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3:36
序论:在您撰写信息技术教学案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学生分析
学生在正式学习本节课程之前,已经学会了部分知识,比方说网页浏览、下载等等,对于互联网络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设计思想
首先,我要引导学生分析常用的信息交流手段(如电话等),找出它们的优点和缺点,特别是找出这些手段无法达到而只有收发电子邮件才能完成的信息交流的任务(如发送图片和视频等),由此促使学生对学习Email的兴致得到全面提升。
之后,对电子邮件的相关概念以及格式做出相应的讲解,促使学生从感性方面来认识电子邮件,对其格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为学习邮箱申请和邮件的收发奠定基础。由于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的太抽象,所以不宜马上讲解,待学生学会收发邮件后,再通过探究题来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第三,以本节课程的教学目的为核心,针对学生设计了三大任务、一个探究题目。教师可以事先对学习加以引导,对任务加以分析,比方说对操作流程的适当解析。凭借完成任务,使其学会申请电子邮箱,收发邮件及附件等知识,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其创新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凭借对电子邮件工作流程的探究,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最终,教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归纳,进一步展开详细的解析以及示范,尤其对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需加以深入总结。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如果我们想要与远方的朋友交流信息,有哪些方法呢?
学生:写信、打电话、发短信、上网聊天。。。
教师:那我们来看一看这些方法有没有缺点。
学生:写信太慢,打电话费用高,发短信麻烦,网络聊天又必须同时在线。
教师:那有没有一种办法克服以上的这些缺点呢?
学生:用email,………..
教师:如果想给远方的朋友看看我最近的照片或者自己写的文章或者自己家庭的一段DV录像,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用email……….
教师:非常正确,就是用email(电子邮件)。那么怎样用电子邮箱来与朋友交流呢?
这样自然的导入到电子邮件的学习之中。之后,对电子邮件的相关概念以及格式做出相应的讲解,促使学生从感性方面来认识电子邮件,对其格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为学习邮箱申请和邮件的收发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这一环节之中,为了对学生做更进一步的引导,激发其探究兴趣,针对学生设计了三大任务、一个探究题目,具体如下:
任务一:如果你还没有电子邮箱,先申请一个免费邮箱。
任务二:登录自己的邮箱,给老师或者同学发一封带附件的邮件。
任务三:查收老师或同学回复的邮件,并把老师或同学的邮箱地址添加到通讯录里。
每个任务我都为同学们引路,提示关键步骤地操作,有些操作计算机也会给出提示(比如出现“下一步”字样)。教师展开巡回指导,最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归纳,进一步展开详细的解析以及示范。
探究题目:Email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这一题同学们利用前一节课学习的信息搜索的知识利用搜索引擎来查找相关信息,同时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过程。
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困难不大,但很容易出现问题。不少学生会问:“附件都可以发送哪些文件”,“什么是抄送?”,“什么是密送?”此时,作为教师,需针对这些问题加以讲解,亦或是让学生自己在网页中搜寻答案。当学生写完一封邮件之后,通常会面临发送失败的问题,作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所在。同时,教师还必须要让学生明白邮件主题的意义所在,要求他们正确填写,不可偷工减料。当发送视频文件,或者是一封邮件之中存在多个附件,通常会出现总容量超出限定的问题,致使邮件发送失败,此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加以解决。
案例解析
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设计三大任务以及一道探究题,让学生有事做,愿意做、会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之间能相互协作学习。为了完成任务,同学首先会去分析任务,思考用什么知识和通过怎样的操作步骤才能完成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掌握了知识,完成了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尹士栋.COSPLAY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电子邮件系统工作原理与COSPLAY相结合的教学设
【关键词】教学案例;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30―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教育的需要,这不仅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相比较,目前师范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强,但如何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具体学科的有效整合、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较弱。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能力,高师教学模式也在逐步由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主线的,转变为教学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添加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但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一 教学案例概述
1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为教学所选用的各种案例,它揭示某一事件发生、过程、内容、结果的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起到中介性、启发性、先导性、生动性等作用。舒尔曼说[1]“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教育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它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条桥梁。”所谓案例开发就是指学习者、参与者本身就是开发者,是他们基于自身的经验,按照案例的有关要求,再现当初开发者所处的情境、内心的活动以及做出决策的依据,并将其经验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与他人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案例开发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通盘考虑。
2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
