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9:15
序论:在您撰写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反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反省的意蕴
“反省”一直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成己之道。“反省”可谓儒家“为己之学”的实践要求,“为己修身”的理论延伸,“心灵完善”的题中之义。反省不仅仅是检查错误的机械行为,而且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坚持不懈的反思过程。笔者认为反省是澄清―体验―决议―建构的持续性过程,即对思想、行为的认知和澄清,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进而整合并创造性地表达,最终建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三个时间向度的连续体。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学家英格里希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性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的确,心理健康既是抽象的,即建设内心的积极力量、追求内心幸福的状态;又是具体的,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人格完整、社会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潜能。
(三)反省与心理健康的深层契合
反省作为实现人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它既是实现心理健康的“起点”,也是实现心理健康的“关键点”。自我反省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关于自我的正确概念,增强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对困难或问题的信念,坚定克服不良问题的意志;能够增强大学生有效管理和调控自己以及他人情绪的能力;使自己的观念灵活性增强,在对待各种不同心理问题或社会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全面考察,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心理健康在反省中的实现维度
(一)以自我认知为起点:明确位置和观念、树立信心
自我认知是完善自我的开始,是准确定位、明确价值观、树立信心、实现心理健康的起点。人是社会中的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首先应当认识自己的位置。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辩证的看待自己,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努力发现自身优点,挖掘自身潜力。乐观、自信的心态源自于对自我的肯定。自信是正能量的附加,积极面的展现,这对于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实现至关重要。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去向,自我认知的目的,就是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态度,并确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以情感体验为基石:调控情绪、表达情感
反省既是对自我情绪的认识,也有助于指导情绪的调节。它的目的主要是管理情绪体验和行为,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使情绪处于正面的、相对平稳的状态。对于情绪、情感的有效调节只是实现心理健康的一个方面,适当的情感宣泄与抒发更有助于心灵的澄清和完善。宣泄和抒发本身就是排解或释放紧张情绪的过程。每个人都渴望时时如意、事事顺心,然而生活可能会面对疾病的纠缠、追求的失落、奋斗的挫折、情感的伤害、学习压力等,不良情绪体验油然而生。反省的力量就在于通过体验内心的失落,使自己有意识地通过言语或行为进行调节、疏导和释放。这种情感的输出方式可以使内心更加宁静和谐。因此,在反省基础上的宣泄与表达,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实现。
(三)以健全意志为导向:培养自觉、果断、坚持、自制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并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健全的意志表现在心理活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罗伊斯曾经说过,意志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生活,它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并且是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支柱。对自我意志的反省,其实质是对自己意志力的体察,发现自己在意志上的薄弱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
(四)以社会实践为场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集中体现在人际交往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一个人社会适应性的最重要表现,或者说社会适应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体现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人际交往圈子窄,缺乏基本交往技能,自我封闭与自傲或自卑心理过重。这就要求一个人必须具有乐群性、合作性和信任感等倾向,而且还必须具有持续应对外在人际压力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大学,对人际关系的反省显得尤为重要。
三、心理健康在反省中的实现途径
反省作为一种自主的、能动的活动,一改往日通过传统课堂教学互动实现心理健康的模式,将学生作为现实主体自主、自为地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在人本教育理念下,教师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权,通过自我反省,实现心理健康。这是一种信念的转变,一种情操的提升,也是一种行动的落实。
(一)自我评价练习
自我评价是一个包含社会行为准则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过程。自我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与人格的和谐。
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首先要培养自我评价意识,良好的自我评价意识是实现心理健康的开端。自我评价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很多学生放弃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使其在学习中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其次是制定得当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要体现自我比较,淡化个体间比较,注重评价标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克服自我评价的负面效应,对自己作恰当的评价。再次应建构起自己的评价结构,才能对自己做全面客观的评价。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作为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和位置,即自我位置以及个人所具有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即人生价值。自我评价练习的价值就在于使自己在否定中更新,在扬弃中发展。
(二)关键事件分析
