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2:47
序论:在您撰写向国旗敬礼的寄语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2、我热爱我的祖国,我祝福我的祖国,我报效我的祖国,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我要做一个努力学习,诚实守信的青少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3、国旗是祖国的代表,是祖国的骄傲,我向国旗敬礼。愿祖国蒸蒸日上。
4、我曾经是光荣的少先队员,奋进的共青团员,我将在自己的岗位上,扎实工作,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担负起建设祖国、实现“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香港高校;精英教育理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1)06-0113-04
人类漫长的教育发展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一部精英教育史。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香港地区近百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史(1911年香港创办第一所大学--香港大学)也是一部精英教育史。香港高校0的精英教育虽与英国高校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相关联,但在世纪之交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析香港高校精英教育的理念及其成果,了解中国香港地区高校精英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对于中国大陆更好的确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精英与精英教育
对于“精英教育”,首先要明确“精英”的涵义。“精英”的涵义早期主要是指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阶层,而这个阶层又多由其出身来决定。当“精英”作为一个专门概念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之后,精英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理论中虽略有差异,但仍不乏共识,即“精英意味着特定社会单位中的最高层次部分,而不论这种社会单位是一个阶级还是整个社会,也不论是按人们所选择的什么样的标准所排列的,精英是由经过了某种挑选程序的少数优秀者组成。”由此看来,“精英”一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精英”是指那些在社会等级和社会地位上拥有特权的人。在一些社会形态中,人们往往希望这些有特权的人去统治、领导或者管理社会其他阶层的人。另一方面“精英”也包含了托马斯-杰斐逊所称的“天才的贵族”(aristocracy of talent)。所谓“天才的贵族”即他们天生就极具才华,无论出生于何种社会背景中,他们都拥有一种在其所从事的职业中脱颖而出的个性品质和领导他人的能力。
基于对“精英”概念的理解,对于“精英教育”的解释也包含两个方面,即对精英开展的教育和培养精英的教育。从几个世纪以来对“精英”的定义可以看出,自身禀赋是决定一个人是否为精英的关键因素。然而“精英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只是提供了“精英”产生的一种途径,或者是促进精英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绝非是唯一的途径和全部的因素。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有了精英的潜质并不能保证就可以成为精英,而如何选择精英,并对精英们进行教育,这才是精英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香港高校的精英教育
香港高校的精英教育历史悠久,成效显著,其精英教育的形成机制主要体现在学生精选、教师竞聘及服务理念三个方面。
(一)学生精选
香港高校的精英教育首先体现为对优质生源的精选上。在对精英学生的选择审核上,香港高校采用了非常严谨的程序以落实严格的标准。香港大学教务长韦永庚说:“十年前和十年后,我们坚守同一个信念:港大招生的过程,绝不马虎。学校会派教授到各省市去做面试,因此招生成本相当高。我们坚持面试,因为通过面试,我们可以挑选到我们认为最适合在港大学习的学生”。香港大学2008年的本科生面试题目为:“赌博是否应该在中国推广?”“建‘鸟巢’是不是太浪费材料?”等。这类考题宽泛新颖,具有开放性,完全是脱离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直面社会的具体问题。事实上,正是这种没有预设正确答案的、具有思辨性的问题,才能真正考察出学生的思维灵活程度和创造性潜质,以及逻辑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据“大学收生遴选委员会主席”史秉士教授提供的材料显示:“在2008年,香港大学收到12000份内地本科生申请表,但只能录取其中的250位,这真可谓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本科生甄选率之一。令人感受至深的是,这12000名学生都成绩卓越,足以人读内地最高等的学府。而在1998年,当香港大学内地省市招生计划开始时,学校只能从百多位顶尖申请者里取录30名。精英无异,规模远逊今日。”。据香港大学1998年至2008年《十年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之发展》文件所述,2008年该校已在内地25个省市招收本科生。2010年,香港大学本科入学新生总数为2179人,其中,内地本科新生入学人数总计已达1287人,欧洲、北美、澳洲及纽西兰学生人数总和为657人,本科新人学学生国际化的比例达到27.6%,本科在校生国际化比例也达到18.8%,加上所有的研究式及修课式研究生,两个比例分别高达34.8%及28.9%。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主任陆炎辉博士在接受专访中说:“鉴于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要求严格,到港内地学生的平均成绩比较好。对于香港本地的学生来说,内地同学人数的增加,使得大学同学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一点,在开始招收内地学生前就能预见。可是这并不是令人担心的事情。相反,这种大学里香港学生和内地学生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氛围,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两地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市场的逐步融合是同步的。思想的碰撞打破思维的边界,开放的大学环境让本地的同学在更早就开始学习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正是这种精英教育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使得香港大学网罗了世界各地的精英学生。在香港高级程度会考3-6科A级成绩学生人数、英语运用平均成绩、英语运用、中国语文和文化及三科高级程度会考科目之总平均成绩、非本地生人数、交换生人数、2010年度中国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等18项指标中,香港大学成为受香港“教资会”资助院校中最佳、最高及人数最多者。同时在2010年度中国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中,香港大学获取入学的内地本科生之国家高考成绩也成为受香港“教资会”资助院校中的最高者。
(二)教师竞聘
衡量一流大学的标准,在于看其是否具备世界一流的学者,是否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是否对世界文明产生重大的影响。香港高校的精英教育所依赖的是它杰出的教育团队:首先,香港各大学不分种族、信仰、文化,面向世界招聘优秀教师。这些教师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他们把世界各地的文化带进香港高校,并以自身一流的学术水平和优秀素质从整体上提升了香港高等教育的水准。如香港科技大学教师100%具有海外名校博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95%的教师拥有国外名校学历,香港大学94%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或以上专业学历。据“2010年香港大学数据一览”显示,香港大学国际化程度高达55.4%。根据香港大学的官网主页材料显示,香港大学从世界各地聘请了最优秀的教师,教师们都是在各自领域顶尖的研究者,这些领域包括:人力资源和发展、
生物技术与制药、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建筑及自然环境、理论与计算科学、公共法律和公共政策、中国研究、通信等
其次,国际化的师资,也带来了国际化的联系网络。香港各大学非常积极地建立与世界各地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国际战略联盟。以香港大学为例,它与300多家海外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并选拔了大约5300名中国大陆和外国学生。与此同时,它在致力于建立国际化的校园,支持各级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国际流动性项目上也做出了很大努力:香港大学是“Universitas21组织”的建立者。Universitas21组织成立于1997年,是一个包括十五个国家23个顶尖级研究型大学的国际网络。所有Universitas21的成员机构均为以研究为主导,具有优秀科研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包括香港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这些学校都为该网络提供了强有力的质量保证。总的来说,“Universitas21组织”学生成员超过70万名,雇用员工超过145,000名,并已有接近250万的校友。该组织的集体预算金额超过130亿美元,并且有一项每年30亿美元收入以上的研究经费,它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其成员成为全球化国际化的高等院校。
