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机电专业实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5:56:20

序论:在您撰写机电专业实习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机电专业实习论文

第1篇

要达到机电专业实习目标,实习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当下的职业院校需要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将提升实习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为重点。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存在着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践脱节,导致实习教学组织能力欠缺的现象。机电专业教师有其特殊之处,需要学校拥有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实习教师队伍。这就需要参与实习教学的教师必须掌握所教授专业的中级以上的操作水平。近年来,我国确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目标,对机电专业的实习教师更是提出了必须达到高级技工操作水平的要求。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各个职业院校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并组织多方面的交流学习,特别是向那些机电专业的老资格职工学习。

二、机电专业的实习基地

当前各职业院校都十分注重实习设施、设备的建设。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有效的实习场所,真正提高机电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需要加强对硬件环境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校内实习基地。校内的实习基地是学生走出校园之前的练习场所。要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建立起一个与教学目标相符合,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实习基地。具体来讲,需要拥有足够的专业化设备,不仅是从数量上,更要从质量上加以保证。在建立完善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学校需要随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计划,与企业用人的要求相适应,与学生的接受程度相适应,切实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广泛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校内的实习基地虽然与理论结合最为密切,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最为便捷的场所,但是仅仅依靠校内的基地,是不足以满足实习教学的需求的,需要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可以尽快适应就业需求。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部分,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让学生真正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学以致用。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这种良性合作,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很好的人才培养基地,让其能够根据自身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人才;对学校来讲,更是可以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合作。

第2篇

1.1体系定位确定活动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操作,先自学,然后自己动手做,深入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发掘其探究的科学思路,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具体来说,负责课程开发实践的老师,组织安排练习,提供指导的具体问题,包括实践活动中需要的信息,实践活动完成的场所和其他对象确定。采取切实可行的研究对象,实践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为模拟实践,即让学生拆卸检测学校退休的办公及教学设备。其二为是实际的做法,即学校运行操作和维护现有的设备完成实践教学。这两种实践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教学与实践实验之间的差距降低,另一方面也变相地增加了学生的毕业的就业比例。

1.2建立可行性的体系这个体系包含四个部分,第一,学生的实践诉求较强;第二,学校的实践教师队伍充实;第三,学校的退休办公设备和教学设备的数量足够用;第四,扶贫教学实践。学生应掌握相关的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熟悉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的分析和设计;掌握获取、处理信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备基本的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能力。

2实践教学过程

通过在模拟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大学的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在实践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的相关资料和网络,涉及到结构、功能和原理自学的原则控制肢体行为调查为基础的学习,掌握原理为目标的原则。②对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自己熟悉的设备,熟悉操作规程,控制过程的各种功能。通过教学活动的实践服务,其不单单提高了学生的实用技能,使得课堂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拓展,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其次,学生通过在农村小学和中学教育的贫困支教过程,了解目前的人才在实践技术方面的不足,积极在农村中实施和应用技术实践,教导不仅支持教育实践,同时也为学生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检验测试的机遇。

3评测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五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并且这种评定要有可操作性,主要是定量分析。有些活动是要一定的记录的,如规章制度和各种实践活动报告书以及活动记录;实践技能则需要进行检测,一是可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设置、处理问题,定量考核记分。二是利用第二阶段的实践-服务,对于前期实践的效果采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来检验记录安排任务量和完成任务量的百分比,再加上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点。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接闪器;防雷引下线;接地装置;

引言:管线暗敷设随着现代电子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智能化建筑的兴起,建筑电气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类管线将越来越多,对防雷、防电磁脉冲等保护措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设备设计中的一部分,建筑电气设计与其他专业特别是与结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基于这一点,将分几个方面对电气设计、施工中与结构相关的若干问题加以讨论。

1 利用建筑中的结构钢筋进行防雷与接地

在《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多次提到在防雷设计时,应优先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钢筋或钢结构等自然金属,作为防雷装置的一部分,使得在保证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兼顾经济性。因此,如何利用建筑物的金属导体是防雷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1.1屋面结构与接闪器。现代建筑艺术除了追求立面上丰富多彩的线条外,对建筑物顶部造型也力求变化。由于新颖的薄壳、双曲面网架等大量运用,屋面已经不能再简单的分为平屋面和坡屋面,这给防雷设计带来一定难度。在设计中除了应按《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附录二要求的在屋顶外沿和突出部位等易受雷击处设置避雷带外,直接将屋面结构钢筋作为避雷网的一部分也非常必要。

