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返乡创业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2-28 15:52:46

序论:在您撰写返乡创业经验交流材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返乡创业经验交流材料

第1篇

该镇“返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从客观上分析,一是返乡创业具备本土基础。“家有三尺硬地”。外出能人根在家乡,具备深厚的创业根基。二是返乡创业拥有草根优势。外出能人天生具有草根性,适应环境能力强,回到家乡创业更是如鱼得水。三是返乡创业有现实好处。回到家乡创业,机制更灵活,服务更细致,当地党委、政府甚至可以动员全镇的力量为其服务。四是返乡创业可获得精神享受。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可以受到当地党委、政府较高的礼遇,有一种“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感受,这是在外地创业所不可比拟的。

该镇“返乡经济”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与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密不可分的。主要体现在:

一是高位推动,引领能人返乡创业。能否促成能人大批返乡,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尤其重要。该镇坚持把“返乡经济”作为壮大镇域经济的根本途径来抓,努力把在外能人资源优势转化为本地经济发展优势。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的促返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并配备专职人员。通过上下联动,该镇党委、政府摸清了符合××发展的潜在返乡投资群体,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了在外能人的投资意向信息。为动员在外能人返乡创业,镇党委、政府每年在打工创业人员相对较多的地方,召开促进××经济发展知名人士座谈会,联络乡情,推介××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在外创业务工者的亲情、友情、同学情等关系,通过情谊架设返乡创业桥梁。

其二,优化环境,服务能人返乡创业。外出能人对环境的要求相对外商而言,要求没那么苛刻。尽管如此,该镇党委、政府也是非常注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搭建平台。镇财政在较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上千万元建设乡镇工业平台,2008年收储工业用地300余亩,使工业基地面积达到800余亩;抓好基地道路改造,完善通水、通电、排水、排污等硬件设施,为“返乡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二是优质服务。对落户基地的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对企业在发展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党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扶持和关心企业发展,直至企业满意为止。

其三,树立典型,激励能人返乡创业。对有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人士,镇党委、政府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并推荐其担任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在党委、政府的引导激励下,落户企业创业积极性空前高涨,并带动了其他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在江西省霏欧凰家具制造有限公司的带动下,长富食品、长盛木业等企业纷纷返乡创业。从“孔雀东南飞”到“大雁争相归”

第2篇

该镇“返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从客观上分析,一是返乡创业具备本土基础。“家有三尺硬地”。外出能人根在家乡,具备深厚的创业根基。二是返乡创业拥有草根优势。外出能人天生具有草根性,适应环境能力强,回到家乡创业更是如鱼得水。三是返乡创业有现实好处。回到家乡创业,机制更灵活,服务更细致,当地党委、政府甚至可以动员全镇的力量为其服务。四是返乡创业可获得精神享受。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可以受到当地党委、政府较高的礼遇,有一种“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感受,这是在外地创业所不可比拟的。

该镇“返乡经济”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与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密不可分的。主要体现在:

一是高位推动,引领能人返乡创业。能否促成能人大批返乡,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尤其重要。该镇坚持把“返乡经济”作为壮大镇域经济的根本途径来抓,努力把在外能人资源优势转化为本地经济发展优势。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的促返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并配备专职人员。通过上下联动,该镇党委、政府摸清了符合××发展的潜在返乡投资群体,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了在外能人的投资意向信息。为动员在外能人返乡创业,镇党委、政府每年在打工创业人员相对较多的地方,召开促进××经济发展知名人士座谈会,联络乡情,推介××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在外创业务工者的亲情、友情、同学情等关系,通过情谊架设返乡创业桥梁。

第3篇

组织方式“五依靠” 广纳学员有保障

农民是受训主体,广泛而有效地吸纳学员是农民培训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通州区农广校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农民培训的组织方式,主要采取“五个依靠”:

依靠媒体公益信息。培训班筹划阶段,连续多日在区电视台以播放移动字幕形式农民职业培训等公益广告,同时在报纸等纸质媒体的醒目位置刊登培训信息,加大了农民对培训的知晓面。

依靠行政推力组织学员。将全年培训任务下达到各镇,镇里再将任务分解到各村。区农广校与镇农业服务中心制订培训方案,精心组织培训。

依靠党员干部带动学员。党员是农民兄弟的贴心人,区农广校利用党员活动的机会或者走访党员的活动,通过党员吸引农民前来接受培训。

依靠把控时间安排培训。有部分农民因为时间上难以调剂不能参加培训。因此,错开农忙时节,选择冬春农闲和农民工返乡时机,以及农时关键期前夕,组织开展集中规模培训。

依靠部门合作联合培训。为吸纳各个层面的农民参加培训,区农广校根据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需求,合作办班。先后与组织部、农工办、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联合办班。在保证培训学员覆盖率的同时,提升了农民培训工作的影响力。

课堂形式“四结合” 受训学员兴趣高

为使培训活动丰富多彩,在培训过程中采用了“四结合”,实现了从单一型培训转变到立体型培训,使以政府为主导的“要我学”模式转变为农民主动“我要学”的培训模式上来,增强了培训效果。

理论学习与基地观摩相结合。理论学习主要是将同类型或几种类型的农民,组织成教学班,由百名讲师团集中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内容一般由培训机构与组织单位商定,具有容纳学员多、知识量多的特点。基地现场指导避免了在传统讲授过程中,有些学员对操作性较强的技能无法及时动手实践,导致学习效果受影响。农广校在全区创办了景瑞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2个农民实训基地。每个实训基地安排2~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培训师资作为培训老师,根据农时季节和产业发展需要,将培训班办到基地田头,教师走进田头,走进圈舍,针对学员不同需要进行指导、示范讲解,现场传授种养技术,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通过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实现“理论与实践、动口与动手、技术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学员边学边干、边干边学。

