(15)备注:

卖方:____(盖章)

代表人:____(签字)

买方:____(盖章)

第6篇

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仅在于其静态利益,而且更在于贸易具有的动态利益。而贸易的动态利益反映了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可以促进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完善;而一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完善又会进一步促进贸易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由于贸易与技术进步、产业演进及制度创新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了一国经济的增长。

贸易技术外溢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1.1贸易促进技术进步

(1)贸易是一国获得技术的重要渠道。“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1/10的独创性和9/10的移植组成的”。任何一国哪怕是最发达的国家都不可能仅依靠自身发明来满足本国技术进步所需要的大量技术。由于我国企业自发技术开发能力低下,因此从国外引进技术是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并且如果我国技术引进能与我国经济超越战略相结合,抓住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出现的机遇,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先导产业,并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战略性增长。

(2)贸易还可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和“边干边学”效应。一方面,技术通过贸易活动渗透到国内的其它行业;另一方面,通过贸易可以获得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工艺乃至成本核算方面的建议和技术援助。

(3)通过贸易可以把在一国已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技术产业输出到其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仅能获得那些国家的相对成本优势,而且还有助于一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1.2贸易促进产业结构的演进

(1)一国需求结构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对其产业结构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对外贸易通过改变最终需求总量和结构,改变社会总需求,从而起到推动产业结构演进,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作用。

(2)贸易能使一国产业具有较高程度的国际经济参与水平,能够通过国际分工获得较多的比较利益。同时,贸易还可为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提供信号和方向。

(3)通过贸易,一国可以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围绕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也就不断趋于高级化。

(4)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进依赖于技术进步。通过对外贸易引进技术进步所需技术,不仅可以改进传统产业而且还可以开辟新兴产业。通过贸易引入国际竞争,从而提高了产业演进的效率。

1.3贸易促进制度的创断

(1)制度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贸易也可通过对制度创新的促进,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如专利保护制度、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等,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接轨时遇到诸多困难。贸易是引入、引起制度创新的基本途径。现代经济制度主要是通过贸易方式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中还可获得发达国家维持、巩固新制度的现成经验,节省创新与维持的费用。贸易活动加强了国内外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有助于形成制度创新所需的意识形态基础。另外,贸易引起的信息交流、制度变革的示范作用以及国际竞争的压力迫使国内经济主体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2)制度的完善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与竞争,提高他们的应变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与贸易伙伴间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增加贸易机会,延长合作期限,促进外贸的稳定增长。从供给角度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种方法理论来源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配置与使用效率的提高。正因如此,在这个体系中考虑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多半是将出口看作一种影响技术进步或其他影响经济效率的因素,即出口的贡献反映在增长核算中原来被看作残差(Residual)的项目中。而所谓“新增长理论”则只不过是将出口的这种影响发生作用的机制内生化在自己的模型之中。比如GrossmanandHelpman提出一个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两国增长模型,其中贸易导致技术和知识的扩散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按照新古典的路线,对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检验涉及到如何在生产函数中引入出口变量的问题。一些检验直接在生产函数中将出口与劳动、资本投入作为并列的因素引入,另外一些检验则采用了更加复杂化的方法。比如Feder将经济划分为出口和内需两个部门,其中出口部门由于与国外生产者和消费者发生更多的联系从而代表更高的生产效率。同时,为了反映出口部门向非出口部门技术和知识的扩散过程,Feder在非出口部门生产函数中引入了出口部门的产量即出口量作为一种影响效率的因素。

2费德模型及不足之处

费德模型,是在巴拉萨(Blassa)的适用于开放型经济条件的出口扩展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一个国家的经济部门分为出口与非出口两个部门,将出口贸易的相关作用纳入模型,把出口看作是一种影响技术进步或其他影响经济效率的因素,说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即出口可通过两个途径影响经济增长率:出口行业由于与国外生产者和消费者发生更多的联系,从而具有较高的相对要素生产率和出口行业对其他经济部门正向的外溢效应。

用费德模型研究我国贸易外溢效应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是费德模型忽略了生产所用资本品的效率(或质量)。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引进国外生产原料和机器设备,而进口的资本品与国产资本品相比,往往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因此有必要区分进口资本品(K1)和国产资本品(K2)投入。二是费德模型将整个经济分为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实际上是假设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具有等同的技术外溢效应,然而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显然具有不同的要素投入,即初级产品一般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工业制成品往往是资本或技术含量相对比较高的产品。因此,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应该具有不同的技术外溢效应,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这一点也在Levin和Raut实证检验结果中得到支持,在半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而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国内以往研究并没有区分出口商品结构对技术外溢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将出口部门分为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将原有的费德模型拓展为三部门模型来分别检验制成品出口、初级产品的技术外溢效应。