出于防水抗裂考虑,屋面结构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板,其钢筋由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组成,配筋较密,连接点较多,并且板钢筋均与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通路。突出屋面的塔楼、楼梯间等也均通过钢筋混凝土柱或构造柱与下层结构相连。因此,当利用建筑本身的钢筋作为接闪器时,在结构钢筋连接的关键部位如柱内钢筋与梁钢筋绑扎点处进行焊接,即可满足形成电气通路的要求,也就是GB50057-94第3.3.5条条文说明中指出的:“在雷电流流过的路径上,有一些并联的绑扎点时,就会是安全的”。该条文说明同时指出:“利用屋顶钢筋作为接闪器其前提是允许屋顶遭雷击时混凝土会有一些碎片脱开及一小块防水,保温层破坏”。这对屋面结构损害不大,不会影响到建筑物安全。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是,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如金属架、广告牌、旗杆、太阳能热水器、冷水塔、航空障碍灯等,除了其尺寸应符合GB50057-94第4.4.1条及4.1.2条规定外,由于上述金属物通常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屋面板上,或固定于素混凝土基础上,故需通过可靠的电气连接使其形成电气通路。突出屋面的非金属物,按GB50057-94第3.3.2条规定应安装接闪器并与屋面防雷装置连接。

1.2利用混凝土柱、墙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不同结构形式的各类建筑中均设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柱,如在砌体结构中设置的构造柱,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框架柱、剪力墙等,柱中钢筋直径按《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3.2条规定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纵向钢筋最小为4?准12,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柱配筋通常采用Φ14以上螺纹钢筋均可满足GB50057-94中第3.3.5及4.2.1条要求。柱中钢筋的连接形式通常采用绑扎连接、焊接和机械连接,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规定,避雷引下线的连接为搭接焊接,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因此,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在土建中如果是采用对头碰焊的(在工程中常用的焊接形式有闪光对焊和电渣压力焊,均属于对头碰焊),应在碰焊处按规范补焊搭接圆钢。

1.3利用基础地梁作为接地装置。建筑物地基的形式可分为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箱形基础、桩基础以及复合地基。按GB50057-94第3.2.4条、第3.3.5条、第3.4.3条、第4.4.3条规定,接地装置应在地面50cm以下,第4.3.5条还规定: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或采取绝缘保护措施。建筑物基础埋深通常由基础自身高度、地面下预埋管线高度及防冻防腐蚀深度等因素决定,一般均大于0.5m。但是在如图1所示的砌体结构中,墙下条形基础由于建筑防水要求,基础圈梁通常设置于标高-0.060处,以代替防潮层,因此不能作为接地装置。而柱下条形基础及筏形、箱形基础在基础底面设有肋梁,柱下独立基础及各种类型的桩基础均设有基础拉梁或承台梁,以上都可满足作为基础接地体装置的要求。

2 电气管线的预埋与结构布置

电气管线的敷设方式分明敷和暗敷两种。明敷是将管线安装于墙壁、顶棚的表面,对结构影响不大,而暗敷则完全不同。暗敷中,电气管线的预埋是建筑安装工程中的重要部分。电气预埋管线的特点是根数多,平面布置复杂,特别是在墙体中的垂直预埋管线和在楼板中的水平预埋管线由于削弱了结构构件截面,对结构构成一定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2.1垂直预埋管线在结构墙体中的敷设。当垂直预埋管线埋设于在钢筋混凝土柱或者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时,敷设方法相对简单,仅需将线路套管改为钢管,并与结构钢筋绑扎固定,防止在浇筑振捣混凝土时偏位。由于电气管线直径较小,对混凝土墙、柱影响不大,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但是,当管线垂直埋设于砌体墙体中时,埋设方式相对复杂,这也是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矛盾较多的地方。结构墙体的形式主要有砌体结构中的承重墙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非承重填充墙,下面就这两种情况分开讨论。

(1)在砌体结构承重墙上的埋设。砌体结构包括砖砌体、混凝土砌块砌体、石砌体等。首先,在砌体结构中不允许开设水平及斜向通槽,水平预埋管线通常埋设于每层圈梁中。埋入墙体的垂直预埋管以前均直接在墙体上剔槽敷设,但是这种做法会对结构墙体造成损伤,特别是当并列埋设的管线较多时,对整个墙段的承载能力都有影响。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第6.2.14条“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在砌筑砖墙时留下120深凹口,宽度可按并列管线数量采用一砖或半砖,待管线预埋后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实。

