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3:18
序论:在您撰写中职实习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系统 重点 安全
1. 安全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再认识。
1.1 安全工作的内涵。人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避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负面影响和不利条件。这些负面影响的客观存在,给人们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形成了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危险。人们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发生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顺利完成既定工作目标的,称为安全状态;反之,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了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影响顺利完成既定工作目标的,称之为不安全状态。
为了保证在工作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所采取的各种管理和技术措施,我们称之为安全工作。
1.2 安全工作的外延。安全工作、安全意识,渗透在我们的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交通安全、施工安全,甚至有国家安全、民族安全等等。风险处处有,风险无处不在,但风险是可以识别、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所以,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只要我们有系统、有重点、有步骤地抓好安全工作,就能够将工作过程控制在安全状态。
2. 安全工作的三个环节和三个重点。
安全工作三个工作环节。 事前、事中、事后,是安全工作的三个环节。事前识别风险,制定预防措施;事中检查、纠正、控制;事后总结、提高,进一步完善预防措施。这是每个工作环节的不同工作内容。在每个工作环节中,都有三个包含不同工作内容的工作重点,即:
施工人员的安全状态控制、施工设备的安全状态控制、施工对象安全状态控制。通过控制每个工作环节的安全重点,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
3. 有系统、 有重点、 做好施工现场安全工作。
按照三个环节的原则,首先对施工过程当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并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制度和应急措施。根据风险的客观不可抗拒性和主观人为的特点,施工现场常见的事故风险隐患,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即:
① 自然环境风险 ② 周边环境风险 ③管理风险 ④ 伤害风险。
其次,对各个环节过程中的人、机、施工对象进行重点控制。制定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我国的建筑法律、建筑行政法规、建筑部门规章、工程建设标准等,从行业资格安全准入、安全责任主体、安全监督体制、安全教育、安全施工方案编审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检查评价、安全技术规范等方面,给定了安全工作预防性要求,是保证现场施工安全,制定安全预防措施的重要依据。
3.1 施工人员安全状态控制,主要预防措施。
①健全安全生产机构 ②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 ③设立专职安全员
④ 对新入场职工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三级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和培训,覆盖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包括分包单位人员),贯穿于从施工准备、工程施工到竣工交付的各个阶段和方面,通过动态控制,确保只有经过安全教育的人员才能上岗。
⑤完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⑥对特种作业人员证书管理。落实对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等“三类”人员的上岗培训。
⑦加强安全技术交底。
⑧消除“三违”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
⑨及时处理事故苗头,“四不放过”处理事故,完善预防机制。
3.2施工设备(施)安全状态控制,主要预防措施。
① 一般性材料加工设备必须设置接地接零保护措施,现场内所有生产设备,严格按照“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的要求,配置用电。
② 大型起重提升设备,如,塔吊、提升机等,必须制定安装和拆卸方案,严格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规的要求,使用前向当地特种设备检测部门申报准许使用证。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③ 现场高耸设施,如塔吊、外脚手架等必须安装防雷击装备。
④ 各种大型外脚手架、模板支撑系统的搭设和使用,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并经验收合格后才准使用。
3.3 施工对象安全状态控制,主要预防措施。
① 必须执行主要分部分项施工方案的审批程序,对符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严格落实专家评审制度。
非笔绘肌理的效果之所以不同于笔墨,能产生令人叹服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当代许多工笔画家竞相追求的目标,主要是因为它的“天成之美”的效果是用毛笔难以达到的。由于工具材料以及技法技巧的多样性选择,制作出的这种源于自然的肌理效果,能使画面呈现出多样而又特别的形式美因素。且肌理的自然属性同绘画的形式构成天然的协调,把自然的变化、变幻和不确定性凝固在艺术作品中,因而焕发出感人的艺术力量。
