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一建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7:28

序论:在您撰写一建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建学习计划

第1篇

中学化学由两个大的板快组成: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对于无机化学学生普遍觉得比较容易一些,而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一直以来许多同学的难点,首先分子式复杂记不住,其次是有机的思维模式不容易建立起来,最后就是心理上惧怕有机化学。针对此状,我想谈一些有机化学的复习构想和建议。以减少我们在复习中的盲目性和无针对性。

1.学生情况调查分析

在进入有机化学复习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师生谈话,问卷调查,或者考试摸底等方式,得到第一手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现状,知道他们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差?哪些地方是他们认为的难点。这样方便我们制定有效合理的复习方案。我通过这三种途径收集到了学生在复习之初的有机化学的认知水平:其一:学生对有机化学许多的基本概念理解模糊。其二:对各类有机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以及各类有机反应的含义似是而非。其三:对于许多有代表性的有机物结构不清,性质不熟。造成做题时的艰难。其四:这也是有机化学中的高层次要求了,使得其对这类题的解答一筹莫展,这从而暴露了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还十分欠缺。

2.对考纲的分析和对考试情况的分析

有机化学的复习不能复习太浅,也不能复习得太深,得有一个依据,这个依据就是我们的教材和我们的考试说明任何超越这个基础上的复习都是没有意议,费力不讨好的。纵观近几年的全国各地的理科综合考试在有机化学这方面的考核不论是考查的内容还是考查的方式以及考查的分值基本趋于稳定,大多数是以选择题,推断题的形出现:但不管怎么考都是围绕着 基本知识展开。对于有机推断就常以醇,醛,羧酸,以及酯展开。

3.有机化学的复习建议

对于高三化学的复习,不能再像以前上新课那样的上法。不能每个知识点都讲得细讲得慢,这样做一来时间不够三来都是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学生会听得没劲,老师虽然花了许多时间但学生的收效却很小。所以高三这一年的时间要把三年的内容复习完,如果没有计划,没有方法那么是很难达到有效的复习的。加之高考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检测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因此这就为高三的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的将学生以往的零散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我们复习中必须思考解决的,一个问题。对于有机化学也是一样,我们可以把有机化学看作一个独立的部分,将其知识编制成一个网络。其实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比无机化学规律性强,有机化学知识间的牵连大而广,如果从烃出发能够得到卤代烷可以通过一些反应得到醇类,醇类在氧化就能引出醛和酮,在氧化就能引出羧酸,在由羧酸和醇能得到酯(油脂),这其中还能引出许多有机反应类型。各个知识之间交连在一起,所以我们要有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有效的复习方法,才能将看似复杂的有机化学形成知识网络,才能真正将书本中的知识装入自己的头脑中化为己有。其实学生常常感到有机化学不难,可就是学不好,考不好。他们普遍感到知识琐碎,零乱,规律多而杂,因而不得要领。

3.1有机化学的系统复习要有“点”有“实”

有机化学系统复习的点就是知识点,能力点,实际点(联系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社会实际)在系统的复习中要将这三点融入其中。对于考点,知识点的把握通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能够抓住。通过许多方法使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比如对于易错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教师可以设计成一个一个专题帮助学生突破,比如有机合成是个难点我们就可以将其设为一个专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团结互助相互之间帮助掌握知识点,再此基础上将这些知识点运用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化学本身就和工农业生产以及环保等社会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引导同学们留心身边的化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里的“实”指得是落到实处。

3.2有机化学的系统复习要“有效”

在这里的效是指高效而且成绩显著,争取在短时间内,复习更多的东西。有机化学包括三个大的内容:烃类、烃的衍生物、以及糖类,油脂,蛋白质。这些内容 占了高二的大部分,如果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担心学生的知识点什么都遗忘完了,而采取按照教材的体系新课式的复习,这样内容多,可能复习不完,而且整个复习的过程中教师累,学生也不苦不堪言,更关键的是效果甚微。所以教师就应该有目的的、有重要点的复习,找出有机化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盲点,有计划有步步骤的帮助学生理清楚。