第三,香港高校也具有非常严格的人才招聘机制。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香港科大在人才招聘中强调两个字,即“人”和“法”。所谓“人”即“以人为本”。从事香港科大人事管理的孔宪铎校长对“以人为本”给予了更人性的诠释“recruit the best peopleand keep them happy’,延聘一流人才,并使他们快乐”。香港高校采用的高薪教师聘任机制便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体现。据“香港各大学各级教授基本月薪一览表”数据显示,香港的各所高校是目前世界上教师聘用待遇最高的学校。
香港科技大学在人才招聘中另一个强调的就是“法”。所谓“法”就是强调人才招聘中的制度体系建设要完善,执行过程要严明。香港大学也有同样严格的筛选程序:“杰出的教员由非常严格的筛选程序选出,这些程序包括内部同行审查和相关领域国际著名专家进行外部评估”嘲。对于教授的晋升,丁学良教授曾用“六不准原则”来描述:不可以是你原来学位论文的指导教授们;不可以是与你共同发表过论文、论著的人;不可以是与你共同主持一个研究项目的人;不可以是你过去单位的同事;不可以是你现在单位的同事;当然不可以是你的亲属。所以,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曾经说过:“我深知香港科技大学在聘用和升迁上所用的学术水准,是国际上最高的学术水准。
正是由于有如此杰出的教师科研团队的聚合,为香港高校的科研跻身世界一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香港大学为例,从1996年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卓越学科领域计划获资助项目设立至今,以首席研究员及合作研究员形式所获资助项目共有13项,总拨款额达港币八亿八千四百五十二万元。从1989年至今,全香港获得“国家级别奖”得奖科学家总数为55人,其中15人为港大成员,共获17个奖,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首位香港科学家。2008-2009年,有3319篇研究项目申请到了研究基金;2007-2008年,有接近7500篇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2009年,香港大学获得了研究资助局14亿港币的研究基金资助,并以203篇研究计划获得了2009-2010年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前称角逐研究用途补助金)中获资助项目的最高奖。据2010年统计数字显示,110名香港大学教授人员,以其著作被引用之次数计算,被ISI评为世界首1%顶级科学家(注:位居榜首的意思),充分显示了香港大学学术著作之影响力。
(三)服务理念
有了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教师队伍,还必须有一流的教育管理作为精英教育成功的保障。香港各大学为了实现一流教育资源的最高成效,在整个管理模式上无条件地实现了为教育一线师生服务的教育管理理念。
1.教授自主,行政服务
香港高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术自由,教授自主。学术范围内的工作都由教授们来决定。所以,香港高校使用的教科书并不是由行政指定,而永远是由教授决定的。教材采用世界最新版本,因而其中的教学案例也颇具针对性。
在香港高校,很难感受到行政人员对教授的教学和研究造成干扰,极少的行政人员只是本着全力以赴为教授和学生服务的理念,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校有专门为学生服务的发展及资源中心(cedars),涉及住房、健康、医疗、工作、奖学金等与学生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一切事务。机构的完善和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予了学生们最大程度的帮助。
2.引导式教学,自主式学习
香港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来说也是服务式的,即全力以赴为学生获取知识,尤其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毫无疑问,港大的教授们学问渊博,大多是世界顶级学者,但他们并不以满堂灌的方式讲授知识,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遗余力所做的就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思考和分析问题,非常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教授们一般会提出很多问题,而不是直接授课,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们分组讨论去寻找答案。这种“解题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及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将知识更全面、更深入的掌握,比直接授课的效果明显很多。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如何探讨问题、追根寻源的能力。
3.服务他人,自我完善
精英教育的核心是成才成人。“成才”是知识层面的,能力层面的,而“成人”则是人格层面的,心理层面的。人格的健全、心理的健康都取决于在与他人的交往、与社会的互动和对自我的认同上的完善、和谐。在这一点上,香港高校自我服务、服务他人的学生管理理念值得借鉴。和中国大陆许多大学不同的是,港大的宿舍分配不是按照院系或班级,而是打乱系别、届别、甚至国别来随机分配的。这样的分配让学生们能够有机会接触到自己专业以外的同学,大家互相交流信息,从对方身上学到许多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和文化。
在“成人”教育上,香港大学的“舍堂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国文学学士郭倩说,舍堂活动让她感受到了家的味道。经济金融学士历肖洋说:“从舍堂生活中能学到如何与人相处,也能知道社会对你的期望;每个舍堂都有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不同文化,舍堂就是把一群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不用费太多力气,他们也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学;比较优势;国际直接投资( FDI);跨国公司(TNC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Enterprises: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chool of Economics,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 Yi
Wuhan, P.R.China, 430079 Zhang Chuanyou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impact on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i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perfect, international trade will optimiz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globally, urge 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all over the world. It is beneficial of the enterprises worldwide to streamline production. I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imperfect, the global equaliz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 prices can not be achieved. Even though the factors and enterprises of China hav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participated in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the owners of these enterprises may not be able to gain the lasting stable profits. The TNCs which occupy the core value chain and have a monopolistic advantage earn the majority of the benefit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high-level production factors of China with stronger bargaining power and higher mobility may also obtain more gains.
