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计算机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8 15:52:12

序论:在您撰写计算机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计算机学习计划

第1篇

首先,我认为,学习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像我——理解能力还可以,老师讲的东西不是不懂,但却总出错(用家长们的话说就是不认真),而且对于一些死记硬背才能学会的东西总觉得不耐烦,因此,在这点上,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一年的学习中对待学习更认真,更有耐心。

其次,我觉得,在学习中,确定学习目标也是很重要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努力的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更是能催人奋进。反之,没有目标的学习,就是对时光一种极大的浪费。所以,我暂时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而对于我较弱的文化课我会努力,让它也有所进步。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科学安排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再好的计划也会付之东流。所以,在这一年里,我最要学会的就是要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的时间,要把每一点一滴宝贵的时间都抓紧。在这关键的时期里,我要认真,仔细地规划每一分钟。认真投入到学习中。曾经有一位老师对我说,态度决定一切,要以良好的态度去面对学习。挑战自己,相信自己,我个人认为,人一生的时间的有限的,时间不等人,因为这是我中专生涯的最后一段时间,我不会放过从我身边中的每一份时间,挣取把握好身边的每分每秒。

从学习习惯方面

一、做好预习。

预习是学好各科的第一个环节,所以预习应做到:1、粗读教材,找出这节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并复习这些知识;2、列写出这节的内容提要;3、找出这节的重点与难点;4、找出课堂上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听课。

学习每门功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听好课,听课应做到: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2、听课要特别注重“理解”。

三、做课堂笔记。

做笔记对复习、作业有好处,做课堂笔记应:1、笔记要简明扼要;2、课堂上做好笔记后,还要学会课后及时整理笔记。

从学习目标方面

一、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因特网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作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了解OSI/RM参考模型和TCP/IP体系结构、传统的以太网技术和传统传输介质;掌握IP地址、MAC地址、子网掩码、CIDR的概念;掌握TCP/IP协议簇中的重点协议,掌握网络中关键器材(交换机、路由器、网桥)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了解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现状。

二、在Visual

FoxPro

中掌握数据库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命令;建与维护;查询与统计;用户界面设计和用户菜单的设计;简单的应用程序的编写方法。

三、在C++中了解C++的发展与特点,掌握C++的程序结构、语句格式和标准库的使用;

掌握各种数据类型中的常量的书法方式和变量的定义、赋值、初始化方法,运算符的运算规划和优先级别,能正确书写各种类型的表达方法;掌握键盘输入和屏幕输出语句的书写格式、参数的功能和用法;掌握顺序、选择、循环三种程序结构。用C++提供的选择、循环语句和相应的函数,编写出符合要求的顺序、选择、循环程序或包含二种,三种结构于一体的综合性程序;掌握函数、递归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理解变量的存储类型及作用域;掌握一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方法区分一维数值数组和字符数组以及存储数据的不同点;掌握指针的概念、指针与地址的关系;深刻理解指针与一维数组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其规律,学会正确使用;掌握结构、联合、枚举类型的定义、赋初值、成员访问方法;掌握文件包含和宏定义的书写方法,理解其运行原理和在程序中的作用;掌握文件的概念、正确运用打开、关闭。读写文件数据的函数。

四、熟练掌握网页三剑客,Photoshop的使用,CSS语言,HTML语言的用法和编写,以及对制作网页的熟练度的提高。

第2篇

 引言

目前,国内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总体来说,我国的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处于自发的、校级规模摸索阶段。因此,研究和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具有可拓展、可推广应用型的教学信息化体系,对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平台

广东省为了加快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充实、完善和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案例与资源,建设了一批计算机工具软件(通用工具、学科专业工具)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从2009年起,广东省高校研制开发了若干门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逐步形成计算机公共课程课程资源库,并开展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1.1 自主学习平台特点

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上,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学生主体参与模式变革,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该本文由收集整理系统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结合应用。在理论上,它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结合;在学习资源上,它将印刷材料和光盘、磁带、电视、收音机、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材料进行结合;在学习环境上,它将真实课堂和虚拟课堂进行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授课、网络课堂、交流、研讨、练习、作业等进行结合;在学习风格上,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合作、竞争等各种方式体验进行结合;最终形成了以教学技术为教学目标服务、支持不同的学习风格、产生不同的学习经验和无时空界限的学习环境。它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机整合[2]。

1.2 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原则

自主学习平台在设计上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性原则:知识、技能、态度是埋藏在课题和学习计划当中,并能够在现实的学习和作业中反映出来的;②交织性原则:学生能够完成课题,并能够在完成课题中获得特定的潜能。