当采用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时,也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砌体中的孔洞埋设管线,按GB50003-2001中第6.2.14条注“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允许在墙体的竖向孔洞中设置管线”。但实际上常用的KP1型多孔砖孔径约20mm,DM1型多孔砖孔径约18mm,都较小,而且砌块较重,组砌时要求灰缝错开,故此方法施工不便。

当墙体为半砖墙时,按照规范,在半砖墙内不准暗敷管线,如不可避免,则采用局部加设混凝土构造柱的形式,将管线埋设于柱内。

(2)在混凝土结构填充墙上的预埋。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仅承担墙体本身的自重,常用的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此类材料的特点是强度低,自重轻,即使发生破坏对主体结构也无影响。因此,在填充墙上的预埋仅仅需要考虑抗裂、隔声等因素,在填充墙上开槽不宜超过墙体厚度的一半。

2.2水平预埋管线在结构楼板中的埋设。结构上楼盖主要有预制装配式楼盖、现浇混凝土楼盖以及无梁楼盖、肋形板楼盖、叠合板楼盖等,由于前两种形式较为常见,这里仅针预制装配式和现浇混凝土楼盖两种形式加以讨论。

(1)水平预埋管在预制装配式楼盖中的埋设。预制装配式楼盖包括预制双向预应力大楼板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板,通常使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虽然按板的受力钢筋种类分有冷拔低碳钢丝、冷轧带肋钢筋等区别,但板的截面形式及受力钢筋排布形式基本相同。在预制板楼盖中布置管线需要预先向结构专业了解预制板的布置方式使管线沿预制板中圆孔或板缝布置。需要注意的是,在圆孔中布置管线时,引出凿孔要避开板受力主筋位置。当管线沿板缝布置时,由于通常板缝宽度为20~30mm,预埋管线会导致灌缝难以密实,可与结构专业商量采取40~50mm板缝,在板缝中附加一根?准12钢筋加以解决。

(2)水平预埋管线在现浇混凝土楼盖中的埋设。随着混凝土材料变化和施工技术的进步,现浇混凝土楼盖成本逐步降低,施工工艺逐步简化,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电气管线在现浇板中的平面布置方式较为灵活,但应注意不宜将管线在现浇板内交叉,也不可并排布置,同时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部分第5.1.9条中指出: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电线管最大外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这是由于现浇板的板厚一般为80~150mm,管线对混凝土截面的削弱比较大,而且通长的管线会在混凝土板内造成薄弱带,处理不慎就会引起混凝土板开裂,或留下工程隐患。

在现浇板中敷设的水平预埋管也应采取预防机械损伤措施,埋设于现浇板内的管线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的10倍。

第4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完善实践教学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是新疆财经大学2012年批准的教学改革课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教学活动的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检验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方法等转化为实际的技术和工作能力,从而适应行业以及职业发展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满足于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是保证酒店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沟通能力,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服务于酒店的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酒店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中,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各环节相对比较薄弱,忽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体现高校酒店管理教育的特色。这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酒店行业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出现酒店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

1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问题

1.1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效果不佳

尽管对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几种实践教学分类,但由于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实践教学被等同于实践技能操作的培训,日常教学中的认知实习和专业课程实习的时间常常不能得到保障,许多实验都集中于对理论知识的重复性验证,或是对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训练,综合性实习也多成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实习内容单一,很少能接触到中高级岗位的管理实习。其次, 很多高校由于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备,实践单位难落实,实习基地不巩固,无法有组织地安排实践性教学活动,学校只好让学生自行联系酒店实习单位,采取分散实习的模式,导致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难以落实,实践效果和成绩也无法客观科学的评定,实践教学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学校虽然也委派指导教师,但由于实习生所在的单位地理分布广,多而杂,学校鞭长莫及,无法开展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指导也往往成了空谈。这种模式虽然使学校获得了某种“解脱”,但必然导致学生实习质量不高等不良后果。

1.2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大部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具有专门教材,但是由于市场和旅游企业对实践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没能很好地体现到教材中去,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在实用性上仍存在些许问题。如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内容是由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教材改编而成,内容较多、理论知识偏深、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严重不足。因此,内容比较陈旧,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实际脱节,教材内容的操作性不强,难以满足酒店岗位需求。

