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9:06
序论:在您撰写生产管理流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系统基于局域网环境和VS2008平台开发,采用C/S模式设计,管理者与作业人员分别操作服务器端与客户端。服务器端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业务管理者搭建可扩展的任务信息库和工作人员与数据之间的数据管理层。同时,为管理者提供可视化任务管理、任务统计和资料归档入库服务。客户端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作业人员在管理者搭建的框架下高效规范地完成数据传输、查询、反馈、统计等工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从接到新任务开始,业务管理者通过任务设计模块新建任务、设计任务流程,配置各流程对应的工作目录,利用服务器端任务管理模块分配任务(这些信息将被记录在服务器数据库中);作业员通过客户端任务管理模块访问数据库查看本人的任务,下载所需数据资料,汇报进度,提交测图成果,填写任务信息,实时查询业务相关信息(如接边图幅信息、整体任务进度);任务结束时,可通过统计模块完成各项业务统计,通过数据导出模块导出任务信息供入库归档使用。通过管理者与作业人员的交互操作,可以更新完善任务信息库。基于任务信息库的可视化业务管理工具可以提高业务统计、资料归档入库等业务工作自动化水平,降低生产过程中人员之间沟通协调的频率。基于工作流程的数据传输机制,可提高数据传输效率,规范资料成果管理。通过建立任务信息库、数据传输与管理机制和可视化任务管理工具可以为遥感生产管理建立一套规范、高效的工作流程管控体系。
2可扩展任务信息库的设计
遥感生产涉及的工作流程较多,工作流程差异较大,因此,本文将遥感生产任务虚拟化,每个任务由若干虚拟工作流程以“搭积木”的方式组成,其具体形式可根据任务特点通过任务设计模块(如图2所示)编辑实现。以常规测图任务为例,管理者可通过系统设计其工作流程为空三加密、内业采集和编辑,也可以根据需要增加DEM,DOM制作流程。虚拟工作流程从任务样式、人员组织、数据传输、资料管理等方面模拟实际工作流程,每个虚拟工作流程对应一个物理文件夹,存储该流程下的任务列表、任务样式以及任务的进度(如图2所示)。不同工作流程对应的任务样式也不一样(如内业编辑要比内业采集多一道质量检查工序),为了灵活描述工作流程的详细信息,系统以任务模块为生产过程中最小任务单位,若干任务模块和属性模块构成工作流程信息文件(如图3所示)。任务模块中包括八个参数:任务模块名称、任务名称(图号)、作业人员、部门、当前状态、工作量、分配任务日期、提交成果日期。属性模块中包括两个参数:属性单元名称、属性。任务模块和属性模块的数目、顺序视工作流程特点而定,可详细亦可简略,其具体形式可通过系统的流程设计模块编辑实现。系统采用任务、工作流程及任务模块三层结构模拟遥感生产任务,能够准确地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工作流程和任务模块均互相独立且可自由编辑,管理者可根据任务特点,灵活设计或编排工作流程和任务模块。这一设计使系统具备了良好的扩展性,适用于多种类型遥感任务。
3基于工作流程的数据传输机制
遥感任务生产过程中经常涉及数据传输,作业人员通过与管理者沟通获知生产数据、软件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路径,各自访问局域网服务器上传下载相关资料。但人工操作的随意性大,管理者对资料管理的思路也不同。随着数据急剧增加和人员岗位变动,局域网服务器上的数据量达到数十TB,其顶层目录上百个,包括多期影像数据、中间数据、成果资料、技术文档、个人资料、相关软件等,数据传输和资料管理效率低下。
3.1遥感生产的数据管理层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工作流程的数据传输机制———建立数据管理层(如图4所示),控制用户的操作权限;提供“任务—工作流程—数据”三层结构的数据导航;根据作业人员的任务信息搜索和罗列相关资料供快捷下载;提供成果提交快捷通道等。
3.2数据管理层的实现
要建立上述机制,需要建立流程与资料的对应关系并将其可视化表达。在任务设计阶段,管理者创建工作流程后,将相关资料拖放至任务设计界面即可与该流程建立对应关系(这一对应关系被保存在工作流程信息文件中);系统的数据传输模块类似windows资源管理器,以被选任务的工作流程为导航,选中工作流程后可以在界面上操作与之关联的数据,用户权限不同,可使用的功能也不同;客户端任务管理模块为资料传输提供了快速通道,系统通过用户选择的任务单元(图幅编号)分析对应的工作流程,在其关联的资料中查找任务单元相关下载资料或上传目录供用户下载资料或提交成果。在遥感生产中引入数据管理层,对数据资料整理、分析,为数据传输提供数据导航、权限控制和自动分析服务,可规范数据传输机制、提高传输效率。工作流程与数据资料的关系是虚拟的对应关系,并不是转移数据资料到工作流程下,与现行工作模式并行不悖。
4可视化任务管理模块的设计
4.1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基于遥感任务信息库和第三方表格控件Spreadsheet开发,以电子接图表为核心,为管理者提供信息化管理与协调服务(如任务分配与审核、浏览进度、图幅查询、业务统计、资料入库等)。其设计原理是:根据工作流程下的任务单元(图号)生成电子接图表并显示于表格中;通过任务信息库查询任务单元的详情和进度并显示于对应表格,不同颜色对应不同的进度;单击表格选中任务单元时,表格下方可显示其详细信息;通过编辑任务单元的详细信息可动态更新任务信息库;基于任务信息库可实现任务统计和资料入库等功能。基于电子接图表的任务管理模块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由多个同比例尺图号生成电子接图表是实现可视化任务管理的关键算法。其设计原理是:从一组图号中分析图号的比例尺和图幅范围;根据图号图幅范围计算测区边界;计算测区边界内所有该比例尺图号并筛选出任务图号;以二维数组的方式记录任务图号在测区范围内的位置信息;将任务图号按照计算的位置信息显示在表格中并与任务信息库关联。这样就实现了实时更新的电子接图表,任务的整体进度和细节信息均一目了然。
4.2客户端
客户端主要为作业人员提供信息化管理与协调服务(任务管理、资料下载、成果提交、相邻图幅进度查询、信息反馈等,客户端任务管理界面如图5所示)。其设计原理是:基于任务信息库和作业人员登录信息,查询作业人员的任务单元详情;分析所选图幅的接边信息和进度;提供资料下载和成果提交的快捷方式。相邻图幅的进度查询是生产中实用的功能,计算某图号周围八个相邻图号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算法,其设计原理是:分析图号的比例尺;在八个方向上修改图号的行列编号;根据图幅分幅的规则分别纠正八个方向的图号名;查询任务信息库获取相邻图号信息并显示。
5结束语
[关键词] MES 流程型企业 生产管理信息化
流程工业(Process Industries)主要是指化工、炼油、冶金、造纸、电力等原材料加工和能源型企业,其特点是对生产原料伴有化学、物理、相变等反应、变化过程的连续加工,通常需要严格的刚性过程控制和大量的资本投入。用高效率的信息化方案和成功的策略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已成为流程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大多数流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已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如基础网络建设、管理软件的应用(如ERP)、办公自动化(OA)等。这些系统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积极变化和明显效益。但是,它们的应用往往集中在经营方面,管理软件系统与生产系统相脱节,实施了的一些信息化项目难以真正在工厂层中使用,企业管理层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和困惑:生产计划下达后,无法在线跟踪实际生产情况;无法及时、直观地了解生产现场的运行情况;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抄来的报表数据是否准确,以及依据这样的数据,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多套控制系统各自独立,形成信息孤岛,如何统一规划全厂资源等。