学校课堂与空中课堂相结合。学校课堂保证了培训任务的顺利有效完成。区农广校充分利用电话、网络、电视覆盖面广的优势,以及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的全覆盖,构建立体式农民培训模式。24小时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安排培训讲师,为全区农民提供高效农业项目跟踪服务、农产品供求信息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业扶持政策等咨询服务。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农民培训课堂。利用通州农业信息网,举办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农业方面的政策、技术和市场供求信息,拓宽农民的购销渠道。定期组织农民培训讲师团专家,走进通州电视台“魅力城乡”栏目,传播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农民科学从事农业生产。通过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及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一方百姓共同富裕,使农民培训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开辟空中课堂,做到“电话中有声音、电视上有图像、网络里有空间、社会上有影响”。两年来,共解答热线咨询3200余个,提供田间实地“出诊”服务206次,解决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难题350个,帮助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500万元;多个网站农业信息862条,以及全区215个村的党员辐射带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口授讲解与课件制作相结合。讲师如果照本宣读,给人的印象是枯燥、乏味,不易理解,不易留下深刻印象,讲完以后,学员也都忘得差不多了。多媒体讲座是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技术讲座直观的展现给农民,真实、易懂。区农广校要求教师:一是编写图文并茂实用的地方讲义;二是制作既有文字、又有图片,既有实例、又可操作的多媒体课件,讲课时能与学员互动,确保教学质量。近三年共有多媒体课件74个,其中有11个课件在全省共享应用、1个课件被上载到农广在线,供全国共享应用,供学员观看,让学员很快掌握到有用的技术。口授讲解与课件制作相结合,丰富和活跃了课堂,使学员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培训效果明显提高。

能人带动与现身说法相结合。每季度组织一次种养能手创业经验交流活动,邀请农村实用人才典型,传授种养技术、管理模式及产业发展经验,引导农民学有标杆、追有目标。如,邀请“全国粮食种植大户”季明、江苏省葡萄协会副会长曹海忠等种养能手,传授种养技术和管理经验,用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成功经验激励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同时,在全区范围内整理了48名种养能手的创业事迹,将他们的致富经验汇编成《科技致富群英谱》,用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成功经验激励农民创业的积极性,辐射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此外,还开设农民创业论坛,学员现身说法,增强了学员对农业生产和创业致富的信心。在每期职业农民培训班上,邀请学员代表进行探讨交流。主持老师对每个交流学员的创业计划、创业过程进行点评,并将每期的培训学员通讯录和交流发言材料汇编成册。鼓励学员之间多联系、多交流。

“五依靠、四结合”的农民培训新模式,方案措施着实有力,内容鲜明实用,培训成效显著:普及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全区粮油喜获丰收;增强了农民创业意识、创业本领,创业致富典型层出不穷;助推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通州农业发展势头迅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树立了农民的品牌意识。

第4篇

编者按:在返乡创业的大潮中,很多农民工带着梦想和积蓄回到家乡,准备施展拳脚,大干一番,但是,在市场中打拼,并不容易,在一次次挫折中撞得头破血流,甚至赔光积蓄的大有人在。如何才能让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们少走些弯路?信息时代,新生事物很多,必须加强学习,才能把握主动权。要能够在学习别人经验的同时,悟出其中创业成功的关键。理性的思考、谦虚的学习对于创业非常重要。本期经验交流刊登湖北省东西湖区、山东省农广校、河南省创业兴业推动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业兴业推动型培育模式指以提升农民学员创业兴业能力为主线,系统设计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考察实习和创业设计等多种方式,使农民学员从具备初步的创业技能转变为具备综合创业能力和素质,帮助农民学员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创业兴业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在培育过程中,政府负责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宏观管理、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培训机构负责教育培训全过程,在培育中占主体地位;农业企业(实训基地)负责为农民学员提供实操实践的产业基地,拓展学员思维,开阔学员视野,增强学员实践能力,让新型职业农民在创业兴业实践中发展成长。

近几年,党和政府连续对“三农”问题出台了相关优惠的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以培养农民创业激情,传授创业知识,改变创业理念,增强创业能力为主要目的,这是当前解决山东省农民发展自身产业的有效途径。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承担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以来,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采用了“三段式”培育模式,切实提高了培训效果,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的。

一、“三段式”培育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一)培育模式内涵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三段式”创业培训模式,即:集中培训、考察实习和企业规划设计。采用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形式,使学员亲身融入到创业实践的过程中来,讲授过程中强调让学员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问题,真正把学习知识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互动游戏培养学员合作意识,不仅使参训学员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能够从轻松的游戏中明白创业过程中的一些道理。

(二)培育模式特征

每期培训班通过全景式企业模拟训练的方式,培训内容从理论学习到指导实践,再到从实践练习升华到理论总结和创业设计上来,使每一位学员经过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指导理论的全过程。

二、“三段式”培育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实施每年度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培训初期,省农广校专门成立创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相关培训文件,并多次召开项目专题会议,研究和改进工作方案,明确各级分工职责,规范培训形式,提出具体要求,保证了培训工作的科学规范、扎实有效。

