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11 20:01:24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教师德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

第1篇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体现。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不但要教学生如何诵读、理解以及鉴赏古诗词,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体会、运用古诗词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古诗词教学经验,简要论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对广大同仁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尤其是唐宋时期,古诗词更是发展到顶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古诗词作者,由于他们的存在,我国的古诗词才得以发扬光大。笔者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将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工作经验结合在一起,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存在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学习什么内容,都必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古诗词学习当然也一样,所以教师要善于将古诗词内容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歌曲,通过优美的歌曲引入古诗词创设的独特意境中。这种方法能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更深刻地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等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再引领学生做好诗词的分析,感受诗词中暗含的思想感情,既体现出作者对当时政治的关心,也表达出自己希望能够重返仕途的愿望。

二、注重积累,反复朗读

荀子曾经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鲁迅也曾经说:“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重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事情才有可能成功,学习过程同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才能实现质变,向前飞跃一大步。举例来说,我们如今都知道马克思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指导,他的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能够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恐怕没有人知道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艰难过程。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常年泡在图书馆中,以至于脚下形成一个坑,他阅读的书籍超过一千五百本,写出一百多本读书笔记。马克思还灵活掌握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语言,他在自己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写出不朽的著作《资本论》。可见,无论什么专业的知识,一定要注意积累,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自然会融会贯通,因此古诗词教学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另外,要想学好古诗词,不能忽视诵读的重要性,只有多读,才能形成语感。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只有多读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刻思想含义,也只有多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以及其中的写作方法。只有多加诵读才能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三、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诗词作者在进行古诗词创作时,往往有一定的背景条件,有的时候是借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有的时候是通过事物描写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等。所以,如果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创作背景,将会非常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诗词的基本内涵。举例来说,当学习《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战争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了解到战争带给人们痛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便与作者在感情上实现对接。如果教师不对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学生很难根据题目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当然也就难以把握作者真实的写作目的。

四、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

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也就是在古诗中最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字或者词,诗眼往往生动而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能够体现作者的推敲功夫。如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就是全诗的诗眼,不仅形象地刻画出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而且非常生动,活灵活现。又如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字可谓是一语双关,不仅夸张地表现出潭水的深,也表现出作者与王伦的友情深,将潭水与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刻画出了烽烟的挺拔,突出了边塞荒凉的气氛,“圆”字准确地体现出长河落日的突出特征,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简单的两个字便准确地描绘出一幅边塞景象,依靠自然景物衬托出作者孤寂落寞的思想感情。

五、品析名句,强化情感体验

好作品是千修万改而来的,名家的作品也如此,尤其优美的诗篇,都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分析古诗词不仅要学习其优美凝练的诗句,还要关注诗词的意境,进而探究诗人的情感。《江雪》的作者是柳宗元,他的这首绝世名诗的写作背景,正是被贬永州之时。“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运用对比彰显了天高地远的空旷,以及老翁的卑微渺小,用飞鸟无踪,反衬老翁的寂寞,万物皆躲避事事的侵扰,只有作者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己的操守,虽然被贬,无奈,但还坚守一份执着。

【结 语】

总之,古诗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一定要在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更要教学生灵活运用诗歌的创作手法。教师只有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才能逐步改善古诗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语感教学 意义 实施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主要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关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所在。 语感好的人可以灵敏地对语言资料的重点、好环、情趣等做出精确判断和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空间无限扩大;可以很快地运用语言流畅精确地表达含义。学生经常会死咬文字,偏离文章的主旨。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字优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切合实际地加强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才会大大增强,思考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语感在初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实施初中语文中的语感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朗读和背诵在语感训练中重要作用

训练学生的语感,必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要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感知语言,在朗读中锻炼语感。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朗读训练,注意引导学生借助语言词句去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头脑中能够浮现出课文中叙述的人与物,有真挚亲切的感受,从而感知课本中的内容,增强语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语言形式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感悟语言中的情感和乐趣。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朗读训练,鼓励学生读出感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的朗读。(2)要求学生读懂文章的文字语言的意思,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和理念,在朗读时,能够做到准确的掌控。(3)建议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进行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深入掌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以便能够引起学生自身的阅读思考中的共鸣。

二、比较分析词语,使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感知语言的魅力

语文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词语的意思,进而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主旨。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提示并帮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词语离开句子和课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在课文中的重要词汇要找出与它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两个词在课文中的不同,区别两词的意义。进行这样比较,锻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丰富含义,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学生只有通过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把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在教学中,紧扣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