根据流程工业生产管理的特点运用有效的生产管理信息化手段,是解决好上面出现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MES(制造执行系统)在流程工业中的运用为企业实施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提供了可行的框架,有助于加深对发展生产过程建模的理解。
一、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与MES功能的重合
1.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流程工业以稳定、均衡、高负荷、安全、低能耗和少污染为目标,调节手段主要是保证工艺过程参数保持在最优状态。针对流程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流程工业的生产管理信息化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严格的、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流程行业的设备管理不仅是包含设备档案,设备维修计划,资产折旧等方面,还要能在线检测设备状况,准确分析设备停机原因,发现潜在隐患,真正做到预防性维护,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2)生产过程中全面的质量监控与跟踪。流程行业对于质量要求非常高,信息系统需要做到在线检测、实时参数分析,跟踪生产产品的主要参数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造成质量波动的原因,有效提高产品品质。
(3)生产过程管理监控。流程行业的生产过程基本是连续进行,因此准确掌握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实际生产情况非常重要。只有对各装置的生产参数,运行状况准确跟踪,才能保证生产计划的有效执行。这对信息系统提出了实时数据采集和生产过程展现的要求。
(4)动力、能耗的严格管理。流程行业生产过程中,动力消耗非常大。只有准确掌握各车间生产过程中的动力成本,才能准确掌握实际生产成本,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5)优化控制。自动化的发展已不仅仅是对生产装置进行控制,还要求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使生产执行与计划紧密联系,提高生产效率。
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将生产信息和经营信息有效集成,信息系统必须贯穿企业经营计划和生产调度层,实现生产信息的共享。管理系统(如ERP)指定计划,检查经营结果。生产管理系统提供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并进行处理,实现商业智能与生产智能的融合,最终构成企业智能。
2.MES的任务和功能
MES的任务是根据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充分利用车间的各种生产资源、生产方法和丰富的实时现场信息,快速、低成本地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其生产活动涉及订单管理、设备管理、库存跟踪、物料流动、数据采集,以及维护管理、质量控制、性能分析及人力资源管理等。MES汇集了车间中用以管理和优化从下定单到产成品的生产活动全过程的相关硬件或软件组件(Component),它控制和利用实时准确的制造信息来指导、传授、响应并报告车间发生的各项活动,同时向企业决策支持过程提供有关生产活动的任务评价信息。
MES的功能主要包括车间的资源分配、过程管理、质量控制、维护管理、数据采集、性能分析及物料管理等。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发现MES功能和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有很大程度的重合。MES技术是解决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问题的对症良药。
CIMS理论是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依据,而近年来ERP/MES/PCS已成为国外流程工业CIMS理论和产品的主流框架,大有替代Pudue五层结构(决策-管理-调度-监控-直接控制)的趋势。流程工业企业内部物流的控制与管理、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等生产管理活动都在MES层完成,因此MES层的信息集成至关重要,它是流程工业CIMS研究与发展的关键,而实施MES的关键又在于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的解决。
二、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构建
分析流程企业信息化应用,可以将信息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装置层的信息化,即是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如集散型控制系统(DCS)、可编程控制器(PLC)、大型监督控制和数据采集(SCADA)。第二层次,车间作业层,即制造执行系统MES,要实现企业内部集成信息系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提供从接受订货到制成产品全过程的生产数据第三层次:是企业ERP建设的范围,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要包含企业内部业务,还需集成所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企业内部及外部的资源和业务。
在这三个层次之中,生产管理系统位于企业上层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底层工业控制(DCS/PLC)之间,面向车间层的管理系统架起了工厂与办公室之间的桥梁,填补了两者之间的鸿沟,它在整个企业信息集成中承上启下,是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信息沟通的桥梁。MES采集从生产任务下达到生产完成全过程的各种数据和状态信息,优化生产管理活动,跟踪生产过程中物料移动和设备状况,使企业真正成为“智能化工厂”。
从流程工业的发展来看,DCS/PLC的应用已非常普及,自动采集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成为可能,MES通过采集生产作业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并连接ERP系统,对于流程企业信息化起着关键的作用,真正为企业创造效益。
流程工业生产管理系统中,下层生产过程控制(PCS)的实时信息和上层企业资源管理(ERP)的各类信息都在MES层中融合与贯通,并通过信息集成形成优化控制、优化调度和优化决策等的判断或指令,实现流程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均衡、优质、高产、低耗的目标;同时,企业内部物流的控制与管理、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等生产管理活动都在MES层完成。针对流程工业的特点和目前CIMS技术的发展,MES必须采用开放性的、柔性的、可扩展的、模块化的、面向对象和应用的基于知识的体系结构。
笔者基于以上理论,构建了“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图
