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电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27 14:06:58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物理电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物理电学论文

第1篇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深入,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物理教学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现在的物理教学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物理教学有效性得到了提高,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尽管物理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第一,硬件设施不足。目前的物理教学以实验探究为主,但是学校的物理实验用具等硬件设施还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使得一部分的物理实验没办法完成。物理学习中,参与探讨是学习的关键,物理实验是最主要的参与探讨的途径,由于有些物理实验无法完成,使得学生无法参与物理相关知识的探讨,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第二,自主学习时间缺乏。物理学是知识内容比较复杂的学科,学生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来学习物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来复习和巩固学过的知识,但是纵观初中教学的课程安排,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相对缺乏,使得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压力,影响物理教学的有效实施。第三,中考教育的影响。尽管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但是考试制度依然存在,学校还是十分重视升学率,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这样一来,中考教育以及教育成绩就限制了物理教学目标的全部有效实现。

2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电学中的应用

2.1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应用

在初中物理电学的学习中,基础和重点就是欧姆定律,其在电学学习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在电学中有三个基本概念: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主要的研究内容,对于这一关系,欧姆定律进行了有效的串联。利用控制变量法对这三个要素进行控制,以明确的方法保证其中一个要素不变,进而研究其他两个要素的变化关系,从而实现有效的欧姆定律的学习。利用控制变量法控制电阻不变,将导体两端的电压改变,观察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电阻的值不变,就需要固定电阻值,这样一来,研究变化关系的实施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电源两端的电压,实现改变导致两端的电压;二是调节滑动变阻器,实现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这两种方法的实施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流和电压之间是何种关系。利用控制变量法保持导致两端的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研究电阻和电力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电阻的改变可通过更换不同电阻值的电阻来实现,这个研究过程的实施方法同样有两种:一是采用统一的电源,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通过更换不同的电阻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保持电压表的读数不变,在滑动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2.2用控制变量法学习电阻

在初中物理电学中,电阻的学习要以电流和电压的学习为基础,所以在学习电阻之前,必须保证电流和电压的有效学习。当物理教师需要给学生讲授电阻知识时,可以将控制变量法引入到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例题,在讲解例题时顺带复习以前学过的电流和电压,这样学生在学习电阻时就会变得容易。

3结论

第2篇

关键词:物理;电学;误区

有一句话道出了理科各科的特点:“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特别是电学不好理解,面对物理就像是雾里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调查,发现有此感觉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同样走进了如下学习的误区中,本文希望通过对误区进行标识,帮助同学们走出学习的误区,提供参考的方向。

误区一:电阻不能做导线

这些同学认为平时使用的导线(铜线)电阻很小,实验的电阻元件都是完成的,只需一个个连接入电路中就可以了,而且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于是普遍地认为“电阻不能做导线”致使不能正确判断电路中的故障。

例1:两个灯泡L1和L2串联,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灯L1的电压,当开关S闭合后,若电压表的示数为零,这可能是灯L1出现了,也可能是L2出现故障,若电流表没有示数,而电压表有较大的示数,其故障可能是。有此错误认识的同学解答为:断路;短路;L2短路。

例2:如右图是李华连接的“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的电路图,闭合开关S、电流表、电压表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为零

B电流表和电压表指针迅速发生最大偏转,电表损坏

C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2.8V

D电流表示数为0.4A,电压表示数为2.8V

多数学生错误地选择了A。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一般情况下导线都是有电阻的,导线越长电阻就越大。

误区二:断章取义

在电学一章中,各种概念定律都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有些同学往往在学习中对概念定律的认识出现“断章取义”的错误行为。

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先是通过电流的热效应实验再进行分析归纳推导。但是有的同学在实际应用中只记住了实验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R成正比,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就越多”,忽略了它的前提条件“在通电电流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又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特点时,有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到实际应用时就变成了“电压跟电阻成正比”的错误认识。而对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的认识到了实际应用时却变成了“电阻跟电流成反比”了。最后干脆就一起了欧姆定律,错误地认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多么悲惨的事呀!

因此,我们对电学中概念定律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要断章取义,同时还要学会对物理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学会对物理实验的层层剖析;学会通过实践加深对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学会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误区三:死记公式

由于电学在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较大,知识面广,公式比较多。学习中,很多同学都以为只要记住了电学公式就行了,往往忽略对公式表术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例1:已知:电阻R1=10Ω,R2=20Ω,(1)先将两电阻串联,求串联后电阻?(2)若将两电阻并联,并联后的总电阻又为多少?

