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8 15:52:01

序论:在您撰写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

第1篇

根据省联社对新聘员工岗前培训工作的安排,11月6日至11月22日**市农村信用社一行47名新聘农村信用社员工在省军区教导大队进行了为期15天的岗前封闭式军事训练和业务培训。学员们普遍反映,火热军营生活锻造了思想风貌,培养了团队意识,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树立了爱社如家、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了解了金融常识,农村信用社工作要领、程序和方法,强化了三铁纪律,为员工尽快进入角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终生难忘,受益匪浅。

一、熟悉了金融知识,了解了农村信合。根据培训安排我们实行训教结合,在课堂上,学员认真听各位老师的传教,记录新的金融知识,相互请教学习,做到当天问题当天解决,特别是对培训资料进行课后交流,提高了学员的业务水平,经结业考核,47名学员表现、学业、纪律合格。

二、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准备充分

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军训和业务培训是新时期省联社规范管理员工,科学开发和使用人才的有效措施,是向现代企业人才管理要效益的基础工作。省联社领导高度重视。军训和培训伊始和结业,省联社党委书记、主任、副主任、人力资源部和教导大队的领导亲临动员大会,对农村信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认真分析,对新学员学习和军训提出具体要求。在培训总结大会中,省联社领导对淅员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希望,并对在培训中表现优秀的学员进行了表扬;省联社培训工作组从组织到具体实施,做到了组织有计划,管理有方法,培训有步骤,检验有考核,军训有活动,每天有通报,最后有评比,个人有总结,生活中关心员工,纪律中严格要求,定期和地市领队进行查岗;教导大队领导和教官对此次军训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针对学员的年龄性别制订了军训计划,选派了有经验的优秀军官担任教官。和学员一起出操,率先垂范。受到了学员好评,教导大队的领导对训练结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计划严密,责任下放,管理到位

参加本次培训的1000多名学员来全省各地,互不相识,**市47名学员分编为3个连队,如何管理好组织管理好成为领和连长的重点,我们在和连长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采取了“分区管理、纵横制约、及时通报、和谐共处”的管理理念,建立了班长、组长和班组值日制,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做游戏、唱军歌、谈理想、排节目等进行一系列活动,在学习中分班组赛成绩、做演讲、写简报,形成了比、拼、赛、学的良好氛围,我们地市领队积极创造条件让学员自己组织、自己创新、自我管理,每天对学员进行2—3次的检查,特别在晚上查岗做到有记录,做到在学业务和培养创新与时俱进,赢得了省联社管理工作组和教导大队领导的一致好评。

四、培养适应各种环境能力。本次培训条件有限,增强了学员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一日生活作息的良好习惯,使新员工在各种环境下能尽快地适应了新的环境,为农村信用社建立现代金融发展创造新的贡献。

五、严格训练,训教结合,注重各层次知识的融会贯通

1、培养了团队精神。军营是一所大学校,更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军事训练的课堂,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的课堂。我们47名学员虽然彼此还不很熟悉,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定要取得优异成绩,不辜负各级领导的期望。训练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组与组之间,大家比学赶帮,相互鼓励,共同提高。短短几天,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一个奋发有为的集体,一个不断进步的集体。

2、加强了体能锻炼。这次军训可以说是一次特殊课。和官兵一起学习锻炼,使我们和学员看到了他们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的思想品质,看到了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看到了他们艰苦奋斗、团结同志、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大家普遍反映,这一课深刻感人,终生难忘。

3、强化了纪律观念。军训期间,全体学员统一步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指挥,严格遵守部队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听取教官指挥,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组织纪律课,大家从中体会到,任何人、任何单位如果没有铁的纪律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

第2篇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 环境缺失 环境重塑

信用社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为农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融通、资金支持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是一种金融体系动态平衡、内外环境的相协调与统一。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文化、法治、金融、经济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发展。尤其是在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更离不开经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作为城乡基层金融发展的主体, 是城乡金融生态链条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改善城乡金融生态环境, 对于农信社乃至整个农村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农信社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环境的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影响金融资源之间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金融作为经济资本的核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基础,是有利于发挥其核心作用的,笔者基于对恩施地区农信社金融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认为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农信社经营环境不协调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城乡经济发展不是很协调,一些地方还很落后。作为基层经融机构的农信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对三农经济的发展和投入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还不能完全满足三农经济的发展与需要。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们农信社的竞争力不够,农信社筹集资金上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差距还很大。二是,农信社没有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些个人和企业对农信社存在一些歧视因素。三是,由于是基层的金融机构,这些客户的收入水平,资金的周转困难,还款能力低,不良资产等一系列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农信社的发展。四是农信社在相关的法律机制上还不够完善,在很多问题上是依据《商业银行法》的条款在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些不适应。