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该重点解决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信息脱节问题,它可以从ERP系统中获取生产计划信息,实际安排生产;也可以连接控制系统,优化生产过程。同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系统使用,为企业生产调度、工艺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工具。
三、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实施
MES系统涉及到企业生产及其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MES系统不仅是软件问题,也是管理和观念的系统工程。
在规划实施阶段时,应按功能由简到难的顺序:第一步:实现对生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展示;第二步:对采集上传的数据进行深层挖掘,实现停机分析、质量统计分析和批次配方管理;第三步:实施生产调度系统、设备管理、实时成本分析等子系统构建完整的生产管理系统;
实施MES系统的原则是,尽量采用成熟技术,规避风险,最大限度保护企业投资。系统中的模块均可以独立运行,并可以与其他模块无缝集成,灵活组合,因此可以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法,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的总体规划,然后分模块实施,从能够快速见效的模块入手,见效一块实施一块。
在我国实施的CIMS战略中,车间自动化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而实施MES则是提升车间自动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MES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SWANTON B.MES five years later:prelude to phase[EB/OL].amrresearch. com
[2]MESA International .MES Explained:a high level vision [EB/OL]. 省略/ html/ resource. htm
[3]AMR Consulting.Next generation plant systems: The key to competitive plant operation [EB/OL].省略/ plant systems
[4]赵或范玉顺:基于企业建模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实施方法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04,(8): 53-56
[5]任明仑朱卫东等:基于构件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模型[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4(7):1159-1163
[6]李荷华刘亚晖:面向多智能体的流程工业运行任务模型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0): 11-14
【关键词】电力计量中心;生产管理流程;构建研究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计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电力计量中心的工作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用电,还会阻碍电力市场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使电力计量中心呈现标准化的操作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构件一个安全有序的生产管理流程,促进电力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目前的电力发展虽然速度较快,但是电力计量中心的生产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自我探索的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注入更多的先进理念和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改善电力计量中心的生产管理流程,促进电网的建设和电力的发展。
1.影响电力计量的因素
1.1.电力计量设备
电力计量设备是进行电力计量的主要工具,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电力计量结果的准确性。近年来,我国的电力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用电量越来越大,传统的电力计量设备比较落后,在计量上不仅不够全面、不够精确,而且还会损耗大量的电能,为了保证电力计量的准确性,我们在设备的使用上要更新换代,采用新型的的电量计量设备【1-2】。
1.2.电力计量设备的管理与校准人员
电力计量的主要工作人员是电力计量设备的管理和校准人员,他们的操作规范和校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电力计量的准确性。如果电力计量设备的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管理,使设备在安装的时候出现差错,或者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对其进行养护和维修,是设备在使用的时候出现故障,不仅影响了电力计量的准确性,还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其次校准人人员的工作直接关系着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电力数据比较多而且复杂,校准人员的工作也是比较繁琐的,在对数据校准的时候应该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数据的核对,如果校准的数据出现问题,哪怕是很小的问题,都会影响电力计量的精确性和人们的生活用电情况。所以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加强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1.3.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电网建设逐渐朝着跨省市、跨区域的方向发展,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电力计量设备的先进程度和电力工作人员的计量水平,这些差异都会导致电力计量准确性和精确度有一定的差异。比如说北京、上海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计量的设备比较先进,工作人员的技术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在操作的时候不仅保证了计量的准确,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但是西部比较落后的地区设备比较落后,在计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计量方法,计量的水平比较低,这些都给电力的计量带来一定的阻碍【3】。
2.构件安全有效的电力计量中心生产管理流程
2.1电力计量集约化管理
2.1.1采用技术先进的电能表