1.3 自主学习平台总体结构

平台主要功能有以下:

⑴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经自动处理后,可迅速得出全班的统计结果。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估价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改进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可借助于计算机对教学效果进行定量的评估。如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对试题答卷进行意向分析,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效果分析等。

⑵ 监督与管理有关教学活动。计算机可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监督学习的进度,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分析教材有关信息。

⑶ 编制试题和进行评分。把各门课程的大量习题存储在数据库中建立题库,根据教师的要求生成若干水平一致而内容不重复的试题,并对学生的答卷直接评分,进行成绩的统计和分析。借助于平台可以优化培养人才的全过程。

⑷ 将实时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实时评价分为四种:预备性评价(在教学之前实施,以了解学生起点);诊断性评价(用以深入分析学习困难之所在和原因);形成性评价(用以检查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目的在于发现学习困难及改进教学);总结性评价(就学生的成绩表现进行评价)。

⑸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为下一次教学过程提供支撑[3]。平台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转贴于

[评价][适合课堂教学][适合自主学习][课程教学设计][学习需求分析][单元(主题)学习活动][课程标准][课程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目标体系的确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资源的选择][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方案的实施][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丰富和完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能满足本科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以下简称第一层次课程)教学使用。为了推动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各学校可免费获取学习光盘、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资源、考试评测系统等教学资源,从第一层次课程开始实施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的教学改革试验,由“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教学模式逐步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终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依托立体化教材的自主学习。为进一步丰富计算机教育第一层次课程的教学资源,加快建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库,各校在开展教学试验的同时,在华师大教学资源包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需根据本校特色、优势专业开发单元学习案例包[4]。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如图2所示。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直到一节课或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有时也对综合课程(或几门相关课程的组合)的学习过程进行进行全面的设计。教学模块设计要求[5]如表1所示。

第3篇

关键词 学习评价计划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全方位的课改进程中,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在诸多教学改革中显得相对滞后。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着下面这些问题:

(1)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关注远高于对教学评价的关注。在教师进行教学计划时,往往忽视对教学评价的思考和分析。造成课堂教学虎头蛇尾,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得不到充分的认识,教学评价的有效价值得不到体现。(2)学习评价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首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学习评价禁锢了。学生们害怕犯错、失败,习惯了得到一个答案就停止寻求其他答案。其次,评价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素养、学习效率、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再次,评价方式忽视了对教学的改进和对学生的激励功能。

1学习绩效评价模式内涵解析

完整的学习绩效评价应当是一个系统的循环流程,它包括学习绩效评价计划制定、学习绩效评价过程开展、学习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学习绩效沟通四个组成部分。其中学习绩效评价计划的制定,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学习绩效评价环节的开展。

2学习绩效评价计划的制定

2.1学习绩效评价目标确立

首先,学习绩效目标不同于学习计划,目标的个数在2-3项最为适宜,太多就会成为具体的学习计划,也会冲淡学习绩效目标的导向作用。其次,绩效目标背后支撑的是课程的相关制度、规范,是制度规范的综合体现。在制定目标时不能试图把所有的课堂要求、规范都逐项体现在绩效目标中。它的实施必须与制度管理、计划管理等结合起来;再次,学习绩效目标需要师生双方沟通确认。在建立目标时,一定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使学生认同学习绩效目标。如果缺少双方沟通交流确认绩效目标的环节,达成一致的意见,绩效管理也就失去了最初推行的意义。对于统考通过率这类指标有一定特殊性,指标下达时也需要双方相互沟通,但是沟通的内容不应当是能否通过,而是通过统考所使用的方式方法。(1)学习绩效长期(学期或学年)目标制定:a.个人知识增长、能力提升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b.会考或统考要求。(2)学习绩效短期(每节课)目标制定,即学习绩效目标在各学期、各章节直到每节课再进行更实际的细分设计。

2.2学习绩效评价规则制定

2.2.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考核比重

学习绩效评价模式通过赋予权重系数方式来区分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重要程度,较重要的内容赋予权重系数就大,反之则小。因此,认真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整个课程结构,明确各学习单元对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其地位和作用分别确定各学习单元的考核比重。

2.2.2剖析学习单元,列出绩效清单

学习绩效评价模式中评价学习绩效的主要依据是每个学习单元的成绩。单元绩效评价是学习绩效评价的重点。学习绩效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而且评价嵌入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上。所以须认真剖析每个学习单元,列出每个学习单元的知识、能力、素质绩效清单。根据清单在知识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赋予分值。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等多元评价方式进行。

