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7:41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发展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发展论文

第1篇

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一:嘉兴市海洋经济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步短缺,海洋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沿海各省、市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调查嘉兴市海洋经济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政府制定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嘉兴;海洋经济;对策

嘉兴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域,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使嘉兴市成为全省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为嘉兴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1嘉兴市海洋经济现状

近年来,嘉兴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大战略,切实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实施滨海开发战略,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和滨海旅游业,加快港口开发,海洋经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嘉兴市海洋经济总产出达1366.26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为402.91亿元。

2嘉兴市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

2.1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嘉兴海洋经济仍处于粗放型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产业发展不够协调,质量和水平较低,缺乏海洋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在海洋经济的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资金投入、政策力度等方面,嘉兴市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海洋资源的直接开发,以初级开发为主。海洋渔业以捕捞和养殖为主,而作为附加值的深加工还很少。港口开发中公用码头能力不足,数量偏少,信息化管理技术跟不上,专业化码头尤其是专用集装箱码头数量少,无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配套港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港口资源可开发利用程度来看,都亟待改善。特别在城市后勤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得人才的汇集速度赶不上港区的速度。临港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大规模临港工业布局还没有落成。海宁观潮和九龙山旅游受季节影响大,沿海旅游资源还未整合成一条旅游热线,海洋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高投入性和高风险性,难以满足嘉兴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需要。

2.2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较差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还未健全,人们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各种环保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使得近海海域污染程度有加重之势。沿岸及邻近海岸工农业、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来自钱塘江、曹娥江携带的内地污染物质、长江及海上污染物也呈逐年上升之势,造成杭州湾海水的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存在相当程度的有机污染,是浙江省超标最为严重的近岸水域之一。2014年杭州湾水质均为劣四类海水。海域环境质量趋于下降,制约了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2.3海洋渔业发展受到制约

近年来,嘉兴市海洋资源被过度利用和消耗,涉水工程建设、填海造地、沿海大开发项目对渔业发展的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沿杭州湾水域环境质量较差,严重影响海洋渔业的发展。而养殖、捕捞的规模又与宁波、舟山、温州、台州等传统渔业城市有较大的差距,发展受到制约。

3嘉兴市海洋经济发展建议与对策

3.1发展港航物流体系

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统筹港口与航运业的开发,加快以港口为中心的综合运输网建设,适时开展对外海航道浚深及成槽试验,全面推进外海锚地的整治和建设工作,及三大港区海河联运集疏运基础设施、杭平申线等内河航道、内河码头和疏港公路、铁路网络建设。

3.2强化招商引资

强化招商引资。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央、省国有大企业对接,积极争取重大项目落户嘉兴市,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实施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创新开发模式,吸引国内外财团主体进入嘉兴市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网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海洋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项目投资。

3.3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嘉兴科技城已有的软件园、生物园、芯片园、通讯园和材料园等产业基础,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的研究能力,建立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完善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建立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海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市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创办海洋科技服务机构,推进海洋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加快建设1~2个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加大科技兴海攻关力度,重点突破一批海洋仪器与工程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精深加工、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大对科技兴海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张丽玉,曾悦等.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山东环境,2003(2):32-34.

经济发展的论文范文二: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公路运输作为灵活性最高、覆盖范围最广的运输方式,是区域之间进行经济沟通的桥梁。本文将总结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状况,提出进一步加强公路运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公路运输;区域经济;经济发展;措施

公路运输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公路运输来说,如何正确的处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公路运输不仅适应当地的发展情况,而且推动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公路运输是各区域之间沟通的桥梁,公路运输最为最常用的运输方式,为各区域人们的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其他区域共同进步和发展。首先,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公路基础设施有非常大的关系。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公路运输和经济发展的效率及总量。公路基础设施越完善,运输量越大,相应的经济发展速度也越快。反之,经由当地的车辆越少,经济发展也会相应变缓慢。其次,公路运输的效率高、运输成本低,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可以节省运输费用。节省下来的费用可以应用到其他行业,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再次,交通运输是各区域沟通的桥梁,公路运输拉近了各区域之间的距离,公路运输在加快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最后,公路运输还可以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由于公路运输灵活性强、运输频繁,中间不需要倒运,可以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这一途径,优化服务,调整产业结构。如果对公路运输管理不当则会影响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公路设施的建立要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如果本区域地处交通要塞,但是基础设施不到位,很难承载过多的运输量,造成交通瘫痪,阻碍本区域经济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公路设施闲置的现象。其次公路运输量过大会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果本区域经济发展非常快,公路运输的总量将不断的飙升,就会出现公路运输系统瘫痪的局面,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在发展公路运输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发展其他运输方式,最后,公路运输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将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进度。公路运输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缺少了物流运输的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就会受限,经济发展速度自然缓慢。

二、目前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状况

(一)公路运输基础设施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也在随时变化,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因此,交通运输网络也应该不断的更新变化。但是在我国,目前仍有很多区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比较落后,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经济日益增长的要求,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城市快速交通公路严重不足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步,对公路运输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快速交通虽然给大众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让人们吃到新鲜的水果、蔬菜,但同时也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保证蔬菜、水果的新鲜,就需要每天进行蔬菜、水果的运输,但在快速运输时,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运输压力,堵车等现象时有发生。当然这也存在道路不够宽、道路年久失修、甚至道路坍塌等问题,影响交通运输。

三、加强公路运输,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公路运输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我们日常的生活也息息相关。但是公路运输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下面主要针对当前公路运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相应的措施,改善公路运输的缺陷,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合理规划公路运输网络布局

从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状况来看,大多数区域的公路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当地区域公路运输的要求,进而阻碍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因为这些区域的交通网络运输布局不合理,多数路段缺少公路的基础设施,公路的数量虽然很多,但是能够承载大量运输量的公路数量非常少,远远达不到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不仅不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还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公路运输的针对性,必须对公路运输网路进行合理布局。

(二)提高公路运输现代信息的能力

除了公路运输网络布局不合理之外,现代信息能力的缺失也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公路运输也越来越现代化。现代信息化更快捷、准确,可以有效提高公路运输的针对性,加快运输效率。通过提高物流运输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所以说,对公路运输实行现代信息管理,可以快速提高公路运输效率。但是对于当前的公路运输来说,很多地区公路运输设施落后,缺乏现代信息化的能力。只有提高公路运输现代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快的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开放公路交通资金投资市场

与其他行业相比,交通运输设施投入的资金量更多,并且回报的周期也很长。对于公路运输来说,要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除了政府部门出资建设以外,还可以拓宽渠道,通过吸引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如此一来,既避免了国有资本的流失,还引发市场决定了公路运输的发展方向。在公路运输的投资市场更为广阔的同时,使公路运输更贴近市场,更有利于公路运输的发展。

四、结束语

公路运输灵活性强、覆盖范围广、运输效率高,对于推动区经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但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的,公路运输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公路运输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郭耀光.浅谈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J].时代金融(下旬),2013,(6):35-36

第2篇

一、普京经济思想的基本特色

普京在出任代总统前夕,就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阐明了他对俄经济现状的看法和对未来发展的基本构想。此后,他以该文的思想为基础,不断对俄经济发展做出更加深刻而全面的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经济思想。概括来看,普京的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赶超”特色,具体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国际经济发展状况为参照,强调速度的至关重要性。普京充分认识到,俄经济已“落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愈拉愈大的趋势;为缩小差距,跟上世界步伐,跨入“文明”和“发达”国家行列,俄必须以高速甚至超高速发展经济;因此在俄改革和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速度问题。按他的估计,俄经济在6-7%的增长速度下,还需要5年才能使生产规模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而要达到今日英国、法国的水平,未来15年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要赶上今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未来同期也必需保持8%的增速。(注:ПутинВ.В.“Россиянапорогеновоготысячилет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30/12/1999.c.1.)因此,他把增速问题上升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甚至是“思想”、“精神”和“道德问题”,是检验俄政府经济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注:Тамже.)在2002年《国情咨文》中,他就对政府预测今后几年俄经济增长仅为3.5%至4.6%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这是政府“不指望更高增长速度”的表现,“低估了俄罗斯的能力”,并进而指出,为了使俄罗斯人过上“富裕生活”,使俄保持国际社会“举足轻重和名副其实的成员资格”,以及作为“强有力的竞争者”,俄“经济应当更快速地发展”,否则“永远都赢不了”,“在世界经济中的能力将大大缩水”。(注:ПутинВ.В.“Посланиепрезинтега”.Известня.19,04,2002.c.1.)