三、开放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尽情地想象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会在朗读中表现出较好的语感。文章的内容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在朗读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某种事物的描述展开具体的想象,获得形象可感的具体现象。当然,有必要通过创造性、独特的思维填充、丰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去领悟课文内容和意义,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模式与自身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联系在一起,去感受语言文字在具体运用中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开发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想象能力。

重视学生学习思维习惯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感的水平,以下几方面可以借鉴:(1)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建议学生在业余的学习时间下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利用,来表现学生学习思维习惯的独特性;(2)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各样的学习思维形式思考课本内容,以便取得比较合理全面的语言认知感悟知识;(3)让学生能过展现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各自思维的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进步,从而促进他们语言感悟的内在生华。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学习的思维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和合理的思维发展空间,提升他们的语言思维感悟层次。

四、不断加强写作的锻炼

写作是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写作的训练,学生可以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和表现技巧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在写作时,我们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坚持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方面的方法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学习运用词汇的能力,发挥想象力,分析比较琢磨字词,想象比较,体验领悟,表达真情实感,最后不断重复修改,以形成自己个人独特风格的语言风貌。

五、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语言的的实践中获取语感

初中语文在教学安排上,尤其要重视学习与实践的联系。种种与实际相关联的教育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和知识领悟的层次,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运用中语言的表达水平和语言知识技能与用水准。这样的教学思维方式,一方面能够快速地培养学生语言全面发展的技能,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语言和语言技巧的能力,能够使他们的语预感能够快速得到提高。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文教育 体现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文教育在我国教育教学的体现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难点内容。但是教育事业发展到现在,人文教育却开始出现缺失,甚至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社会重理轻文的传统思想以及教师对人文教育的认识落后,导致了现在人文教育缺失的境况。语文作为我国母语学科,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体现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弘扬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

初中语文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生涯的筑基阶段,初中语文一旦加入人文教育,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但目前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却缺失严重,情况不容乐观。

现阶段,仍有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对于学生的重大意义,导致在教学环节中缺少了人文教育;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简单地讲解课文,没有深入挖掘课文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教学目的,致使学校和老师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出人文教育

1.深度发掘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其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猎范围也很广阔。从现代诗词到古体诗词,从散文到文言文,从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一应俱全。初中语文教材均是中外古今各位名师大家的作品,其意义与内涵都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将其中蕴藏的人文教育题材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例如,在《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分析其内容,更要深入挖掘写作背景与作者心理情感等。《沁园春・雪》是在全面抗日之前写下,其中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是赞颂了当时的各路革命英雄。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抗日的坚定决心。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可以热爱祖国坚决抗日的伟大品质展现到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2.加强与学生沟通促进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多样全面的,并不是仅限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广义层面来讲,人文教育包括了道德审美心理交际等方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促进人文教育。多与学生沟通,可以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习上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语文是一门理解记忆性的学科,与数理化等有严谨的公式和推理的科目有差异。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学过程的不足与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双方进行意见互换。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进,学生也可以明白老师重点想讲什么并着重掌握。其次,在生活方面,教师也应当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在道德观念上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教师虽然贵为师长,是学生的长辈,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长辈带来的只有压力。教师自身先放下教师的身份,真心实意地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用自身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学生,发挥自己作为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

3.在语文测评中引入人文教育

现今语文评测依然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初中语文单以一个数字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极不利的。语文教学评测应当引入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透过语文评测得以体现。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改变语文评测的模式,取消按照考试分数来划定学生优良的规则,改用更加有人文精神的模式。其次,扩大语文评测的范围,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道德素养水平以及平时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结果等均纳入语文评测的范围。通过这种综合考量,才能真实体现出人文教育。最后,引入互评机制。最了解学生的还是学生,学生通过相互评测,不仅可以发现自身的缺点,还可以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对于学生成长和人文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让学生互评试卷,可以发现学生互评都是按照标准答案来进行对错区分的,不存在酌情给分的情况。虽然从语文角度来说严格按照标准答案区分对错不太合理,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其能够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对错区分,没有加入私人因素,说明学生之间的评测是很客观公正的。

三、结束语

人文教育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其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健康的发展。虽让当前人文教育缺失较为严重,教育方式也较为缺乏,但只要教师能够认识其重大意义,并努力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人文教育,就一定可以将人文教育的观念普及开来,推动人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立影,李玉峰.兼论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语文建设,2014,(02).