肌理能在当代工笔画创作中盛行,对许多艺术家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与当前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一、自由多元格局的形成
改革开放后国门的打开,美术创作在国际交往的背景下,渐渐走出现实主义单一化的瓶颈,向着开放体系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人的思想逐步解放,个性意识、多样意识、创新意识和现代意识渐渐觉醒,自我价值得到恢复,人的个性受到尊重,美术创作空前自由,各种思潮出现并激起争论,不同思想之间建立起“立交桥”等,在一种普遍的宽容的心态之下,自我表现、意识流、心理分析以及形式美等以往被批判和严禁的创作手法都得以畅通无阻。
在国门打开的同时,西方各时期的美术,特别是现当代美术以及当代艺术思潮涌进中国,对传统中国画表现语言的单一形成新的冲击波。如围绕吴冠中提出的“形式美”与“抽象美”这两个概念而引起的关于形式美的争论,这两个概念提出之后,对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最突出的就是对画面的肌理的认识,这些概念的提出使绘画语言的本体问题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西方思潮的传入和新思维的激发,使得各艺术门类之间、各种流派之间、各个艺术家之间既相互借鉴又保持区别,呈现出一种既分化又综合的态势,各种风格渐渐呈现新的面貌。新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上,使用综合手段,强化自我表现和个性,拉开个人风格之间的距离等。总之,通过突破、标新立异实现创新。
在审美观上,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过去单一的绘画形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为了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要,艺术家们在表现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尝试:一方面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寻找突破口,一方面从其它美术门类包括西方绘画中寻找结合点,从而使当代工笔画从观察方法到造型语言、表现技法等方面,都比传统工笔画更为丰富自由。“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家悉心观察生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断增强艺术感受,对于笔墨肌理的研究与应用更为主动大胆。为了追求画面效果的丰富性,艺术家不再仅仅满足于笔绘肌理――笔墨的继承和发展,而扩展到非笔绘肌理领域的开拓和研究。
“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从现代工笔画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为了追求画面效果的丰富性,从材质到表现语言都进行了大胆而多样化的探索尝试,除了已经掌握的传统材料和笔墨语言外,积极主动地从其它画种借鉴技法。油画的厚重,版画的强烈,工艺美术的装饰制作等,都可以在现代工笔画中寻找到影子。材料的使用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局限,除了使用已有的宣纸、绢,也选用其它如布、工业用纸等材料。对于材质和肌理美感的追求,已形成当代工笔画表现语言中的一种倾向。当代工笔画家们经过努力探索,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前所未有的肌理表现技法,增添了传统笔墨中所没有的美感,补充了传统笔墨所不能达到的某些画面效果的缺憾。
二、寻根溯源的热潮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的急剧消失和融汇,触发了大众的一种逆反心理,产生一种缅怀昔日的情怀,因而出现一种寻根溯源的热潮。工笔画家们广泛地从历史的样式中寻找灵感,把工笔画的源流和传统从唐宋追溯到原始彩陶、岩画、楚汉帛画、壁画、画像砖、画像石、民间漆画、刺绣织锦、陶瓷彩绘等广泛的领域,更深层地了解民族艺术传统的精髓,广采博收,大胆地运用一切可用的工具、材料和手法,为各自的画面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努力。例如通过对敦煌壁画斑驳脱落感样式的研究和借鉴创造出非笔绘肌理制作方法“脱落法”,形成唐勇力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古画因历史久远而在画面上产生的时间痕迹触发了现代人的古典情怀,通过对它的研究和借鉴,运用洗和擦等肌理制作方法,形成了江宏伟独特的画面效果;古代瓷器的自然裂纹和古代绢本绘画因破损成为碎片,经过重新装裱后但依然存在的碎片裂纹也会产生一种古意盎然的美感,现代工笔画家通过“揉纸法”的肌理制作方法来使画面获得这种美感,如郑力和张铨在使用“揉纸法”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其作品几乎每幅必做,而且通幅都做。
三、刘国松及其影响
前面已经提到,肌理制作在当代的绘画艺术史中,是以张大千、赵无极、刘国松和周韶华等艺术家的作品所呈现的冲击力很强的肌理效果而被国画界所加以重视的。中国自80年代之后,在绘画作品中大量引用非笔绘肌理,以至于形成风气,与他们的实践影响不无关系。尤其是刘国松及其作品,给大陆带来了一股肌理制作的“刘国松旋风”。
“笔就是点和线,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这是刘国松对中国传统“笔墨”的诠释。同时他还提出了“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建立20世纪中国绘画的新传统”等口号。
一、工序计划成本管理的内涵
计划成本制度就是通过对成本中心各项成本指标及其成本影响因素的的细化分析,测算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成本,运用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对比并进行差异比较分析,揭示形成差异的原因,并努力寻找调整差异的方法,着力于成本改善,确保实际成本都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并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和消耗。实施对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通过对成本中心成本绩效的衡量,并运用计划成本服务于经营决策的成本管理体系。
