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2:03
序论:在您撰写新闻类职称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目前在中国技术信息飞速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这个社会发展的主流。控制工程属于信息技术一种,在我国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小编在对控制工程在机械工程中应用的一些相关内容,进行了筛选、分析和参选。希望带领大家一起步入控制工程,给予大家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以此提升。控制工程论文题目如下:
1.MATLAB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的探索
3.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4.水污染控制工程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5.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6.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小流域控制工程设计标准研究
7.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8.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
9.“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中课程体系的制定研究
10.控制工程虚拟实验平台的研究与开发
11.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的方法与实践
1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程建设探讨
13.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
14.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与应用探讨
15.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建议
16.基于建筑设备节能优化的控制工程研究
17.试论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18.《控制工程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机应用方法
19.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定位以及发展方向的探讨
20.长江口北支咸潮倒灌控制工程水动力数值模拟
21.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过程工程
22.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23.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讨
2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5.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
26.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27.浅谈设计阶段如何控制工程造价
28.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引领下的控制工程课程实验改革
29.基于卓越计划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认证探索
30.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析
31.自适应理论在控制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32.《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33.浅析MATLAB在《控制工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35.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36.浅谈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
37.Matlab仿真在《控制工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8.控制工程立体化教材建设
39.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
40.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41.控制工程数学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研究
42.MATLAB软件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3.《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44.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
45.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46.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引入计算机模拟方法教学的研究
47.沈阳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改革
48.金融工程视角下B-S模型与金融期货价格研究
49.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实践
50.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51.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52.基于LabVIEW和Simulink的过程控制工程虚拟实验平台开发
53.基于MATLAB/GUI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数字仿真系统研究
5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55.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背景的认识
56.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57.基于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初探
58.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59.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60.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61.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
63.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64.CDIO指导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5.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66.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3+4”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67.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68.关于“指挥与控制工程”学科的初步探讨
69.苏支河实施控制工程后对湖北省洞庭湖区荆南四河生态影响分析
70.控制工程技术及MCAI的设计
71.探析控制工程理论及工程应用
72.控制工程数学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73.电磁流体控制工程中的电磁环境特性研究
74.现代控制工程基础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
75.Flash技术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76.紧贴行业需求,校企协同培养控制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77.基于LABVIEW软件开发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软件的研究
78.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考与探索
79.“控制工程数学基础”教学中Matlab仿真的辅助应用
80.应用型本科“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81.机械工程类“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82.我国机械加工技术与控制工程概述
