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3:50
序论:在您撰写青春舞曲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青春舞曲》是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曲目,教材编写此曲的意图是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青春的活力,启发学生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体会歌曲如何通过音乐来表现青春,用自己的声音或者动作,配上饱满的热情,表现充满活力的、张扬的青春。学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关注该音乐欢快、清新、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特点,让学生在聆听、分析和欣赏歌曲时,充分感受歌曲的特点。
我是教龄十几年的音乐教师了,对于《青春舞曲》这首脍炙人口的新疆民歌,几乎不用教,学生基本就会唱了。但我对于怎样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感受这部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意境,充满了困惑。一直以来,我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能背能唱,了解时光飞逝,要加倍珍惜时间,知道这是一首新疆民歌就可以了。但这并不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定位,使我陷入了音乐教学模式的瓶颈。
最近,我听了区里某老师上的《青春舞曲》后豁然开朗。她从学生发声演唱的角度及新疆民歌的节奏训练方面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让学生在探求新鲜感的同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而主动去了解未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个个充满活力、感受青春的张扬。
现在再次教授《青春舞曲》时,我重新调整了教学重点,希望学生能够在欢快的音乐氛围及音乐实践中感受歌曲的风格,深刻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以下是本节课重新设计后的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感受新疆民歌的表达特点,能够用自然清晰的声音发声,用开朗活泼的情绪背唱《青春舞曲》。
2.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伴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3.了解王洛宾的主要作品及相关的新疆民歌。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歌曲的情绪及风格,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编力。
难点:学生自编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伴奏(形式自由,可以拍打身体的某部分,也可以利用教室中的资源,如书本等。)
【教学过程】
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来进行歌曲特点的学习。了解新疆民歌的表达特点时,要结合新疆的风土人情与类型歌曲的学唱及表现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另外,所有的文化介绍要紧扣音乐这一主线,形式上采取多种方式,如,影视欣赏、老师介绍或同学探讨等等。
教学设计方面,将课程分为三个板块:歌曲背景介绍、学习新歌、歌曲拓展。其中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伴奏放在第二个环节,学习新歌时配以打击乐,第三个环节涉及较少。
【教学感悟】
这堂课借鉴其他老师的方法,采用练习发声保持演唱状态的方式,练习简单的新疆民歌节奏,用眼睛看、嘴巴唱、手脚敲击等全身心互动法来学习。本课的教学遵循由简单到困难再到进行综合的模式,逐步学习此曲。这样就避免了以前教学过程中将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安排到歌曲学习的最后阶段。这样的安排比较切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并消化歌曲。学习歌谱时,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从节奏入手,有效可行。通过这次尝试,我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进一步熟练,学生也逐步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我把学生对美的体验加入声光电的立体感受中,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初中生生活经验不足但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常常不能满足于教师和教科书中固有的内容,仅仅通过背唱歌词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喜欢提出一些新想法,喜欢独立地寻求和探索。这次的《青春舞曲》虽然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但是加上全身心的感官互动,让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妙、自我创新突破的,变得更加活泼和自信。
这节课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首先,我突破了以往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也为我今后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音乐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要上好一堂创新的、能够吸引学生的音乐课,需要教师自己主动去探索、发现、深挖细究,在细微处进行延伸和拓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细心、用心地去研读歌曲,善于从寻常中搜集整理细微的点,最终把这些细微的、零散无序的点结合在一起,为己所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这对老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老师的素质提高了,课堂的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了。这也是我今后要不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我是有些教龄的老音乐教师了,经验有一些,但有时“经验也会害死人,它就是我的一个紧箍咒”。就拿《青春舞曲》这首简短精小的乐曲来说,在听其他老师上这课前,只是主观单纯地认为,《青春舞曲》是一首脍炙人口、大家都特别熟悉的,经王洛宾改编的新疆民歌,几乎不用教,学生基本上就会唱了。但对于如何满课时地深挖细掘,引导学生深层次感受和了解音乐作品的优秀内涵,是充满了困惑和无力感的。按照我从前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能够背唱此曲,了解青春岁月快如飞矢,要抓紧时间、把握时间,知晓乐曲是新疆民歌就可以了。但一年又一年教授这首乐曲,总觉得因为我,学生并没有找到此曲的真正突破口,而症结在哪里?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演唱这一教学环节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表现技巧的最直接手段,演唱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艺术教育方式。我也是给这节课如此定位的,但正是这样,使我陷入了教学模式的瓶颈无法突破。