第4篇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奇妙多姿的世界,因为有了人类而更加丰富绚丽,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而形成的,如果理论上仅仅把德育教育视为“政治思想”的同义语或“道德教育”的简称,那么在德育实践上就会失之偏颇。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它有一定的原则性:方向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原则、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原则、“有意”“有序”“有机”“有情”“有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

1.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师观。教师要有人格魅力,要有丰富的感情,为人师表,成为楷模。只有教师有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品格,才能在文章中找到切入点,联系点。联系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熏陶,品德教育,教师则影响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语文教师如果不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正确的教师观,语文教学不会取得成功。而应当以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挥传统教学中科学的有用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束缚,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同时,树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应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养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2.正确的新学生观。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看待学生。现代社会更注重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与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要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如果说游泳教练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师生同泳”。那语文教学也同理。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举、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如《背影》一文教学,我以前按照教参模式进行,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抓关键词和句进行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让学生分析其中动词所含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们并不认为是这篇名作的精彩片段,反而认为父亲买橘子给儿子这样的小事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并不喜欢,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心理很不是滋味。后来再次教这篇课文时,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我求学道路上支持。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次教学中,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激动,发言积极,更令人感动的是,有部分学生是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这次学生们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很投入。在这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轻松分析了文章的语言、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其实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以人教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3.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常见方法。①直接传输法;②价值辩析法;③纵横比较法;④适度延伸法;⑤情绪感染法;⑥情境陶冶法;⑦审美体验法;⑧角色扮演法;⑨类比迁移法;⑩实践操作法等。作文练习,社会调查等都能产生很强的教育力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44-0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处理教材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要让语文课以独特风貌吸引初中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材处理技能。

一、全局把握,分析各册教材,实现统揽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使学生领悟、学会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语文教师应由此出发,思考该如何让学生在三年初中学习时间里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有“全局观”,应对初中各册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体系。以阅读教学为例,七年级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对阅读方面没有做详细具体的要求,而级则要求学生逐步按“理解方法阅读的不同方法不同体裁的阅读方法”的步骤来掌握阅读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教授七年级语文教材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对课文作条分缕析的讲解,或者是把课文剖析得支离破碎,让学生丝毫体会不到阅读的美感和兴趣,而应主要从朗读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到了级,教师真正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阅读理解技能时,学生将会出现排斥心理,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教师应根据整个教材体系安排对各册教材进行巧妙整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的教学中,通过整合《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课文,选取其中一些优美的片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语言美,由此产生对文章的欣赏之情。到了级时,教师再通过整合《三峡》《短文两篇》(八年级下)《雷电颂》等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并主动学习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更深层次的阅读打下基础。当然,在对各册课文进行教学整合时,哪些应“长文短教”,哪些应“短文细教”,哪些应“难文浅教”,哪些又应“浅文趣教”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年级阶段授以学生相关的阅读知识。

二、利用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对单元之间的整合相对简单,但是要想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规律,使教材真正成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材料,还需教师具备一定的单元整合能力。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第二单元的所有课文都与“热爱生命”有关,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可将其归为“生命意识”“生命理想”“生命智慧”三个主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教师有目的的主题整合,加强了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又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五、第六单元都是反映古代文化底蕴、古人文化思想的古诗文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字和词的运用演化。教师可通过对教材的共性整合,使学生对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底蕴、文化思想及不同时代对文言字词的运用有明晰的比较,加深了解和认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如在第五单元先秦时期的《公输》中,助词“焉”与“为”通常合用为疑问助词(如“夫子何命焉为?”),而到了第六单元战国时期的《曹刿论战》中,就演变为只用“焉”表示疑问助词(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更容易了解文言字词在不同时代的使用演变情况,从而加深对文言字词的精确理解。

三、了解单元内课文编排目的,实现课文之间的整合

对于同一单元的所有课文,教师不能逐篇孤立地进行教学,而要审视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给学生规律性、科学性的语言文字艺术熏陶。比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5篇写人物的课文组成,教师应从这些名人传记式的课文中发现规律,总结出人在成长过程中常伴随着艰辛与困苦,需历经磨难,要有奋斗不息与坚忍不拔的高尚情操等,从而把本单元的课文中心整合为“如何做人才能取得成功?名人成功的共同点是什么?”的主题,通过串联整个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找出各篇课文的主人公在精神上有哪些异同点以及应学习名人怎样的精神品质等。只有了解掌握课文的编排目的,教师才能把握课文与课文之间人物传记的不同写法,有意识地在教学时分析能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横式结构或以人物成长发展为线索的课文片段,从而指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写人作文。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育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提出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充分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将道德原则渗透到学生的心灵,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让我总结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会学生做事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1.立志勤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谈谈自己美好的梦想。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学《理想》一文时进行,课堂上的拓展延伸使学生从文本提升到个人。问题设计“你的理想是什么?”或“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书面表达。学生有了奋斗目标才会努力去实现它,也才会对学业有积极的态度,专心并致力于自己的学业,千方百计地把它做好。