Key words: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mparative advantag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NCs)
一、导言
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02年以来每年引进外资规模稳居世界前列。外资的大量进入,客观上促使经济对外开放进程加快,迅速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和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何全面理解经济全球化及其利弊,如何准确评估外资外贸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如何合理把握中国企业的发展机遇,是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将应用国际贸易、国际要素流动、国际投资与国际分工理论,全面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二、基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的分析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会扩大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收入差距,并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损失。下面以国际经济学微观理论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一)基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依据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前提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促使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产品生产,出口密集使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丰裕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稀缺要素)的商品,由此可以提高各国的总产出水平,并最终形成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基于此,经济全球化能促使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给相关参与国带来更多的贸易和投资利益,并有助于缩小各国各类同质生产要素的价格差距。(二)基于国际要素流动理论的分析。经济全球化不仅包括商品的国际流动,也包括各种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根据国际资本流动纯理论,如果没有天然和人为的障碍,资本总是从生产力低的地区(生产“现在商品”有优势的地区)流向生产力高的地区(生产“未来商品”有优势的地区),当世界各国的资本边际生产力全部相等时(各国在生产“现在商品”和“未来商品”上没有相对优势的差别),全球资本的生产效率将达到最大,世界总产出水平得以提高,实现了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最优配置。因此,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增进世界财富总量,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同时,国际资本流动还会带来资本流出国的劳动力(处于相对劣势的要素)的边际产量下降和资本流入国的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的边际产量上升,起到了直接推动资本要素价格均等化和间接促进劳动力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作用 。另外,在自由移民的条件下,劳动力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由此将带来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收益率的全球均等化,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也会带来劳动力流出国的资本的边际产量下降和劳动力流入国的资本的边际产量上升,起到了直接推动劳动力要素价格均等化和间接促进资本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作用。因此,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会实现要素价格和要素收益的全球均等化。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国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并缩小各国同类同质要素的价格差距。但这种改进是建立在打破原有的利益均衡、调整各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分配的基础之上的。它改变了参与国原有的要素结构和要素供需关系,可以增加各国相对丰裕、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的收益,同时又降低了各国相对稀缺、处于劣势地位的要素的收益。(三)基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分析。以上的分析都是在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进行的。按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同时局部国际市场也存在着“市场失灵”(自然性市场不完全)的问题,跨国公司正是借助和利用了国际市场的结构性和自然性不完全,建立和发挥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从而在海外相对不利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得以战胜本土企业并获得更高的收益,这是跨国公司产生的根源和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因此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国际市场可能是不完全竞争的,局部市场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操控,同时有许多中间产品和技术、服务等的国际市场是跨国公司在公司内部建立的,跨国公司可以制定垄断价格和内部价格来购买各国的商品和要素,由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一定必然带来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的价格提高,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可能更多地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获得,也就更有利于发达国家,由此可能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拉大,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基于国际分工理论的分析
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合理配置资源、开展国际生产、建立全球化经营体系、实施全球发展战略的结果。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国际分工会给各国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及相关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带来深刻的影响。按照前面分析,在国际市场是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一定必然带来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主要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的价格提高,在各国劳动力市场处于相互隔离、且劳动力跨国转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完全可以依据东道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借助其在这个市场中的买方垄断地位操纵市场价格,压低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垄断利润。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的普通劳动者虽然获取了就业机会,但并不能充分获得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近几年不断曝光的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众多“血汗工厂(或代工厂)”,反映了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对发展中国家普通劳动者的强势态度。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各类生产要素,发挥其比较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参与国际分工,虽然可以促进产值增长、就业增加和经济繁荣,但却不一定能带来国内企业和各类要素所有者收益的有效提高。我们也要看到,如果东道国的各种要素相对齐全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跨国公司大量利用东道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的同时,跨国公司也会综合地利用东道国的其他要素,毕竟在开展跨国经营的时候需要使用到诸多要素,而要素的跨国转移还是有一定成本的,在东道国的要素价格不明显高于国外的同等要素的价格时,跨国公司在当地经营会优先考虑使用东道国的要素。因此,如果东道国的相应产业中的相关企业提供的技术等产业资源以及东道国的高端劳动力(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或没有明显的相对劣势,这些资源和要素及相关企业就可能被跨国公司所使用。而由于这一类要素或资源的国际市场逐步健全,跨国转移比较容易,国际间流动成本相对较低,单一跨国公司控制局部市场的能力就相应较弱,这一部分要素的价格会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可以认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之后,获利最多的可能就是这一部分要素。
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影响的综合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市场机会和要素利益来全面评价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得与失并探讨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一)对市场机会的分析。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发展造成了诸多障碍和巨大压力,但也带来了众多的机遇。对外开放使得国内市场迅速融入国际市场,一方面外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机会,中国企业可能因此丧失大量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带来中国经济更快发展。近些年中国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国门,但目前主要还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利用国外市场机会,而且多数情况下,所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分依赖于国外的经销商,虽然利用了不少的市场机会,也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相对来说获利不多,大部分经济利益被国外经销商所获得。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可能是:本国的市场机会大量丧失,而本国企业得到国外的市场机会却不太多。这是否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就一定得不偿失呢?也不一定。因为外商为了追求长期经济利益,在利用各种市场机会时要综合使用东道国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外商一般也不可能独占全部利润,国内企业会在利益博弈中分得一杯羹。那么如何综合把握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获利或受损的情况,这就涉及到了有关外商对东道国要素的使用及给东道国相关利益主体带来的利益影响的问题。(二)对中国各类要素所有者收益情况的探讨。外商在利用市场机会时,也在操纵着市场的运行,从而掌握着市场利益的分配权,而东道国的相关利益主体未必能获取应得的利益。但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利益将不具有鲜明的国籍性,而呈现在各国之间动态分配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长期发展趋势来动态地、综合地考量外资的进入和投资利益的分配,从而有选择地鼓励外商投资。由于跨国公司是一种在组织结构上动态变化、在地域范围上转移流动的经济组织,它对不同国家各种要素的使用也是在随时变化的,这会直接影响各国供应商、要素所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各种要素所有者和消费者利益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稳定经营和持续发展。其中对于那些国内企业没有介入的产品和行业,则更多地依赖外资企业。发展中国家只有尽力促使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外资企业在本国长期稳定发展,才能为本国的要素所有者和消费者带来长期可靠的收益。一般来说,对于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我们应该帮助其加快发展,通过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保持竞争优势,并促使它们将更多的经营环节转移到中国来进行,同时要支持国内企业努力发展成为外资企业的要素或中间产品供应商,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当然,从一个较短的时期来看,如果跨国公司进入到中国开展跨国经营,对各种资源、要素及市场机会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并借助其在要素和商品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大幅压低要素价格、提高商品价格,独占其中的利润,而在获取暴利、将市场机会发掘殆尽后又快速撤离东道国,这样的跨国经营是不会给中国的要素所有者和消费者带来中长期收益的,并进而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三)中国企业的可行对策。现今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的很多局部市场中占据了领先地位。中国本土企业在发展中面临了很多“瓶颈”,例如:资金、技术、营销网络、客户资源等,这使得中国企业要想完全依赖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获得快速发展十分困难。为了克服“瓶颈”制约,中国企业可以更多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开放环境,更多地使用外部资源,特别是借助那些在中国开展经营的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建立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与跨国公司建立伙伴关系,采用战略联盟、服务外包、长期购销合同等方式,将其业务扩展延伸到跨国公司的产业和产品价值链中,成为跨国公司在部分经营领域的长期合作伙伴,以此来获得稳定的销售市场、技术和资金;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和业务系统创新,尽可能地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与资源、合作单位、供应商与销售客户都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中,有选择地使用各种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不太明显比较优势的本土生产要素,打造中国企业独有的综合优势,并以此来控制某些经营环节和局部市场,从而使得中国企业能够获得持久稳定的效益,中国的本土要素能够提高在要素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五、结论
在国际市场是不完全的情况下,全球范围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无法实现,在市场中具有垄断力量的跨国公司可以获取大部分的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和企业参与国际循环,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了其比较优势,但这些企业的所有者不一定能获得持久稳定的收益,而中国那些具有较强议价能力和更高流动性的高级生产要素,尽管比较优势可能不明显,但最终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像中国这样的拥有比较齐全的生产要素和较好的民族工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获利可能更多一些。为了取得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应利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开放市场环境,更多地共享和使用企业外部资源,特别是借助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开展国际化经营。
参考文献:
[1]M.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38-123.