其次,充分发挥能源和军工两大优势,壮大新型产业。能源和军工是俄国民经济两大支柱,也是政府预算和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2001年,能源和军工分别创汇500亿和44亿美元。近年来俄一些人主张减少资源出口,避免成为发达国家“资源附属国”;减少武器出口,以避免得罪西方和将来对俄自身安全构成威胁。但普京力主继续“发挥两大优势”,找到符合俄“资源、当前市场分布和联系形式的方式”,使“俄巨大潜力为己所用”。(注:Тамже.)普京的策略是用能源拉住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用军售保住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增强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财政预算,换回发展知识和信息等新型产业所需的投资,力争使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目前不到世界市场的1%,提高到2015年左右的5%以上。

再次,建立健全国家调控体系。针对上世纪90年代俄经济自由派忽视甚至回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普京强调,俄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体系,而且还要建立对经济“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但这“并不是说要重新实行命令式的计划和管理体系”,也不是仅限于“制定游戏规则并监督规则执行”,而是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调控“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要让国家政权体系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员”,使它们的利益保持平衡。当然,普京也并非轻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在他看来,没有发育成熟的各类市场,俄经济就永远不可能迈入先进国家行列。(注:ПутинВ.В.“Посланиепрезинтета”.Известия.19,04,2002.c.1.)

最后,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步伐,以促进俄经济改革和结构改造,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普京认为,俄是否融入世界经济空间的问题“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俄已经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俄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好处”。在他看来,过去十年改革使俄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明显加深,但由于经济体制长期与国际未接轨,以及过去俄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俄经济对外资缺乏吸引力;又因俄没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名份,从而饱受西方贸易歧视却难以有效反击。(注:Тамже.)为彻底改变被动局面,普京一方面利用“9·11”后的新形势加大对西方外交力度,致使欧美在2002年5月和6月先后宣布承认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并承诺尽快取消对俄的一切不合理限制;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加速加入WTO的谈判,尽管目前80%以上的俄企业不太赞成加入WTO,但普京在加强与企业沟通的同时,要求政府争取在2003年底前领到“入门券”,以其推动俄经济尽快按国际规范运作,在竞争中提高素质。

二、俄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系统的经济思想形成之后,如何落实无疑成为一大关键。鉴于20世纪90年代俄经济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为期15-20年或更长期限的远景发展战略”(注:ПутинВ.В.“Россиянапорогеновоготысячелег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c.1.30,12,1999.)这一判断,在普京的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下,俄罗斯于1999年底成立了由现政府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格列夫主持的战略研究中心,聘请国内各派著名经济学家和议会及政府有关部门专家,负责着手制定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2000年4月该中心制订出《俄联邦201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草案,后经政府反复讨论修改,于6月最后形成作为政府施政纲领的《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注:“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第2、3版。)(以下简称《基本方针》)和《2000-2001年政府优先任务》。前者是对俄未来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后者则是对最近一两年具体执行措施的安排。《基本方针》从宏观经济指标、经济结构改革和社会政策等三方面,对俄政府希望在未来十年应达到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定出了阶段性目标,成为政府各部门制定政策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基本方针》提出,今后十年内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至少为5%,加上卢布在十年内可能会升值50%,因而到2010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增长1.5倍,即由2000年的约2050亿美元增至4570亿美元。年通胀率将由2000年的约20%降至2004年及以后的不超过10%。年外贸出口额由2000年预计的846亿美元,达到2004年的887亿美元和2010年的1042亿美元;同期的进口额则要分别达到459亿美元、707亿美元和95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由2000年底的约191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91亿美元,2010年达524亿美元。十年内居民个人消费将增长1.5倍。到2005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将减少1/3,占人口40%的贫困阶层的收入将比2000年提高一倍,各占10%的最穷和最富居民收入差距不高于14倍。(注:“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第2、3版。)

《基本方针》对社会经济领域改革的总体构想是:第一阶段(2001-2003年)将把经济调整、保障所有权和平等竞争作为改革重点,第二阶段(2004-2010年)将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结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在经济领域,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保证高水平的经济自由,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中关键因素是保障所有权和公平的竞争条件;在经营、劳动力和资本流动中清除行政障碍,关闭亏损银行,降低税收,实施负责任的预算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社会领域,改革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有效保护低收入家庭,向其提供社会帮助;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主要社会福利,提高各种福利和服务的质量;努力使公民能获得更好的社会消费水平,包括舒适的住宅、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以及在中老年时期享有应有的生活水平。在行政领域,确实贯彻明确划分国家各级权力机关的职能与责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实行地方自治,逐步将国家部分职能转交给地方自治机关;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机关对所通过的决策应负的责任;改革司法体系及国家其它护法机关;恢复俄联邦执行权力机关体系的可控性和运转效率。

为保证中长期计划落实,以该文件为指导,由政府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协调各有关部门,在短时间内制订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部门或行业的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如:“俄罗斯森林工业发展纲要”(2000年5月提出)、“俄罗斯2020年前燃料开采指标”(2000年5月)、“2030年前和2050年前核动力发展战略”(2000年5月)、“2001年至2006年俄联邦电子商务发展目标规划”(2000年6月)、“俄罗斯七年铁路改革计划”(2000年10月)、“俄罗斯能源长期发展战略草案”(2000年11月),“俄罗斯与外国到2010年前的军事技术合作领域国家构想”(2001年6月),“俄罗斯国防综合体2010年前和长远发展规划”(2001年11月),“俄罗斯联邦至2015年人口政策构想”(2001年12月),等等。政府的中长期计划正是通过这些部门或行业规划,被落实到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基本方针》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文件中所规定的指标绝大部分都按期得到落实或超额完成。如根据俄国家统计委员会资料,2001年俄GDP达到9.04万亿卢布,按当年官方平均汇率1美元兑30.14卢布计算,约为2700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65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570亿美元,其中出口达1032亿美元,不仅超过了文件规定2004年887亿美元的目标,而且距该文件所定2010年1047亿美元的指标已相差不远。(注:“Основныесошиалъ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покаэателипоро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за1997-2002гг”.Вопросы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49-55.)外汇储备达到380亿美元,与计划中2004年的水平接近。这说明俄政府的中长期计划不仅是务实和稳健的,而且从某些方面看,还有些“保守”。

三、俄罗斯经济前景评估

俄经济正处在1998年危机后的持续增长期,虽然期间有较大起伏,但1999-2001年平均增幅仍达6.6%,累积增长达20%。2001年9月以来,受国际石油和原料价格下降影响,俄经济增速放慢,2002年上半年平均增长3.8%。没有迹象表明俄经济会在今明两年内再度陷入一场危机中,或再次跌入负增长。目前的增长率显然不能达到俄总统的要求,且受多种因素制约,俄未来几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可能难以达到7%以上,但保持政府中长期计划中提出的2010年前平均增长5%以上的速度仍有希望。具体似可作出如下判断:

(1)2002年将是增幅“下降年”。从俄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以能源和原料为主的出口增加,收入增长,以及由此转换形成的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趋旺是近三年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卢布贬值和进口减少、国内生产形势趋好等也是重要因素。但2002年上述增长因素的潜力正在耗尽,加之随着改革加深,能源和原料等自然垄断部门开始自主定价,原来按国家计划,低价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所需能源和原料的体制已被打破,生产企业只能按市场价格购买所需能源和原料,企业生产成本因此提高,严重影响到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今年以来俄国内能源价格平均上涨15%,按有关专家测算,要使能源价格真正实现市场化,未来还应再涨15-20%。欧佩克等国际能源组织和能源生产国对俄能源压价出口大为不满,多次以反倾销调查等手段,要求俄必须将能源的国内价格和出口价格基本统一,使之最终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这将对俄能源和其它生产企业造成更大压力。此外,俄企业还普遍面临设备老化,人才紧缺、产品创新能力下降、投资不足等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问题,这些因素合力“发作”,构成2002年经济增速低迷的态势。今年上半年俄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3.8%,略高于政府计划的3.4-3.6%。工业仅增3.2%,农业增4%,固定资产仅增1.8%,外贸还下降了1.7%,尤其出口下降6.6%。(注:МакроекономическаяситуациявРоссии.strana.ru.23,09,2002.)经普京批评后,俄政府对今年的增长计划调整为3.9%,这虽与普京的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确定的目标相差甚远,但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格列夫认为,这已是经济发展的“最大能力”。