工序计划成本控制为适应精细管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项目经理层的目标责任成本和作业层工序计划成本的确定改变以往以分项工程或单位工程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推行以工序为控制点,进一步细化成本构成,确定工序计划成本,然后进行成本核算;施工企业工序计划成本的测定,主要由预算人员或造价人员牵头,结合财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施工员和统计人员,对照国家、地方和行业定额、标准,以工序为对象,按照施工企业的实际消耗量水平测算,达到先进水平的按实际水平确定工序标准成本,低于平均水平按平均水平确定工序计划成本,按这种方法制定出先进合理的目标成本指标,通过事前的目标成本预测控制、事中的目标成本计划控制和事后的实际成本核算与目标计划成本比较分析控制,把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项目成本的各种消耗控制在事先预测的成本指标之内,从而确保降低项目成本,实现企业目标利润。工序计划成本提供了成本中心绩效衡量的手段,通过差异分析找到成本变动的直接原因和改善差异的有效方法,起到了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实际上,工序计划成本控制是作业班组负责各类消耗量的控制,项目经理层和企业层负责各种价格和费用计划的控制。
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途径
降低工程项目成本的途径,应该是既开源又节流,或者说既增收又节支;只开源不节流,或者只节流不开源,都不可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开源阶段,而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施工阶段,一直到竣工结算阶段等过程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是施工企业节流阶段,全过程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效益的好坏。同时必须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施工企业必须从下几方面的做好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使施工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1、投标阶段工程成本控制。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获取工程项目的源头,是开源阶段.在该阶段成本控制工作是编制竞争力强的投标报价,通过对工程项目事前的目标成本预测控制,确定工程项目的成本期望值,然后考虑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根据施工图纸分解工程项目,一直分解到工序,结合施工现场的踏勘情况,按照工序计划成本确定方法预测投标成本,该成本是施工企业的成本期望值,然后根据竞争对手的技术、管理水平及其投标技巧等情况考虑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这样的报价反映了施工企业的先进水平,预测事前的目标成本期望值尽可能底,利润就有较大的弹性空间,竞争力优势明显,而且一旦中标,利润非常客观,极大的提高经济效益。所以投标阶段开好源是非常关键的。
2、施工准备阶段工程成本控制。工程中标后,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和目标责任成本分解工作,然后按照工序计划成本制定方法制定好事中的目标成本计划,这样的目标计划成本反映了施工企业先进水平, 用这种标准来进行事中的目标成本控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的主要依据,项目施工中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对投标过程中技术方案作必须的技术论证,并结合现场实际,根据规范、合同、工期等,对当期施工项目的施工进度,施工方法、质量、安全等各方面作出最优的施工安排,合理配置资源,制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目标与措施,确定合理的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使施工过程具有科学性,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施工生产过程中的连续性、平行性、协调性合均衡性的相互关系,它是工程施工作业的基本组合方式,是作为计算分析和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为了使建设工程能够最经济地得以实施,从而避免重复施工、突击施工。
(2)合理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工程中标后开工之前,施工企业应确定项目经理部的目标责任成本;项目经理部应根据目标责任成本编制工序计划成本确定作业层的考核指标。
项目责任成本是对项目实施总量控制的依据,由项目管理经费和工程直接成本两部分组成。项目一开始,应由公司成本管理部门,根据投标报价中预测的事前的目标成本,该目标成本是预测的,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为了更加切合项目实际,项目部要在预测的事前的目标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市场调查,认真分析工程特点,掌握现场施工单位情况,
结合项目经理部的管理水平确定其目标责任成本,目标责任成本不能突破投标报价中成本期望值,在此基础上做好事中的目标成本计划。