电能表是显示用电量的工具,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用电和社会发展的用电情况,传统的电能表逐渐老化,不能满足时展的大用电量,所以我们需要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使更加先进、更加完善的电能表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国家也应该采取措施淘汰老化的电能表,安装符合国家用电要求的智能化电能表,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1.2选择合适的电流互感器
电流互感器直接关系着用电负荷,由于各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用电的需求越来越来,为了保证用电负荷的增长和电力的正常运转,一般都选用了大型的电流互感器,虽然保证了供电系统的负荷增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力的计量;其次用电量的多少还会受到季节的影响,比如说夏季的用电量明显多于春季,如果所有的季节都采用同样的电流互感器,那么电力计量的准确性就没有了很好的保证,所以我们要根据用电的多少来选择合适的电流互感器。
2.1.3采用合理的计量方式
电力的计量方式受到线路接线情况的影响,每个用户的线路接线情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都采用同样的方式来计量的话,必然会造成计量结果有一定的误差。比如说我们在对三相三线的用户进行电力计量时,就要采用规定的计量方法,如果使用三相四线制的电度表进行计量的话,就会造成计量数据的不准确和计量结果的差异,从而影响电力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用电。所以我们进行计量检查时要对接线情况进行仔细的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量接线,从而提高计量的精准度。
2.2.电力管理精细化管理
2.2.1建立专人专责的管理制度
电力计量中心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人员都是比较多的,如果没有明确他们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必然会引起计量中心的混乱,所以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比如说严格的分配每一个管理 人员的责任和负责的事项,然后对这些部门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形成一个金字塔的管理形式,建立专人专责的管理制度,使电力计量中心的生产管理逐渐完善。
2.2.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电力计量中心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为其服务,包括知识的不断完善,素质的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的规范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学习。尤其是在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投入到计量中心使用,如果不进行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很多工作人员都无法操作,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影响了计量的准确性。所以把我们需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使更多有才能的人进入电力计量中心工作,保证电力计量的准确性和精确度,从而构件一个完善的电力计量中心生产管理体制。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作为能源行业的重要构成,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随着电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力的定价和计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要想保证电力的正常工作和人们的稳定生活,电力计量一定要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那么电力计量中心的生产管理流程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笔者提出,我国的电网建设越来越普遍,跨省份、跨区域的电网逐渐渗透,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电力计量的方法也不同,为了更好的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我们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分析,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范志夫.电力计量中心生产调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江西电力,2013,37(2):41-43,45.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输送、回收方面的成本。与流通企业相比,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大都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之中,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
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管理研发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五个阶段。在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实践中,达到物流成本管理第四阶段水平的企业不多,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还都处于第三阶段。
在我国,生产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构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并确认了最需要展开的功能成本分析和动态的成本计算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化总体水平较低,许多会计核算方法成为解决物流成本问题的障碍,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仍然存在着困难,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物流合理化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货物卸货、搬运、暂存、包装、资讯、准时配送等方面失控,企业物流专业化技术水平不高,物流不合理,物流运作能力低下。
