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6:22
序论:在您撰写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对策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它突破了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单一型的培养模式及研究生教育的瓶颈,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已经给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带来了积极影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工程硕士作为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一个专业学位,从工程类型工学硕士到其单独设置,其间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教育实践,在培养和管理上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但由于其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办学模式、培养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有别于工学硕士、且大规模的工程硕士教育方兴未艾,因此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和管理办法,以培养合格的工程硕士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与特点
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为了解决相关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通过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研究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介乎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应用型与开发型研究人才,成为科技理论与生产实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能够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由于工程硕士生源主要是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平时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难以进行集中管理,他们参加工作多年,知识结构单一且趋于老化,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通常都是工程现场实践经验丰富、理性思维能力较差,责任心强、记忆能力较差,理论分析能力弱、解决一般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强,思考问题全面、注意力不易受干扰但思维反应速度较慢,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方面既要充分考虑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企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课程教学方面要采用适合于成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灵活。
二、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
工程硕士既是学生又是工作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进校不离岗”的培养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往往难以有效地进行协调。一方面,为了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学生在学校系统地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的时间不能少于半年,确保他们能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的单位出于工作需要一般情况下都不可能允许其完全脱产这么长时间,这种矛盾就对工程硕士的教育管理带来了直接的困难,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成为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
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最终目的。但现行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滞后于培养目标,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不少培养单位对工程硕士的培养在观念上一时难以转变,往往还是等同于工学硕士,培养模式照搬工学硕士,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授课教师也往往更注重于理论阐述,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管理方面套用工学硕士管理方法,管得太“死”太“严”,不能适应工程硕士培养的灵活性,对其学习与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之间的矛盾
在工程硕士的教育管理方面,也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完整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管理者往往注重最终的目标管理,而忽略了日常的过程管理。比如,对工程硕士的管理大部分是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来进行质量监督,学生只要在答辩前提供符合答辩规定的材料就可以允许申请答辩,而对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诸如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筛选、学术报告等培养环节的过程管理往往因疏忽而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在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转变现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起科学的、符合工程硕士自身特点的灵活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工程硕士学位继续发展的种种问题。
首先,要制订和完善与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方案,既要考虑到工程硕士应用性强的特点,又要保证培养质量不能放松的要求,要多方面听取企业相关专家的意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流程等方面努力探索符合工程硕士成长特点与规律性要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加强学术讨论与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与宽松的成长环境。
其次,在课程教学方面,要努力探索一条适应工程硕士特点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集中授课方式,探索业余时间、节假日分散授课的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探索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全部是由高校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探索以高校教师为主体、兼有企业专家的教师队伍;改变传统的课堂一枝独秀的教学方式,探索一条以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为辅助的教学方式。
在日常教育管理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以目标管理为目的的管理方式,既要重视目标管理,同时也要强化过程管理,避免因目标管理而造成的培养过程流于形式,直接影响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在过程管理方面,尤其要注意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工程硕士的过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企业携手共同完成,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要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双方管理人员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保证过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最后,建议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院系管理部门、企业人事教育管理部门三方能够将教育管理各个方面有机的融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多途径的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模式,共同推进工程硕士教育不断前进。
四、结束语
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工程硕士培养的生命线,教育管理对于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内涵之一,只有不断地创新与完善教育管理方式,强化教育管理特色,才能满足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对教育管理的要求。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建设的不断完善,要正确制定适应工程硕士特点的管理模式,把握好质量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朱王海,洪汶,周尔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12)97-98.
[2]王燕春,钱伟芳,马桂敏.浅谈工程硕士培养的规范化管理[J].化工高等教育,2007,(1)91-93.
[3]彭国华,高思炜.对工程硕士培养管理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7)21-23.