关键事件分析法是由美国学者福莱?诺格(Flanagan)和伯恩斯(Baras)在1954年共同创立的,其原则就是选择生活中的重要的、关键的事件,由事情本身出发,转化为自我内心的思考。首先,识别关键事件(起始环节)。关键事件的选择必须满足几个要求:第一,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而不是偶尔出现的行为;第二,这些事件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即其影响是持续性的;第三,该事件对自我的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然关键事件的寻找和识别并非易事,它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的记录自己的重大事件,缩小寻找范围。其次,识别关键事件后,要对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过渡环节)。再次,关键事件的分类、归纳、总结(关键环节)。关键事件并不是一个事件,有可能是多个事件,而且每个事件的特点和表征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进行归类和总结。关键事件的表述要言简意赅、准确、清晰。最后,关键事件的分析(核心环节)。分析的过程就是对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关影响进行分析,最终落脚点是对人的分析与评价,使个体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三)记日志或写回忆录
一、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今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的交往需求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且十分强烈,但由于中学生自身成长过程的特点及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不够,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
(1)认知障碍。这点表现得较为突出。因为社会阅历有限,中学生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认知上容易片面,同时,他们常以理想的自我确定择友标准,一旦与理想不符,往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2)情感障碍。中学生由于情感丰富、变化快,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和不重视客观,冲动时说话做事不计后果,导致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
(3)人格障碍。一般而言,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大容易交到朋友,活泼外向的学生则常常朋友成群。有些学生人格不健全,动辄发火、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甚至想找同学打架,或者自我陶醉,常常觉得受了委屈。还有一些同学表现出自私自利,严以律人,宽以待己,为人不正派,脏话连篇,不尊重他人等,这些都较容易引发人际冲突。
(4)能力障碍。生活中,不少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如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或南辕北辙;向往异性之间的交往却常常把握不好“度”,如此等等,阻碍了中学生交往的顺利进行。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2.平日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极深极广,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是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特别是高中阶段,社会、家长、学校的高期待使家长、学校自觉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妨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如不及时引导,将发生逃学或辍学现象。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纠纷、父母离异等造成孩子的迷茫与抑郁;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的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教师需做的工作
1.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念。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教师的唯一工作是帮助学生成功。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心理工作时要依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要对症下药。学生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一般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多属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要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设立合适的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目标要求,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加他们成功的心理体验,分享满足的心理感受,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弥补自信心丧失的心理创伤。同时,教师在设立目标时应注意目标的层次和具体化,因为有层次的目标会使各类学生都有成功的机遇和体验,具体化的目标可使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在初始阶段就能体验获得成功的感觉,从而有信心逐步承担起更困难的学习任务。
2.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尤其是学习中的自我鞭策能力。自我教育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学生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到自我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一方面,坚持悦纳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愉快地接纳每一个学生,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悦纳情感,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将心理活动与行为效果紧密结合,学会总结学习失败的教训和进步的经验,增强自我约束、监督和调控能力,促进学习不断进步。
3.要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中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开始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完善。学校是他们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对其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自我评价都有显著影响。中学生虽不再像小学时那样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但是作为学生心目中权威形象的教师,其一言一行仍会在学生心中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对知识不理解、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这时学生如果能积极面对,在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后其学习自我评价会随之上升。相反,如果遇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责怪自己,甚至想要逃避,听之任之,那么问题不但不能得到解决,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也会降低。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方面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善于以积极的方式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其自我评价会越来越好,相反,那些遇到问题常常进行消极处理,经常自责的同学,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自我评价也会越来越低。而自我评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帮助、指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减压。