1.3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

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否搞好,其师资队伍十分关键。从事实践性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酒店理论知识和突出的业务能力。而目前高校旅游院校从事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半路由其他学科转向研究酒店管理相关课题,或者是科班出身毕业后即从事酒店管理相关教学工作,这样的工作经历往往导致教师的理论功底深厚,但酒店专业实践经验不足,从而导致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和现场教学都处于弱势。所以,他们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的长处,但在无形之中就违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的培养要求。

1.4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设置不合理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紧密联系起来不能只停留在抽象概念和定义层面上。有些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虽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在课时比例设置方面还存在不够合理,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环节脱节。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应占总课时的比重一般不能低于 40%。然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课时设置上占到 15-30%的却有半数以上,能够落实 40%甚至以上的高等院校相对来说还是较少的。

2 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2.1 进一步明确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化,所以,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较深厚的酒店服务理论知识、较强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必须结合酒店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当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

2.2 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和管理机制

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学校应成立统一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制定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从总体上对实践教学进行组织、监督与控制。实验室应配备相应的实验和实训管理人员,制定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使用规定、实验室工作人员制度,统一负责管理、监督学校的实践教学过程,处理日常的管理、监督和对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组织与调配。同时各院系还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制定实验操作规程,逐步形成较为完整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体系。

2.3 合理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和编写过程中要邀请星级酒店行业有资历的从业人员参与,依据酒店行业颁布的最新标准编写出具有较强行业性,顺应酒店行业发展趋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其次,按照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课程的设置要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深化校企合作,拓宽校外实习渠道。

校外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各高校均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定性和规范化,高校必须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促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真正实现互惠互利、校企共赢。一方面,要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培训员工,配合企业做一些管理策划、开发规划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战锻炼机会。此外,还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聘请企业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授课等措施密切校企关系,确保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酒店业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人才,而酒店管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酒店理论教育,更需要酒店实践的训练,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义龙 . 高 职 院 校 酒 店 管 理 专 业 实 践 教 学 [J]. 实 验 室 研 究 与 探索。2010年第二期

第5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心理健康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这是一个实践性强、应用性大的学科,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就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酒店实习是这一工作的重点与中心。为了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胜任岗位要求,高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会安排半年的顶岗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临近毕业的一学期。实习的岗位主要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的服务人员以及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等部门的文员岗位。但在实际中,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除了个别同学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如劳动强度过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出现疲劳、水土不服、拉肚子等外,大多数是属于心里的问题,如果学生对实习不满意就会导致有消极怠工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会中途中断实习。

本文首先总结酒店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所出现的心理状况的种种表现,然后针对实习生心理状况的表现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酒店实习生心理状况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一) 实习前准备阶段的心理冲突

准备阶段是指酒店实习生在校期间,已经知道即将到来的实习的具体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学生的心理波动极易产生。主要原因是在实习前每个实习生都面临着选择实习地区以及实习单位的问题,而且可能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差异会比较大,并且大部分酒店要进行网络或现场的面试,以便挑选适合自己酒店岗位需求的学生,他们在面试时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外部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实习生,这就导致不能如愿的学生从一开始便对实习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实习意义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实习的目的不够明确,一旦实习不能如愿以偿,心理落差就大。

(二)职业认知适应期

职业认知适应期是指实习生已经被酒店录用,紧接着按照酒店的安排进行上岗前统一培训、酒店根据实习生的自身条件、培训的结果与酒店岗位的需求给实习生安排岗位,以及实习生初上岗实习的这一时间段。在职业认知适应期,因为实习生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对一切都感觉到陌生、好奇,心里既担心又期盼,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适应这一环境,能不能顺利的完成实习,期盼的是希望实习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希望在新的环境里大有作为。这一时期一般要持续20天左右。

在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的首先是角色上的冲突。在学校时,学生的身份很单纯,面对的除了同学就是老师,学生对学生角色已经非常的熟悉,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使每个人都养成了特有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一进入实习单位,首先面临的是角色的转变,由一名学生转换为酒店员工,另外,实习生还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上级、同事,同事中有老员工,还有新员工,有些甚至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这一切新的变化都会让实习生措手不及。第二是酒店的性质所决定的。酒店是企业,企业要盈利,因此酒店会根据岗位的需求和实习生的外形,如身高、长相来分配岗位,这样就容易使学生觉得不公平,尤其是对于外形条件一般而在校时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沉重的打击,甚至会使实习生产生离开实习单位的想法。第三,不少酒店把实习生当作难得的人力而不是人才,安排的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长,对于承受力较低的学生而言,情绪会比较激动,甚至采取逃避和消极工作的态度。

