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6:09
序论:在您撰写马克思调查报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调查报告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应使用真名,如为团体作者的执笔人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处。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调查报告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宋体 小四号
b)摘要正文;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
c)关键词;关键词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检索价值。一般为3~6个
d)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为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是调查报告核心内容,是对调查过程的详细表述,不少于4000字(不含调查基本情况部分)。根据所调查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查报告内容分为调查基本情况介绍、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分析、思考建议、结语四部分,包括介绍调查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调查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与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调查报告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调查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调查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8.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调查报告的附录中。
二、撰写调查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调查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拟订调查方式
一般可选择:问卷式,访谈法,观察法,资料法等,若是问问卷式则要设计调查问卷
4.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调查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5.修改、定稿
报告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细则:
1.书写
调查报告要用学校规定的稿纸单面书写(必须用黑或兰黑墨水)或用计算机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稿纸边框线以外。稿纸不得左右加贴补写正文和图表的纸条,或随意接长截短。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标题(“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四号”“仿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
名称之间应空两格),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四号”“仿宋”),关键词(“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四号”“宋体”)。调查报告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
2.标点符号
调查报告中的标点符号应准确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调查报告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调查报告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6.标题层次
调查报告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7.注释
调查报告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8.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文中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6幅以内,用计算机绘制;若为照片,应提供清晰的黑白照片,比例一般以1:1为宜。插图一律插入正文的相应位置,并著名图号、图题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序和图题一般用五号字。
11.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置于正文末,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的先后,从小到大排序,一般序码宜用方括号括起,不用圆括号括起,且在文中引用处用右上角标注明,要求各项内容齐全。文献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al”.中国人和外国人名一律采用姓名前后著录法。外国人的名字部分用缩写,并省略“.”。
主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期刊: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 示例: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19年,第67页。
12.附件
附件内容包括一些过于复杂、专业性的内容,通常将调查问卷、抽样名单、地址表、地图、统计检验计算结果、表格、制图等作为附件内容,每一内容均需编号,以便查寻。
13.字体与字号
题目:黑体 三号 居中 作者名字:宋体 四号 居中
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宋体 小四号 加粗 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内容:宋体 小四号 作者简介、注释:宋体 小五号 加粗 作者简介、注释内容:宋体 小五号
马克思个性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现实性、主体性、实践性,对于当今社会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个性理论为指导,即以现实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个性理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宝贵资源。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马克思个性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一理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内涵
从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对于人的个性理论就开始了不懈地探索。之后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等这些著作展现了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并且指出,“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1]81但是人类却与周围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发生着联系。因此,人的个性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想象中的人的个性,而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中的每一个单独个体的个性。其次,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物。”[2]3说明人的个性在现实关系中居于主体地位,是能动的现实主体。另外,马克思在谈到人的个性时,还认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本质的统一。”[3]122也就是人的个性要想真正的得以彰显与发展,一定要参与社会交往实践,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实现。
2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基本特征
2.1现实性
马克思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社会形态中来探讨人的个性。他认为在这些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人对人的依附关系、人对物的依附关系,束缚着人的个性发展。根据这些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提出人的个性应该在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中逐步摆脱各种依附关系,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哲学中人的个性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马克思把人的个性放置于现实中,是在现实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中以及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来探讨人的个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发展性。人的个性是从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发展范畴之内的。另外,马克思还从人的现实劳动实践出发,认为在现实实践中人的个性逐步摆脱人对人、人对物的依赖,在此基础上进行物质生产。
2.2主体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要在在现实实践交往中得以彰显,人是世界的主体,要树立人的个性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4]5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4]51在这样的现实实践中,人的个性非但没有彰显,反而受到了束缚和限制。人的个性实践活动没有得到肯定和尊重,没有使个体得到发展,人的个性主体地位更无从谈起。马克思认为旧式分工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所以“要消除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旧式分工的消灭。”[5]20他认为通过消除旧式分工,在普遍交往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展现和发挥,从而确立其主体地位。
2.3实践性