(2)2003年是“问题年”。目前俄国内经常提及有关“2003年问题”,主要是指2002年俄经济的多数负面影响不会立即克服,其惯性还会持续,并将继续制约俄经济增长,因而使2003年可能成为“困难年”。具体原因包括:首先,劳动生产率依然不高,难以保障其与劳动工资和消费增长相适应,因而影响经济稳定增长。正如俄总理在国家杜马作国家社会经济形势报告时所承认,俄经济现在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依然很低,进口商品越来越多,工资增长了,但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注:КасьяновМ.М.“Доклало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положении”.Российскаягаэета.15,06,2002,c.2.)。1999-2001年,名义上整个工业领域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增长率,而实际上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如2001年二者之比实际为8%比5%。为实现社会稳定,俄总统和政府决定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规定从2003年起,包括军人津贴、退休人员和学生的生活补贴以及给贫困家庭的补助都要逐渐指数化,这无疑会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未必有直接帮助,但肯定会增加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通胀压力加大。其次,经济部门之间的投资不平衡问题难以解决。出口部门特别是能源领域吸纳投资占俄全部投资的2/3,而其它生产部门的投资不增反降。以近两年为例,在工业总投资中,对石油开采就占33%,冶金、天然气和电力分别占13%、11%和10%,而机器制造和轻工业仅占7%和0.5%。这种投资结构的弊病是,一方面能源出口在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吸纳投资多,一旦出口因国际市场变化受阻,经济增长率就会迅速滑坡;另一方面,国家欲扶持的领域很难吸引到投资,因而发展缓慢。其三,技术创新滞后影响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由于整个90年代技术创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虽然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有所上升,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总量和占GDP的比例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且技术创新投资的近一半主要用于购买设备,用于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资金不到20%。新技术产品在整个工业产品中的比重2001年仅占3.1%,出口产品中新技术产品比例不到1/5,这说明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俄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将处于弱势。其四,正值还债高峰期。债务偿还一直是俄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也严重影响着俄经济发展。据俄财政部长库德林透露,截止到2002年4月1日,俄外债总额为1283亿美元,占俄GDP的48%,政府的目标是在还清今年的约140亿美元后,到年底将这一比例降低到41%的国际认可“安全线”内。据俄政府资料,2003年俄预算总额为770亿美元,而已被列入预算的外债偿还额高达173亿美元,约占1/5。(注:УлъяновΗ.“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2/08/15)其五,受世界经济继续低迷影响。去年以来,受美国经济下降拖累,西方经济普遍出现不景气,整个世界经济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导致国际市场此类产品价格下降。俄经济中出口占GDP近1/3、出口产品中石油又占1/3,其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和敏感度显而易见。据俄有关专家测算,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每下降1美元,俄经济增长率就相应下降0.4-0.6个百分点,年出口收入减少20-21亿美元,财政税收减少8-9亿美元。(注:БелонсовА.Р.“Уроки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роста”.вопросы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г.с.16.)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从2000年的平均每桶26-28美元跌落到2001年的24美元,以及2002年的上半年的平均21美元,俄经济增长率也相应由2000年的8.6%跌至2002年上半年的3.2%,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也相应减少。有迹象表明世界经济的这种低增长可能还要维持1-2年,中国有关专家预测可能要到2005年方能结束,(注:中国社科院《重论动态》课题组:“关于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七种观点”,《新华经济》2002年8月27日,第3页。)这就意味着俄经济也将不可避免地受此影响,预计2003年也只能维持3-4%的增长率。俄副总理兼财长库德林日前表示,2003年对俄经济又是一个转折点,渡过这一年,人们就将增加对俄的信心和投资。(注:КудринА.“Докладоприоритетахсоциально-зкономическойполитикиипараметровфедеральныхтерриториалъныхбюджетов”,strana.ru26/08/2002)

(3)2004-2005年可能成为“好转年”。俄政府认为,在渡过2003年的“转折”后,俄经济增长应逐步加速,向着良性、规范、持续增长的目标挺进。近年来为整治俄经济环境,当局参照国际经济体制和发展趋势,已经和正在加快出台一系列法律、条例和规定,经济交流和投资环境将更加宽松。政府近日还向国家杜马提交了《200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纲要》,其中对下一阶段经济改革、通胀控制等提出了相应政策和目标。纲要提出,国家将通过落实一系列高效机制和补贴部分贷款利息,优先对社会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国防工业等方面进行投资,将对高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发展给予支持,将努力确保在资源出口领域内的“重要国际地位”(注:СергеевМ.“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8/2002)。政府还计划在2004年实现“无盈余”预算,以加大对社会和经济的财政投入,同时,要求将通胀率由2002年预期的12-14%降低到2005年的8-10%。计划实施50项促进俄各地区发展的联邦计划,其中包括《远东和后贝加尔2010年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实现通过加速地区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

如果俄争取2003年底前加入WTO的努力成功,这对俄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将起到促进作用。欧美承认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后,也会相应取消部分过去针对俄的歧视政策。世界经济也许能在此期间走出增长“低迷”期,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增长,这对能源出口占重要地位的俄经济将是好消息。俄期望2004-2005年间每桶俄石油的国际市场价能保持23美元以上,如此按俄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格列夫的预测,2004年经济增速就能达到5.4%,2005年则可达到5.6%。(注:“Нуженлиростбезразвития”.ЭкономикаиЖизнь.16/2002.С.2-3.)

(4)中长期前景基本看好。俄罗斯拥有未来成为经济强国的基本条件,如丰富的资源特别是能源和较大的出口生产规模,强大的军工和机器制造业基础,良好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日渐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等。普京推行全面改革,将引入“当代世界最科学的管理机制、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俄经济予以尽可能彻底的改造,使它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和释放,从而实现跻身世界经济前列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对俄中长期经济发展前景,俄政府持谨慎乐观态度,所订规划也充分考虑到俄经济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机遇,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稳定性等。俄经济界对中长期发展前景的评估各不相同,但大多接近或赞同政府谨慎乐观的态度。对普京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俄智囊机构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的专题报告认为,“俄拥有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切可能条件”,只要实施“全面深入的经济结构改革”,“广泛制定和采用稳定、公开、透明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游戏规则’”,未来10-20年内,经济“可以”并且“应当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注:“СтратегиядляРоосии:повесткидняпрезидента-2000”.СВОП.Изд-во“Вагриус”,2000.c.51.)俄科学院经济所的专家们对2001-2015年的俄经济也做了较乐观的分析,他们把这15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8年,GDP增长率应为6-8%,投资增长8-12%,居民实际收入增长5-7%。他们甚至预测,由于投资不足、设备老化等原因,2003-2005年经济有可能出现低速增长。第二阶段为2009-2015年,GDP增长率为3-5%,这一阶段虽然长幅有所下降,但经济质量效益提高,最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到2015年俄将完成经济结构转换,信息工业以及其它节能性和科技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将在俄整个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注:“Россия-2015:оптимистичесхийсденарий”.Отвег.ред.Абалкин.Л.И.М.1999.c.51-52.)