3、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成本控制。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是事中目标成本控制,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 就是要从影响成本的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技术措施。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技术措施来控制成本,技术措施主要是确定施工方案,不同的施工方案使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施工技术等技术措施和不同施工工艺组织措施,就会产生不同的工期,发生的费用也不同,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规模、性质、难易复杂程度、现场情况、设备供应情况和人员供应情况,制定几个施工方案,然后进行相互对照比较,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此外,及时应用最新和最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及时修正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尽可能地降低材料消耗和人工消耗。(2)经济措施。经济措施推行工序计划成本经济承包责任制,按工序计划成本进行分解目标计划成本,落实到项目经理部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班组,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好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的审批和支出,严格控制实际成本不得突破工序计划成本,同时动态地对工程项目的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差异分析找到成本变动的直接原因和改善差异的有效方法,严格控制实际成本不得突破工序计划成本。同时严格控制间接费和管理费用的支出,把施工实际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之内。及时做好签证和索赔工作并进行成本分析,同时调整目标计划成本。确保低成本、高效益目标的实现。
一、规划设计的假设前提条件确认
1.明确规划中的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定位
制造商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定位于制造商的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其加工的权重大于物流的权重,加工环节多为复杂加工,产品特点是少样多量,下游客户为批发商、商或较大型的采购单位。制造商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在冷链中的市场定位如图1所示。
批发商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流通的权重大于加工,加工环节多为简单加工(拆分或组合式加工),产品特点是少样多量,下游客户为零售商、餐饮企业、消费者或团购等。批发商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在冷链体系中的定位如图2所示。
零售商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其重点在流通,加工(拆分或组合)也是为更好地服务于流通,多为企业内物流。其下游客户为自有店面或是消费者,更贴近于市场,要求物流中心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并能满足配送产品少量多样的特点。零售商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在冷链体系中的定位如图3所示。
第三方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此类物流中心的定位需考虑未来服务的客户在冷链体系中的定位(制造商、批发商还是零售商),并按照未来服务的客户特点进行规划设计。
在本案例中,我们将假设的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定位为零售业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这样能够更强化其流通服务功能。
2.明确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经营目标,使规划目标与经营目标相适应
本案例中的物流中心为连锁零售企业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其经营目标如下。
短期目标:
(1)建立自有生鲜食品的配送体系。自营蔬菜、水果、猪肉产品、牛羊肉产品、鸡鸭产品、冷冻海鲜产品。
(2)服务对象为自有连锁超市及便利店。
(3)加工形态:蔬菜水果分类筛选包装,猪肉产品由白条猪分切至最小到肉馅的系列产品,牛羊肉分切至大部位产品,鸡鸭产品分包装,冷冻海鲜产品不做加工。
(4)拣货形态:C―C和C―B。
(5)物流中心工作内容:验收、分类筛选、理货(标准化的过程)、加工(包括初加工与精加工)、包装、质检、入库、拣货出库、分播、配送。
(6)在短期内实现产品标准化、加工过程标准化、作业流程标准化。
中长期目标:
(1)将生鲜便利店扩展到社区,快速扩大生鲜产品销量。规划二期及三期扩建工程,以快速达到规模效益。
(2)拓展销售渠道,发展生鲜产品宅配业务。
(3)在周边规划城市建立前沿型生鲜物流中心(FDC),占领周边市场。
(4)建立长期稳定的与农畜产、水产基地的契约合作关系。
3.通过数据分析,明确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的基本EIQRSTC要素
本案例中的连锁零售业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EIQRSTC要素内容见表1。
二、建筑物相关设备设施规划
1.建筑物基地条件。包括基地所在区域常年风向情况描述、基地地质结构情况描述、基地地下水情况描述、当地的防震等级、风荷标准值等。
2.基地位置情况描述。假设本案例中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位于郑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基地是郑州市在21世纪计划重点开发的基础性建设项目之一。基地位置情况包括:建设用地位于郑州市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航海东路口,面积85亩,平面呈梯形,用地东南西北四周分别为哪条公路,场地基本平整。
3.基地周边交通运输条件。主要是指周边所临马路、高速公路、机场、航道情况的描述。
4.建筑物朝向选择。可选择的朝向包括:
(1)单一朝向选择。
(2)“L”型朝向选择。
(3)“I”型朝向选择
(4)三面或四面码头区朝向选择。
5.物流中心建筑物长度、高度、各楼层层高及基本布置。本案例中,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建筑物总长度为87米,宽度为61.5米,高度为16米。其中一层净高6米,为肉品分切、一次加工区、蔬果配送中心、配菜区、进出货码头区;二层净高4米,设置为熟食加工区、参观休憩区、电力系统配电室、制冷系统机房、消防泵室;三层净高4米,设置为熟食加工区。