马克思谈到“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122他认为人的个性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是在“定在”中的。并且他认为每个人的社会实践范畴就是其定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3]216其他的哲学家比如伊壁鸠鲁过分强调个性,他的“定在”表现为直线,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成了抽象的个性。马克思主张“定在的自由”,在现实社会实践中使主体超越客观世界,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因此,只有在普遍的交往过程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89也就是每个人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个性才能得以彰显和发展。
3马克思个性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个性理论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性、主体性、实践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指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以现实为基础
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73在马克思个性理论现实性特征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现实的人,是现实世界中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的人,是处在现实复杂关系中的人。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环境。从大学生的现实环境出发,不仅是课堂环境,更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大学生的关注点、期望、要求等等,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途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媒体迅猛发展,大学生密切接触新媒体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变得更为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把握当今新媒体功能多样化、信息渗透性、技术变革快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及时关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活动状态、关注点、疑惑与问题等等。只有从现实出发,把握现实发展的动态,从现实环境而不是从抽象主观的角度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这样就更具有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进课堂,还要进学生生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以现实为基础,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放置于整个高校教育体系现实环境中。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教育孤立开来,应该与智、体、美整个教育体系联系起来、协同发展。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出现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完全只寄托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他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关系这样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整个教育体系联系起来,比如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再是孤立的课程,从而为学生个性发展、能力提高提供帮助。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整个社会现实环境的支持,比如要建立社团、家庭、社区、政府多维度的一个社会现实环境支持系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2以大学生为主体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4]84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个性应该具有主体性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肯定大学生个性的主体地位。如果只是一味地强制性灌输,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4]91如果大学生缺乏独立的主体地位与意识,那么他们的个性是无法得到彰显与发展的,更加谈不上实践性与创新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个性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比如QQ、微信、微博等,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线上线下多维空间的交流,了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及学习状况。特别是现在“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观点,选择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避免产生抵触心理。也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要提供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每一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每一个大学生个性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规划。通过更具个性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设计,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从而确立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主体地位。
3.3以实践为导向
马克思认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122人的个性的发展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有些学生试卷考试可以得高分,但是现实实践却只能得低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实践为导向,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现实社会实践积极发展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3.3.1高校校内的实践活动
在高校校内,可以开展班级演讲比赛。对于大一新生来讲,可以以“从中学到大学,我的变化与感悟”为题,进行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的准备、讲述过程,使大学生发现中学与大学的不同之处,也可以使大学生深入思索到底怎样适应大学新生活。还可以在高校校园内进行“道德与法律”的知识竞赛。大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了解道德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的起源与内涵、依法治国的意义等等。这样的效果比课堂上老师单一的讲授要好得多。对于大四的同学,可以设置模拟招聘会情境模式。让几位同学扮演招聘人员,另外几名扮演应聘人员。通过这样的的情境设置,使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到去应聘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哪些专业素质,如何在以后的学习中提升自己,也能为以后参加真正的招聘会做好充分准备。
3.3.2高校校外的实践活动
在高校校外,可以进行社会调查。根据大学生的关注点并且联系现实热点,展开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比如可以开展“‘美丽中国’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社会调查、“关于网络购物状况”的社会调查等等。大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设置调查问卷、接触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群、总结观点、分析数据,最后结合自己观点写出调查报告。这样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接收信息、展开思索、形成结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参观考察实践教育基地。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根据地、科技展览馆,也可以参观企业工厂、农村基层等等。通过实地考察,使大学生对国家历史、中国革命奋斗历程、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农村的发展现状、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现状等等有感性的认识。通过高校校外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个性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价值。以马克思个性理论为指导,即以现实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 需要层次理论在教师积极性调动中的应用策略 运用“需要理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激励机制在调动农村教师积极性中的运用 学校管理中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学校管理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 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运用激励理论调动员工积极性 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探析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性的调动 投资发展路径理论 我国博物馆经济的理论及其实施路径 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及其路径 简述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及其路径 绩效工资下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浅谈如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4(2004/12/09).
