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7:05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历史教学案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高中历史;教学;运用
当前,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在借助特定具备启发性与代表性的案例情境中,教师充当知识引导者与组织者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对教学案例展开深层次多角度的学习分析。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有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为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构建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全面激l学生学习兴趣
真实形象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守旧,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苦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学习历史知识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通过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法,将教材中实际案例设定为探究主体对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案例,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学生自主探究将会不断树立学习信心,积累学习经验技巧,进而有效构建知识体系[1]。
(二)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高中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知识是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涉及语文、数学、美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学习内容较为繁杂繁琐又存在较强规律性。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选取具备代表性的案例,以具体的历史案例作为论据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知识概括,进而有效获取举一反三的教学成效。通过有效的案例对比,帮助学生有效形成历史思维,比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人言的教学形式更具时效性与实用价值[2]。
(三)有利于全面形成历史学习素养
在大力落实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内容。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侧重关注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则是当前最佳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法,借助一个典型案例要求学生对此进行深入解析总结。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处于两难的学习处境,教师此时则需要充分发挥出自我教学的作用,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鼓励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在实际解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强化自我学习能力,学习素养也会随之不断提升。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保证案例贴合课程教学要求
在当前阶段,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选取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一个教学误区:单一从学习兴趣这一视角出发挑选设计教学案例,严重忽视了课程教学发展需求,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局限性。案例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师需要在教学初期,紧紧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标准,构建符合学习需求及课程发展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案例,使案例真正为课堂教学活动服务,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一课时,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材料较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案例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如:请学生朗读这首诗歌,并从中感受当时种桑养蚕的普遍性――“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这是一首情歌,女主人公一见她倾心的男子非常开心,但又不好意思表白爱慕,只好每天思念。《诗经・隰桑》把爱情和桑树联系起来,反映了蚕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反映当时种桑养蚕已经非常普遍[3]。借助案例分析,有效构建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并通过案例隐含条件的整理与再现,创设简易可感知的情境,结合教学启发与激励,不断加强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二)案例的设计侧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充分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这尤其是对一些历史久远史实内容的教学,由于当时经济发展背景及社会群众价值观不同,学生在学习此类史实内容时比较困难,很难把握学习重点,所以教师更要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价值[4]。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一课时,罗马法系是古代历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法系,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罗马法的起源、发展、确立和完善及其作用和影响,为学生后面学习的资产阶级政治法制作铺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将本节课程知识转变成为一场现实的法庭审判:“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婆婆焦母对兰芝百般刁难,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兰芝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请问在古罗马时代,如果你是法官,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会经常出现吗?为什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由学生自己担任法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讨论后得出:“不会。罗马法的内容之一:子女的财产权和婚姻自得到保证。罗马的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更高,因为罗马法制约或消除夫权,而中国古代妇女要遵从‘三从四德’。”借助案例分析,有效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内容,并为下面归纳、思考罗马法的作用奠定基础[5]。
(三)深入挖掘教学时机,运用现实案例导入课堂教学
从现有调查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对于高中生而言,能否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案例导入是否有效。只有充分利用具备启发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案例,才是最佳的历史案例教学活动,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利用案例导入课堂教学时,需要侧重寻找最佳的教学时机,并有意识地制造学习矛盾,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侧重凸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例如,教师在教学《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时,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有意将美国当时总统三权分立的现状作为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当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后放映幻灯片,展示当今美国史学界和政治界对1787年宪法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联系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教材中学思之窗进行小组讨论,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1787年宪法展开评价。