关键词:心理健康;人格;目标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础,在家庭、社会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幼儿有时表现出抑郁、烦燥、恐惧、自私等不良心态。针对幼儿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我园开展了心理健康课题《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研究》的试验。
一、研究背景
3―6岁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与否将与他们的认知、情感、个性、道德发展、社会适应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就目前社会现状看,现在的儿童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霸道、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及合作交流意识和自控能力等问题,不少儿童存在着种种心理偏差。如:攻击、胆怯、多动、孤僻、吮手指等,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过程、方法、基本内容和形式
()制定目标。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问卷调查及行为分析,对幼儿发展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幼儿的自我意识因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其中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是3-4岁;自我体验是4周岁左右,自我控制是4-5岁。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特点,分别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
(二)基本研究方法。
1.多种方法兼而有之,主要以行为研究为主线,综合运用实证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2.研究中用整分合的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渗透,在目标活动内容、方法等方面设计既有整体有机结合的思考,又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恃点。
(三)研究形式。
1.开设较为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充分挖掘各学科教育内涵,使幼儿在各学科教学和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均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
3.通过个案记录和个案研究,加强个别幼儿的辅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搞好活动区、活动角,为幼儿创设自由发展和交往的空间,引导幼儿在交往中认识自我,了解别人。
5.开发利用家长、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6.开设“心灵小屋”,把心中的小秘密讲给老师。
三、 研究内容
立足“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对幼儿自我认识、自我的态度、行为的调节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心、自信心、自卑感、自制力、独立性等。
四、 具体措施
()建立心理教育工作体系。为了有效地开展心理实验研究工作,我园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各班班主任,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心理特点,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一系列的有关制度,使之常规化、制度化、序列化。
(二)狠抓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心理教育和自
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因此,我们首先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聘请心理学专家定期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指导我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购买了大量心理健康书籍和教学软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规范教师的言行。将每月第四周定为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周,为教师创设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氛围,每月一次心理健康信息征文活动和观摩活动,达到资源共享。
(三)与各学科有机结合,在一日活动中展现自我。要求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幼儿充分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如:在培养幼儿“关心他人”这一主题中,通过让幼儿演唱,表演《小娃娃跌倒了》,让幼儿既有机会展现自我,又通过表演获得关心帮助和被帮助的愉悦心情。在教与学中充分体现尊重、理解、信任。
(四)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精神氛围。教给幼儿一定的交往手段和技能,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并逐渐学会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技能。教师深入幼儿家庭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对个别幼儿进行跟踪调查,针对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每个班开设“家长信箱”,利用“心连心卡”的形式,每周与家长至少交流一次,把幼儿的点滴进步、好的表现及对幼儿的希望用激励性语言写在心连心卡上,缩短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幼儿增强自信,唤起自尊。
五、研究的结果
()教师的变化。
1.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观念从理性转到具体行为上,起到了质的变化。针对幼儿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心理辅导内容安排,还编了各类心理健康游戏等,丰富了教育内容。
2.指导幼儿能力提高了,心理健康是多种行为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整体性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幼儿日常生活、游戏等结合,才能获得主效益。因此教师在制定各类目标时,能将教学活动中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