解错过程:

已知R1=10Ω,R2=20Ω

(1)由,

R总==6.6Ω

(2)由R总=R1+R2

R总=10+20=30Ω

分析:本例题考查同学们对串并联电路电阻特点的认识和应用,由于该生过分强调自己记住公式,但不理解公式所表述的内容,最后造成乱用公式的错误现象。

例2:小宁在“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2A”字样,小灯光上面的字样模糊,但已知其额定电压是2.2V或3.8V。他按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实验时,他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当他认为小灯泡接近正常发光时,再去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小宁经过思考、分析后,重新实验,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滑片P的位置恰好在中点(即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10Ω)。求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分析:本例考查同学们对电功率推导公式的理解应用能力,由于该生只记得电功率公式却不理解公式的应用要求:“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造致在使用数据时出现“张冠李带”的错误现象。

由此可见,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不但要熟记公式,还注意如下几点:

(1)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2)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3)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4)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5)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电学的时候,对基础的概念定律和公式要有正确全面的理解,切忌形而上学的学习态度。

第3篇

这些同学认为平时使用的导线(铜线)电阻很小,实验的电阻元件都是完成的,只需一个个连接入电路中就可以了,而且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于是普遍地认为“电阻不能做导线”致使不能正确判断电路中的故障。

例1:两个灯泡L1和L2串联,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灯L1的电压,当开关S闭合后,若电压表的示数为零,这可能是灯L1出现了,也可能是L2出现故障,若电流表没有示数,而电压表有较大的示数,其故障可能是。有此错误认识的同学解答为:断路;短路;L2短路。

例2:如右图是李华连接的“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的电路图,闭合开关S、电流表、电压表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为零

B电流表和电压表指针迅速发生最大偏转,电表损坏

C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2.8V

D电流表示数为0.4A,电压表示数为2.8V

多数学生错误地选择了A。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一般情况下导线都是有电阻的,导线越长电阻就越大。

误区二:断章取义

在电学一章中,各种概念定律都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有些同学往往在学习中对概念定律的认识出现“断章取义”的错误行为。

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先是通过电流的热效应实验再进行分析归纳推导。但是有的同学在实际应用中只记住了实验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R成正比,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就越多”,忽略了它的前提条件“在通电电流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又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特点时,有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到实际应用时就变成了“电压跟电阻成正比”的错误认识。而对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的认识到了实际应用时却变成了“电阻跟电流成反比”了。最后干脆就一起了欧姆定律,错误地认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多么悲惨的事呀!

因此,我们对电学中概念定律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要断章取义,同时还要学会对物理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学会对物理实验的层层剖析;学会通过实践加深对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学会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误区三:死记公式

由于电学在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较大,知识面广,公式比较多。学习中,很多同学都以为只要记住了电学公式就行了,往往忽略对公式表术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例1:已知:电阻R1=10Ω,R2=20Ω,(1)先将两电阻串联,求串联后电阻?(2)若将两电阻并联,并联后的总电阻又为多少?

解错过程:

已知R1=10Ω,R2=20Ω

(1)由,

R总==6.6Ω

(2)由R总=R1+R2

R总=10+20=30Ω

分析:本例题考查同学们对串并联电路电阻特点的认识和应用,由于该生过分强调自己记住公式,但不理解公式所表述的内容,最后造成乱用公式的错误现象。

例2:小宁在“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2A”字样,小灯光上面的字样模糊,但已知其额定电压是2.2V或3.8V。他按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实验时,他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当他认为小灯泡接近正常发光时,再去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小宁经过思考、分析后,重新实验,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滑片P的位置恰好在中点(即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10Ω)。求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分析:本例考查同学们对电功率推导公式的理解应用能力,由于该生只记得电功率公式却不理解公式的应用要求:“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造致在使用数据时出现“张冠李带”的错误现象。

由此可见,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不但要熟记公式,还注意如下几点:

(1)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2)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3)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4)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5)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电学的时候,对基础的概念定律和公式要有正确全面的理解,切忌形而上学的学习态度。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所以从初二的物理教学开始,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初中物理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一、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初中物理论文,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二、对教学目标的思考:

功的原理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较多,承前接简单机械、功的有关概念和计算,启后为后面的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因而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理解功的原理及其成立条件;(2)能力目标:会用实验经验功的原理,会用功的原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3)情感目标: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思考

首先,根据物理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物理的目的和社会意义,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内驱力,增强自制力。其次初中物理论文,在教学中严格把好教材深度关,注意突破难点。在习题教学中,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并充分运用实验的优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

四、对训练方法的思考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初中物理论文,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第5篇

1.电子白板课件滥用可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对于电子白板的课件要加以挑选,只有高质量的课件资源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物理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授学生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素质,但是很多电子白板课件制作粗劣,只是简单地把课本上的文字搬到了电子白板上,而且很多教师不愿意进行创新,只是在网上寻找别人的课件来使用,这样即使别人的课件做得不行也能够得以广泛传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素质是很不利的.有的课件把所有课本上的文字搬到了电子白板上,这样的课件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会让学生失去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电子白板课件,无论讲授什么都利用电子白板课件,过多与课文无关的内容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2.对于电子白板的认识存在缺陷

物理是一门较复杂的学科,与多个学科都存在交叉,而互联网虽然能够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但是也并不是教学中的万金油.很多教师在刚开始接触电子白板的时候觉得电子白板就是ppt,只是能够用笔加以注释.而事实上真正的互动还是要由学生来完成的,教师用画笔加点注释并不能代替学生完成探究.对于电子白板认识上的缺陷让电子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使用陷入了困境.

3.弱化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教学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但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知识水平毕竟有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存在局限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加以辅助.电子白板并不仅仅是将教案由纸质变成了电子数据,教师该扮演的不仅仅是“放映员”,还需要在放映的同时对学生加以引导,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电子白板用得好的话,可以实现良好的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友好、和谐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电子白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毕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措施,将学生需要学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是电子白板的作用,而让学生将新的知识内化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则需要教师的帮忙.如果过分夸大电子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势必会降低教学效果,致使教学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使用电子白板的措施

1.对教学中使用的电子白板相关的课件进行严格的把关

电子白板课件的内容并不是越丰富越好,有时候还是需要进行适当的精简,以达到短小精悍的效果.电子白板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学生以启迪和引导,因此教师在选用物理教学的电子白板课件时,应该对课件的内容进行甄别,必要的时候进行去粗取精,对于华而不实的步骤和内容可以去掉,课件的内容可以不精美,但是必须要精确.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教师应该对电子白板的使用进行灵活的处理,尽量避免电子白板的运用流于形式.

2.综合运用多种多媒体手段

与课程深度结合多媒体技术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辅助手段.物理来源于生活,因此利用生活中最简单的东西也能向学生传授深刻的物理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其他的资源,网络资源虽然全面,但是有时候也未必正确.电子版本是一个综合的平台,利用电子白板完成多媒体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完全自由,教师还是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在运用电子白板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应该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方法融入多媒体手段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在这里教师需要学的不仅是电子白板的操作,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操作是能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将操作融入课堂教学的程序而不显凌乱.这就对教师个人的素质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总结

第6篇

教学中的情境性原则指的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呈现某些现象,提出新问题,造成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将学生置于对新问题的探究之中。所以,引进概念要使学生感到引进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理解学习新内容的意义,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在提供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关注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平均速度”概念的引入问题,必须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引入“平均速度”这一概念是为了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便。而在讲解的同时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把时快时慢的火车运动情景搬到教室中来,使学生能够由现实的生活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平均速度”这个概念的引入是用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来处理的。所以“平均速度”的引入也是处理运动的一种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或是从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的,或是从实验间接推出来的,或是利用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推理,并同时用实验进行讲解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而是通过实验间接推出的结论。而推论这部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借助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把推论这部分转化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去,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所举的实例,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抽象的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借助于该设备,可以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最后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确信这一规律的正确性。

3凸显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演示实验是在特定条件下,有目的进行的,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便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全班学生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观察,直观性强,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过程有清晰和深刻的了解。例如,大气压强对初中学生来讲,本身就抽象难理解,通过马德堡半球演示实验,使学生切实感觉到了大气压的存在,但是座位靠后的学生就看不清楚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实物投影以及动画模拟,不仅能够使演示实验更加的直观清晰,而且可以借助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观察的基础上做思维的加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或找出它的规律。当然,在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深化和凸显课堂演示实验的同时,必须要目的明确,措施得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性促成师生课堂互动性和生成性