6.建筑物总建筑面积及其组成。本案例中,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总建筑面积45500平方米,面积组成如下:
建设用地面积:69500 m2
总建筑面积:45500 m2
建筑占地面积:32600 m2
覆盖率:47%
容积率:0.65%
各层建筑面积分配如下:
一层建筑面积:32580 m2
其中:大卖场建筑面积:8250 m2
常温配送中心建筑面积:17900 m2
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建筑面积:5500 m2
食堂及宿舍楼建筑面积:980 m2
办公夹层建筑面积:4750 m2
二、三层建筑面积合计:10900 m2
食堂及宿舍楼二、三层建筑面积合计:9500 m2
7.建筑物立面造形、站台及雨蓬设计。(略)
8.结构设计。包括建筑物结构计算等方面。
9.排水设计。包括室内给排水设计方案、室外给排水设计方案、污水处理设计。
10.强/弱电设计。包括:
(1)负荷等级及变配电系统
(2)照明系统
(3)防雷及接地系统
(4)电话、电视系统
(5)管理系统(设备的监控、控制、测量等系统)
(6)安全防范系统(包括:入侵报警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巡更系统及停车场管理等子系统)
(7)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11.空调(暖气)通风设计。(略)
12.制冷系统设计。制冷系统设计在低温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制冷系统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建设的成功与否。在制冷系统的选择方面,使用较为广泛的是氨制冷系统和氟制冷系统。两种制冷系统的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当规划设计的需求不同时,对制冷系统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13.消防设计。(略)
14.库板工程设计。(略)
三、物流相关设备设施规划
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的物流相关设备设施包括:门封、码头调节板(电动、手动)、码头升降平台、滑升门、货架系统、叉车、物流塑料托盘、物流周转箱、自动打包称重贴标机、其他各项加工设备。
自动化物流设备设施包括:DPS、RF(无线手持终端)、垂直升降机、自动分拣机、自动仓库、输送线、无线拣货台车等。
四、内部基本作业流程设计
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的细部区域及功能设计是建立在基本的作业流程设计基础之上的。在规划设计中,需考虑的基本作业流程如下:
1.材料至成品基本作业流程及动线设计。假设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的工艺为:刚屠宰完的白条猪需进行急速预冷,在-25℃环境中4~6小时,之后移至-4℃至4℃环境中排酸18~20个小时,每100公斤白条猪分切出25公斤前臂尖(材料),25公斤前臂尖可加工成15公斤的精瘦肉(成品)及10公斤的肉馅(成品)。物流中心基本作业流程设计如图4所示。
由流程设计得出产品的动线,即:急速预冷间―排酸间―一次分切作业区―收集包装区―材料冷藏库―二次分切作业区―成品包装作业区―成品库。
此时可以根据以上流程计算出各规划区域的温层需求及面积需求。
2.人员动线设计。一方面包括从验收、入库、领料、加工、包装、再加工、打包贴标、拣货、分播、装车等各作业环节人员的作业动线设计;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交叉污染的问题,因此在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现场,经常依据卫生清洁的严格程度不同,将现场各区域划分为清洁区、准清洁区、一般作业区,各区之间的人员不能互串,此时在区域隔间设计时就不能留有这几个卫生区人员互串的可能性,并依照清洁程度的要求设计人员进出动线。
3.物流容器的取得及返回动线设计。生鲜食品加工中心所有当日使用过的物流容器均需进行清洗,因此一般生鲜食品物流容器的源头来自于清洗区(洗篮、洗物流箱等)。当日作业结束后,已使用过的空的物流容器均需返回清洗区,并以此为原则设计物流容器的领用及返回动线。依据产品存量及流量水平,计算出物流容器的数量,并于设计中考虑物流容器的风干存储区面积、各作业区域中物流容器的暂存区面积。
4.废弃物处理的流程及动线设计。在明确的工艺流程下,明确了各作业环节可能产生的废弃物种类、各环节废弃物的数量,相应制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流程及动线。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73-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公共文化产业处于最佳发展机遇期。但是,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始终是群众文化工作中需要破解的时代命题。笔者认为,要在坚持社会效益首要地位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事业、合理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结合,以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及引领价值