9月21日,我在县一中听了石河子师范的孙新凤老师上的《青春舞曲》。孙老师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我一直困惑的教学瓶颈,我豁然开朗:音乐课原来可以这样上!孙老师从新疆民歌的节奏训练和学生发声演唱的角度看似普通实则全新设计了这节课,使学生在充满新鲜感的探求中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去了解未知。整节课,学生在孙老师的引领下,如一个个充满探求的海绵,探索,自信,充满张力。从这里可以看出音乐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还应尽可能避免自身的弱点,从自己的长项着手,发挥自己和学生的潜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现在,当再教授《青春舞曲》时,我把重点重新做了调整。以下是这节课重新设计后的思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浓郁的音乐意境和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歌曲风格,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新疆歌曲的情绪及风格,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地吐字,用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背唱这首歌。
2.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或自创打击方式)为《青春舞曲》配伴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特别是维吾尔民族特色的节奏的兴趣。
3.了解王洛宾及其主要作品和新疆民歌整理创编的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编能力。
2.难点:自编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配伴奏(可以是敲击身体某部分,或教室中的课桌书本等等)。
[教具准备]
电子琴、手鼓、铃鼓、课件、教学用书。
[教学过程]
略
[教后感悟]
这节课采用练习发声保持演唱状态,练习简单打击新疆民歌节奏型嘴巴唱眼睛看手脚敲击全身心互动的方法。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简―难―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此曲的学习,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这样的学习方法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识接受规律。在学习歌曲歌谱的时候,先从节奏入手,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通过此次公开课,我将对多媒体操作的恐惧突破了,学生也更加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我把对学生的美感教育加入声光电立体感受中,教学效果轻而易举达到了。初中生生活阅历不深,文化程度不高,对于今天这首《青春舞曲》耳熟能详的乐曲,他们通过全身心感官互动,无形中体会到自我突破的,变得更加自信。
一、所选的资源都要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
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这课中,根据《课程标准》的方向要求,我设置了学生在45分钟教学中能够达到的短期行为与实际效果的具体目标:
1.认真欣赏本课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在聆听、体验中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美。
2.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通过探讨、演唱等方式初步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以及认识这些地区的代表乐器。
3.通过互动拓展练习,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为了达到此教学目标,我选择了包括蒙、藏、维吾尔、朝鲜、苗、佤六族的音乐,如,《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青春舞曲》《酒歌》是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代表性的民歌,选择这样的音乐对体验和探索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很有帮助;《万马奔腾》及维吾尔族乐器演奏视频可以让学生认识这些地区的代表乐器;《十二木卡姆》视频、一组少数民族音乐视频片段以及结束时播放的56个少数民族图片和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愿意去感受他们的音乐文化并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有时很多教师为了达到一个目标,也选择了多个看似新颖的资源,但是如果运用不得当,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二、所选的资源要被最大限度地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只有被最大限度地运用,在运用中不断地加以完善并被灵活掌握,这样的教学资源才是有生命力的。如,在学习维吾尔族音乐文化时,我选择的“新疆之春”资源,是一段维吾尔族乐器演奏视频,它既是一个导入,由对蒙古族的学习进入到维吾尔族的连接;又是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认识了维吾尔族的代表乐器(艾捷克、手鼓、热瓦甫)和它们的音色特点;还是一个互动环节,师生共同打手鼓,既了解了切分节奏又渲染了课堂气氛;同时它又作为一个分析材料,让学生初步感受和探索维吾尔族音乐欢快热情、富有动感的特点。教学资源的选择不在多,而在于落实。
三、所选的资源要有代表性和感染力
通过欣赏,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特点与风格,最好选择有代表性的、原汁原味的音乐资源。如,讲蒙古族音乐时欣赏的《辽阔的草原》,是由蒙古族最著名的长调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这是蒙古族经典的长调民歌,很有代表性。歌手在演唱时用的蒙语、特殊的拖腔滑音和音色等特色手段,最能反映当地的音乐风格。
若要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选择的资源也应该是有感染力的,能吸引学生并使之产生共鸣。如,在学习藏族音乐之前,播放藏族同胞去布达拉宫朝拜的电影片段,那雪域高原的神秘景色以及虔诚朝拜的藏族同胞,一下子就把学生的视线和思绪吸引了进来。巍峨的雪山让学生领略到藏族歌曲的高亢嘹亮,虔诚的朝拜让学生领略到藏族人的善良、淳朴,这时已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解释,学生已经能感悟到藏胞生活地域的特点和风俗。
一、还给学生:教师
音乐这一学科不是谁都能教了的,先天“五音不全”的和唱歌跑调的是绝对当不了音乐教师的,他们的其他素质再高、责任心再强、再积极进取、努力好学,都是无用的,他们真的会贻误有音乐梦想的孩子的一生。学校要选择有天赋并且热爱音乐事业的教师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嗓音好,有磁性,唱歌动听,具有一定的先天素质;工作严肃认真,音乐课坚守岗位,能够有板有眼上好自己的音乐课;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选用把音乐教学当作自己事业来做的人当音乐老师,就能够教好音乐。还要给他们创造一切培训的机会,只要上级有音乐教师的培训就都叫他们参加,不要因为是小科,怕花钱。因此,本人建议如下:第一,上级业务指导部门要多组织音乐教师进修培训,近些年,上级教研部门音乐教师的培训很少,上级每下拨一次理化生实验器材,紧跟着就有相应的实验员培训,而音乐则不然,虽国家下拨了音乐器材,也很少培训,致使崭新的鼓乐琴弦束之高阁,蒙尘土一层,妄来一世,甚为惋惜。靠音乐教师“自悟、自模”是不行的,应当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才对,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一生。第二,要给教师压担子。期末考试不但要考学生的识谱、唱歌等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考老师,并将成绩按比例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之中,直接与教师的评先选优、晋职晋级等切身利益挂钩。