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习者特征;学习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244-02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用人单位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高职大学生日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部分,因此,对高职大学生学习者特征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者通过参与高职与普通院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总结了高职大学生的几点较为明显的学习者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高职大学生学习的建议。

一、高职大学生比较明显的特点

1.多样的学习起点。高职院校中,普通高中生源和职业中学生源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比例因学校、地域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普高生源多于职高生源。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学条件、招考方式的不同,以及中等教育阶段教学侧重点的不同是高职大学生多样化学习起点的主要原因。在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普通高中生源有较好的基础;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职业中学生源有一定的基础。加之各省教学内容的差异,因而,高职大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起点能力。

2.热衷上网娱乐。高职大学生使用网络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高职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大多在于娱乐,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较少;第二,高职二年级学生上网时间明显多于一年级和三年级;第三,男生大多热衷于网络游戏,女生热衷于电视剧、娱乐信息和网上购物;第四,手机上网和笔记本上网都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较多;第五,非计算机专业高职生计算机操作和网络运用能力一般低于普通大学生,大学期间信息能力有提升但程度不大。

3.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大学生。现有研究成果均显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本科生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卡特尔16PF测验显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学业成就水平略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的因子得分高于普通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是,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成长经历、社会环境、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等。结合现有调查研究成果及笔者参与高职与普通本科生活的经历看,高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在于学历层次、就业压力、家庭教育三个方面。

4.高职大学生与社会互动频繁且热衷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及学生会。高职生与社会互动的途径主要有兼职工作、网络、实训、实习等。兼职和实习是高职生与社会互动的主要途径,高职的培养目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因此课程要求的实习实训较多,实习实训也是高职生与社会频繁互动的重要途径。

高职生大学生热衷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其原因在于:刚进入大学的新鲜感;从众心理,别人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自己也要参加;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结交兴趣相同的朋友;希望通过社团、学生会活动实现自我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各种网络通讯方式,微信、微博、论坛等也日渐成为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社会互动的重要途径。

5.厌学现象较为普遍。高职生厌学情况较普遍,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上独立性、自主性、探究性均低于普通大学生。不爱看书,不喜欢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静不下心来是高职生的显著特点。高职大学生更加热衷于考证,对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程。其实很多高职生并不缺乏学习的热情,但懒于学习,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坚持下去,长期以来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且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搁置学习计划。

二、优化高职大学生学习的建议

1.部分课程实行分级教学。针对高职生多样化的学习起点,课程培养体系也应与之相适应。调查发现高职生学期起点差距相对较大的课程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计算机基础,有部分学生入学就具备良好的起点能力,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水平,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夯实基础以达到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2.基础课与专业程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多以工作流程为体系组织课程,重视技能的培养。过多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知识的学习,过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都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实际观察发现,很多岗位技能的培养只需3~4个月,对于这些能在几个月就能学会的技能没有必要让高职生一入校就学,一年级、二年级应重视基础课程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大学生除了在正式的显性课程进行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教学材料、校园文化和集体生活等受到潜在的影响。

3.培养学习兴趣,适当放宽专业选择。很多高职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兴趣,选择这个专业是服从安排或者完全为了就业。学习者对课程涉及的知识不感兴趣,自然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热情、爱活动、不爱看书是高职生的显著特点,可以通过举办与专业相关的活动、竞赛,让他们多接触实践,在竞赛中获得满足感建立自信心。课堂上,采用启发式的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滥用小组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用“接收式”学习模式和“发现式”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

