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2:10
序论:在您撰写学校教育督导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这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的热烈达到最高点。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朗读,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才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同老师一起进入角色,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例如,《长江之歌》和《老师,您好!》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更难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体会不到感激老师、歌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每篇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正确地停顿,二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使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加强指导
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夹竹桃》一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韧性”一词,充分进行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在接下来的师生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指导他们理解句子中这些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这些词语重读,读出感情来,感受到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当学生感受到了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能与之相比的时候,也就自然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央竹桃“韧性可贵”了。
四、讲究策略,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活动,对于提高课文阅读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1.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行动中,带动学生“读”起来,在效果上,让学生发现朗读之后的感悟更多、更透彻,使朗读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方法。
2.努力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置身于朗读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养成敢于创造性朗读的习惯。教师认真创设朗读氛围,或介绍作品相关信息,让学生准确把握感情基调,或作部分示范,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作品,更好地演绎作品。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培养语感、有助于记忆、促进领悟、提高审美、益于写作、发展想象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都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这朗读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创设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发掘知识瑰宝,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事实证明,注重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摈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下面就我在语文教学中关于朗读的几点看法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直观、生动的事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乐于读书,并且读出感情,首先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所读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及老师的范读渲染课文情景。例如,教学《葡萄沟》这篇课文时,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我在网上给学生找了很多课文中写到的葡萄沟里五光十色的葡萄的图片,在讲到葡萄的美时便把收集到的这些图片展示出来给同学们看,他们不禁发出声声赞叹:“太美了!”“简直太美了!我真想到葡萄沟看一看!”这时我便因势利导:“你们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葡萄很美很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每一位同学都尽情抒发自己内心对葡萄的赞美。
二、重点段落,重点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用词非常准确,有些句子含义特别深刻,对理解中心思想作用很大。引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音,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又如《难忘的一课》中的“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还有“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的伟人”。这些语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多次朗读,带领他们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感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三、教师范读,引导学生
教师的范读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兴趣,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情境教学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欣赏水平。
有些地方读不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课堂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这就需要教师自己钻研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才能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种情感色彩很浓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怀,以及人民群众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要声情并茂地朗读,才能感染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多次朗读,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英语 阅读教学 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57-01
在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PEP)》
教材结构中基本上都有Read部分,而且越到五、六年级“Let's read”部分的阅读量就越大,其功能是巩固该单元词汇句型。英语是一门应用的语言,要掌握主要词汇句型,多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中让学生读有所知、读有所得、读有所感,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要探讨的问题,注重英语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指导,也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的职责。
一、教师范读,引领语言情境
小学生普遍善模仿,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可听可看,就显得更为真实,更容易亲近与学习。教师范读时,学生边听边想象,教师读得有节奏、婉转、动听,学生会很容易进入语言的情境。如:五年级第二学期 Lesson 4中的“A baby panda”,教师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时不时还结合短一些形象的动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读到“What animal is it?”教师托腮做沉思状,“Oh,it's a baby panda.”教师又兴奋地拍一下手,“The children are saying goodbye to the baby panda.”教师随文招手。这样的朗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相反,教师的朗读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朗读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二、巧用“优生”,创设语言氛围
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英语科代表以及朗读能力好的学生的带头作用,可以有效带动班级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之间的朗读竞争力。课堂中让“优生”多表现,一方面让“优生”的朗读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为英语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无形中也调动了其他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读好英语的信心。特别是女生朗读能力普遍优于男生,在平时的小组朗读和配对朗读安排中,除考虑优劣生的互补外,也要适当考虑男女的搭配。这种朗读分组的安排,使学生间有商讨、有竞争、相互取长补短,省时又高效。平时的早读课也可以让“优生”领着大家一起练读,增强英语语感的同时,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学在一起,乐在其中,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三、游戏竞赛,增强语言情趣
游戏是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游戏教学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如在练读主要句型“What’s it like?”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猜猜老师喜欢的动物是什么。 What’s it like? 我随之展示了很多动物造型,但画面上出现的玩具小猴造型特别可爱、夸张,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思考,无须点拨,一切都已水到渠成。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认读词句的比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习得语言,也是不错的选择。如让学生比赛读某个英文片段,看谁读得生动、传神、有趣,然后教师为学生打分或发给小奖品。这些竞争的小游戏,使学生不能开小差,学习效率自然高,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不断练习和认读主要句型,既达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朗读能力。
四、熟读成诵,演绎语言场景
我们教师应调用多种诵读手段,让学生感受熟读的趣味,从而建立良好的朗读习惯,调动学生质疑、解疑的读书体验,以朗读促思考,从而达到理解短文的目的。如:五年级第二学期第3单元“A hen and a fox”的阅读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戴上hen and fox的头饰来演一演课本剧,一部分同学朗读旁白,一部分同学演小母鸡和小狐狸,让学生在边练边演的过程中,体会英语语言的生活化,既加深了学生对短文的理解,复习巩固了新句,又提升了学生的英文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们何乐而不为。
五、情感激励,渲染语言魅力
如果教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一个听众的心态而不是以一个评判者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朗读,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那么教师的鼓励将会成为学生口语表达的催进剂,使学生更加热爱英语这一门学科。特别是学生在朗读中遇到了障碍,读不出相应的单词为难时,教师更应用爱的目光和微笑来为学生打气。在平常的课堂语言中多用、善用“Well done! ”“Good job!”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多读、读好,是提高学生英文朗读能力的铺路石。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阶段,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逐步加深。同时,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积累大量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营造朗读氛围
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规定的情景,即他自己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朗读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
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利用导语、范读、多媒体课件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朗读情景。其中,导语贵在引趣、激情、指向。教师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联系旧课、交代背景、介绍作者等内容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生动简洁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教师的范读给学生提供依葫芦画瓢的范本,教师对文章特有的理解,特有的朗读技巧更能创设出无与伦比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声音、动画等效果,对学生很快进入朗读情景具有极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二、教给朗读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可见方法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都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朗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只有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类推的能力。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自命名为“三读法”。