(二)提升培训服务能力

为保证培训授课水平,省农广校从全省行业内外100多位教师中,通过试讲课、示范课和过关课三级选拔,选聘优秀创业培训讲师,组建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讲师团”,由省农广校统筹调度安排,持证上岗,统一选派到各个培训基地授课;为确保后续跟踪服务效果,又选聘了300名农业行业专家和辅导员组建成“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跟踪服务导师团”,为学员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提供企业创办、企业经营等方面的技术、信息、法律帮助。

(三)完善培训基地建设

随着近几年农民培训任务的不断增加,省农广校按区域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经过实地考察认定,在相关培训基地的附近,选择了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通过签订协议有偿使用的形式,配套建设市场考察和专业学习实训基地。各市县根据农民学员考察实习的需要,挂牌建立农民创业实训基地和农民创业园。

(四)强化自主招生形式

按照相关培训要求,省农广校在广泛摸底调查和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相关市(县/区)分校,通过电视广告、赶大集发传单、农村大喇叭广播、农广校乡镇班主任下乡进村张贴招生简章、老学员带新学员、建立招生报名点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发动,闯出一条自主化招生路子。在选拔过程中严格资格审查,优先遴选文化素质高、创业愿望强烈的农民参加培训,为培训班取得预期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五)创新培训管理模式

针对农民学员时间观念不强、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较差等特点,在集中培训期间,省农广校专门聘请军事教官,全程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全省做到培训“六统一”:统一规范编班、统一房间安排、统一各级职责、统一军事训练、统一作息时间、统一资料配发。增强了学员们的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团队意识,保证了学习时间和到课率,从而确保了整体培训效果。

(六)科学设置培训内容

主要研究设置了4个模块22个专题的授课内容。

模块1:创业意识与理念模块,包括:向军队学管理、时代与创业、农业创业理念、农业创业扶持政策、成功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与要求、评价创业者自身等6个专题,主要培训目标是激发学员创业激情,培养学员创业意识,增强需要创业胆量。

模块2:创业知识与技巧模块,包括:农业创业的市场机遇、农业创业市场分析、评估创业市场、组建创业团队、预测创业利润筹措创业资金、创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农业创业项目介绍、选择农业创业项目等8个专题,培养目标是使学员掌握基本创业知识与创业技巧。

模块3:创业训练与实践模块,包括:模拟训练1、模拟训练2、市场考察、企业实习等4个专题,培养目标是使学员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创业过程,切身感受创业经历。

模块4:创业计划与企业创办模块,包括:选择企业类型、构思创办企业、创业计划书的制定、创办你的企业实施创业计划等4个专题,培训目标是为学员实施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七)注重丰富培训手段

1. 案例式教学。省农广校组织专家编写了种植、养殖、加工、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5个产业的案例分析,进一步研发完善了捕捉战机、商战对抗、沙盘推演、迈进殿堂四个创业模拟训练,分别针对学员的市场应对能力、决策与运营能力、企业规划与设计能力和创办企业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培训;编写了农民创业典型案例;建立了包括7大产业30个项目的农民创业项目库;组织创业培训教师通过研究学习熟练掌握,在具体的培训实践中加以运用,以真实生动的实例,向学员们传授创业的知识,贴近农民、具体形象、易于理解,除创业基础课程之外,在其他环节基本实现了案例教学,有效提高了培训效果。

2. 参与式培训。培训全过程采取以学员为中心,以满足农民生产经营培训需求为目的,自下而上,学员交流互动、讨论发言,教师现场指导、提炼总结,使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到培训的每时每刻。

3. 情景式模拟训练。在创业技巧理论授课结束后,设计了企业创办的每一个情景模式,对学员分组进行模拟训练,实行全景式创业模拟训练。分别从项目的考察确立、资金筹措、原材料采购,市场风险的防范与抵御等各个环节,设计了模拟训练模式。分别是企业策划训练、企业生产经营风险训练、企业营销训练和企业申办登记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设置了大量的模拟道具(原材料、成品、信用社、货币等)和场景(市场、情景卡等),尽可能地让学员们感觉是在真实的经营。模拟结束后组织教师和学员进行研讨、分析、评价和展示,由专业老师现场对学员模拟训练情况进行点评和考核打分。

4. 强调学员团队意识。通过“组建你的团队”专题授课、团队拓展训练以及拓展训练解析,提高农民学员团队意识。有效提高农民学员组织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程度,有效防范和抵御农民创业的市场风险。

(八)建立培训工作机制

1. 学员培训考核机制。省农广校统一编制了“农民创业培训班学员考勤记录表”,对学员每天的训练、活动、上课及作息等到位情况进行定时和不定时的抽查。对课堂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课下积极参与活动训练的学员予以表彰奖励。在培训整个过程中,对培训学员、班级的综合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优秀学员、优秀集体颁发荣誉证书和一定物质奖励。

2. 教师授课评价机制。学员对授课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客观反映出教师的授课水平,把教师的聘任授课量与学员评价挂钩,并作为今年优秀教师评选和今后创业培训教师聘任的重要依据。

3. 培训组织评价机制。学员对整个培训的组织、管理、教学设施、食宿、后勤服务等情况进行量化打分,真实地了解培训的整个组织保障情况,为创业培训基地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也是市县两级分校组织管理工作的客观体现。

(九)加强培训考察实习

根据农民学员一般要立足与当地农业产业布局实施创业的特点,积极与农广校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相结合,与相关农业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社等联合,培植建设一批适合农民创业发展的省农广校农民创业培训实习基地,由省校统一挂牌。用于学员实习考察,保证农民在培训过程中,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省农广校将学员的考察实习分以市为单位集中考察和以县为单位分产业考察。在市场考察过程中,首先由所参观市场的主要负责人对市场主要农产品营销的情况进行介绍;再由带队指导老师引导,学员对市场主要农产品进行考察了解;最后聘请专家对农产品市场情况进行总评。