这次调查采用2011年自编的《全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问卷。此问卷经过2009年使用,课题组普遍感到问卷调查结果与最初假设和座谈的情况高度吻合,证明其信效度均可靠。全部定稿问卷包括99项测题,共分成思想政治、基本道德、心理健康、德育环境、热点问题等五个维度。心理健康维度主要从一般情绪状态、自我评价、人际交往、意志品质等方面考察。
本次调查对象总体为全国初二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选取了江苏、山东、湖南、河北、四川、甘肃6个省份,包括12个市区和2个县城,最终共抽取32所中学、5167名学生。为了保证取样的代表性,采用四阶段、有目的、分层、整群抽样。为了保证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调查指导语的一致性,课题组聘请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2个研究生作为调查员,在调查前进行了专门培训,并且每人配备一份调查员手册备查。采用SPSS for windows11.5版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一、调查结果
1.中学生的一般情绪状态、总体心境。
中学生的总体心境主要通过学生生活得是否愉快来考察。当问中学生“你生活得是否愉快”时,回答“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分别占28.1%和47.5%;“不太符合”和“不符合”的分别占18.5%和5.9%,这表明多数的中学生生活得很愉快或比较愉快,有两成半的中学生生活得不太愉快或不愉快。经卡方检验,中学生生活得是否愉快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及城乡差异(P
烦恼状况。虽然中学生的总体心境是好的,但他们也有烦恼的问题。近九成的中学生有烦恼(89.5%),没有烦恼的占中学生的一成多(10.5%)。中学生感觉最烦恼的问题的排序是:学习紧张压力大(46.8%);父母对我期望值太高(23.7%);同学中没友谊(6.9%);家庭气氛紧张(5.1%);家庭经济困难(3.7%);各种课外学习班太多(2.5%)。学生最烦恼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压力大、父母的期望值高、同学中没友谊。主要还是集中在学习方面、与父母关系方面和交友方面的问题。经卡方检验,中学生最烦恼的问题城乡、年级、性别差异非常显著(P
2.中学生的自我评价。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快速发展阶段,而自我评价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他们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并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当问中学生“你如何评价自己”时,回答“我真棒”的占28.1%,回答“我还行”的占64.5%;回答“我不行”的占7.4%,这说明中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绝大多数是适当的,但有不到一成的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不高,自信心不强。经卡方检验,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明显的年级差异以及性别差异(P
3.中学生的交往状况。
中学生的交往情况从好朋友的数量以及交往方式两方面来考察。(1)中学生好朋友的数量。当问中学生“你的知心朋友很少”时,回答“是”的占46%;回答“否”的占54%。中学生的交往情况总体不容乐观,中学生交往广泛,有多个知心朋友的占五成多。近五成的中学生知心朋友很少,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经卡方检验,中学生的“好朋友的数量很少”具有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P
4.中学生的坚持性品质发展状况。
我们从坚持性考察中学生意志力发展的状况。中学生的坚持性是通过遇到难题时的表现来考察的。当问中学生“你下决心做一件事情时,是否会因遇到困难而难以坚持到底”时,回答“经常这样”的占13.3%;回答“有时这样”的占48%;回答“从不这样”的占38.6%。可见有六成多的中学生做事情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到底,表现出较强的意志力。经卡方检验,中学生的坚持性在城乡、年级、性别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P
5.中学生的独立性品质发展状况。
中学生的独立性是通过遇到难题时的表现来考察的。当问中学生“遇到一道很难的数学题,你会怎样做”时,回答“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的占20.9%;回答“自己先想再问别人”的占55%;回答“问老师、同学”的占16.5%;回答“放弃不做”的占7.6%。可见,大多数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有近两成半的中学生的独立性有待提高。经卡方检验,中学生的独立性在城乡、性别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讨论分析
1.多数中学生生活得很愉快或比较愉快。
七成半的中学生生活得很愉快,两成半的中学生生活得不太愉快或不愉快;有近九成的中学生有烦恼。
在我们的调查中,城市学生在“学习紧张压力大”、“各种课外学习班太多”两个方面的人数高于农村学生;高二年级的“学习紧张压力大”、“父母对我期望值太高”的人数要显著高于初二年级。这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关。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有的学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目前不少学校的中心工作仍然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核心,所有的工作围绕升学进行,由于高二年级学生即将面临高考,不断加班加点、上课外辅导班、题海战术,不但使学生身心疲劳,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城市的中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父母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也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调查表明,母亲文化程度越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学习压力越大,家庭气氛越紧张。有的家长往往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不但给子女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造成子女的心理问题。
2.近一成的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过低,应引起高度重视。
有的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偏低,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性别特征有关。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评价往往容易受到他人评价、学业成绩、身体等各方面的影响,中学生如果学习成绩不好,总要受到家长的批评与指责,体形和长相不好,容易导致自信心不强,自我评价偏低。男生的生理和心理成熟较晚,因此更容易出现自我评价偏低的情况。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更易出现许多困惑,而出现自我评价偏低的情况,因此初中生的自我评价要低于高中生,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
3.有近五成的中学生知心朋友很少。