2、农村宏观经济发展不容乐观, 经济环境先天不足

金融是由经济决定的,农信社金融生态环境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他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在当前,城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依然存在,农业仍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整体上来看其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一些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其地位也没有得到改变。农业发展慢、农村基础条件差、农民弱势就必然决定了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双重性质即高风险和高投入。一方面在贷款这个方面额度不是很大,而且还有一定的限制,交易成本高也较高,直接导致了农信社运行成本相应的上升了,另一方面,周期长,收回较慢、投入较大、预见性较差等这一系列特点阻碍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民们在信息知识上很是缺乏,没有相应的信息指导,在抵御风险上没有相关的经验。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在保险上又是严重的欠缺,原来具有政策性质贷款条件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大部分由农信社自己去承担责任,从而也就加剧了农信社在经营上的风险。

3、农信社信用管理滞后, 信用环境缺失

作为金融机构必须要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那么金融机构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就是信用环境,在现阶段农信社的信用环境有一部分很是缺乏诚信意识,只知道贷款,不知道还款,只知道权利,不知道义务,还款意愿不强,一些企业和个人又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财务制度在执行,信息披露不够准确,不够及时,欺上瞒下,这样一来信用社就很难以掌控资金的流动和投入,从而也就带来严重的风险防范。信用社的征信系统还在完善之中,对客户的相关信息没有进行明细登记和备案、更没有及时的跟踪管理和评估,在客户流失的过程中,信用社也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总结,对内部员工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惩治措施,即使有也是形式。信用环境的缺失将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稳定与发展。

4、农信社评议机制欠缺

农信社金融市场在运行的过程中管理机制没有协调好,其主要原因是,一是信用社的监督管理机构的侧重点仅仅局限于机构的表面上,其实质上的金融监管没有落实到位。二是,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分离,人行和银监会也很难以掌控,其监管地位也在下降。三是,在某些方面还不能完全脱离政府上的管控。信用社在金融生态建设上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良好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在地域经济、法制环境,诚信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是完全按照城市金融生态发展的理念在进行,但对农村金融生态发展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还停留在一些理论的探讨上。从而使其农村金融生态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

二、对农信社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的对策

为了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的速度,农信社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上必须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用环保理念服务于城乡经济的建设,深深的扎根于基层,努力地成为支农服务的主力银行,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创新金融服务, 拓宽业务经营领域

农信社在基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营业网点较多,广泛的客服资源,这些都是无形资源。同时,与当地政府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之间有很强的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了对客服的了解与沟通。这是其他金融机构不具有的条件,也是我们农信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色。于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加快了发展,必须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当前的形势提升服务理念,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出路。农信社要敢于创新,敢于与时俱进,努力拓宽自身业务的发展,寻求一批高端客户,开发金融新产品。把农信社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逐步把服务功能完善好,加强对农信社的规模和资金实力的投入,只有通过完善和加强对区域经济的建设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把服务于三农的宗旨做好,进而才能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2、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信用制度是金融行业的关键点,没有一个良好的信用制度,银行业是无法发展,所以要加大农信社的信用制度建设,对那些不讲信用的行为要采取严厉的措施并且给以相应的惩罚。在完善信贷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信贷系统的监督与管理,把信贷和储蓄存款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严格审核贷款的操作流程,对一些讲信用的个人和企业给予奖励和宣传,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信用理念。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融资建设,这样就会减少一些不良贷款的比例,并且把金融信用环境的建设作为各级部门考核的一个方面。对一些金融信用等级差的地区、企业进行整改,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要加强司法部门的司法协助,逐步完善农信社的合法权益,对一些金融案件要给予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重大案件要重点查办,为农信社的发展保驾护航。

3、加强农村信用社经营中的风险及其控制

农信社在改革过程中要把风险控制好,防范与化解经融风险是对内控制度的完善,同时也是农信社资产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等全面发展的需要。农信社必须建立良好的内控管理制度,并且把这些制度落到实处,确保各项金融法规和相关的制度等措施得到全面的实施。把各种金融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确保业务稳健的发展。目前农信社还有很多历史遗留的问题,需要迫切的解决,消除历史包袱。否则难以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风险管理和体制改革也不能落实到位。农信社在体制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来化解农信社的遗留问题,尤其是一些不良贷款,在处理不良贷款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案,让不良贷款转危为安,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特殊的方式来实现不良贷款的回收率。此外,也希望地方政府多多给予支持和帮助。如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一些政策性的补贴。