(三)技能熟练波动期

技能熟练波动期是指学生在经历了职业认知适应期后,对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岗位已经熟悉,与周围的环境也能够和平共处。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2个月左右。这个时期,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是暗流涌动。首先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的新鲜感慢慢消退,希望多接触其他岗位,能够轮岗。对于酒店而言,实习生的实习时间就是很短的,轮岗要付出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是很不经济的。当学生的要求无法满足时,就会大大降低工作热情。

(四)心理稳定成熟期

这一时期,实习生超越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极限而进入了心理稳定成熟期。这一时期是整个实习阶段非常重要的一段,实习能否圆满完成,实习效果如何,这一阶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时学生对实习环境已经非常熟悉,各种人际关系也趋于稳定。随着对各自实习岗位的熟悉,实习生容易出现自满情绪,在工作中也不像刚进入酒店时那么小心翼翼,谦虚谨慎,工作时会出现敷衍的现象,甚至有的同学会出现请假、迟到、以及旷工事件。这一阶段,学校的指导老师和酒店的相关管理人员要提高警惕,指导老师要及时与酒店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工作情况,可能的话要深入到实习单位,召开座谈会,与实习生面对面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酒店的管理人员这时期更要多地从生活上关心实习生,了解实习生真实的想法,学校和酒店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实习生对实习进行思考,不断增强实习的自觉性。

(五)情绪倦怠浮躁期

情绪倦怠浮躁期指实习生结束酒店实习而返回到学校重新学习后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实习生结束了酒店实习,完成了从学校到职场的过度,经历过实习的学生,对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时候就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在酒店这一服务行业工作,毕业后想转行干别的,但是很盲目,又不知道能做什么。于是直接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就是对专业知识的漠视;另外一种是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想毕业后继续在酒店工作,但经历过酒店实习后不想在酒店的基层服务岗,想进入酒店的管理岗,但由于酒店竞争比较激烈,尤其是管理岗位很看重员工的实践经验,对于只实习过半年的实习生来说,管理岗位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就容易使实习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地。

二、造成酒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本人对实习的认识有偏颇

1.实习生对酒店业认识不够。在校期间,学生接受的都是对高星级酒店的学习,所以在选择实习单位时自认为星级越高会越好,但他们缺乏对高星级酒店的具体了解,殊不知酒店星级越高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高,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有着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所以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无法适应高强度的酒店工作,心理落差就会更大。

2.实习生心理抗挫能力较差。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关爱,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太吻合。在实习时他们对自己的酒店员工角色认识不够,工作出现问题时希望酒店能够像家长和老师那样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其次是心浮气躁,不能踏踏实实的工作。好多学生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接受了大学教育,又学习了专业知识,理应在管理岗位上工作,不愿做基层服务员。

3.不同实习单位的实习生会进行交流。工作之余,实习生之间通常会联系,就实习单位的伙食、住宿条件、待遇、实习岗位、人际关系等问题会进行交流,一旦得知自己的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时,就会出现心里的不平衡,出现对实习的不满情绪,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介绍不够导致学生对实习作用认识不清。学校有完整的实习计划,实习计划的设计也比较合理,得到了大部分用人单位的肯定。因为学生对实习计划不够了解,导致他们不清楚实习与整体教学的关系,从而影响到对实习的正确认识。

2.培训教育及时但不够全面。学校会通过公示实习单位信息、企业推介会等形式进行实习培训,并且会召开实习说明会,但在校期间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对学生的思想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旦进入实习场所,面临复杂的环境,他们会感觉到手足无措,有恐惧的心理。

3.学校和酒店的双重管理有待于完善。学生实习时,虽然有实习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但很多实习指导老师同时身兼几职,平时与学生的联系主要通过QQ或电话,不能面对面地与学生沟通,更没有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跟踪。实习生一旦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情绪就容易激动,因此在实习期间要加强心理疏导。

(三) 酒店方面的原因

酒店是企业,要盈利,但由于酒店目前面临的好多问题,如工作辛苦、待遇低,尤其是目前我国的好多酒店不能解决员工的养老问题,所以酒店是目前人员流动很高的一个行业,平均人员流动率在30%以上,所以酒店实习生已成为酒店员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不断扩大的群体。由于实习生在酒店实习时间短,一般酒店不会把实习生当做储备人才来培养,而实习生希望在实习期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岗位,两者之间的需求有矛盾,从而影响实习积极性。

