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4:54
序论:在您撰写电视新闻评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权威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以前传统媒体垄断了话语权,广大受众没有表达的机会。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博客技术平台、论坛技术平台、微博技术平台等,网络可以很容易的进行自我表达。因此,网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言论和意见;除此之外,网民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大,改变了传统媒体主导舆论的现象,新媒体这种声音在社会热点事件当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发生新闻事件之后,很多网民会利用新技术在传统媒体之前发表自己的意见,通常还会被一些传统媒体所转载[1]。例如:深圳富士康当中发生的员工跳楼事件,在网上快速传播。笔者曾在网上以“富士康”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找到了2500条天有关结果。当这些微弱声音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实际影响力将会非常巨大,传统媒体和这一情况相比权威性以及影响力都减弱了很多。
1.2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事件的反应不够及时人们应用新媒体可以及时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当发生了热点事件之后,各大网通过写博文、发微博不断传播、转载以及扩散这些消息。而电视新闻评论这一节目想要报道和评论一个事件,要在固定的时间才能播出。通常都已经过了热点时期,当对旧事件还没有作出反应,又会发生新的事件,这样即使事件报道具有较强的深度,也不会被受众所关注[2]。可见,以往的节目模式致使媒体不能作出及时反应,这就是新闻评论节目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1.3电视媒体的经营机制严重的冲击了新闻评论节目随着媒介的融合,媒体逐渐向着商业化方面发展,媒体与媒体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致使媒体的急于求成,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目前机制之下,电视台绝对不会允许节目收视率一直处在一个水平之上。所以,电视黄金时间通常都会被那些流行的节目取代。大部分电视台对版面进行调整,特别是各地卫视办众多娱乐、情感、相亲以及选秀等一系列节目。因为评论节目有着固定的收视人群,如果新闻事件不重大收视率就不会高,且评价权威性以及影响力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培养。所以,电视评论节目经常会被调整到冷僻的时间,有时却完全被取消。
2突围之道
2.1对节目结构进行调整,使节目更具时效性从存在于电视节目当中的缺陷而言,新闻评价节目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首先,对节目类型进行调整,促使评论节目更具即时性,多播放一些日播评论节目。当然,要合理的搭配节目的结构,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即时性非常强的评论节目,来回应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增加一些当天评论节目来解说重大事件,针对那些非常重大的新闻,可以将固定的节目中断,让评论员进行直播。也就是要根据新闻特点来明确它们的比重,然后对节目的结构进行调整,将反应不及时这一问题解决,使节目可以更具时效性[3]。例如:教育部所制定的教育改革试点,针对此话题,央视当晚就在《共同关注》这个节目当中邀请了杨禹作出了评论,此种及时的评论对于人们来说可算是“及时雨”。除此之外,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1+1》这个节目快速的反应了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并作出及时的评价,如:针对警方查封北京“天上人间”这一事件,很快《新闻1+1》就播放了不论是“天上”还是“人间”都零容忍。在节目中当白岩松完评价之后,网络上作出了较强的呼应,第二天新浪上以“白岩松说天上人间已经被神化,且查封系挑战特权”这一标题被众多网民所转载。当时笔者以“天上人间”和“白岩松”作为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竟然搜索到31300多条相关的链接。在媒体融合这个时代当中,评论节目必须具备时效性,所以,新闻媒介一定要对时效性加强重视。
2.2构建一支专业评论新闻的队伍,将节目的特色凸显出来评论新闻节目的人员必须具备非常高的素质,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随机应变能力以及解读政治能力[4]。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如果想要将评论节目的特色展现出来,评论员还要坚持表达风格化以及个性化。例如:江西电视台播放的《传奇故事》这个节目,它并不属于新闻评论节目,可是金飞却在节目当中插入了一些点评,解说了一些重点内容,这使此节目变得非常受欢迎。所以,想要将电视评论节目办好,就应该培养一批评价新闻的人员,对专业人才进行挖掘。可以从本台记者当中、编辑当中、主持人当中挑选出具有潜力的人才,然后对他们进行专业性的培养,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来评论新闻事件。当发生重大事件或新闻时,可以通过电话连线嘉宾,还可以请嘉宾到直播室中进行直播。
