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司法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8 15:51:54

序论:在您撰写司法统计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司法统计工作计划

第1篇

一是加强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坚持周五学习日制度,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加大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全体干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机关作风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三是继续深入开展上级组织的以执法为民、服务于民为主要内容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扩大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影响力。

四是做好司法行政工作联动,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工作方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搞好部门配合,确保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五是严格落实司法局考核办法和细则,有效解决“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和干不好一个样”的问题,营造“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可喜氛围。

二、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加强法律服务工作

一是加强公证内部管理,规范公证程序,提高公证质量和水平。

二是进一步改革完善律师工作制度,完善“两结合”律师管理体制,加强律师事务所建设,健全工作协调机制。

三是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落实便民措施,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

四是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帮助企业依法防范和化解经济运行风险。

全面开展法律服务机构与社区“结对子”活动。开展“和谐公证处”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公证公信力。严肃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纪律,调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三、以法治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一是认真总结“五五”普法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好“六五”普法的启动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法律六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立足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三是继续开展“民主法治学校”、“民主法治企业”等行业依法治理活动。

四是突出抓好法制文化建设,注重创新法治文化建设形式和载体,注重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四、以人民调解工作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工作

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人民调解法》,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大力加强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深入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搞好各部门工作的协调配合。

二是以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进一步整合司法行政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职能,全力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

三是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就学、生活等实际困难。

四是深入开展规范化司法所创建活动,推动司法所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五、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是健全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二是积极探索有利于现代律师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机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层次高、规模大、专业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律师事务所。要加强“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工作站的运行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我市明年及今后五年交通发展总体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民本xx”九项工程,加快实现“产业兴旺,城市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走势强劲”的强市目标,抢抓机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有序推进,努力实现我市交通、邮电、口岸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民本xx和谐崛起提供安全、高效、畅通的交通通信保障。

二.工作目标

五年规划投资148亿元,突出公路网络建设,港口航道建设,站场建设,邮电通信建设,实现全市交通通信建设全覆盖。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形成结构优良的干、支线公路网络;继续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乡乡通油路(水泥路),85%的行政村通水泥路;优化港口布局,提升港区服务功能,打造现代航运物流旺市;建立和完善高速运输服务网络和农村客运网络,加快道路货运站场及物流配载中心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城。确保到2012年,交通基础设施和行业管理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具体项目

1.港区建设:五年规划投资20亿元,完成城陵矶(松阳湖)一期工程建设,同时启动城陵矶(松阳湖)二期工程建设;新建和改造10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30个,建设一批连通县域工业园的1000吨级和500吨级码头;完善以城陵矶为中心的11个港区建设;完成洞庭湖水上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到2012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万标箱。

2.高速公路建设:五年规划投资60亿元,完成随岳高速公路、岳常高速公路建设,启动京珠高速公路xx至长沙段复线工程。

3.干线公路改造:五年规划投资33亿元,完成国道g106平江段、岳荣新二期工程、岳汨公路、临鸭公路、铁桃公路、省道s202、207、306、s3*建设,并搞好交通安全保障工程。

4.农村公路建设:五年规划投资13亿元。投资3亿元,新增县通乡镇公路改造500公里;投资10亿元,完成通畅(通村)工程建设5000公里。

5.桥梁工程建设:五年规划投资3.1亿元,建成汨罗江大桥、鲇鱼须大桥、梅田湖大桥、柳林江大桥,完成渡改桥340处、危桥改造300座。

6.站场建设:五年规划投资6.2亿元。投资1.2亿元,新建与武广高速配套的xx、汨罗汽车新站,新建xx汽车南站,全面完成县级汽车客运站场,建成150个农村客运站场和2000个招呼站。投资5亿元,新建城陵矶物流园等物流基地。

7.口岸建设:完善口岸联检设施,做好公共保税仓库的营运工作,建设xx航道综合码头,加快公路口岸的建设步伐,并启动公路直达运输,使我市成为中西部地区至关重要的物流集散地。