2.3学习绩效评价规则解释

2.3.1评价标准分值的设定

绩效分值在设定时必须考虑其准确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习绩效评价是伴随着学习过程展开的,一方面它的数据必须准确,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这就要求合理分配和设计绩效分值。

2.3.2评价奖励分值的分配

评价奖励分值的分配必须考虑两个问题:其一,评价奖励分值必须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绩效的差异;其二,评价奖励分值能激励学生尽最大努力提高学习绩效。一句话,评价奖励分值要让学生觉得加分有意义。因此,评价奖励分值的分配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奖励分值的给予在普通学生与有职务学生间有一定差别。

2.3.3评价周期的设定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绩效评价涉及到多张评价表,每张表的评价周期不尽相同,笔者经教学实践后确定如下:

学习绩效评价周期表

学习绩效评价涉及到计划、沟通、评价流程、成果运用等动态循环管理过程。要做好绩效评价的计划,必须加强对上一轮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持续不断地根据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计划,才能让学习绩效评价取得最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思想;信息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信息革命和现代教育的发展,信息对社会和教育的作用与日俱增,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信息素养已成为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要素,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才有可能将学习延伸到正规的课堂教学环境之外,才能在离开学校之后,在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环境中进行独立的研究,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1]。而信息素养在国内是出现不久的新概念,因此,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对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目前许多高校根据教育部精神,为提高本专科新生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新和运用能力,即可以通过该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文化底蕴。

2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在国内才出现几年的时间,而且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概念,在国外,较早出现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的年终报告中提出的“信息素养人”:必须具有能够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人”即通常所说的具有信息能力的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就是要将绝大多数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信息素养能力的信息素养人。

信息素养是指具有信息能力的人所必须具有的信息素质、涵养和行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是能够遵循信息处理规律,而不违背信息规律,能在法律和道德的范畴内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服务自身和社会的人。反之,产生和传播信息垃圾及有害信息、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信息安全、非法破坏和窃取他人信息、利用信息进行犯罪活动的信息行为都是应该进行坚决抵制的,这些行为是一具有高信息素养人需要排除的。高校学生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规范的、高品位的信息素养,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抵制不良信息行为。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能力、信息思想和信息行为三个方面,下面进行概要说明。

所谓信息能力一般包括对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信息表达能力,同时也包括掌握处理信息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能力[2]。它是高校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是衡量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通过对windows系统和office系列软件的操作实践提高学生的信息操作能力和信息理解及综合运用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它能很好地提高企业员工处理日常业务的能力,基于WEB结构的设计方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解决了企业海量数据的处理问题[3]。政府部门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网络办公系统和网络会议等信息系统。教育机构有许多应用于教学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远程网络教学系统等。在铁路、航天、石化、医疗、采矿等各领域无不需要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信息获取能力包括利用设备、计算机软件、及人工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信息素养人能掌握信息的规律,利用适当的工具来接收信息,例如应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信息获取设备和传感设备是很重要的,它具有很好的及时性、准确性,海量数据一般要通过设备进行获取。例如,交通控制系统中速度感器来获取路面车辆的速度参数,远程医疗遥感设备来获取病人身体参 数并进行远程操作控制。高校学生要通过学习文字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高级程序设计软件、CASE工具等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例如,利用OFFICE、WPS系列软件来处理文字和数据,利用COOLDRAW来绘制图像,利用AUTHORWARE来制作幻灯片,利用ASP、PHP、JSP技术来开发网站等。

信息表示能力研究如何将信息表示为人和设备能快速识别和处理的媒体形式。目前,多媒体技术是主要的信息表示技术,它将信息表示为人和机器方便处理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信息。利用适当的信息表示方法可以使用信息处理员更清楚和容易地掌握信息,高校学生应加强在具体事例中运用准确信息来表示信息的能力,学会针对不同事物使用不同信息表示的能力。信息表示的途径也受到人的身体和心理局限和影响,如触觉和嗅觉等信息表示问题因为研究的不足而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虚拟现实技术所依赖的信息表现形式需要医学和制造业的突破性发展,若能利用这些亚信息形式则电子商务、虚拟游戏、远程医疗等技术将有很好的发展和利用。

信息思想是具有信息能力的人对信息在心理、意识、思维上产生的一种信息观,是思想意识形态对信息的一种客观或主观的反映,信息思想也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遵循信息发展的规律,做到人与信息的和谐。信息行为是在信息思想的指导下从事信息学习、信息处理、信息传播的多种信息活动,是具有信息能力的人在信息中的一种能动反映,有改造和发展信息的良好行为,也有违背信息规律的不良行为。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信息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为学生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信息思想,培养他们利用信息服务自身和社会的良好意识,规范化他们的信息行为,做到不滥用信息、不有害信息、不利用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在高校学生进行信息处理时应普遍遵循一些道德和行为规范。