在实践实习过程中,由于时间和企业限制,全程顶岗实习的难度较大,于是采取了按照一听、二看、三干、四查、五了解的形式进行实习。一是听取由企业负责人讲述企业的发展历史;二是学员参观了解企业原材料的供应;三是学员到生产一线对企业生产加工的进程进行实地操作;四是查看企业产品定价与销售的过程;五是了解企业利润的形成和企业资金的筹措方法。

最后学员对市场考察和企业实习进行讨论总结,形成市场调查报告和企业实习报告。

(十)实施培训督导制度

为了加强新型农民创业培训过程中的培训管理,完善项目质量监控体系,维护良好的培训秩序,专门出台了《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督导员管理制度》,由省农广校专兼职教师承担培训全过程的督导任务,采用听课、调研、评价、反馈、沟通等方式,对培训班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和考核,保证全省培训质量不走样。

(十一)搭建后续服务平台

1. 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对省农广校现有的“山东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网”农民创业培训栏目进行扩容改版,将农民创业培训过程、后续跟踪服务、创业典型宣传等纳入统一规划,做到有章可循,进行全方位管理服务。构建了农民创业培训班QQ群和微信平台,使学员在培训后,能够利用提供的交流平台沟通联系,相互提供致富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帮扶互助,共同致富。

2. 建立创业联谊会平台。为便于向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学员提供培训、交流、合作、发展、维权的交流平台,省农广校成立了“山东省农广校创业培训联谊总会”,下设 “农民创业联谊总会秘书处”,各市分校成立了“市分校创业培训联谊会”,县分校成立了“分会”。

3. 建立后续跟踪平台。培训结束后,统一编制了“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教师跟踪服务手册”,要求每名跟踪服务教师辅导的学员不得超过15人,一年中对学员要进行不少于6次的技术、信息、法律、管理等方面的跟踪服务,其中现场指导不少于两次,建立和巩固好学员与创业指导教师的长期互动关系,并采用电话回访、手机短信相关创业信息等其他跟踪服务方式,指导学员在创业的过程中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从而提高了学员的创业成功率。

(十二)加强培训资金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制定下发了《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严格了项目支出范围,明确了项目资金结算程序和要求,按规定使用资金,做到了账实相符、账表相符、账账相符,支出凭证和财务账表真实、准确、齐全、清楚,确保了专款专用、确保了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十三)注重培训档案管理

为加强培训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省农广校召开各实施分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会议,本着“应收尽收、该归尽归”的原则,将每期培训班的全过程档案,统一格式整理装订,建设了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三个档案展室,便于今后培训学员参观学习。

(十四)强化培训总结宣传

为扩大全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影响,切实引导农民创业致富,充分利用中央农广校网站、山东省农业信息网、山东省农民教育培训网和农民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省农科频道、广播电台等各大主流媒体,及时报道培训过程和涌现出的典型学员事迹,并专门组织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记者行”活动,扩大了创业培训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三、“三段式”培育模式成效

第5篇

一、认真规划教育培训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和河北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实际需求,分类确定培训目标。

(一)生产经营型培训目标

培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具备现代农民综合素质,具有现代农业产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经营技能,能够从事现代农业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专业技能型培训目标

培训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具备现代农民综合素质,熟练掌握现代农业产业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能够适应现代农业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要求的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

(三)专业服务型培训目标

培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具备现代农民综合素质,熟练掌握从事岗位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

二、建立严格组织管理体系

(一)建立领导组织

各项目县成立由县(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国家级试点县要求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融、保险、税务、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及时研究落实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统筹协调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二)明确管理机构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县(市、区)农业(牧)局,各县科教科(站、股)代表农业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具体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办法、扶持政策的制定,协调组织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扶持政策落实,监管各培训基地按要求落实培训任务。县(市)财政局负责资金的足额拨付,并监督培训机构和培育部门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

(三)确定培训基地

按照农业部“一主多元”要求,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全省优选确定培训基地239个,其中农广校102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83个、其他农业职业学校或成人学校49所、农业高校3所、科研院所2家,从而,健全完善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职业学校、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化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持续、稳定、专业、规范的培训组织保障,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三、积极探索教育培训模式

深入研究了近年来河北省开展的“田间学校”“送教下乡”“双带头人培养工程”“阳光工程”“农村‘两员’培养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教育培训模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要求、农民学习特点、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示范县探索实践情况,总结出以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一)“六精心”模式

定州市从教育培训的源头抓起,将“精心”塑造贯穿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全过程,创出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定州六精心”模式。

1. 精心遴选培育对象

根据本地主导产业、规模经营程度,重点面向农业科技园区(基地)与企业,选择从事种植、养殖生产,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专业农民、返乡创业人员、农村青壮年农民以及有志于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人员为培训对象。

2. 精心组建师资队伍

依托农广校的专职教师,同时,聘请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教授专家,从本地农牧局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站等科站中抽调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既有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的技术人员组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3. 精心选建教学课堂

本着服务地方特色产业、方便农民和贴近农民生产的原则,将培训课堂搬进产业园区、蔬菜大棚、田间地头等生产一线,就地就近下乡进村办班。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将科技示范基地作为实训基地,基地做到有牌子、有宣传、有典型、有政策,为培育对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并记录在案。