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始终是我们党工作的重要任务。群众文化工作是指对人民群众在业余生活中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开发性质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辅导的一系列工作。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突出表现。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要始终坚持此项工作的公益性质,把社会效益摆在突出位置。在具体工作中,要尽量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一些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引领时代文明风尚,陶冶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操,构建起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激发人们热爱党、热爱祖国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要坚决杜绝那些不良的“伪文化”活动,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积极、进步的社会风气,切实提高全民的文明程度。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经济效益及助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群众对于文化活动有了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多创作艺术精品,才有可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这一需求。党在十报告中也明确了近一阶段的文化事业发展目标,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因此,要尽量扩大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主体,鼓励、引导一些艺术家、文化艺术团体和单位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事业之中来。应当在确保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一定社会效益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这样才能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地对于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创设更加丰富的文化艺术精品。
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在群众文化工作这一方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公益性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本质,确保社会效益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前提;创建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目标,追求合理的经济效益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的有序开展及其社会效益的的顺利实现。在现有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群众文化工作既要面对文化市场竞争、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又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宣传公益性文化的使命,就必须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因此,在群众文化工作实践中,必须牢牢记住,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运用政治、经济和政策等扶持手段,帮助那些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当前文化市场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的文化行业,使我国的文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同时,也要打击一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价值的文化产业经营行为,推动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群众文化工作必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文化产业的逐步形成,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分析并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工作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是明确下一步群众文化工作目标、制定群众文化工作路线的关键因素。群众文化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要重视社会效益,为构建以社会主义价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积极的努力;而与此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已经逐步成熟的现时阶段,也要重视经济效益,构建群众文化工作机制,使群众文化工作发展走上常态化、特色化的轨道。目前,我国文化事业正处于最佳发展机遇期,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深化文化事业改革,强化群众文化工作职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为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能电表;工作模式;集中抄表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394-01
当前电力企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电表作为用户用电计量的重要设施,它的智能化就是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应用下,形成以智能芯片为中心的、可以实现自动计时、计量以及计费的智能化电表,在这种新型电表的应用下,用户的用电情况会更为精确无误,在电费的缴纳上也更加透明公正,而且智能电表的集中抄表模式还可以促进电力供电服务质量的提升。
1.电力系统中智能电表的工作模式分析
当前智能电表在电力用户中应用十分普遍,从其实际应用的分布来看,它主要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机电一体式智能电表和全电子式智能电表。