物流管理水平的低下决定了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较低,组织间交易成本高,物流成本水平居高不下。从物流成本管理经历的五个阶段看,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即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的第一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第二阶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深),物流部门落后于生产部门,物流成本管理远远落后于生产管理。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成本竞争优势的建立。在我国绝大多数生产企业管理实践中,物流成本衡量的计算体系尚未确立,能明确本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的企业少之又少,报表上所反映出来的物流成本仅是向企业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只不过是物流成本的“冰山一角”,因而无法真正了解物流的全部费用,实现物流成本削减也变得十分困难。
(一)现行财会制度和核算方法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时指出,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合现代物流的费用管理,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导致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甚少,存在很大的虚假性。目前,我国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来核算物流成本,企业的“损益表”中没有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准确的计算与分析,无法完整统计物流成本,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无从下手。
(二)物流量规模小制约物流成本的降低
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难以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没有物流业务外包的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物流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并且物流设施和技术落后,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作业为主,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难以开展,物流成本较高。
(三)物流成本横向比较困难
各企业通常是分别对物流成本进行计算和控制的,即各企业是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各企业间无法在物流成本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确切的行业平均物流成本值,难以建立物流成本比较优势。
提升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的思路
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能推动企业物流的合理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企业应当从思想观念上和管理体制上加以转变,研究制定可行的程序和方法,坚持运用系统化的方法综合考虑以得出合理的方案,最终追求总成本的最小化。
在物流成本的控制过程中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将与物流相互联系的各项业务环节组合成统一的整体,并将计算机运用到企业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中,从系统整体出发,互相协调,为客户、本企业内各部门提供最佳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一)优化物流流程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应从优化物流流程,改善物流管理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设置专门的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方法,有效管理企业物流成本。
(二)完善物流途径
传统的狭义的物资成本概念仅限于物资本身的购进价款,物资的质量成本及拖期交货成本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往往没有得到计算、考核和控制。在物流成本构成中,仓储成本比重仅次于运输成本,因此企业应注重仓储成本的管理,采用JIT(JustInTime)方法,完善物流途径,缩短物流运程,减少库存量和周转环节,合理库存,提高保管效率,这是降低物流成本最重要的方法。企业在保证物资质量和交货时间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免去为防止残次品和不按期到货而多储备物资,节省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物资存储费用。
(三)再造业务流程
为适应当前的竞争态势,生产企业物流管理部门必须进行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的流程再造,变职能管理为流程管理,通过流程再造,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客户、以客户评判作为服务考核结果、体现运作效率和效果的流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与流程再造相配套的还包括将原有的基于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过渡到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后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恰当地反映企业整体运营状况以及流程各节点部门之间的运营关系,从而促进整个物流上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价值流、工作流高效流动,实现整个物流畅通无阻的高效运行。
(四)恰当选择物流模式
从产权角度看,物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自营物流、物流联盟和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实践中,企业应该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最终目标,从企业的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物流市场的交易成本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选择物流模式。
物流外包作为一个提高物资流通速度、节省仓储费用和减少在途资金积压的有效手段,确实能够给供需双方带来较多的收益,企业选择第三方承担物流服务的情况将会更加普遍。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理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实行物流外包或局部外包,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之一。如果物流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企业的物流管理协同成本小于委托第三方物流的交易成本则应该选择自营物流。
(五)系统管理物流成本
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对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在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由于各种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以成本为核心,用系统论观点,按照总成本最低的要求,调整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的最佳效益。