3考虑进口因素的、基于三部门的出口贸易技术外溢模型

以费德模型为基础,但是将模型扩展到三部门,并引入进口因素。假设:

Y=N+PX+MX

N=F(K1n,K2n,Ln,PX,MX)

PX=G(K1px,K2px,Lpx)

MX=H(K1mx,K2mx,Lmx)

其中,Y代表总产出,N表示非出口部门产出,PX、MX分别表示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产出,K1、K2、L分别表示国内资本投入、进口资本品投入和劳动投入,PX、MX反映了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的外部经济效应。

设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存在差异,且:

===1+δ,==1+η

如果①δ>0,η>0,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高于非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②δ<0,η<0,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高低于非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③δ=0,η=0,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与非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没有差异,资源达到了最有效的配置。

对等式:Y=N+PX+MX,两边微分得:dY=dN+dPX+dMX

=Fk1dK1n+Fk2dK2n+FldLn+FpxdPX+FmxdMX+GK1dK1PX+Gk2dK2px+GldLPX+HK1dK1MX+Hk2dK2mx+HldLmx

=Fk1dK1n+Fk2dK2n+FldLn+FpxdPX+FmxdMX+(1+δ)Fk1dK1PX

+(1+δ)Fk2dK2px+(1+δ)FLdLpx+(1+η)Fk1dK2mx+(1+η)FLdLmx

因为总资产增量=总投资,即

I=In+Ipx+Imx=dK1n+dK2n+dK1px+dK2px+dK1mx+dK2mx=(dK1n+dK1px+dK1mx)+(dK2n+dK2pn+dK2mx)=I1+I2

其中,I表示国内投资,I表示进口品投资。

总劳动增量dL=dLn+dLPX+dLmx,从而

dY=Fk1I1+Fk2I2+FLdL+FpxdpX+FmxdMX+δ(Fk1dK1px+Fk2dK2px+FLdLpx)+η(Fk1dK1mx+Fk2dK2mx+FLdLmx)

又Fk1dK1px+Fk2dK2px+FLdLPX=(Gk1dK1PX+Gk2dK2px+GLdLpx)=dPX

Fk1dK1mx+Fk2dK2mx+FLdLmX=(Gk1dK1mX+Gk2dK2mx+GLdLmx)=dMX

从而有dY=Fk1I1+Fk2I2+FLdL+(+Fpx)dPX+(+Fmx)dMX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Y得:

=Fk1+Fk2+FL+(+Fpx)×+(+Fmx)×(1)

根据Bruno1968年的分析,假设在一个给定的部门实际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与整个经济人均劳动力产出存在线性关系,即:FL=β*(Y/L)

则(1)式可以表示为:

=Fk1+Fk2+β×+(+Fpx)×+(+Fmx)×

(2)

在(2)式中,I1/Y表示国内投资产出比,I2/Y表示进口资本品产出比,dL/L表示劳动力的增长率,dPX/PX,dMX/MX分别表示初级产品出口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率,PX/Y,MX/Y分别表示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占产出的比重,Fpx=,Fmx=分别表示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边际外部效应,亦即部门间的外部效应(Inter-sectoralexternalities),当不存在部门间的要素产出效率差别时δ=0,η=0而当不存在部门间的外部效应时Fpx=0,Fmx=0则(2)就是传统的新古典生产函数扩展形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外部效应,这里我们假设初级产品出口产出与工业制成品出口产出对非出口部门产出的影响分别具有不变弹性。

设N=F(K1n,K2n,Ln,PX,MX)=PXθ×?准MXφ×?准(K1n,K2n,Ln),其中θ,φ为参数。

=Fpx=θ×PXθ-1×MXφ×?准(K1n,K2n,Ln)=θ×

=Fmx=θ×MXθ-1×PXφ×?准(K1n,K2n,Ln)=θ×(3)

弹性系数θ,φ反映了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产出对非出口部门产出的影响,是反映外部性的一个衡量指标。

将(3)式代入(2)式可得:=Fk1+Fk2+β×+(+θ)×+(+φ)×(4)

又因为=θ=-θ-θ

=θ=-θ-θ

(5)

将(5)代入(4)式整理得:

第7篇

[关键词]出口货物贸易;经济增长;协整分析

一、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长期以来,关于进出口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的命题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和关注的热点,形成了诸多有代表性的学派,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持“促进论”观点的代表性学说包括Smith(1776)的“剩余出路”学说、Ricardo(1817)的“比较优势”理论、Hecksch-Ohlin(1933)的“要素禀赋”理论、Innis(1935)的“大众商品”学说、Keynes(1936)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Robertson和Nurkse(1953)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Krugman(1979)的新贸易理论以及Romer(1985)的“内生增长”理论等,他们认为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认为贸易没有促进经济增长或起阻碍作用的学说包括Bhagwati(1958)的“贫困化增长”模型、Prebisch(1950)的“中心外围”理论、Findlay(1984)提出了一个国际贸易减少经济增长速度的动态李嘉图模型;Rodrik(1999)认为,当国际贸易推动一国的产业向非动态比较优势部门发展时,它会持久地减少该国的经济增长速度。Kravis(1970)的“折衷理论”认为,对外贸易既不是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增长的必要条件,对外贸易不一定必然对经济增长有益。

二、福建省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1.出口增长速度较快,且顺差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福建省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出口规模逐年扩大,平稳增长。就近十年而言(见表1),2000年福建省出口贸易额为129.08亿美元,2005年达到348.4亿美元,而2008年福建省的出口贸易额更是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70亿美元。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福建省的出口额稍有所下降,为533亿美元。但总体而言,福建省的出口贸易额呈现平稳增长的势态,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4.2%,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国第六,这对一个经济总量仅排在全国第十的省份,是十分不易的成绩,也说明了出口贸易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表1 2000-2009年福建省出口贸易额单位:亿美元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差额2000年129.08 83.15 45.932001年139.22 87.02 52.22002年173.70 110.3 63.42003年211.31 141.93 69.382004年293.94 181.32 112.622005年348.41 195.69 152.722006年412.61 213.97 198.642007年499.40 245.10 254.302008年570.01 278.3 291.712009年533.19 263.30 269.89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福建省的进口贸易额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总体而言,福建省出口贸易额大于进口贸易额,且贸易顺差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2009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贸易顺差还是达到了269.89亿美元。

2.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福建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出口贸易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首先表现在近十年来福建省初级产品在出—70—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一般用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即进出口商品结构转化率来表示一国或者一地区的商品结构的优化程度。图1可见福建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一直居高不下,从2000年的89%一直稳定到目前的94%左右。说明福建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远远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已经成为福建省出口的主导产品,贸易结构呈优化状态。

图1福建进出口商品转换率(2000-2009年)数据来源: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进一步分析占福建省出口商品主导的工业制成品的内部结构。工业制成品内部的商品主要包含化学成品及其制品,按原材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如家具及零件,服装及衣着附件等产品。其中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化学成品和机械运输设备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通过对2003—2009年的工业制成品内部的商品出口结构分析(见表2),可见2003年福建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117.88亿美元,同年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为79.67亿美元;而2009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316.8亿美元,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180亿美元;

这说明了近几年来虽然福建省的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但是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

表2福建省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2003—2009年)单位:亿美元工业制成品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化学成品及其有关产品4.3 5.8 9.17 12.6 17.1 20.3 14.1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29.50 38.54 50.85 69.4 84.5 91.5 86.3机械及运输设备75.37 108.10 129.60 147.8 177.0 211.5 165.9杂项制品88.38 117.24 137.18 156.4 191.0 214.1 230.5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3.出口市场初步呈现多元化从全球五大地区分布看,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的数据统计,2003年福建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为59.8亿美元,占该年出口总额的28.3%,其次是北美地区为34.2亿美元。而2009年福建省对亚洲的出口额已经达到222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41.6%,说明福建省的出口仍然集中在亚洲地区。为更深入分析目前福建省的出口市场,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出口贸易中的前六大贸易伙伴。

由表3可见,2003年福建省的前六大出口伙伴分别为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德国、英国和新加坡,该六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合计占当年福建总出口额的60%以上,说明了福建省的出口市场相对来说比较集中。2009年福建省的前六大贸易伙伴基本没变化,但是对这前六大贸易伙伴的出口份额已经降至出口总额的48.6%,说明虽然福建省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亚洲地区,但是出口市场国别已经慢慢呈现多元化势态。 表3福建省前六大出口贸易伙伴