⑤杨秀玉, 杨秀梅. 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 29(2): 56-60.
⑥[美]彼得・G诺斯豪斯(Peter G. Northouse)著.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页.
参考文献:
[1]House R J. A path goal theory of leader effective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1: 321-339.
[2]Northouse P G.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M]. Sage, 2012.
[3]Harris A. Distributed leadership: What we know[M].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9.
[4]谭艳华.对路径――目标理论的认识及运用[J].铜陵学院学报,2006,5(3):11-12.
[5]熊志岗.试论学校管理者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D]. 华中师范大学,2007.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浅析
论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当代意义
社会冲突的理性审视及应对
论公共政策决策失误的原因及对策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公共行政模式的选择——由管制行政到服务行政
论民事诉讼中的“心证公开”——基于《证据规定》第64条和第79条的分析
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法律思考
论“同案不同判”现象的类型及应对
关于征地补偿纠纷的调查报告——基于武汉市、鹤壁市的调查
从文学的角度看人的基本需要
吴嘉纪诗歌研究述评
论李煜以物喻愁词在北宋词家中的回响
公共空间下的文学传播——试析贵州现代文学发生期的文学传播
杜尚艺术史价值之我见——兼论《拉锐街11号的门》在杜尚艺术生命中的隐喻意味
深刻抑或偏执——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亲情的消解
从《喜福会》的母女冲突看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
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分析——以《泰晤士报》北京奥运周期内对华报道文本为例
逆势扩张的媒介发展之路——新媒体时代贵阳传统媒体发展状况分析
论我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语境研究的认知转向
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
隐喻的认知机制和隐喻相似性
在英文写作中减少与特定句型相关的典型错误的输出——英语句型模仿写作明示教学实证研究结论之二
从人文角度探寻贝多芬晚期精神境界
浅议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权利与义务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征订启事
祭象的意义世界
因俗化民,圣人苦心——读王阳明《象祠记》
民族地区应急资源保障完善途径研究
财政支出具体结构优化问题探讨
西部县级地方政府执政能力评估模式的构建
劳动者的集体之人身份和完善集体合同制度的构想——富士康事件的启示
国家赔偿的悖论——以"农夫、统一事件"为例
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思考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论梁启超译介活动与启蒙思想转变
现代汉语中"着呢"的语法化路径探析
留学生使用"关于"一词的偏误分析
《汉语大词典》收词补遗十四则
都匀话老中青三代的语音差异
魏晋南北朝文艺"概括描述"批评法述论
清"红楼戏"首编者仲振奎家族文人群略考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环境元素对主题的激活
直面"荒诞"的第一人——默尔索的孤独世界
超越中的自我追寻——从自然主义看萨特的"处境小说"
近五年国内马克斯·舍勒研究综述
欠发达地区高校图书馆VPN实现及服务跟进
转型时期贵州铜仁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中学生阅读能力层级体系及评定系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试析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兼论王阳明的理想人格
土家族"过赶年"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价值
浅论南夷与南夷文化——夜郎文化研究之三
嵌入苗族婚育文化中的宗教仪式与禁忌——以凯里挂丁方言区苗族婚育习俗为例
贵州高原中心城市辐射区域研究——基于贵阳城市经济圈辐射域的简单实证
提升贵州旅游价值的差异化思考
石门坎平民教育运动之动因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源;知识;个人发展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这句话反应的是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一、关于个人发展
现实生活中,大家关于个人发展观点不一,有人认为要取得较好的发展首先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其次再是其他;也有的人认为现今社会特别是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最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是为人处世能力。两种观点无论持那种都可以使人成功,但看家本领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在理论中,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交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用公式表达: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就个人发展而言可以将其生存能力和看家本领理解为其生产力,那个公式也可改写为:生产力=个人能力+工具+资源。在同样的资源、工具条件下,个人能力起决定作用。个人能力不存在优劣之分,但掌握知识的程度不一样,在运用工具和分配资源时候人与人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导致的结果就有了优劣之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的付诸于其中任何一种,即使成功,那在成功路上另一种有可能成为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成功和发展是不能对等的,成功的前提是发展,同样成功之后也需要新的发展。