8.邮电通信建设:进一步完善邮政营销服务网点,加快邮政网络运行建设,力争到2012年,全市邮政局(所)156处,社区服务站300个,三农服务站1500个,邮路总长度650公里。加快通信网络发展,提升通信水平。五年规划投资10亿元,新增接入网点200个,交换容量40万门,宽带19.3万线,建好3g网络平台,并改善窄宽网络平台,提高交换设备、宽带设备的处理能力。

20*年全市交通邮电建设预计投资20亿元,新建、续建重点项目36个。其中,交通项目20个,预计投资15亿元;邮电项目16个,预计投资5亿元。一是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城陵矶(松阳湖)一期工程建设,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做好随岳高速公路、岳常高速公路工作,年内开工建设。二是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投资4.75亿元,完成1966公里农村公路的建设任务。其中,完成通乡油路(水泥路)建设50公里,投资1500万元;完成通畅工程建设1716公里,投资4.4亿元;完成通达工程建设200公里,投资2000万元。完成农村公路渡改桥12个,投资1490万;完成码头改造15个,投资260万元。三是干线公路改造。已开工的项目加快进程,其他项目20*年全部开工建设。四是运输站场建设。大力推进道路客、货运输站场建设,尤其是农村客运站场建设,明年规划投资920万,建成15个农村乡镇客运站点。

四.工作措施

1.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保证项目建设有序、快速、高效地进行。切实保持规划严肃性和可行性。正确把握建设时机,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加强项目管理,实行分类指导。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保证前期工作的质量和深度,为争取项目打好基础。做好质量管理,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积极创建精品工程。搞好项目的招投标管理,推行和完善政府监督、项目法人负责、社会监理和企业自检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监督和工程监理工作。重视安全生产,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

第3篇

关键词:环保统计;统计数据;信息化;发展思路

环保部门数据统计工作是实现环保工作行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手段,环保数据统计真实反映企业发展和建设过程,对我国环保事业所形成的影响。

一、环保统计信息化的现状

国家高度重视环保事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比重,基于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下环保工作所面临困境局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倡导使用无污染新能源更是成为我国社会发展新模式。在全国环保工作系统中,环保统计信息化显得日益迫切,在许多方面都需要实现新的尝试和突破,例如,网络即时应用、环保工作流程化、多部门协作、工作监督、环保相关数据统计管理等方面,这为今后环保工作统计信息化水平提高积累了良好的经验。庞大的数据处理工作,依靠原始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根本无法完成,需要大幅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环保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水平。

二、环保部门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环保系统各部门统计指标体系与统计指标设置问题

环保部门工作系统综合统计与业务部门统计分工亟待明确职责,避免统计管理数据多样性问题。例如,环保部门各业务系统开展工作中,如果均按照各自独立的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就会出现同一指标在多个或多项统计报表中重复出现的现象,不能使用本部门制定的数据采集方法和统计口径,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的原则要求,造成数据不统一,影响数据质量和可信度。

环保指标设置亟待更新调整。环保部门统计指标老旧,不乏已不适应当前环保工作建设需要、失去统计意义的老化指标,甚至有些指标逻辑关系不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造成数据质量难以控制,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统计工作量过大,统计人员疲于应付,数据质量低,可利用信息资源量低等诸多不良后果。

2.环保统计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与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问题

环保部门在可行性研究编制、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建设过程及竣工投产验收和评估等方面,目前环保部门统计人员参与力度不足,在保障经济发展号召下,往往存在中小型项目管理监督职能被弱化的现象。同时,环保部门信息化建设体制严重不足,尚未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环保部门工作系统中缺乏有规划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无法有序开展全局式信息化系统建设,造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信息系统,最终形成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诸如低水平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和信息条块分割问题。