通过模拟情景,使情景再现,让同学们自己探讨、交流,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通过材料的阅读和思考,探究学习,自我开拓思路整理一个知识结构的框架。学生在此类学习情境下,可以自主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加深学习印象的基础上,有效构建相关历史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出自我学习潜能。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利用教学方法前,精心设计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案例展开分析研究,进而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及时提高自我对其的重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出自我教学引导的功能,利用现实案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1]曾伊钦.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李文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胡忠艳.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历史;课堂;学案;教学;实践;思考
目前,学案教学法是很多学校比较普及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有学习目标而发挥个人主体性质,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历史学科学案教学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高中历史学案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学案教学避免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的各种弊端,主要包括:(1)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程序化的环节,即课堂的结构是由一系列环节联系起来的,每个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2)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比较重视教学结果,学生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所考的历史知识点,教学效果并不乐观。
二、高中历史学案设计与实践
在高中历史学科学案导学模式中进行开发研究,学案的设计是学案实施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主体性原则。这里所说的主体性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对学生的教学设计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高中历史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除此之外,学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2)引导性原则。高中历史老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引路人和指导人,在编写学案时应该根据课本知识的内容,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意愿,提高教学的质量。(3)方法性原则。这里的方法主要是指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其单纯地讲授题干,不如把学习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4)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学案的设计要遵循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只有这样,学案才会发挥它最大的价值。例如“开辟新航路”的学案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自主学习】
一、东方的诱惑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必要性)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_____的发展和_____的出现。
(2)社会根源:_____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寻金热”)
(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_____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可能性)
(1)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2)客观条件:欧洲出现了地圆学说,而且_____技术和_____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走向会合的世界――影响
1.结果
_____和_____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2.影响
(1)对世界的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_____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理大发现)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_____的雏形开始出现。
(2)对欧洲的影响:
①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_____沿岸。
②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___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新航路开辟的含义: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国家探寻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又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总而言之,学案设计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成绩的好坏,我们要加倍重视学案教学的利用。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模式中,老师应该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历史老师的引导下,除了考虑如何教学生之外,更多的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好,在学案导学的模式下,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和负担,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创历史学科教科研新局面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1、努力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平时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要走进一线教师,倾听问题,解决困惑,积极鼓励,共同研讨,共同协商,要专业引领到位但不越位。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2、充分发挥学科教改基地和学术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示范带动,共同进步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科教改“基地”的建设,切实发挥教改“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基地学校必须要承担一项市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基地教师每学期须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时撰写教学案例和读书札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基地学校每学期要向市提供一次质量较高的教改展示活动或者是示范课活动。以学术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开展学科内的学术研究活动。给权威教师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继续推进“开门上课,推门听课和民主评课”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浓墨重彩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等新课型的的研究。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在本市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努力探索适合我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基研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相结合。成立以学术权威为核心的新课改、新高改研究小组,在深入领会新课改、新高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高一、高二年级教师要借助于已先期试点的省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年级教学;高三年级教学复习要借助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知识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方式和思想取向。对新课程改革和常规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进行集中研究,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对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去进行研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情而异。