工程硕士教育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使所培养的人才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承担工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工程硕士教育已融入了研究生教育的主流,培养力量逐渐雄厚,生源规模日趋宏大。截至2008年,我国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单位已经由1997年的14所发展到218所;授权领域已经从1997年的34个扩展到40个;录取人数从1997年的1525人增加到2008年的59212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专业学位的最大特点是获得学位者并非从事学术研究,而是有明显的职业背景。我国的工程硕士的培养制度是从工学硕士培养制度演变而来,工程硕士培养除了要求其学位论文应结合工程实际外,并未完全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基本上仍与工学硕士培养目标相近,即按学术型人才培养,这与企业所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差距。
二、项目管理概述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PMI)认为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有效的项目管理是指在规定用来实现具体目标和指标的时间内,对组织机构资源进行计划、引导和控制工作。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成果指向性突出。应用项目管理使管理者有总体概念,目标明确,围绕目标使管理工作按照一定次序有序进行。在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中,项目的开发被分成5个阶段:①项目启动;②项目计划;③项目执行;④项目监测;⑤项目完成。不是每个项目都必须经过以上每一个阶段,因为有些项目可能会在达到完成阶段之前被停止,有些项目不需要策划或者监测,有的项目需要重复多次阶段②、③、④。
三、工程硕士教育项目化管理可行性分析
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Paul•Grace认为:“在当今社会中,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从广义的角度看,凡事若以项目的方式运作,它就能作为一个项目,能运用项目以及项目管理的知识。工程硕士教育活动具有项目的属性。首先,工程硕士教育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工程硕士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分工协作、实施必要的监控和评价,最后也要接受验收。其次,工程硕士教育活动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这些资源和环境包括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层次、学校的性质、国家教育法规等。第三,工程硕士教育活动存在“项目关系人”。工程硕士教育活动的“项目关系人”主要包括:学校工程硕士管理部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专业教师、学生、企业领导等。工程硕士教育管理可以视为一种项目化管理。主要表现在:第一,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是过程管理。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活动是综合运用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来对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设计、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过程。第二,工程硕士教学管理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工程硕士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按照一定的原则、程序而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管理。第三,工程硕士教育管理强调对质量的管理。项目的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之一。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管理是教育管理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只有严把培养质量关,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计划规定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工程硕士教育作为一种研究生的培养途径,具有明确的目标、对象、流程,可以作为项目来加以管理。以项目管理的原理和理论为核心,建立适合教学实际的新型项目管理流程和标准,实现项目管理的重构,即体现了从项目管理的维度看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我们称之为工程硕士教育项目化管理。
四、工程硕士教育项目化管理具体阐述
(一)基于项目管理维度,构建合理的工程硕士教育项目化管理组织结构
合理的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是确保工程硕士教育工作顺利运作和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项目管理者针对项目特点设计一个适应环境的合理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模型,把实现项目的目标任务与管理组织职能、职权和规范有效地配合起来,通过团队组织的努力,汇集个人的才智和能力,以达到最佳效果。在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虽然各个培养院系都有参与,但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某一个培养院系完成的。基于项目管理维度的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模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在工程硕士培养院系里确定一个该专业工程硕士教育的负责人,类似于“项目经理”,对整个培养过程负全责;第二,应区分项目工作与日常工作,对日常工作的管理,由XX专业工程硕士中心负责,例如,资料收集与整理,与学员进行沟通、协调;第三,指导教师、任课教师分别为课程教学阶段与论文培养阶段的重要参与方,对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第四,XX专业工程硕士中心、指导教师、任课教师的工作,还需要接受来自督导组的监督和检查。
(二)运用项目管理工具,推进工程硕士教育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
社会对工程硕士教育需求是多样化的,各培养单位根据自身科研特色、行业背景结合社会经济细分市场的需求,发展各具特色的工程硕士教育模式。即使在同一培养单位不同培养领域的工程硕士市场需求也不尽相同。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工程硕士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在质量、时间、成本等条件约束下,以为不同类型企业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实践人才为目标,打破工程硕士培养周期重复化的先例,以项目管理的维度来看待每期的工程硕士教育,利用项目管理工具WBS(工作分解结构)对项目工作进行结构分解,按照“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与监测—项目完成”来实施工程硕士教育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见图1)。
1.项目启动阶段。以分析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工程硕士招生计划,并组织考核以确定最终录用学生。项目启动阶段是整个项目的最初步骤,对应于工程硕士教育来说,主要体现在招生环节上。
2.项目计划阶段。制订项目计划,即明确特定项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结合培养目标,研讨确定培养方案。工程硕士培养项目计划更突出企业特色,企业对培养的内容、目标等会有明确要求,学校要在企业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对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资源、时间等进行重新分配与合理改革。项目计划要以满足企业要求为基础,同时能够有自己的特色。