83.探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84.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与特色的探索
85.《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86.鄱阳湖控制工程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87.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初探
88.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
89.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
90.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思考
91.典型案例仿真技术在《控制工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92.广西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就业与定位分析
93.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94.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立体化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95.过程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96.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CAE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
97.关于机械制造与控制工程之间的联系
98.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1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
课程设计是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的实践性环节,是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电气控制类专业,比如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常见的课程设计有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电气工程综合课程设计、可编程逻辑控制课程设计和工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等,大部分课程设计都具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特点,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与企业需求结合非常紧密,契合度较高。基于该类课程设计的特点,在课程设计教学中,笔者打破原有的课程设计教学思路,采用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需求职位的专业和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相关企业的某个工程项目,教学过程尽可能与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使学生熟悉工程项目的运作流程和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由3~5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根据企业需求,每位成员都有相对独立的任务分工。通过这种方式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对企业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学生可以尽早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完善个人的职业规划,最大可能成为企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1.2基于企业需求的电气控制类专业的职位
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中,课程设计的过程尽可能与企业中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根据对企业职位设置的调研,笔者将该教学模式中团队中各成员的职位和任务说明如下:
(1)项目管理工程师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负责制定和管理项目进程,组织必要的讨论和会议。对于项目管理工程师而言,如何调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成员的专长是其主要任务。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最为重要。这个职位为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创业或某些管理职位提供了基本的训练。
(2)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完成整个项目的核心技术工作,包括系统的方案设计、绘制图纸等。在国内外倡导工程教育的背景下,工程师的工作尤其要与企业需求和行业规范相结合,指导教师对软硬件工程师的具体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
(3)外观或结构设计师需要机械类专业的知识,不是电气控制类专业的主要学习范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机械类与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混合,组成一个更加专业的团队,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任务,而且扩大了团队成员的知识面。而且,一般情况下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机械制图(或AutoCAD),若设计要求不是很高,他们也能完成任务。
(4)销售工程师在企业人员的职位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角色。在我校电气控制类专业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同学都从事市场或销售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企业需要有该类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电气控制类专业某些学生善于言谈,亲和力强,更喜欢做与人沟通的工作。销售工程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销售理论,做全面的市场调研,提炼产品特色和产品卖点,制定完整的销售计划。
(5)秘书的主要任务是会议记录,制作项目陈述PPT,撰写论文等文字性工作。从方案设计开始,秘书就开始构思并撰写论文。秘书的工作是整理和总结资料,大部分的文档原始资料都需要其它成员提供。秘书需要经常和每一个成员沟通,尽量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完成课程设计论文的撰写。
2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
2.1对课程设计团队的要求
团队人数要适宜,若人数过多,任务分配不均,必然有成员的工作较轻松,易偷懒,造成不团结;若人数过少,每个人承担任务较多,不能起到成员间交流合作,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目的。经过实践,根据任务复杂程度,一个课程设计团队的组成人数以3~5人为宜。团队中每个成员根据需要可以承担多项工作,比如项目管理工程师可以兼任其他任何职位,外观设计工程师兼任销售工程师,采购人员兼任秘书;而软件和硬件工程师一般独立设置,而且在项目软件编程任务较多时,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多个人共同承担。团队内每位成员按照分工都有自己明确的工作任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由于是团队工作的性质,团队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工作过程中每位成员也会强烈地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能力强并不意味着集体的成功,只有大家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因此,在做好课程设计的同时培养了成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团队协作意识。
2.2选题要求