[2]胡义.《跨国公司组织扩张机理与路径选择》.世界经济研究,2006,(8):67-73.
[3]J. H. Dunning.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3:38-57.
[4]奥利弗·E·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8-57.
[5]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1-273.
[6]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4-239.
[7]R.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 4:386-405.
[8]张卫东,钟熙维.《现代企业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49-75.
作者简介:胡义(1971-),男,湖北省京山县人,经济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关键词:经济管理思想 伦理价值 重农抑商 家国同构 创新
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介绍
(一)伦理价值的经济管理思想
经济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分不开的。我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也是在我国的政治文化制度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自古重视对伦理道德的尊重,讲究三纲五常、贵贱有序,例如儒家的忠孝节义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道家的无为、共利思想,法家的维齐非齐思想等,这种价值反映在经济管理上,形成了我国传统的伦理价值经济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我国传统观念中的天人对应意识。我国传统意识中天与道、人与德是相对应的,二者构成了我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两大关系天道与人德,天道是万物存在与运行的本源,自然规律产生的根源,人德是人们根据自然规律办事的准则,天人合一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价值伦理的经济管理思想是通过道德约束进行经济管理,主要反应在经济管理中的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环节。传统经济中的商品经济和当今的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市场经济是对商品经济的规范,也是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运行的,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适应天道人德的道德经济。
(二)重农抑商的经济管理思想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点产业,重农抑商的经济管理思想也是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
重农抑商的经济管理思想源于我国传统的国富民强的思想观念。在传统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国家富强、人民安乐的关键在于有足够多的土地生产足够多的粮食,从而能够供养更多有充沛生产力的劳动力来从事国家的各项建设,故而农业有助于劳动力的增长,得到国家的充分重视,成了国家发展的基础。与之相反,传统的手工业等商业活动发展会占用稀缺的劳动力资源,会影响农业生产,而且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和农业生产抢夺劳动力的现象发生,故而在劳动力作为当时稀缺资源的情况下,手工业等商业活动必然会受到抑制,以利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商鞅变法以来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的思想产生之后,重农抑商的经济管理思想,就对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致使我国的商业经济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家国同构的经济管理思想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其经济制度是土地所有制,崇尚自给自足,政治制度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奉行君主集权制,推行父系社会的家族制和尊卑制,表现出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统治集团。在这种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影响下,传统经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家族企业的色彩。在经济的管理中往往和家规、族规等体制联系在一起,其管理体系一般按照宗族中的长幼尊卑来进行管理,而且往往带有继承发展性。而对于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也往往由统治阶级的最高层直接控制。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实践的影响
(一)传统的伦理价值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伦理价值的经济管理思想不仅能够使企业管理者形成更为正确的价值观,更有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而且职工更容易接受那些一直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能够极大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伦理价值观念极大的影响了当今经济管理中企业价值,增强企业价值的魅力,从而极大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实现经济管理的目标。
但是传统的伦理价值的经济管理思想在当今的经济管理实践中也存在着很多的局限。传统的伦理道德管理思想往往强调个体对整体的服从,弱化被管理者的合理合法的个人权利和利益,容易使被管理者丧失改革创新的能力,只注重一味的服从,直至麻痹和麻醉,从而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弱化了经济管理的效果。伦理纲常固然能够让企业的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可,减少了管理的阻碍,但是同样的也会导致人们思想的束缚,造成管理工作的刻板、形式化,减少了企业的活力,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二)重农抑商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典型的经济管理思想。这种经济管理思想是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初期对封建社会的经济管理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作为制度政策而言,重农抑商随着封建社会的退出历史舞台而逐步的被摒弃使用。但是做为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而言,重农抑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经济管理思想使得我国长期以来都坚持“农本”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广大的农民择业视野狭窄,安于现状,不敢追求商业中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然而事实上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国家积极支持和鼓励创新。在当今的经济管理实践中,重农抑商的管理思想往往能够让管理者从反面意识到商业发展的重要性,经济管理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创新,不断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固步自封,坚持已有的观念,要懂得与时俱进,寻找增强经济管理效率的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家国同构的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影响
家国同构的经济管理思想主要是以亲缘为核心,能够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减少管理中的摩擦,而且集中统一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实现经济管理的宏观理念、全局理念,使得经济管理能够更加全面,统筹规划。这样的管理思想在当今的经济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小的家族式的企业,企业内部的和谐度较高,凝聚力较强,如果家族成员之间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往往能够迅速的发展壮大。家庭的和睦能够影响到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小家的富贵能够促使国家这个大家的繁荣发展。
但是家国同构的这种经济管理思想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必不可少的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金字塔式的垂直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管理层级众多,不利于管理信息的传达,在当今的经济管理实践中往往更倾向于平面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得管理信息迅速的传达并得到执行;其次,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往往具有排外性,通常这样的企业注重血缘关系,企业的管理层通常是关系比较亲近的关系,在管理层的安排上不尽合理,往往会出现管理者不能适应管理职位的现象,而且金字塔顶部的管理者通常具有独断的色彩,使得管理决策不能很好地达到最优;再者,家族式企业的排外性往往不利于企业吸收新知识、人才等新的软实力资源,容易封闭管理,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经济发展的变化,故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经济管理者的启示
企业的经济管理者在企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成功与否有很大一部分与管理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有道德约束的意识,从自身素养以及企业的道德责任角度出发,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开展管理工作,从而不仅能够使管理者更容易得到认可和接受,所指定的管理决策得到更好的执行,而且可以为企业建立更为振奋人心和社会认可的企业文化,得到更多社会大众的认可,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故而,企业管理者高道德标准的管理素养所展现出的管理魅力能够让自身和企业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另一方面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中,还可以看到,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人才也是生产力要素中的重要资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能够使企业的管理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能够使管理战略更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对企业的成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要为企业培养储备人才,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企业的管理者队伍,建设一批具有高文化、高技能、高标准的现代化的管理人才队伍。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经济管理理念的启示