俄宏观经济分析和短期预测中心的专家看法与上述预测有所不同,认为2010年前,俄经济将一直面临如何在促进增长与加快结构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的问题。为保障经济增长,政府将继续执行鼓励能源和军工生产及出口的政策,但能源生产成本将逐年增加。如每桶俄原油的成本价有可能从2001年的13.6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5.9美元和2010年的19.5美元,而石油产量却不会大幅增加,相反可能减少。按俄联邦“能源效益经济”计划预计,俄石油产量将从2001年的3.48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3.60亿吨和2010年的3.60-3.70亿吨;而能源部“2020年前能源战略”预计,将从2001年的3.48亿吨减少到2005年的3.08-3.27亿吨和2010年的3.05-3.35亿吨。(注:“Уроки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роста(1999-2001гг.)”.Вопросы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19-27.)能源部认为,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不能维持在23美元以上,2010年前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只能维持2-3%。

第3篇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是一种符合国际发展需要的经济模式,但是在中国利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国情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发展制约因素,下面我简单对其分析探讨。

第一,发展阶段,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过程中,那么其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建设水平等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我国的能源需求量也是处于不断的增长过程中,那么我国的能源气体排放量也是非常高,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成为了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第二,发展模式,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坚持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能源和资源的依赖性较高,那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能源和主要产品的能耗都是非常高的,尽管我国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但是由于其经济发展模式特点,所以其排放量仍然较大,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制约我国向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资源禀赋,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的发展过程中,煤炭资源占据了大约94%,天然气占据了0.60%,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石油,那么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分布结构决定着我国必须以煤炭资源为主要的能源来进行开采和发展,那么在我国长期的贸易往来发展过程中,煤炭的能源消耗比重也逐渐发生了下降,直到最近几年的发展不断的改善,其能源消耗比重才开始回升,但是煤炭能源消耗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是天然气的两倍以上,因此这样的资源分布结构使得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严重影响了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第四,除了上述提到的以上三种影响因素外,还有另外两种就是贸易结构和锁定效应,这些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和转型都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二、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策略探讨

在我国逐渐向着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这种发展经济模式,下面我简单对其提出的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第一,以国家利益为先,正确的评估和认识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在国际谈判过程中,中国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所必须承担的任务,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限制因素,需要对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正确的认识到我国的能源分布特点和发展特点,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其资源的利用效率,承担其必要的经济社会责任,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合作发展过程中,能够坚持做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管理,做好技术把关,正确的进行减排成本的核算,保证这一系列的工作顺利开展,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的良好运用和实施。

第二,以我国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去认识发展和减排之间的关系,实现一个经济和低碳减排之间的正确认识,能够坚持有关的国际条款的基础上,及早的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减少经济损失,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出发,从而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生命周期的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进一步通过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提高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转型,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良好运行。

第4篇

经济发展毕业论文范文一:海洋经济景气指数构建研究

[摘要]辽宁省作为一个海洋大省,拥有丰富的海域资源,但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辽宁省并不是一个海洋强省。因此,充分掌握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现状、发现问题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这对于海洋经济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根据陆域景气分析理论初步构建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的合成框架,并利用有限的数据计算了近几年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以期研究成果能为辽宁海洋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海洋经济;景气分析;海洋经济运行监测

一、引言

辽宁省作为一个海洋大省其海岸线近2000公里,约占全国的12%,随着十一五期间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辽宁省海洋经济增长较快,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682.5亿元增长到2013年5263亿元。然而,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辽宁省仍然没有成为海洋强省。十二五期间是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是机遇挑战并存。因此,充分掌握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这对于海洋经济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合成的相关方法,并利用目前有限的数据,运用一些方法合成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从而来综合判断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总体情况,研究结果对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海洋经济景气指数方法

景气指数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波动,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来传递和扩散的,任何一个经济变量本身的波动过程都不足以代表经济整体的波动过程,因此应考虑多种因素来判断和预测经济的发展状况。景气指数的编制不仅可以综合地反映当前经济发展状态,还可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具体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建立合成景气指数的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基准指标。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基准指标通常选择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在海洋经济统计资料中能够反应海洋经济总体运行的指标主要有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生产总值。根据我国《海洋统计报表制度》,可以选择用于景气指数合成的其他主要经济指标。这些指标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五小类。这一指标体系与殷克东和刘雯静(2011)所建立的海洋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殷克东等人建立的指标体系中还包括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但未包含政治法律与社会伦理外溢指标。由于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统计还不完善,加之政治法律与社会伦理指标较难度量,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也将暂不考虑这类指标。

三、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实证研究

合成景气指数首先要对指标进行分类,即区分为先行指标、一致指标和滞后指标,但由于指标个数较少本文参考了殷克东(2011)关于海洋经济指标分类的结果,它们利用灰色关联和时差相关分析方法将海洋经济指标分为三类指标。根据这一分类结果本文选择的先行指标包括: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海洋第二产业比重、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本文选择的一致指标包括:海洋生产总值、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额、涉海就业人数、海洋全员劳动生产率(海洋生产总值/涉海就业人数)、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沿海地区人口。根据景气指数的合成方法可以计算得到辽宁省海洋经济扩散指数。从扩散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辽宁省海洋经济近年来都保持了比较快速的发展态势,其中只有2003年扩散指数小于0.5,其他年份的扩散指数均超过了0.5。特别是最近的2007-2009年扩散指数始终稳定在0.78的高水平,这说明辽宁省海洋经济近年来不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其发展速度是比较稳定的。将本文计算得到的辽宁省海洋经济扩散指数与殷克东(2011)计算得到的中国海洋经济扩散指数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如表2的结果。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首先中国海洋经济DI指数与辽宁省海洋经济DI指数的走势相似度比较高,两个指数都在2003年达到谷底。这一年海洋经济出现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走势疲软,而2003年的SARS病毒的肆虐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其次,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DI指数要低于全国的DI水平,特别是已经低于临界点0.5,根据扩散指数的合成原理,DI值在0~0.5之间表示经济处于不景气区域,DI值在0.5~1之间表示经济处于景气区域。可见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已经处于经济不景气区域。最后,2003年之后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其中除2006年外其余各年海洋经济景气水平都高于全国的海洋经济景气水平,并且自2007年以来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水平十分平稳。根据上文选择的5个一致指标和4个先行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也可以构造出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运用SPSS16.0可以得到如表3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般情况下选择主成份分析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在表3的结果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有两个,且这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解释百分比达到了90.428%。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还可以得到这两个主成份的构成情况。利用表4中的权重可以计算得到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并以表3中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解释方出差百分比为权重计算得到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的辽宁省海洋经济预警指数,如图2所示。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的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的走势来看,其与扩散指数的结果基本相似,但有一些细节之处存在差异。首先,两种方法合成的景气指数都显示出2003年后辽宁省海洋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其次,运用主成分法合成的景气指数2002年和2009年的水平要低于用扩散指数合成的景气指数,这主要是由于DI指数合成的缺陷造成的。正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述,扩散指数只能表示景气的方向而不能准确表示景气的幅度。另外,从表4的权重来看第二主成分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两个指标的权重比较大,而在2009年这两个指标有比较明显的下跌。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51.76%下降至42.42%;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由2008年的17.88%下降至9.97%。众所周知,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经济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辽宁省海洋经济的走势也充分说明这次危机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运用传统的景气分析方法构建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并扩散指数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近几年辽宁省海洋经济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其中2003年和2008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减速。另外,通过与全国景气指数的比较可以发现,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低于全国水平,且比全国的发展要稳定。

[参考文献]

[1]殷克东,于婷婷,秦娟.基于自组织数据挖掘理论的海洋经济预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6).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董文泉,高铁梅,姜诗章,陈磊.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4]殷克东,马景灏,王自强.中国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4).

[5]何广顺.海洋经济统计方法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6]殷克东,刘雯静.中国海洋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5).