4.引导高职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沉迷电视剧,过度娱乐,手机依赖的现象很常见,对此,很多学校完全禁止大一学生在宿舍使用电脑,或者只允许学生访问指定的几个网站。观察发现,这样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他们会在二年级或假期找“补偿”或者转而沉迷手机上网,或者去网吧上网。控制大学生上网行为为应当“软硬兼施”,既要加强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性,也要通过时间限制、带宽限制、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控制学生的上网行为,但控制应适度,过分限制大学生上网并不是有利无害的。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适合大学生使用的教育软件、网络学习平台越来越多,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学习过程,管理学习时间,改善认知过程等。MOOC、微课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MOOC可以让高职大学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扩展视野。微课做出来更要用起来,它可以帮助高职大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他们生活的场所,学校是高职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然而很多学校的道德教育模式陈旧,过度重视传递价值其实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短期内不易察觉,但意义更深远。学校在重视传递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6.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心理健康始终是一个比较敏感又往往被人们忽略的问题。大学生往往对自身的心理健康均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对心理咨询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认为去心理咨询的人就是心理有病。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大学生,可见落实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他们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正确地看待心理咨询。学校方面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就业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足够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更加要重视情感与体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日常的生活中去,搭建有效的心理咨询空间,及时干预心理问题。

7.对各年级的学生都要充分关注。很多高职大学生升入二年级之后会感觉学校对自己的关注少了,觉得“自己的时代过去了”。其主要原因在于,进入大二的学生对于大学校园逐渐失去了新鲜感,各种校园活动大多也只针对于新生,没有担任学生会或社团干部的学生一般没有机会再参加。学生管理方面一般一年级比较严格,二年级明显宽松。部分学生从大二开始逃课、整天上网或者过多兼职。

8.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拓宽上升空间。普通本科生毕业后上升空间较多,可以直接考研、留学、参加很多单位的招聘考试,因此很多普通本科生有相对明确的计划,且本科生平时学习成绩对他们实现这些计划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普通本科生比较注重在校的学习成绩。相对而言,高职生的上升空间窄得多,平时学习成绩即使好对未来也没有明确的影响,很多高职生学习只是为了通过平时的考试。高职生的优势在于具备一定的技能,毕业就能较好地就业,很多高职生毕业就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但也有很多高职生渴望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目前的就业需要,更要关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香.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学习者特征分析及教学探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2-54.

[2]张敏.论高职外语教学与就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39-41.

[3]王利华,肖凭.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0):42-43.

第3篇

在供大于求的就业大环境下,用人单位都希望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够招来即用,这就对职校会计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信息化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顺应学生、教师及社会多方需求,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情景中分析、判断并去行动完成职场工作的任务,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为此,就如何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构建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系统进行探索。

1实施背景及现状调研

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较差等问题,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信息化的各领域及行业不断普及,对会计专业而言,由于其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中职学生及时了解会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动,熟练掌握经济业务核算过程,有较宽的知识覆盖面、熟练的岗位技能等,这都对提高学生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构建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系统,从而使得专业教学资源更具针对性、有效性、职能性,满足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规格,便成为本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通过现状调研,我们通过选取湖南省内13所中职学校和260名会计专业学生作为调查的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论得出:学生对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兴趣和期盼度都非常高;75%的教师对网络教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认为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62.5%的教师认为使用了信息化资源教学之后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概括而言,信息化教学是受学生欢迎的,也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广大教师也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开发便捷平台,丰富课程资源,定位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系统,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成为关键所在。

2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系统的开发流程

2.1明确分工,建立四项优质课程资源库

针对前期的调研报告结果,建立四项优质课程资源库。以考证课程为试点,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分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经法规》、《电算会计》,包括四类课程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导学案、专业课程习题库、实训案例库及各类实训软件的开发及收集。对四项优质课程资源库分别下设两类主体资源库,具体包括:以课件、导学案、教学视频音频为辅助工具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以实训案例、成绩评价、网上答疑、无纸化模拟考试为核心内容的网络实操资源库。

2.2邀请专家参与,共建平台程序模块

在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系统建设过程中,邀请行业企业会计领域的专家参与研讨,解决系统建设中发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专业理论及实操的融合问题,保证各门课程资源建设的顺利推进,共同建设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系统。其中包括会计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与信息化会计教学系统应用软件平台的搭建。具体涉及:会计专业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导学案、专业课程习题库、实训案例库及各类实训软件的建设与开发。硬件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与学校会计教学相关的应用软件平台的开发与研究,如教学平台、学生学习平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通讯平台。