多数的中学生交往方式是积极主动的,三成多的学生交往比较被动,甚至不愿与人交往,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中学生的知心朋友少,除了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外,还与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个性特征有关。学生自我评价高,交往就会积极主动;自我评价低,交往就会被动甚至不愿意与人交往。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别人,有的学生老成世故、缺乏真诚,不能正确地对待同学和朋友,使别人不愿和他交往,因此中学生易出现知心朋友很少的现象。中学生的交往被动可能与青春期学生自我封闭的特点有关。青春期的中学生内心极其丰富又充满冲突,不愿向别人吐露心声,又渴望别人主动接近自己、了解自己,体谅自己内心的苦恼与冲突,并且帮助自己,因此交往比较被动,在这种心态下也不会有知心朋友。
4.中学生的坚持性有待加强。
调查表明,有近四成的中学生坚持性不强。中学生的坚持性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父母溺爱、放任,不注重给孩子创造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孩子刚刚遇到问题,不是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而是包办代替或者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能坚持到底,甚至半途而退,不但不能形成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而且会形成学生不良的习惯与品质,甚至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高职高专;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需要与渴求,心理健康素质与能力对成长中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创业与人生中的不可或缺和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丰盛餐桌上一道营养美味的大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发展得到了学生、老师、学校和教育部门,乃至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但也给我们的心理课程建设尤其是心理课堂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不得不激起新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 心理课堂特性与现代教学观念描述
1.整体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在内容设计、目标设置、评价指标等方面,不仅涉及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包含学生建构经验的活动和经验的增长,知、情、意、行的统一。
2.动态平衡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把握好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活动建构经验之间的平衡,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3.体验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应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借助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促使其去探索、体会和感悟,从而促进其反思自我,建构自己的经验,提升其心理品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目标---自助。
4.生活性
在心理健康课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选取学生自身或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教学材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即充分体现出生活性,学生们往往会对此十分关心和感兴趣,将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自主认知、体验、反省来提升其心理品质。因此,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的主
题,应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后又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其心理品质。
* 好的心理课堂教学的标准与学生课堂心理需要反馈调查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或者叫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
在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处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好的心理课堂必需包涵如下内容与环节,也是心理课堂教学的标准--
一. 心理教学目标明确,心理特色明显专业;
二. 心理知识讲解适度,心理技能训练到位;
三. 心理活动设计合理,心理体验恰到好处;
四. 心理参与全员受益,心理感悟心灵放飞;
五. 精彩开头满意收尾,旋律优美节奏分明;
六. 亮点突出前后呼应,气氛和谐效果良好。
在调查问卷归纳的第7主题项目的选择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对心理课堂的团体实训的教学方法最受欢迎有5种,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心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比较实用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法。
* 高职高专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与提炼
一.心理课堂专题游戏法
心理课堂专题游戏法,是在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针对要学习和训练的心理知识技能,设计和选择相关的简短的游戏,为突出主题并为主题服务的教学方法,游戏的内容应该是心理专业性强,心理特色浓,目的是让学生在主题心理得到体验与感悟,形式上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可以分为群体游戏,小组游戏;表演示范游戏,对照PK游戏。游戏要有设计准备阶段、实施体验阶段、感悟交流阶段和总结提炼阶段。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
二.心理课堂主题角色扮演法
心理课堂主题角色扮演法,是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为心理主题设计一个或几个生活与交往情景,让学生去扮演特定的情景人物角色,通过表演者对情景人物的矛盾激化与化解的内心表白、情景对话与行为表现,来引起学生的共同情感共鸣,从中体验、感悟心理成长历程,学会心理调节与自我提升,这种方法的设计与实施,要求了解学生,正确选拔角色扮演对象,并让扮演者对主题和表现目标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老师要渲染人物表现与作品意义,以达到为课堂心理训练目标的和谐完成。
三.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
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是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常用团体心理拓展训练,要求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团体参与,团体拓展,全员体验,全员受益。团体心理拓展可以设计成为团体同一性参与活动,也可以设计成为团体多向性参与活动。同一性是所有成员都做同一样的活动,比速度,比正确,比标准,比效果;多向性是分配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步骤,比反应,比技巧,比协调,比创新。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要严格控制纪律和时间,要注意团体活动后的讨论、总结与提升。