1.1 机电一体式智能电表的工作模式
对于机电一体式智能电表来说,它的主要运作原理是在机械表上面增加其他元件,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对电力的管理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降低安装的成本,它一般主要是在老式的机械式电表改造中采用,这种改造作用不会对原有机械式电表物理结构改动,也不会与计量标准相冲突,实质上只是通过增加的传感器来兼顾用电量计数和脉冲输出,因此,它的电表精确度可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之所以它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是因为它是在原有的机械式电表的基础上增加电子元件,并采用管理控制手段,增加读卡的接口,把IC卡充分运用,实现自动的计量和计费,而且它的精确度也十分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改造过程中的花费也不是很大,是在用户接受范围之内的[1]。
1.2 全电子式智能电表的工作模式
这种类型的电表相对于上述机电一体式电表来说,它较为先进,是通过单片机技术和专门的电能测量集成线路的运用,来维持较高的精确度,而且它的实际应用运转电能消耗量也很低,可以避免窃电行为的发生。它对用户用电的采样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互感器采样,二是直接采样。前者是利用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分别来采集用户的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后者则是采用热稳定性高的电阻分压网络来取得电压信号,而用电阻温度系数非常小的锰铜片进?行电流直接采样。例如当额定电流为20A时,直接采样的启动电流为20mA,互感器采样的启动电流则是40 mA。
2.智能电表和集中抄表的实际应用
由于电力系统运行的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在实际的用电管理工作中,做好电能的标准计量和计费工作,保证用户用电的便捷性和优质性。在当前的电力管理工作中,智能电表的应用具有计量标准、科学管理以及使用方便等的优势特点,它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相应的辅助软件来进行实际操作和控制,属于是机械电表的立项替代产品,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升级[2]。
分时付费电表在当前的用户用电管理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不能实现在线监测和计费收费,还需要借助到人工计费收费的方式配合,从这方面来讲,它的智能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实质上属于是智能电表的低水平产品,虽然当前的应用较为普遍,但是,并不适合长远的发展,势必会被时展所替换。
预付费智能电表的一个最明显优势就是可以大大减少用户电费的拖欠问题,这对电力部门的服务提供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但是,通过对实际的操作工作来看,很多地区的电力部门采用的是先收费后送电的模式,这就使得会与经济政策和用户权益保护方面出现一定的冲突,而且IC卡预付费方式也在逐步缩减。此外,这种模式的计费收费系统还没有有效构建用户端和主机之间的衔接通道,用户在了解到自己用电情况的话,只能是在进行电费的缴纳时才知道,这就使得用户对电费信息的不对等有一定的疑惑,那么对于电力管理部门来说,如果缺少定期的对电表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用户就很难及时掌握自己用电的状况,最后所出现的各种计费缴费问题也难以准确划定责任,导致一系列不必要的问题出现[3]。
集中远传自动抄表模式在当前的用户用电管理中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它的推广和应用首要的对象是高档住宅区,同时也是电力企业主要进行推广和采用的一种模式,从这种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它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而且对于电力的计量准确性也很好,也就促进了电力管理工作的智能化程度提升,而且从用户用电的角度来讲,这种系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很多相关设备费用是由电力部门来承担的,因此,受到了广大用电用户的接受。
3.集中抄表系统在实际建设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3.1 低电压线路导致的不利影响
通常情况下,从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来看,低电压电力线路的容性和感性容量两者并不是很协调,这就会导致电子式电能表所产生的的脉冲信号会大大受损,经常会出现信号的失真现象,这对电力的计量是十分不利的,那么从当前我国农村电网的改造工程来看,输电线路的容性容量实际上是超过感性容量的,一旦容量过大的话,就会对电能高频的载波信号起到限制作用,进而使电能信号受损,基于此,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对策,充分发挥低压载波集中抄表系统的功能,对不满足电力系统的线路要第一时间进行改造,对电力输电线路的载波信号传输能力起到强化作用[4]。
3.2 输电线路负荷的特殊性
在低电压线路中,电力的负荷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线路的频率波动范围也较大,而且在变频和调压设备的作用下,低压电力载波的传输就会有困难,导致载波自动抄表工作变得更为复杂,那么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良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它的集中器内部就需要适当的增加过滤电路,对噪声的强度进行合理测控并按照噪声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门槛电压值,这样就可以实现过滤载波信号中的夹杂噪声信号。
3.3 电能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