单位:亿美元2003年2009年出口市场出口额出口市场出口额美国51.3美国108.4日本42.8日本50.7香港21.8香港35.1德国7.6德国25.4英国5.0马来西亚16.4新加坡4.4英国14.5占该年出口的份额63.0%占该年出口的份额48.6%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4.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成为出口贸易的主力军外贸经营主体多样化,不仅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还包含了外商投资企业。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作为福建省出口贸易中最大的经营主体,占全省贸易总额的58.9%;而近十年来,私营企业迅速发展,从2000年的出口额3.6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95.5亿美元,逐渐和外商投资企业一起成为福建省出口贸易的主力军。

表4福建省出口贸易经营主体情况单位:亿美元2000年2009年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国有企业47.3 55.3有进出口经营权的集体企业2.2 8.3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3.6 195.5外商投资企业76.0 273.9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

三、福建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运用统计软件对福建省近十年来出口贸易额作协整分析。在对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处理上,考虑到这一时期的物价水平波动较小(物价指数均在100之间轻微波动),因此没有剔除物价波动因素,只按照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成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在量纲的处理上,把两变量分别转化为以亿美元为统一单位的量纲。另外分别对GDP和出口额取对数以消除数—71—庄新霞:福建省出口货物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异方差。数据变量定义如下:GDPL=LN(GDP);EXL=LN(EX)。

1.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按照协整模型,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本文采取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如果ADF统计量的值大于某一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此变量存在单位根,该变量的序列为不平稳的,应在存在单位根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其单位根的阶数;反之,如果ADF统计量的值小于某一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则该变量的序列是平稳的。

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下:

表5单位根的ADF检验结果变量检验类型ADF检验统计量5%临界值结论DW值EXL(C T 1)-0.973-4.196不平稳1.530EXL(C 0 1)-3.861-3.423平稳1.722GDPL(C T 1)-2.394-4.196不平稳1.973GDPL(C 0 1)-3.554-3.423平稳2.193附注:a.其中检验类型(C,T,K)中的C和T表示有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所采用的滞后阶数;b.ADF检验统计量及相应临界值来自软件EVIEWS 3.1;c.表示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

由表5得出:EXL和GDPL,因为其ADF检验统计量均大于相应的5%临界值,所以其水平序列是非平稳的;

但对于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它们的ADF检验统计量小于相应的5%临界值,所以水平序列都是平稳的,即都是I(1)序列。

2.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由于两变量都是I(1)序列,根据协整理论,如果涉及到的变量都是同阶差分平稳,且这些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称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所以接下来我们就用协整分析,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关于协整检验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关于协整回归残差的ADF检验;二是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一种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下利用简约阵的秩来检验协整并对协整向量极大似然估计,即Johansen检验。本文主要采用基于回归残差的ADF检验来求出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按照协整理论,首先对GDPL和EXL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GDPL=3.61+0.73EXL+Ut(5.62)(3.39)Prob:(0.0001)(0.0001)R2=0.46 DW=2.26如果上述二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上式中的Ut应该具有平稳性。所以要对Ut进行EG检验,检验结果为:表6残差分析结果变量检验类型ADF检验统计量5%临界值结论DW值Ut(C 0 0)-3.47-3.29平稳1.99对Ut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ADF检验统计量在5%显著水平上小于临界值,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GDPL与EXL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即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就增长0.73个百分点。

四、促进福建省出口贸易的对策

由协整分析可知,福建省经济发展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福建省的经济快车之所以能够长期迅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出口贸易这匹强劲有力的马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福建省贸易出口额发展迅速,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市场和出口经营主体的多样化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1.推进市场多元化

目前虽然出口市场呈现多样化,但是出口市场仍然过于集中,所以为了促进福建经济的增长,必须扭转这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格局,积极开拓新市场,发展新的贸易伙伴,规避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2.转变观念,积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企业要转变观念,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改变只注重短期利益的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重视产品质量、档次、附加值,在产品加工过程中通过工艺、技术、服务甚至品牌战略等手段使产品增值,即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并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培养,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3.加大对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福建省私营企业比较发达的优势,鼓励私营企业积极开展出口业务。对内要强化政府对私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完善信贷制度,以解决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外要求私营企业有序出口,对私营企业提供各种相关支持,建立倾销与反倾销的预警机制,增强其面对反倾销时的信心。而对外商投资企业则要合理简化外商投资审批手续,努力加强对外商投资资金的引进,进一步落实有关外商投资的优惠规定。

[参考文献]

[1]Marin,D.Is the 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Valid f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1992(74):678-688.

[2]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53-279.

[3]刘晓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