2.3积极结合新媒体,使节目更具互动性以往的评论节目,有着单一的形式,通常都是主持人一直的评说,这样就使节目变得枯燥乏味,这些不关注受众感受以及需求的节目,自然就不会有较高影响力和可看性[5]。如今受众有着多样的选择,假如想使节目吸引受众眼球,就应该具备创新的形式。在新媒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节目完全可以按照所发生事件的特点,利用网上跟帖的方式进行相应讨论,让各个类型的观众都可以参与到讨论当中,应用手机3G技术方式、QQ视频连线方式等进行直播,引导更多受众积极参与到其中,让受众的意见可以在这里得到呈现与沟通。广大受众的积极参与不但会使节目增添了互动性,还增添了新鲜活力,使节目更具生命活力。
3结束语
关键词: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策略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分为主持人评论、嘉宾访谈、电视述评三种类型,而谈话类节目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具有主题鲜明、形式轻松、内容深刻、观点丰富等优势,在社会现象分析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前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其节目运行机制,据此提高其节目质量。
一、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存在的问题
(1)评论观点过于普泛而缺乏深度
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最核心的价值便在于通过主持人和嘉宾围绕着特定话题展开沟通与交流,由此为目标电视观众提供多样化并且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信息,因此其观点的深刻性、启发性是提高节目质量的关键所在。调查发现,当前部分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所呈现出的评论观点主要是从普众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认知的角度所展开的,希望能够迎合所有人的认同,最终造成其评论观点是其它观众也都能够想到的,缺乏个性和深度,无法给观众带来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最终造成这个节目平淡无奇。这是当前诸多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2)评论样式过于同质而缺乏特色
建构起个性化的节目样式既能够塑造独特的节目风格特征,而且也能够由此形成独特的节目内容,是节目策划和创作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表现出明显的评论样式过于同质化而缺乏特色的问题,也即是大部分节目都是采用主持人与一位或者是两位嘉宾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形式来展开的,在一问一答中形成节目内容,很难通过节目形式给人以独特的视听感受。而且仔细品味发现,节目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事先设定的,嘉宾所回答的内容也是提前准备好的,这虽然保证了整个节目内容的流畅性,但却缺乏自由、活泼的风格,给人以强烈的僵化之感。
(3)评论主题过于散乱而缺乏一致性
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媒介产业环境下,任何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必须秉承“定位思想”,在多样化的节目样式之中寻找自身的“市场空隙”,确定自身独特的目标观众与个性化的节目样式,据此通过一致性的节目内容、节目风格来塑造个性化的节目品牌形象与节目内容价值,由此才能最大化的提高节目价值,实现“收视率”与“口碑效应”的双重目标。然而分析发现,当前虽然很多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进行了系统的节目策划,进行了精确的节目定位活动,然而在选择谈论话题、确定切入点、建构节目内容、设计节目风格过程中,却表现出明显的随意化的问题,很难契合预期的节目定位,从而造成节目风格混乱与节目品牌形象不一致的问题。
(4)主持人提问缺乏技巧性的问题比较突出
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要是通过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来建构节目内容,而主持人作为节目的创作主体,发挥着设定议题、控制谈话走向、激发嘉宾谈话意愿的作用,因此其个人是否拥有高水平的谈话技巧将影响到整个节目质量,甚至决定着谈话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分析发现,当前部分主持人缺乏提问技巧,诸如在访谈过程中裸地逼问嘉宾的隐私,从而造成嘉宾强烈的反感甚至是抵触情绪;在谈话过程中不断提一些与主题无关的问题,不仅无法获取有价值、有意义的访谈内容,造成节目质量低下的情况,甚至也招致嘉宾的反感;主持人不自觉间便呈现出高高在上的强势姿态,给嘉宾以强大的心理压力与自我防卫意识,尤其是采取尖锐、刻板的提问方式,更是进一步增强了主持人高高在上的姿态;另外,也有部分访谈节目主持人在提问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轻重缓急不协调的问题,从而影响到谈话质量。这是当前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所表现出的另一问题。
二、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策略
(1)主持人应处理好“问题设定”与“观点自由”之间的关系
为了保证谈话过程的顺利进行,主持人有必要预先设定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谈话类节目的核心价值是激发嘉宾个性化观点与独特性意见的表达,能够为目标电视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看体验。因此,主持人一定要处理好“问题设定”与“观点自由”之间的关系,要将“问题设定”作为一个线索,而不是整个谈话架构,在关键节点来引导嘉宾谈话走向,而不是为其设定具体的谈话议题等等,由此避免出现评论观点过于普众化,评论内容过于僵化的问题。这是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需要首先明确的一个原则。