2.勤劳俭朴。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使学生懂得勤而不惰,俭而不奢。理解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取得成就。如在教学《我的第一本书》时,理解乔元贞的好学和家庭的贫困。他小时候是第一名,长大后却成了走街串巷的小商贩,生活的贫穷使他失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了解“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当时贫困的现状。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勤俭节约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的意识。

二、教给学生待人的尊重与友善

1.尊老爱幼。《大道之行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大同社会的美德让学生学会谦恭有礼,对人有爱心。从《背影》中理解父爱,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在《散步》一文感悟道德责任。

2.诚信友善。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陈元方对父亲朋友的不守诺言、没有礼节直言不讳,使学生懂得诚信的重要性。真心诚意待人是立身之本,小到不说谎、守时,大到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都是诚信的表现。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揣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教给学生的是忧国忧民之心。朗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感受诗人以死殉国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这些鲜活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灵。

3.关心集体。《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和他的队员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值得所有的人去崇敬。而《斑羚飞渡》一文也从动物的种群利益出发,老年斑羚为挽救年轻斑羚搭起了生命的长虹,这种集体主义精神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给学生树立了集体主义精神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1.热爱生命。基础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珍爱生命,追求自我提高,积极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热爱生命》一文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剽悍与强大。

2.勇敢坚毅。《走一步,再走一步》使学生学会勇敢面对挫折和战胜困难,充满自信心和旺盛的斗志;《送东阳马生序》使学生懂得珍惜优越的条件刻苦读书,完善自我;学校《百名会中好少年》的评选活动使学生努力争做品学兼优的好少年,也是同学们学习效仿的典范。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赏识教育;实施

要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成绩,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偏难与数学基础较差的现实问题,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实施积极的赏识教育,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踏实更加用心更加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过渡阶段,其独立性与自我意识都在这个年龄段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他们更加希望自己的语言、行为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着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要求.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是不够成熟的,他们在表现自我的过程中,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便会导致其自卑心理的产生.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地参与到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便需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并且鼓励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踊跃地表现自己.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尽可能针对学生的自主表现给予适度的赏识教育.例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班级学生的表现情况,如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随意讲话,扰乱其他学生听课的学生,教师便需要首先分析该学生与其他学生讲话的动机,如上文所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着极强的表现欲,他们希望自己的话语和行动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那么在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经过短时间分析之后,对其进行赏识教育“某某同学,老师看出来你的思维能力非常活跃,现在得仔细听我讲课了,待会我会请你来回答下一个问题.”如此一来,该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思维活跃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便会很愿意聆听教师接下来要讲的教学内容.并且在学生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接着说“看来某某同学是真的非常聪慧,但希望你能够专心听课,不然下次老师提问,你就很难能够很好地完成作答了.”如此一来,便使得该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并且也不会在课堂下讲小话了.同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班级学生故意做出奇怪动作或表情,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游戏这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讲解的数学知识点,并且让这些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的满足,促使其更加愿意将表现自己投入到参与教学活动,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别,赏识教育因人而异

客观地说,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会存在有利的一面和有弊的一面,赏识教学也不例外.如果赏识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不能够完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发现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而给予统一标准的赏识教学,便会使得该教学方法的效果难以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学效果.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有着不同的数学知识基础、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个性特征,那么要想使得赏识教学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地实施,便需要教师积极给予学生全面的分析与了解,建立详细的个性化学生档案,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特性实施因材施教.例如:教师在针对某一名学生进行赏识教学的时候,便需要综合考虑到很多因素,如该学生是否适合过多的给予赏识与褒奖,会不会因此而产生骄傲心理?是使用单独谈话还是公开表扬的赏识方式呢?怎样的程度是最为适宜的呢?这些问题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考虑,尊重学生个性差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另外,在赏识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加入互动模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说出对方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优点进而实现互相赏识,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赏识评价,再加上教师给予学生的客观积极赏识,便可以很大程度上发挥出赏识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