四.心理课堂心理测试自我评价法
心理课堂心理测试自我评价法,是穿插在心理课堂中用于学生自行测试与评价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的心理团体训练方法来说,此方法在课堂上表现为比较静态,让学生自己动笔动脑,回忆自己以往经验、表现和实际情况来完成对表格题写与选项,在老师的指示语与暗示下顺利完成,因为是群体全员同时参与完成,它也是心理课堂团体实训的一种相对安静的教学方法,很多心理课堂不可或缺,而且效果很好,学生测试完先自行评价或与小组分享,然后老师引导性解读一些典型个案或者挑选个别例按分析讲解,达到教学心理训练目的。
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能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与有效学习、和谐交往、快乐生活、成功创业与幸福人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我们力图通过不断实践试验,探讨、总结与提炼出心理课堂团体实训的科学实用、学生喜欢、课堂活跃、教学轻松、寓教于乐的灵活多样与趣味盎然的教学方法与形式。让知识更有趣,让学习更期待;让气氛更活跃,让学生更可爱;让课堂更轻松,让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比较理论;女性;盲目减肥
在西方国家,对于身体意象及减肥行为的研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如社会学、心理学、媒体研究和临床学等多个学科对减肥的影响因素及效果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分析,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从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比较理论对女性盲目减肥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
2014年,美国《读者文摘》杂志全球首个瘦身查询拜访,全球16个国度的1.6万人参与。数据表明,中国人中37%的受访者都暗示曾或正在减肥。《2013年中国网民健康体重调查报告》指出,受调查的中国女性中有38.7%超重,49.3%的女性表示过去五年里体重有增加,72.4%的女性因为肥胖困扰产生体型担忧而有过或正在进行减肥行为。另外,在国内学者2013年的研究中表明,在自我评价时认为自已体型具有肥胖倾向的人中,一半以上的人作了偏重的评价。特别是在对自已体型评价为“稍胖”的人中,91.3%的人本来就属于正常体型的人,而自我评价为“太胖”的人中,66.7%的人本来就具有正常体型。因此,可以这样说:近几年来,虽然中国女性肥胖比例有所增加,但把自已体型评价为具有肥胖倾向的人正在不断地增多,其中多数人具有偏大评价自已体型的错误认识。正是因为女性的心目中形成了“瘦体型”的形象,认为“修长的瘦身材”才是最美丽的,而忽视了人体健康中的合理结构和成分的因素。
女性减肥行为的社会比较心理机制
(一)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和自我满足的社会比较动机
社会比较的类型有三种:上行比较、平行比较和下行比较。上行比较是指个体与优于自己的他人进行比较,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平行比较,当现实生活中没有客观标准,没有直接手段,个体想要了解自己的观点和能力时,会与自己观点和能力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这种比较就是平行比较。下行比较是指将自己与比自己差的个体进行比较,以此来维护自尊和主观幸福感[2]。
当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价时,一种自我完善的动机促使个体进行上行比较。上行比较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评价。研究表明,关于身体的社会比较倾向于向上比较而不是向下比较,向上比较会降低个体的自信,从而产生吸引力降低的感觉。上行比较发生时,个人以一定方式与别人比较谁更优或更好。从而,个人得到一个更高标准的评价,自我评价就发生了。当女性在身体意象的上行比较中发现更好更瘦的形象,对自身身材标准要求就提高了,当她为此而产生减肥行为时,自我完善就发生了。
社会比较过程是个自动化过程,十分普遍,而且难以引起人们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将自己与媒体中的理想形象进行比较时绝大多数没有意识到这个过程的发生。此外,即使有所意识,也可能由于社会期望效应而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很多女性的减肥动机,并不是因为自己身体肥胖而必须得减肥,只是因为身边人身材都消瘦但还都在减肥产生的一种从众心理,迫于不想成为唯一那个与众不同的而和她们保持一致。特别是大众媒体的介入,在主流媒体铺天盖地宣传标准美人身材的同时,较强的社会比较动机越来越根深蒂固,对“理想”身材的向往,产生了盲目减肥的行为。
(二)社会比较的人格倾向
Gibbons 和Buunk(1999)首先提出了社会比较倾向(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的概念,即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人格倾向。社会比较倾向性高的个体经常将自己和他人做比较,容易受到社会比较的消极影响。
社会比较倾向性高的女性容易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也更容易受到社会比较的负面影响。在与理想身材女性进行比较后,社会比较高的女性身体意象更消极,这可能是因为发现自己的体型和理想身材女性的差距后,社会比较高的女性更容易激活糟糕的自我。
有研究者认为,自卑因素是减肥者的深层动机之一。如姚学进的研究结果显示,减肥经历对女性心理健康有着不良的影响,其中减肥群体心理健康因子中强迫症状、焦虑、敌对、人际关系敏感4个因子均高于普通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减肥者敌对因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高,为25.5%;其次为抑郁因子(22.8%)、躯体化因子(18.8%)。这可能跟减肥者过度关注自己的体型,认为他人也不满意甚至嘲弄自己的体型,从而对他人产生敌对心理;此外,对自身的不满也增强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导致了心情抑郁。为了减少情绪上的痛苦,取得自我满足和认知协调统一,盲目减肥行为也就产生了。
关于盲目减肥的建议
(一)改变对减肥的态度
改变女性对减肥的态度,对于确有体型偏胖客观现象的女性,要科学引导其正视肥胖的客观存在,多渠道了解肥胖的有关知识,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对于体型正常却盲目跟风减肥的女性,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呼吁社会媒体等不要助长减肥之风,对瘦的把握有度,认识到“我很健康,我不需要减肥”。
(二)调适自己的心理情绪
减肥者心理情绪的稳定程度是减肥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减肥者需要调理好自己的心情和情绪。首先需要了解减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它可以让人变美,可以让心情更加健康愉快,并且坚持减肥是对人强大意志力的一种考验,是令人敬佩的行为。其次减肥并不完全都是痛苦的情绪,它也可以使人在完成阶段目标时体验到成就感,以及在减肥成功时可能会感受到自我实现层次的体验。
(三)改变行为
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减肥效果与持续的时间存在着高相关,研究中50%以上的被试减肥持续时间都少于两周,这导致了采取运动法和节食法减肥均未收到显著的效果。这些都表明减肥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不仅要有减肥的毅力,还需要制定一个减肥计划表,科学的、合理的实施减肥计划,并不断地坚持。
总结
由于社会文化影响,女性盲目减肥行为影响因素中有一些非理性减肥心理,本文试图向她们宣扬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减肥方法,以帮助那些深受“骨感美”毒害的女性的走出“骨感”的误区,正确看待身体意象,还她们一个健康的身体以及心理。
参考文献
[1]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刘郁.年轻女性:疯狂减肥的深层心理因素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9.