(2)从整体与细部两个角度加强对节目样式创新活动
正如上文所说,建构起个性化的节目样式既能够塑造独特的节目风格特征,而且也能够由此形成独特的节目内容,是节目策划和创作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样式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文章建议各个节目组可以从整体和细部两个角度加强对节目样式的创新活动。首先,可以从整个节目模式的角度,对节目题头、节目内容与节目尾声三个方面来创新其节目形式,诸如节目题头中对于话题背景的介绍方式以及对于节目经典片段的提炼方式等等;节目内容中对于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互动方式、节目主持人与现场观众之间的互动方式、节目主持人与场外观众之间的互动方式以及中间对于事件内容的视频介绍方式等等,都可以进行创新性的设计活动;而节目尾声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安排,从而呈现出个性化的节目模式。其次,从节目细节的角度来说,节目组也可以对节目背景音乐、节目现场设计、节目谈话方式进行合理的处理,从而进一步增强其个性化的特征。
(3)围绕节目定位来确定谈论话题及其切入点
针对部分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所存在的评论主题过于散乱而缺乏一致性的问题,文章建议各个节目组应深刻认识到自身节目的定位特征以及实施定位策略的重要意义,随后严格围绕着节目定位特征来选择合理的谈论话题,诸如军事类谈话节目则应选择军事题材的话题,民生类谈话节目则应选择民生话题,国际事业的谈话节目则应选择国际性话题等等。在此基础上,各个节目组还应根据节目定位特征,选择合理的谈话切入点,包括谈话的内容、谈话的风格、谈话的舆论引导走向等等,借此进一步展现此档节目独特的风格特征与个性化的品牌形象特色。
(4)主持人应加强对提问技巧的应用并提高个人德行素质
民生新闻因为关注的大多是群众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甚至小到不值一提,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对于此类事情,作为“来自百姓身边的报道”,只要有代表性,栏目都会选择让记者来关注。但是,面对这类事情,当事人提出的要求,听起来虽然合理,但是,细查国家的相关法规,却未必合法。《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小区住户的房子才住了一年多,玻璃忽然破碎,物业起初答应修理,后来又反悔。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普通住户,大家的第一感觉都是,这肯定是玻璃质量有问题,物业应当无偿为住户更换新玻璃。但是,当记者查阅了相关法律之后发现,玻璃等设施的保修期为一年,也就是说,虽然这块玻璃的使用时间大大短于正常的使用时间,但是,依照相关法律,物业没有免费维修的义务,应该由业主自己请人修理。虽然说,站在用户的角度,遇到这样的事情,确实挺烦心的,但是,不能情大于法,在评论中,媒体的观点一定要有法可依。不能因为一时情绪,发表与法律规定相悖的评论。
二、评论应多引导,少指责
现在的很多民生新闻栏目中,消费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也是很大的一个部分。这种新闻,除了要求记者前期采访调查到位之外,后期的评论也很重要。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将小纠纷升级为大矛盾。评论应该多加引导,少去指责。《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甲乙两家人发现自家后墙一米处有返潮的现象,有的墙皮甚至已经开始脱落,他们认为,是墙后的邻居丙家院基过高,花带的水下渗导致的,邻居丙却不这样认为。为避免自家房屋受到更大损失,甲乙两人愿意自费将邻居花带处抹上水泥,但邻居没有明确表态。面对这种现象,在评论中,就不能一味指责邻居丙,而是引导她,不用自己花钱,就可洗脱嫌疑,如果真是因为这个原因,把邻居家的烦恼消除了,自家的日子不就也能更和乐了吗?从正面积极引导,不说谁对谁错。民生新闻关注的很多纠纷,有时说到底,很难分出对错,对当事人来说,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因为一档新闻栏目更和谐,记者也算没有白忙活。
三、语言轻松幽默,少用官话套话
电视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的,主持人应该努力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言节奏。切忌掉书袋抖知识,引用书中的名言警句。例如,在我台民生新闻的一条新闻评论中说,“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儿子即使做不成小棉袄,做个小背心也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奉劝那些做儿子的,别忘了关心父母,常回家看看。比板起脸来给大家讲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子女如果做不到,将会受到法律惩处的效果要好多了,而且,这样说,观众也爱听,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劝导。
四、评论是为配合新闻而发,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一、语态创新:人性化的视角