3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是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在其专业领域有合格信息能力的、信息思想健康的、信息行为规范合法的专门和综合信息化人才。首先,培养的信息人才是服务信息化社会的、有利于信息和社会发展的而不是具有危害性的,其次,具有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其本专业应用领域的能力,特别促进广大非计算机专业领域的信息化,例如机械制造信息化、交通控制信息化、贸易管理在线化等。

信息素养培养的指标主要根据高校信息基础设施指标(网络、多媒体教室等)、信息资源指标(电子图书、教学软件等)、教师信息素养指标、学生信息素养指标等综合因素来考虑。下面主要论述信息素养本身指标的构成和评价的标准,按照上述信息素养的定义并参考其他文献列举一些主要的指标[5]。

信息素养指标主要包括信息能力指标、信息思想指标、信息行为指标在内的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具体情况如下表1。按照实际情况给每个指标设置一个合适的权值(一般是模糊值),结合实际指标掌握的量或比例,可以得到信息素养的加权平均值等参数。不妨设有n个指标,其权值向量为W={w1,w2,…,wn},指标量为L={l1,l2,…,ln},则D=W×L为加权和,D/n为加权平均值,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参数来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4“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特征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近几年来开设的主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各类教材和实验资料已比较完整,配合有计算机一级和二级考试,教师和学生在此投入的时间比较多。随着无纸化考试的开展,考试系统、试题库、评分系统的开发,逐步利用计算机系统代替了传统人工教学的方法,也走在了各学科教学的前列。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课程教学的发展中也必然要经历课程教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人工教学、文件管理式教学和信息化系统教学。第一种即传统教学,没有利用计算机技术,根本无信息化概念;第二种利用计算机进行文档管理,处理字符、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能教育学生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三种信息化系统教学中,师生利用教学信息系统进行交流和教学,例如网络多媒体系统、课程视频点播系统等。

从上述三个阶段来看,反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目的就是教授学生如何处理、分析、操作、表示信息,而最高的程度就是对信息系统的处理和掌握。学生在课程教育中提高了信息能力,也就为今后开展各类信息化工作打下了基础。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课程教学停留在第二阶段,因资金、网络建设、人才储备问题而未能达到第三阶段,但经济发达和教育程度高的地区已初步进入第三阶段,向发达国家靠拢。

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是提高高校学生适应其在今后工作中面对信息时所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能力和具备的信息素养,是目前我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信息基础。通过省级和国家级的一、二级考试资格认证,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我院通过率均保持在85%以上,优秀通过率在30%左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院内的精品课程,课程试验报告和书面作业均利用网络多媒体系统来代替,实现了学习和考试的全电子化过程。

5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5.1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时代领先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要与计算机最新发展和应用同步,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首先就要在教材上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其他理论基础课程不同的是,计算机技术在1-2年的时间就有阶段性发展,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及操作系统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和版本更新,如果学生使用的课程教材不能及时的更新,学生将很难适应实际操作环境,更谈不上掌握最新知识点。因此,课程教材要与时代同步,要不断地修改教材,编写最新的版本来满足现代社会要求。一般来说,1-2年左右要更新教材,要及时对教师进行信息能力提高性培训,及时更新好的优秀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剔除过时的知识点、补充新的知识内容,将前沿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授给学生。现在各种版本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材很多,有通用的,也有学校自编的教材。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独立教学内容是最好的选择。我国各地区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程度不一样,教学内容的量和难易程度要控制好,但均要体现更好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知识和软件知识,体现计算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硬件设备知识包括讲解各类设备的类型、原理、参数等,学生掌握简单的计算机集成技术,利用这些信息能识别、采购、组装计算机设备。软件系统包括主流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应用软件等,学生能学习到先进的最新版的WINDOWS VISTA系统和UNIX V系统,理解计算机应用平台的概念和操作。学习如何处理信息、输入信息、操作信息的能力,利用WORD、EXCEL处理文档和表格,学习利用VISIO等绘图工具、FLASH动画制作软件处理其他的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是课程内容的另一知识点,它是传播信息的重要通道。传授的知识点包括:HTTP服务、EMAIL服务、FTP服务、BBS、TELNET等方面网络主流技术。HTTP服务要求学生掌握常规的网页处理技术,学生将提高自身浏览信息、检索和筛选信息及分析信息的能力,利用搜身引擎在信息的海洋中快速查找到需要的信息。EMAIL服务提高学生进行现代信息交流的能力,学生学习使用邮件服务器,OUTLOOK等邮件软件,并快速地利用邮件进行交流。FTP服务是网络的文件服务功能。学生掌握FTP工具的使用,并通过网络进行文件的上传和下载操作,获取需要的信息或信息,通过网络也可以进行其他的信息交流和操作,例如BBS交流、网络视频、网络考试等。