3.环保统计信息化投入不足和人才队伍匮乏

环保是国民经济良性运行和发展的标尺。不能加大对环保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将会造成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环保部门施政方法落后的局面。在当前互联网技术普及背景下,环保部门应着力打造覆盖全行业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对该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维护管理经费拨付力度,及时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环保统计信息服务。

社会对环保统计信息化建设认识的不足,导致业内人员专业化率不足,影响信息化推广力度。环保部门应着力引进信息和数据统计专业人才选拔制度、职称评定方案,避免形成对信息技术人才作用认知的恶性循环。

三、环保统计工作现状分析

1.信息化建设力度和指标设置问题分析

环保部门在体制层面的缺陷,是导致该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建设机制缺失的重要成因,造成总体建设水平低和环保统计信息管理职能分散状况。环保统计部门的信息化水平造成环保统计数据采集和获取工作开展的稳定性,影响数据质量、可信度、时效性,同时也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环保部门统计指标设置繁琐,使各级环保统计人员工作量增大,对科学的开展统计调查影响较大,影响数据质量和统计价值发挥。

2.环保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

环保统计的统计管理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职能在基层环保系统内,未能得到充分明确或落实,造成环保统计人员在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过程和验收评估过程中,参与度不够,弱化了其统计监督职能和科学决策功能,对项目建设中,环保影响数据统计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四、完善环保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思路

综上分析,要解决现状问题,重点应围绕如何提高统计质量和统计时效性加以整改,从而使环保统计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改善统计数据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抓住统计数据时效性,为环保部门各工作系统提供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

1.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逐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

根据系统论理论,对环保系统统计指标进行整理,明确指标层次划分方法,合理进行部门分工,以信息化进程推进为主导力量,实现对完善、精简、高效的环保信息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工作。

对更广范围内的环保部门工作职能进行统筹规划。覆盖环保部门全行业的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无法实现一步到位,这就需要合理布局、科学推进。环保部门统计的信息化建设应在今后信息平台建设中,注重数据实用性、指标化,保障统计数据信息时效性,早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转变环保统计工作重心和数据采集方式

随着数据信息共享和统计周期将日益缩短,环保统计将逐步满足环保系统内其它部门的信息需求,促使其他部门将本部门信息与环保统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全行业信息的互联互通,真正发挥统计信息价值。

数据信息即时性的实现,需要转变数据采集方式。环保历史统计数据获取,通过遥感影像、实时监测等技术可以实现。通过部门信息系统与GIS系统实时对接,转变采集模式,从传统的定期采集转变为跟踪采集,形成数据变化备案制度,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性,最终实现数据信息的即时共享。

3.改善环保统计信息系统现实应用性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自动化,减少数据审核时间,缩短数据信息采集周期。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环保统计部门所采用的信息系统本身性能,从兼容性、共享性、即时性等多方面入手,结合环保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使其更具有现实应用操作价值。

五、结语

环保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是环保部门统计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环保统计信息和工作价值的最佳途径,其应用和推广利国利民。在当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下,对环保系统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探索中前进、发展和完善,使环保信息化建设步入良性循环,从而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立群.网络分析法在环境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2011(02)

[2]周建.加快环境信息化建设――推动污染减排目标实现[J].中国信息界.2007(18)

[3]王松霈.我国的环境保护转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第4篇

关键词:铜冠机械股份公司;管理创新;四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铜冠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铜陵有色旗下子公司,是一家集产学研于一体,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企业。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回顾该公司短暂的发展历程,团队凝心聚力,迎难而上,盯住企业再造目标,开展一系列管理创新工作,主要的“四化”做法为:

一、开展组织再造,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

该公司深刻理解“0.9的五次方等于0.59”的寓意——如果企业生产经营按照国家的预算管理体制(中央、省、市、县、乡)五级管理,每级执行力90%/层级,综合执行力只有59%,结论是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执行力,关系到企业的效率、效益、效果。