1.两位主持人说新闻。传统的新闻节目,都是由主持人读记者事先写好的口导内容,而《通天下》则通过两位主持人聊天的形式,引出节目内容。2015年1月16日有一条新闻《监拍老人为争抢座位激烈互殴》,当时男主持人对女主持人说:“下面要看到的这条新闻有些尴尬。”女主持人配合地说到:“哦?什么样尴尬的新闻呢?”男主持人揭开谜底:“都说这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特别没教养,但是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后,两位60多岁的老人却因为抢座打了起来。”在两位主持人一唱一和的聊天中,自然引出了下面的新闻。主持人说新闻这种播报形式,顺应了当前话语类节目流行的趋势,迎合了当今观众的需求。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仿佛身处一种聊天的状态。两位主持人不仅以说的方式引出新闻,还以说的方式对新闻发表评论。2015年3月22日有一条新闻《河北一官员上班卧床接访》,男主持人先说“:群众来办事,作为官员,在办公桌前坐好,掏出笔记本,做好记录,根据诉求做好解释,这是最起码的流程了。而这位负责人居然在长达14分钟的接访过程中躺着就把工作完成,也难怪会让群众产生‘难道上访群众就连一点尊严都没有么?’这样的质疑。”接着女主持人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掷地有声地提出‘有权不可任性’,而这‘卧床接访’不就是对‘权力任性’的生动注解吗?对这样的现象绝不能心慈手软,必须用响亮的耳光打醒,权力是用来服务的,不是用来‘任性’的。”这样的评论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当主持人与观众观点一致时,就像观众在发表意见,而观点不一致时,又像是对方在与自己争论。在这种虚拟的聊天过程中,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所以,主持人说新闻,这种看似平淡的节目形式,成了《通天下》这档评论节目的最大特色。
2.犀利语言,个性评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时是电视节目中的杂文,尤其是在面对丑陋和黑暗时,电视新闻评论必须如匕首般犀利,才能触动人心,警醒世人。《通天下》对新闻事件就事论事,不打官腔,不模糊概念,不笼统不敷衍,这些特质仅从节目标题就可见一斑。比如《明星吸毒凸显“偶像道德危机”!》、《无良保姆虐婴不能止于道德谴责》……这样带有强烈感彩的标题在《通天下》中有很多。节目通过标题表达立场,犀利泼辣。发问、追问、质疑、愤怒,这些都是节目的常态表达。在一条《官方推标准广场舞被指“任性”》的新闻中,主持人说:“广场舞国标可不是个小事啊,这可是关系到全国亿万大妈们的头等大事啊!你看,网友们的问题铺天盖地地跟着来了:有人说《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舞曲早已是大妈们跳熟的舞,非逼着她们改动作,大妈们能乐意吗?况且,既然已火得不能再火,还用得着推广吗?同时,广场舞经常举办‘舞会赛事’,如果大家跳得都一样,难道按动作整齐度来评判吗?哎呀妈呀,网友问题可真多,我总结了一下,汇成一句话就是广场舞到底需要国标吗?”《通天下》中诸多无官腔而有血性的评论,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感情距离,节目愤怒着观众的愤怒,痛苦着观众的痛苦,快乐着观众的快乐,感染力强。有时,评论员一些个性表达既犀利又真实。2015年3月21日的节目中,在评论“滴滴快的专车再‘发力’,出租车行业‘狼真的来了’?”的话题时,特约评论员惠天博士说道:“改革是必须的。动手是要慎重的。改变利益格局,从来就得有一点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当然不相信哪天会来神仙帮我们搬走大山,但我们应该相信量变引发质变的基本规律。”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了灯塔般的导向作用。电视评论员的价值有可能超过新闻报道,好的评论员往往能吸引一批固定的观众。在电视评论节目中,选好时事评论员至关重要。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陈钢、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成汉平、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伯平、南京党校教授惠天、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南京名嘴言亮……这些都是目前活跃在《通天下》节目中的特约评论员,他们都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堪称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特色决定了评论节目特色。
二、传播模式创新:丰富的电视手段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将新媒体的媒介属性更好地融合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产和传播中,是丰富电视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电视新闻节目的成功,不仅需要提高节目的内容和品质,更需要注重电视手段的运用。电视主要由画面、声音和音乐三个部分组成,电视围绕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表达,才能突出视听效果。《通天下》作为一档晚间档的创新节目,新颖处不仅在于其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媒介融合性,以及评论语态的不断突破,还在于其丰富的电视手段的运用,即在利用口播评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并运用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现场连线等多种符号组合来凸显电视评论的功能意义。
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现代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交往等方式从方方面面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下,在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互动性、广泛性等方面,网络媒体更是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冲击着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其中之一便是对新闻评论主体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之间的便捷交流、信息的快速传播、社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而自由的平台。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汹涌而来的信息大潮让人应接不暇,而对这些信息的消化和吸收则让传统的新闻媒体评论者力不从心,互联网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高效而便捷的方式,同时也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无障碍空间。