二、最优化个人发展
我们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会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社会能得到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充分说明,正是通过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建立和健全适合生产力发展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济体制,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The 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US Department of Laboor)就21世纪美国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并对国家调整劳动力市场、指导就业培训的咨询意见发表了《美国21世纪事业对学校的要求》的调查报告(What Work Requires of School,A SCANS Report for America 2000 )。该报告提出的21世纪美国全体就业人员应具备的五大能力是:(1)资源统筹能力──对人力物力资源的发现和对
这些资源加以计划组织和分配的能力;(2)善处人际关系同他
人合作的能力;(3)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4)认识复杂交错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运作的能力;(5)能利用多种科技知识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三大基础是:(1)能力基础,即有较高的读、写、算、听、说的能力。(2)思维基础,即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3)素质基础,即有责任心和自尊心,善交际,能自律,为人诚实正派。这个委员会提出的调查报告已引起美国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被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发展美国教育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可以看出该该报告中其对人才的要求是非常的全面的,从基础能力,掌握工具和分配资源的能力还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些缺一不可,人才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是电影《天下无贼》的一句对白。21世纪不会出现怀才不遇,这个社会从“不管白猫还是黑猫,只要抓住老鼠的猫就是好猫”就开始改变了。本文开头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话,就个人发展而言我想把它变为:任何一个人,在他的生产力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之前,他都由可能被他人所超越;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没达到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机遇时是不会出现。
综上所述可看出个人的发展和学习密不可分,也就是和知识的形成有很大联系,再通过组合资源、改善工具调整生产关系来创造出最大生产力和个人所能获得的最优化的发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一个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对于个人发展的思考,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并适时的调整生产关系使其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同时现实中由于资源和工具的多样化,个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限度的潜力,获得最佳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 从《说文》的女部字看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 中国古代妇女的殉葬制 浅析中国古代的妇女游戏 中国古代妇女的行动限制 中国古代妇女养颜秘方 由《说文解字》“女”部字看中国古代妇女非主流的社会地位 中国古代女医家 浅谈中国古代妇女贞节观 解析中国古代妇女缠足现象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探究 中国古代妇女法律地位探究 关于中国古代自传文研究的思考 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研究 中国古代仪式音乐研究的时间维度 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研究 中国古代画论的“比德”观研究 中国古代漆画的女子形象塑造研究 沈从文编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经过 中国古代登山活动的历史发展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5]卫斯.尼雅遗址农业考古探秘――精绝国农业考古资料搜括记述[J/OL].中国经济史论坛,http:///jjyj/trgj/hyjl.htm,2006-1-2.
[16]张蕾蕾.北宋时期西域诸国与宋贡赐活动考述[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2).
[17]陈征平.明清时期云南纺织业发展的形式及特点[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3(2).
[18]杨富学.回鹘文文献与高昌回鹘经济史构建[J].史学史研究,2007(4).
[19]章立明.滇南苗族葬礼中的麻文化[R]//中老泰越苗族/蒙人服饰制作传统技艺传承国际研习班田野调查报告,2000.