一是公司在重组初期,成立机构筹备组,负责机构设置、职责职能的划分、定员定编等工作。本着精干效能原则,公司扁平化机构设置为四部一室一中心一公司四分厂。职责职能的划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避免交叉重复,不留死角;定员定编工作根据公司编制要求,结合企业实际,突出销售龙头和科技龙脑,充实一线队伍。二是在试运行过程中,为降低运营成本,将采购和销售人员按照职责分工重新优化配置,减少内部管理层次,提升了系统运转的灵活反映能力。

由于奉行组织机构扁平化的措施,2008年该公司克服了金融危机的外部劣势,圆满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年度生产经营目标。

二、开展流程再造,实现工作流程标准化

以控股公司开展的“三化四新、自主管理”活动为契机,夯实管理基础;以“争创标准化4A企业”为突破口,开展流程再造。公司自2008年开始着手制定技术、管理、工作三大标准,共编制企业标准650项,在运行中持续改进,同年顺利通过4A企业认证。

为真正落实工作流程标准化,公司从2009年开始实行月度检查,动态跟踪,持续改进,并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范畴,与月度绩效挂钩考核,从而规范了工作程序,优化了工作流程,提升了运营效率。

三、开展岗位再造,实现经济责任制考核科学化

为适应企业产品市场化程度高的实际要求,改变过去工种细化单一的现状,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全面的多面手,激发员工向复合型大工种转变,该公司在年度经济责任制绩效考核方面狠下苦功,希望通过经济杠杆拉引和推动作用实行岗位再造。

一是以计件制为重点,根据生产经营责任目标和机关部门管理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经济责任制形式:分厂实行产品生产计件制,按照安全生产质量、成本费用、通用考核指标目标管理责任制执行。销售公司实行按照销售比例提成工资费用的办法;机关实行主要职能指标、自耗费用指标、通用考核指标、职责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二是以利润为主线,多指标全方位挂钩考核:

首先,细化指标。将公司考核的各项指标纳入各单位经济责任制考核表,实行双百分。

其二,确定计件分厂工资总额。即固定工资之和(50%统筹保底)+计件工资总额×利润总额指标得分比例×管理考核指标得分率±成本考核奖惩额-各项预算费用超支额×10%。

利润总额完成比例为月度实际完成数占计划数的比例。利润总额指标得分比例实行滚动计算。

其三,确定生产计件工人二次分配工资。即按照本人分配工资*个人考核分值结算实际工资,多劳多得;其所得扣除档案工资视为绩效,即为机关挂钩绩效标准。

最后,确定机关人员绩效工资。即按照上述挂钩标准*部门综合考核指标*个人考核分值*岗位系数确定本人实际工资。

由于以上经济责任制绩效考核的科学化,广大员工主动学习各项综合业务技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工作态度也由“要”向“我要干”转变。

四、结合企业文化再造,推动人才队伍建设长远化

人才是第一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关键是核心人才的较量;而人才队伍能否形成团队合力,企业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公司成立伊始,就在广大员工中广泛征集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宗旨、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理念、质量理念、安全理念、人才理念,并将这些内涵烙在企业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公司本土文化。

有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公司针对现有人才现状,广开渠道吸纳技术人才。做法是采取“三个一”工程:引进一批、招聘一批,培养一批。近两年该公司引进多所名校机电、化工、计算机、汽车等多专业的20名大学生和研究生;招聘各类机械顾问专家负责新项目的研发,多渠道招聘各类技术工人;同时,立足自身培养在读研究生,改善了人才队伍的结构,确保公司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留住人才,培养使用好人才是关键。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和发展需要是高层次需要,公司的策略是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一是搭好事业平台,构筑技术通道。技术通道是青年学子的人生舞台,也是其实现人生目标的平台。引进的大学生一律在基层轮岗锻炼3-6个月,根据考核结果定岗。

二是结合宽松的企业文化氛围,做好感情和待遇留人。我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超越自我,创造未来。企业精神是:科技引航、文化铸魂、诚信务实、合作共赢;团队理念是:信任源自真诚,凝聚产生力量。人才理念是:能力决定岗位,贡献决定收入。

