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6:58

序论:在您撰写银行信息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

第1篇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在ITIL(ITinfrastructurelibrary)有关IT服务的最佳实践理论中,技术是IT服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无法进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技术的支持能力包括对技术本身的支持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技术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对各种IT技术的掌握程度,后者是能多大程度上把IT服务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符合用户实际情况的最佳运行和维护操作。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第2篇

关键词:银行外包应用服务提供商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在ITIL(ITinfrastructurelibrary)有关IT服务的最佳实践理论中,技术是IT服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无法进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技术的支持能力包括对技术本身的支持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技术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对各种IT技术的掌握程度,后者是能多大程度上把IT服务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符合用户实际情况的最佳运行和维护操作。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四、结论

目前,银行IT外包服务的内容和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我国IT外包服务发展较晚,银行IT外包市场还未发展成熟,因而银行IT外包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正确全面地考察分析有关的复杂因素,做出正确的IT外包决策,提高银行IT服务的水平,降低IT运行维护的成本,达到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是需要我国银行界和IT界共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旭: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浅析.WTO经济导刊,2006年10月

[2]瑞琴邱伟华:金融服务外包的利益与风险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5月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内部治理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放开,以及我国银行业自身的创新和改革,商业银行的力量不断壮大起来,除了人们熟知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百多家城商行也在迅速成长,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便利和保障。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创造信用、调节经济的职能决定了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高风险、高流动性的性质决定了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商业银行的应尽的义务,而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仅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降低风险,更能促进银行自身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是指商业银行依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外界公开自身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管理人员的信息等。商业银行是以信用创造的方式来调节经济,存在着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从风险性、流动性、效益性三个方面入手。披露资本充足率、风险准备金等的情况可以有效控制风险,公布银行的利润情况、资产收益率、成本收入比等可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而披露其存款来源及波动情况可以保证其资金的流动性,完善、充分、透明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维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会计信息的披露有两种基本模式: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强制性披露指商业银行基于法律法规的最低要求公布的相关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公司治理情况、风险管理状况、年度重大事项等事项,可以减少金融舞弊现象,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自愿性披露是指商业银行除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之外,出于提升公司形象、吸引投资者等目的主动披露更多的企业会计信息。目前我国采用以强制披露为主、自愿披露为辅的形式,既符合巴塞尔协议的精神,又以成文的方式限定了商业银行应履行的义务。

二、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全球化的脚步,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越来越完善,从内容单一到种类多元,慢慢在与国际接轨,尝试着摸索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巴塞尔协议精神相一致的披露制度。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起步较晚,在摸索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取长补短,以完善现有的披露制度。1.披露内容不全面。伴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如金融衍生工具等的业务越来越多,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的业务也越来越复杂。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仍然停留在在传统的阶段,以披露财务信息为主,很少涉及非财务信息,而以商业银行的预测性信息、管理部门对非财务信息的分析为代表的非财务信息才是投资者真正关心的决策信息,从侧面反映了商业银行真实的经营状况。目前,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以建设银行为例,下图为建设银行2015年财务报告中有关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该表格仅仅提供了各项表外业务的总体数据,缺少可分析的具体风险信息,这就使得投资者很难从简单的信息中获取有效的投资信息。2.披露内容不真实。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编制主要由其自身的会计工作人员来完成,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取决于其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但作为商业银行的员工,往往会计工作人员很难做到完全真实,从自身利益角度,很可能会不谨慎地偏向选择可能导致高估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政策。而导致公之于众的会计信息不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该银行的盈利情况,披露内容的不真实不仅仅会带来一定的会计风险,为企业本身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容易导致风险被错估,甚至可能为经济体系带来不可逆转的金融危机。3.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涉及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有《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上市公司管理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工作中需要遵循以上法律法规、但是在众多规章制度中,存在着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同时,我国商业银也分成了几大类,部分上市商业银行还需遵循上市公司的披露标准,导致不同的银行选择的披露标准不同,同一时期不同商业银行披露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大大降低。由于多部法律之间的衔接不完整,给商业银行提供可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信息披露,不利于投资者了解真实的经营状况。

三、有关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建议

1.提升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和投资者来说形成了一个供求关系,通过提升投资者的素质,使其主动关注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从根本上拉动会计信息的需求,随着投资者素质的提高,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这样,供需双方可以建立互动,商业银行通过主动征询投资者的意见,综合考虑法律法规及企业的规章制度,为投资者提供更全面的会计信息,既满足了既有投资者的需求,又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兴趣。2.加强外部监督。作为面向社会公众营业的企业,商业银行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当透明、真实。商业银行在做好内部治理的同时,应当积极接受外部的监督。我国针对银行业采用了多头监管,以银监会和人民银行为主,其他部门辅助。多头监管有利也有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再只从事传统的信贷业务,保险、证券及金融衍生品等也成为了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所涉及的行业较广,多头监管可以确保每一个行业相关的监管措施更专业、更有针对性。但是也可能面临着监管职责不明,各部门相互推诿的情况出现。所以需要加强多方合作,明确分工,实现跨部门协作,共同监管。3.完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加快完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规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作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准则,《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办法》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使得不同银行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另外,还需要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的披露,规定具体的披露方式及内容,既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有效的决策信息,又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我国在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摸索,向发达国家借鉴经验,将我国国情与巴塞尔协议的精神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贾婷.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智富时代,2016,08:10.