3.项目执行与监测阶段。工程硕士教育项目执行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课程教学阶段和论文阶段。在课程教学阶段,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配备校内外师资,借助学员、企业评价与反馈机制,结合外部环境和外界条件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不断与市场需求的偏差分析和市场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培养方法,做到与时俱进,体现动态教学。进入到论文写作阶段,应切实落实“双导师”制,结合企业需求确定论文选题,建设企业与高校共同的产学研平台,加强双导师与学员间的交流及时调整论文研究内容、方法,使学位论文的创新科研成果能够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管理实践。
4.项目完成阶段。在工程硕士完成答辩后,进入了项目完成阶段,根据企业的评价与反馈,对项目进行必要的总结,查找差距和不足。同时,积极与企业对项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改进,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因为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性,需要通过总结、改进、提高,将成功的方法应用于提升下一期的办学水平,实现工程硕士滚动上升式的发展。
[关键词]工程硕士 教学 管理 信息化平台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
建设与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硕士作为一种在职学位教育,经过近十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领域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山东科技大学自2001年增列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以来,先后获得了“矿业工程”、“软件工程”、“工业工程”、“安全工程”等1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面对社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迫切需求,重视与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既是承担学位培养单位的责任,也是企业发展和在职工作人员更新知识的需要。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学位,它的录取、学习与培养和一般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程序有很大的区别。考虑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工作环境、领域知识以及工作与学习矛盾等方面的特殊性,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办学单位教育、管理、培养的功能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课堂知识传播与获取、面对面教学决策与服务的特点,是教学改革、管理机制转变和教育理念更新的必然。尤其是对于在职学位教育主要是面向从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企业在职人员,这类学员以“进校不脱产”的方式完成学业。过去曾经采用的定期上课辅导、现场课堂教学都是由任课教师集中面授某门课程,但由于学员普遍存在工作与学校的矛盾,再加上学员所在单位地域分散的实际,给教学组织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也使得工程硕士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迫切要求培养单位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完善培养各个环节,以满足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达到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目的。
本文立足于工程硕士培养信息化平台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围绕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把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后各个环节的课程成绩、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论文进度等重要事项的记录纳入其中,力求从工程硕士信息查询、学籍管理、教学环节管理、师生互动交流管理以及毕业过程管理等几方面入手,提高我校工程硕士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现
目前我校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不断增加,招生人数年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工程硕士教学管理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目前建立的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就是根据工程硕士教育的工作实际,在原有的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手工管理的基础上,开发了多功能、交互跟踪式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该信息平台把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各个环节的课程学习、作业提交、成绩考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提交等培养内容纳入其中,从工程硕士信息查询、在校学籍管理、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提高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Browser/Server)软件工作模式,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提供的网络资源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的信息及处理结果返回到浏览器和服务器。B/S模式的优点是具有稳定的技术平台,业务扩展、系统升级简单方便,它为异种机、异种网、异种应用服务的联机、联网、统一服务等提供了最现实的开放性技术基础。使用B/S模式,可以较好地满足基于Internet互联网需要以及面向师生的服务和互动管理,满足并发访问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使学员能够在线学习,需要拥有一台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以目前最为普通的计算机配置来讲,基本都可以满足需要。学生要自己负责个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配置,并确保系统具有足够的性能。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
构建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目的,一方面提高日常的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学员服务,另一方面为学位培养过程提供交互平台,有效促进学员课程学习、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以及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人员管理和培养管理两大模块。
1.人员管理功能
信息化平台人员管理功能包含指导教师和学员各自的个人信息管理,学员个人基础数据信息按照学员报名信息全部转入,指导教师信息由各业务学院提交到管理部门后转入。后期的维护由学员或指导教师本人完成。录取学员凭录取通知书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个人学籍的学号和信息化平台的登陆密码,指导教师由平台管理部门发放个人登录代码和登录密码,进入信息化平台后可以查阅和修改个人的基本信息,修改登录密码。
2.培养管理功能
培养管理功能是信息化平台的核心功能,通过使用该功能中的不同选项,可以完成培养计划的查阅和修订、课程的选择、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作业的提交、成绩与学分的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选题情况、中期汇报、论文提交、指导教师评语等内容,方便了学员课程的学习以及对培养进度与过程的了解,大大加强了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及指导老师全面、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掌握,强化了培养单位对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教学改革 研究生教育