(六)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七)实施“全程供应链”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客户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为了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企业管理应从过去关注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转向关注从客户到供应商的“全程供应链”管理。生产企业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实施一体化管理,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比较完善的供应链,尽量减少“中间层次”,直接将货物送达最终顾客,减少开支,并能更有效地管理资源,无需承担仓储及存货管理的成本。
(八)构筑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局部物流效率优化无法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借助于现代化信息系统的构建,把物流系统内部各功能要素和外部的战略伙伴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物流快速反应系统。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将企业定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计划和行为,从整体上降低物流成本。
内容摘要: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推动物流合理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低下,物流成本较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关键词: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鲍尔索克斯.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3.丁俊发.中国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4.王键.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的构建[M].科学出版社,2005
5.现代物流管理课题组.物流成本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首先,要尽量细化自己的产品生产工艺,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直到产品出厂装车,细化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个阶段可以利用“头脑风暴”方法,集思广益,最终形成公司高度细化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其次,在详细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完成后,针对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工艺流程的优化工作。针对于提高效率管理,生产厂长要结合公司实际,仔细研究各个生产环节,尽量合理安排各个工序之间的衔接,将生产中的关键路径找出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初步优化生产工序(将生产上认为不必要的生产工序以其他颜色标注备用)。
针对于提高技术和质量管理,技术经理要根据公司目前的生产质量状况,找出生产重点控制工序(可依据曾经出现的质量事故、顾客的反馈、本公司出现的返工工序等),并按照重要程度分为A、B、C三级。结合生产经理已简化后的生产工序,技术经理逐工序落实评价被生产经理删除(被简化)工序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其风险程度,经仔细商讨后,形成公司的标准生产工序流程。根据公司的标准生产工序流程图,每个工序生产需要的绝对最小时间等,生产经理再次优化,重新设置工序之间安排的合理性,包括工序的先后顺序,并列关系等等。此时,切合公司实际特点的生产工序图基本完成。
2结合本公司的实际设备情况,人员素质状况,技术能力,合理安排资源的调配
在生产管理上,结合生产控制工序的重要程度要求,制定出重点工序需要的主要设备,主要人员的保证需求,根据工人的熟练程度来分配不同重要性的工序岗位。并考虑工人数量以及作业时间的配置,优化生产工序,做到所有可能的工序路径都成为关键路径。同时,公司技术部门根据每个工序的特点,编制各工序的生产工序作业指导书,并编制各步骤的质量检查记录表格,将常规检验项和特殊检验项的检验表格区分开来。在技术管理上,结合公司ISO9001的管理体系要求,并根据工序的重要程度,对于重点工序,将作业指导书升级汇编成为公司层面的程序文件,进行重点监控。
3新的生产工序逐步并入公司的生产管理
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将新的生产工序逐步并入公司的生产管理流程中,进行试运行,半年后,根据运行的结果,重复上面的第一二进程,进行适当的生产工序的微调,以达到最佳的生产工序安排,劳动力配比,以及材料设备的配置。由于公司的生产环境不断的在变化,人员的素质状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公司的生产工序也需要适当的及时调整,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这个时间一般以半年调整一次为宜,调整过频,公司各部门很难以适应这个变化,调整过缓,则可能造成公司的资源部分浪费,质量上可能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4结束语
一、票样的使用与管理流程
由于票据产品的用纸多为压感纸、热敏纸,票样在传递使用中容易被压,造成票面产生划痕、污渍、变色,影响票样的使用功能。因此票样不适于反复传递使用,当次使用过后即可归档存管,同时在当次生产过程中留取新的票样,用作下次生产的传递票样。不同形式或类别的票样因其使用功能不同,生产过程中流转的途径也不相同,有贯穿于生产过程的传递票样的主流程,也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票样的衍生流程,为了保障使用的通畅及质量的可追溯,任何形式票样的使用与管理都应该呈闭环式流程(如图1)。1.传递票样的主流程业务部门下达业务通知单时,将客户提供的原稿或票样一同交付给生产管理部,由生产管理部核查后随生产施工单一起下达至生产车间;经由制版—印刷—配页—装订各工序使用后,由车间管理人员归档保存。2.制版环节票样的使用与传递⑴对于新项目,原稿和传递的原票样都是制版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在依样制作完成后,需要出新的样稿让客户最终确认,与原稿一起归档保存在制版部;当新样稿可替代原票样向下工序传递时,可将原稿和原票样整理归档,保存在制版部。⑵对于二次追印的活件,传递下来的原票样是检查原电子文件或软片的依据,应随印版一起向下一工序传递。3.印刷环节票样的使用与传递⑴由制版传递而来的票样作为检查印刷各要素的依据,向下一工序传递。⑵把印刷开机样作为当次印刷的标准样张,由印刷机台自行存档保管,以便对质量进行追溯管理。⑶印刷的新票样,经质检部检验后交给业务部,由业务部交付客户或归档保存。4.配页环节票样的使用与传递⑴成品是本票时,配页是过程环节,原传递票样在使用后继续向下一工序传递。⑵成品是电脑票时,配页即是生产的最终环节。原传递票样由生产车间收回,归档保存;同时留当次生产的电脑票样,经由质检部检验后交业务部归档保存,作为下次生产时的票样进行传递和使用。5.装订环节票样的使用与传递装订是票据生产的最后环节,原传递票样由生产车间收回,归档保存;同时留当次生产的成品票样,经由质检部检验后交业务部归档保存,作为下次生产时的票样进行传递和使用。