[2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1]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G]//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坎迪达・马奇,等.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M].社会性别意识资源小组,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A STUDY TO THE WOMEN WEAVE LABOR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ANCIENT CHINA
Zhang Liming
关键词:公允价值 可靠性 相关性 计量层级
一、公允价值发展历程及定义
(一)公允价值发展历程公允价值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爆发的贷款和储蓄危机。当时美国经济停滞不前,政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便逐步放开汇率和利率,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随之施行高息揽储的政策。但在经济停滞的宏观环境下,这种侧重性的单面政策的忽略了对贷款人偿款能力的评估。随着越来越多的贷款人无法按时足本足息的偿还贷款,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与日俱增,但在历史成本作为主导会计计量属性的情况下,这些不良贷款并未被人察觉。等到问题最终暴露时,有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联邦政府被迫动用1600多亿美元联邦储蓄基金进行补救。这次危机使得人们开始对历史成本提出怀疑,而金融界人士更是宣称倘若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问题贷款便会被及时发现,此次危机便可避免或者即使发生也不至于破坏性如此巨大。然而数十年之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次金融界人士却又把其原因归结为其曾经不遗余力所提倡的公允价值。他们不断强调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不断扩大乃至爆发的根本原因,该效应的存在使得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致使消费者投资信心丧失殆尽,金融市场趋于崩溃。虽然SEC和IASB都对公允价值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但公允价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受到公众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担忧仍是在所难免。
(二)公允价值定义 FASB、IASB和CASC均对公允价值给出了定义。FASB在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而IASB的定义则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CASC在与IASB合作进行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其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B的近乎一致。因此,对比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定义的异同便能得出更为完整确切的公允价值内涵见(表1)。(1)时间。FASB指出应该在计量日这一时间范围内计算公允价值,而IASB则对此则无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说,会计业务的流程可分为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步骤,初次确认的经济信息需要通过计算、汇总以及分配等计量程序记录在相关账簿中,再次确认的经济数据则通过传递与输出等计量程序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报告。由此可见,会计计量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FASB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中从时间角度提出了“计量日”这一要求,可以说强调了公允价值在经济信息的初次确认――输入和转化与经济信息的再次确认――输出和提纯这两个关键环节上的时间意义。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在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以公允价值入账,而在资产负债表日则再根据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在取得和调整这两个计量日公允价值参与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及时性。因此,FASB在定义中指明计量日无疑更加
全面。(2)交易状态。FASB对交易状态的描述是“有序”,而IASB所强调的是“公平、自愿”。所谓“有序”,应当是说关于资产和负债的交易活动已然按照正常的商业行为在市场上经过了长时间的充分发展,频率上足够高,数量上足够大,从而价格公开透明,能够以一种持续稳定的状态为人所知。而“公平、自愿”更倾向于说明交易双方处在一种平等的交易地位,不存在强买强卖,是在充分信息下做出的理性化决策。显而易见,FASB侧重从市场整体来刻画交易状态,IASB则从单个交易来考察。整个市场固然是由无数的交易双方所构成,但单个交易的“公平、自愿”却无法代表整个市场的“有序”,而市场若要“有序”则需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公平、自愿”的交易。所以,FASB用“有序”一词对交易状态进行定位在逻辑上是更为严密的。(3)交易主体。在关于交易主体的描述上,再次体现了FASB和IASB对于公允价值考虑起点的差异:前者侧重于宏观市场,后者倾向于微观主体。“市场参与者”是由交无数“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组成的,二者并无本质差别。需要注意的是,虽然FASB和IASB都没有明确给予解释,但“市场参与者”或“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应该是指无关联关系的理易者,并且在客观上有能力主观上有意愿去进行交易。因为只有这样才更加符合公允价值的计量初衷。(4)价格表现。价格表现是公允价值定义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货币计量在公允价值运用中的体现。FASB将其定义为“出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可以看到FASB更加肯定脱手价格。因为脱手价格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中所说的“经济利益的流人和流出”。而IASB所规定的“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则说明了其认为公允价值应当是交换价格。交换价格的理论依据在于所有理}生交易者都能够达成关于未来经济利益和风险的共识从而形成一个均衡价格。关于脱手价格和交换价格的孰优孰劣,目前仍存争议。脱手价格是对经济利益流出和流入的市价估计,更好地体现了公允价值逐市随时的特点,但脱手价格能否在任何情况下恰当地表达公允价值的内涵,仍需数据的支持和检验。