大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一种对感觉经验的长期怀疑和不信任,教学案例的开发被当作一种学术层次较低,甚至没有学术性的工作,因而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中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导致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不力,效率不高。这种传统的观念抑制了通常来自于大学教师教育者开发案例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大学系科之间相对独立,而信息化教案客观上需要系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教务部门的联合开发。实际上,对于师范教育,信息化案例教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案例开发是一项理应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的严肃的研究工作。高师已经探索出多元化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道路,即“学校公共信息技术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联合教育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图书馆的有关数字化校园的入门教育开始,以《现代教育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等公共课程模块为核心,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急需增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活动,以便使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3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教学案例界定为信息化教学案例。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教学案例建设的内容主要以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任务及其内容为依据设计案例库的建设。笔者把信息化教学案例看作是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专业课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与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它是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之以课前大量的信息准备与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多媒体材料,配有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多媒体材料,以案例核心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且可互动交流的教学案例。
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结构与呈现方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确定教学起点和分析教学需求时,需要正确估算学生已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信息量,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信息化教案呈现方式上更能体现教育环境的多媒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等。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和教学反思。
二 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人员结构
1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构成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及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学理论探究、案例问题设计、案例实施设计、多媒体制作、作品合成审核与等环节。信息化教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仅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或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虽然在理论、技术、设备上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经验,往往也难于实施。另外,由于师范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近年来,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越来越密切,师范生及大学教师们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深入,教学案例的开发源头离不开基础教育,笔者认为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不仅仅是大学教师,师范生也应成为教学案例的开发成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与效率,应当精心策划开发方案,在学校中成立教学案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教务处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老师和师范生组成。教务处处长担任组长,以便有效保障案例开发的各种条件支持,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集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案例开发,协调案例实施安排,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安排师范生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帮助教师收集和整理案例的素材。
2 教学案例开发的组织管理
第一,在开发前,案例授课教师要开展诊断性评价,先对课程案例的需求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任务分配,结合课程任务驱动,组织案例开发的设计,开发小组进行开发。第二,教务处定期对教师开发的案例进行分阶段评估、调整,试用,通过运用形成反馈性意见,进而提出改进办法,使教学案例的开发更加完善,确保最终实现的教学案例开发的预期目标。第三,教学案例开发小组要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开展现场教学评估,及时收集教学案例开发的信息,报告在使用中的问题,教师的新要求和反映,采用观察、问卷、座谈和讨论、个别访谈的形式充分利用现场评估的成果,推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课程结束后,运用终结性评价,对课程案例开发和利用进行全面的效果评价,并部署跟踪调查,广泛收集整理教学案例,为下一届师范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教学案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教学案例开发的流程
由于信息化教案不同于传统教案,它的创作必须经过系统的设计,有一个可供信息化教案开发人员操作的开发流程,方能保证开发制作的有序进行,信息化教案的开发流程可以有不同的考虑,笔者认为开发的流程是:案例设计――准备素材――案例制作――合成与――案例管理
1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创作的核心,一个案例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所制作的案例多半是一些媒体材料和冗长信息的堆砌,不仅没有应用价值,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信息化教案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以及信息化教育设计,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2]。它源于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信息化教案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情境,让教案更加引人入胜。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即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视频,也可以是教学实践汇中遭遇过的失败,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真实的事件事例。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教学案例主题,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可以有创造性选择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究主题。
由于案例设计的对象是师范生,对案例的选择设计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特点,贴近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学习需要,可以将教学案例设计划分以下类型:课堂实况记录教学型案例、比较型教学案例、叙事型教学案例、微格型教学案例、课外型教学案例等。让学生各取所需,对整个教学环节体验和感受。由于信息化教案具有丰富完整的媒体材料和对教学过程的较全面的记录,正好适合师范生的“入格”学习,作为他们见习与实习的补充材料。
2 准备素材