二、票样使用与管理的规范
1.业务部下达票样时需在票样上签名并标注日期。2.生产管理部需对票样进行检查,随生产施工单一并下达给生产车间。3.在生产过程中,各工序使用票样时需妥善保管,不能折叠、损毁、污脏,本工序使用完后应与生产施工单一起放在专用的透明文件袋中向下传递。4.上下工序交接时,下工序应检验上工序对票样的使用保管状况,并在交接记录表上登记并签字。5.如遇上下工序都需使用同一票样的情况,则由车间当班主任负责协调。6.制版时使用的原稿,无论电子文档还是纸质原稿都是制版的基础依据,都应进行妥善保管。①电子文档需建立客户专用文件夹,或按时间段建立文件夹,将电子稿存储在对应的文件夹内保管;②纸质原稿如需要向下一工序传递,则按票样传递要求进行传递。若只作为制版依据,不需要传递到印刷及印后工序时,则可将纸质原稿收存于档案袋或文件夹中,并做标签,标明客户名称、日期、生产作业单号等信息,由制版部自行保管;需返还客户的原稿和样张,则由业务部在制版部签字领取。7.制版的新样张,无论是黑稿还是彩色样张,不需要向印刷及后工序传递时,要及时收存于档案袋或文件夹中,并做好相应的标志,由制版部自行保管;需要作为当次生产的票样向后工序传递时,应在新票样上标记生产单号及日期,按票样传递规范向下工序传递。8.印刷的开机样需由质检部、印刷车间当班主任、印刷机长三方共同签字确认;由当班印刷机台归档保存。9.印刷生产新票样时,应尽量避免印刷监制章,喷码的票号要注意归零。10.配页留取新电脑票样时,所打号码也应归零。11.为确保新票样的安全使用,在印刷、配页、装订过程中生产出的可替代原票样的新票样,均需经过质检部检验、签字,并在票面上加盖较为明显的“票样”印戳,由质检部返还给业务部,归档保存或交付客户。12.由生产车间保管的传递票样,以及各个生产工序保管的过程票样,需要定期统一销毁,时间周期通常为一至两年,并作好核销记录。票样的管理与使用涉及到客户方、业务部、生产管理部、质检部、生产车间、作业机台等多个相关方,只有各个部门共同对票样进行规范的使用与管理,票样才能对产品的生产与质量起到指导作用。
作者:陈小琪
关键词: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管理 对策措施
随着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物流管理日益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物流成本管理是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部分。企业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输送、回收方面的成本。与流通企业相比,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大都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之中,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
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管理研发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五个阶段。在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实践中,达到物流成本管理第四阶段水平的企业不多,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还都处于第三阶段。
在我国,生产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构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并确认了最需要展开的功能成本分析和动态的成本计算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化总体水平较低,许多会计核算方法成为解决物流成本问题的障碍,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仍然存在着困难,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物流合理化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货物卸货、搬运、暂存、包装、资讯、准时配送等方面失控,企业物流专业化技术水平不高,物流不合理,物流运作能力低下。
物流管理水平的低下决定了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较低,组织间交易成本高,物流成本水平居高不下。从物流成本管理经历的五个阶段看,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即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的第一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第二阶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深),物流部门落后于生产部门,物流成本管理远远落后于生产管理。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成本竞争优势的建立。在我国绝大多数生产企业管理实践中,物流成本衡量的计算体系尚未确立,能明确本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的企业少之又少,报表上所反映出来的物流成本仅是向企业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只不过是物流成本的“冰山一角”,因而无法真正了解物流的全部费用,实现物流成本削减也变得十分困难。
(一)现行财会制度和核算方法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时指出,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合现代物流的费用管理,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导致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甚少,存在很大的虚假性。目前,我国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来核算物流成本,企业的“损益表”中没有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准确的计算与分析,无法完整统计物流成本,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无从下手。
(二)物流量规模小制约物流成本的降低
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难以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没有物流业务外包的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物流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并且物流设施和技术落后,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作业为主,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难以开展,物流成本较高。
(三)物流成本横向比较困难
各企业通常是分别对物流成本进行计算和控制的,即各企业是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各企业间无法在物流成本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确切的行业平均物流成本值,难以建立物流成本比较优势。