综上比较,在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上,FASB以宏观市场为基础要比IASB以微观交易主体为着眼点更加科学。从公允价值的计量层级上看,市价为最优计量次序,以市场为导向的定义更能与计量层级的选择次序一脉相承。FASB和IASB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差异,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不同应该是最重要原因。美国资本市场较为发达,FASB以市场为切入点恰如其分。而IASB作为一个国际性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必然要顾及各个国家不同的市场状况。各个国家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参差不齐使得IASB很难从市场的高度对公允价值进行描述,所以其以交易主体为切入点也无可厚非。随着FASB和IASB在联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编制工作上的进一步合作,相信公允价值的定义会更加明晰。
二、公允价值的理论内涵
(一)法学视角的解读――公允价值之“公允” 从语言学角度讲,公允价值属于偏正短语,公允修饰价值。公允一词源于法学,是指法官应遵循立法精神中的公平公正来判案。对于公允价值中的公允,从主体平等和真实自愿两个方面来解释是比较恰当的。(1)主体平等。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三条的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具体而言,该平等是指不考虑自然人年龄、民族、政治地位和
财产状况等客观情况的不同,也不区分其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而是单就生之为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无差异民事权利能力。从更宽泛的范围来看,该规定从法律意义上肯定了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不论经济实力的强弱和行政地位的高低,其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民法通则》中所提出的“主体平等”对于理解“公允”有重要意义。现代企业作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缔结,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等因其投入资源在数量和性质上不同,其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肯定不会平起平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凭借资本属性的差异强迫其他利益相关者违背真实意愿进行活动。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仍然要秉持公正的原则。如投资企业在运用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时,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应以其各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调整来加以确定。此时,投资企业虽然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是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投资企业不能因具有控制或重大影响这一经济关系而按照自己盈余管理的需要恣意确定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经济关系上的控制或重大影响不能超越法律平等之上,投资企业在确定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仍然要按照计量层级的要求进行客观中立的计算。因此,主体平等是公允价值能够得以运用的重要前提。(2)真实自愿。如果说主体平等是公允的客观先决条件,那么真实自愿则是公允在交易主体上的主观显现。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指出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自愿原则。此处的自愿是指民事活动主体能够在非极端环境下独立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任何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非自愿行为法律均不予保护。在公允价值计量层级的选择中,活跃市场中的报价为首选。而大量的交易双方按照彼此的真实意愿自由选择交易方式和确定交易金额是形成活跃市场的先决条件。一个充斥着强买强卖的市场必然难以持久,更遑论活跃。可以说公允价值最后之所以能够形成,就是交易双方在真实意愿下达成共识的结果。(3)公允保证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在已有的研究中,学术界对公允价值能够充分体现相关性几乎没有争议,而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质疑却从未停止。尤其是在与历史成本比较时,公允价值由于其可靠性的匮乏饱受诟病,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使用范围的扩大。根据FASB在SFAC2中的规定,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首先,公允价值的定义――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获得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本身就是对交易过程和交易结果的描述,自然是对真实世界经济现象的反映,符合如实反映的要求。其次,公允价值是在交易双方地位平等和真实自愿的前提下形成的,只要交易双方一直能以平等的地位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该交易即使多次重复,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其最后结果也应当是一样的。因此,公允价值是能够被验证的。最后,中立性是说财务信息在反映经济现象时不能带有任何偏见。公允价值在初始计量时是交易双方对资产或负债价格最充分真实的表达,而在后续计量时既确认收益也确认损失,不偏不向,从而能够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及时的客观反映。反观历史成本倒是因为对谨慎性原则的恪守而往往低估资产或高估负债,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中立性。综上所述,公允价值中“公允”所包含的地位平等和真实自愿使得公允价值在可靠性上不逊色于历史成本。人们对历史成本可靠性的支持大多是因为历史成本是过去交易形成的,就像已有的史实无法改变一样,过去形成的价格也是最为真实的。历史成本固然是可靠的,但可靠的绝不仅仅只有历史成本。只要能够保证地位平等和真实自愿,公允价值一样在理论上具备相当强的可靠性。