[7]殷克东,方胜民.海洋强国指标体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8]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经济发展毕业论文范文二: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公路运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公路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优化配置区域内的生产资料,保证一个区域内部和区域相互之间信息,物资和人才等资源的流动。同时不断优化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使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究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公路运输;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一个国家致富的关键是要先修路,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有一定的依赖。我国国土面积很大,但是总体的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要保证各种资源对所需区域更好的分配,急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包括铁路,水运、航空和公路等,公路运输具有直接,便捷和覆盖面广的优势,我国区域之间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就是公路。公路运输方式已经贯穿我国各大城市和城乡,主要用于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已经成为了区域内和区域之间进行联系的桥梁,能够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

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就,从微观方面推动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以下具体分析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

1.对公路沿线的自然资源进行了激活。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改善和激活公路沿线的旅游和土地等资源。也就是说交通运输可以对区域的区位进行改变。我国还没有修建公路时,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不能被有效开发和利用。如果公路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能够对上述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可以对其进行利用,实现这些资源的市场价值,从而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2.保证企业成本的降低。通过改善公路交通设施,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状况。运输距离可以大幅度缩短。特别是对一些以交通运输为主要成本的企业,公路交通运输情况的改善可以可以明显降低其运营成本。此外,如果当地的公路交通情况很好,就会方便流入资本和人才,从而降低本地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成本。同时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也有助于企业之间交易费用和仓储费用的减少。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如果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生产者对这一变化的反映速度更快,及时采取有效策略。

3.推动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便捷的交通运输能够使企业劳动力和其他资本的利用率提高,从而使企业其他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提升。如果提高本地的生产要素组织效率,会降低费用和生产成本。交通运输的便捷程度,可以保证生产要素向所需企业的顺利流动,从而保证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使企业所占有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企业运营过程中如果一个环节提高效率,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推动企业其他环节甚至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急需对组织效率进行调整。

4.促进物流规划的调整。企业物流主要的运输载体就是公路。如果区位发生变化,对企业的物流体系会产生影响。实践表明,建成的高速公路会带动沿线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具体来说,能使物流速更快,区域内也能连通各个经济单体,从整体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基于以上这些,企业选址的最佳位置是公路交通便利的地方。因为通过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能够为企业创造更丰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

以上主要对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进行了分析。从宏观角度看,交通运输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下对其具体分析。

1.区域产业结构得到改变。公路交通运输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还能保证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更高更严格的交通运输条件。现阶段,我国需要运输的企业的状况是运输批量较小,运输频繁,时间要求高,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动。因此公路运输必须满足这些要求。我国现代企业的第一选择就是高速公路沿线。现代企业不断依赖高速公路,相关人员要不断完善公路交通运输网,从而更好的保证城市优秀人才的流入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企业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区域产业结构,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公路沿途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我国公路设施的建设可以推动沿线投资环境的改善。公路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投资,公路一旦建成,会改善区域的交通条件,能够使需要运输的时间大大缩短,同时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和公路运输维修费用也会降低,从而降低成本,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例如:如果一个山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是交通不便,就需要建设公路交通网络。因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会吸引很多投资者。通过建设公路交通网络,能够对山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转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实现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随着我国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对企业学习先进地区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比较方便。同时先进地区的资金和人才等资源也方便向落后地区扩散,可以调整不同地区的资源,保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公路建设项目对各项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有带动作用。同时也能更好的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保证各个我国领域和行业发展的协调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路交通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公路交通建设。本文主要从沿线自然资源的激活,企业成本的降低、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物流规划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并从区域产业结构的改变,沿途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公路运输能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鹏岩.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风,2010,04:54.

[2]任向前.浅析公路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5,11:294.

[3]王巍.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才智,2015,30:3.

第5篇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一:论工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指导思想上: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着力推进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全面开创该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在发展的基本原则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大力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保持工业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明晰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是否明晰、准确,关系到空间布局、产业分布、关系到发展功能能否发挥、集群优势能否互补、牵涉到对基础设施配套的应求,对工业发展十分重要。因而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壮大十大经济板块,实施四大战略,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体系,提升六大发展水平的发展定位。

1壮大十大经济板块:发展县产业集聚区、三环工业园区、许河、南彰、孟寨板材基地、固阳民族乐器工业基地、固阳、闫楼、红庙板材工业基地、黄河创业园。

2实施四大战略:(1)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提升工业整体水平,着力推进优势资源和产业的深度开发,将资源和产业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2)实施开放引资战略,以面向市场为重点,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3)实施科教、人才兴县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科技含量。(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人与自然和谐。

3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体系:围绕工业强县的总体构想,重点培育木制品、吊装机械、民族乐器、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业。2.4提升六大发展水平:(1)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2)科技创新水平;(3)对外开放水平;(4)信息化水平;(5)产业整体效益水平;(6)可持续发展水平。

谋划重点产业规划

1壮大优势产业:(1)木制品加工业。利用该县泡桐,以该县三环华兰实业集团为龙头,以高档家具、棺木为产品主线,以该县三环工业园区、固阳民族乐器工业园区、闫楼工业园区、南彰工业园区为产品加工基地,在该县遍地开花,迅速带动该县桐木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加速该县桐木加工传统化生产加工向高、精、尖产品方向发展。(2)吊装机械。该县县吊装机械生产,应充分利用专利技术,在该县建立吊装机械生产基地,通过与国内大企业联合提升该县吊装机械生产技术水平,建成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把吊装机械加工业发展为该县工业的主导产业。(3)纺织服装业。应充分利用该县棉花优势,大力发展纺织业,把该县的棉花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成为该县主导产业之一。(4)民族乐器业。民族乐器应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建立标准化工厂及车间,积极提升外部形象,进一步开发新产品,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名优产品。

2发展其它产业。(1)化工业。应利用肥源化工创业的有利时机,在合成氨上,锰盐的产品优势,在产业技术优势,设备优势上做文章。(2)农副产品加工业。由于该县是农业大县,搞好小麦、花生深加工,形成名牌产品具有一定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链条延长,真正把农产品的原料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3)内蛋奶业。该县也是养殖大县,生猪、牛、羊加工,该县有一定优势,利用企业优势,利用养殖加工基地连农户,产销一条龙,公司加农户的多种形式,大力发展猪肉、牛肉、羊肉、加工项目、创出名牌、打出品牌。

梳清具体的工作措施

1应在拓宽发展领域上实现新突破。应进一步拓宽工业经济的发展领域,凡法律未明确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工业经济均可进入,应在巩固发展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项目、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工业经济建设。一是鼓励各种形式的创业。应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措施,最大限度地释放全民创业激情,支持各种形式创业。坚持走规模扩张的路子。应依托四大支柱产业,在大力发展木制品加工业,同时,积极发展吊装机械、民族乐器、建筑材料、棉花加工产业集群。集中精力培育发展棉纺、面粉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各类工业项目落户该县提供良好的承接平台。

2应在块状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依托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培育木材产业化加工专业村为重点,积极创办其它类型的加工专业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数村一业的块状经济格局。

3应在提高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应着眼于工业经济的优化升级,着眼于规范管理,着眼于规模发展,大做提质增效文章。一是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进一步规范企业运行机制,真正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应以加强管理为重点,进一步焕发工业企业内在活力。应继续坚持成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质取胜、争创品牌为目标,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管理,向管理应市场、应效益。三是应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账册凭证,开展会计培训,统一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四是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执法制度等。五是应以科技创新为根本,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业企业应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五年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应舍得花钱研制、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有条件的应建立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中心,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用武之地。

4应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发展工业项目,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有力支撑,争大项目、办大事情。二是应开展横向联合,扩大技术交流与经济合作。应在该县营造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氛围,走出去宣传该县、推介该县,请进来开发该县、建设该县。应大胆走出去,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结对子,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快科技的应用推广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

5应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扩大企业规模。通过鼓励企业增加注册资本、吸收外来投资、实施资本运作、相互参股联合等途径,增加可用资金,扩大企业资本规模;通过开发新型产品、加大技改投入、产业前延后伸等途径,提高生产能力,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通过组建区域营销公司、实施销售、加盟连锁经营、打开外销渠道等途径,开拓产品市场,扩大企业销售规模。二是培育支柱产业。拉动工业经济发展,着力培育壮大木制品加工、吊装机械、民族乐器、纺织服装四大产业,结合产业特点,拉长产品加工链条,提高产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分类指导和服务。发挥该县目前已成立的木制品加工、民族乐器、纺织服装、吊装机械四个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建立食品、药品、化工等行业协会及分人,利用行业协会帮助政府制定实施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本行业需应解决的问题和意见。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二:探讨皖西北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途径