5、加强高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历史学科高考水平。全市高中历史教师务必领会高考改革的精神和实质,加强高考改革、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以确保高考历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具体思路是:认真分析新高考模式下的命题理念和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历史学科新学年的备考方案和具体复习计划。认真强化落实高三新课教学和第一阶段基础复习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把强化基础知识落实,构建知识网络,作为第一阶段复习教学的重点。根据2011年高考的新特点制订出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备考方案。我们历史学科准备把过去的专题、综合复习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使专题和综合复习融为一体,以专题复习带动综合复习。为搞好这一阶段的复习,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第二轮复习备考意见。认真抓好教研室组织的大型视导活动。在视导中深入课堂听课,深入学生中了解情况,参加学校教研活动,及时发现和总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范例和先进教师典型。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广泛收集整理高考信息,加强与考试中心、兄弟省市有关单位的联系,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整理,以最快的方式传递到学校,为各校复习备考提供依据和支撑。⑹重视模拟试题信息含量高的特点,尽快收集整理各地统考、调考模拟试题为后期模拟训练创造条件。
三、主要工作:
1、制定高中历史学科教研计划
目的:认真分析新学年教学教研的新特点,明确新学年的工作重点和思路,制定出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切实可行的教科研计划。
方式:座谈、分析研究。
对象:基地学校教研组长、部分学校教师、教研员。
时间:8月下旬。
⒉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
目的:认真分析我市高中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历史教学质量,总结基础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的经验教训。创新高中历史教学复习的途径,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方式:数据分析、经验总结、校际交流。
对象:全市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教研组长。
时间:9月上旬。
地点:待定。
3、市历史学科教学基地调研活动
目的:明确学科基地的职责,制定学科基地的活动计划,发挥学科基地在全市教学、教研中的示范作用。
方式:听课、座谈、分析研究。
对象:校教科室领导、全体历史教师、教研员。
时间:9月中旬地点:**。
⒊第二届“什么是有效性历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目的:提高中学历史教师教科研水平,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总结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摸索、探讨新的教学途径。
选题角度和范围:⑴理论探讨: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⑵目的思考:人文教育与有效历史教学;⑶环境与课程:历史知识的选择与有效历史教学;围绕课堂生成、课堂文化、课堂延伸讨论有效历史教学;围绕师生角色、交互关系探求有效历史教学;围绕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例反思讨论有效历史教学;⑷站在学生的角度:追问有效历史教学的根本⑸有效历史教学:和谐个性与社会性的视野;公民素养教育与有效历史教学;知识资源、教材内容与有效历史教学;必修课、选修课的关系与有效历史教学;活动、过程、方法与有效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有效历史教学;教师教育、教师胜任力与有效历史教学;评价机制、考试改革与有效历史教学。(围绕“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这一主题也可自拟题目。)方式:个人申报、评委评审。
对象:全市高中历史教师。
时间:10月上旬。
地点:。
4、城区高中基础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大比武
目的:发挥城区高中集中的地域优势,加强城区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和推动城区高中历史学科对教材、教法的研究。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方式:个人申报、学校推荐。
对象:以基础年级教师为主。
时间:11月上旬。
地点:
5、高中视导活动
目的:共同分析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教学、教研的基本情况,针对各校历史学科实际和历史教师共同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教研措施。
方式:听课、座谈、召开教研会。
时间:11月。
6、高中历史“什么是有效性历史教学”学术交流活动
目的:发挥学科历史学术权威的引领作用,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高全市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创历史学科教科研新局面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1、努力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平时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要走进一线教师,倾听问题,解决困惑,积极鼓励,共同研讨,共同协商,要专业引领到位但不越位。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2、充分发挥学科教改基地和学术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示范带动,共同进步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科教改“基地”的建设,切实发挥教改“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基地学校必须要承担一项市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基地教师每学期须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时撰写教学案例和读书札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基地学校每学期要向市提供一次质量较高的教改展示活动或者是示范课活动。以学术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开展学科内的学术研究活动。给权威教师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继续推进“开门上课,推门听课和民主评课”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浓墨重彩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等新课型的的研究。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在本市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努力探索适合我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基研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相结合。成立以学术权威为核心的新课改、新高改研究小组,在深入领会新课改、新高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高一、高二年级教师要借助于已先期试点的省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年级教学;高三年级教学复习要借助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知识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方式和思想取向。对新课程改革和常规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进行集中研究,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对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去进行研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情而异。