初读,读正确。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
再读,读流利。反复吟咏,熟能生巧,熟读成诵。古人云:“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读口生。”读书贵在诵读,不厌其烦,朗朗吟诵。熟读才能知其义。
品读,有感情。咬文嚼字,品味感悟。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读出不同语气、语调、情感,读出文章的轻重缓急,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为此,善于抓住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训练。课文的重点段落往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意境深邃优美,对表现文章中心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通过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三、设计朗读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适当的、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朗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或者为了创设某种情境,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或指导性范读;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课文,也为了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以由几个人或全班全组接续读;为了诱发想象,体会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或古诗词,可以指导学生小声自由朗读;为了提高兴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性强或对话多的课文,可以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睛之笔,也可以齐读;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刚开始可以采用师生相互伴读,有一定基础后,为了增强朗读效果,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让学生读熟、读通、读好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倡导个性朗读
【关键词】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激发兴趣;发展语言;陶冶情感
朗读中的感情像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读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一步地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进一步进行指导。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1. 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1)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多字、少字,不可回读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字字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发展思维;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2)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读、琢磨。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3)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诵。如《草原》一课,选择草原歌曲配乐朗读。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地,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自然能做到熟读成诵。
3. 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理由是什么呢?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区别见闻和联想是本单元的阅读重点),把大榕树表现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要再现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朗读。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的目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浅谈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刘庶民
[3] 《朗读教学不容忽视》,《小学语文教学》,刘蕴智
1 教师范读,用情感感染学生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时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朗读,正确朗读好课文,把握住课文的情感基调,才更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示范朗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地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渐渐进入课文中的意境。比如像《再见了,亲人!》和《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长安街的人民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心情,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也更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依依惜别之情,更体会不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首先自己要把握住课文的基调,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也只有这样,才能用情感染学生,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2 根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必须根据教材,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去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准确的情感,恰当的节奏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整篇课文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如像《林海》、《可爱的草塘》、《草原》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们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带点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任何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
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新教材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3 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朗读指导
作为交流工具的英语学科,其如一首首婉转动听的歌曲,离不开反复地、正确地、有意义地,坚持不懈地朗读。通过朗读,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英语是一门应用的语言,要掌握主要词汇句型,多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中让学生读有所知、读有所得、读有所感,是每一位英语教师要探讨的问题。注重英语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每一位英语教师的职责。
一、正确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以自身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感染、熏陶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教师示范的时候、要让学生静听并注意观察口形。当然,还可让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朗读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碟,然后模仿练习,激发他们的表现欲。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让学生真正用心听录音显得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小处、细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另外,笔者在实践中经常让学生闭眼听录音,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单词的发音,单词连读时出现的爆破、连读等较难的语音现象上,为学生的模仿跟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范读,引领语言情境
小学生普遍善模仿,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可听可看,就显得更为真实,更容易亲近与学习。教师范读时,学生边听边想象,教师读得有节奏、婉转、动听,学生会很容易进入语言的情境。如:五年级第二学期 Lesson 4中的“A baby panda”,教师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时不时还结合短一些形象的动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读到“What animal is it?”教师托腮做沉思状,“Oh,it's a baby panda.”教师又兴奋地拍一下手,“The children are saying goodbye to the baby panda.”教师随文招手。这样的朗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相反,教师的朗读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朗读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三、巧用“优生”,创设语言氛围
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英语科代表以及朗读能力好的学生的带头作用,可以有效带动班级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之间的朗读竞争力。课堂中让“优生”多表现,一方面让“优生”的朗读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为英语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无形中也调动了其他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读好英语的信心。特别是女生朗读能力普遍优于男生,在平时的小组朗读和配对朗读安排中,除考虑优劣生的互补外,也要适当考虑男女的搭配。这种朗读分组的安排,使学生间有商讨、有竞争、相互取长补短,省时又高效。平时的早读课也可以让“优生”领着大家一起练读,增强英语语感的同时,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学在一起,乐在其中,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四、游戏竞赛,增强语言情趣
游戏是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游戏教学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如在练读主要句型“What’s it like?”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猜猜老师喜欢的动物是什么。What’s it like? 我随之展示了很多动物造型,但画面上出现的玩具小猴造型特别可爱、夸张,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思考,无须点拨,一切都已水到渠成。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认读词句的比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习得语言,也是不错的选择。如让学生比赛读某个英文片段,看谁读得生动、传神、有趣,然后教师为学生打分或发给小奖品。这些竞争的小游戏,使学生不能开小差,学习效率自然高,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不断练习和认读主要句型,既达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朗读能力。
五、用“心”读,用“心”听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读,但往往发音不准确,还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听教师的示范发音,提醒学生边听发音,边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形,然后模仿。在模仿过程中,要求学生达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之境界,口、眼、耳与大脑并用。学生最初可能达不到这个要求,可以先要求做到“眼到―口到”,逐步达到“口到―心到”。
六、多种形式的课堂朗读训练,带给学生无限乐趣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方式。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乐于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