从物理概念的形成发展来看,物理学家在形成新概念时,会和真实的经验情境(如家庭、社会、政治、经济、地理等)、个人认知水平和固有观念或信念等方面联系起来。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们对同一问题或领域进行研究时就会形成不尽相同的理解,创造出的概念所反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可能是互相矛盾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的生成性,是有违学生认知规律的。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必须结合学生上课的实际,根据学生互动情况和随机生成的知识逐步深化。也就是说,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不能一次求成,各个概念又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关系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处理师生课堂互动性和生成性上有天然的优势。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的第十一章《简单电路》第7节《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用书中,建议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实验来探究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但是初中学生可能会把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导体的横截面积理解成“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的电阻也越大”。笔者借助于实验给学生讲解,然后让学生讨论:电阻可以“类比”成什么来理解?其中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导线比做道路,电流通过导线就好比人沿着道路行走。道路长短宽窄一样而路面状况不同时,人在泥泞的路面上难走些,在砂石的路面上好走些,在水泥路面上更好走些。这好比“长度、横截面积相同,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其他条件相同,道路越宽行人越容易通过。好比“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对于这个类比,实际上比较贴合教学的实际,如果用常规多媒体教学可能就有点手足无措了,但是借助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把动态生成的实例加到刚才的课堂教学中去,使教学过程更加完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可以及时地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反馈和总结,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5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做好归类练习

在学生练习题方面要有计划地把解题原理、解题方法相同或相似的问题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组织起来,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在做法上,一般是精选一道典型的范例或练习题,通过分析、讨论或课堂练习,得出结论,再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把同类型的问题通过电子白板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后得出答案,教师根据做题的情况利用电子白板做必要的启发、引导、补充和总结。这样学生做完一道题后,通过解题后的思考和联想,解决了相关联的许多问题,收到“练一题通一片”的效果。下面举出这一类型的一组题目作为例子。

(1)讲解题目如果由两个动滑轮和若干定滑轮组成滑轮组,有几种联结方式?该怎样装配?并分别画出示意图。如果动滑轮的重量以及各种摩擦忽略不计,试分别说明各种情况的省力情况。比较几种联结方式的省力情况。

(2)扩展一用1个动滑轮把70kg的重物提高0.5m,作用在滑轮组的动力把绳子向上拉动2.5m。问:①需要多少牛顿的动力(不考虑动滑轮的重力和摩擦);②请你设计出滑轮组,应该如何装配。

(3)扩展二某人所发挥的最大动力为42on,现在只有两个动滑轮和若干定滑轮,假设动滑轮的重量以及滑轮的摩擦忽略不计。问:①假设4种不同的连接方式,要提起200kg的重物,应该怎样装配;②分别讨论利用你设计的滑轮组最多能提起多重的物体,为什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做好练习的归类,可以轻松调用前面例题和讲解的内容,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6结束语

第7篇

1.学生学习掌握物理知识的需要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正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物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接受过程,在这种情况知识学习中兴趣与厌恶是并存的,如果一个开始在知识点的学习上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就强一些,否则就会差一些。但是无论学生的主动学习如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物理学习观念,增强物理学习的趣味性,积极带领学生走上物理学习的正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答疑解惑是必不可少的,而学习在学生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知识点的过渡引起的,如在人教版2.3节《平面成像》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将平面成像的原理与后面一节《光的折射》原理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对于后面光的折射知识的学习就会显得非常吃力。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教学设计上增加知识过渡教学的分量。

2.学生形成物理知识体系的需要

物理学是建立在自然现象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为了揭示物质运动变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总结和发展发现物质结构、状态、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在这一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形成物理知识体系,是教师的一个责任。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体系的构建决非是短时间内就能成功的。初中物理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是学完章节后将知识用框架和表格形式罗列出来,进行比较,这样只能在知识的表面形成体系,而深层次的知识体系构建必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而要想在深层次的知识上建立系统的体系,就要教师在知识的连接点上下足功夫,而知识的连接点的教学,与物理过渡教学是一致的,因此知识点过渡教学研究也是形成物理知识体系的需要。