该公司对于非铜陵籍的大学毕业生,除了免费入住学生公寓外,严格执行控股公司制订的有关大学生津贴和补助,工资待遇等一律靠前;竭力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营造一个安宁和谐的成才环境。

对大学生如此,对其他技术人员也是如此。项目论证和实施、合理化建议活动、开展了以“小发明、小改革、小创新”等为主题的“五小”活动等,都是技术人才们唱好主角的舞台。

由于上述做法得力,该公司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配置合理的人才队伍;人才的发挥也驱动公司系列产品推向市场,使新公司“超越自我,创造未来”的核心价值观不断得到验证。

第5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中职;会计;实践与思考

一、引言

随着我国会计实务工作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中职生源的变化,传统的中职会计学科系统化课程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要达到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能在一线从事实践技能性工作”,缩短学生与企业岗位的距离,使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其中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是重中之重。经过这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职业教育专家和教师发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是以现代职业工作为核心和基础的,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就以中职《会计岗位技能》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阐述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建设。

二、《会计岗位技能》课程开发的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开发的理念。

21世纪专业课程开发应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职业课堂教育应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就是通过对职业工作进行系统分析,开发分解出一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按人的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来进行组合排列知识,并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的课程模式,是比学科系统化课程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职业实操能力的课程模式。《会计岗位技能》课程是中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它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基础》等学科的界限,以“适度、够用”的原则解构和重构融合这几门课的理论和技能知识,以会计核算基本流程和完成企业具体会计岗位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来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过程步骤实施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更好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会计工作过程能力和职业操作技能。

(二)课程开发的思路。

(1)成立专业课程改革开发小组,负责课程开发的组织、调研和规划工作。如我校组成了以会计骨干教师、事务所财税专家、企业财务总监为主的课程开发小组,先后对学校所在的珠三角地区会计人员行业现状、岗位职责、工作任务、未来财会人员的需求趋势等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社会调研并进行多次讨论分析后,课程开发小组明晰了中职会计学生就业定位和实际工作岗位任务。

(2)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出典型会计工作领域。在对会计专业社会调研成果分析基础上,课程开发小组通过专家头脑风暴、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问卷调查、参观访谈等方法,组织财税专家、企业一线财务人员对会计职业活动进行分析,按岗位工作性质和要求,分解成10个工作岗位模块(如表1),并对各个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3)将归纳出的工作岗位转换为学习领域,并编写出相应模块课程标准。课程开发小组的会计专业带头人和会计骨干教师将行业专家分析归纳的10个工作领域,结合职业工作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转化设计为典型的学习工作任务(如表1),把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需的过程能力转化为课程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编写出包含课程工作任务、工作内容、技能和知识要求等课程标准等。

(4)模拟出真实工作情景,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情境。根据各个学习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会计教师结合行业专家的建议,选取了三个具有本地区特色不同行业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并以这三个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课程载体。然后,按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原则将每一个学习工作任务都设计三个学习情境,从情境一小规模服务业企业到情境二小规模商业企业,再到一般纳税人制造业企业,各情境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前后连贯的,经济业务难度是层级递增的。

三、《会计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实施和建设

(一)开发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岗位技能》教材。

目前在市场上的教材基本是以学科系统化知识体系进行编排的,如果要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就必须打破传统课程教材的编写模式,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编写学习工作任务单和实训指导手册。在编写新教材时,课程开发小组是以“任务引领,实践导向”为指导思想,通过学习情境设计出具体的学习工作任务,并且根据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顺序,同时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将理论知识按会计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知识的先后排序,提供知识指导、操作指引,使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达到“做中教”,学生“做中学”,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岗位技能》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1. 课程教学组织安排。