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理性发展的核心理念,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从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可以看出,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理念。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的基本要素,任何生产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都需要借助劳动力的力量,故而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是企业生产的关键,也是企业提高产能,促进发展的关键。故而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应该注重劳动力的需求和需要,即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关注,能够让员工增强存在感和尊重感,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和支持度,更好的融入企业中去,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主人公意识,自觉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去,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支持和贡献。所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让企业建设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尤其在当今人才流动频繁、复杂的情况下,更能为企业培养大批的具有高忠诚度的员工,降低员工流动性,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才招聘、培养和维护成本,同时也能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增加企业的无形财富,促进企业快速的发展。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经济战略管理的启示
企业的管理战略是关于企业全局性、方向性、长远性的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故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往往是经过较高层次的管理者经过反复的调研、探讨得到的结果。在当今的经济管理中,战略管理也总结出了不少的战略管理模式和方法。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可以看到对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要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根据企业管理者素质、能力的不同,肯定会出现管理层级,一个企业的发展也需要一个具有统筹意义上的集权的管理层,以便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有一个全局性的管理规划。但是企业的这一管理层需要恰当的把握好度,不能过分的集权,需要根据企业规模和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能够明确分工,也能够使战略管理得到更快更好地实现。
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时要懂得创新和与时俱进。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每天社会都在发生着变化,这需要企业的战略管理要跟上时展的步伐,无论是思想还是思维方式上都要把握时展的脉搏,使企业制定的管理战略能够让企业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都具有前瞻性和正确的指导性,保持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不能够总是停留在过去的经验和总结中,对于过去企业发展中所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做到借鉴但不能盲目的照搬,没有自己的创新力。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只有创新才能够让企业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企业前进发展的方向性、指导性的战略管理策略也一定要与时俱进,体现出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小芳.试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贾成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10)
3.陈勇勤.小农经济[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4.杨春伟.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贸,2013(4)
5.江智连.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2)
6.何梦笔.正确把握和理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2007(6)
7.任雪浩.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报,1998(1)
8.林斌.发挥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加强经济管理实践创新[J].现代营销,2012(7)
【关键词】 经营绩效;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电力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4-0093-07
一、引言
电力作为重要生产、生活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经济再平衡与产业结构再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经济发展的停滞本质上是供给不足引起的[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效率提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手段与重要途径。如何通过提升区域经营绩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促进电力行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是中国电力行业的重中之重。
目前,学术界针对电力效率的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丰硕。效率测度与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Fare et al.从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投入要素拥堵等方面对1975―1979年美国伊利诺斯州22家发电企业的绩效进行了研究[ 2 ]。Jones基于现状―原因―策略的研究范式对英伦地区的电力企业效率差异、企业技术无效率的原因与政府管制放松政策对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效率提升与管制放松政策的改进建议[ 3 ]。Lam etal.测算了1995―1996年中国各省(市、区)热电部门的生产效率[ 4 ]。Yu et al.在电力效率指搜裆辖运营费用、顾客损失、电网损失纳入指标体系,且被证明对电力企业效率有显著影响[ 5 ];同时价值型指标也被纳入电力绩效测评的指标体系[ 6 ]。电力效率研究更多地关注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而对更为系统的经营绩效缺乏关注。Sueyoshi et al.将经济效益纳入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测算中,研究表明经营效益、生产效率与企业价值存在协同效应[ 7 ]。在效率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发展被认为是电力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8 ],并且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存在协整关系[ 9 ]。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改革红利也被证明对电力行业的增长有积极作用,市场竞争、产权改革、管制政策3个维度均对电力行业绩效起正向促进作用[ 10 ];同时电力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与环境规制也对行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10 ]。电价对电力绩效有正向作用,而要素价格则作用相反[ 11 ];同时电力企业的网络规模对绩效产出也有显著影响[ 12 ]。电力自足率反映的电力贸易状况也是电力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13 ]。在研究方法上DEA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是电力效率测度的主要方法,DEA方法包括NSBM-ML模型[ 13 ]、Malmquist指数[ 14 ]以及传统的BCC模型与CCR模型等。DEA方法被广泛运用可见其在效率测度上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在电力绩效测度中超效率DEA方法运用尚不普及,超效率DEA相较传统DEA模型更能反映样本的效率差异。现有研究为后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存在需要后来研究者继续努力之处。当前研究效率测度较多但是对效率时空分异规律的关注相对缺乏,缺乏从空间视角去探索电力绩效问题。
鉴于此,本文基于电力行业发展数据,综合运用多种DEA模型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进行测评,并运用ESDA-GIS技术对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利用2005―2014年中国电力省级面板数据构造计量模型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尝试提出改善建议,以期为中国电力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核算与评价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拟采用BCC-DEA模型、CCR-DEA模型与超效率DEA模型[ 15-16 ]对2005―2014年我国各省(市、区)的电力区域经营绩效进行测度。其中CCR-DEA模型用于测度技术效率(TE),BCC-DEA模型测度规模效率(SE),根据TE=PTE×SE测算纯技术效率(PTE)。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电力行业属性并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平均用工人数(万人)、线路长度(km)、发电/供电标准煤耗(g/kWh)、装机容量(万kW)、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亿kWh)作为投入指标,用电量(亿kWh)、贡献税收(万元)作为产出指标。本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电力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税务年鉴》。
(二)核算结果与评价
运用MyDEA软件对2005―2014年中国31个省(市、区)电力区域经营绩效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有待提升,其中21个省(市、区)综合技术效率低于0.65(表1);2005―2014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中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平均规模效率均呈现大敞口“U”型分布,其中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值围绕0.65波动,平均规模效率值围绕0.7波动;平均纯技术效率值在0.9―0.95之间波动(图1)。
总体而言,2005―2014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三大效率均值均未有明显提升,平均纯技术效率始终高于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和平均规模效率,可以推断规模效率较低是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难以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