当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报纸杂志,而是主要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上的时候,新闻评论主体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出现了如下特点:
新闻评论主体多元化,人数增多、范围扩大
传统的新闻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评论的主体是单一的少数人的特权,主要是从事专业新闻评论的人员或编辑、大学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以受雇或受邀的方式,针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引人争论的现象发表专业的评论。这样的新闻评论者虽然以看似客观的方式、从专业的角度表达观点,但很大程度上代表的却不一定是自己的思想,更不是广大普通受众的感受,而是社会主流媒体或主导思想的产物,受政治、社会、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
当下的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则全然不同,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提高,相对于传统媒体没有太多的限制;参与门槛的降低,只要接受过基础的文化教育,有思想、有表达的欲望,都可以对时下热点新闻及焦点事件发表评论;表达方式便捷多样,无论是BBS论坛、聊天室还是专家互动,都没有明确限制规定某一职业或者某一阶层的人不能参与其中。“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对一直生存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精英人士对话语权的垄断被打破,新闻评论的主体更加多元化。”[1]早在上个世纪,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就指出:数字化生存——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这是对普通大众话语权和参与权的一种肯定,更是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平等性的重要表现。传统媒体做不到的“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交互性沟通,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的交流空间得到了轻松解决。
新闻评论者之间,以及评论者与写作者之间的平等性、互动性增强
传统新闻媒体评论主体的单一性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评论者和阅读者之间的隔阂和不平等的地位,二者之间的交流方式是单向的,用语言学中的一对概念来表述就是:一个是施事者,另一个是受事者。中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施事者由于受教育水平高、人数少,故而带有一种潜意识的优越感,而受事者人数众多,受教育水平和生活背景差异较大,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群体。“精英——大众”的评论及解读方式,加上评论者自身的社会地位、知识背景及生活层次,造成了新闻评论者和阅读者之间隐蔽的不平等性,二者很难实现文字上的、思想上的直接沟通交流,对某一事件看法的传播是单向的。虚拟的网络空间,为新闻评论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提供了这样“面对面”平等交流、互相对话的机会,这在实质的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实现的。
互联网的出现对这一现象的改观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新闻评论这一领域由原来的“单一灌输”,变成了一种“你来我往大家说”的热闹局面。话语权的放大、沟通交流的便捷带来的是思想表达上的自由,畅所欲言的结果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天平的逐渐平衡,互动性的增强。传统的新闻媒体评论虽然也开辟了读者来信、专家答疑等方式进行交流,但由于版面的大小限制、受众的数量众多等实质性的问题,这种交流互动是极其有限的。但现在的网络媒体则不然,它没有信息容纳的上限,没有审核某种思想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编辑,你甚至可以开辟一个空间来自说自话,只要你有想法,总会有听众。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表达愿望的增强及表达思想的自由化、便捷化
话语权力的放开和舆论参与门槛的降低,对广大平民参与网络新闻评论的愿望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当下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成倍增加,这其中不乏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就业、升职、加薪息息相关的信息,以往只能隔着玻璃看花一样看记者写写、专家评评,而现在自己也可以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了,这样的变革可以说是革命性的。BBS论坛、聊天室已经过气,博客之风刚刚刮过,微博便排山倒海般袭来,手机等移动互联媒体的普及和开发使这种无处不在的沟通交流更加深入人心,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拿着手机对网络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加以评论。