如果集中器采用的数据分析模式是单对单形式,就很可能出现在对某一数据进行分析时,其他的数据也正处于上传状态,数据会出现拥堵现象,导致计算机在处理各种数据时容易出现遗漏[5],那么要解决这种状况,就需要结合集中器的数据分析工作原理,采用树状分散式的结构,这种结构实质上把集中器作为数据的主体部分来看待,它的分支结构是电能的用户模块,那么分支存储器就会对用户的电能数据起到储存的作用,然后集中器再按照系统设定好的模式来实现对各种电力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
4.总结
电力系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在进行电力营销发展中,就需要实现远程用户自动集中抄表系统。智能电表作为用户电能计量和计费的重要设备,它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可以进一步提高电能抄表的精确性和公正性,针对于集中抄表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根据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保证电力营销管理方案的合理性,进而提高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包霞.浅析智能电表在集中抄表系统中的应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5):252.
[2] 殷惊宁.对智能电表与集中抄表的分析研究[J].消费导刊,2012,(8):146.
[3] 门泽东,于海霞.浅析智能电表工作原理及集中抄表的应用现状[J].科学导报,2014,(12):178.
【关键词】保定市 中小企业 创新人才 京津冀一体化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规划”。“九五”期间,河北省提出“两环(环京津,环渤海)开放带动战略”,但是基本上只停留在提出概念层面,在具体建立合作的方式等方面并没有实际进展。2005年6月,在国家人事部主持下,京津冀三地的人事部门签署了《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京津冀三地在人才交流服务、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紧缺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该协议标志着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正式拉开序幕,为今后京津冀的人才交流合作提供了保障。
二、研究意义
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正式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及七大要求,着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经济总市场约40%的比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力资源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核心所在。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作为紧邻京津的腹地保定却成为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保定市中小企业不得不面临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问题。因此,根据新背景调整保定市中小企业的人才工作机制,提升保定市的经济实力,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三、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保定市中小企业人才工作机制现状及原因分析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与京、津呈三足鼎立,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受京津的辐射作用强,然而与京津两市相比,保定市中小企业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中小企业相关制度和人才环境不健全。中小企业的创新缺乏支持,且由于其自身能力的限制,使得其内部良好的人才环境尚未形成。与其它企业相比,保定市中小企业吸引人才制度的力度不够,并且人才的具体制度缺乏协调和配套,制约了各类人才在企业内部的发展。
人力资源平均素质较低,无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保定市中小企业没有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的作用,导致其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力度不够,从而使得保定市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平均素质与京津相比较低。
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整体偏低,使得其人才配置不尽合理。再加上其在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物质因素的影响,造成中小企业工作效率低,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利用率不高的普遍现象。
四、保定市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工作的途径
机制是企业发展的杠杆,而人才问题的关键是机制问题。只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因此,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对加强人才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企业应加强人才引进并完善企业人才培训流程,及时评价培训效果并进行反馈。在发展的进程中,企业应充分肯定人才的作用,将人才放在促进企业稳定运行及迅速壮大的首要战略因素,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进人才只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一部分,企业还应将培训切实落实到企业运转流程的一部分,以提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