4. 精心设置课程内容

在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确定以主导产业为基点,注重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两条主线培养,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研究教育培训内容,设置教学培训课程。并结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与生产特点、职业农民教育规律与学习特点,选择或编写符合当地实际的针对性强、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教材。

5. 精心选择培训形式

一是在农时关键季节或农业生产关键环节,针对具体产业出现的紧迫问题(如防灾减灾、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以解决生产中的突发性或实际问题;二是针对教学内容,组织学员开展经常性的经验交流和现场示范、观摩活动,以总结宣传和推广典型农民的经验。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员赴本县(市)或外地参观考察,进行专题交流,学习先进的技术技能和成功的管理经验,提高农民自身职业技能和素质。

6. 精心做好学员管理

一是加强学员纪律约束。建立学员参训签到制度,并将出勤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出勤不达标者不能参加培训结业考试。二是加强学员档案管理。严格建立电子、纸质学员信息档案,电子档案包括培育对象的基础信息、创业经营规模与近年收益、参加学习培训实绩与持证等情况,纸质档案包括基本信息与学习情况等。档案资料由专人负责,并及时更新。三是加强动态管理。从培育对象选拔到培育认定为职业农民是一个动态过程,对符合职业农民条件的经规定程序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享受相应的管理和扶持政策。对不符合职业农民资格的经规范审批程序取消其新型职业农民资格,不再享受扶持政策。

(二)“四大课堂”结合模式

围场县深入研究了近年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和做法,重点抓了四大课堂建设,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形成了组织高效、务实管用、受农民欢迎的培训模式。

1. 办好“固定课堂”,增强基础性教学

在“固定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来课堂教学中只讲单一知识技能的呆板教学模式,实现活跃的、有凝聚力的课堂教学。一是设立班委会,组建完整的班集体。让学员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克服散漫的学习思想,增强凝聚力。二是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穿插常规教学元素,随时对学员进行学习目的和道德素质教育,让学员学的明白,学的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三是开展交流互动,促成产业联动。为学员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畅谈产业特色、创业理念、创业梦想、创业成果、产业文化、创业经验等,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形成不同产业联动、相互促进发展的职业农民队伍。

2. 办好“田间课堂”,增强直观性教学

结合固定课堂教学,抓住农时关键环节,把课堂办到田间,采取“田间讲解、示范操作、参观考察”等教学形式,增强培训直观性。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边指导,学员边学习、边操作、边实践,将固定课堂教学内容消化吸收、用于生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 办好“空中课堂”,增强灵活性教学

利用广播、智能手机短信云平台、网络等传媒手段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等优势特点,通过这些渠道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知识,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方便快捷。

4. 办好“流动课堂”,增强服务性教学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直通车的作用,办好流动课堂,将教学服务重点下移,把科技光盘、科技图书、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带到农田、农场、牧场、温室、大棚,实现教学服务“三到身边”,即跟踪服务到身边,科技影片到身边,技术指导到身边,让农民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两促进”。

(三)“构筑三大平台”模式

平泉县为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发展、自主创业、扩大生产和带动周边致富,把培训过程中的平台建设作为基本策略。一是构筑智力平台。充分发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力军作用,构建“1+3+10”培训平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智力支撑。“1”即: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3”即:县农广校、农业产业园区、基层技术推广区域站;“10”即围绕“菌菜牧果”等产业的十个重点实训基地。目前,建立了89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形成了以县农广校为中心、以乡镇产业园区为依托、以村教学班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二是构筑信息平台。为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过程的培训和后续跟踪服务,建立飞信平台,完善京承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发挥农牧信息网络作用,把最新的政策、最实用的技术资料和最准确的市场行情等及时传送给每位培育对象或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从传统培训到信息化培训的突破。三是构筑师徒平台。为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性和质量,平泉县为78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搭建了师徒结对帮扶平台。学员在生产经营中遇到问题可随时咨询,教师也定期或不定期回访,亲自指导学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台头山乡塔子山村支书魏青霜返乡带头发展设施菜园区,在包村教师、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该村流转土地760亩,蔬菜大棚由10多个发展到275个,跃为全县设施蔬菜发展的排头兵。再如K椤树镇K椤树社区金继民等十位农民,是该县农广校培育的首批食用菌产业新型职业农民。2015年,他们带动该镇发展食用菌种植230亩,累计265万盘袋,人均增收8000元,同时还安排了300多人就地打工。

(四)“三结合”模式

承德县以“围绕发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抓手,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机制新模式。

1. 校园结合,实现“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

为了适应成人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承德县农广校培训进产业园区,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刘杖子雾灵山千亩香菇产业园位于刘杖子乡金场村,坐落于雾灵山东侧,这里森林覆盖率达86%,不但具有得天独厚的冷凉气候,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原材料,适合食用菌栽培。为助推地方食用菌产业发展,承德县农广校组织食用菌专业教师为食用菌种植户提供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生产服务等。将培训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之中,春季培训棚室建造,菌种制作;夏季培训香菇栽培及病虫害预防方法;秋季培训食用菌采收、市场营销。园区为保证农广校就地开展培训需要,2013年在园区内专门建立一个60m2能容纳50人学习用的教室,安排两个面积600m2的大棚作为学员实践实习基地。2015年,在刘杖子食用菌园区培训农民近500人,其中280人进行了为期两天结合关键技术环节参与式实训,使其掌握食用菌栽培环节中一项专门技术;165人进行为期4天的专项技术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使其掌握食用菌生产全面技术;54名生产经营型人员开展了为期14天的创业培训,根据食用菌的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式安排课程,理论课在早晚和农闲时进行,讲到关键技术环节直接进园区实践,动手操作,使他们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牧业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知识等相关内容,实现了生产学习两不误、两促进,学中干、干中学,满足了农民就地就近就需意愿。通过培训农民职业素质得到提高,转变了观念,外出打工者纷纷回村承包大棚,食用菌产业工人租棚当老板,规模小的扩大规模当上了名副其实的职业农民。