2.3配套设施,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

2013年开工新建了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实训室3间,电子沙盘实训室1间,传票翻打实训室1间,添置了福斯特手工实训软件、电子沙盘模拟企业经营软件等教学软件,完善模拟报税大厅、证券大厅功能,配置了税务“汇算清缴”软件,电脑150台,翰林提传票翻打机300台,会计专业实训工位达到480个,优化了专业实训条件,学生银行、财源记账公司已全部电算化。新建的实训室完全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建设和管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产现场的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核算、管理流程,熟悉行业各岗位主要的操作要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学校会计专业现有学生实训室面积达到了近800平米,从而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2.4依托专业,推动“三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系统实施中,以中职院校课程资源为基础,依托专业特性,推动理实、工学和产教“三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采用“一体化”教学系统中理论课程加实训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一体化”教学系统中的企业真实业务实施案例教学,工学交替进行培养。教师应每年定期安排到当地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参加业务培训、参与企业实践,配合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财务稽查工作;同时派出优秀年轻教师进入会计师事务所顶岗实习,与该事务所合作并经该所同意,提供一套完整的小型制造企业的业务,将全部原始凭证进行扫描,真实再现企业全部财务活动,学生操作时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既告诉学生如何处理经济业务,同时让学生知晓会计人员如何在工作中守法又避责。这种模式实质上达到了理实、工学和产教“三合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效果。

3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系统的现实效果

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系统――资源库建设从教学效果来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将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项目任务,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教学工作的质量,不仅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结合、良性互动与和谐统一,而且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找到了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资源和信息,有效增强了会计教学信息化、职业化的发展,解决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状态转变问题,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解决了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脱节问题,弥补教学时间、空间局限性问题,实现了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需求的同步响应,提高了其使用效益。

3.1突出职业性,大力提高实效性

中职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系统――资源库建设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突出职业性,其中实训网上练考平台,网上虚拟财务业务一体化模拟系统提高了实训教学的实效性。目前,中职院校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从而借助行业企业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在“一体化”教学系统中设置专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选取内容、评价考核等,从而多方位实现校企共建、校企共融,使会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保持一致,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最终实现会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塑造。

3.2关注学生动态,结合自身,运用信息化手段适时调整教学设计

教师及行业专家在应用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系统――资源库时,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充分考虑他们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结合教师个人自身教学情况,采用以现实工作为导向的行动导向法,实施“讲、演、练”,“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设计教学内容,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包括信息化教学系统下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表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信息化教学系统下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交互协作学习,实现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主从换位、学生与学生相互帮助下轻松愉悦的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课程全面融合,将信息化教学系统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使信息技术走进每一个教室、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还包括信息化教学系统下如何通过校内专业课程理论学习与校外会计实体案例操作的网络互动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熟手”就业的应用研究。

3.3密切校企结合,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培养

第4篇

移动学习建立在数字化学习之上,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禁锢,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以及终端设备,能够自主浏览资讯信息、实时阅读、自由讨论。成人学习主要指在职成年人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具有学习欲望浓厚、学习目标清晰、自主性较高的特点,但学习时间较为松散,工学矛盾鲜明、家学矛盾严重,而移动学习能够充分利用琐碎时间,达到无缝化学习,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1 移动学习概述

1.1 内涵

现阶段,学术界尚未给出确切的移动学习内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是:指代借助移动通讯网络,通过移动通讯工具,开辟数字化学习路径,实时获取有用的教育信息与资源,提供教育服务的现代学习模式,凭借便利性、实时性、丰富性和生动性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可,代表着移动计算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的有机整合,为远程教育学习指明了前进方向。

因现有移动学习理论并不完整,外加移动技术的束缚,移动学习的探索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参照无线通信技术发现,现阶段,主要包含依托短消息、依托连接浏览与依托校园网络所进行的这三种移动学习模式。其中短消息学习不仅具备话音服务,而且具有字符信息服务;连接浏览学习主要是凭借移动终端,借助网关引入互联网,利用WAP协议对教学服务器发起访问,实施浏览、搜索和动态交互,等同于互联网用户;无线网络学习则是指代能够面向特定范围开展移动学习。