[3]高德顺,陈海涛,丁洪祥.关于青春期女性减肥的调查研究[J].学园,2014.
[4]孙海婷.女性减肥行为及其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
关键词:中学生 自我评价 体育教学
学生的自我评价已成为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能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自己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有助于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真正体现了评价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自我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自我评价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一切行为、所有伴随行为而发生的心理现象,如对体育知识传授的认知、体育态度、学习和锻炼的动机、兴趣、需要、情绪、意志,性格、能力,无不受到自我意识水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不但直接影响其行为,而且由于这种看法对其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而会对行为产生广泛的影响。自我评价是指人对照目标积极主动地在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阶段性评价,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程性评价的一个方面。在心理学中,自我评价属于自我意识中自我认知的一个方面,它既是自我认知的一种手段,又是是个体影响自我乃至影响发展的一种手段。自我评价包括人对自身外貌、能力、行为、品质和需要、动机与目的的分析、认识和所持的态度,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形式之一。个体通过自我评价能够对自我和个性发展进行主动的自觉的自我调控,促使自我和个性向理想的方向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两个重要的区别,因此产生了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评价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特点。
1、即时性。
体育教学中学生一个技术动作做的怎么样,教师可立刻对学习效果做出评价,而教师的评价又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具有即时性。而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要到考试时才能知道,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滞后性。
2、表面化。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活动都展现在全体同学面前,体育教师及其他同学对某个学生的评价常常是直接而又公开的,这也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呈表面化特点并伴随有强烈的情感体验。
由于上述的两个特点。一方面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将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在成功的反馈中获得,增强学习的信心、强化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体育教学中即时而又表面的评价容易使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感到自卑,学生身体形态的优劣在体育课上是最明显的,有些学生因身体形态的原因在同学面前做动作,会有意无意地造成学生的心理伤害,使学生逐渐害怕体育课,逃避体育课。
三、提高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确定评价的内容和维度
对学生学习体育课成绩的评定,主要内容包括体能类(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技能类、学习态度与行为以及合作精神与情意表现四个方面。根据体育教学对象间的关系,确定学生对学生、教师对学生、学生自我三个不同的基本维度进行评价,体能类和技能类占分值(60%),学习态度与合作精神占分值(40%),而评价维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占60%)主要通过对学生体能和技术评定,使教师了解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同时,控制整个评价活动,掌握主动权,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占20%),通过学生的互动与评定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关心、互相了解,主动观察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鼓励学生发扬协作、共进的学习风气,在互教互学中,使学生建立善于交流与沟通的人际交往意识,并在考核过程中,逐步掌握正确的评价技能,提高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自我评价(占20%):素质教育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综合评价时,除了考虑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外,还安排了学生的比例,目的就是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克服被动和盲目上体育课的消极学习态度,掌握客观自我评价的方法。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是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关注,学生评价应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采用观察、谈话、询问、讨论、提问、测试等方式进行,中小学体育课时有限,每位体育教师又要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要将学生的经常性的形成性的评价加以记载,尽可能地对所有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实施日常的形成性评价。
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需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定性评价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等,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简要加以描述,这是定性评价。但是定性评价工作量大,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定量评价比较标准,便于实施等优点,如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体育能力测试和体能水平测试,按照分项的权重进行分值计算,以获得各个评价项目的数据,并评出相应的等级或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