4、推进农信社金融法治建设和人才培养步伐

现代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人才梯队建设和金融法治建设,这是农信社发展的核心要素,湖北省农信社在金融法治建设和管理上正处于初步阶段,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金融环境还需要一些时间,在农信社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大金融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摆脱在体制、政策上的不良因素。农信社在管理上、贷款上以及很多内控制度上都不是很健全,缺乏制约机制,当然也还有很多主观原因造成的。因此,对农信社的监管力度的重点因放在对中高层管理上,要把内控制度以及各项责任制度落实到位,要让他们认识到合规理念对金融生态发展的重要性,正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对前台一线员工要加强相关的合规培训以及技能培训,把合规意识放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自去年以来湖北省农信社在不断地加强农信社法务人才的培训以及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农信人时刻要以主人翁的心态牢固树立合规意识,建立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真正的让农信社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发挥作用。

总之,农信社以农为本,为农服务。全省农信社的制度在变、环境在变,但服务城乡、三农的宗旨始终没有变。各地农信社全力支持城乡经济建设,致力于打造"支农服务的主力银行"、"小微企业的伙伴银行" "客户自己的银行"大力积累支农资金,加强信贷投资与管理,帮助客户致富奔小康。积极地发挥杠杆作用,加强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做中小企业和乡镇建设的"天然盟友",使信用社成为城乡三农发展的坚强后盾。把金融生态发展理念植根于每一个农信人的心中。为此,相信农信社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文进 《和谐生态经济学》[M]中国财经出版社 2011.2

[2]徐 新 《当好县域金融主力军支持县域经济大发展》[J] 2012.2

第3篇

【关键词】养老保障 国有企业 湖北省农信社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问题和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我国现今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实行几十年,湖北省农信社作为湖北省重点国有企业,既不同于机关、事业单位,也不同于民营企业,在养老保障工作中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探究省农信社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意义

“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转型发展将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善的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以及转型期城乡社会风险趋于显化,对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大助力,而且真正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强化人民个人与国家整体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部署,不仅清晰勾画出未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蓝图,而且还明确了围绕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养老保险改革目标。

国有企业社保工作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升到战略高度,能否做好国有企业社会保障工作,对于能够维护国有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加强社保工作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湖北省农信社作为湖北省内营业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存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了全省银行机构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贷款和三分之一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是全省支农服务的主力银行和小微企业的伙伴银行。省农信社在业务经营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直努力推动自身转型发展,为改革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自身养老保障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养老金水平偏低问题、企业年金保值增值问题、社保专业人才匮乏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不利于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利于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甚至进一步阻碍省农信社的健康发展。

二、省农信社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一)企业基本养老保险

截止到2016年底,省农信社共计有28070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截止到2017年1月份,省农信社共计有退休职工9076名,退休职工月平均养老金2754元,月最高养老金5807元,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收入10万元左右,不同地区的退休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为50%左右。

(二)企业年金

为了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员工福利制度,加快建设企业补充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职工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省农信社于2011年开始建立实施《湖北省农村信用社企业年金方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省农信社养老保障体系。省农信社的企业年金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企业年金的方案制定、基金管理运营等方面还存在不够完善成熟的现象。

(三)商业保险

当前省农信社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度较低,人均长期寿险保单持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1.5份以上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

一是职工整体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强,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商业养老保险相对于其他个人储蓄方式无明显优势;三是法规对于保险费率的限制使得商业养老保险的投资收益率相对于其他投资渠道(地产、股票、基金、国债、信托等)长期处于竞争劣势,在高通货膨胀率的环境下该劣势更为明显。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持续下行和企业年金覆盖率的走低。

除三大支柱外,省农信社于2013年经社员大会表决通过,开始执行《湖北省农村信用社退休人员生活补助指导意见(暂行)》,根据文件精神,农信社退休员工生活补助标准为:厅级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处级每人每月补助600元;科级每人每月补助500元;一般员工每人每月补助400元。该退休生活补助成为了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有助于保障退休职工平均生活水平。

三、省农信社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金水平偏低

需要指出的是,养老金水平偏低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共性问题。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一是存在地区差、行业差、退休早晚差等现象;二是政策性问题,各系统在不同改革时期带来一些政策性差异反映比较突出。

(二)职工对基本养老保险认识不足

一是部分职工混淆了养老金和医保的概念,提出当前的医疗费报销比例太低,希望单位能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事实上,医疗费报销比例的依据是单位所在地区的相关医保规定和条件,而不是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医药费和退休金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二是还有部分职工认为养老金不够用,没有认识到养老金的功能――只保障退休人员的吃、喝、穿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是职工普遍没有意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更关注的是每月看得到的工资收入,对本人的养老保险情况了解不够,也不加以核查,很难发现缴费中存在的问题。