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这标志着全球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随着各类供应链管理论坛、供应链管理年会在国内的不断举办召开,供应链管理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在各个高校里,供应链管理课程也越来越受到推崇和重视,不管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供应链管理课程都被列为必开课程。但是对于这门新生学科,各高校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则过于滞后。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教学效率,有必要对现阶段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研究生知识应用能力和从事研究能力。作者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联系研究生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颇受学生欢迎。但在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几点整改意见,以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改革,已有的研究只基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现有教育水平的分析,普遍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教学手段方法过于单一;考核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亦提出改良改革方法来提高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应注意联系实际;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试验教学,教学手段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实行案例教学;改革考核手段,全方位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将最终考试成绩与平时作业进行结合考核学生;运用“图钉式”教学理念,教学时候侧重于一个点的传授,并且在此点基础上发散教学。
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已有研究,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角度都基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而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以及目前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不同产生的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课教学问题,则没有任何研究。现阶段,高校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而对于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基本和本科阶段相雷同,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弊端亦愈来愈凸显。因此,对于研究生供应链管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目前在中国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硕士研究生教学阶段。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现阶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材与本科大同小异
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较短,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教材都大同小异更没有任何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的教材。因此,硕士生教学很难跳出本科生教学的思维框架,教学培养方式与本科阶段学生教育培养方式几乎相同,教学内容很难创新。
由于该课程范围宽广,而且教材基本相同,因此不管是在研究生阶段还是在本科生阶段教学,所讲授内容都较为浅显,深度不够。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所接受的知识大同小异,即使深度有所加深,亦无本质区别,导致研究生教学成为摆设。
2、教学任务单一
课本知识的传授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已经完成,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应该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侧重于研究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培训学生研究方法,启发研究思维,体会研究的严谨性。
现阶段,许多高校的研究生课堂教育偏重于课程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研究生研究能力、研究思维的培养。许多高等院校研究生课堂教育也是采用传统课堂知识传授教育方法,课堂上老师所讲知识较多,学生被动接受。在这样的教学任务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跟不上,跟大学生区别不大,亦没有体现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3、学生生源不同
在研究生教学中,供应链管理课程多开设在商学院,而商学院的研究生来自不同学院专业,特别是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有一部分本科阶段根本没有修习或者接触过任何管理知识,而另一部分本科则是管理类,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已经十分熟悉。因此,已有的管理学知识水平不一致。许多在大学阶段修习管理的学生对供应链课程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从工科、计算机或者数学等专业考过来的研究生对于供应链管理则十分陌生。学生已有水平差异较大,也增加了研究生阶段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难度。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思路
1、教学内容要创新
对研究生教学不能像本科教学一样注重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对于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的教学,教学内容应更为发散。管理学科中,各分支学科都彼此联系,因此在研究生教学中,更应注重于发散知识传授。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联系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与运作管理等课程知识,将学生们的思维带到管理学中的不同学科,将管理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系统设计部分教学时,将管理信息系统学科里系统设计的知识融入供应链管理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新的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同时,能够与曾经所学管理信息系统知识想结合;在进行仓储管理教学时,可以与生产运作管理中库存管理相联系。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能回顾曾经所学知识,吸收现学知识,并能融入贯通,而且在发散思维后能引导学生思维回归于本课程,让学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形成一个系统框架,并能收放自如。
2、教学任务多元化
针对上述提出的教学任务单一,供应链管理教学侧重于书本知识传授,对研究思维方法培训较少的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在讲授时应注重教学任务多元化。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穿插传授管理研究方法知识,启发学生进行研究的思维。供应链管理这一领域发展时间不是很长,对此研究还属于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时,更容易在课程传授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首先,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可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原理是这样的,以前的学者们是根据什么样的思路想法将原理理论概括出来的。在讲述为什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顺着研究方向思考,让学生形成一种研究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的方法,在自己的研究中,学会用这样的研究视角发现研究问题。其次,讲授供应链管理课程,对于各类模型,在教授课程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这样的模型方法,是否可以考虑将之使用到别的领域中,或者可以整合不同的模型来形成一个新的模型。供应链管理中许多模型亦是通过以前的模型方法改进后,基于供应链管理思考,形成新的模型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用已有的模型方法来研究新问题,可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3、“差别”对待学生