二、还给学生: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最有效载体,是最主要的渠道。在课堂上学生学会了视唱,练耳,乐理知识,学会了他们最喜爱的唱歌。因此,不要将音乐课只停留在上级迎检的课程表上,只停留在本校检查教师业务的教案里,只停留在学生的期盼中,要将其落实到实际课堂上。不能泯灭学生的音乐梦想,不能给学生的全面发展留下缺陷,不能给学生的人生留有遗憾。教师要正规的上课。音乐课不是自习课,不是数理化英语课,音乐课就是音乐课,要正规的去上,要遵循音乐课堂的教学规律与原则,要练习节奏,学习唱歌,学习乐理知识,学习民歌、欣赏舞曲、了解地方戏曲等音乐的各种文化知识。要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地去上课,这既是尊重音乐的神圣,也是尊重学生的人生,更是尊重自己的事业。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只有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才能真正习得音乐知识,感悟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魅力。音乐教材中每个单元“唱歌”中的歌曲学生基本都听过,能唱个大概,教师只要稍作辅导,学生就能唱会了,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来唱,而且学生是特别愿意唱。齐唱、独唱、小合唱,小组唱、男生唱、女生唱等,使课堂真正成为音乐的世界,歌声的海洋,音乐的乐园。教师可以帮助并鼓励学生尝试去识谱、去学习乐理知识,去识记一些音乐常识,如果教师说:“用最短的时间学会这部分知识,学会后老师给大家唱支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立刻高涨,比学习哪个学科都卖力气,学的都快、都认真,记得都牢。因为我们的学生太热爱音乐了,太崇拜音乐了。在每单元的“欣赏”课时,教师要细心地指导学生去欣赏音乐作品,哪一段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哪一段舒缓如小溪的潺潺流水?哪一段激昂如万马奔腾?让学生反复去听、去品味、去享受、去陶冶情操、去体会音乐的传神与传情。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要尽其所能告诉学生音乐中出现的各种乐器的声音,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哪个声音是小号?哪个是长笛?哪个是唢呐?哪个是二胡?哪个是小提琴等,也增加了学生对乐器知识的了解,而且多数是听一次就能记住。
三、还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具体来说,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让学生具有较为准确的感觉和感受音乐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这些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的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尤其是为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极大地缓解了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许多优于传统教学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我们音乐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逐渐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主流辅助手段,同时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课堂师生互动较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文件播放快捷方便
音乐欣赏课需要播放大量的音像资料。传统存储媒体是录音磁带和录像带。由于我们每一堂课所需的音频或视频素材不可能恰好在一盘磁带上,即使是,所需播放的顺序也不可能就是磁带上存储资料的顺序。上课时,要找到我们所需的音乐作品或重复播放某一音乐作品,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磁带进行快进或快倒,这往往会因为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素材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另外,影碟机和光盘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虽然可以快速找到所需播放的音乐素材,但音乐欣赏课分析音乐作品往往需要播放音乐作品中的某一片段,使用影碟机仍然会明显感觉到不便。利用多媒体系统以上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比如我在上《唱脸谱》欣赏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国粹京剧的唱腔、板式、行头等,我可以在每种体裁的介绍加上一些图片展示作为教学。当然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对音频和视频文件进行编辑、剪裁,自己制作出所需的音乐片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地播放和处理音乐文件是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节音乐欣赏课往往会同时用到录音磁带、录像带和光盘,在上课之前不得不将录音机、录像机、影碟机、电视机和音响等设备搬到音乐教室,下课后有的设备如录音机还得要提到其它班级。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只需带上教案和存储课件的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即可,非常方便音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展示大量的文字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通过板书和教师口头讲授,但由于板书的容量有限,且书写比较费时费力,有很多内容不得不忍痛割爱。这种尴尬局面在多媒体教学中不会存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较大,节省了我们的板书时间,授课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文字信息,有效地扩大了教学信息量,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在课堂上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从而能够有精力更为集中地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细节。
三、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听觉联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比单一感官感知好。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实现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能更好地引发同学们的音乐想象,把握音乐形象,激起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在对一首乐曲进行情绪方面的讲解和调动时,教师在讲台前讲得津津乐道,而学生则可能听的无精打采,并没有和老师达成共识,这就是“教”与“学”的脱钩,学生经常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没有积极、主动参加。教师只是“讲”,学生只是“听”,讲与听不能融为一体,这就不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种脱钩现象,我们必须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证明,让他们参与其中,如采用多媒体配合教学。就会让学生听课的同时,更能在音乐的情绪、节奏上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例如:我在教唱维吾尔族歌曲《青春舞曲》时,用多媒体展示新疆维吾尔族的风俗文化的画面,学生看到他们优美动人的舞姿,加上观快活泼的旋律,不由自主的就想动起自己的身体,这时让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创作,有的同学唱,有的同学用舞蹈来表演等,让学生乐不知疲!