皖西北各县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非常缓慢,虽然存在着不少的客观因素,但主观上的思想认识问题是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由于笔者从事经济教学研究工作,在和一些企业交往中发现,该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仅是表现在经济数字方面上的、基础设施上的、收入差别上的,更深入一层来讲是观念上的,观念变了一切都会变了。目前在该地区一些人的不正确思想仍然非常严重。在外部环境方面,由于长期得不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受硬环境的制约更为突出。以全国的人口贫困大县临泉县为例,既无铁路,又无高速公路,水运也不太畅通。受硬环境约束,开发同样的资源,该县的成本比别县市要高;销售同样的产品,该县的代价比别县要大;外商外资在利润驱使下难进来,企业产品在环境制约下难出去,经济外向度较低。

虽然产业结构方面,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差距甚大。与东部工业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该地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少数企业人才意识还不够强;传统单一型人才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少;队伍建设机制落后,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够优化,企业家人才队伍老化且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问题亟待解决。

土地征用难、土地后续管理难是当前制约该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想进来的企业没土地,已经用地的企业没效益,这种两难处境普遍存在;在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缺乏很好的融资渠道,加之银行贷款手续过于繁琐,更增加了企业的贷款困难,县域工业企业现在能贷到现款的寥寥无几。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其中第二个毫不动摇是:鼓励、支持、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应抢抓机遇,谋求新发展,把创新作为灵魂,坚持与时俱进。

(一)推进观念创新,在解放思想上寻求突破

认真学习十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首先树立新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一体的发展道路的新理念;其次树立新的辩证观。任何问题都是即统一又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该地区尽管发展障碍重重,但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这种障碍其实就是发展的动力,因此要正确引导,牢牢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奋力爬坡、勇于进取。

(二)创造优质环境,打造一流服务

环境就是品牌,环境也是影响力,也是生产力,更是核心竞争力。一流的发展环境,就能留住一流的企业,创造一流的效益。工业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环境。因此应着力抓好与客商利益最直接的服务环境。县、市领导要挂钩联系总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招商引资单位要自始至终做好招商服务工作,将客商当作自己的亲人,把客商创办的企业当成自己的实业,对客商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都要努力地解决好,不做损害客商利益的事,一旦发现有损害客商利益的事情,要及时查处,给客商一个满意的交待,真正体现出皖西北人民热情好客的客家风范。

(三)推进结构创新,在培育县域工业经济特色上寻求突破

因为皖西北各县市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别不大,县域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影响力、竞争力、生命力。县域经济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例如界首市重点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做文章,做大做强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行业;颍上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快形成以煤炭生产基地为主的最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建成煤电一体化能源输出基地;临泉县根据自身实际,做大做强以化工、纺织、食品酿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同时做好服装、新型建材等加工业。

(四)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

强化土地规划,推行工业土地利用集约化,并通过工业园区使企业在空间上相连接、关联产业链上相配套;建立项目评估制度,防止恶意圈地;建立工业土地进入和退出机制,杜绝工业土地随意变更,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创新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办法,探讨以土地换保障的补偿安置办法,以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

(五)创新金融机制,为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第6篇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一:固碳林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

摘要:森林碳汇交易,主要依靠前文中提到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一是政府引导,积极与低碳交易平台开展合作,如与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开展合作。

关键词:固碳林业;低碳经济

全球气候变暖对于人类生存的威胁,促使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碳排放这一重要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需要在新时期采取更加经济环保的措施。这对于林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概念解释

1.固碳林业

固碳林业(CarbonForestry),通俗来讲,就是利用森林和森林产品来固碳,增加植被、森林以及耐久木材产品中贮存的碳量,能起到这样作用的林业,就是固碳林业。固碳林业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增加森林碳储量,如造林、再造林,扩大植被覆盖面积等增加固碳。二是保护现有碳储量,维护现有的森林植被覆盖面积,防止多余的碳向大气排放。三是林业可持续经营,通过林业产业自身的经营来获取经济效益。四是林业替代。通过不同的林业品种来进行替代,如用耐用木质林木材产品来代替普通木材产品等。

2.清洁发展机制(CDM)造林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是当前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通用的,连接固碳林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实行清洁发展机制(CDM),通过这一项目可获得碳信用,这一信用可用于抵消《京都议定书》中各国所承诺的碳排放指标。CDM的显著作用在于,它将发展林业与发展经济联系起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可以运用这一项目实现碳交易,既可以让发达国家完成碳排放指标,又可以让发展中国家获得经济收益。目前,我国在CDM上发展取得一定成果。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主要趋势

1.减排任务艰巨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一方面提出并明确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目标的低碳经济的来临,另一方面制定了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我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从数字上来看,会议提出,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控制在500亿吨,我国所能获得的最大减排额度有104亿吨。但是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指出,2013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00亿吨。2014年,彭博社新能源金融的估算显示,我国碳排放量同比下降2%。即便如此,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距离104吨的额度也只一步之遥。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届时将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2.能源结构和经济模式限制

多年来,我国的能源特征一向是富煤、少气、缺油。传统能源尤其是煤炭的高排放,加上粗放的增长方式,一直使得我国碳排放高居不下。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依然接近七成,而且这一占比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有所改变的难度很大。煤炭的过度使用,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这样来看,到2020年完成任务就非常艰巨。

3.发展固碳林业成为主要趋势

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已经开始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节能减排,这里面就包含了大力发展林业及固碳林业。一方面能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能保护环境,吸收二氧化碳,达到最终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同时,《京都议定书》也规定了通过森林碳汇来进行间接减排,充分发挥森林固碳的作用。这其实就是大力发展固碳林业。投资少、效果好、副作用低等特点,也使得我国在固碳林业发展上前景光明。

三、固碳林业如何迎接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发展固碳林业则是最优途径。因此,固碳林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本文以陕西省关中地区(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一带)林业建设为研究对象,对如何迎接这一机遇作简要分析。2014年11月,陕西省林业厅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了一份关中地区林业治污减霾功能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关中地区森林面积为207.12万公顷,年固碳量达到397万吨,相当于1212万城镇居民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抵消全省2012年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5.1%。2013年,《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林业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实施,预计到2015年,年固碳量达到418万吨,相当于1369万城镇居民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抵消全省2015年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5.76%。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个大型项目,对于减排温室气体排放有着极大帮助。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下,这样的项目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

1.建立固碳林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林业,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即可,要有选择、有目的性的选择林业品种。《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林业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了森林覆盖率,人工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防风固沙带,护林绿化带等一系列措施,但对于林业产业的发展提及较少。将固碳林业和低碳经济发展起来,在第一产业要扩大种植丰产林、用材林、粮油能源林等,增加森林碳汇储量。在第二产业应发展林业高精加工产业等环境友好型工业,实行从林业中提炼固体燃料、清洁乙醇等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以及利用固碳林业资源进行气热电联产等。

2.开展森林碳汇交易

森林碳汇交易,主要依靠前文中提到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一是政府引导,积极与低碳交易平台开展合作,如与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开展合作。二是社会参与,社会上要逐渐成立参与碳交易的企业,运用自身已有优势与国外市场进行碳交易,获取经济利益。三是权利义务引导。可以参考《京都议定书》中所采用的碳交易规定,借鉴多排碳源、多买碳汇、受益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对陕西省内相关企业进行约束,要求其加入固碳林业建设,客观上促进森林碳汇交易的同时,达到整体减排的目的。低碳经济的到来和趋势,使固碳林业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机遇,但在当前整体环境下还面临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发展,才能真正保护我们所拥有的环境,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5-15

2、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庄贵阳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07-10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是工业文明向低碳生态文明转型的根本途径。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目前面临着能源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研发能力较低、国家政策缺陷等诸多问题,加快发展中国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大科研力度,实现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的有机融合,全面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同时建立健全的低碳经济技术研发保障制度,由此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低碳经济技术研发。文章主要对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发展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对低碳经济技术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基础能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事实上这是一种高碳经济,严重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现代化工业,高碳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由此催生了低碳经济的产生。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通过新一轮的技术研发、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及新能源的应用,提高了地球能源的生产与利用效率,建立了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人类走出高碳经济和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概述