四是大多数职工没有对自己的养老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缺乏对未来经济需求的清晰认识,低估了必需的储蓄金额。

(三)企业年金保值增值问题重视不够

省农信社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人由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长江养老、太平洋养老、国寿养老五家公司组成,投资管理比例按照业绩来进行调整。但投管人不保底不保收益,权利和义务不对等,造成省农信社作为委托方反而处于被动局面。另外,由于金融市场整体下行所造成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潜在的通货膨胀因素和利率波动影响,基金风险控制和保值增值问题是严峻的考验,

(四)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现阶段省农信社运用激励机制的现状亟待改善,主要表现为激励机制的运用方式较单一,忽视企业人才激励的多样性,未重视人才的长期激励。例如:省农信社2013年《湖北省农村信用社企业年金方案》文件中提到“特别贡献奖励”,奖励条件为:被省部级以上政府评为先进个人的员工或经省联社社员大会确认需奖励的员工。奖励标准为:被省部级以上政府评为先进个人的员工,奖励标准为本人当年一个月工资(含绩效);经省联社社员大会确认需奖励的员工,奖励标准由省联社社员大会确定。有职工提出“省部级以上”概念界定不明确,奖励一个月的工资激励力度不够,且只有极少数职工享受了奖励,这样的机制对于绝大多数职工而言没有起到实质性激励作用。

(五)专业社保人才严重匮乏

一是人才数量稀缺。以省农信社机关为例,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的职工仅三人,人力资源部的社保专员仅一人。面对大量要开展的社保工作,如此低的社保人才数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实需求。

二是社保人才专业性不够强。以黄冈市和荆州市下属支行的社保专员为例,社保专员对社保专业知识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偏差,对社保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不足。

四、优化省农信社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职工养老知识培训

劳动者对养老保险政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关系到其退休后晚年生活的质量。省农信社职工大都未接受过专业的养老知识培训,对养老保险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仍停留在肤浅、感性的层面,对未来的养老生活缺乏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认识到养老保险的功能和意义,能激发职工参保的积极性,让职工把参保视作自己的权益。

退休养老规划是个人理财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在将来拥有高品质的退休生活,而从现在开始进行的财富积累和资产规划。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科学合理的退休养老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将会为职工幸福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具体的规划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合理安排退休生活,尽量维持好的生活水平;二是明确退休后所需要的生活费用;三是了解养老金来源渠道;四是因人而异配置养老投资工具。

省农信社应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养老政策知识培训,提高职工养老保障意识和能力,另外邀请专业理财师授课,针对职工的不同养老需求提供多元投资理财计划和平台,进一步保障职工的退休生活。省农信社应深入广泛地开展好宣传工作,利用宣讲会、内部刊物、微信服务号等多媒介、多渠道地进行养老知识宣传,组织业务员深入企业一线,召开养老情况通报会,帮助职工树立风险保障意识。

(二)抓好社保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密切联系高等院校的专业师资力量,培养社保专业人才。在武汉地区,例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具备着优质教师资源和科研队伍,省农信社与之展开长期校企合作,通过校园招聘,不但能够引进一批专业社保人才,而且可以及时吸取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观点,从数量上充实了人才队伍,也从质量上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是开展周期性的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切实强化在职人员的社保知识素养。与上级劳动保障部门或专业机构合作,不断提升社保专业人才队伍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服务水平,对于参加培训的人员可采取相对适当的激励措施。

三是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机制。工作人员长期在同一岗位工作,就会缺少满足感,产生倦怠情绪。实行定期的岗位轮换机制,不但可以培养全能型的人才队伍,还能提高社保工作经办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三)建立实质性激励机制

2016年省农信社二届八次社员大会重点部署了八项业务经营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要创新激励模式,完善股权激励和绩效考核机制,优化人力资源,激发内生动力。”为此,省农信社应进一步扩大激励范围、丰富激励方式、提升激盍Χ龋憾杂诨竦谩案卸农信十大人物”、“优秀员工”、“技术能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的职工,可采取享受专业技术津贴、按其服务年限提高期权账户划转实权账户比例等激励方式,对于特别优秀者,地市级农信社可给予其股权激励。这样既能培养职工更强的归属感,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省农信社的队伍中来,推进企业管理上的转型升级。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二是激励机制要多层次、多渠道,随时代、环境、市场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三是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异化激励;四是以人为本,保持公平,慎重奖励。