2. 校企结合,加快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发展步伐

承德县农广校与县内三融肉鸡公司、仓子三化肉鸡养殖场、富源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丛玉供港蔬菜基地、曼曼食用菌加工等多家企业联合开展培训。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优势,整合资源,组织联合讲师团,共同研究制定培训规划,农广校负责基础课和理论课教学,企业负责实践课教学,对生产工人开展专业技能、政策法规、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自主创业等多方面培训,使他们满足生产需要,同时鼓励有能力的人员进行自主创业,促进了家庭农场发展。其中有13户自己新建了养鸡场,15户自己建起了养猪场,20户发展食用菌栽培,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同步共赢的大好局面。

3. 校社结合,提升农村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服务水平

承德县农广校通过调查摸底,摸清了全县240个各类合作社的情况,针对合作社现状,与合作社协商合作开展培训,合作社负责学员组织,提供培训场地、实习基地、生产实践基地,农广校负责统筹师资和具体培训。一是针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素质提升培训。重点开展以市场营销和专业合作社管理等为内容的培训,对受训人员提高合作社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发挥了作用。二是针对省级重点合作社社员进行系统化教育培训。先后在大营子全保河保丰龙合作社、北圈蔬菜专业合作社、甲山下杖子养猪合作社、上谷养牛合作社开设涉农专业中专班,对社员开展职业道德、创业指导、网络营销、结合产业的种养殖新技术等全面系统的教育。在师资选聘及授课形式上,既请专家学者讲授理论,又吸收本地农业创业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历,并实行学员和教师进行互动式教学、交流式研讨,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学校与合作社合作,不仅解决了参训农民的培训场所、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地,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入社或领办合作社的热情和干劲,让参训学员亲身感受到科技知识的力量和合作共赢的喜悦。

总之,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具有典型性、实效性和推广价值,希望这些教育培训模式能对河北乃至全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探索总结更多、更具特色、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

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会敏 韩晓杰 王彩文

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平泉县分校 赵振锋

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德县分校 李宏彦

第6篇

(一)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和困难人员就业情况比去年同期显著改善

2010年1―5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09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900万人的57%,比2009年1―5月的水平分别高出37万人和5个百分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42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48%,比去年同期分别增加28万人和5个百分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7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70%,比2009年同期水平提高8万人和8个百分点。按此趋势发展,上半年新增就业人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将分别达到611万人、290万人和84万人,为全面目标任务的68%、58%和84%。

(二)农民工外出情况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水平

根据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四川5省250个行政村的快速调查数据计算,截至2010年5月底,农民工外出人数相当于2009年峰值(当年8月底)的107%,比2008年8月底的水平高2.5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农民工外出人数已经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

(三)2010年3月以来企业岗位保持净增局面

人保部对部分省份失业动态重点监测城市部分企业的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企业岗位流失严重,此后岗位流失趋势减缓、减幅收窄。2010年3月份以来,企业岗位保持了净增态势。

(四)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

2010年5月,上述10省32个职业供求分析重点联系城市监测数据表明,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之比)为1.05,与2009年同期的0.91相比出现了大幅上升,与一季度的1.04相比略有上升。人力资源市场保持了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状况。

二、2010年二季度以来,就业促进工作难度加大

(一)城镇新增就业和困难人员就业人数逐月减少

今年4―5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双双出现了逐月减少的变动趋势,这两个月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也低于3月份的水平。

(二)近期农民工新返乡人数超过新外出人数

从2009年9月1日到2010年5月31日,农民工累计外出人数比累计返乡人数高出10.5%,总体上呈现出净外出的局面。然而,2010年5月1―31日,农民工当期新返乡人数超过了新外出人数,前者比后者高出2.2%。

(三)企业岗位净增加数量和幅度持续下降

虽然今年3月份企业岗位增减情况由净减少转变为净增加,且4月、5月延续了净增态势,但净增加的数量和幅度逐月下降。

(四)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供求双降苗头

受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因素影响,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双双下降的苗头,而且需求下降的速度快于供给。求人倍率的上升并非用人需求增加的结果,人力资源市场供不应求的基础不牢。

三、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对就业影响初步评估

今年以来,已经有10余个省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其他省份也大都将最低工资的调整列入了工作计划。全国各地区普遍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此轮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有两个特点:具有普遍性;调整幅度较大,已出台调整方案的省份上调幅度都超过了10%,一些省份甚至超过了20%。普遍地、大幅度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否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典型地区的统计数据及我们对部分地区典型企业的调查,得到以下初步判断:

(一)大部分企业能够接受目前的上调幅度

根据我们对北京、上海、杭州三地60余家典型企业的调查,认为此轮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对企业用工成本影响较大的企业占13.2%,认为影响一般的占33.8%,认为影响较小和没有影响的各占26.5%;超过六成的企业明确表示不会因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而裁员。

(二)对低端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已开始显现

在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当月(2010年5月),佛山市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人数就出现了大幅缩水、比上月下降了33.4%,求人倍率降低0.46倍。制造业对用人需求下降的贡献率高达16.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14.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为9.3%和8.3%。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需求人数大幅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对低端劳动力的挤出效应。