多数应用型大学的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都是诸如电子钟、交通灯的控制之类的小题目,设计题目单一,与专业技术的当前应用脱节[4],而且容易查找到现成的资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由于以团队形式工作,人数增加,可以适当地增加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课程设计选题可以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选题最好。比如在单片机系统课程设计中,与某企业合作,设计题目为“多功能电压力锅”;在工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中,与某自动化公司合作,设计题目为“恒压供水系统的PLC控制与远程监控”[5]。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满足于只考虑软硬件是否能实现任务要求的基本功能,还可以在图纸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工程要求。
2.3工作流程
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团队的工作过程尽可能与实际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6],在任务量、时间节点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计划,使成员在具有一定压力下,既紧张又有条理地完成任务。课程设计基本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小组会议是一个较为正式的环节,由项目管理工程师主持,秘书做会议记录,指导教师或企业工程师以及组内成员参加,目的是引导学生明晰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合理安排时间,顺利完成任务。在第一次会议上,项目管理工程师陈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各成员分别总结前期研究内容和明确后期的工作步骤和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在团队成员分工后,项目管理工程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多次组织会议,秘书做好会议记录,为最终的论文提供素材。指导教师在以学生主导的会议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有计划地学习、研究问题,综合运用自己的理论、专业和实践知识进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7]。指导教师通过提问掌握每个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启发,鼓励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各成员总结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成员之间充分沟通。项目陈述和答辩环节是课程设计创新模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和PPT的制作和展示能力,使其学生在公众下能够不怯场,敢于表现自己。
2.4考核与评分
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思路和创新模式的引导下,考核也要更新观念,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借鉴荷兰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法,不仅注重基于任务分工表现出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还要兼顾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展现的思路创新、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8]。由于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一至两周,所以考核与评分不能过于繁琐,笔者在两轮课程设计实践基础上总结了一套与培养目标一致、相对公平和便于实施的考核评分方案,如表1所示。个人的最终成绩是由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9],各占50%,其中小组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分项及其权重给出,个人成绩由指导教师和组内成员共同给出。组内成员互评均分权重为0.2,这个独创的考核细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并营造了工作团队内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支撑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大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又进入学校授课,本身没有在企业工作过,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实践经验不足,具有丰厚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10-12]。一方面,可以建立教师有计划分批次轮流到企业锻炼的常规制度;另一方面,吸引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兼职或全职到教师岗位,充分发挥其多年来的企业工作经验。
(2)重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解决实践教育缺失的根本途径[13-14]。一方面大力吸引企业参与到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广泛征询和适当采纳相关业内专家的意见;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为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支撑。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良性循环,最大可能实现更多学生毕业和就业上岗的零过渡,校企共同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3)开设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知识面扩大,兴趣和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开设如市场营销、会计、社交技巧等人文类和经济类选修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进行选课,为将来的职业储备和积累知识[15]。
4结语
本文专为初入学术界、正在着手计算机类核刊Paper的学者打造,多年核刊经验总结,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旨在提高广大学者的写作质量。
一、中文摘要
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可以“针对XXX问题,”作为开头; 提出方法:在问题后可接“提出了XXX方法/算法/方案”; 简要介绍提出的方案:可以“首先,利用XXX做了什么;然后,借助于XXX做了什么;最后通过使用XXX做了什么。”形式描述; 给出结论:可以“在XXX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其它几种较为先进的XXX算法,提出算法取得了更好的XXX效果。”形式描述。 注:1、200至300字为宜;2、尽量避免知识的介绍。
二、英文摘要
使用一般现在时; 尽量使用被动语态; 避免太长的句子。
三、引言
目的意义:第一段给出该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想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参考文献描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各文献中方法的优劣之处; 方法+结论+贡献:针对前面的分析,提出方法,简要介绍,并给出最终结论及本文的贡献。 注:1、“目的意义”和“方法+结论+贡献”避免啰嗦,“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稍微多写点;2、尽量在引言中将所有参考文献都引用。
四、相关技术 介绍1至3个与本文提出方法有联系的知识点,比如,本文提出的是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遗传算法的混合算法,那相关知识部分的结构可以为:1、相关技术1.1粒子群优化算法简要介绍1.2遗传算法简要介绍 注:相关知识介绍时避免长篇大论,如果有的知识点可在其它文献中找到,则可以简单带过,并加上相应的文献引用。
五、方法提出
针对问题,提出方案,可按两种模式进行: 模式一、先整体,再局部:首先整体介绍提出的方案,给出流程图/设计框图(很重要),再依次介绍各部分设计思想。 模式二、先简要整体,再局部,最后详细整体。首先简要描述提出方案有哪些部分,然后依次介绍各部分设计思想,最后以“流程图+过程描述”或者是“提出算法的伪代码”总结提出的方案
注:切忌随意拼凑,专家都不是傻瓜。
六、实验
实验环境:一句话概括即可。 数据集 实验结果:针对提出的方案,根据某些参数或者条件的变化给出不同的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理论分析。 比较及分析:将提出方案的实验结果与较为先进的同类方案进行比较,通过不同的角度证明提出方案的优越性,例如人脸识别问题,可通过识别率、训练总完成时间、测试一个人脸所耗时间、算法的复杂度、ROC曲线、HTER等。 注:1、实验过程及参数设置要介绍清楚;2、实验结果的理论分析尽量多写。