低碳经济产生于高碳经济下全球变暖的时代背景中,之所以引起世界各国的共鸣,主要来源于英国政府在2003年颁布《Thefutureofourenergytocreatealowcarbone-conomy》白皮书。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对此仍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通常来说,目前学术界又三种观点:方法论、行为论与革命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特认为: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为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技术的创新,最终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行为论的角度来说,我国专家冯之骏、潘家华和陈柳新曾经指出:目前,各种经济类型中,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最低的经济类型,集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经济发展形态的总和,是一种修复地球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型经济形态。从革命论角度说,我国学者鲍健强、庄贵阳等人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低碳经济是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反思,是一场依赖于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新型经济格局,是一场涉及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J.A.Schumpeter早在1992年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J.A.的创新研究概念非常广泛,涉及到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说,J.A.将其定义为新技术应用导致产生的函数的移动或者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种技术价值的实现。S.C.Solo、G.Lynn、C.Freeman等人在技术创新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受国外学者影响较大。傅家骥等人认为:技术创新是某一地区或者国家抓住市场发展潜在的机会,以获得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为主要目标,重新组织当地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效率更高、费用更低、消耗更小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而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生产方法,开辟国内外更广泛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地区和国家的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高效的技术创新系统,粗放型经济向效率型经济转变就缺少了技术支撑。

二、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从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现状来看,在低碳技术创新、专利技术转让及应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研究发展缓慢。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研发环节的强弱。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一,低碳创新技术研发人才极度匮乏,核心技术研发人员、优秀的技术创新人员和综合素质较高、目光长远的企业家更是凤毛菱角,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第二,我国低碳技术整体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于国际水平来说比较落后。很多关键技术,例如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生物能技术、氢能技术等都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缺少科学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建立机制。第三,低碳创新技术研发资金欠缺,同时低碳技术专利质量偏低。我国低碳技术专利总量较多,但是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仅达到一半,而且我国低碳技术创新专利申请基本上都集中于科研所,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过少。其次,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意识淡薄。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仍然缺乏生态平衡的紧迫感和低碳技术研发创新的热情,在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与方向的选择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短期行为,企业战略发展方向时常背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低碳技术国家转移受到严格的限制,影响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脚步。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基于国情的发展需求和结构优势来说,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等方式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由此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按照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来说,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共同协作过程中,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低碳技术。但是很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核心技术,维护低碳技术优势以及处于国家利益考虑,总是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设置重重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进步。总体来说,我国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之路困难重重,要想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家、企业及相关部门必须从人才、资金、政策制度等方面共同努力,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力扶持低碳技术创新及专利技术的研发保护,让中国尽早步入低碳经济发展轨道。

三、中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发展对策

(一)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企业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如今,低碳经济已经席卷全球,低碳技术已经引发了社会的迅速变化,绿色世界就是人类向往的未来。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尽快适应世界低碳经济的热潮,明确技术研发的目标,从根本上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仍然依赖于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品的市场指向性不明确。所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应该实现紧密合作,将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企业的资金实现完美融合,最大限度调动各自在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尽快实现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优化。其次,我国企业需要在低碳技术创新领域增加资金投入,实现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充分考虑市场、消费者需求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低碳经济的国际化的背景下,如果企业只考虑短期利益,放弃长远利益,必定会被时代淘汰。企业必须调整经营模式,让自身的发展经营模式与低碳技术之间达到平衡。企业作为低碳经济的执行者,同样应该对社会承担责任。企业在进行产品营销过程中需要大力宣传低碳经营理念,提高广大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并逐渐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创造、发现市场契机。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企业的自主创新为发展动力,通过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加大对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实现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加速发展生产业,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续航能力,为我国尽早步入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制定相关保护措施,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一项低碳技术专利的成果从研发到投入市场,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未知风险,风险之重制约我国低碳经济技术的研发。因此,政府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在政策上给予低碳技术研究一定的优惠。当然,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新技术研发成功,顺利投入市场,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则应该获得相应的风险投资收益。就全球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我国政府必须积极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与话语权,由此才能更好地在我国开展低碳经济,才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当中。

(三)加强国际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之间的交流合作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它融合了多种技术、多门学科为一体才能进行生存与发展。低碳技术与传统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汇聚了多门学科与技术,单独依赖于某一个企业、某个领域、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国家都无法完全实现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需要完整性,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面对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共同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技术联盟,才能更好地运行低碳经济。我国低碳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要想短时间内提高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自主创新成果,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实现低碳技术全球共享,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以美国为例,低碳技术创新非常重视市场调节,技术创新机制由高校、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共同构成。各个产业之间实现了技术融合与扩散,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美国低碳技术研发创新资金有八成都是企业提供,而八成的低碳技术研究都由高校担任,非盈利机构则在企业与高校之间起到协调、控制作用,研究成果不会直接投入市场应用。再例如,欧盟低碳技术研究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欧洲联合研究重心共同承担。欧盟为了将新的科研技术普及到各个生产领域,大力进行新技术的宣传推广、试验和示范,中介机构也会为了新技术的宣传制定一系列的宣传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低碳技术从研发、投入生产到进入市场一路顺畅,让低碳技术充满活力。从美国和欧盟的例子来看,我国需要向其努力学习,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积极引进、吸收、消化低碳技术,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寻我国低碳技术发展之路。此外,我国还应该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联盟,探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新的合作模式,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学术、培训机构、非营利组织等,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作出努力。总的来说,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情,涉及到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及消费者等诸多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必须协调发展、相互支持,才能使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顺利实现。当然,现阶段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一定可以逐步解决问题,带领中国企业走出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瓶颈,迎来社会经济全新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OpschoorH.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adwindlingcarbonspace.EnvironResourceEconomics,2010.

[2]GrubbM,,LaingT,WillanC.Globalcarbonmechanisms:lessonsandimplications.ClimaticChange,2009.

[3]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4]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5]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6]孙滔.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科技,2010,(16).

[7]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第7篇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一:低碳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分析

摘要: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并且现在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很多发达国家都通过财政方式对低碳经济做出很多有益的尝试,加大政府财政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本文主要介绍我国低碳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瓶颈,详细的阐述解决措施,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性参考依据。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财政政策

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暖,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且在运行中主要是解决气候的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该事件已经受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中国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前行的国家,不但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也要承受环境负担,所以我国的整体发展中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动低碳产业链的发展,让我国的低碳产业在国际发展中立于前列,在产业发展中经济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考虑环境为子孙后代带来的影响,因而要运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节能降耗的效果显著。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安排336亿的财政内投资,中央财政总体资金额达到505亿元,用于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与城市污水设施配套处理。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导致全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根据现行数据统计累计下降大概10.1%,而这直接节约了2.9亿吨标准煤。

(二)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显著提升。我国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展显著,不但提升其整体的技术水平,并且产业发展也形成一定的规模,2013年底,我国的新生能源主要占比已经超过原有的13%。2014年,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已经位居世界榜首,成为全球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在全球发展态势不利的情况下依旧能保持30%的高增长。2014年底,中国的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300万千瓦,风力发电在全球排名第四,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发展潜力较大。

二、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煤炭依旧是能源结构的主体。我国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发展时期,因而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所以有必要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集中于低碳产品的研发。根据相关资料预测,我国的能源消费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持续稳步的增长,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消耗将会达到50亿吨以上。从能源结构考虑问题,我国的煤炭消费占比最高,截止到2015年,在我国的整体能源消耗中占比量达到76.5%,而发达国家不能超过22%,以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表面我国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必须解决有关环境与企业发展的问题,协调煤炭能源的妥善利用方式。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也需要合理调整,现在比较大的产业结构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在环境方面的劣势主要体现在耗能低、污染少,以服务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整体的发展状况落后,占比也较低,所以我国的整体经济增长更依赖于第二产业。2014年,我国的第一产业总体占比达到GDP的16.1%,与上一年相比其比重上升了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整体比重为44.8%,上升比重是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是47.1%,整体比重下降升0.3个百分点,出现上述情况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滞缓,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资金支持不能落实现在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所以在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技术创心是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较为薄弱,究其原因是缺乏资金支持。一方面,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免,现在我国的很多技术的研发都是依靠政府临时拨款,以及技术立项后申请资金补助,这种资金供给方式很低效,并且资金到位滞缓,当资金经过层层审批到位后,很多技术的研发已经错过最佳阶段,因而没有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另一方面,资金获取的主要方式是贷款,但是金融机构对于低碳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很多银行不看好低碳项目的融资渠道,即使选择,资金总额上也会受到限度,这将不能满足低碳能源的研发需求,也将限制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多资金对于整体的项目研究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实施政策