我们对典型企业的调查也显示,尽管大部分企业不会受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影响而减少用工,但是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表示正在考虑通过裁员的办法来缓解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用工成本占比较高、劳动力素质和工资水平较低的企业,如提供保洁服务的企业,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裁员。

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方案的出台和实施之间存在一至两个月的时滞,政策实施后进行专项的劳动监察执法又有一定程度的滞后,因此企业较为普遍地作出明显调整的时间点大致会在政策出台的一个季度以后。届时,目前出现的苗头性情况很有可能变得更加普遍。

(三)人工成本比重大、用工规模比较小、工资水平接近最低工资标准、近年来职工工资没有明显增长的企业受影响较大

对典型企业的调查表明,有4类企业受到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的影响较大。一是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教育培训、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和其他服务、餐饮、装修、纺织等行业的企业。二是用工规模比较小的企业,职工人数在10―30人的企业压力最大。三是一线职工工资接近原最低工资标准的企业,上调政策一出台,此类企业最先受到影响,而且受影响的程度比较大,成本上升的压力也比较大。四是近年来没有明显提高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企业。调查中反映受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影响较大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近3年职工平均工资名义上涨幅度低于5%的企业。这些企业没有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应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能力也比较低,如从事家具生产、家电制造、食品加工、建筑建材、装饰装修、一般设备制造、商贸流通、汽车维修以及餐饮和保洁服务的企业。

(四)人力资本积累多、业务处于扩张期、工资水平相对较高、建立了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企业所受影响很小

与受影响较大企业相对应,有4类企业基本上没有受到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的影响。一是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丰裕的企业,这类企业中,有些虽然人工成本也比较高,但雇佣的并非简单劳动力和低端劳动力,而是技术型劳动力和高素质劳动力,如电子通信产品制造、信息服务、软件开发、财务咨询等行业。二是属于朝阳产业或者处于业务扩张期的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用工成本的上升,政策调整带来的成本压力完全可以被消化。三是工资水平相对比较高、明显超过最低工资标准、甚至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企业,即便是较大幅度地上调标准,政策对其用工成本造成的上行压力也非常有限。四是已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习惯”或建立了相应机制的企业,即使政策不作调整,他们也会逐步增加职工工资和福利。

四、全年就业形势预判及政策建议

(一)下半年就业形势将比上半年严峻

下半年影响就业形势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经济增长速度,企业成本变动。国内外权威机构普遍预计,今年我国GDP季度增长率将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下半年GDP增速的趋缓会导致就业增长速度放慢。根据前面对最低工资上调对就业影响的判断,下半年低端劳动力挤出效应会更加显现,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难度将比二季度有所加大。除用工成本以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也会成为增加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综合判断,2010年下半年的就业形势将比上半年严峻一些。

(二)全年就业目标任务有望超额完成

2010年,全年就业形势总体上仍会保持平稳,而且会比2009年有显著的好转。综合考虑今年1―5月份就业发展趋势、全年宏观经济基本面走势以及企业成本变动等因素,预计下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将超过1100万的全年目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将分别达到550万和16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望控制在4.2%左右,全年的“95146”就业目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应该可以超额完成。

(三)下半年促进就业平稳发展的政策重点

1、发挥公共投资积极作用,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

继续发扬公共投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展现出来的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其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和间接带动就业需求的积极效应,使公共投资成为下半年经济增速趋缓中稳定就业的中坚力量。同时,要更加注重公共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引领作用,公共资金应采取“进”和“退”两种方式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社会服务业等就业潜力巨大的行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素质劳动力需求旺盛的行业,通过产业新增长点的培育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

2、强化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会议精神,以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契机,以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全面强化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帮助企业消化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要注重优化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的供给,更广泛地采取政府有关部门与职业培训机构、社会组织通力合作的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加强基层就业平台建设,扩大就业服务覆盖面

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实城乡基层就业服务机构职能,配备相应的硬件和软件,使得本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都能享受到可及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切实完善登记认定和动态管理制度,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对就业援助各个工作环节制定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全面落实就业援助各项服务措施。进一步推广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经验,着力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着力消除零就业家庭。

4、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

积极培育创业带头人,在小额贷款担保、创业培训、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就业困难群体积极创业,探索设立“小本创业政府项目库”,优先提供给符合条件的再就业人员。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指导,多渠道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创业经验交流机制,提供形式多样的创业服务。因地制宜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推进政府和大企业服务外包,扩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升其吸纳就业的能力。

5、进一步理顺劳动关系,积极稳妥推进体面劳动

第7篇

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对于支持“三农”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省、市有关精神,经县政府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机制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创造一批适合我县农村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推动城乡金融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

工作机制:按照“周密部署、协调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县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为创新主体,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政府和经济金融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科学整合全县金融信贷资源,突出重点领域,辅以必要的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创新的决策支持体系、正向激励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努力创造一批适合我县农村实际需求特点、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让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我县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县政府成立了县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联席会议,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为召集人,主管农业工作的副县长、县政府办主任和县人行行长为副召集人,县政府办副主任和县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服务局、畜牧局、银监办、农发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信用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行。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指导和协调金融创新工作的开展,对创新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效果评估,定期向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通报工作开展情况。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为创新工作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

三、实施步骤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启动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09年10月)

根据省人民银行、银监局、财政厅《关于加快推进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政府金融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制定我县具体实施方案,召开联席会议,正式启动创新工作,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文件。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一)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进行涉农信贷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推出和推广一批有特色、可复制、易推广的涉农信贷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

(二)不定期组织召开联席成员单位专门会议,开展专项活动和联合调研;召开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会或研讨会,互相借鉴、学习、交流金融创新工作经验。