5、加强高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历史学科高考水平。全市高中历史教师务必领会高考改革的精神和实质,加强高考改革、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以确保高考历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具体思路是:认真分析新高考模式下的命题理念和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历史学科新学年的备考方案和具体复习计划。认真强化落实高三新课教学和第一阶段基础复习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把强化基础知识落实,构建知识网络,作为第一阶段复习教学的重点。根据2010年高考的新特点制订出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备考方案。我们历史学科准备把过去的专题、综合复习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使专题和综合复习融为一体,以专题复习带动综合复习。为搞好这一阶段的复习,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第二轮复习备考意见。认真抓好教研室组织的大型视导活动。在视导中深入课堂听课,深入学生中了解情况,参加学校教研活动,及时发现和总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范例和先进教师典型。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广泛收集整理高考信息,加强与考试中心、兄弟省市有关单位的联系,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整理,以最快的方式传递到学校,为各校复习备考提供依据和支撑。⑹重视模拟试题信息含量高的特点,尽快收集整理各地统考、调考模拟试题为后期模拟训练创造条件。
三、主要工作:
1、制定高中历史学科教研计划
目的:认真分析新学年教学教研的新特点,明确新学年的工作重点和思路,制定出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切实可行的教科研计划。
方式:座谈、分析研究。
对象:基地学校教研组长、部分学校教师、教研员。
时间:8月下旬。
⒉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
目的:认真分析我市高中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历史教学质量,总结基础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的经验教训。创新高中历史教学复习的途径,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方式:数据分析、经验总结、校际交流。
对象:全市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教研组长。
时间:9月上旬。
地点:待定。
3、市历史学科教学基地调研活动
目的:明确学科基地的职责,制定学科基地的活动计划,发挥学科基地在全市教学、教研中的示范作用。
方式:听课、座谈、分析研究。:
对象:校教科室领导、全体历史教师、教研员。
时间:9月中旬地点:**。
⒊第二届“什么是有效性历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目的:提高中学历史教师教科研水平,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总结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摸索、探讨新的教学途径。
选题角度和范围:⑴理论探讨: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⑵目的思考:人文教育与有效历史教学;⑶环境与课程:历史知识的选择与有效历史教学;围绕课堂生成、课堂文化、课堂延伸讨论有效历史教学;围绕师生角色、交互关系探求有效历史教学;围绕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例反思讨论有效历史教学;⑷站在学生的角度:追问有效历史教学的根本⑸有效历史教学:和谐个性与社会性的视野;公民素养教育与有效历史教学;知识资源、教材内容与有效历史教学;必修课、选修课的关系与有效历史教学;活动、过程、方法与有效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有效历史教学;教师教育、教师胜任力与有效历史教学;评价机制、考试改革与有效历史教学。(围绕“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这一主题也可自拟题目。)方式:个人申报、评委评审。
对象:全市高中历史教师。
时间:10月上旬。
地点:。
4、城区高中基础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大比武
目的:发挥城区高中集中的地域优势,加强城区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和推动城区高中历史学科对教材、教法的研究。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方式:个人申报、学校推荐。
对象:以基础年级教师为主。
时间:11月上旬。
地点:
5、高中视导活动
目的:共同分析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教学、教研的基本情况,针对各校历史学科实际和历史教师共同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教研措施。
方式:听课、座谈、召开教研会。
时间:11月。
6、高中历史“什么是有效性历史教学”学术交流活动
目的:发挥学科历史学术权威的引领作用,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高全市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
本案例的研究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体现时展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其中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新课改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基础,坚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贯彻学以致用、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突出个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物理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物理学观点,初步掌握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之一――实验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案例过程的总结及认识
1.建议增加演示实验,优化实验过程
要持久地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光靠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应充分挖掘身边现有器材甚至是很不起眼的器材,结合特定的物理情境(如新课引入、巩固概念规律、评讲习题等),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有一些内容或实验只作为“做一做”或课外实验来处理,实际上,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仪器和方法的改进来优化为演示实验。
比如在“超重和失重”一节中,课后的“做一做”就可以改进为演示实验。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金属罐头盒或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如果放开手,让罐子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
对于演示超重失重现象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1)在易拉罐底部开一个出水孔(开得小一点),在罐中水位较低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不从小孔流出。若使罐子突然向上加速运动,水就会从孔中喷出,由此可以说明超重现象。
(2)用透明的塑料可乐瓶,里面装入大半瓶水,盖上瓶塞,由于重力的作用,空气在水面的上方,水面是平的。将塑料瓶向上抛出,可以看到,瓶中的空气在水中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大小不同的空气泡,呈球形。
(3)在悬挂的木板上放一块砖,在砖和木板之间放一条纸带。静止时抽动纸带,由于有比较大的压力而使纸带断裂。如果剪断吊砖的悬挂线,而使砖块和木板自由下落(下方放置减撞垫),则抓住纸带的手可以不费力地把纸带完好地抽出。
教材的有些章节对于公式或定律的导出几乎是灌输式的,在这种地方,我们完全有必要加入一些形象而又简单的演示实验来说明定律或公式得出的原因或用以说明验证。
2.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去做、去观察、去想、去感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使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能充分展现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1)将部分规律课由老师演示探究过程改为学生分组探究体验