七、结束语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单位,同一职称,其评定的要求有也都不一样。所以作者需要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发表,也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在评职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单位相关方面的要求。
由于对于作者晋升职非常重要,所以在期刊的选择上要一定要慎重,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假刊,套刊现象,让很多作者真假难辨,花了钱没评上职称,且错过评审时间。对此提出常见的职称问题,具体如下:
假刊指的是在新闻出版总署查阅不到的,各大数据库也没有收录情况的刊物。多为个人自己定义的刊名。套刊指的是一本刊物确实存在,新闻总署也查得到,知网已经全文收录,但又有相同的名字刊物出现,不过在任何数据库检索中找不到检索资源。电子期刊顾名思义就是电子类型的期刊,如果说电子期刊也是有纸质出版的,这都是混淆概念。作者千万要留心,提高警惕。
那么如果真的有职称需要,作者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去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备案情况,如果名字后面还有“电子版”字样,则要谨慎处理。如果自己还是不放心,可以寻求职称论文的帮助。据所知,大部分的职称机构都是免费给发表作者推荐刊物,并提供正规刊物的相关信息的。
一、运用“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突破新闻写作教学的瓶颈
目前新闻写作学科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都以理论为主体编著的。教师在教授新闻写作理论时,很容易成为一言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和“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因为新闻写作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和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新闻写作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采访和写作中。但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学生只记住了理论而没有提高写作能力,也就无法培养出实用型的新闻人才。
2004年,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李希光认为好的新闻教育应该是:教学永远为新技术和新知识敞开大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传播知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最好的关系状态;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教师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理解和认识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观点的多样性;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宣传、意见、事实三者是有区别的。①李教授的这些理念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具有适用性,对于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具有启迪作用。
二、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处理好三大关系
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堂知识,甚至不愿意听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内容不能引发学生兴趣。怎样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让学生想听要听想参与学习中去。推行“学生本位”的理念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克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②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从破除教师权威开始,特别是像新闻写作课程,只要新闻作品反映了客观现实,承担了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是好的新闻作品。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权威自居,搞“一言堂”,不许学生提出异议,现在的90后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面对这样的教师,他们往往反感,也不会因为老师的“权威”而产生崇敬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抱着互相学习、平等互敬的态度面对学生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处理好教学中指导与教导的关系
在新闻理论教学中,处理好指导与教导的关系至关重要。真正把握好总体指导,具体教导的原则。大学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兴趣的学习。课上教师将学生领进门,学生课下的学习也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学习没有引导的责任。学生课下的学习往往以课本为主,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系统程度等方面原因,很多学生对于教材的编排思路,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等不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理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刘明华、张征著的《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写作教程》为例,其上编部分为总论,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要求、角度、跳笔、语言等带有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毕业论文和教育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遍性的内容;中编和下编则分别系统地介绍了消息和通讯的写作。此外,教材对网络新闻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在具体理论部分,以人物通讯为例,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物通讯的定义、我国人物通讯发展轨迹、人物通讯报道对象以及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写作要求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就使学生清楚了教材的编排思路和重点难点,甚至能够复述出教材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破除了教材理解上的难度,学生便有了学习兴趣。
3、处理好教与学的互动关系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核心。“教”、“学”本就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顾自己,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接受,只为追求教学进度,单纯地认为教师职责只是“教”,学生职责只是“学”,为教而教,是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真正好的教学是“教”与“学”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多抛出一些有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创新,敢于突破窠臼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抛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动手去做,比如以新闻写作教学中的导语的写作为例,给出以下材料让学生进行导语写作的练习。
“一个上海青年,他是位个体户,他名叫程铿,今年5月10日,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这位青年为总工程师,这位青年一无学历、二无职称。”③
一般说来,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很多种组合形式。如:
(1)以时间开头:今年5月10日,一位上海个体户青年程铿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尽管他一无学历、二无职称。