1.2 特点

1.2.1 移动性

某教育学家曾指出,移动程度是移动学习的核心因素。移动学习局限在移动设备中。随着生活节奏的提升与竞争压力的增加,学习需求更加突出,然而,可学习时间十分有限,尤其是成人学习者无时无刻均能遇到难题,要求学习者可随时发现解决方法。由此可知,学习者一定要有效利用琐碎时间,动态学习,无论等车,还是排队,合理利用分分秒秒。

1.2.2 开放性

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本文中的学习不单纯指代学校学习,还代表一生的学习。移动互联技术与无线技术的出现、发展,拓展了互联网的应用范围,提高了职能手机的普及程度,手机的性能日益强化,操作系统更加完善,要求学习者能够实时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这可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由此可知,移动学习让学习遍布各个角落,也让学习摆脱了空间束缚,更加开放。

1.2.3 碎片化

成人学习者主要为在职学习者,存在严重的工学矛盾,主要借助碎片化时间来学习。目前,我们已步入微时代,微博和微信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琐碎时间的利用,有些远远多于看视频、游戏时间。参照这一特点可知,应将移动学习控制在五分钟之内,且相应学习内容要精简、碎片化,详细划分系统知识,利用知识点充当单元,将问题解决看作主要目标,借助点滴积累来增强技能,与碎片化学习相符。

2 移动学习平台的分析和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总体需求

开发、创设可摆脱时间和空间束缚的教学环境,借助这一环境,通过移动方式进行教学。学习者能够借助手机自主查阅、浏览教学资源,达到互动交流。教师能够达成资源上传,借助短消息公示教学信息;记载教学与学习活动;构建适宜、优良的教学环境;支持多样化学习;评判学习情况。

2.1.2 功能需求

(1)安全防护功能

安全防护功能包含各种安全防护手段,在整个系统中选取一个用户ID,凭借此ID访问系统开展各项操作,平台可为当下用户操作提供安全保障,且具备权利甄别能力。

(2)后台管理功能

后台管理功能涉及教师、学生与系统管理员这三方的管理。其中学生管理模块需具备注册信息、查阅教学信息、问答帮助等功能;教师管理模块具备教师注册、问答指导、资源管理等功能,可依据相应权限适当处理教学资源;管理员模块需具备系统分配、权限分解、信息规整等功能。

(3)短消息接收、传送、点播功能

发送机制成熟,当传送短消息后,利用回执评判消息传送情况,若失败,则应注明未发送,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发送,若重新发送三次依旧失败则取消发送,可自主获得发送回执;成功接收后,存储到适宜的数据库;用户可通过短消息进行信息点播。

2.2 服务器系统设计

2.2.1 教学服务器方面的设计

教学服务器由用户模块、服务模块和教学管理模块这三部分共同组成。本文将具体探讨服务模块,其功能设计如下:

(1)在线测试模块

在线测试模块是检验、评估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测试功能至关重要,学生可结合个人需求科学挑选待测试科目,而系统将依照学生需求生成相应试题,因用户一般通过手机完成测试,所以,每次呈现五道选择题。系统管理员可自主添加、删减、变更试题与考试结果等,赋予教师更多权限。而教师可在权限范围内合理添加试题,裁夺考试,汇总分析学生的成绩。

(2)论坛

设计论坛时应保证学习者可借助手机自主访问论坛,发表个人问题,寻求解决方法,还可为其他学习者提供解答方法,主要包含后台管理、消息公示、信息查阅和用户管理这四项内容。

(3)小组聊天交流室

小组聊天交流室将用户划分成不同小组开展在线交流,用户可自主发表内心见解,系统将及时记录相应发言内容。

2.2.2 短消息服务器方面的设计

服务模块与WEB服务模块共同组成短消息服务器,其中服务器模块包含管理、接口、发送与接收模块;WEB模块包含身份辨识、收件人管理、群组管理、短消息传输、短消息接收与状况查看模块共同组成。