新闻评论同样是一门艺术,且在当下来看,是一门更加强调“对话”沟通的思想交流艺术,随着大众话语权意识的加重和表达欲望的增强,单向灌输式的新闻评论注定日渐式微。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思想、境界、文化内涵的两极分化
便捷化、互动性、平等性、开放式的新闻评论方式带来的必然是新闻评论主体在思想、境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两极分化。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不需要真实的姓名、性别、教育程度、个人背景,所发表的言论完全由自己决定,这样无限制的言论空间,虽然表达意愿很少受政治观念、文化传统、主流背景的约束,真实性大大提高,但仅仅依靠道德力量的约束,难免鱼龙混杂,产生一些诋毁、中伤和起哄、凑热闹等不负责任的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出现的这些新变化和特点,有其不可改变的必然性。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全国各大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也都开始在各自的官方网站上设立名目繁多的与网民交流互动的专栏,以便及时迅捷地捕捉当下人们对时事的态度和观点,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找到准确定位,普通大众也给自己的声音找到了恰当的输出窗口。我们在为这些新特点欢欣鼓舞的时候,更要以理智清醒的态度看到诸多不利的方面,为自己在面对这些爆炸性的信息评论时,应该采取何种态度,给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的门槛降低,全民皆可参与,话语权的开放性本来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一大表现。但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网民法制意识淡薄、舆论监督力度不够,也暴露了网络发展过程中的“漏洞”,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网络话语权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变成了为自身利益摇旗呐喊的工具;“语言缺乏理性,易于偏激”[2];等等。这样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广大新闻评论人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更应给我们以警示。
更有大量数据表明,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直线上升,网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平均文化素养水平自然会有所下降。因此,当网民获取真实的资源和信息渠道的缺失时,便很容易造成“网络跟风评论”现象,尤其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之后,一个极小的事件就有可能在“盲目”而“好心”的网民中引发一场“舆论风暴”。动辄发起的“网络追捕令”、“人肉搜索”更是让这个信息网络化社会中的个人失去安全感。一件很平常的事,一旦被大量无知却好心的网民蛊惑煽动,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与打击都是沉重的。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有着蓬勃向上不可阻挡的生命力,它带来的对社会及个人方方面面的有益性变革,常常会使人盲目地去大加追捧,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只是二者在某一发展阶段所处比重大小不同而已,故而我们应始终保持理智冷静的态度,趋利避害,才能使其真正为社会发展及个人生活造福。(来源:新闻爱好者 文/陈茁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选:)
参考文献
而起步较晚的电视评论节目,由于受声画并茂这一特殊传媒手段的牵制,比之报纸的评论便显得不够强烈,其传播作用发挥得不够理想。
尽管如此,中国电视依然不放弃对评论节目的探索与追求。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自1994年4月推出《焦点访谈》节目至今,近15年历程,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电视评论新路子,使中国电视评论节目有了实质性的飞跃。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回过头来探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规律与特点了。
一.优化选题是搞好评论的基础
评论是一种重要而难度较大的宣传形式,因此,它需要编辑记者把握选题,即: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度,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与中心工作以及在改革开放中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精心筛选题材、全方位提炼主题、找准切入点,因为这是评论节目能否在观众中产生较好效应的第一步。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虽不能说它所评述的题目100%都是准的、好的,但起码90%的题目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有的还在观众中形成了经久不息,街头巷议的传播效果。它的选题范围包括经济现象、社会问题、国际风云、环球教育、法制楼市等等,其题材之广泛,提炼之精确,表达之透彻,评论之精辟足见采编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把握好电视评论的分寸与特点