四、拓展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等特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单纯的向学生进行信息灌输是违背学生心理特点的。如果教师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其进行想象,不断拓展想象空间,他们会迅速“走”进音乐殿堂、亲自参加到活动中去。那么,学生就能够真正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获得音乐的美感,既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又提高了审美感。例如:在教授《夏日泛舟海上》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边看投影,边听录音,视听结合,展开联想,置身于波光粼粼、碧波荡漾的河面上,摇起双桨,欢歌笑语,共叙友情,乐观向上。这样,学生们会感到心旷神怡,仿佛身临其境,激起浓郁的学习兴趣。
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初中音乐 互动教学 审美情趣 欣赏意识
一、音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主体价值歪曲,学生参与度不高。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主体价值歪曲现象普遍。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部分学校依然是以音乐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教案展开,不允许任何违背“备课本”教学计划情况出现。过分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夸大教师主观价值,教师神化、权威化现象严重,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如部分教师在音乐作品欣赏课的教学课堂上,谈及对该作品的理解,教师备课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和答案,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里,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与教师“意见”吻合,就会得到表扬;相反,一旦学生观点与教师“意见”相左,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这种课堂教学的危害是极大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价值,答案“标准化”、“唯一化”,遏制学生想象力和思考力发展,教学内容理解单一肤浅。
2.部分教师对音乐欣赏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中学教师过度追求升学率,在学生文化课成绩上关注较多,往往未能将音乐欣赏课放在相应位置,对音乐欣赏认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欣赏,为了应对考试,压缩欣赏课课时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甚至直接取消音乐欣赏环节,未能发挥音乐课程学习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意识的作用。
二、互动合作教学,提升课堂实效
1.转变教学主体,加强师生互动。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未来的初中音乐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乐园。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能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与过去音乐环境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课不再是学生接触音乐的唯一场所,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无时无刻不在输出音乐。通过日常生活音乐的积累,初中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音乐喜好和修养。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自身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理论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音乐兴趣及审美情趣形成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扬民主,巧妙创设提问,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见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音乐做适当延伸,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欣赏价值的流行歌曲,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如在教《青春舞曲》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分别对该乐曲故事背景、内容情节和欣赏做好基本了解,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选出部分小组代表按照课程设计对该乐曲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学生代表在台上提问时,教师也参与回答,将台下学生的讨论逐步引向深入,最后对乐曲欣赏作出总结和升华,并对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加深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教学效果显著。
2.有效互助合作,营造教学氛围。鉴于音乐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营造出“时时有音乐、处处有音乐”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协作欣赏音乐之美。例如,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制作音乐小报、音乐明信片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另一种角度理解音乐;充分利用校广播台的作用,播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且富有欣赏价值的音乐作品,并对作品加以解析,在宽松的环境中达到音乐教育与欣赏的目的。
初中生多处于13―15岁,这一年龄段学生群体活泼好动,记忆力与模仿力都极强,对音乐学习充满了热情;音乐教师作为活跃在教育事业第一线最重要的因子,音乐理论素养较高,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加强师生合作,取长补短,将学生的青春活力与教师的知识理论紧密联系起来,体现音乐教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学生应积极向音乐教师推荐教学素材,将生活中接触到的好音乐、好作品介绍给老师,丰富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音乐课程教学的时代特色;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课外音乐生活的引导,通过建设班级群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管理,为师生互动合作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班级群和朋友圈中分享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3.重视欣赏环节,培养审美意识。