5.2教学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学是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阶段,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进行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任务等成为能否快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教学环境是否适合学习的要求,一定要观测教学过程和内容是否满足教学计划和目的的需求。

5.2.1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周历、实验计划和教学目标是开展良好教学的第一步,对其进行文档化管理,在校园网上,让学生能通过校园网查阅、学习。教学计划要根据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来制订,结合原来教学实践中和教学实践后结果情况来修改,与这两个环节构成一个三个阶段的循环教学活动。教学计划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和深化,是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规划,也增加对学生的透明度,让学生能有计划地开展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实验课等形式,同一课程的不同章节也要进行重点、难点、熟练、了解等不同层次的划分,按照总课时和对应的权值分配学时。根据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对应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环节分配的时间应有不同的侧重,例如我院的目标是培养适用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综合能力人才,则在应用实践环节花费更多的时间。教学计划要明确每门信息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生信息待测评的指标,根据这些确定教学学时及对应的教学内容与规划,提供配套的实验报告内容和理论思考试题,师生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同步和灵活的教学活动。

5.2.2开展任务式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开展网络多媒体教学,可在教学中传授更多的知识点,提供更多更广的信息量,实践操作也可进行更直观的展示。在教学中将知识分为不同阶段性任务,让学生在教学中和实验中来完成这些任务,也可在课后利用网络作业系统来提交这些任务。任务式教学作为开放式教学的一种形式,比传统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它以实例为引导,通过下达的任务来涵盖所学的知识点,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即可以掌握这些知识点,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本科为56个学时,配备12个实验任务,基本上每一大章至少有一个实例实验,重要的章有多个,任务中有任务的目的、任务内容、实验过程、实验总结。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后,填写实验报告书,说明其任务实现过程和遇到的困难等情况,并作出总结,通过这些既提高了学生信息处理和操作能力,又要提高其归纳总结的文档编写能力。

任务式教学不同于题海式机械教学,也不同与填鸭式强迫教学,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不进行重复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行完成,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导向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有充分的主动思考和实践参与性,并能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完善其任务学习的效率。

5.2.3教学实践的具体环节

在任务式教学后,如何具体有效地组织教学和实践成为师生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议题。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课程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提高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在任务式学习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从大环境说明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对人才的迫切性,使他们明白是为自身的发展而学习。这样学生就能接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风格,在学习过程中配合教学工作,任务式教学也就能顺利开展。

从基本的信息素养入手,通过汉字输入、文档编写,写课程学习的体会等方法来提高信息的输入能力,通过FTP、电子邮件、课程网络作业系统来提交任务,又使他们掌握信息的交流和接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一些交流和操作的时间,分配任务给学生让他们现场操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实践课程应紧紧围绕社会工作中的问题来开展,消化课程理论为目的,下达实践任务,安排学生当场完成或一定时间内完成,对实践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适当进行教学方法和结构的调整。例如让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一个学习计划并制作表格及格式化,让学生认识到日常工作中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强度的信息操作和处理的。通过若干任务在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信息指标体系的各个分项指标制定适当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活动提供对应的信息指标。教学实践环节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和内容科学的进行,是关系到学生信息素养对应指标能否达标的重要环节,也是需要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和监控的重要环节。

6结束语

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信息素养是高校师生所要关心的重要课题,能否按照信息素养培养指标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也是高校面临的难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新生人学后的重要信息新类培养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化处理和操作能力、形成健康的信息心理、并产生良态的信息行为时有重要的作用。信息课程只有适应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才能贯彻任务式教学的精髓,实现信息指标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祝庚,,萧倩娴. 谈“计算机文化基础”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3):92-95.

[2] 祝庚,,钟嘉鸣.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13(1):97-101.

[3] 赵全超,赵国杰,王举颖. 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与综合评价研究[J]. 情报杂志,2004,23(6):101-102.

[4] 张轶炳. 利用CAI课件开发培养师范生教育信息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04,(1):19-22.

[5] 朱美英,牟冬梅. 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J]. 情报科学,2000,18(11):995-996.