考察当前信息技术各种文献,特别是网上有关教学案例还是很多的,如一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还有一些中小学资源网站,各系科也收录了许多优秀教师示范课,还有历届竞赛、实习生试讲等录像资料。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为了节省学术的时间,筛选网上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些案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范生来说,缺乏真实情境的感知,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好。还需要课程教师与所教班级系科联系,与相关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他们到附近中学见习,根据教学要求,与师范生一起收集真实的在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成功的教学案例,再经过加工和处理形成典型的在职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来自当前教学真实场景,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教学案例发源于课堂,来自于教学的实践现场,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开发必定离不开大学教师和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任务应包括微格教学实验、教育见习、备课试讲、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测试与教育、制作信息化教案、教育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师生材料收集,案例准备的主要场地。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应当是多种层面、多角度和多种媒体素材的,为了便于收集准备这些素材,可以将媒体材料按照种类划分为:视频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其他材料等[3]。在实习过程中就要注意视频资料的收集和抓拍。
另外,我们还可以挖掘一些优秀师范生实习教学案例,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职前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师范生的试讲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重点学校要求师范生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还要将这些整合到学习者的课堂学习中,并以课件与网络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这些通过精心准备,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案例,对下一届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它是师范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课程教师应与实习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将这些学生的实习成果加以开发与利用。
3 案例制作
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的众多实践案例、还有许多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案例都可能成为教学案例的潜在素材,但这些材料未经取舍,组织比较混乱,观点难以明确。但若要成为真正的案例在教学中使用,则需要借助于文字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这种实践加以有效的记录与整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对原始材料的整理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信息化教案的质量,因为对教学案例材料的加工和整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材料加工人员懂得基本的教学流程,了解教学规律,善于发掘素材中的闪光点,善于区别哪里素材是有案例价值,哪些素材是冗余的,怎样编辑加工取舍,保证材料的“原汁原味”,又能使素材更加醒目,怎样组合各种媒体素材使其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会涉及到大量的,各领域的材料,而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教师应与所教专业的系科开展跨系科的教研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等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开发视频、音频信息化教学案例教案显得尤其重要,这个时候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他们要对教案中涉及的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要进行技术与艺术的处理。
4 案例合成与
首先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包括(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其他媒体材料(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学习软件,学习进度,参考网址,资源链接、图表、录音、视频等进行案例合成,再用网页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将案例的各种材料链接起来,将信息化教案的外观加以适当的美化,再加上网络交流互动技术的支持,如信息化教案设计者或执教者的联系方式E-mail、BBS讨论区或专题论坛,教育博客网等,形成具有超链接的信息化教学案例。[3]
信息化教学案例合成后,要配以使用说明,版权信息等资料并经过仔细的审阅,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作品,作品通过成为最终产品。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网络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的信息化教案包,二是做成光盘。在相关课程网站上或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上,供师生共享。
5 案例管理
合成与出来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运用、检验和总结,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为了减少重复劳动,就需要相应的管理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知识管理体系,对开发出来的案例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体现教学案例的相对“专”,这样对相关专业的师范生就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交流价值。这些资源需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和教育实习专题网站,实现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动态管理。这些丰富、真实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再加之课程的其他模块(理论讲座、资源附录、技术指南、教学设计)等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师范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一一得到体现、得到加深。这种以具体的教育实习为基本任务,辅以教育实习专题网站的交流平台,通过网上社区、在线讨论、E-MAIL、实习网志、实习博客、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及时上传下载,构成了大学专业老师、实习指导老师,中学教师、实习同伴,同班同学、学院下一届学生、实习学校的中小学生这样的实习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化教育能力[4]。这种开放式教案管理模式,能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的知识管理体系。
四 结束语
案例开发是一种严肃的研究活动,当实践中的教师成为
案例开发的主体时,他们也就成为研究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案例开发也就成了成长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当教师教育者与实践中的教师合作从事开发活动时,案例开发也成了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案例开发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记录和记忆,能借助对实践的思考和公开呈现,有效的避免教学健忘症。而实践记录有表征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成为教师的知识基础的重要载体。就此而言,案例开发就成了发掘、整理、积累教学的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这对教师教育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42-45.
[2] 方红.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8-11.