(2)以人物开头: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虽然一无学历、二无文凭,今年5月10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3)以人物的定语开头: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今年5月10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4)以用人单位开头:北京一家研究所今年5月10日聘请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为 总工程师。
针对以上导语,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发表意见,究竟哪种导语更具有可读性和新闻性,教师加以总结,不一定要有最终结论,这样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掌握几种导语的写法。
三、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机制
1、让学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去体会理论
新闻写作是一门理论丰富的课程,但它也是一门需要将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课程,而新闻写作的实践无非就是撰写新闻作品。要提高新闻写作能力,除了鼓励学生到媒体实习,切身感受媒体氛围和日常运作,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学生的日常学习。以人物通讯写作为例,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基于人物通讯的这些特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具有新闻价值、具有故事性和可报道性的某一人物。很显然,仅凭学生自己的能力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采访一些有故事的人物,例如当地养老院的老人或退休的老兵,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或者教师利用自己的人脉邀请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人为学生做演讲,并实时提问,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采访氛围,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一举两得。
再比如,学生如果要采访一个在养老院工作的人员,可以去养老院做一周的义工,体验工作人员的辛劳与酸甜苦辣,那么学生在采访和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方向感,也就能集中地把握主题。
2、让学生在经典新闻作品阅读和点评中去感知理论
阅读经典新闻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阅读各种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可以增加学生的阅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自然能够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与专业写作知识,从模仿中开始,在创新中升华。这样学生在将来的新闻工作中才会“下笔如有神”。曾经有一个已经参加工作五年的学生说,他读作品的时候无论文学的还是新闻的还是其他书籍,他都要做笔记,记经典的词汇,经典的手法,还写读后感。后来他在写新闻的时候经常能够信手拈来,就得益于他平时的积累。有总结的阅读,有意识的阅读会构筑一个人博大的精神世界。
3、让学生在新闻作品的考核中去升华理论
教师应该认识到评价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成果的最终标准还是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而不是教材中的理论。所以在课程的考核中,教师大可不必通过一纸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而是适当增加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例如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历次新闻作品的好坏最终给学生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在考试前疯狂记忆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平常的写作能力培养的现象。
4、让学生在创新中培养写作能力
新闻界有云“新闻常新”。新闻写作最忌守旧。在授课的过程中灌输学生这样一种观念:任何著作或任何权威人士所谈的新闻写作技巧和方法,都不过是迄今为止实践经验的总结,他们不应成为束缚我们的框架,更不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毕业论文和教育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能把它们看作不能改变的教条戒律。无论怎样模仿只是开始,真正的新闻写作还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其新的发展和变化,才能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总之,“学生本位”的教育模式对于高校教育是一个大课题,其中,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突破新闻写作理论教学瓶颈;处理好新闻写作教学中三大关系;建立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机制,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的优势,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①李希光:《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一、运用“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突破新闻写作教学的瓶颈
目前新闻写作学科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都以理论为主体编著的。教师在教授新闻写作理论时,很容易成为一言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和“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因为新闻写作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和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新闻写作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采访和写作中。但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学生只记住了理论而没有提高写作能力,也就无法培养出实用型的新闻人才。
2004年,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李希光认为好的新闻教育应该是:教学永远为新技术和新知识敞开大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传播知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最好的关系状态;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教师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理解和认识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观点的多样性;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宣传、意见、事实三者是有区别的。①李教授的这些理念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具有适用性,对于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具有启迪作用。
二、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处理好三大关系
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堂知识,甚至不愿意听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内容不能引发学生兴趣。怎样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让学生想听要听想参与学习中去。推行“学生本位”的理念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克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②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从破除教师权威开始,特别是像新闻写作课程,只要新闻作品反映了客观现实,承担了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是好的新闻作品。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权威自居,搞“一言堂”,不许学生提出异议,现在的90后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面对这样的教师,他们往往反感,也不会因为老师的“权威”而产生崇敬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抱着互相学习、平等互敬的态度面对学生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处理好教学中指导与教导的关系