音乐本身是一门高雅艺术,欣赏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教育意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欣赏环节,通过倾听音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透过作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走进作者创设的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情绪,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仅仅停留在听音乐上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过多时间听音乐而耽误学习的做法偏离了音乐欣赏的本质,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甚至还可能影响学生其他学科学习。重视欣赏环节,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可通过观看音乐纪录片、专题片,写鉴赏小品文等方式将音乐欣赏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工作在教育事业一线的部分教师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纵观我国整体基础教育,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下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封闭,存在明显问题。初中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模式上也亟待改革。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转变教学模式,开展互动教学、合作教学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沈雪.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一、培养音乐兴趣是提高学生感受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我们音乐教师应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课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兴趣品质,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和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形成热爱音乐、向往音乐持久稳定的情感。如许老师在执教歌曲《七子之歌》时,是这样做的:他用充满感情的声音讲述了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历史,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感慨万千地写下爱国诗篇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情绪激昂,纷纷表现出对帝国主义的愤怒。在这种氛围下,许老师趁势提问:“演唱时应带着什么感情去演唱?”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应带着深情的、激动的、期待的、迫切的、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去演唱这一结论。教师通过介绍歌曲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歌曲学唱时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准确地把握了歌曲的表现情感,演唱效果非常好。
又如:官老师在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童声合唱曲《渴望春天》时,她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图片等资料,上课时运用《美丽春天》的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配合音乐朗诵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然后再导入欣赏歌曲阶段,这种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又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拓宽了音乐学习的广阔空间,让灵动的音乐充满了音乐课堂。
二、重视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表现力的关键
“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时代的要求。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启发和指导学生亲自参与体验音乐,把音乐技能方面的知识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在玩乐中学习知识,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欢愉。如:张老师在执教歌曲《猎人合唱》一课时,组织学生模仿猎人打猎的动作和活动,通过学生模仿猎人射击追捕的动作,边唱边动,引导学生感受猎人在森林里快乐打猎的情景,让学生用表情和动作表现音乐,在游戏中体验音乐,享受成功的欢愉,从而增强学生的表演兴趣,不断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这种重视艺术实践的方法,提高了学生音乐表现力,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灵动的音乐氛围。
音乐教学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有效尝试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如:熊老师在执教歌曲《青春舞曲》时,她根据歌曲欢快、热烈、幽默的风格特点,将音乐歌唱和舞蹈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歌曲中编进新疆舞蹈动作,学生在欣赏歌曲音乐的同时,教师边歌唱边舞蹈进行示范,这种边唱边跳的歌唱形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大胆、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整节课全体学生都能自然、自信、大胆地参与到边歌边舞的音乐互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愉悦。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创造良好的音乐艺术与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
三、培养审美情趣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重心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讲解、提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风格、调式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勇于表述自己对所听音乐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如:在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教学中,我先通过播放乐曲,让学生欣赏、感受音乐:优美的旋律流畅清新、明快的节奏热烈激动、丰富的和声圆润柔美,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再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联想、边哼唱边体验,学生尽情地思索、想象。优美动听的音乐,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平静的湖面,晚上太阳下山了,一只小舟在湖面上”。随着对音乐的感受深化,不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激起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灵动的音乐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随之通过小组合作创作了优美的诗歌、散文,课堂上气氛活跃,整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