微视频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前言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数据终端的不断发展,开放、共享的教育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它的变革也不断地影响着教育领域。改变传统学习模式势在必行,以“微”为特点的移动学习模式逐步在更多的课堂中开展起来。微视频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2背景知识
2.1什么是微视频
微视频的播放长度一般在5~20分钟之间,它适合于桌面浏览器、移动平台等所有终端设备上。微视频的创设情境源自现实生活,描述手法真实生动,并且时间短小,内容精炼所以特别受观众喜欢。
目前,国外的教育学者们已经开始致力于将微视频引入教学中来,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辅助力量,例如可汗学院、TED教育等。最新的研究表明,将微视频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将会对常规教学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2.2微视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2.2.1微视频可以改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操作反馈的方式进行,辅之以任务驱动或者是合作学习模式。这样的常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优势,如果尝试着将微视频作为上述教学模式的辅助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讲解内容,并在课后反复观看微视频来巩固知识点,则可以综合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并放大效果。
2.2.2教学微视频有利于突破教学目标重难点
对于一些课的重难点,教师往往会不厌其烦的反复讲解,希望学生能听懂并记住,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微视频可以充分利用它的“短、快、精”特点,针对某一项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充分讲解,配合着醒目简洁的文字或标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性的观看,迅速突破重难点。
2.2.3微视频取材广泛,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
有时候一个电影片段、一个产品广告都可能成为信息技术知识的来源。在很多视频网站中,都有科技类、计算机类的视频库,这其中不仅仅有在线课堂、专家讲座还有更多有价值的技术操作类视频。一些信息素养较高、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错的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制作成微视频供家人朋友学习使用。无论是从哪种渠道获取的微视频,都可以成为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和拓展。
3教学案例设计过程
3.1教学内容分析
Photoshop是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7年级》的补充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添加滤镜效果。Photoshop中的滤镜主要是用来给数码图像的增加一些特殊效果,它具有非常神奇的作用,学生对添加滤镜之后的图像效果非常感兴趣。
滤镜不仅仅是Photoshop中的概念,它同时又是一种摄影器材。摄像师将不同的滤镜安装到相机的镜头前来改变照片的拍照方式可以影响彩色或产生特殊的摄影效果。
3.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方法。知道滤镜是一种摄影装备,也是Photoshop种的一个重要概念。掌握在Photoshop中给图像添加滤镜效果的操作方法。
(2)过程与设计。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相机镜头上的滤镜和在移动平台上的图片处理软件。通过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学生学会在Photoshop软件中添加滤镜效果。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艺术画面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创作艺术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
(4)自主与创新。通过观看微视频,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模仿教师操作并欣赏优秀作品来激发学生的自由创作意识。
3.3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已了解图像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且能完成选取图像、编辑图层,添加蒙版等操作方法。
但是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相机镜头前的滤镜,也不知道图像处理其实从拍摄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带领学生们了解一下相机上的滤镜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目前手机、平板电脑等触控式智能移动终端普遍存在于学生中,学生可以使用手中的设备来处理图片,他们可以直观的操作,并即时分享他们的作品。在移动平台上处理图片将会是大势所趋。
3.4教学设计思路
3.4.1观看广告,进入情境
在开始上课之前,在学生机上播放一则OLYMPUS相机的广告,广告主人翁通过不停地更换相机的镜头和调整相机里自带的艺术滤镜效果来实现各种绚丽的拍照效果。最后广告停留在“Art Filter”字幕上。
3.4.2结合微视频,普及基础概念(5分钟)
问学生英文单词“filter”的意思,英语解释为“过滤”,在Photoshop中意为“滤镜”,那么什么是滤镜呢?滤镜是一个拍照设备,安装在相机镜头前。教师给学生观看短视频《德国柯勒滤镜评测》,了解相机镜头上的滤镜。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滤镜是装在镜头前的设备,可以改变成像效果,做工精致并且价格不菲。
但是我们可以使用Photoshop软件,来达到类似的效果,让我们的图片更有意思。
3.4.3掌握操作方法,完成课堂任务(30分钟)
教师将网页学件发给学生,并演示第一个任务“添加光晕效果”的操作方法,学生观看教师操作,完成第一个任务。教师演示学生的作品,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辅导。学生借助于网页学件上的帮助视频,来完成接下来的“水彩效果”“动态模糊效果”和“水波纹效果”等基础任务。继续点评和集中讲解之后,学生借助于微视频继续完成本节课的综合任务,制作“白云效果”或者是“江南水乡”。
3.4.4点评讲解,知识拓展(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相互欣赏同学们的作品,针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讲解。对做的出彩的学生进行表扬。教师了解班上学生手机或者是平板电脑的使用情况,进一步介绍ios和android平台上图片处理软件的特点,观看微视频《Rookie手机图片编辑软件》,结束新课。
4结语
微视频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已经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减少了教师讲解的时间,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微视频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到课堂中来,我们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一堂课中微视频的数量、时长如何安排效果最好,在备课环节中如何才能更快地获取到课堂所需微视频等问题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努力发掘。
参考文献:
[1]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23-26.