在新闻理论教学中,处理好指导与教导的关系至关重要。真正把握好总体指导,具体教导的原则。大学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兴趣的学习。课上教师将学生领进门,学生课下的学习也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学习没有引导的责任。学生课下的学习往往以课本为主,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系统程度等方面原因,很多学生对于教材的编排思路,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等不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理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刘明华、张征著的《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写作教程》为例,其上编新闻部分为总论,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要求、角度、跳笔、语言等带有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毕业论文和教育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遍性的内容;中编和下编则分别系统地介绍了消息和通讯的写作。此外,教材对网络新闻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在具体理论部分,以人物通讯为例,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物通讯的定义、我国人物通讯发展轨迹、人物通讯报道对象以及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写作要求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就使学生清楚了教材的编排思路和重点难点,甚至能够复述出教材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破除了教材理解上的难度,学生便有了学习兴趣。
3、处理好教与学的互动关系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核心。“教”、“学”本就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顾自己,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接受,只为追求教学进度,单纯地认为教师职责只是“教”,学生职责只是“学”,为教而教,是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真正好的教学是“教”与“学”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多抛出一些有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创新,敢于突破窠臼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抛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动手去做,比如以新闻写作教学中的导语的写作为例,给出以下材料让学生进行导语写作的练习。
“一个上海青年,他是位个体户,他名叫程铿,今年5月10日,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这位青年为总工程师,这位青年一无学历、二无职称。”③
一般说来,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很多种组合形式。如:
(1)以时间开头:今年5月10日,一位上海个体户青年程铿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尽管他一无学历、二无职称。
(2)以人物开头: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虽然一无学历、二无文凭,今年5月10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3)以人物的定语开头: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今年5月10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4)以用人单位开头:北京一家研究所今年5月10日聘请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为
--------- 总工程师。
针对以上导语,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发表意见,究竟哪种导语更具有可读性和新闻性,教师加以总结,不一定要有最终结论,这样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掌握几种导语的写法。
三、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机制
1、让学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去体会理论
新闻写作是一门理论丰富的课程,但它也是一门需要将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课程,而新闻写作的实践无非就是撰写新闻作品。要提高新闻写作能力,除了鼓励学生到媒体实习,切身感受媒体氛围和日常运作,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学生的日常学习。以人物通讯写作为例,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基于人物通讯的这些特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具有新闻价值、具有故事性和可报道性的某一人物。很显然,仅凭学生自己的能力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采访一些有故事的人物,例如当地养老院的老人或退休的老兵,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或者教师利用自己的人脉邀请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人为学生做演讲,并实时提问,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采访氛围,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一举两得。
再比如,学生如果要采访一个在养老院工作的人员,可以去养老院做一周的义工,体验工作人员的辛劳与酸甜苦辣,那么学生在采访和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方向感,也就能集中地把握主题。
2、让学生在经典新闻作品阅读和点评中去感知理论
阅读经典新闻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阅读各种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可以增加学生的阅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自然能够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与专业写作知识,从模仿中开始,在创新中升华。这样学生在将来的新闻工作中才会“下笔如有神”。曾经有一个已经参加工作五年的学生说,他读作品的时候无论文学的还是新闻的还是其他书籍,他都要做笔记,记经典的词汇,经典的手法,还写读后感。后来他在写新闻的时候经常能够信手拈来,就得益于他平时的积累。有总结的阅读,有意识的阅读会构筑一个人博大的精神世界。
3、让学生在新闻作品的考核中去升华理论
教师应该认识到评价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成果的最终标准还是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而不是教材中的理论。所以在课程的考核中,教师大可不必通过一纸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而是适当增加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例如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历次新闻作品的好坏最终给学生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在考试前疯狂记忆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平常的写作能力培养的现象。