服务器主要经由终端模块,实现和服务器串口的有效连接,借助该模块服务器连接于网络基站,达到信息资源的双向传送,整合天网和地网,主要具备下述功能:

(1)发送功能

发送功能包含短信息发送和短信息收信这两个过程。其中前者是指用户借助浏览器对WEB服务器递送用户名与口令,待系统核对后台数据,达到验证标准后,用户方可访问WEB服务器。完成消息编辑工作后,确定收件人,通过群发形式进行发送,也可单独发送。当终端模块接收相关消息后,马上开启内部线程,把这一消息传送至消息服务器。然后分析研究,参照短信目的用户选择性存储消息数据。

(2)点播功能

通常接收各种短信指令,而短信指令主要指代身份认证口令以及操作代码。待系统获得指令内容后,综合比较用户自身的手机号、数据库包含的手机号和相关口令,若正确但存在点播权限,则将依据短信指令查阅所需内容,然后通过短信,将其反馈至用户。

2.2.3 界面设计

界面代表着整体外观,决定着人们的印象。成功的界面设计可帮助学习者学习,相反,若界面设计较为复杂、色彩失衡、使用困难,将会让用户萌生急躁感,降低学习效率。本平台界面依据横向分类可划分成下述四种界面:教师与学生界面、微机与手机阅读界面、登陆和信息加工界面、主界面与次界面。当平台处理加工信息时,教师经由微机借助IE等浏览器实现信息处理,而广大学生利用手机进行浏览。界面设计一般从下述四方面着手:

(1)页面布局

教师界面由上、中、下共同组成,其中上层蕴涵主页、标志与快捷链接;中间是内容显示区域,公布教学信息,展现课程科目;下层主要为版本信息。因学习者一般通过手机借助WAP协议访问服务器进行学习,所浏览界面和微机浏览页面存在较大差异,进而要求突显设计的高效性,保证页面布局直白、简洁,整个页面无需采取框架模式。

(2)色彩搭配

对于教师页面,多为蓝色,保证背景色适应前景色,设置金黄色标志,营造一种落落大方、鲜明稳重的感觉;而学生页面则应强调页面文字,对于背景色选择默认底色。

(3)导航

在教师页面突出位置配备导航链接,让用户可高效利用。面向二级页面和三级页面设置链接提示,且用户可参照提示明确自己所处界面。因学生经由手机查阅信息,且手机输入具有局限性,因此,一定要提供快捷的导航链接。

(4)页面文字

无论是教师页面,还是学生页面,在其标题栏以及导航栏等部位,对于所有文字均应设置同种字体和相同颜色。

3 移动学习的优化建议

经过多年探索,成人移动学习已取得初步成绩,但存在干扰严重、效率低下、琐碎无系统和移动终端不成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适宜的优化建议,具体如下:

3.1 完善移动学习资源

通过上述探讨可知,移动学习方便、快捷,可随时开展,区别于在线学习移动化这一模式。成人学习者可结合自身需要实时开展和结束学习活动,为此,应保证学习资源可快速获取、有效打开。这要求学习资源需精简、集中,单个学习蕴量少、且精炼的知识内容,一般控制在五分钟之内,利用知识点充当单位,强调问题解决。学习资源容量不大,下载快捷,且呈现形式多样,全面利用现代技术,包含语音、视频与文本等,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强化和学习热情的提升,进而快速掌握各种内容。

3.2 改进教学模式

移动学习是依托新技术形成的现代学习模式,代表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学习实现方式较为独特,充满数字化与网络化色彩。对比分析移动学习和以往在线学习发现,移动学习所蕴藏的个性化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主动学,因此,广大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大力整合移动学习和以往在线学习,在尊重教师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关心学习者,强调学习体验,不断满足学习需求,持续提升学习能动性。一般包含讨论活动模式、小组协作模式、专题活动、反转课堂等,每一种教学模式均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应科学选择,合理应用到成人教学活动中。