[2]凌巍.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微视频资源研发及编创策略探微[J].中小学电脑,2012,(11).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是初中信息技术所涉及的内容,其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通过他们对多媒体的接触,对文稿的编辑、文字、段落、艺术字、图片等相关设计已经有了初步的把握,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演示文稿无论在教学中还是企业单位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和传输途径,因此,应在掌握多媒体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基本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自主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实际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创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做到信息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
二、教材分析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是信息技术模块二中的第二节内容,通过第一节演示文稿的欣赏与规划,激发学生学习制作演示文稿的兴趣,让学生在对演示文稿了解的基础之上,展开实际操作,结合新课标的标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探究时间,引导学生自主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2.学会应用幻灯片模板和幻灯片版式。
【过程与方法】
教师有意识的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诱导学生发散思维空间,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实际制作过程,感受信息技术的乐趣和价值,体验成功的愉悦感,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其信息处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幻灯片模板,向幻灯片里添加背景、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并对其进行信息处理。
难点:灵活运用幻灯片制作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1.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疑问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初中生由于年龄的有限,对任何事物有着好奇心,喜欢模仿,教师可以运用初中生的这个心理,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时,通过第一节课让学生对演示文稿的欣赏和规划,对教学内容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第一节课时,对演示文稿已经有了初步的制作规划,因此,在此节课内容开始,可以通过播放两种多媒体表现形式,一种是普通的未处理的演示文稿,另一种是已经处理好可以播放的演示文稿,提出问题:(1)说说两种演示文稿的不同之处,原因是什么?(2)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通过两者的欣赏、比较提出问题,打开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之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做总结或者补充,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演示文稿的规划,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进行意义建构。新课标也强调:课堂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作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因此,结合新课标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在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自己也可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激励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信息技术的真谛和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首先,教师演示幻灯片的制作,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合作总结其主要步骤和操作过程,并根据自我总结的操作方法实施操作。
其次,对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制作出的幻灯片进行欣赏、比较,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分析、总结,欣赏幻灯片中存在的问题:(1)幻灯片使用的填充效果与内容搭配不妥当。(2)插入的艺术字布局不合理,字体的选择和字号的设置与背景不相符,整体看来不协调。(3)演示文稿主题模板设置选择错误。(4)幻灯片没有美化,等等。
最后,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发现的问题,之后,让学生相互交流、探讨,逐一的解决问题,对于模糊不清,或者操作错误的地方,教师适时的给予纠正和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的基础之上,拓展学生的发展思维,诱导学生实施操作。如:(1)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几种填充效果?实际操作说明。(2)对于背景设置的方法有哪些?(①颜色过渡、②底纹填充、③纹理填充、④图案填充、⑤图片填充等。)引导学生自主的对教学内容实施交流、探究、实践,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同学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学习精神。
3.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一直是个永恒追寻不变的话题,其创新直接影响着前进与发展与否,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教师应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大胆提出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
通过设置疑问、学生自主探究等,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掌握,尝试了成功的喜悦,比尔?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这时,教师可以趁胜追击,诱导学生综合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对演示文稿实施创新,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例如:(1)将生活你所遇到的事情构思成一个小故事,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2)构思自己的理想,想象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以幻灯片的形式表现。(3)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式,构思一个小故事或者寓言等,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大家。等等,不局限格式、背景、具体内容和基本操作方法等,放大胆,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施创新布局、构思,张扬自我个性,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的作用及现代信息技术,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几次重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能够结合具体实例描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还停留在计算机课堂的基础之上,不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对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也是陌生的;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是一无所知。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史。②理解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教材阅读、小游戏互动、问题回答等形式,知道信息技术的概念,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提炼主题内容填写表格等活动,加深对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认识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难点:信息技术的社会功能。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幽默短信:俺村穷,穿衣基本靠纺,吃饭基本靠党,致富基本靠抢,结婚基本靠想;听说你们村更穷,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通过这则短信,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如果在喧闹的城市,通讯靠吼能让对方听到吗?如果在喧闹的大城市,仅仅靠走去办事,是否能达到目的?大城市的治安还要哪些配套措施?