(一)政府减免低碳产生的税收。在低碳产业中政府地位举足轻重,为了鼓励低碳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对这些企业给予财税支持,鼓励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吸引其他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措施如下:第一,强化财政中的鼓励和约束作用,减免从事低碳企业的所得税,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该行业。如果企业购置环保设备,政府可以补贴一部分资金,可以推行投资退税政策,主要的目的是吸引国内外企业加入该行业;第二,完善低碳技术中的财务激励政策,通过研究、开发、引进这些税收积累政策,积极的引进外国的优良技术,推动国内外技术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其中包括技术税收减免、技术转让等有效措施;第三,运用各类合理的关税,保护国内和国外资源以及投资环境,努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完善关税政策,抑制高耗能的产品,支持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升级企业产品和技术,鼓励资源的二次运用。

(二)能源价格的改革机制。我国需要将各种能源都引入到市场中,依靠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规律调整资源的配比,让市场价格可以准确的反应出环境变化规律,最终建立可持续的能源价格系统。第一,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要求煤炭价格相互联动,可以及时的处理煤炭产业中的各类矛盾;第二,完善与煤炭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比如石油和天然气的产业结构情况,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发展规律,国内的供求情况,在生产、销售等相关环节建立以竞争为主体的市场结构,要求天然气的价格内外统一,并且给用户提供合理的使用方案,以节约能源为原则。另外,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竞争机制,要求市场整体和谐有序,推动绿色能源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低碳经济必须依靠低碳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效的优化能源产业结构,通过转变生产方式,降低化石能源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占比,尽量用无污染的可替代能源进行生产活动,主要的目的是降低能源消耗率,减少碳的排放量,避免污染,以能源的发展带动经济的高效运行。同时正确的财政政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处于关键性地位,不但能保障低碳经济的稳步发展,更能起到调节及引导的作用,为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何沅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化进展的不断加深,我们在获得经济建设成果显著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金融;低碳经济

一、我国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的相关计量检验可知,只有将金融发展转变为碳金融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下面针对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的相关理论,提出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的一些建议,主要表现在政策、服务以及金融市场三个方面。

(一)构建相应的碳金融市场

为了促进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健康全面有效发展,首先应该构建与之相应的碳金融市场,并且采取各种有力措施进行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利用。我国是能源大国,碳排放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较为丰富的,我国的碳排放权供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进行供给。这是我国目前存在的独特优势。但是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就目前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国外先进国家尤其是一些碳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无论是从碳金融市场的功能方面而言,还是从碳金融市场的规模而言,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国只有区域性的交易试点,就全国范围而言,还没能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碳金融市场交易平台。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较为滞后,还基本是起步阶段,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小,也达不到理想的价格。这些都是我国碳交易市场中存在的弊端,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始终处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价值链低端。这是因为如此,我国应该极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碳金融市场国家的经验,学习他们在碳金融市场的区域规划、制度设计以及交易平台的建设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结合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形成了不少一部分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但是这些已经成立的碳交易所都是各自为营,相对独立,它们之间并没有统一的、系统的、全面的可以跨越不同交易所的市场规则和体制,因此急需要我们构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机制,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加强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国快步融入世界碳交易市场高端价值链,成为国际上都屈指可数的碳交易平台。另外就是,我国的碳交易产品相对单一,很少有或者几乎没有碳金融相关的衍生产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清洁机制项目交易、合理能源管理交易、自愿减排项目交易以及节能减排技术交易,加强其优势竞争力,促进广大的企业能够了解和熟悉相关的碳金融产品,加强碳交易产品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碳交易产品的相关衍生产品进行大力开发和创新,不断推出相关的衍生产品,比如将碳排放权作为标的物的相关的期权以及期货等碳金融交易产品的衍生产品等。

(二)完善服务体系

为了促进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健康全面有效发展,除了应该构建与之相应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和创新碳金融交易产品之外,还应该建立和健全一套完善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碳金融服务体系和机制,通过培养一些碳金融中介机构,来很好地服务于碳金融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交易流程比较复杂,交易过程中涉及众多交接事项,而且交易历时较长,且常常涉及到境外客户进行交易,对整个交易场所和交易管理人员的综合专业要求较高,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具备相关的交易执行能力和相关项目开发能力的专业性机构来服务于碳金融市场的交易。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碳金融中介机构也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不仅缺乏必要的交易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且相关的碳金融交易中介规模和数量也存在很大的劣势,远远形不成规模和系统的服务机构体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发展。为此,我们应该在开展碳金融交易的同时,加强开发和发展中介交易机构的力度,培养专业碳交易服务体系,促进我国碳金融快速高效健康的发展。可以加强专业咨询机构的参与力度,加强其对碳交易活动的指导,同时加大相关评估机构的参与力度,并加强一些基金公司、碳金融业务相关的银行以及碳金融业务相关的保险行业等进行介入,以达到有效降低碳交易成本,降低碳交易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保证碳交易市场高效健康持续的发展的目的。通过大力发展碳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和服务体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碳金融的快速高效发展。首先,商业银行要不断的开发和拓展相关的碳金融中介服务和业务活动,提供一系列的管理服务,包括与低碳项目相关的信息咨询、项目推荐、资金管理以及相关的项目开发等服务,银行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有优势和资源,积极参与协调国外投资者、政府部门、和项目发起人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积极开发和创新各种金融理财产品,全面为企业的各项金融交易等提供一系列的资金支持,积极开拓各种全新的投资渠道。其次就是,相关的碳资源管理公司要加强自身在碳金融市场中参与力度与调控力度,积极为碳金融市场提供相关的各类资讯服务,如碳信用经纪服务、碳资产开发、相关碳项目的融资和相关的碳金融项目的咨询服务等。只有加强相关的碳资产管理公司的参与力度,才能有力地保障碳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再次,就是要加强碳资产评估机构的参与力度和调控力度,要完善相关的碳金融产品的评估体系,为碳金融进行全面系统的咨询,最大程度地规避碳资源市场的风险,为碳金融市场提供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经纪服务。最后,就是要保证在碳金融市场中作为评级机构部门的信用程度,碳信用评级机构要充分认识自身在碳金融交易市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要确保能够对碳信用进行合理科学公正的评级,对相关企业做出公正合理的信用级别评价,最大可能地降低碳金融市场交易中的风险因素,积极为企业碳金融交易进行融资,并为其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费用。

(三)健全法律政策

我国的碳金融市场目前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碳金融交易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还几乎是处于一片空白,为了促进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健康全面有效发展,除了应该构建与之相应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和创新碳金融交易产品,构建与之相应的中介服务机制体系之外,还应该从宏观上对碳金融交易活动进行调控和管理,为碳金融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保障,保障其能在一个健康有效的大环境中快速发展。我国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碳金融市场较为先进的国家情况,结合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的配套的与碳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对其进行健全和完善,以保证我国的碳市场能够高效持续而且规范化地运行和发展。

(四)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促进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健康全面有效发展,离不开监管部门的配合和管控。只有保证监管部门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和流程进行监控和管理,才能保证我国的碳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碳金融市场的开展过程中,除了要建立和健全一套完善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之外,还应该在同时加强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接受和创新最新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的监管模式和方法,研究和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能够在现代碳金融市场中发挥独特巨大作用的碳金融监管新思路,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也要根据国际先进碳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结合我国自身碳金融市场现状,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一系列配套的监管体制和风险调控制度等,全面降低碳金融的风险,保证我国的碳金融业务能够在一个健康良性的大环境中持续高效快速的发展。

二、结语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展的不断加深,我们在获得经济建设成果显著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而我国就目前而言,低碳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律制度和政策还处于一片空白,相关的碳金融中介服务机制也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的碳金融市场产品较为单一,缺乏一些碳金融产品的衍生产品,这些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良性健康高效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对这些情况予以重视,不断寻求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