二、初中物理知识点过渡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内心体验为目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以后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知识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上各个知识点的设计必须流畅自然,才能顺利的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在启发、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点时,应该要做到正确把握授课时各知识点的自然过渡,构建一个流畅的初中物理学习的课堂,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语言解说过渡

语言解说过渡的知识点过渡方式是当前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这一种方式教学设计简单,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语言解说过渡也就是教师与语言表达的方式将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表现出来,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捋顺知识点的学习。例如《力的图示》这一节时,教师在在讲完力的三要素以后,就要过渡到力的图示这一部分内容学习上,在这两个知识点的过渡中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向学生讲解.我们知道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三要素。物体受了某一个力的作用,比如有人用30牛顿的力沿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斜向上拉物体,物体就受到了一个向上拉的力,还受到水平面上的一个摩擦力。这样说比较抽象,如果我们用作图的方法把这个力画出来就十分清晰了。下面我们就学习力的图示法。通过教师的这种语言叙述,使两个知识点得到自然的过渡。

2.实验操作过渡

实验操作过渡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知识过渡方法,这是因为试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式,新课程改革中明确的提出了增加试验课程的比重的要求。这是因为物理学中,许多规律是通过实验得出,学生也只有在试验的过程中也能更好的理解理解各个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一个知识点讲解结束而转移到另一知识点的研究时往往是通过实验过渡的,这种实验过渡大多数是演示实验,也就是通过教师在课堂做一些试验,让学生理解各种物理现象,也可以是学生实验。在这两种实现方式之间最好应用学生实现,因为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的试验结果比老师的演示效果要好的多。例如在初中第二册物理第一章《动能和势能》一节中,动能与势能知识点的过度上,就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恰如其分的小实验过渡。

3.生活现象和各种媒体过渡

初中物理学中很多知识都是与生活中个中关系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在知识点过度上可以多多利用物理学知识点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将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现象向学生进行说明、解释,让他们从生活现象中逐渐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知识点,学生在生活现象中连续的、扎实的实现不同知识点掌握的目的。利用生活现象进行知识点的过渡,可以采用真实的生活现象,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如利用Photoshop、视频等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采取这些方式,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能实现知识点过渡的目的。

三、初中物理知识点过渡教学设计

1、“关键词”的知识过渡教学设计

在物理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总结出一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说是各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关键词,以此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如在《宇宙和微观世界》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物质”是贯彻这一节课程始终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教学设计上就以“物质”为关键词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知识点的教学安排中设计如下的设计思路:宇宙是由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存在的形式(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的顺序,这样就能够将整堂课的知识点衔接起来,构建一个“流畅”的课堂环境。如在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存在的形式(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这两个知识点之间过渡时,用这样的“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而这些物质在我们周围又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各种物质之间为什么形态和性质有很大的差别,原因是什么?”在这种关键词中过渡到《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2、从生活现象到物理规律,再到理解应用物理知识教学设计

物理学的很多知识都是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理现象,如汽化现象、结冰现象等等,在教授这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的时候,在教学设计流程中应该更多的考虑社会生活中这些物理规律的表现。现行的初中物理教科书在课程编排上大多是是按照:物理现象→探究→结论→物理概念(规律)→物理知识的理解应用这样的编写规律进行编写的。这样的知识内容设计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内心体验、认知的物理学中的各种规律和现象,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应该按照编排特点进行。在课堂上要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物理现象中总结出规律,跟据这些物理学规律在生活中的表现,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各种物理学知识。这样的知识过渡设计一般比较自然,条理清晰,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如:《速度》、《二力平衡》、《密度》、《压强》等都可以采用这种知识过渡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3、用前面一个知识点分析现象引出或得到下一个知识点

由于初中物理这个知识点具有连贯性的特征,上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是下一个知识点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利用用前面一个知识点分析现象引出或得到下一个知识点,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先简单介绍一下前面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利用上一节的内容引出本届课的主要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在上《力》时,要从“力的示意图”转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用通过学生画出(1)手提水时,水桶的受力示意图;(2)手感到被水桶向下拉的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学生会很自然领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物理含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1这种教学设计,学生技能对前面的知识点有一个复习和再学习的过程,又能够通过前面的知识点加深对后面知识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