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规律有很多,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自由落体运动”、“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单摆的等时性”、“胡克定律”、“电阻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等。对于这些规律课,由于以前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及“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观念的影响,物理教师大多的处理方法是采用“老师讲解或演示探究过程或方法,学生听、记”的模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改革:请三位学生(二男一女)到讲台上演示探究某个规律的全过程,并将实验所得数据全都记录在黑板上。目的是想体现学生主体探究地位。但是我们发现这样的模式还是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效率太低。对于演示的同学来讲,真正是得到了主人翁式的探索体验,但是对占更多数的讲台底下的同学,效率则是很低的。从整体来讲,这种模式收到的效果仍然不理想。为此我们尝试采取了学生分组探究的模式进行尝试,做到没有观众,人人动手参与。实践证明,这种“全员参与”的方式是成功的,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和老师达到了“双赢”。
(2)将部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就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从而自己去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加强实验基本功的训练。对学生来说,按照思维发展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的就是学生的创造体验。这种效果是单纯的演示实验所不能达到的。
(3)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新课改教材中把很多以前属于验证性、测量性的实验改成了探究性实验,例如以前“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说给学生听,学生只得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实验。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失去对实验的“神秘”和探索欲望。如果教师能选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发散思维的三个维度),从而激活创造思维。
教材中的“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碰撞中的动量守恒”“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等验证性实验都可以采用此法进行分组探究。
3.变学生实验为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从实验前的设计,实验中的操作和观测,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分析等,都是实验能力的表现。
在抓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同时,努力开拓实验教学的新构想,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思路,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很多历史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即仅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案例,而忽视了课标的要求,结果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有限。课标是案例的“灵魂”。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的初步阶段,就紧密围绕课标内容,建构出本课知识体系,在此框架之上设计案例,让案例真正为课标服务,为教学服务。如人民版必修一第七专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课标要求学生掌握英、美、法、德四个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过程和特征。为了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结合其他教师的相关经验,设计了“李鸿章环游欧美记”这一教学案例。本案例利用李鸿章于1896年4月-9月出访欧美的史实,以李鸿章的视角,观察德、法、英、美四国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点,这样的设计,让平日里始终是“家—学校”两点一线的学生仿佛伴随李鸿章一行踏上了异国的土地,感受不同文明的魅力,和李鸿章一样思考和探究不同政治体制形成的原因,为风雨飘荡中的大清国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在此案例背景之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活络起来。接下来,学生积极阅读教材,对教师设置的情景问题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在互助合作中完成了对该四个国家代议制特点的学习。最后,教师再通过案例情景再现,帮助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完成表格,落实教学目标。
2案例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应在案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特别是在处理一些距离我们所处的时代久远的历史知识时,由于政治经济背景和人们的价值观的变化,学生对这些史实较难理解,教学重点更是无从突破。在此情况下,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则有助于加强其对史实的了解和知识的把握。如《罗马人的法律》一课,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护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示理解过于困难。针对此问题,笔者同校的一位青年教师,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把本课内容设计成一场法庭断案:“布鲁图是罗马城的贵族,喜欢到各地旅游。在旅游途中,他因经费紧张而向埃及铁匠卡西借了20个金币,并立契约30天以后归还。但30天过去了,卡西并没有收到钱,卡西因此将布鲁图告上罗马法庭。请问,如果你是法官,会如何判决这个“以下犯上”的官司呢?为什么?”在课堂上由学生担任“法官”,现场断案,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课堂上一瞬间鸦雀无声,学生们都在认真思考这个难题。接下来,为了完成“断案”的任务,教师按照以下几个环节开展课堂教学:第一,回归教材,让学生分阶段归纳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第二,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探讨如何“断案”;第三,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法庭宣判”和相关法律依据。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断案”表现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阶段的罗马法在其所处的时代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罗马法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和具体法律条文的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并且对罗马法的性质有了直观的体验,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3案例语言力求生动化
关键词:案例教学;知识群;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72-02
案例教学是1870年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许多著名高等学府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积极进取精神的目的出发率先推出的。案例教学于20世纪70年代运用于普通教育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地理学科也已得到应用。但在实际地理教学中,许多老师明显地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对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及作用感到迷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尝试运用这一方法,收到较好效果。下面仅对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体会。
一、案例选取实施的原则
地理案例的选编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选编地理案例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和针对性原则
当教师为某一教学内容选取案例时,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相关地理事件,因此选取教学案例必顺要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选取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得出预期的地理规律、结论,案例必须反映地理事件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同时案例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新奇的,应该恰当地联系热点问题,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地理的改革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为紧随其后的问题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如有关地理的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要做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2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性
