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1 16:30:07

序论:在您撰写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港口机械设备;维修;保养

中图分类号:S21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代化港口的生产都离不开机械设备的使用,机械设备是港口经营过程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它的正常运转是港口生产经营的保证。每一种机械设备都有着相对应的使用寿命,目前很多港口对于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设备故障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操作者的不当操作;2、设备维修保养不足;3、设备检查人员疏忽大意,综上几点严重影响着机械的使用寿命,甚至可能对工作生产造成停滞,给企业效益带来影响,因此做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设备维护与保养中常见的问题,探讨了实现有效保养的措施。

一、强化港口机械设备保养工作的指导思想

遵循“重检查、勤保养”的观念,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掌握设备正常状况,重视平时运转中的各种检查;二是提早发现异常的前兆现象,掌握状况及时防止异常的发生;三是掌握机械设备的可靠性,确保其功能及操作人员的安全。做好启动前的检查,如检查所有螺丝是否确实锁紧;检查所有器材是否有损坏或变形。保养种类有日常巡视保养、定期保养、临时保养。每日的日常保养为从机械设备外部以目视检查是否有异音、异味、异色或损伤的现象,并以设备上的各种仪器表参数为判断依据、熟悉机械设备系统的运转状态,当发现有异常现象时,首先应将异常部位拆解,并对异常情况进行进一步确认,做出维修安排,异常情况维修完毕后,需详细填入异常状况及维修登记表,以便在定期保养与大修保养时,做为参考资料。定期保养原则上是在全部停运时进行保养,在无运转的状态下将机械设备内部盖板卸下,用目视检查机械的外部,并用手触摸检查,是否有异常现象,另外,在停运状态下做检查时,仍必须特别注意安全。临时保养是在日常巡视与定期保养外,遇故障发生时,利用检查、测试、调试来调查原因,并且为再度产生故障,所作的检查。

二、关于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方面的分析

为了更好的进行设备资源使用能力的优化,企业对设备更新资金的储备是很有必要的,有效的杜绝异常陈旧、老化设备仍在服役期的情况出现,进一步消除由于设备本质原因而存在的潜在隐患。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港口都不重视设备的管理工作,这将导致现实港口运作过程中的很多麻烦,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进行生产经营的优化,确保安全性是势在必行。要保证现阶段的设备管理使用的优化,这是设备管理的关键所在,为实现管理优化组织一支专业人才的管理队伍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些大港口退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舞台,大多的是采取外包或者直接让施工总承包单位进行维护保养工作,这样做导致了管理工作的弱化,不便于统筹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工人队伍出现了变化,就容易导致设备管理过程中的麻烦。目前来说,我国的一些港口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搞得像是临时工,这些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对于机械设备的性能、操作等了解的比较少,其工作内容属于承包性质的,这就需要进行该方面的优化,避免出现工作敷衍,工作等待,工作懈怠等不良情况,使得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达不到行之有效的目的。

三、港口机械设备的故障特点

1、故障的多样性

机械在长时间运行下,因为磨损、腐蚀、疲劳、老化等各种问题,每个零件都可能出现不同的故障,例如轴弯曲、杆断裂、螺丝松动等,这些故障产生的原因形式多样,造成了故障的种类繁多复杂。对所出现故障的维修,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同时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

2、故障的渐变性

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磨损、腐蚀、疲劳、老化和人为的操作不不当等原因,长期已久会给设备带来许多不可预见性的故障,其结构参数也会发生变化,并且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这些参数会逐步恶化,工作人员一般会用仪器对机械进行监测与控制。其实故障产生的可能性与使用时间有关,时间越长,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越高,因此通过长时间正常使用所产生的零部件磨损导致的故障一般可以事前检测出来,并将其修复;如果是由于操作不当而造成的积累性故障,不采取相应的拆解技术并配备相应的仪器检测发现,是达不到修复的目的。

3、故障的耗损性

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耗损是不可逆转的,如机械磨损、腐蚀、疲劳、老化等在使用时能量与质量一直在弱化,随着机械使用的时长,出现的故障频次将不断增多.尽管有的部分零件可以修复或更换,但仍会继续出现新的故障.而且已经修复或采取更换的部分也不可能达到最初的使用状态,机械故障损耗程度直接影响维修的难度。