对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学生大学阶段修习的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育方法来提高学生整体满意度。
在实际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班上27名学生中以前学过或者接触过供应链管理知识的有7名,从来没有接触过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学生有20名。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所讲内容过于简单详细,曾经学过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所讲内容复杂深奥,从没有接触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的学生则反映完全听不懂。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教学时可对学生进行“差别”对待。对从没有接触过供应链管理知识的20名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应予以较为详细的讲解重点和难点,给他们布置基础任务,让他们在课后予以自学;主要注重于基本框架的教授,让学生能很快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大概了解,迅速入门,且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知识有一个总体把握,激发这一部分学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学习的兴趣,积极督促他们在课后的主动学习并且进入状态。
而对于以前曾经学过或者对供应链知识有所了解的7名学生,则在讲课之初给其布置任务,让其自己查阅关于供应链管理方面较为新颖的文献,进行阅读,并且将文献整理,在课程的最后两节课上给全班讲解。通过这种方法,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接触了解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新的知识理念,最后跟全班同学分享时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沟通能力。
通过“差别”对待学生,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到知识,且都满意,从而激发学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对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新颖理念都能熟悉理解。
三、结语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已经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由于其发展历程较短而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吸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目标和如何提高学生兴趣的角度,提出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改革视角。以往的研究基本都注重于强调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手段等,且多注重于理论研究,提出大而广的改革手段,而本研究则从细微的角度,联系实际,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倡导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我们亦在硕士研究生教学时进行实践实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陈皓:信管专业供应链及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09(5).
[2] 张圆圆、邱荣祖:浅谈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J].中国市场,2009,5(19).
[3] 黄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
[4] 李壮阔:“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PPPP-CC[基金项目]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研教改基金资助项目“结合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点探索‘自然辩证法概论’案例教学法”。
[作者简介]吴晓云(1974―),女,江西鄱阳人,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西方哲学,西方理论。
“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工程硕士需要学习的一门政治公共基础课,主要讲授自然界及科技、工程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自然辩证法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科学技术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等新兴学科的不断借鉴和吸收,自然辩证法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有了巨大突破,日渐发展为一门“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科学技术(工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具有交叉、综合性质的学科”[1]。与其他政治公共课相比,“自然辩证法”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理论修养的基本任务,而且承担着培养他们哲学素质和科学思维,切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等重要职责。为了更好地实现“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地探索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通常由教师事先选择一些科学、技术、工程发展史中具有典型性案例,让学生自行组织研讨,使他们通过主动查阅教材和教参,拓宽理论视野,实现对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并应用所学的新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答案例问题。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传统教学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证明某个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的正确性,教师也会采取列举事例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该原理的理解;但是这种举例子的方式仍旧是以教师为主的观点论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材的知识和教师的讲授,缺乏独立思考过程和综合判断能力的运用。案例教学则不同,它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让学生自主分析、论证和表达,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的最大优点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由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所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素质培养的教学目的。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本质要求。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介绍科学技术工程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阐明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有利于研究生们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活学活用基本立场、观点和辩证法。