为进一步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整体差异进行分析,对中国31个省(市、区)2005―2014年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进行均值处理并排序,分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比较。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区域差异明显,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态势。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达到最大值1。综合技术效率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略高于西部地区,位列前10位的省(市、区)有9个位于东部地区;纯技术效率东、中、西部差距相对较小,东部地区纯技术效率值分别高出中、西部0.059、0.074;规模效率东部地区也远高于中、西部,位列前9位的省(市、区)均处东部,但中、西部差距相对较小。4个省市超效率值大于1,最大值为北京的2.078,最小值为的0.269,极差率达到672.49%(表1)。
2005―2010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呈现大面积下滑趋势,安徽、吉林、天津等19个省(市、区)电力经营绩效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安徽综合技术效率值下降0.472,降幅达到47.2%;北京、上海、江苏、广东4个发达省(市)依然维持在最高水平;浙江、江西、海南、重庆、、青海、新疆7个省(市、区)的电力经营绩效有所提升,其中浙江综合技术效率值提升0.102,涨幅达到12.1%。2010―2014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状况相对有所改观,海南、青海、江西等20个省(市、区)的电力经营绩效有所提升,其中海南综合技术效率值提升0.245,涨幅达到52.69%;北京、上海、江苏、广东4个发达省(市)综合技术效率值依然为1;但是四川、甘肃、云南等7个省电力区域经营绩效有所下降,其中四川效率下降最为严重,降幅达到21.61%(图略)。
三、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时空分异特征
(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在对中国省域电力区域经营绩效进行综合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ESDA-GIS技术中的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时空分异特征。
运用Geoda1.2.0软件计算2005―2014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表2)。2005―2014年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Moran's I指数值均为正数,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z验,表明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呈现强空间自相关性,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也称“空间俱乐部”特征,即高绩效省(市、区)与高绩效省(市、区)邻接,低绩效省(市、区)与低绩效省(市、区)邻接。其中仅有2011年Moran's I指数值低于0.4,为0.3427,表明空间集聚特征有所减弱,而2013年Moran's I指数值高达0.5031,空间集聚特征达到最大化。
(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运用Geoda1.2.0软件绘制2005年、2010年、2014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局域空间自相关LISA集聚图(图略)。2005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高―高型集聚区域主要位于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2010年河北、山东退出了高―高型集聚区域的版图,2014年天津进入了高―高型集聚区域,2005―2014年高―高型集聚区域面积不断缩减,侧面表明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规模效应不充分,空间溢出效应较弱。2005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低―低型集聚区域由新疆延伸至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形成西北―东南走向的低―低型集聚区域走廊,2010年青海省退出低―低型集聚区域,2014年新疆也退出了低―低型集聚区域,低―低型集聚区域为四川、云南组成的西南板块。高―低型、低―高型区域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的省(市、区)较少,没有形成显著的集聚态势。
四、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中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GDP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人口密度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年鉴》;电力自足率、环境规制强度分别根据《中国电力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由于、台湾、港澳的相关变量数据缺失较为严重,因而将、台湾、港澳样本剔除,保留其余30个省(市、区)样本。主要变量的计算方法、描述性统计与预期影响方向如表3所示。
(二)计量分析
运用Stata13.0软件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为缓解交互项与多重共线性对估计结果的不良影响,提升回归的稳健性水平,将7个自变量依次放入模型,逐步向后回归。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变量的加入,模型的拟合优度大幅提升,因而选择全部变量放入模型中的回归结果进行解释(表4模型1)。为充分体现时间因素与区域因素对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影响,分别在模型2、模型3中依次加入时间固定效应与区域固定效应。因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也可能存在差异,因而,本文利用前文的模型与回归方法分别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电力区域经营绩效进行回归(模型4―模型6)。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在全国层面,地区生产总值一次项系数为负数,二次项系数为正数,且分别通过了5%、1%的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地区生产总值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存在“U”型曲线特征。随着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电力区域经营绩效会呈现下降趋势,一旦跨过临界值,电力区域经营绩效会随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本次研究的地区生产总值临界值为6.526。原因可能在于地区经济发展初期电力行业基础设施投资较大,且电力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经营效率较低;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用电需求增多,用户网络化特征凸显,经营效率也随之提升。对比东、中、西地区回归结果发现只有中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对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影响呈“U”型曲线特征,但中部地区的临界值要高于全国层面的临界值。东、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一次项系数为正,二次项系数为负,表明东、西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对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呈倒“U”型曲线特征,并且东部地区的临界点远高于西部地区,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检验。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发挥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人口密度的大小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区域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人口密度变量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人口密度对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中国电力普及率较高,人口密度越大,电力用户越多,电力基础投资的边际成本越低,经营绩效越高。人口密度变量在东部地区系数为正,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但在中、西部地区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可能是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人口的集聚效应更为明显。
工业化化水平不仅反映一个地区的发达程度,某种程度上也反映该区域的用电结构。在全国层面,工业化水平系数为正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工业是“用电大户”,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工业化水平越高,电力需求越大,可能使得电力产出的边际成本下降,进而经营绩效提升。对比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回归结果发现,中部地区系数为正,且系数大于全国层面的系数,表明工业化水平对中部地区电力经营绩效的正向作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系数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但是系数为负,原因可能在于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拉动作用较第二产业更强。而三产比重之和为1,工业化水平越高,对于第一产业比重本身很低的东部地区而言意味着挤压了第三产业比重,因而工业化水平太高反而会使得电力区域经营绩效下降。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系数为正,但未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检验。
在全国层面,城镇化水平系数为正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城镇化水平对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城镇地区相较乡村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更大,用电需求更大,并且电力投资的单位成本更低,经营绩效会更高。城镇化水平对电力经营绩效的影响呈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对东部、中部具有负向影响,不过东部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对西部则呈正向影响。
无论是在全国层面还是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环境规制强度的系数均为正,且系数较大,表明环境规制强度对电力区域经营绩效提升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与变量的预期影响方向相反。原因可能在于环境规制强度迫使电力企业更多关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非效率问题[ 13 ],促使电力企业创新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缓解环境规制产生的成本压力。同时,环境规制强度有利于构建电力行业的“优胜劣汰”机制,使得环境污染大、生产效率低的电力企业退出行业竞争,优化了行业结构,有利于促进电力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而提升行业经营绩效。