4、故障的模糊性

机械在使用时,因为使用方法和所处条件的不同,机械设备的损伤和输出参数是随机分散变化的.影响机械设备的因素还有材料性能和制造工艺决定的,机械的初始值与极限值的分布也不同,同一个设备,如果工作环境不同,输出值的分布也不同,这就导致人们难以准确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模糊的对故障进行诊断给维修带来一定难度,所以维修人员需要结合各种理论数据和实际经验一起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完成故障排除设备恢复的工作。

5、故障的潜在性

每个机械设备都存在潜在故障,在使用过程中,都伴随着各种耗损,然后零件参数不断上下浮动,当参数超出规定范围时,潜在故障就会发生,机械设备在装置过程中为保证设备自身安全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者短时间的错误操作而确保设备的完好,设备的设计者事先会设计一定的安全系数,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参数发生瞬时变动,即使超出规定值,也未必发生故障。机械的潜在故障到发生故障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可以延长设备的正常使用时长,甚至避免潜在故障的发生,进而达到延长设备寿命的目的。

四、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中常见的问题

1、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港口不重视设备的更新换代,设备更新的资金不足,是导致陈旧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的关键。很多港口管理者为了追求眼前短期的经济效益和利润,对于老旧设备凑合使用,不舍得投入资金进行设备的更新和改造,致使设备中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2、港口的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弱化

港口内不重视设备管理工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首先在港口诸多管理工作中,生产经营、安全无疑是被摆在最重要位置上,而设备管理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超负荷工作是管理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在许多港口中,经常会看到工作人员不停轮换,日夜赶工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机械设备长时间工作,过度消耗机械的寿命,很有可能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威胁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其次港口的设备维护与保养制度不到位,很多港口花费巨资购买国际知名品牌的机械设备,但在使用的过程中缺乏真正应有的专业技能,又不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专项人才,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致使这些设备长时间低效率运行,未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潜能。

3、工人队伍发生了变化,给做好设备管理增加了难度

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是直接接触设备的,操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设备的使用完好效率。目前我国这类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人员存在断层,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劳务工、临时工进入港口,他们对机械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等基本常识知之甚少,甚至没有基本的概念。如果港口没有对他们进行实用性强的前期培训,那么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必然导致一些不当操作,或者是违章操作,加速设备的磨损、老化甚至损坏。

五、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方法、措施

1、建立健全保养制度,合理确定维护保养周期

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制度是确保港口经济效益的生命线,港口的管理者必须重视机械设备的管理。为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费用,提高经济效益,港口要成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领导小组,明确小组的工作职责,树立贯彻“养修并重,检查为主”的工作方针,每天委派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值班,严格执行设备维修保养手册规定的相关内容,及时对设备进行排查与检修,记录好设备当天的运行情况,严格执行检修规程,对主要的设备定制检修计划,维护保养周期应根据机械设备使用维修的实际情况而制定,认真监督检修计划执行的落实情况,严格审核参修人员的资质和维修能力,跟踪检查维修、保养后的设备使用周期,以及使用效果。对于维修好的设备,承修人要签字确认,这样将维修保养的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了操作人员维护机械设备的积极性,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降低了机械设备的受损程度,提高了维护与保养的效果。

2、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许多港口在市场旺季时,为了赶任务,经常使得员工与机器超负荷工作,只要机器设备能运转,就忽视对设备性能的检测,一味地使用。在设备能运转时,不断地生产,对出现的小问题视而不见,导致了凑合作业的现象,长此以往在这样高强度,超负荷的试用下,无疑会对机器寿命产生重大损害,甚至会使其“罢工”。管理者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谨记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不顾员工与机器的负荷能力,只有采取合理的工作安排使工人与机器都得到合理化的调配,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从长远利益考虑,港口要做好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将磨损严重、已经淘汰、技术性能落后、耗能高、效率低的机械设备,坚决进行更新,确保在用的机械设备能够满足港口新形势下快速发展的生产力要求。另外,属于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和已经达到淘汰标准的工程机械,一律要按照报废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坚决杜绝任何侥幸心理,坚持使用后患无穷。