就内容而言,能够进入电视评论的,多半是属于值得进行深层次思考的问题,也多半需要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即相对的理论色彩。但理论色彩过浓重又无法体现电视是以画面说话的特色。这里有一个淡化理论色彩,突出电视色彩的分寸问题。
《焦点访谈》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它所涉及的内容本来许多都是理论味儿很浓的话题,但却往往把一些深奥的道理通过被采访者的话说出来,这样,深奥的理论因变得通俗易懂而观众所接受。
此外,对所涉及的内容也需要一个总的范围和尺度。《焦点访谈》有四句片头话“时事追逐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论”。它既是对电视评论节目所涉及内容的一种概括,又是对评论节目内涵的一种要求,当把它用在具体内容评述的时候,无论一事一议,还是追逐挖掘,都需要记者以敏锐透彻的观察力与峰芒犀利的观点去立意,更需要记者以深思熟虑的思考与客观公正的态度去批判。应该说,这种分寸感,是检验记者综合素质的一把尺子,而其间的让事实说话,用当事人的访谈观点去增加评论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则是较稳妥的电视评论方式。在《焦点访谈》中我们没有看到主持人的夸夸其谈与过多的引经剧典,也没有记者先入为主与唯我独尊。他们在采访中以遵循的纪实性与现场感,以及记者画龙点睛的评论和夹叙夹议的设置,有意无意地观众由一个浅湿的话题引向深入的思考。这种给观众以信服感的适度应该说是电视评论的最佳分寸,也是在实践中能够遵循的一种规律与特点。
三.处理好画面调用与解说思辨的关系
不同于纸质传媒的电视评论,阐明论点论据的方式,仅靠文字解说是不够的,它必须辅之以具有强烈冲击力与说服力的画面内容和同期效果。这正是电视评论的一大特点。电视评论与其他媒体评论一样要富有哲理性、思辨性等抽象色彩的内容。而这些内涵又往往给电视画面的表现增添了难度。怎么处理好两者互为互利的关系,这便向采编者提出较高的专业要求。
在《焦点访谈》里,我们通常看到是这样处理的:当主持人提出所访谈的主要议题时,接着便是一段说服力极强的画面内容或同期采访,遇到需要强化或引导的时候,主持人便入画谈论自己的观点,再不就请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直抒见解,从而使画面内容、同期采访、主持人或记者议论融为一体,互为作用。当然,达到这一效果并不容易,它需要采编人员专业技能的综合调用,有时还需要一些特殊手段,如使用高倍率摄像机、无限话筒、甚至需要乔装“偷拍”。
四.访谈与论点论据
好的评论,在人们通常认识中,是一种结构严谨、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的体裁。在电视评论中,虽然无法在文字解说中找到明显的论点论据,但在整个构思与采制中,却可以循到政论的表达规律。
新闻评论员的“收”与“放”指的是话语权空间的范围,有着诸多的影响因素,而一个国家新闻评论员话语权的空间也是这个国家新闻自由空间的反映。本文主要从节目的选题,大的舆论环境的影响,评论员构成,主持人的控制,“口径”要求,探讨当下影响新闻评论员话语权空间的因素。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新闻评论才刚刚开始,话语权空间的受限比较多,评论员还在探索中前进,寻找中国新闻评论的底线与上限。
【关键词】
评论员;话语权空间;舆论环境
在我国,以评论员观点为栏目观点,评论员为节目核心的新闻评论节目并不成熟,尚处于星星之火阶段。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中的评论员,一部分来自媒体从业人员中的记者、主持人或主编,另一部分则来自其他领域的学者型评论员。全国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更是少之又少,而这星星之火能否燎原,又与舆论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电视新闻评论通过很自然的叙述技巧与视觉方式使观众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参与到多种形式的电视新闻语篇中。评论员的话语在多方面都是权威的、令受众信赖的。就目前而言,本文要探讨的评论员话语权空间,主要指评论员的评论方式和评论内容上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是受多个方面影响的。既有社会舆论环境的制约,也有评论员自身表达习惯的制约;既有节目性质的规定,也有主持人提问的控制;既有管理者的要求,也有媒体人职业素养的自律……种种因素构成了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
一、评论员话语权空间影响因素
新闻评论表达观点和立场,关键在于它通过什么方式,怎样“说”。从节目的制作过程来讲,决定评论员话语权的因素方方面面,既包括有形条款,还涉及“无形意会”;小到选题方向,大到社会舆论环境空间;既有评论员自我底线,也包括主持人的现场发挥。
(一)选题是新闻评论类节目话语权空间的起始点选题作为节目开端,直接影响评论员。选题初期便考虑到评论员因素,本期节目评论员是谁?怎样将评论员的专业优势与新闻选题有机结合?怎样才能为评论员提供最大范围的话语权空间?1.编导前期策划对评论员话语权空间的“限制”。节目策划过程中,编导的前期调查采访,积累事实依据,为评论员提供“论据”,编导的“解读”角度,无形中影响到评论员的言论方向。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以编导所提供的事实依据来决定。评论员不能信马由缰地说“自己想说的话”,需要根据编导找到的点展开评论。2.评论员选题。《新闻1+1》采用的是“编导选题”与“评论员选题”相结合机制。“评论员选题”策略的使用考虑到,评论员敏感触角第一时间捕捉其最擅长的话题,有效发挥专长。评论员掌握着最大的话语权,原创性观点易成为节目的亮点。如今的新闻竞争“,独家”和“第一时间”早已不再是新闻遭遇战中获胜的法宝,而对新闻的深度解读,不同角度解读成为了各媒体占领制高点的有效手段。“观点新闻”时代已经来临。因此,评论员的选题更能突显这一优势,评论员从自己擅长的角度提出“独到的见解”。评论员的“观点”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成为了当下新闻竞争的砝码。