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是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与一般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相比,他们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特长,而且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实践工作经验。如果针对工程硕士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室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结合工程硕士生的专业特点,多讨论科学技术工程的具体案例,使他们在实际案例中自觉授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技观、工程观和方法论。这既符合国家对于硕士生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一般要求,又与工程硕士生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相一致。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理论指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积极思考的成果进一步引发了教师新的理论思考,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实施案例教学应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一)教师精选案例
这是有效实现案例教学活动的首要前提。对于教学案例的选择,教师首先要在熟悉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在科技工程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物或事件作为案例。其次是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背景,“在讨论一般科学技术问题基础上,突出关于工程问题的讨论”[2]。最后,选择的案例专业性不能太强,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普及性和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的普及性。譬如,针对“辩证的自然观”这一教学主题,可以选择三峡工程作为案例,讨论人对自然的超越性和依赖性,同时讨论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二)学生自主讨论
学生自主讨论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引导同学们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通过自己动手查阅教材、教参及其他相关资料,找出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案例、得出结论。譬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就某一主题案例分组讨论。在组内讨论充分、基本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由各组成员自行推选代表发言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并积极应答其他各组同学的提问和不同意见,最后由教师作总结点评。教师还可以提供建设性思路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讨论。
(三)学生撰写分析报告
撰写报告对案例教学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案例分析报告是学生案例分析过程的书面呈现,它以文字的形式说明和再现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论文写作的基本哲学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案例分析报告写作的指导,鼓励学生采用规范的格式、创新的思维完整地书写案例分析的目的、相关知识点、案例简介、分析论证各大要点及最后的结论。为了有效提高学生案例分析报告撰写的质量,教师还应当依据学生撰文水平的不同分等级打分,分数以一定比例计入学生的课程总成绩。
三、案例教学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案例教学已经在“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中得到较多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这一教学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校方对案例教学方法的探索缺乏重视。尽管案例教学已经被论证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学实践中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部分原因在于学校对这一教学方法的认识不足、支持不够。一些学校认为,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设置上,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模式不符合常规的教学秩序,有违一般的教学考核制度。因此,他们并不十分支持这一教学方法的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然辩证法教师对案例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应用。
其次,任课教师对案例教学的不适应。第一,案例教学的课堂要求教师的角色变主讲为听者,这极大地挑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权威,尤其是对于那些资深的老教师来说,课堂主讲角色的让渡是难以接受的。第二,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的实际问题的敏感性,这一点也让部分教师难以适从。第三,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课前精选案例、课中组织和管理学生讨论、课后批改案例分析报告,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也让他们很难适应。
最后,教学条件对案例教学的客观限制。我国高校在“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课堂上,“师生比例悬殊,教师少、学生多,合班上课居多”[3]。一般一个教学班有120人左右,这给案例讨论带来很大困难。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对案例的见解,而课下与教师交流学习体会的渠道又十分有限。因此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可能导致有些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面和所掌握的理论深度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一些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不太配合,这极大地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实现了的突破和创新,但是这一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寻找对策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明国.从“科学技术哲学”到“科学技术学”――实现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第二次调整[J].技术与辩证法,2003(1):11.
[2]徐治立.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新思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107.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化管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07-02
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起步于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当年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十五年的发展,目前已涉及223个培养单位,4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8万9千余人,在校生213575万人[1]。实践证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位类型和人才培养规格,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工程硕士培养管理过程中的非专业化现象