电力自足率反映的是区域电力贸易状况,用电力生产与消费比衡量。电力自足率大于1,意味着区域电力生产能力过剩存在电力出口。回归结果显示电力自足率对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呈显著负向影响,电力自足率越高,电力经营绩效越低。目前,中国电力跨区域贸易最为典型的是“西电东送”工程,电力的输送不同于一般商品,需要大量的高压电缆等基础设施投资,在电力跨区域贸易相对较小时,电力贸易收入可能难以抵销其成本。故而,可能使得当前电力自足率与电力区域经营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运用多种DEA方法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进行了测评,运用ESDA-GIS技术对其时空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面板计量模型研究了中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异质性,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有待提升,21个省份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低于0.65,2005―2014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值均未有明显提升,但平均纯技术效率始终高于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和平均规模效率。
(2)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区域差异明显,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由东向西递减的态势。2005―2010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呈大面积下滑趋势,2010―2014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状况相对有所改观。
(3)2005―2014年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Moran's I指数值均为正数,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呈强空间自相关性,具有空间集聚特征,2013年空间集聚特征达到最大化。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高―高型集聚区域主要位于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2005―2014年高―高型集聚区域面积不断缩减,侧面表明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规模效应不充分,空间溢出效应较弱;低―低型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西南地区。
(4)人口密度、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电力自足率则呈负向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具有“U”型曲线特征。中国电力区域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只有电力自足率对各大区域均具有负向影响,地区生产总值仅对中部地区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而人口密度仅对东部地区具有影响,工业化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对东部、中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城镇化水平则对中、西部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
(二)政策建议
基于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提升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体育;伦理;道德;转型期;中国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各种不和谐的现象充斥着我国的各个领域,这些“不和谐”有一部分涉及法律问题,我们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而更多的是一种伦理道德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伦理道德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认知,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有正确的态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对体育领域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需要始终保持一种敏感的嗅觉,这些体育领域的“不和谐”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
如何才能处理好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下将谈谈本文的愚见。
1.关于转型期、社会伦理道德的认知及其景象。
1.1 何谓转型期。
我国一直以来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的综合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各种伦理道德理论也随着开放的经济一同到来,并影响着我国的公众。如现代的公民伦理、普斯伦理近几年都有着一定的传播。
我国真正的转型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 我们转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政治文明水平、经济发展、文化的保护和发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出很多不和谐的景象,各个领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浮躁心态。
1.2 对道德的认知。
关于“道德”, 对“德”字的拆解———很多人在十字路口,眼睛斜过来,看见一样东西,拿不拿?问问心。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并非指的是一条具体的道路,而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由此可见,“道德”,就是类似于约定的秩序,引申为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世的规则。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既有自我的要求,又受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
1.3 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知。
伦理道德本身是一种习惯。伦理与道德在内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伦:次序之谓也,“伦理”似乎便是指长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国有“天地君亲师”的古训。伦理与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作用。“伦理”和“道德”常常同时出现,但却是两个不同的两个概念。伦理,从本质而言,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而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是双向的。道德范畴则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道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可以是单向的。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而伦理道德使人性的本质得到合理的引导。
1.4 转型期社会伦理道德景象。
我国选择了一条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我国又是一个受传统的儒家伦理几千年影响的国家,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的转型。“我们不能对我们生活的社会时代麻木不仁,我们必须要跟上社会的节奏。”有人说:“全亏了改革开放的与国际接轨,让我们迎来了普斯伦理”,改革开放确实让我们与世界零距离接触,让我们对普斯伦理、公民意识等各种伦理道德理论有了全新的认识。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度的加大,发展的加速,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也产生着微妙的变化,部分人产生了一种浮躁的心理,世界观、价值观也随之改变,太过注重经济效益,追求不切实际的社会认可,而忽略了个人真正的价值。[ ]
2.对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的认知及其转型期的景象。
2.1 对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的认知。
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就是在体育领域调节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关关系的规则,它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有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领队、出资方、盈利方、社会成员等多个构成部分,这些部分自身或者部分与部分之间产生的关系, 必须要有相关的伦理道德来引导和约束,这就是体育伦理道德。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商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经济领域的这一变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体育的产业化、职业化、功利化和商业化无疑在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方面作出了贡献,但它同时又“对弥足珍贵的体育精神具有巨大地消解作用,它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吞噬着体育的灵魂,使体育正一天天地逐渐沦为名利、功利、势力的奴隶! ”
2.2 转型期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景象。
北京2008 奥
运会,让世界再次承认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还远远不是一个体育强国。我国的竞技体育就存在太多的伦理道德问题。
2.2.1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是举国体制, 是一个金字塔形态。2008 年,北京奥运会前,就有众多体育专家、学者提出,2008 奥运会后,我国需要改变现今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呼吁取消举国体制,应该把体育工作的重心由竞技体育向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移动,但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反对的声音,认为不可以取消。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20 年呈下降趋势,现状不容乐观;同时许多疾病也呈现着年轻化的趋势,提高国民体质,已经是当务之急。本人认为体育工作的重心理应由竞技体育向社会体育、学校体育转移。当然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伦理道德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2.2 竞技体育的人才选拔。我愿意相信绝大多数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是公正、公平的,但也必须承认,在部分运动项目的人才选拔中,并不仅仅看运动员的实力和未来可以挖掘的潜力,运动员的家庭背景也作为考察项目之一。近期网上公布的几段视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其中一名小男孩的日记还一度引发体育界的轰动,内容主要是教练明目张胆的索取烟酒、红包,若不按时送,就不给指导甚至不给练,更有甚者,对其队员会进行体罚。这时候,我们就要反思了,有的同志是打着“为国争光”的幌子,做着满足个人利益的事。
2.2.3 始终处在风口浪尖的中国职业足球。我国泱泱13 亿人的大国, 竟然选不出11 个能在世界足球中踢出一席之位的运动员, 有人说,这是我们的体质、体能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 日本、韩国同样是亚洲种,为何他们就可以呢? 由此想到,近来沸沸扬扬的足球运动员群殴、打裁判等等负面事件,足球运动员拿着高额的薪酬,有没有实现相应的价值? 有没有付出相应的努力? 前几天,本人在看体育新闻,看到了中国棒球队没有太多的经费,没有外教,甚至连本年度的比赛服、装备都是去年的旧服装、装备,但他们仍在坚持,仍然兢兢业业地训练,没有观众,仍认认真真地比赛。朝鲜国足,拿着12 元的月薪依然闯进了世界杯。群殴、假球、黑哨,试问中国职业足球到底怎么了!