课程小组在开发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校本教材的同时,还制定出了《会计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中对每项学习工作任务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方法建议、时间安排、教学用具、教学媒体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务求达到前后任务的知识点相互衔接,尽量避免重复。

在考核评价上,不再是“一科一考、一期一考”的模式,而是包括平时考核、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平时考核主要对学生课堂表现、纪律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比重占10%;过程考核主要是对完成各个学习工作任务中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知识掌握情况、协调沟通能力、信息搜集整理能力等进行评价,由“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组成,比重占50%;期末综合考核主要对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综合运用和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进行考核,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核,比重占40%。

2. 课程教学设计实施。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工作任务,获取在岗位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过程能力。经过课题开发小组的教师实践和总结,进行《会计岗位技能》课堂教学需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了解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开始课程教学之前,任课教师要先与负责《认识会计工作》的教师、其他前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了解任课班级学生基本情况。结合学生自愿和教师指定的方式选出8至9名基础较好的学生为小组长,明确小组长的职责,然后让学生自行组合、教师适当调整组成小组,小组人员4至5名左右。同时,各小组还要选出非组长的发言人,成立学生专家评审团。

第二步,发放任务资料,下达学习工作任务。在上课前,教师应将每项学习工作任务所需的账证表等资料、学习任务工作单、基本资料搜集方法和途径等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工作任务有提前的了解。

第三步,学生认识任务,分析任务,明确任务。上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工作任务――企业经济业务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由学生提出关于任务的各种疑问,教师则对疑问进行归纳、分类,形成学生学习过程常见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要求和时间。

第四步,教师引导学生获取完成任务的相关资讯,学生制订完成任务的方案计划。当学生明确了解任务后,如何完成任务需要教师的引导。这时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应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相关的教材和资料,学会“找”相关的资源,学会“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分析,学会“想”完成工作的方法。

第五步,各小组按计划进行动手操作,相对独立地完成工作任务。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计划分工阅读教材、查找资料,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对于难度不大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任务的操作指引,并密切留意各小组学生操作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可以边操作示范边讲解;或者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操作,然后选做得较好小组进行示范,然后进行讲解点评。学生通过动手实操,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操作,不仅学到了结果性的知识,还得到了过程的能力。

第六步,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各小组发言人分享心得,教师规范梳理知识点。经过动手实践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对学习工作任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出本组的心得收获,然后选出一名非组长组员作为小组发言人代表向其他小组进行说明。最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总结梳理,并采用规范的形式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简要讲解,将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的知识连贯起来,变得系统化,使学生既掌握技能又理解到知识。

第七步,学生专家评审团进行初审,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当所有小组完成任务、总结归纳后,由各小组代表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和教师分别对各小组的任务作品或成果进行检查并形成一定的文字评价意见。同时,各小组内结合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还要对各小组学生在动手实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提出改进建议,让学生对产生的错误进行修改。

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思考

从《会计岗位技能》课程的开发实践中,可以看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将学生放在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强化了学生职业工作过程能力,缩短了课堂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与此同时,我们在课程开发过程也碰到了不少问题,值得去思考更好的解决办法。

(一)教学管理人员观念要不断更新,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尤其是学校领导。由于当前传统学科系统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中还是占多数,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必然会存在着教学组织、教学要求、课堂设计和学生学习成果大大不同于传统学科教学,所以,学校采用学科式教学的管理方法和评价机制来进行教学管理也必然会影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改革。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突破传统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创造条件推动教学改革持续发展。

(二)教师的角色观念要转变,同时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要不断提高。相比传统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实施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转变角色,由“讲授的主体”变成“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以任务为引领、以实践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有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既要具有更多职业实践经验,又有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还要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教材理论知识编排分布要更加系统、严谨。由于《会计岗位技能》课程教材没有现成的规划指导,教材内容由一线会计教师和企业财务专家一起边教学边总结修订编写,所以教材的内容编排和理论知识分布还存在体例不统一、教学内容逻辑安排不严谨、知识点相互交叉重复等问题。

(四)要加大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因此,我们要开发建设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将课程的教学资源放到学习平台上,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练习测试。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章卫芳.任务驱动型会计项目课程设计――以《基础会计》为例[J]. 职教论坛, 2010,(8).