1.教育管理理念的非专业化。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在培养目标、人才评价的标准上,趋同于工学硕士,缺乏相应的课程设置、应有的教育特色;在培养过程中,依然采用以培养学术型、科学研究型人才为主的教育管理方法,并未进行根本性变革;在质量评价手段上,存在片面、不健全等缺陷。
2.教育管理人员的非专业化。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低、年轻化且流动性强,能力不足、经验缺乏且对专业学位教育认识不够,这两点是目前工程硕士培养教育管理人员非专业化最突出的表现和不足。
3.教育管理制度的非专业化。制度是实施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然而在目前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管理制度的缺失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高校和企业之间职权、任务不明晰;招生、教学、论文环节的管理规范和准则简单套用工学硕士的模式;各组织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不够等,都是工程硕士教育管理制度非专业化的表现。
4.教育管理设备的非专业化。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采取在职学习、校企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时空上受到一定限制,有别于工学硕士的培养。开发管理网络系统,将工程硕士的入学登记、学期注册、成绩查询、答辩申请等工作纳入网络系统,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时空不变的先天困难,同时也有利于统筹规划、强化校企合作,做到管理上真正的一体化。但遗憾的是,目前这种专业的教学管理网络尚未形成。
二、实行专业化管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1.加强针对性,明确工程硕士培养观念。工程硕士,概括说来就是“依托行业、部门”而开展的一种学位教育,它最早是从工学硕士中分离出来的,其核心特质在于强调必须带有工程师职业背景。全国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这样定义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培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知识面广、具有独立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毕业后愿意到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单位,能较快适应环境、承担比较重要技术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要求“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应有的素质、水平和能力”,从该培养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其特殊性,与一般的全日制研究生有很大的区别。鉴于上述特殊性,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加强针对性,明确工程硕士培养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①促进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队伍完整性,工程硕士教育采取在职学习、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因此,从最合理、完整的队伍模式来说,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应由三部分组成:工程硕士培养学校的管理者、领导层;工程硕士生培养基地的教育管理人员(在校企联合的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当中,大多数企业均会建立起工程硕士培养基地,这部分人员是指在企业中的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人员,主要承担的是工程硕士在实践、实习教学环节中的管理工作,一般由企业的人事部门派出人员来兼任);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的负责工程硕士教育的管理人员。②提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上述三类人员是从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人员组成来源上来说的。从广义上划分,这三类人员都可以分成领导者和一般教育管理人员。如何来提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我们可以分别从领导层和具体工作层来探讨。领导层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中的分管领导;高校中研究生院的分管领导;各院系中分管研究生教育的院长。领导层面是质量保障活动的发起者和决策者,也是质量保障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因此他们在质量保障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鉴于此,为保障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我们认为,该项人才培养活动的领导层应至少具备以下素质:对方针政策的领悟性——能坚定又不乏创造创新性的贯彻落实全国教指委对工程硕士培养的教育政策和方针;较高的学术素养——掌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能够按照这些规律来出台政策、制定方针、解决问题;一定的管理素质——有较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能妥善处理各类实际问题、合理调配具体管理人员。如何来提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领导者素质,保障领导层具备上述能力呢?完善的选拔机制和完备的培训系统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如何提高具体工作层的管理水平,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提高重视、保证人员配置、形成管理队伍;加强选拔,重视培养。在具体教育管理人员的选配时,要注意选拔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服务意识的人员,同时最好具有所管理专业的知识背景,以便对培养方案的更好落实。③加强督导和咨询,保证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实现。根据我国的学位条例,目前国家层面上已经建立起“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该指导委员会由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学者组成,其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负责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全国专业学位教育。
3.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工程硕士教育管理制度专业化。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的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各环节工作的开展,需要通过管理制度的健全来明确;各组织部门的任务、职责和权限,也需要通过管理制度的健全来明确。按照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思路,在制度专业化方面,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必须从招生环节入手,着重规范教学管理环节,严格把关实践和论文环节,从“进口到出口”,全过程提升教育培养质量。在教学环节中,需要制度来规范的包括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弹性的学分制、规范的日常管理、严格的考勤纪律、优越的学籍管理制度、完善的导师选拔制度等。在毕业环节,通过制度来规范工程硕士的实践和论文环节,出台明确的质量标准和科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制度来要求企业为工程硕士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场地、设备、人员配备等各项保障。