2.3 转型期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景象的成因。
谈谈我国体育领域这些“不和谐”的成因是什么? 第一,无疑是体制问题,没有规范、可行的体制去规范,让体育领域各组成部分有一把自我约束的尺来衡量自己的道德行为。第二,缺乏相应的伦理道德教育。体育领域作为大众娱乐、观赏的项目有着一定风向标的作用,这就要求运动员等体育领域的组成部分接受较多的思想教育,包括爱国精神、民族主义、团结精神、拼搏精神等等。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更应该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形象。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中国男篮,他们常常会组织队员去军队、学校等接受思想教育,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所以在奥运会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团结和拼搏。第三,国家集团与集团、各集团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不和谐”很大程度上是每个人都想把利益最大化,这与现阶段转型期,社会的竞争及飞速发展不无关系。
3.结论。
本文对道德、社会伦理道德、我国转型期社会伦理道德景象、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我国转型期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景象及其成因进行了讨论。可见,我国体育领域的某些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伦理道德,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家的体制问题,有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问题,当然也与我们公民的素质和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目标等有关。转型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转型期完成公民伦理道德的洗礼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万月红。21 世纪初我国体育道德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曾玲华。体育道德失范与人文奥运的冲突及其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作者姓名后缺少标点)[3]熊文,蔡端伟,李荣芝。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及其特殊形式———道德契约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
[4]蒋晓丽。体育伦理与体育道德的区别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贺亮峰。体育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与运动员目标定向关系研究综述[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3)。
[关键词]精益 成本 管理
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企业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竞争领域,低成本竞争成为企业占据有利地位、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然而在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下,管理方式粗放、管理理念落后、管理视角狭窄、管理行为僵化等问题,已然不能适应当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因此,基于精益思想的成本管理,通过消除浪费、内部挖潜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是企业在飞速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一、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长期以来存在着技术与经济相分离的问题,企业领导者将成本管理完全归咎于财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成本管理要求甚微。这种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了技术部门只负责技术和质量,材料部门只负责材料采购、点验及发放,他们缺乏成熟的经济观念,成本意识淡薄,对降本增效考虑甚少,形成了企业成本管理的盲区。
2、成本管理范围的局限性。目前多数企业从自身出发进行成本管理,将企业独立于其他关联方之外,只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从不关注上下游客户的经济利益,认为他们的盈亏与自己的效益无关。在制订目标成本时,或者没有将成本管理的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水平;或者没有向后延伸到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修理及处置为企业所带来的成本,没有把生命周期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大小的衡量标准。实际上,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严重错误的,企业不可能独立于任何关联企业而存在,关联企业中的任何一方出了差错,都会影响到企业产业链的连贯性,致使企业管理中断,造成浪费而抬高成本。
3、成本的事前、事中管理薄弱。成本的事前管理可以为企业未来的筹资活动、成本费用决策提供依据,事中管理可以对成本的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我国多数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只注重对成本的事后管理,对成本的事前、事中管理却不得力。只在事后做总结分析的做法,往往导致成本信息不能及时地收集、传递与处理,成本计划及各项成本指标在预测时就产生了偏差,预测的数据难以指导实际。同时不能全面地将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成本置于成本责任人的监督管理之下,不能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使成本效益流失。
4、缺乏有效的责权利结合机制。“责”是要完成成本管理的责任;“权”是责任承担者为了完成成本管理职责,对于必须采取的措施所具有的权限;“利”是根据成本管理情况完成的好坏,给予责任承担者的奖惩。当前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有责无权或有责无利的责权利脱节状况,责>权,不仅意味着责任者无法充分履行其责任,而且预示着在出现问题时充当替罪羊或牺牲品的结局,责
二、基于精益思想的成本管理措施
1、树立精益成本管理理念。精益成本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精益的成本管理理念应当在全体员工中贯彻落实,同时基于供应链最优的原则,还应在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等关联方中宣传推广。首先要培养员工的精益化管理意识,树立适应精益成本管理的市场观念和主人翁的自觉意识,进行自主管理。其次确立精益化、定量化的成本细分标准,表彰在精益成本管理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宣传在精益成本管理中探索出得好做法、好经验,为实施精益成本管理营造浓厚的氛围。
2、确立精益成本管理目标。首先应当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可以建立多级业务预算标准,将所有业务单元进一步细化为多个业务项目,并具体落实到各项业务事项上,以业务量为基础,保证月度、季度、年度预算目标的准确度。建立物料消耗、劳务消耗和能源消耗等额定标准,用额定的消耗单元标准值量化业务事项,提高费用预算的准确性。
其次在制定成本目标上将生产经营的业务单元、业务项目和业务事项按照成本管理责任分解到各个工作岗位,落实岗位的成本控制目标;在成本结果分析上开展单元成本分析,及时跟踪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差异成因,落实改进措施,为降低成本提供依据,杜绝盲目决策和重复作业;在考核方法上实行财务预算完成率与业务预算完成率的双向考核、科室与基层联动考核的方法,提高预算执行力。
3、建立精益会计系统。传统的指标通常报告员工的工作效率、机器利用率和一些差异指标,但无法及时满足公司对主要财务信息的需求。而精益生产单元业绩计量指标,如小时报告、首次合格品报告、在产品/标准在产品和总体设备效率等,直接来源于企业战略,主要关注精益生产、激励公司员工实现精益目标等问题。
精益会计系统以价值流为导向进行成本核算,通过编制成本信息记分卡可反映价值流的实际情况、差异对比分析情况和未来计划情况,以便根据成本信息对价值流进行管理。企业应当尽可能不重复地将企业员工的劳动成本按照价值流进行分配,然后按照价值流而不是部门或产品报告成本和利润。
4、发展精益合作关系。进行精益成本管理时企业会发现精益改进并不能孤立存在,它需要不同的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及其他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但客户关系及供应商关系中存在着很多浪费,包括产品检验、购销过程中伴随的文书工作,以及企业间就催交和变更需求进行的不必要的协商。基于精益思想的成本管理就是要将这些浪费全部消除,在自己与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快速、高效和直接的沟通渠道,发展精益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结论
精益思想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基于精益思想的成本管理应当综合运用各种成本管理方法,如JIT、价值流管理、全面成本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等管理方法,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管理框架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彦.浅谈现代企业的精益成本管理[J].管理,2009.
[2]白胜.论精益管理会计[J].管理会计,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