[6] 熊玉珍. 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实践探索[J]. 高教探索,2003,(1):55-57.

第5篇

【关键词】提高;会计电算化;学习效率;方法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引入,利用高科技设备代替了传统的人力记录,其记录的精准性、系统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记账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不仅节约了人力财力,还解放了社会的生产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学生在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方面优势比较欠缺,学习效率相对低下,为此,需要改善学习方法并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此提升学生在会计电算化领域的学习效率。

一、从数据库角度入手学习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需要学习和了解数据库知识。对于本科生而言,数据库这门知识也难以理解,由于其本身有大量枯燥的数据库原理存在。因此,作为学生,首先必须明确数据库的含义,从这一角度对电算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其次,学习和认识数据表,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创建一个数据库,在库中存放各种数据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认识会计数据当中包含的基本内容和存储方式。例如,在会计核算中,记账凭证的编制需要根据原始凭证进行编制,凭证中不仅包含经济业务所发生的时间和内容,还包含会计要素的变化,学生通过建立数据库可以将这些信息统一放在库中存放,避免登记的信息出现错误,从而提高记账的准确性。

二、利用“微课”进行会计电算化学习

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是首要的学习内容,但是这部分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难以清楚的掌握,容易导致偏差的出现。建议教师使用微课的形式授课,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学,将课程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变成具体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也可以根据知识结构体系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突破复杂的知识点,从而深入的掌握会计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微课还能够对机械化的教学形式进行修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促进会计电算化实训和会计模拟实务之间的有效结合

会计电算化的着重点是会计,因此,这一学科知识对学生会计知识的掌握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首先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整套实务例题的剖析,对整个总账模块、固定资产模块以及工资模块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在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之前,学生按照课本中的电算化实训题要求进行手工做账,在课下独立完成整套账的分录和报表,这样方便同学们对账务流程的了解,在运用计算机做账时不会产生陌生感,同时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手工做账和电算化做账之间的区别。当前的会计电算化课本中对于账套的实务只是列出了分录和报表,没有一一列出实务当中实训题的原始凭证,因此,同学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列出实训中将会应用到的原始凭证,促进手工实训和电算化之间的有效衔接。

四、建议学校构建完善的会计电算化实践学习体系

(一)根据需求科学制定实践学习计划

实践学习计划是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以实践锻炼目标为主要依据,加强课程设置以及课时的分配。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将实践课程和专业课程资源加以整合,延长实践学习的时间,使其占总体学习时间的50%以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促进学生对电算化的理解,还需要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确定实践学习的基本内容,确保时间操作的过程满足设计要求,使其能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需要完善的教学体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市场岗位需求,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首先,制定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这一目标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了解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确保实践课程划分的科学性,明确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和目标,促进课程的开发。此外,可以实施混合教学,加强教师与实训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混合型教学体系。

(三)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实训基地

实施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需要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践的结合,建立学校内部的实践基地,能够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训环境,为了让学生实践操作更贴近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要求,也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会计电算化人员到学校辅导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清楚的了解企业的具体工作内容,使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具有针对性。此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校可以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让同学们更深入的学习会计电算化实践的内容。

五、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作为大学财务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对学生以后工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需要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还需要对教学体系加以改进,加强教与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加强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同学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昆.在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2:183-184.

[2]朱云萍.会计电算化教学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02:210.

[3]庞婧.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知识经济,2016,15:166.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47-03

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岗位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就业后工作适应能力不理想,需要重新培训后才能适应工作需求等问题。由此可见,这些毕业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也印证:中职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能够独当一面的极少,多数只能担当基础性或维护性工作。

一、问题分析

大企业中分工较细,比较注重员工在某些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小企业则往往要求员工是个多面手,希望员工能同时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在现有专业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职业学校却不断地在批量、规格化地培养学生,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适应企业需求势所必然。究其原因,与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设置、专业课程的内容呈现出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及手段出现滞后等有关。因此,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的多层次、多元化特点。

二、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

当前,应如何加强专业建设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然,信息化的手段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创新教学模式,将现有的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促进教学资源充分应用,提高教学质量是很好的路径,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信息化将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很好抓手。

(一)提升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模式

拓展原有的教学模式,建设学生学习的社区网站、学习网站与学习软件资源,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师生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辅导、教学测评等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作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促进教学环境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

采用信息化手段后,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使学生在自主的条件下学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完成学业,就必须为学生创建一个周到细致的网上教学环境。

1.网上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互联网站、远程教学平台、网络答疑平台、教学管理软件,计算机网络阅览室、双向视频直播课教室、多媒体视频直播课教室、多媒体视听教室、电子阅览室、网络答疑教室等设施的建设。