3、提高维护人员技能水平和责任意识

对港口人员进行设备管理教育,无论是港口的管理者,还是一线的设备操作人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对港口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制度上,对设备维护保养的工作进行责任划分,做到“人人有责”。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应该形成定期的计划和不定期的应对流程,重视日常的维护保养,及时防微杜渐,特别是大型的进口的机械设备更要如此,要定期进行必要的技术保养,消除可能出现的故障隐患。港口要根据制定的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计划,以周期为单位,制定配套的逐级考核机制,将维修保养的责任落实到每个员工,要坚持进行每日、每月的巡检制度,对设备的状况进行登记,对其存在的隐患所做的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样计入登记表中,维护保养人员要在表上签字确认,作为日后检查和考核的依据。港口应将维护保养工作作为管理人员考核和工资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性指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操作中,影响机械设备管理及其维修保养的因素是非常多的,需要引起我们的慎重考虑,做好机械设备的管理及其保养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武.港口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对策探究[J]. 《中华民居》 ,2012,(6).

第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Pro/e 机械零部件

《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部件》课程教革,建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Pro/e的理论知识根据工作任务分到每个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知识,获得职业核心能力。

一、课程定位

《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部件》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Pro/E软件完成中等复杂程度的产品建模、产品装配设计,能够利用Pro/E软件解决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专业问题。作为核心专业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今后工作的发展。

二、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1)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中小型及中等复杂零件的建模;

(2)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中小型产品及中等复杂产品的装配;

(3)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产品的各种工程图设计;

(4)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对产品进行修改;

(5)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中小型及中等复杂零件的渲染设计。

2、知识目标

(1)了解Pro E 3.0软件的发展现状、建模原理、基本功能块、典型设计思想;

(2)了解Pro E 3.0软件的用户界面;

(3)掌握Pro E 3.0软件的基本操作;

(4)掌握二维草绘的绘制方法;

(5)掌握基础特征的建模方法;

(6)掌握放置特征的建模方法;

(7)掌握利用基准特征辅助建模的方法;

(8)掌握高级实体造型的建模方法;

(9)掌握曲面特征的建模方法;

(10)掌握组件装配的设计方法;

(11)掌握利用三维建模创建二维工程图的方法;

(12)掌握产品整体效果的渲染方法。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获取的素质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创新能力。

三、教学情境设计

以典型的零部件为载体,学习领域《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件部》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如表1-1所示。

这三个学习情境都是企业中的真实产品设计,教学内容以千斤顶、主动轴总成、一级减速器设计中的零件建模、部件装配、整体装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级。因此该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以典型的零部件为载体,将草绘模块、实体模块、装配模块、工程图模块等相关知识贯穿起来。

四、教学设计

改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项目完全按照企业中真实产品的工作过程来实施。为适应项目教学的需要,缩短与企业的差距,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六步教学法。六个实施阶段如下:

任务下达阶段:学生了解项目工作要求,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

确定计划阶段:学生按照所选的项目实际需要,分组讨论工作实施的过程,包括: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各自的工作计划。

确定方案阶段:分组展示方案内容,小组间相互讨论,确定是否可行,提出建设性意见,修改、完善方案细节,在组内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学生按选定的最终工作计划,先各自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然后合作完成整体工作任务。

检查阶段:经常性检查,中间检查、自查,小组间互查,教师检查冲交替进行,除对工作计划以内的内容进行检查外,还应对质量保证情况进行检查。

评估阶段:教师进行最后的工作总结、成绩评定,并找出差距和改正办法。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部件》课程体系,重构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连杆机构” 教学分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分析

1.课程介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为一体的课程,它既是一门机械学科用于思维体系建立的专业基础课,又是面向生产实际,能够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应用技术课。根据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职高专层次的专门人才的定位,我们以建立学生机械产品的基本思维体系为理论知识要点,以掌握机构分析、故障诊断、零部件设计、设备调试、维修和高效率的操作使用为技能培养目标,对原课程体系和结构作了全面调整,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改革探索。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围绕解决某一项目问题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重构课程体系。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胜任企业工作岗位为目标,根据生产实际对机械设计知识的需求,在汲取国内传统机械设计教材知识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中的实际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授课内容分为两个大项目:

项目一:牛头刨床机械系统分析

项目二: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设计

项目一以牛头刨床为切入口,在牛头刨传动系统中,包含带传动、齿轮传动、导杆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螺旋机构和棘轮机构等组成传动系统;刀架和工作台组成的执行装置;电动机的运动和动力经变换和传递,一方面使滑枕和刀架作往复直线移动,进行刨削,另一方面使工作台横向移动,完成进给。刀架、工作台的速度和位置靠操纵机构来控制。牛头刨床中的机构基本上涵盖了一般机器设备中的机构,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要求。学生通过对这些机构进行分析,掌握各种机构的特点及工作原理。项目二以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设计为切入口,通过计算带式运输机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设计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系结构、减速器结构来了解机械设计的全过程。

2.教学内容分析。

“牛头刨床连杆机构基本特性分析”是课程项目一中的内容,以牛头刨床驱动滑枕的导杆机构为载体,学习平面连杆机构的相关知识。重点了解四杆机构的特点、运动特性及演化型式,学会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压力角、死点、急回作用等基本特性,理解其传力性能;提交牛头刨床连杆机构分析报告。

3.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已对牛头刨床进行了拆装,认识了牛头刨床的组成,但对其工作原理还不甚了解。“牛头刨床机构是如何带动刨刀作往复直线运动的?”“牛头刨床刨刀为什么在切削时速度慢,而在返回时速度快?”“牛头刨床导杆机构动力特性能否满足切削力的要求?”学生对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着极高的兴趣,为学好本部分内容打下了基础。

4.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平面四杆机构的特性。

(2)技能目标:绘制牛头刨床导杆机构示意图;分析牛头刨床传力特性;撰写牛头刨床导杆机构特性分析报告。

(3)态度目标:团队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上;独立思考、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5.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与运动特性;难点是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分析报告的撰写。

6.教学资源。

任务单、学习工作页、多媒体课件、网络及图书馆资源、机械设计手册、多媒体教室、各连杆机构模型。

二、教学过程

课程组织形式与方法按照工作过程来完成,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元的人才评价观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步骤如下。

1.资讯阶段。

(1)此阶段一般在课前课外完成,由学习委员负责发放或告知学习资料:学习工作页、《评价体系》及评价表。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课程内容,独立思考并初步完成学习工作页引导题。小组讨论分析疑难问题,网上搜集平面连杆机构相关信息。

(2)课外现场观察牛头刨床连杆机构;参观设计室各种连杆机构模型;观看电教片。

(3)告知完成本次工作任务的安排,提出学习工作要求。

①准确说出BC6050E牛头刨床连杆机构的具体名称;

②绘出牛头刨床连杆机构运动简图,计算其自由度,分析该机构是如何演化而得到的;

③计算对应滑枕最大行程时的导杆夹角;

④绘图说明导杆夹角大小(滑枕行程)的调整方法;

⑤撰写BC6050E牛头刨床连杆机构基本特性分析报告。

2.计划、决策。

小组组织活动,分析任务,进行分工,提交小组工作计划,填写小组工作计划任务分工表。

3.实施。

(1)预习抽查。教师上课首先抽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通过预习学生应掌握本内容的基本知识,计入课外任务完成情况考核。主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分析能力。抽查中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引导和归纳,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抽查结果记录为“关键能力”的平时考核评价之一。抽查内容如:何谓平面连杆机构?平面四杆机构由哪几部分组成?陈述平面连杆机构的优点;陈述平面连杆机构的缺点;铰链四杆机构有几种基本类型?何谓曲柄摇杆机构,陈述其运动特点;如何判断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四杆机构的演化途径有几种?含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有哪几个类型?牛头刨床导杆机构有无急回特性?分析牛头刨床导杆机构的压力角和传动角大小,陈述其传力特性,等等。

(2)课堂技能训练。此部分内容计入练习结果的正确性进行考核。训练题如:

①判别下列四杆机构是什么机构?为什么?(图见课件)

②已知牛头刨床滑枕导轨与摆杆转动中心距离为L=800mm,大斜齿轮转动中心与摆杆转动中心距离为l=400mm。绘出牛头刨床连杆机构运动简图,计算其自由度。分析它是如何演化而获得的机构。