设计意图:短信笑话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并通过问题引出人自身信息功能的不足,从而得出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2.理解、记忆信息技术定义
实例引入: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此定义可以用学生关注的运动会实况录制为例,录制运动会的过程是信息获取;把录制的视频导入计算机并通过视频软件进行编辑的过程是信息的整理、加工;把视频存储在计算机上或刻录光盘是信息的存储;把视频文件发给使用者或上传至网站的过程是信息的传递;学生、家长、教师等看视频的过程是信息的利用。这个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和方法就是信息技术。
提问学生:人体信息功能有哪些?相应的信息技术是什么?填充图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会的录制和编辑”为例,剖析信息技术定义,以便学生理解。通过填图,让学生理解人体器官、信息功能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关系。
学生看“现代信息技术”内容,通过下页图2加强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对比,现代信息技术的图形化显示,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虚设情境,引入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在讲解信息技术五次革命的时候,教师首先假设一个情境,如你要给远在外地的亲人介绍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情况,而你们又没时间见面。在不同时期最方便的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例子,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4.学习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
提出问题: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类是怎么传递信息的?让学生上讲台演示手势传递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语言的时代,有些信息是很难准确表达的。由于这种需求,语言相应产生。学生总结语言产生带来的变化及作用。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发明
互动游戏:教师说出10个词语后,立即让学生复述这10个词,学生抢答,能复述6个或7个的给予加分(截图如图3)。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在教室讲课,正常情况下,隔壁的班级能听到吗?更远的地方能听到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叙述老师刚说过的词语,回答提出的问题,引出语言是受时空限制的,由于这种限制,文字相应产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用不同的方式写信息技术定义,由两个学生演示,一个用钢笔在纸上写,另一个在黑板上用粉笔写,看谁写得最快。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看出在黑板上写比在纸上写慢,明确由于写字工具的不便,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相应产生。
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当时写文字的载体是什么;教师还可以适时插入一段有关活字印刷的发明过程,最后由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问题引入:①古代打仗,为什么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②《亮剑》里的李云龙攻打平安城,大获全胜,为什么不请示完上级再攻打?如果等请示完再打,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得出由于信息的传递速度慢,有了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的需求,在这种需求下,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相应产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神舟七号是否能发射?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学生讨论,并引出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5.根据表格内容归纳总结,知识升华
学生总结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特点并填写表1。
6.总结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如表2)
设计意图: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内容不多,大部分内容能够自己看懂,所以让学生来总结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疑难的知识点,如数字化、多网合一、构件化等,教师适时以实例给予讲解,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教学网站评价加分
由于这节课在班级进行,我拷了一个随机显示学生名字的程序,学生名单已经提前录入此文件中。点击“转动幸运”, 学生的名字就会陆续在上面闪烁,然后点击“抽取幸运”,抽到谁就由谁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给予加分奖励。课堂上不同的问题,有抢答和必答加分项目,根据不同的情况加分不同。然后把分数加到“教学评价网站”,以个人和小组形式体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起到引导学习、提出问题、解决疑难等作用。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本节内容,回答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互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联系实际,深刻理解和消化本节所学内容,学习效果很好。
1.创设贯穿学习内容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以一个和“信息技术发展”有关的幽默短信导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又渗透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作用。在讲信息技术五次革命时,虚拟了一个情境,这个虚设贯穿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知不觉了解到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中心内容。
2.实例引入和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思考
本节课内容在涉及难懂定义的时候,以学生熟悉的实例透彻地阐述了信息技术的定义。在讲第四次和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时候,分别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实例和问题的使用,使学生对定义和每次信息技术革命理解得更透,领会得更深。
3.互动小游戏,引发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讲解前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时,采取和本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关的小游戏,通过学生演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健康的信息。高中学生处于身心全面成长发育的年龄,很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诱惑。作者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德育教育提出一些教学尝试。
一、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德育教育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同样承担着德育的重任。网络时代对学生道德规范产生很大的冲击,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积极地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因势利导,探索新时代下的德育新模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因特网之旅》教学案例中的德育实践
(一)教材分析
《因特网之旅》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第三单元《畅游因特网》第一节的内容。上一节课学习了《接入因特网》,这一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案例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必修模块和网络选修模块前面部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上网实践经验,老师要结合学生认知基础,配合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使用因特网,了解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能够掌握浏览器的使用;熟悉登录FTP网站的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协助工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服务类型;了解WWW,FTP服务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浏览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FTP服务的相关技术。
(五)教学过程设计
论文关键词:《因特网之旅》教学案例 德育实践 网络道德教育
一、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德育教育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同样承担着德育的重任。网络时代对学生道德规范产生很大的冲击,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积极地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因势利导,探索新时代下的德育新模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因特网之旅》教学案例中的德育实践
(一)教材分析
《因特网之旅》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第三单元《畅游因特网》第一节的内容。上一节课学习了《接入因特网》,这一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案例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必修模块和网络选修模块前而部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上网实践经验.老师要结合学生认知基础,配合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使用因特网,了解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能够掌握浏览器的使用;熟悉登录FTP网站的方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协助工作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服务类型:了解WWW、FTP服务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浏览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FTP服务的相关技术。
(五)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