(四)制定退休职工生活补助动态调整机制

要制定退休职工生活补助动态调整机制必须结合国家和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物价指数。参考城镇职工养老金征缴办法与其工龄(即缴费年限)、费基数以及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相关的,因而在制定生活补助调整机制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补偿物价上涨造成的货币贬值,使退休职工的生活质量不会因通货膨胀而下降;另一方面要让更多的退休职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

(五)完善多元参与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

省农信社养老保险必须坚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方针,多元参与机制不变,企业决策层、在职员工和退休员工都应参与到制度建设中来,并要充分激发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元主体参与原则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突出特点之一。各个主体在制度责任分担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比例是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决策层应不断明确和强化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当然,这种承担和支持应限定在基本的、适度的水平,可以引导但不能过渡干预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障形式。

当前社会保障理论不断更新与完善,企业社会保障体系内容也在逐步丰富,省农信社还应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各大高校及研究所的沟通联系,广纳谏言,群策群力。研究省农信社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战略,不断探索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J].中国经济周刊,2015.

[2]何平.企业改革中的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4]张熠.“应对老龄化挑战:构建可持续发展养老金体系”国际培训班观点摘登[J].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工作简报,2007,(8).

第4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普法教育问题对策

一、农信社普法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以来,农信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大大提高。但随着农信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农信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1员工学法积极性不高。农信社员工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对法律知识学习不够。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了,法律知识学的好不好不重要;农信社领导在对待抓普法教育这方面也存在模糊认识,对普法教育工作支持不够,认为普法教育是“软任务”,抓不抓问题不大,只要能完成业务指标就行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提高员工学法积极性,当然更谈不上普法取得显著成效了。

1.2农信社普法教育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信社新业务不断推出,员工得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新业务的学习中,把员工集中在一起上普法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内容、方式方法上无法满足员工的喜好,这势必挫伤员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目前,农信社普法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普法未能真正进入基层社,在上级检查这项工作时,往往是走形式,工作中彼于应付。

1.3农信社普法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农信社没有建立起法律法规定期学习制度,领导没有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不能及时跟踪学习新近出台的一系列与银行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所以也谈不上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更谈不上用于指导和防范业务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4员工结构不合理,影响法制观念更新速度。目前联社员工基本上是两大结构群体:新入行青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员工,即一部分是学生出身和转业军人构成的青工队伍,人员成分复杂,思想不稳定,可塑性强,且每个人的知识层次、生活阅历、思想觉悟、业务技能千差万别;另一部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招工社的老职工,他们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历史变革,这部分人接受的普法教育基本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理论,虽然后期也经历了多次教育普法教育和实践锻炼,有相当多的人员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也出现了部分精英人才,但就员工队伍整体结构而言,新鲜血液补充太慢,员工年龄没有形成梯次结构,尤其在基层联社,人员老化、合适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普法教育速度,影响了联社普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1.5普法教育忙于应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联社的业务范围、产品种类、客户构成、服务手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各种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不断出台,但由于缺乏超前性、相互关联性、前后衔接性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漏洞预见性,在普法教育中表现为不顺畅、不自然,难与国家法规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风险防控总处在亡羊补牢状态。

1.6自卑心理产生对普法教育的抵触情绪。

联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改革的步伐较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对慢一些,从单位形象到员工各方面待遇都不如国有商业银行,致使部分员工在攀比中产生了自卑感,特别是习惯了“吃大锅饭”的那部分员工,经常对从事的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对普法教育新理念产生抵触,他们是联社进行普法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

二、推进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策

随着国家普法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广大农信社员工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农信社法治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农信社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加强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2.1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机构职能作用。一要善于“借力”。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善于借台唱戏,借兵打仗,借箭发令,积极主动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加强与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协调普法与效能、综治等共同督查、督办;积极引导全员关注支持普法教育,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普法教育,努力探索普法运作机制。二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普法领导小组的作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把普法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建、精神文明活动等结合起来,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农信社普法广泛开展。

2.2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一要建立刚性机制。目前,普法依法治理制度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只规定应该怎么做,而对没有做到如何处罚没有规定,从而导致法制教育忽紧忽松。二要建立规范的指导体系。要尽快制定农信社具体依法治理工作指导意见、依法治社指导性意见,在全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合法,易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三要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组织人员根据实际,制订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评量化标准,纳入绩效考评,每年组织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各信用社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2.3明确普法教育的对象。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农信社的高管人员、联社所有科室人员、基层网点负责人及基层员工等所有从业人员。各社应该设置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层社普法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在每个社设置普法宣传员,负责本社员工的普法宣传任务。