③画出牛头刨床导杆机构传动示意图、极限位置图,确定其工作夹角。

④计算对应滑枕最大行程Smax=500mm时的导杆工作摆角ψmax和极位夹角θ,求曲柄长度r。绘图说明滑枕行程(导杆夹角大小)的调整方法。

(以上2、3、4题针对实际牛头刨床进行计算与分析)

(3)小组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此部分内容计入能力控制点检查考核。如:

①小组讨论形成整转副的条件;

②小组讨论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

③讨论牛头刨床传力性能;

④讨论如何撰写BC6050E牛头刨床连杆机构基本特性分析报告。

(4)学业水平测试。用15―20分钟时间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测试,以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测完后马上让小组互换评阅试卷。结果计入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4.检查

5.评价。

由小组长统计自评分和小组分,交学习委员统计总分。

6.作业。

独立完成学习工作页中第1―6题;小组讨论后,独立撰写牛头刨床导杆机构运动分析报告。(将电子稿发至老师邮箱,并随时注意老师反馈的信息)

三、教学反思

1.积极倡导学生自学,学生对照学习工作页中的问题进行自学,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可互相讨论,既增强了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又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2.针对具体的牛头刨床中测量的数据进行训练,让学生觉得所学即所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3.教师的归纳引导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

4.学生进行课堂训练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并注意对学生进行考核。

5.小组讨论时,小组长应积极引导后进生积极参与。安排工作任务时也要让后进生做相对较容易的工作,以期调动所有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6.总体而言教学效果良好,同学们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也感觉到真正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参考文献:

[1]郭景辉.项目教学法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职业,2010,02,(46).

[2]马英,叶安英,黄继明.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设计.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103).

[3]汪禾清.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07,(27):224.

[4]韩树明.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探微[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118.

[5]梁永政,赵亚东.机械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04,(14).

[6]崔大伟.机械设计.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潍坊学院学报,2010,02,(10).

第4篇

一、项目化教学理念与执行思路

1、1项目化教学理念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教材各单元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项目驱动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在实际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以构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技能与知识。

1、2项目化教学执行思路

在设计工作项目时,需结合课程知识体系内容,然后遵循典型性、覆盖性、可行性、趣味性的原则选择与设计实施项目。项目执行可按如下思路执行:① 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② 计划:由教室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③ 实施:学生以分工或合作的形式进行工作。④归档并总结。

二、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项目的实施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每组4~6名学生),即小组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根据教材内容、专业特色及相关内容间的相互联系。笔者认为本课程主要可分为以下三大项项目实施:基于项目驱动常用机构的设计与实验;基于项目驱动零部件的设计与实验;基于项目驱动简单机械及传动的设计与实验。笔者就“基于项目驱动常用机构的设计与实验”中,以“内燃机凸轮机构分析及设计”为例,从制定项目任务,提出相关联的知识点,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的,详细分析实施过程,见下表

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要全部作答, 而应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自行解决并记录。本项目实施完毕,教师还应进行检查并串讲,把部分知识进行半系统的讲解,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重视对学生能力高低认定具体手段和实用方法。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该课程学生学习成绩由学习过程态度考核、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综合能力考核及理论知识考核四个部分组成。具体考核评定标准如下。

3、1学习过程态度考核(10%)。学习过程态度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平时课堂的出勤、纪律、实训态度、协作精神、操作规范及安全常识等。

3、2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30%)。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贯穿整个学期,主要考核学生在每次课程项目训练中知识运用能力、任务完成情况、职业技能、实训报告形成能力、自学能力等。

3、3综合能力考核(30%)。综合项目的实施是培养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如减速器设计项目,用到齿轮机构、轴与轴承、传动比等知识。综合能力考核评价主要包括对项目的分析能力、知识选择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对问题的判断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质量及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3、4理论知识考核(30%)。对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采用闭卷考试及口试的方式进行,注重知识应用,考核内容均为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技创新;素质模型