第6篇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起点。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与内容,对于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汽车机械基础为例,对职业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下专业基础课课程标准模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开发

一、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内涵

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为教与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传统课程标准(课程大纲)仅仅关注以学科体系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被灌输知识,最终通过单一考核模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课程标准则通过对企业行业主要职业基本工作过程的分析,提炼出行业核心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在完整工作任务中“做中学,学中做” 培养职业能力,最后通过可以评测的过程性学习目标,考查学生是否达到职业能力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有四个特点: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强调实用性原则;以行业调研为基础,强调职业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能力本位原则;以任务引领为主线,强调过程性原则。基于此,本课程标准采用了“行业专家+专业老师+授课教师”共同开发的模式,通过行业、专业调研,确定汽车行业典型工作过程和基本工作任务,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授课教师设计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学习任务。

二、基于工作过程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开发思路

1.明确课程性质

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工程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由偏重理论学习向结合工程实践学习的过渡和转折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汽车常用材料、常见机构和常用零件等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使其掌握机械加工与测量的基本方法、液压传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建立较强的工程意识,并逐步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2.课程标准开发设计思路

(1)通过市场调研和专家访谈会进行职业能力要求分析,解决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专业需求、就业导向接轨等问题。调查的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去向等。目的是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该阶段的难点是通过调研报告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情境。

(2)分解确定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依据调研结果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汽车维修初、中、高级技能鉴定标准所需的相关机械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确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按照学生能力培养规律组织教学。由于本课程涉及了机械学各方面的知识,知识面较广。教学内容分为5大项目,15个任务,每个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施遵循“管用、够用、适用”的原则,既吸取了学科教学的优点,又考虑到汽车后市场对学生的要求及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按照“提出任务组织咨询分析讨论方案组织实施过程控制评价反馈”六步法开展教学。

3.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建设基于专业培养总目标和工作岗位目标,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培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技能鉴定的考核打下基础。

4.课程内容实施建议设计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任务驱动的原则为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教学项目的设计应更加贴近工作实际。为后续任务的学习打下基础。

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就是要让学生根据情景任务,自己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做什么”,因此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何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做才能既快又好等问题。在解决这些疑问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通过“做”完成了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任务,从而完成了教学的终极目标。

5.实施建议设计

(1)教材及参考资料选用。选教材应具备以下特点。

适用性:教材的选用要根据汽车后市场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要,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选择教材用书和参考用书,并在此基础上配备了实验指导用书。

先进性:教材应将传统的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机械零件、机械运动分析、机械制造、液压传动等机械学方面的知识并结合汽车行业进行重构,着重解决上述课程相对独立而产生的脱节与重复问题。

(2)教学建议。第一,教学条件和环境。为保证学生顺利实施与完成项目任务,本课程的教学场地包括:多媒体教室、汽车各专业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

第二,教学方法。宏观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学实施各环节中,教师的理论讲解和技能传授要尽可能采用启发引导式,启发学生去思考,经常从反面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创新思维训练。

第三,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实验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形象直观,用大量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对生产和生活中的机械装置和机构有所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四,教学手段要将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完成一套与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配套的多媒体立体化教学资料库。

6.考核评价设计

第7篇

论文摘要:士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部队岗位需求的人才,对比目前职业化特别明显的部队岗位工作,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结合地方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校开展的在士官教学中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例,说明如何在士官院校中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1 士官教育的特征

士官教育是军事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的是适应部队需要的军事人才,因此具有鲜明的军队特色。就军械士官而言,他们既是专业分队的战斗员,又是武器装备的使用、维修和管理者,还是基层分队日常管理、思想工作的领导和骨干。因此,军械士官教育必须在坚持职业教育共性特点的同时,坚持突出军队特色,注重满足部队需要。