3.3 提升移动学习技术

移动学习离不开高端、先进技术的支撑。但因网络信号以及网络经费的制约,大大降低了最终的学习效果。为攻克这一问题,我们用重视网络建设,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增强数据传输效能,实现网络的安全、顺畅,缩减网络经费,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进而促进自主学习。

4 结语

移动学习属于现代数字化学习模式,突显个性发展,强调终身学习。在未来,移动学习将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模式,它可推动终身学习。虽然,目前尚未设计出功能齐全、学习资源充裕的学习平台,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的加深,终将实现,并普及到现代学习生活中。以此,我们应大力贯彻移动学习,深入探索,积极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园园.成人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2]谢立,谢磊,邓小华等.成人移动学习的微课设计与制作――以“Word2010邮件合并的应用”微课为例[J].科教导刊,2015,(21):37-39.

[3]钱玲,隗合金,郭伟等.我国成人移动学习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3(3):27-29.

[4]李金艳.成人移动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55-157.

[5]徐涛.中欧成人移动学习项目的比较分析及策略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1(2):53-55.

[6]闫科学.西部偏远地区成人移动学习探究――基于智能手机学习终端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5,(18):47-48.

[7]张晓莉,张鹏.论成人移动学习课程的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6,27(16):58-60.

[8]张晓慧,钱玲.成人移动学习信息表征设计原则与策略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4(3):61-65.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本院的医学检验流程进行归纳汇总,并进行相关问题的查找。

1.2方法

对目前我院的医学检验流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相关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院在医学检验流程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经常错检和漏检基于患者人数较多,增加了检验工作量,而抽血作为一般体检,所涉及的检测内容较多,假如在同一处进行人工操作,就会出现少检项目、错检项目或者是名字标签贴错的现象,进而将错检和漏检率增加。

2.1.2结果确认繁杂通常会出现同一项目在某一时间段多次检验,且结果具有动态变化性,因此就必须进行结果确认,并对检验报告的对错与否进行查看。这样就会消耗人力,并且很难发现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进而对检测结果的确认造成严重干扰。

2.1.3多个实验室并存设置了多个同一性质的检验室,降低检验工作效率,同时也将流程复杂化,当患者要获得检验结果的时候不得不来回奔波,进而对患者满意度造成影响,也不利于医院管理工作的开展。

2.1.4标本处理不规范要想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规范化管理检验标本是关键,假如处理错误,就会导致污染等现象的发生。基层医疗机构标本的检验工作多是由检验人员负责,基于该项工作量的重大,因此并不能在标本处理上投入全部精力和时间,导致了标本处理无序性现象的发生。

2.1.5标本管理不合理该项工作具有系统性,基于检验科室是所有患者送检标本的汇集点,假如管理不规范,就会导致错误的发生。基层医疗机构在信息化管理上具有滞后性,条码化管理并未实行,并且也未电子化呈现检验申请单,这样就使得错误时有发生。

2.2优化对策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检验流程问题提出的优化对策,具体如下。

2.2.1整合同一性质的实验室基层医疗机构将多个实验室建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方便科室的实验室检查,然而该举措不仅将流程复杂化,同时也将检验室分散,增加检验科室工作量,也增加了患者的不便[2]。因此必须整合同一性质的实验室,这样才能方便管理,从而将检验工作效率提升。

2.2.2简化人工操作,实现设备与仪器的信息互通通常医学检验涉及的项目和标本较多,假如以人工来进行分类处理,不仅会消耗大量时间,同时也会导致错误的增多。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设备与仪器的信息互通,并在不同的试管上粘贴不同标签,实现检验项目的明确区分,并在系统中将相关信息录入,以检测仪器获得条码信息来实施检测,从而形成报告单,降低漏检和错检率,保证患者与信息的一一对应。实现设备与仪器的信息互通,还能将检验报告的查询工作优化,便于检验报告的保存与找回。