Quality ModQuality 安徽理工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该校“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之一,学校积极借鉴了先进国家和地区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特色的工程教育和实践模式。近五年,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共获得国际机器人大赛冠军、亚军、突出成就奖各1项;“挑战杯”系列全国级竞赛等获奖63项,省级竞赛获奖100多项等,学生获得专利授权100多项。以机械工程学院为主体成员的我校大学生机器人协会2014年成功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获得专项经费资助。通过在校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使得这些机械类毕业生走向社会,更有可能成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学科专业。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目前,多数高校卓越机械工程师本科阶段学生主要采取“3+1”的培养模式,我校机械类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统一安排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学生签订工作单位后的单位实习等累计1年的学习实践,学生毕业后能在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机械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机械类专业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工程技术性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上,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然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未来工程界的领军人物应具有:(1)精湛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2)对工程的社会作用有广泛的理解;(3)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当今世界工程问题的新办法;(4)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精神和才能。为此,对于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在本科培养阶段应重视以上方面的培养要求,在具备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更高层次的素质。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

我校机械类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校共青团等组织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对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师素养的学生起到了重大作用。具体体现在:

1、科技创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当前,国家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各高校都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则能有力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本领域的先进技术、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如在竞赛的前期准备阶段学生要学习知识、拓宽知识面、掌握了解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实践,如熟知ppt的制作、作品动画的制作、实物模型的制作等;进而,在竞赛的每一轮选拔中,如“挑战杯”系列竞赛要经历校赛、省赛和国赛的层层选拔,其中的每一轮晋级都要对作品和计划书等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和提升;这对提高大学生的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方面,大学生科技竞赛等创新活动是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2、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能结合学院自身优势和办学特点,把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需求、创新意识放在突出的位置,构建了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学院每年花大量实习经费用于学生深入厂矿车间、生产一线实习实践,在校内建立大学生金工实习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实现对大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机械类大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常见的“挑战杯”系列竞赛和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都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实现作品的科学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3、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企业普遍认为“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最大软肋。如今的社会,每一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常是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取得的。科技竞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多数都是以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队参加,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团队的每个成员在发挥各自所长的同时,都需要与其他组员积极沟通、分工协作、取长补短,以使整个团队发挥最优效能,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促使学生有更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体意识,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组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大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中,将自己融入团队,在集体环境中,学会与人相处,容易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一个明确的集体的奋斗目标,在团队协调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自身使命感;在团队分工中,任务的认领和协调,需要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加之创造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般都具有的一定科学性,或资源保护,或节能减排,大都具有造福社会等性质,这些都使的参赛成员都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四、依托科技创新,对持续提高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建议

1、充分利用校共青团组织平台

近年来,学校团委把“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服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列入每年的共青团工作要点。每年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节为主线,组织举办好 “挑战杯”系列竞赛、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及其他校内科技竞赛活动;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社,为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提供了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安排专门的场地与指导老师,为学生创新制作提供电脑、制材、制作工具、图书资料,并提供经常性的指导。创新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有创新欲望和潜力的学生,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骨干,他们在各类科技竞赛屡创佳绩。

2、继续依托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平台

为了培养在校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从2010年开始,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开始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已增至30个。学院制定《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考核办法》,每个团队须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要求各团队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按要求认真落实本团队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指导教师需积极指导相关学生参与创新与科研工作,切实有效地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学院依据年底各团队计划完成情况和取得成绩,给予团队相应的资金支持。为此,机械类专业学生可以联系老师或学长,申请加入相应的团队参与科技创新与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构建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上,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要求为主线,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按照一条主线(工程创新应用能力)、两个支撑点(机一电)、三个教学阶段(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四个能力训练模块(零部件识图绘图能力、零部件技术测量及运动和受力分析能力、机械设计能力、机械制造能力)、五个实践环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学期,大学生创新实验)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

4、加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着力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创业素质,近年来,学校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资助工作,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申报,指派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指导热情的教师参与指导,并对获批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为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工作,并列入“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资金预算报省教育厅审批, 鼓励支持本科大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校大学生通过组织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周军,陈琦.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32-34.