内容丰富、相对完整的地理教学案例,从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都应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使学生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提供的案例必须真实,来自地理事实,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一般教师会把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实例作为例子讲述给学生,如果把这个例子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案例的突出特征,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地理教学案例。
3情境性和可读性原则
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可读性强的地理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因为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案例必须精选。那
种“信手拈来”的案例,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均难以符合要求。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方法
与其他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如果只在素材和内容上引入案例,而在教学方法和思路上沿袭传统模式,必然进入一种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讲”和“授”变得不再重要,让学生自主、能动地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教学的核心。所以,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教师角色的转换。
(1)开放教学过程。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精选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以考促学。在案例教学的组织中,教师应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案例讨论的参与者。因为多数情况下,案例所涉及的“问题”之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而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果,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解决方略。这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辨,另一方面自己要积极思索,运用“知识群”的相应理论,就学生观点进行研讨。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升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即所谓的“教学相长”。
(2)学生自主学匀。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采用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最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学生能把课程中相互分割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看到其内在的联系,透过表面现象探寻其本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最透彻并能灵活运用。
(3)问题的探究。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地理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规律的方法。在地理案例教学时,应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在呈现方式上,可采用印发地理文案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现、模拟再现实际情景、学生表演等。在呈现时机上,地理案例可在讲解地理知识点时呈现,或在某一章节教学之前或中间呈现。不同的地理内容可选用不同的时间和方式。
其次,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充分发挥地理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地理教学实效。
再次,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这是对前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一般由教师来完成。可以对地理案例讨论做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的地理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地理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对于部分有典型意义的重要案例,可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分析评价报告。对于学生独到的观点,只要符合教学“知识群”体系的基本原理,就应该给予肯定,而不要强求和教师思路的一致。即使是对基本理论有所突破,只要其思想符合人类思维规律并自成逻辑,能自圆其说,教师也应该给予肯定。因为创新、进取的精神比一些具体的所谓知识要重要得多。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发言,应以肯定鼓励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并进而形成今后的工作习惯和人生哲学。
四、案例教学考核的实施
1.变“单一测试”为“复合测试”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一般集中于期末。学生的学业成绩通常就是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至于学生平时的综合素质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业评价中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变“单一测试”为“复合测试”。具体做法是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以学生平时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为主,包括案例分析阅读资料等准备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发言过程、神态及表现、观点的正确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变“静态测试”为“动态测试”
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通常过于注重“静态测试”,忽略了学生能力的考核,从而导致学生看重对各“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忽略了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和理解。这样往往造就了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业评价只是一种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因此,必须对这种静态测试方法进行改革,变“静态测试”为“动态测试”。使用案例教学为尝试把平时完成的课程作业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创造了条件。因为通过案例研究学习某个地理原理或理解某个地理问题,无须死记硬背,所以可以把学生平时完成的案例研究的课程作业,作为最终考试的一部分。静态题占50%,着重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动态题占50%或更大的比重,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能力。甚至也可设计较为简单的案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案例分析,考察学生对“知识群”的综合运用能力。考试的形式可依据各门地理课程的具体情况,既可闭卷考试,也可开卷考试;既可笔试,也可口试或实际操作。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的结合,促使学生由“死学”变为“活学”,由死记硬背的机器回归到具有灵性和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总之,案例教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索,它与其他教学方式一起构成地理教学方法体系。地理课程中的许多内容,特别是人文地理部分,更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本知识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呈现出开放的特点,这必将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