2.2.3加强检测结果信息化管理借助计算机设立系统,加强对各个检验环节的管理,对于同一患者多次检验结果差异性的情况,可以用系统来对检验结果进行核查和确认,以此来严格把关每个环节,同时保证各个环节的查询清晰性。对标本进行系统分析,对录入的结果进行检查,保证发放结果的准确性。即便发生了错误,也能及时的进行相关责任人的查找,这对于落实个人责任制和结果的核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2.2.4设置样本处理室由专业人员负责处理,实现检验与标本处理工作的分离,以此来实现标本的规范化管理,避免污染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能保证检验员专心的从事检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同时,也将整体效率提升。

2.2.5改善实验室信息系统,条码化管理送检标本患者的所有送检标本均是由检验科负责,因此在工作量上相当大,必须借助信息系统,实现标本的条码化和信息化管理。而要想实现以上目标,须以检验申请单为开端,升级实验室信息系统,建立ID号的卡和带有条形码的卡,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借助计算机建立电子检验申请单,在送检标本后,也能实现ID号或条码化管理,保证标本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发展。

3结论

第6篇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四处初中的抽样调查表明,284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7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85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7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18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版权所有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第7篇

论文摘要:对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以“碳的几种单质”为例,采用“她锚式教学”思路提出了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实现教学最终目的—意义建构的化学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认知科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伴随这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开发,要求化学教学设计的观念及技术亦相应地与之配合。而目前,我国多数的化学教学设计仍沿用行为主义的模式,未充分重视化学学习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协作学习和意义的建构等环节。为此,有必要研究探索一套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化学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建构主义理论简介

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由此可见,人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的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茨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同时还深人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如上所述,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建构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即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视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因而,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①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资料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间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③要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和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

同时建构主义还认为,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因而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即充分利用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针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建构主义的化学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

基于上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观,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化学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化学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化学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在形成新一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式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方法和化学教学设计思想。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原则可概括为:

—强调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强调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应当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对化学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化学知识的主题。

(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3)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化学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自主学习设计: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化学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人情境去学习。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内容包括:①能引起争论的初始化学间题;②能将讨论进一步引向深人的后继化学问题;③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间来引导讨论;④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7)强化练习设计:设计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化学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设计课例

以下是《碳的几种单质》课程教学改革试验方案,其目的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下开发具有动画和超文本控制功能的交互式教学系统。

该教学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可用于学习碳的几种不同单质的单元教学内容。学习重点侧重于元素、原子、单质、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侧重于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联系,木炭的性质和用途等。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还能独立实际验证。

该系统的教学设计过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单元课程的若干主题:了解金刚石和石墨都是自然界存在的碳单质,由于二者结构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木炭等无定型碳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学习兴趣,指导他们学习建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意义。

(2)创设情境:创设与碳及其几种单质有关的多样化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包括对自然界中不同物质的观察探索、矿物标本、生产生活实际、多媒体计算机软件、投影、录像、资料、演示实验、验证实验、边学边实验等等。

(3)独立探索:根据学生的兴趣可选择从下列不同的主题进人学习。在学习某一主题过程中,学生可随意观看、查阅、试验有关这一主题的不同演示、资料、标本、实验,以便从不同侧面加深对该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学习主题1阅读有关碳的几种常见单质的课文,观看矿物标本、自然界中碳的多种单质实物,观看有关的投影、录像、计算机软件。

学习主题2阅读有关石墨和金刚石物理性质的区别和不同用途的课文,观看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录像(动态演示),独立完成验证性实验(石墨的异电性)。

学习主题3阅读有关木炭和无定型碳的性质和用途的课文,观看相应的生产、生活实际录像,独立完成探索性实验,(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

学习主题4阅读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的有关课文,观看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示意图的录像,相应的学习投影片,查阅有关本主题的资料,加强对本主题的理解。

(4)协作学习:在上述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基于课程主题的专题讨论:为什么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质,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碳元素除能组成金刚石、石墨以外,还可组成什么物质?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存在什么样的辩证关系?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布置作业,对讨论中的观点加以评判和进行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