(二)评论员自主话语权空间的拓展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评论员作为传播者和把关者,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的大小对节目的传播效果有着直接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在节目中,评论员能表达多少自己的看法,言论的自有多大,能否用最直接、最简单的话语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些因素对节目的收视有着直接影响。影响把关者的因素很多,“政策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大众媒介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评论员的言论表达的目的不是为了图一时之快,而是面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媒体意见。面对“口径”要求,很多某些时候为了“安全”而说出“话中话”,或者绕着弯子说话。白岩松从一个记者型主持人成长为新闻评论员,20多年的从业经验使得其熟知电视语言的表达规律,在央视的多年打拼更让他熟知自己话语权空间的范围,有人说他是“常在河边走,从来不湿鞋”。多年来他在评论员话语权的空间上进行着探索,“我觉得我要去为大家更多地去触碰一下我们的底线在哪,我们可以走多远。”
二、舆论监督节目评论员话语权的评论底线
监督的力量是无形的,为其无形,所以无处不在。新闻评论类节目的社会价值更多地在于舆论监督。从收视率的反映来看,舆论监督类的选题往往有更高的收视率。在中国电视新闻真正发展的十多年中(以1993年为起点),无数次的印证舆论建设在推进法律制度完善、社会制度建设、伦理道德树立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新闻评论类节目处于夹缝当中求生存的阶段。节目性质的本身让其承载着社会责任,整体社会舆论氛围,又使其不得不在尖锐度上做妥协。很多新闻评论节目的同仁们,想得更多的是怎样给“危险”的题找到一个“安全”的出口,怎样在不失自己立场的情况下,通过平台传播我们的观点。而评论员话语权空间的探寻,是这个节目存在的意义。
在目前的评论员中,除了专家学者,更多的都是媒体的从业者或者新闻业界的人士。不可避免地,这些人担负起了捍卫“新闻的底线”、“评论的底线”的任务。这里的“底线”也分为从业人员的底线和管理者的底线。首先,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底线就是必须遵循新闻发展的规律,新闻事实的真实性是一切的基础和保证只有事实清楚,评论员的评论才成立。而脱离新闻事实的评论是危险的和不负责任的。没有事实的依据,评论员则变成了“空中的评论员”,飘得越高,摔得越惨。没有事实的观点,只能被定义为瞎说。而事实不清的新闻事件,也不适合做评论。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核实新闻事实”是每期节目必须的工作,每一个数据的使用,每一句话的引用,都要做到有原始出处,而且是可信的,具有权威性的原始出处。“主观臆断”“、猜测”“、大概”“、差不多”等情况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其次,要坚守新闻伦理道德的底线评论员作为媒体的一份子,必须遵守新闻伦理道德的底线,特别是在大众媒体这样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播出平台上。评论员在“真实性”的前提下,必须考虑到自己言论可能会造成的社会影响。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言论是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底线。而至于管理者的底线,在这里借用白岩松的话说是这样的:“这个底线就是,要有助于这个新闻是向前走而不是往回走,要有助于有理想的人不变成现实主义分子,现实主义分子不变成投机主义分子。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新闻管理)它只会越来越宽松。”
三、结论
从现阶段来看,新闻评论类节目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讲,或者说从节目样态上来讲,仅仅处于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同样也是处于探寻的阶段。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我国的评论员“严重不足”,更加专业化的评论员队伍急需完善。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的评论员们,讲真话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智慧。发展中的中国需要批评的声音,更有勇气面对批评。发出批评是媒体的责任之所在,是评论员话语权的存在理由之所在。对于目前的现状,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彩色的电视变得越来越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却越来越少,黑白问题将是电视人永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罗莉.实用播音学教程4:[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4]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南都.白岩松:当你不畏惧的时候,就会说真话[N].南都周刊,2010年3月29日
[6]南都.白岩松:为大家去触碰底线在哪里[N].南都周刊,2010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