(三)做好创新工作信息通报工作。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编写《创新工作简报》,报送县委、县政府和市有关金融部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1月)

全面总结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迎接检查考核。

四、具体措施

(一)金融产品创新

各金融机构要结合我县农村实际,积极探索创新贷款方式、创新贷款品种,重点发展“信用共同体+信贷”、订单农业贷款、“信贷+保险”等信贷模式,通过制订科学的工作流程,严格相关的管理制度,切实抓出成效。1.深化、创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一是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依托,设立信用共同体。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农业经济、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发展情况,引导、推动设立信用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信用共同体,充分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资信方式,组建农户(种养殖业、个体工商户)互助担保组织、行业协会等信用共同体。二是金融机构要加快与担保协会、行业协会等信用共同体的合作,加大联合信用贷款发放力度,并通过规范信用共同体内部的资信公开、信用评估、贷款催收等程序,促进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信用贷款投放。三是金融机构在自身权限内,在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基础上,对守信户核定授信额度,发放循环授权凭证,实行“一次核定、总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到期归还”,切实为农民贷款提供便利。同时,对于资信状况良好、资金需求量大的用户(或高端信用户)以及联保组织,提高授信额度,加大支持力度。四是按照可复制、易推广的要求,着力完善推广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巾帼创业贷款、异地打工和创业贷款等贷款模式,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2.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范围。一是加强涉农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扩大农户和中小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探索发展房地产、土地经营权、企业仓储、林产林权等抵押贷款,稳步发展仓储、存单、结算单、产权等权利质押贷款。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用于贷款担保。二是壮大现有担保机构实力,放大担保倍数,建立新的担保机构。积极组建中小企业联保、商户联保等组织,推进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农村的融资担保服务力度,使担保公司充分发挥其融资平台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三是金融机构加快与担保协会、行业协会等信用共同体的合作,加大联合信用贷款发放力度,并通过规范信用共同体内部的资信公开、信用评估、贷款催收等程序,促进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信用贷款发放。

3.大力发展基于订单农业与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农村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散农业信贷风险。一是各涉农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农业订单贷款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和发展“公司+农户+信贷”、“公司+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或协会)+农户+信贷”、“公司+专业市场(或基地)+农户+信贷”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订单农业与信贷创新模式要面向农业科技示范户和订单种植户,面向农业科技和农业服务体系,面向带动产业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辐射拉动作用,推进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二是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要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大力推广“农户+信用协会(+政府补偿基金)+保险信贷”、“涉农企业+联保协会+保险+信贷”、“仓储+保证金+保险+信贷”等金融服务新产品。三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种养大户和有资质的农业生产企业通过投资“信贷+保险”和信托理财产品,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

各金融机构要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提高涉农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一是积极开展涉农中小企业财务辅导工作。建立涉农中小企业重点联系银行制度,帮助企业规范财务管理,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对涉农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二是提高办理信贷业务的透明度。实行“阳光信贷”工程,真正实行信贷政策公开、制度公开、程序公开、操作公开、限时办结,农民需要咨询或申请贷款的,直接到“信贷服务大厅”进行“面对面、零距离”办贷,进行阳光公开操作,确保农民获得贷款的公平性。三是扩大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权限,提高信贷额度,简化审批流程,提供可供选择的还款付息方式,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绿色通道,对评定的信用户在柜台直接办理贷款业务,为农民和中小企业提供及时、周到、优良、便捷的服务。四是推行农贷信贷员包村到户和客户经理定制式服务,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客户,配置不同的客户经理,实行定制式、精细化服务,切实满足农村地区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五是借助金融机构自身的信贷网络,扩大电子化服务领域,推行电话自动转帐业务、手机银行、联网互保、农民工银行卡等电子化金融服务。大力推广符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银行卡,为农民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理财,特别是向农户发放小额贷款和财政补贴提供便利条件。六是大力拓展收费类和服务类资金归集等中间业务,开展农村金融咨询、保险销售和涉农理财业务,中间业务由以传统业务为主向传统业务和新型业务交叉营销转变,由以物理网点销售为主向以电子渠道销售为主转变,满足农村地区农户的理财服务需求。

五、配套支持政策

(一)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改进和完善配套金融服务

一是人民银行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特种存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正向激励机制。增加再贷款额度,并扩大再贷款使用范围。二是加快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步伐,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的便利程度;为进出口企业结售汇和国库资金支付提供便利条件,切实做好金融服务工作。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生态。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完善农村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深入开展农村、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活动。

(二)实施市场准入扶持政策,激发金融机构工作积极性

银监部门要按照“宽准入、严监管”和“区别对待”的原则,采取积极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市场准入扶持政策。一是优先支持支农成效显著、风险控制能力强、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特色的涉农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基层机构网点优化调整。二是优先支持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对农村信用社使用的支农再贷款,不纳入存贷比监管指标考核。

(三)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增加金融资源向农村投放的吸引力

一是县财政部门要健全涉农贷款基准利率、风险补贴制度,对农户贷款执行的基准利率部分给予适当贴息,对于发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障。二是建立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的激励机制,对于经考核达标的金融机构,在财税、监管和货币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三是加快壮大以财政为依托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股,形成以政策性担保为引导、商业性和互担保机构为主体、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配套协作、有较强融资担保能力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重点扶持县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探索建立保险补贴制度,为提供涉农业务的保险公司、参保企业和农户,提供保费、经营费用和超赔补贴。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是我县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乡镇、各部门要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推动和信息沟通交流,分工协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以保证创新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