三、酒店实习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 做好实习前的心理预防工作

1.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重视。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学校生活的始终。在校期间,学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机会,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要安排心理健康指导老师,随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专业意识教育要贯穿始终。任课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就穿插对酒店行业的介绍,全面开辟和精心推进酒店“职业经理人”教育,引导学生学会面对酒店中的一些负面现象,理性判断和应对。

(二)做好实习期间的心理干预工作

学生在实习期间,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有专人能真正了解并关心实习生的心理状况,能及时跟踪实习生,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可避免问题向严重化发展。另外学校要有专人定期和酒店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防患于未然。

(三)做好实习结束之后的心理跟踪工作

1.实习中典型案例的总结。现在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生写实习周志或实习日志。实习周志或实习日志是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生活、工作的真实记录,不能流于形式。学生实习结束后,实习指导教师从中抽取典型的事例汇编成册,供学生交流或即将实习的学生学习,有利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社会,对下届的实习生也有好处。

第6篇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中进一步明确: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根据这些文件精神,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采用“2.5+0.5”的教学模式,即二年半在校学习,半年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较好地体现了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职业性和岗位性,但是由于机电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如下一些问题:(1)虽然在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强调学生实习要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但是由于就业的需要,有的学生在实习单位中所从事的工种、岗位与机电专业不相适应。(2)有的学生即使是在机电行业实习,但是其工作岗位简单,技术含量不高。(3)企业与学校不同,学校执行严格的作息制度,但企业往往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工作时间有特殊要求,如经常加班等,这就使得学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4)市场经济背景下,学生与企业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如果对实习单位或工种不满意,经常会发生单位变动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上述这些问题将使一些学生没有时间完成或难以选择合适、真实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直接的后果将使一些学生为了应付,从网上下载、拼凑,出现抄袭和弄虚作假现象,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为此,探索适合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模式,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2改革与实践基本做法

(1)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选择。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在第四学期暑假及第五学期的双休日时间安排学生进入有关企业进行岗前实践,在第五学期学生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确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利用在校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第二种形式是在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根据工作岗位自主确定论文选题。学生可以采取这两种形式中的任一种,其中第二种也是目前我们高职院校中大多数所采用的形式。我校对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与实践主要针对第一种形式,即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先按照第一种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完全体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文件精神;二是利用第五学期在校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由于学校与企业距离相对较近,学校和企业指导老师可以真正地共同参与指导。表1为我校学生2013年~2016年机电类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安排表,学生在按照这种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进入顶岗实习环节后,可以根据所从事岗位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向校内指导老师提出更换课题,指导老师在充分了解、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是否允许学生更换选题,一旦确认,学生必须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计划、要求完成相应的内容。(2)校外指导老师的确定。在采用双导师制时,其中一难点就是校外指导老师的确定。我们主要依托我校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该鉴定所可以开展车工、钳工、数控车工(铣工)、维修电工、汽车修理工、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调试工等48个工种的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每年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0余人,高级工以上近4000人,其中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培养机电类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500余人,占全市培训总人数的40%以上,我校2013年~2016年开展机电类企业培训人数情况如表2所示,这些工程技术人员来自企业一线、分布在一些不同的机电行业、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为此我们将机电专业毕业生按照其个人意愿及这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对安排,企业指导老师全过程负责第四学期暑假、第五学期周六、周日的岗前实践、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指导工作。(3)教学过程管理。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指导,我们采取了双线管理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一线为“学校—校内指导老师—学生”,另外一线为“企业—校外指导老师—学生”。具体实施前,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利用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上的优势,有效地促进校企双赢发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近几年,我校机电专业先后与中船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天明机械有限公司、连云港水表有限公司、连云港黄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机床厂有限公司、连云港金麦特现代制造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有效的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选题的确定、设计(论文)的指导由校内指导老师与校外指导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学校与企业同处于一个市区,两个指导老师的沟通,论文的指导均可方便的进行。

3取得成效

经过四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1)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和形式的改革,构建了专业课程新体系,深化了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2)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和企业需求接轨,学生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学有所用,良性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3)加强了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通过跟岗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共同参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优势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工艺问题,合作层次进一步提升,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互惠、互利、互动”。