2.4选准普法教育的内容。要广泛宣传整个法律体系的知识,着重抓与农信社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使广大农信社的干部普遍提高守法、用法水平,能熟练掌握和运用金融法规知识,结合具体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达到监管的要求,使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可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担保法》、《物权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法规以及《票据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保险法》、《信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法规。应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熟练掌握的目的,真正达到普法知法的效果。

第5篇

关键词:普法教育问题对策

1农信社普法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以来,农信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大大提高。但随着农信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农信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1员工学法积极性不高。农信社员工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对法律知识学习不够。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了,法律知识学的好不好不重要;农信社领导在对待抓普法教育这方面也存在模糊认识,对普法教育工作支持不够,认为普法教育是“软任务”,抓不抓问题不大,只要能完成业务指标就行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提高员工学法积极性,当然更谈不上普法取得显著成效了。

1.2农信社普法教育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信社新业务不断推出,员工得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新业务的学习中,把员工集中在一起上普法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内容、方式方法上无法满足员工的喜好,这势必挫伤员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目前,农信社普法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普法未能真正进入基层社,在上级检查这项工作时,往往是走形式,工作中彼于应付。

1.3农信社普法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农信社没有建立起法律法规定期学习制度,领导没有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不能及时跟踪学习新近出台的一系列与银行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所以也谈不上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更谈不上用于指导和防范业务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4员工结构不合理,影响法制观念更新速度。目前联社员工基本上是两大结构群体:新入行青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员工,即一部分是学生出身和转业军人构成的青工队伍,人员成分复杂,思想不稳定,可塑性强,且每个人的知识层次、生活阅历、思想觉悟、业务技能千差万别;另一部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招工社的老职工,他们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历史变革,这部分人接受的普法教育基本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理论,虽然后期也经历了多次教育普法教育和实践锻炼,有相当多的人员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也出现了部分精英人才,但就员工队伍整体结构而言,新鲜血液补充太慢,员工年龄没有形成梯次结构,尤其在基层联社,人员老化、合适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普法教育速度,影响了联社普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1.5普法教育忙于应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联社的业务范围、产品种类、客户构成、服务手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各种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不断出台,但由于缺乏超前性、相互关联性、前后衔接性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漏洞预见性,在普法教育中表现为不顺畅、不自然,难与国家法规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风险防控总处在亡羊补牢状态。

1.6自卑心理产生对普法教育的抵触情绪。

联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改革的步伐较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对慢一些,从单位形象到员工各方面待遇都不如国有商业银行,致使部分员工在攀比中产生了自卑感,特别是习惯了“吃大锅饭”的那部分员工,经常对从事的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对普法教育新理念产生抵触,他们是联社进行普法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

2推进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策

随着国家普法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广大农信社员工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农信社法治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农信社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加强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2.1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机构职能作用。一要善于“借力”。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善于借台唱戏,借兵打仗,借箭发令,积极主动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加强与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协调普法与效能、综治等共同督查、督办;积极引导全员关注支持普法教育,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普法教育,努力探索普法运作机制。二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普法领导小组的作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把普法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建、精神文明活动等结合起来,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农信社普法广泛开展。

2.2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一要建立刚性机制。目前,普法依法治理制度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只规定应该怎么做,而对没有做到如何处罚没有规定,从而导致法制教育忽紧忽松。二要建立规范的指导体系。要尽快制定农信社具体依法治理工作指导意见、依法治社指导性意见,在全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合法,易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三要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组织人员根据实际,制订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评量化标准,纳入绩效考评,每年组织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各信用社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2.3明确普法教育的对象。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农信社的高管人员、联社所有科室人员、基层网点负责人及基层员工等所有从业人员。各社应该设置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层社普法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在每个社设置普法宣传员,负责本社员工的普法宣传任务。

2.4选准普法教育的内容。要广泛宣传整个法律体系的知识,着重抓与农信社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使广大农信社的干部普遍提高守法、用法水平,能熟练掌握和运用金融法规知识,结合具体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达到监管的要求,使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可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担保法》、《物权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法规以及《票据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保险法》、《信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法规。应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熟练掌握的目的,真正达到普法知法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普法教育问题对策

1农信社普法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以来,农信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大大提高。但随着农信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农信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1员工学法积极性不高。农信社员工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对法律知识学习不够。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了,法律知识学的好不好不重要;农信社领导在对待抓普法教育这方面也存在模糊认识,对普法教育工作支持不够,认为普法教育是“软任务”,抓不抓问题不大,只要能完成业务指标就行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提高员工学法积极性,当然更谈不上普法取得显著成效了。