2.远程教育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网上文本教学资源和各种课件资源、实验资源的建设,以满足各类学员对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

3.建立远程教学支持服务体系。除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外,还应有功能强大、细致周到的支持服务体系作保障。包括建设各种功能完备的教学服务平台,及时提供学员所需的各种服务,如实时与非实时的课程学习,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与非实时交流讨论、资源下载、各种教学管理信息的及时传递等。

(三)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便于因材施教

计算机行业技术飞速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手段。备课时,能灵活地将新的技术和方法融入课程中,能用更多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以期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施教时,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时,都能体验到成功喜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有效地进行学习。辅导时,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反馈时,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和新需求,逐步加强动态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服务。

(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思维方式。Internet的崛起、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算机新技术的使用,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促进了计算机新技术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VR(虚拟现实)等技术经过数字化处理或者经过再加工和制作,可以在网络上运行传播、能够展现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材料,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动态性、交互性等许多优势。信息化推动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从教学及科研实际出发,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合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综合优势,建立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可提高信息化教学设施与资源使用效率。

(五)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专家、名师、教学设计师、技术人员应设计和研发出具有计算机学科专业特色、规范的、质量高、效果好的课件库、课程库、试题库、文献库、案例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受益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应加大职业学校校际之间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力度,按照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原则,建立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中心,以实现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同时要开展学校多媒体教学课件(程)遴选和学生多媒体作品竞赛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应用,不断推进学校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还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优质教学资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促进教学互动,提升学习效率

教学资源平台提供的“网络学案”“互动讨论”“测评反馈”“作业指导”“在线备课”“教学测评”等功能,可帮助师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建立教与学的及时反馈渠道,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七)提升计算机专业服务能力,促进专业建设

学校应利用自身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工作室联系企业,参与企业的网页、动画、多媒体和软件项目的开发工作,这样的校企合作有利于缩短学生在就业后的磨合期、促进学生就业,有利于学校及时获得人才需求信息,便于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基于中职校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双方的合作应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通过调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适合的职业、岗位及所需匹配的能力、素养要求进行梳理,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等,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

三、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空间

应构建学校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建设融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为一体,支撑“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等新教学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和课程学习的需要,通过增加硬件设施,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网上学习。同时也要提高教师使用课程网站、主流媒体等网络教学手段支持教学的能力,努力建设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二)课程内容项目化

计算机课程内容必须强调应用性,要以项目(或模块)为单位,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从而能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加强实践能力

面向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公选课或媒体宣传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多途径加强计算机实践,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大力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开发优质培训课程与资源。

四、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的注意点

(一)信息化系统建设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信息化建设应统筹设计和整体规划;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突出重点,强调应用,又要紧跟世界最新发展前沿,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体现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信息化建设应“面向用户服务的一体化建设”。要定期引进硬件、软件、平台、资源、教师培训设备日常维修维护等,保障教学信息化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并形成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教学资源建设

以多方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应简便实用、保证质量、多样化、动态更新。

第7篇

关键词:云计算;移动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67-03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网络、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移动学习作为新兴的一种泛在学习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移动学习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在便捷性和灵活性等多个方面比传统的学习模式更具优势。[1]

虽说移动学习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移动终端的限制、移动学习资源的稀缺、没有考虑学习者特性等是限制移动学习发展的关键问题。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展开,特别是云教育应用平台的诞生为解决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云计算将计算及存储任务放在云服务器中进行,使在较低配置的终端也能实现大规模的计算和存储,摆脱了终端设备的限制。借助云端服务器提供的云存储使学习资源得到最大整合,实现移动学习资源的人人共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移动学习资源稀缺的现状。现今教育理念提倡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因人因材施教,[2]因此体现个性化学习和服务的移动学习平台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本文在云计算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的研究,旨在探索基于云计算的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的系统构建。

二、基于云计算的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需求分析

从历年的Standish Group报告分析看,导致项目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与需求有关。如他们曾对23000个项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约26%的项目能获得成功,而在这些高达74%的不成功项目中,有约60%的失败是源于需求问题。[3]因此,成功开发基于云计算的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的前提是准确的信息获取和需求分析。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并辅助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某高校500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以期对移动学习平台在高校教育应用中的迫切性以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1.迫切性分析