[3]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6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学习工作化

UG NX5.0是我院数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草图绘制、三维实体建模、装配图建模技术和工程图的绘制方法等。学习任务艰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着课本讲解命令的用法,学生大多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而对于实例都比较感兴趣,因此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UG的课程教学,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基本命令的操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简介

任务驱动教学法,旨在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和实施的独立自主性。其内涵是基于任务的一种教与学的模式,通过典型任务的分析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独立、富有责任意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UG课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

UG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光靠理论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精通这个软件主要靠自己坚持不懈的练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选择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项目的选择比较重要,既要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任务设定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而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

在进行教学时UG教材的知识点需进行有效的整合,在任务进行的过程中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学到。本设计中的任务是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由于我校一般是机械设计和UG课程同一学期上,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是减速器的设计,因此所选项目即为减速器设计,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所有项目完成之后,既了解了减速器的结构,又使学生有能力进行减速器的三维建模和二维绘图,同时把两门课程都学好了,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分组合作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整的工作过程分为信息、计划、决策、执行、评价和迁移六个基本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任务确定之后,老师把项目足够的信息提供给学生,任务中待解决的问题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让学生去思考。

2.在获取信息后,由各组的学生根据设定的任务设计一个工作计划,教师负责提供咨询,确保制定的计划合理、可行。

3.决策过程由学生小组独立完成,锻炼学生团队创造性的、独立的开发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项目所需要的信息,最终决策出如何具体实施和完成任务计划中所确定的阶段工作任务。

4.任务执行由小组内的学生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创造性地独立解决任务中出现的问题。

5.评价分为两个步骤:成果汇报和评价。先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成果,以及在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然后师生共同对成果、学习过程、经历和经验进行总结、评价并打分。对任务的成果进行理论深化后,可使学生意识到理论和实践间的内在联系,增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后续任务的开展打好基础。

6、任务目迁移。在作业环节,通过其他类似任务的练习,体现学生在项目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并加以深化,在下一任务的练习中会把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反映出来。

四、教学效果

1.由于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不再单一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中学,学中做,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会主动去学习,学习更自觉、更有针对性,更加理解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2.通过任务的完成把在校学生变成职业人,将学习工作化,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多大幅度的提高,值得在职业教育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2007

第7篇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能力需求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实践证明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实施首先是从课程建设开始的。我们曾经一度将课程建设的好坏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标准,课程建设几乎成为了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全部。但是,在高等教育一片繁荣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背后,却出现了学校内涵建设过程中重心的偏差,许多问题随之暴露出来。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所建设的课程对该课程所服务的专业支撑度不高,似乎是为了建设课程而建设课程。于是在政策引导之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心便转到专业建设上来,开始系统讨论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课程评价与考核等问题。这一阶段以“说课”、“说专业”为代表的讨论活动在各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起来。

 

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各高职院校在课程涵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理论强,实践弱。关于“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讨论过多强调理论、理念等理性方面的内容。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各示范院校都有一套自己的办学模式,各示范专业也都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有一套自己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但究其本质其实是大同小异,似乎有玩文字游戏的嫌疑。过分强调办学特色,有将办学特色凌驾于教学质量之上的倾向。

 

2.雷声大,雨点小。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强调课程建设,但是真正扎扎实实开展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每个高职院校关于“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全面的建设规划,有完整的建设方案,但实际落实情况不到位。

 

3.单干多,系统少。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作为指挥棒,以此为标准建设的各门课程互相之间缺乏关联性,未能体现专业框架下课程建设的系统性。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内涵和特点。(1)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方面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能力是指在职业的某个岗位完成具体的岗位工作的能力,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检验工作质量三个环节。因而职业能力与单纯的操作技能是有区别的。

 

(2)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能力需求为主要课程内容,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完成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工作经验和技巧,因而课程内容就必须与职业活动紧密关联。必须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而陈述性的概念和原理知识为辅助内容。

 

(3)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是以岗位工作过程顺序为主线整合相关知识和技能,使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符合岗位工作过程。实践证明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011年9月,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一体化改革与实践项目组成立。截止到2014年12月,本课程改革已开展四轮,课改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同行的高度认同,进而在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核心课程中推广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根据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确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熟练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加工质量分析、生产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培养目标通工艺、精操作、会检验。

 

(2)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依据《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目标确定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工艺编制、机床操作、质量检验三个方面。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实训基地在制产品,选取四个能代表零件表面加工几何要素的典型零件和一个部件作为载体,将课程内容融入到每个学习情境的每个学习任务中。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3)由易到难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根据选取的载体,对每一个学习情境,以零件生产过程为主线,编排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情境由若干由易到难的学习任务串联而成,按工艺流程,几何要素不断叠加、难度不断递进、学生工艺能力不断提高。

 

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实施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以点带面,在示范建设的良好基础上普遍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在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