1.2农信社普法教育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信社新业务不断推出,员工得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新业务的学习中,把员工集中在一起上普法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内容、方式方法上无法满足员工的喜好,这势必挫伤员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目前,农信社普法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普法未能真正进入基层社,在上级检查这项工作时,往往是走形式,工作中彼于应付。

1.3农信社普法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农信社没有建立起法律法规定期学习制度,领导没有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不能及时跟踪学习新近出台的一系列与银行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所以也谈不上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更谈不上用于指导和防范业务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4员工结构不合理,影响法制观念更新速度。目前联社员工基本上是两大结构群体:新入行青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员工,即一部分是学生出身和转业军人构成的青工队伍,人员成分复杂,思想不稳定,可塑性强,且每个人的知识层次、生活阅历、思想觉悟、业务技能千差万别;另一部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招工社的老职工,他们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历史变革,这部分人接受的普法教育基本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理论,虽然后期也经历了多次教育普法教育和实践锻炼,有相当多的人员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也出现了部分精英人才,但就员工队伍整体结构而言,新鲜血液补充太慢,员工年龄没有形成梯次结构,尤其在基层联社,人员老化、合适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普法教育速度,影响了联社普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1.5普法教育忙于应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联社的业务范围、产品种类、客户构成、服务手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各种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不断出台,但由于缺乏超前性、相互关联性、前后衔接性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漏洞预见性,在普法教育中表现为不顺畅、不自然,难与国家法规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风险防控总处在亡羊补牢状态。

1.6自卑心理产生对普法教育的抵触情绪。

联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改革的步伐较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对慢一些,从单位形象到员工各方面待遇都不如国有商业银行,致使部分员工在攀比中产生了自卑感,特别是习惯了“吃大锅饭”的那部分员工,经常对从事的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对普法教育新理念产生抵触,他们是联社进行普法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

2推进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策

随着国家普法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广大农信社员工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农信社法治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农信社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加强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2.1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机构职能作用。一要善于“借力”。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善于借台唱戏,借兵打仗,借箭发令,积极主动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加强与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协调普法与效能、综治等共同督查、督办;积极引导全员关注支持普法教育,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普法教育,努力探索普法运作机制。二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普法领导小组的作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把普法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建、精神文明活动等结合起来,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农信社普法广泛开展。

2.2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一要建立刚性机制。目前,普法依法治理制度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只规定应该怎么做,而对没有做到如何处罚没有规定,从而导致法制教育忽紧忽松。二要建立规范的指导体系。要尽快制定农信社具体依法治理工作指导意见、依法治社指导性意见,在全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合法,易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三要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组织人员根据实际,制订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评量化标准,纳入绩效考评,每年组织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各信用社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2.3明确普法教育的对象。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农信社的高管人员、联社所有科室人员、基层网点负责人及基层员工等所有从业人员。各社应该设置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层社普法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在每个社设置普法宣传员,负责本社员工的普法宣传任务。

2.4选准普法教育的内容。要广泛宣传整个法律体系的知识,着重抓与农信社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使广大农信社的干部普遍提高守法、用法水平,能熟练掌握和运用金融法规知识,结合具体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达到监管的要求,使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可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担保法》、《物权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法规以及《票据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保险法》、《信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法规。应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熟练掌握的目的,真正达到普法知法的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农信社;核心竞争力;建设

作者简介:廉改全(1967-),男,汉族,河南省扶沟县人,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3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77-02

当前随着国内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多元化及新竞争格局的形成,面对新的形势和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遇,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导性角色的农村信用社如何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打造和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市场竞争优势以实现信用社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当前农信社在牢牢把握农信社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全面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及做好农信社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培育和强化独特的信用社文化

作为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最为深层次的因素,文化是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正是基于农信社独特文化之上的所体现出来的运作模式、规章制度、员工行为等,使得农信社真正具备了他人不易模仿与复制的竞争优势,是农信社打造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的灵魂。同时,随着企业文化建设在经营管理中作用的日益凸显,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化和日趋完善,将贯穿于农信社的发展经营过程中,是有效整合农信社各项资源的重要措施[1]。