在随机调查的500名高校学生中,虽说现在使用移动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的人数并不多,但问及将来如果提供移动学习平台,93%的人选择会去使用,其中78%的人选择会经常使用,而选择移动学习的主要原因是移动学习本身随时随地的便捷性。以往在网络平台学习过程中,90%的人认为存在学习不丰富、分布散乱等问题,学生迫切需要高效快捷地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而100%的调查者都希望平台能依据个人特征进行个性化定制,智能地提供符合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服务。由此可见,学习者迫切需要一个能够高效快捷获取学习资源且体现学习者特性的移动学习平台。

2.可行性分析

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高速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使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以 Ipad为代表的新型平板电脑、以 Android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和便携式上网本等移动终端也在快速普及,这使移动终端设备丰富多样。在随机调查的500名高校学生中,已经达到人手一机,其中,智能手机用户比例高达98%,而81%的学生有不止一种移动终端设备,这为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用户支持。同时,另一方面,云计算技术及 3G 网络将提供各种基于移动互联网信息业务,这为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基础。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高速无线网络的强大覆盖,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建立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成为可能。

三、基于云计算的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设计

1.总体构架

移动学习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泛在化学习为目的,基于云技术,构建人人通的网络环境; 借助云端服务器,实现知识模块的云存储,完善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构建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推送个性化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其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2.具体设计

(1)构建人人通的网络环境:基于云端服务器,借助云端服务器提供的云服务实现资源的人人共享;通过云计算协同操作服务,实现协同操作的办公功能,实现网络空间的人与人的多重交互机制和协同学习、工作。如图2所示。

①云服务端

处于同一个“云环境”下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登入使用云端服务,运行云端的软件、上传下载和浏览云端资源。基于云端服务器为用户提供服务,运行云端的软件、上传下载和浏览云端资源对用户端设备的要求极低,师生只需要一个极为简单的上网设备,如同上网本、ipad、智能手机等手持终端就可以借助云端服务器提供的云服务在网络中自由穿梭,实现学院师生网络人人通的目标。借助人人通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云,学习者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向教师和同学提出疑问,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答疑或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进行网络人人通的构建。

②云协同服务

云计算同时还提供协同操作的一种办公室形态云计算服务,朋友、同学或同事可以登入并和你一起在一样的文件上工作,实现协同操作的办公功能,如:为一个项目在云端服务器建立一个项目材料文件,一个项目团队每个成员各自根据分工开展工作,每个成员都可以查看到其他成员的工作进展,学习其他成员最新工作成果。此类协同操作功能对班级同学自主协作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实现网络空间的人与人的多重交互机制和协同学习、工作。

(2)构建移动学习云资源:依据移动学习特性,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移动资源采用知识模块化分割的方法,将学习内容依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但又自成体系的微型知识模块,通过模块之间的组合,构成新的主题,利用云技术实现知识模块的云存储,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知识模块的再组合,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实现教师和学生“按需使用、个性化推送”共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如图3所示。

(3)搭建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有别于传统学习平台,传递信息、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上的独特优势,是学生的学习实现真正意义的个性化,个性化移动学习空间的建设以学校“云环境”下的资源云为资源支撑,利用学生信息填写和学习过程记录,获取学生个性化特征,推理学生个性化需求。

搭建移动学习平台,通过构建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推送个性化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实现个性化学习需求。如图4所示:

①个性化学习空间:学习平台构建一系列功能模式,通过学习者注册登录,依据个人喜好和学习需求,选择个性化功能模块。最终搭建体现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独立学习空间,学生自我学习空间就如现实中的书房,有自己需要的图书、学习试卷、学习轨迹以及需要的学习工具,构建充分体现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②个性化推送:以前期整合的资源云为资源、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基础,采用人工推送和智能推送两种推送机制并用的推送方式。人工推送由权威的负责人员依据教学计划和学生学习情况,挑选优秀学习资源进行人工推送,主动为学习者推送所需的个性化资源,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智能推送基于学习者兴趣和学习需求,按照其搜索轨迹,将云资源属性进行关系推理,并以此提取相关资源推送给学习者,摒除学习者面对海量资源的迷航现象,阻断自主学习的进程,保障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实现资源的个性化要求。

③个性化服务:平台构建个性化的在线学习指导和在线答疑服务,结合学习者学习轨迹,发现学习者学习问题,评价学习者学习习惯、学习情况,为学习量身定做学习计划,并为学习者查漏补缺,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四、总结

本文将云计算技术运用到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中,在调研基础上对平台进行了详细的设计。通过构建泛在学习环境,打破学习场所和时间的限制;通过构建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推送个性化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的移动学习平台,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下一步工作是依据设计方案进行平台的开发及对本平台实际学习效果的验证。总之,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不仅为在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也为社会各阶层人士终身学习及边远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 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