作者:史明亮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07,27.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08,31.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 机电类专业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Graduation Design Guidance and Practic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AO Jianjun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graduation designs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mmarizes experience of guiding graduation designs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adopted mode of Integration of graduation design and working practi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ion designs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re embodie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integration of graduation design and working practice

1 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14号文《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其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①

机电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专业技术性强、就业行业口径最宽专业之一,专业技术性、综合性突出,其毕业设计是专业技术与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的综合,是各单项技术、单项技能的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发现技术问题,从文献、技术资料、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另外对提高学生写作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2 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指导与实践

笔者自2005年以来,一直担任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并负责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对于采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一体化模式,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

2.1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

(1)时间安排一体。高职教育一般三年制,时间短,教学课程多,把毕业设计安排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边顶岗,边毕业设计,时间上得到了保证。

(2)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一体。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是双重身份,既是企业新员工,又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也是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同时,进行学生岗位指导,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3)毕业设计课题内容与岗位工作一体。一般来说,课题由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确定。常见课题可分为以下几类情况:层次较高的技术应用设计类,比如:RS智能绕丝机电气系统的设计、钢铁生产火焰切割机PLC改造、基于TPC7062K触摸屏的微生物发酵PLC控制系统等;装配调试类: 高铁用电器组件的装配、单晶炉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橇装式加油机的安装与调试等;维护管理类:变电所系统管理及维护、英派斯跑步机使用及维护等;操作生产类:包装机操作与维护、电缆生产操作流程、计算机主板SMT的生产工艺流程、二极管生产工艺等;技术文献类:硬盘原理及其修复技术、机电一体化在纺织行业的应用与发展等。

可见,每一个课题均涉及不同的行业、企业,且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下,毕业论文内容与企业行业实际相结合,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改思路,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②

2.2 校内师生双选、校企共同指导

校内指导教师实行双选,教研室公示每位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擅长的领域,学生选择适合的老师, 而教师选择专业和方向对口的学生。教研室根据学生工作单位、学生岗位、教师指导人数集中协调,确定每位学生的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教师一般由企业安排的师傅、班组长、部门负责人担当,学生把相关师傅信息上报给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在走访学生时,要与企业师傅详细交流,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详细情况。

2.3 规范毕业设计格式标准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虽然在内容深度上降低了要求,但在逻辑性、规范性方面对培养学生文字书写、表达水平,提升学生文案处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毕业设计格式一直没有自己独到标准,一直以来都向本科设计看齐。我们在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形成自己的格式标准。实施中,适当降低语句表达要求,但是论文层次、逻辑条理、文字格式、图表格式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培养学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4 多形式组织答辩

提高教师服务意识,采用多样化的答辩方式。大部分在学校周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返校参加集中答辩。人数相对较多的企业学生,可以申请企业现场答辩,教研室业余时间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师傅共同进行。个别学生因参军、异地工作,采用书面答辩方式,提交答辩报告。

2.5 立体化指导、检查监督

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采用电话、QQ、飞信、Email等方式加强联系指导、督促,要求学生严格按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实施,学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阶段成果。规定指导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学生。教研室统一组织中期检查,加强检查监督,每月要求指导教师上报指导学生状态数据,如所指导的学生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企业指导师傅及电话、课题名称、进度等信息,督促教师加强指导。

同时,学校组织实施“百名教师下百企业”专项毕业工作检查,组织教师们交叉检查学生设计情况及教师指导情况。学校教务对每届毕业设计论文开展抽查、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推荐参加省级评选,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促进作用。

3 成效及思考

采用一体化的毕业设计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打破由教师出题,学生择题,理论完善,缺乏实践的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每人一题,起到了师生互动交流及教学相长效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专业发展潜力大,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一体化模式,适应高职学生现状,可操作性强,也体现了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高职特色,对实现专业目标培养目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然而,从最终形成的文章上来看,内容上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又不仅是学生简单的劳作总结,而是结合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专业技术的再学习、再提升、再应用。这种总结性、应用性的文章书写过程,帮助学生在平凡、简单的岗位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意义,更深入的了解企业、了解行业,从而更好地实现专业技术、职业技能的应用。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文章深度、广度、设计性、原创性存在不足,严格意义上说,不能叫设计,笔者个人认为称之为顶岗实结更为合适。

可以这么说,通过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升了学生技术、技能、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力,为其事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打好了基础。希望不久将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设计能够形成自己的标准及规范,更好地指导一线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