另一方面,当前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大大限制了企业文化建设在培育和强化信用社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地领悟到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与精髓所在,文化建设工作呈表面化、肤浅化的特点;长期以来形成的用人机制也导致一部分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忽略;未能正确处理好经营与企业文化建设间的关系,过分强调追求效益重经营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性文化建设人才对农信社文化建设的工作进行有效推进,尤其是对于农信社长期运作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习惯等难以进行总结提炼并上升到企业文化层面[2]。不难看出,当前部分农信社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也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因此,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农信社面对新形势和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要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信用社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调整思路、培育新理念,真正地培育并最终形成农信社先进独特的企业文化。从整个上来讲,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特殊的系统性工作,要紧密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和农信社自身发展需求,适应时代、发展和竞争的需要,避免一条腿走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以人为本,全员培训、分步培训,提高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对农信社相关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的认可和认同,夯实全社员工的思想认识根基,为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奠定思想基石。(2)要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具体安排,并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措施落到实处,稳扎稳打,力求在信用社的规范化服务、形象建设与识别、宣传活动及产品形成统一标准,打造农信社独有的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形象视觉。(3)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要在全面分析农信社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整合各类资源,避免走过场、流于形式。(4)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开展的良好氛围,从而为农信社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保障。

二、重视和加强信用社机制平台建设

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培育和最终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制度保证,具体包括了农信社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完善科学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是农信社经营管理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农信社核心竞争力打造的重要保障。离开了科学有效的载体的支持,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也将无章可循、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农信社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的政企不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难以协调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的真正形成。尤其是农信社在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关系处理方面存在的偏差使得农信社缺乏进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迫切性。而我们知道,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培育最终都来源于企业的内部因素。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农信社提出的要求,打造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需更加关注农信社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创新和完善,着眼于农信社现代企业制度的真正建立和运行,并最终形成有利于农信社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强化的制度体系安排。

具体来讲,(1)进一步推进农信社的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进而完善农信社“三会一层”的治理结构,使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积极履行相应职责,为保障农信社成为真正的“经营自主、自负盈亏”的现代市场主体奠定基础。(2)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客户需求快速反应的原则,加快农信社内部组织架构的重新整合和优化,形成以客户部门为中心、各部门相互配合、系统联动的组织架构安排,改变当前农信社战线过长、管理层面多的不足,及时迅速地对于市场需求做出反映,使信用社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和集约化配置。(3)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的完善,通过风险预警系统进行风险预测与监控,实现风险防范控制的垂直化,最大限度规避各类经营风险,通过高效稳健的管理模式打造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3]。(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包括责权利相统一的岗位责任制度、具有激励约束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管理制度,调动全社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最为根本的优秀的人才队伍保障。

三、产品和服务体现特色

从顾客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个企业是否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在于其能否提供高于和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产品和服务。换而言之,企业主导产品和服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转换为现实生产的关键和途径。离开了高质量产品的支撑,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也无从谈起;而服务作为贯穿于整个经营实践和营销活动,更为优质、人性化、特色化及多元化的服务是吸引客户、留住客户的关键[4]。对于农信社来讲,缺乏富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和技术、金融服务单一不到位等不足使得农信社难以真正地维系客户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这也是导致农信社核心竞争力难以培育和强化的关键。因此,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强化离不开农信社品牌产品体系的开发和推广,建立健全信用社集产品开发、推介、宣传、营销、售后服务各环节为一体的品牌产品开发推广体系,避免各自为战,在优化、整合和提升各个环节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为农信社核心竞争的培育奠定最为根本的保障。

提高产品的研发能力,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创新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之一,农信社在不断强化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法人品牌的同时,要更好地把握好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地位,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国城镇化建设推进的需要,转变发展思路,适应农村金融服务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重新定位和界定三农,树立“大三农”观念,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和品牌建设力度,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更为优质的、更具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服务。在继续完善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加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步伐,创新信贷产品,如再就业小额贷款、住房贷款、中小企业授信管理、大额农户贷款、助学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项目等;丰富中间业务,积极开展与扩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综合理财等,拓宽信用社服务领域,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真正地打造出具有农信社特色的强势支农品牌。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在加大产品创新,避免同质化的基础上,要加大农信社“服务兴社”的理念,树立和强化员工规范服务文明服务优质服务意识,致力于为顾客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简便的服务环境。要站在客户的立场出发,想客户之所想,创新服务手段,整合和优化服务流程,达到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目标。重视高质量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确保农信社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持续改进以强化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农信社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农信社的电子货币服务功能,如在线支付、客户查询、个人理财等网上银行业务,实现服务的智能化将大大方便客户,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留住客户。

另外,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农信社的发展离不开外部条件的支持。当前农信社打造自我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需充分调动起外界各种资源为我所用,加强与外部机构,包括政府、其他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的沟通和合作,拓宽服务深度、延伸服务领域[5]。

参考文献:

[1] 刘艳丽.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的SWOT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08).

[2] 徐庆三.电子银行+管理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提升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6,(18).

[3] 范秀红.农村信用社战略发展的SWOT分析[J].武汉金融,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