(二)经济学视角的解读――公允价值之“价值” 从上述对“公允”的法律剖析可知,只有在地位平等和真实自愿的情况下才可能形成公允价值,但公允价值的属性究竟为何,唯有对价值一词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答案。关于价值的研究,大致可分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派别。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区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而使用价值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在西方经济学的众多流派中,对价值的定义也是不一而足,但是都基本承认价值是能带给主体满足感的一种效用。可以看到,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价值大致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公允价值的主要计量对象是金融资产及其衍生品,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用马克思对于价值的定义来解释公允价值中的价值将会令人匪夷所思。如如果说股票的价值是凝结在股票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那么股票的价值就应该是股票发行费,因为在股票的发行费中包括了股票发行过程中公司、金融中介以及其他服务机构所有工作人员为之付出的劳动。再按照马克思所提出的价值规律――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股票的交易价格就应当围绕股票发行费波动。可这明显与现实经济生活中股票的买卖价格大相径庭。因此,用主体效用观而非劳动凝结观来解释公允价值的价值是比较合理的。在经济学中,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数据对于决策并不重要,人们对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预期才是当前决策的依据。每个人通过估计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并根据风险偏好等因素确定当前所持有资产的价格,当然,这个价格要能带给自己适意的主观效用。之后,无数的交易者便在公平有序的市场上按照这个使自己足够满足的价格进行交易。当某一价格所带来的满足感使得交易双方都可以接受时,交易便得以进行。从这个交易流程来看,主体效用观下的价值具有着眼于未来经济利益、以市场环境为依托和自愿等性质,而这些性质在FASB和IASB所提出的公允价值定义中都有所涉及。所以,主体效用观下的价值应是公允价值的经济内涵。价值保证了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相关性是说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正如前文所述,公允价值的“价值”是主体效用观下的价值,其形成的依据在于能够给交易者带来适意的满足程度,这个满足程度决定着交易者的经济决策。如果交易对象所支付的价格能够给自己带来足够的满足感,交易便得以进行,反之则终止。显而易见,该价值是判断交易是否进行的关键,与交易者的经济决策息息相关。
(三)公允价值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理想契合 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可靠性与相关性最为重要,而与两者有密切联系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在财务报告目标中孰先孰后更是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综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公允价值能够同时兼顾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也意味着能够并行不悖地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和提供与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相关联的信息。这种独一无二的优势正是公允价值极具应用前景的最重要理论依据。
三、公允价值的外在计量
(一)各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层级的规定 公允价值的定义说明公允价值的理论内涵,计量层级则提供了计算公允价值的手段,后者是用来不断反映与逼近前者的。虽然目前尚无有效的手段来说明反映与逼近的程度,但考察计量层级的选择对于充分展现公允价值的理论优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就像各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一样,他们也规定了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内容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FASB、IASB和CASC对计量层级的规定大致相同,只不
过FASB的规定更为详细一些。究其原因,应该是FASB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是以规则为导向的。在这三个计量层级中,首选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报价,这与前述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属性这一结论相一致。至于第二计量层级中所提到的计量方法,可以从资产(或负债)的近似程度和时间这两个角度来把握。对于相同资产(或负债),以其最近时期的交易价格来计算拟确定的公允价值,即“相同资产(或负债),近期价格”。如果是相似资产(或负债),则参考其在相同时间的交易价格来确定公允价值,即“相似资产(或负债),同期价格”。而第三层级的计量,就是借助估值技术来建立估值模型从而确定公允价值。这三个计量层级之间存在着选择优先级,即第一层级的计量要求无法达到时才采用第二计量层级,若第二层级的计量要求也无法达到才采用第三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