4、让学生在创新中培养写作能力
物理学已完
***中国免费-免费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资料|专业论文:/
电子机械13民法33通信学4统计学完文化战略3
农林学完新闻传播5法学理论22
**在线-论文,免费论文,毕业论文,医学论文,职称论文
51lun-/
**中国51在线免费论文资源下载网-各专业毕业论文,奥运会论文,2009各..
**,毕业论文,论文格式,中国,免费/
*****(/)
***体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中教网:/Jylw/Sxlw/
**/一级
[工程材料论文]第一页
行政法17
(***),毕业论文,论文格式,中国,免费
数学论文2[人力资源管理2管理论文2
国际贸易149由后到前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免费论文,毕业论文,各专业论:/
国际金融完
护理427由后到产前
管理体制7
历史学9
外汇11
审计2
政治其它相关7中间
民主制度完
医学28
经济理论8
平面设计室内设计5从后到前网站设计完
市场营销10
农村研究22
现当代文学2
(五)考核标准没有严格区分
新《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公务员考核是指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考核。对领导成员的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虽然该条款规定了领导类与非领导类公务员的考核,但没有对非领导类公务员中不同工作职位的人员采用不同的标准考核。比如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司法类的公务员工作性质、工作要求和责任大小都不同,对他们的考核采用同样的标准显然不合理。
(六)公务员的考核救济制度不完善
新《规定》第十四条:“公务员对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等次不服,可以按有关规定申请复核和申诉。”该条款规定了不称职公务员有权提出复核和申诉,加强了对考核中公务员的权力保障,但对其他等次的公务员却没有规定有这项权利,如被评为基本称职的公务员对考核结果有异议,自认为工作认真,完全达到称职等次,那么他的权力就难以保障。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对策探讨
(一)科学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并尽量具体化、数量化
首先,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职位说明书,使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力和应有的利益,为公务员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对定性的指标尽量进行量化。将德、能、勤、绩、廉五个大指标根据工作和任务的实际给予细化,达到可操作化的程度,同时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以体现以实绩考核为主的考核思想。例如:“能”这个指标可细分为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谈判技巧、上进心以及其他专业技能等,再对各小指标进行相应的行为描述,可参考法国记分考核方法,通过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给定合适的分值。考核标准量化后,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又便于分出高低,避免了单凭主观意愿给被考核者评定等级。
(二)适当增加考核等次,完善激励机制
我国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次,大多数人都集中在称职等次上,优秀等次的人员一般都按照所给比例确定,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两个等次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不能反映我国公务员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考核结果的激励功能也难以全面体现。对此建议在优秀与称职两个等次之间增加良好等次,来区别称职人员中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好的公务员与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差的公务员,做到考核结果的公正、合理,进一步完善考核的激励功能。
(三)考核确定的优秀人员比例应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
笔者认为,新《规定》中无条件地规定了各个参加考核的机关单位优秀等次人员的比例,为机关单位不管工作优劣,一律按人数分配指标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明显背离了考核的目的,削弱了考核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考核确定的优秀人员比例应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即先制定本部门的总体目标,然后按照本部门总目标的完成情况确定适当的比例。比如,较好地完成了或超额完成了总目标的单位,可按20%的比例确定优秀人员,而没有完成目标的单位只能按10%或更低的比例确定优秀人员,这样能达到奖优罚劣、评先促后的效果。
(四)强化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使考核结果的运用与考核目的相符
我国公务员考核的根本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客观公正评价公务员工作态度、工作状况和工作绩效,判断其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二是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晋级增资提供依据。三是培养、发掘优秀人才。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考核结果主要应用于人员的升、降、奖、惩,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发挥了激励竞争的作用,但要注意考核的目的不光只是激励人员,如果考核结果不能有效转化为对公务员的进一步培养、发展的途径,那么考核的激励、竞争作用会变得没有意义。因此,考核结果的运用要与考核的目的相符,不仅要切实与薪酬、晋升、培训、奖惩挂钩,还要与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相联系,让公务员在为组织作出贡献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
(五)实行分类考核制度
分类考核就是对不同类别的公务员,在坚持考核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职位分类所建立的岗位职责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分类考核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对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应分别考核,这一点新《规定》第二条有明确规定;第二,按照职位特点,对从事专业技术、行政执法及司法工作的公务员,除运用基本的考核方法外,还要采取相应的补充办法。由于我国公务员范围较大,涵盖面广,采取通用的考核方法,很难做到准确和科学,因此,在强调采用对所有公务员普遍适用的基本考核方法基础上,还应针对职位的工作情况和特点,对不同类别的公务员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补充性的考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