提升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的思路
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能推动企业物流的合理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企业应当从思想观念上和管理体制上加以转变,研究制定可行的程序和方法,坚持运用系统化的方法综合考虑以得出合理的方案,最终追求总成本的最小化。
在物流成本的控制过程中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将与物流相互联系的各项业务环节组合成统一的整体,并将计算机运用到企业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中,从系统整体出发,互相协调,为客户、本企业内各部门提供最佳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一)优化物流流程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应从优化物流流程,改善物流管理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设置专门的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方法,有效管理企业物流成本。
(二)完善物流途径
传统的狭义的物资成本概念仅限于物资本身的购进价款,物资的质量成本及拖期交货成本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往往没有得到计算、考核和控制。在物流成本构成中,仓储成本比重仅次于运输成本,因此企业应注重仓储成本的管理,采用JIT(Just In Time)方法,完善物流途径,缩短物流运程,减少库存量和周转环节,合理库存,提高保管效率,这是降低物流成本最重要的方法。企业在保证物资质量和交货时间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免去为防止残次品和不按期到货而多储备物资,节省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物资存储费用。
(三)再造业务流程
为适应当前的竞争态势,生产企业物流管理部门必须进行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的流程再造,变职能管理为流程管理,通过流程再造,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客户、以客户评判作为服务考核结果、体现运作效率和效果的流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与流程再造相配套的还包括将原有的基于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过渡到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后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恰当地反映企业整体运营状况以及流程各节点部门之间的运营关系,从而促进整个物流上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价值流、工作流高效流动,实现整个物流畅通无阻的高效运行。
(四)恰当选择物流模式
从产权角度看,物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自营物流、物流联盟和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实践中,企业应该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最终目标,从企业的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物流市场的交易成本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选择物流模式。
物流外包作为一个提高物资流通速度、节省仓储费用和减少在途资金积压的有效手段,确实能够给供需双方带来较多的收益,企业选择第三方承担物流服务的情况将会更加普遍。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理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实行物流外包或局部外包,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之一。如果物流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企业的物流管理协同成本小于委托第三方物流的交易成本则应该选择自营物流。
(五)系统管理物流成本
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对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在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由于各种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以成本为核心,用系统论观点,按照总成本最低的要求,调整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的最佳效益。
(六)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七)实施“全程供应链”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客户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为了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企业管理应从过去关注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转向关注从客户到供应商的“全程供应链”管理。生产企业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实施一体化管理,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比较完善的供应链,尽量减少“中间层次”,直接将货物送达最终顾客,减少开支,并能更有效地管理资源,无需承担仓储及存货管理的成本。
(八)构筑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局部物流效率优化无法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借助于现代化信息系统的构建,把物流系统内部各功能要素和外部的战略伙伴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物流快速反应系统。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将企业定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计划和行为,从整体上降低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鲍尔索克斯.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3.丁俊发.中国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4.王键.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的构建[M].科学出版社,2005
5.现代物流管理课题组.物流成本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