从人才培养目标看,士官教育为非学科型教育,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某一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将成熟的技术、工艺应用到部队建设第一线的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从教育内容看,士官教育以部队实际需求为原则,通过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培养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人才。从教育效果看,士官教育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要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工作岗位,重视学习成果直接、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战斗力、保障力)。从对师资队伍的要求看,都需要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能够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和进行职业指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从教育体系的发展看,士官教员必将随着军队作战思想、作战样式、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和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演进成与生长军官学历教育、任职教育“特性不同、层次对应、功能互补”的格局。

2 士官学员的学习需求

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卷调查发现,士官学员结合自己在部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具体岗位的任职需求,对教学过程中的需求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员的课程较为繁多,课程安排不尽合理。一学期十几个科目,只能对课程学到一些毛皮,对课程知识还学得不深不透,并且给学员的压力较大。

(2)士官学校太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而对于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及专业操作的学习时间太短。毕业后学员都觉得对于专业没有学到太多的东西,学到的多是些基础知识和理论,回到连队都会有一种“光会说、不会操作”的通病,理论知识很扎实,而一谈到操作和维修,基本上是不会。不应该先抓理论知识,再抓实践动手能力,效果不好,学员学起来也很吃力。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穿插,而且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加深了学员的理解。

(3)多给学员一些动手操作的时间,尤其是在实践课上要加大力度,使学员能够更好地贴近部队、贴近实际。

(4)专业课教员应加强与基础部教员的沟通,多讲一些与学员主学装备有关的理论知识,以提高学员对专业学习的力度;同时学员自己也要多与教员沟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3 士官教育中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本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士官课程开发要组建课程小组,按照“具体岗位分析——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实施”的路径推进,将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部队任职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学习领域中。

(1)具体岗位分析。

通过实际部队调研确定具体岗位分析,主要从社会经济分析、部队需求分析和任职岗位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社会经济分析包括国家层面的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国家经济政策、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部队需求分析主要包括部队装备发展趋势,新形势下的相关要求等方面;任职岗位分析主要从学员毕业后的分配方向、任职岗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能力需求等方面进行。

(2)确定行动领域。

明确让学员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可以从容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在内容的编排上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相应地分配在各个章节中。

(3)确定学习领域。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以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目标,将学员实际岗位任务整合成一个个“学习单元”,知识点体现“够用”、技术点体现“实用”,知识点和技术点“融合”在单元中,用技能训练实例驱动知识点的自主学习。

(4)设计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强调“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培训模式,将专修室(实训室)作为教学实施的主战场,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四阶段教学法”:我说你听(精讲组成、功用与基本工作原理)-我做你看(各装置的分解结合)-你练我看(学员逐个练习分解结合技能并理解构造与工作原理)-你练我评(在练习中随机提问与纠正错误)。单元教学结束时再进行一次讨论式总结。真正体现学员学习主体地位,教员的功夫下在备课阶段,做好“学习单元计划”和“学习工作单”,课堂授课时除示范讲解外巡查于各学习小组间行使指导者的职责即可。

(5)教学实施。

通过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方式促使学员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通过学员之间、师生之问交流、讨论、演示、模拟等多种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拓展获得知识的途径,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

4 士官教育中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践意义

(1)完善教学结构体系。

在采用全系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将融为一体,最终服务于某一具体的“工作环境”,这样必然带来教学结构体制的调整,有弱化基础课程的趋势。

(2)改革课程体系。

目前的课程体系主要还是以学科体系为主,没有充分结合部队真实的实际需求,更没能有效突出任职教育这一特点,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将全面取代传统课程系统。

(3)提升教员全面素质。

授课教员必须全面掌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工作环境课程,包括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某一具体的实践环节中。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理论研究,2006(1).

[2] 张虹.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是关键——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6).

[3] 袁玫,周海燕,马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4] 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