由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殊性,以及校企联合培养、地域分布广泛、集中时间相对全日制硕士生少等特点,网络系统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的规范化管理和便捷服务就显得尤为突出。将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入学登记、缴纳学费、学籍管理、成绩查询、信息通告、学期注册、资格认定、答辩申请等工作纳入教学信息,服务于管理网络系统,不仅为工程硕士提供了方便,也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人员提供了更为便捷、系统的管理手段,开辟了更为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1]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网[EB/OL].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信息系统;综合管理
0 前言
从国务院学位学院委员会于1997年批准设置了工程硕士的专业学位起,工程硕士培养从最初的只有九个培养单位、十个工程领域、年招生仅一千多人,发展到如今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的主要人才输出渠道之一,其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规范管理在职工程硕士的学籍、培养工作,成为了研究生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在互联网与电子通信技术发展迅猛的如今,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是现今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解决方案。通过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中间架起一个信息互通的桥梁,便于三方及时沟通,从而实现准确、高效率的教学管理。
1 在职工程硕士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职研究生的工学结合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管理上不能完全照搬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在课程信息及时、监督培养过程方面要进行比较大的改善,针对其特点设计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管理系统,方便在职研究生准确获取学校通知的同时也增加其在管理中的参与感,更好的完成学业。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目前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大部分都是全日制研究生与在职研究生共用一套系统,造成数个环节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1-3]。
1.1 学籍管理
在职工程硕士的学制一般为3―5年,远长于全日制的研究生,并且毕业时间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学籍管理与监控上更为严格准确。在职工程硕士多数都已经脱离校园学习生活多年,重新回到校园后对于学校的管理缺少参与感,加之工作任务繁重与校内导师或院系教学秘书疏于联系,有些学员超出学习年限后并不自知,从而错过答辩时机。每年都有不少学员面临未取得学位就要取消学籍的境况,给学生的学业、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秩序都带来较大影响。
1.2 信息备份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为学员和管理者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诸多便利的身后,隐藏的是管理者过度的信赖与依赖,容易使其忽略信息备份和信息安全等问题。系统和数据不出问题的时候“顺风顺水”,系统出现问题之后却“一筹莫展”。教育管理的数字信息化虽然比实体纸质记录在存档和整理方面来的简单、迅速,但也同样面临着丢失和损坏的风险。
1.3 信息安全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包含大量的学生信息和学校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旦遭到破坏会对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正常工作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管理者和维护者对于信息安全有足够的重视,设置和维护防火墙以防范网络病毒与黑客的攻击。由于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都是由第三方开发,后台服务器即使是存放在学校,维护方也有最高使用权限,签订数据安全协议也是必要的。数据的安全与保密都是要长期注意与投入大量精力的重要课题。
1.4 二级管理中的权限分配
大部分高校的在职工程硕士管理模式也是沿袭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二级管理制度,而在职工程硕士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也同样需要体现二级管理,院系教学秘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明确系统中的权限分配。高校在在职工程硕士的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混乱,在管理中既要保证院系教学秘书的足够管理权限也不能赋予其太高权限,不能把管理权利全部放在院系,以免出现管理过于松散的情况。
2 一些措施建议
1)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善预警系统,对于临近超出培养期限的学员,要适时给予提醒,并同时提醒其导师,以督促学员完成学分、开题,并在培养期限内完成论文与参加答辩。同时系统要具备学员的培养中间过程监控功能,管理者需要实时观察并了解学员的学习进展,“到什么时间就该做什么事”,做好提醒和督促的工作,使学生的在校学习顺畅、紧凑、高效的进行,从而减少学员超出培养期限被取消学籍的情况。
2)虽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代替了很多纸质记录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工,但是信息备份工作一定要做到位。一是平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网络数据丢失、损坏;二是信息数据与实体数据同时备份,如每个学年的纸质成绩单、纸质学籍卡片等,都要打印并留存,以备不时之需。对于在职工程硕士,外地进修班的数据更是要重视并存档,例如开课的课程记录、进修班人员名单、课程设置表之类信息,都要妥善保留和存档。
3)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其所修课程要满足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培养方案与学生选课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登录自己的用户,了解自己的培养方案并查询所修学分是否满足了培养方案,增加学员的管理参与感并及时了解自身情况。对于进修生考取在职工程硕士入学资格后的课程免修管理,需要有明确的规章管理制度规定,来决定新的管理程序和操作方法的更新,使得信息化的内容与管理制度统一、协调,使管理平稳、有序。
4)要重视信息安全工作,重点保护在网络上已经存储了的数据安全,以防不法分子对软件破坏,从而通过非法途径获取教育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或利用教务网站平台不实信息,做出危害学校和学生的利益的事情。对此,要积极设立功能健全的网络“防火墙”以抵御病毒和黑客的攻击。除此之外,要经常对所有的关于学生的信息备份,定期组织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信息化管理能力及网络操作能力。同时,学校应考虑到教务人员熟悉管理工作周期较长,尽量减少教务管理者的变动,也是有利于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手段。
4 结语
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的发展,也有利于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教育管理网络信息化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在职工程硕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开发和完善,无论从技术上、规章制度上、管理人员配置上,都需要随之进行变化和改进。各高校只有从自身出发,结合在职工程硕士的工学结合的特点,不断探索、思考,通过现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改进管理的方式,提高管理的水平,从而推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仇守银.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荟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慧.浅析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09):50-50.
[3]王莉莉.在职硕士综合管理系统构建[D].复旦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