[2]张清华.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风险防范与控制[J].考试周刊,2008,28:235-237.

[3]刘玉婧.我国商业银行法信息披露制度问题浅析[J].科学中国人,2016,03:178-179.

[4]陈志伟,魏玮.上市商业银行需自愿揭开“神秘面纱”──商业银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方向框架与思考建议[J].当代金融家,2014,11:58-61.

[5]陈汉文,邓顺永.关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济问题,2003,02:42-50.

[6]王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初探[J].海南金融,2006,07:76-78.

[7]刘静.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391-1393.

[8]文琪.浅议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J].时代金融,2014,32:116-117.

[9]张勇海.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2:113-114.

[10]胥朝阳,刘睿智.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能抑制盈余管理吗?[J].会计研究,2014,07:50-57+97.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因素

 

1 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界定与测量

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是指采用新技术而形成的相同或相近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或者是围绕高新技术而生成的新兴的企业群体,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是一种根本性创新。国内外文献研究创新较早,但将原始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分析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文献很少,缺乏系统的研究。

我国的高新技术范围共11项,涉及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及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在高新技术产业中要确定哪些是属于原创性的,有一定难度。笔者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相关学者的研究主要认为有四大主要衡量指标: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成长性指标管理论文,并且占有的权重应分别是0.3、0.3、0.2和0.2.

其中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主要是指产业内企业拥有的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不含商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主要是最近3年内科技成果转化的年平均数;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包括:(1)制定了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报告;(2)建立了研发投入核算体系;(3)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活动;(4)设有研发机构并具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5)建立了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成长性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率,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总资产增长率=1/2(第二年总资产额÷第一年总资产额+第三年总资产额÷第二年总资产额)-1;销售增长率=1/2(第二年销售额÷第一年销售额+第三年销售额÷第二年销售额)-1。经过上述筛选,本文选择了医药、航空航天、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5个行业的样本。

2 原创性高技术产业成长影响因素模型

对原创性高技术产业成长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第一步是建立模型。本文认为原创性高技术产业成长主要受创新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影响,据此将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评价模型表示如下:

Y=LαKβ

其中Y表示产业成长,L表示创新的人力资本投入,K表示投入的创新资本,α和β表示人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对产业成长的影响。

对上式两边先取对数后求导,得出:

(dy/dt)/Y=α(dL/dt)/L+β(dK/dt)/K

α——人力投入的影响系数;

β——创新资本投入的影响系数;

三、原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1.数据来源及处理

实证分析的一项前提性基础工作就是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根据中国现有统计资料的情况,在己经公开出版的文献资料中,几乎没有完整的适合我们要求的数据资料。因此,现有的统计资料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只有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的方式才能获得。本文所取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科技部网站。

(二)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描述性统计数据

原创性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保持持续增长趋势,1995年一2009年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均基本处于上升趋势管理论文,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提升说明产业附加值、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不断成长,见下表1。

表 1 原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单位:亿元)

 

年份

行业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医药

61.53

170.26

469.36

569.92

712.69

948.91

1248.32

航空航天

59.01

81.33

337.35

305.04

379.13

472.98

272.17

通信设备制造

350.18

1630.81

3852.04

4173.48

6013.02

6759.08

8232.77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36.64

537.00

2070.09

2963.11

2814.74

4227.74

2253.12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

31.00

64.42

185.82

237.31

383.65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信息技术,金融业

 

1.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主要作用的组成

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主要作用有客户分析、成本分析、提升业务和完善内控机制四部分。首先是客户分析,通过中间业务数据仓库,能深入评价每个客户带来的中间业务价值,得以区分什么客户是金融企业需要的中间业务高端客户,通过管理系统分析客户的需求倾向,分析客户的潜在要求,在为客户提供中间业务服务的同时,将用户发展成为存款、贷款和购买多项金融产品的综合客户,通过客户业务数据分析,找到高端客户营销的最佳渠道。然后是成本分析,能够深入评价每笔、每项、每类中间业务的成本效益,通过中间业务数据仓库的成本分析,完成中间业务各项业务定价模式的构建。各家金融企业都有各自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及中间业务减免办法,但在具体的执行操作中,缺少衡量业务的标准,如业务较为集中的公司占用了大量的柜面及人力资源,造成了低端客户严重挤压高端客户的不良经营状况,如何筛选业务,如何对成本过高的业务收取合理性的补偿费用,成本核算本来就是金融企业急需进行而未能达到目标的弱项。诸如此类经营中许多实实在在需要定性、定量分析来解决的问题,目前都缺少信息数据支持,都迫切需要利用先进的金融信息技术来实现。再次是提升中间业务服务水平,发展高收益业务。利用金融信息技术,积极发展集团客户现金管理、银团贷款组织安排、收购兼并等政策允许并且市场需求很大的中间业务,提升整体的中间业务水平。积极借鉴国外的业务发展经验和信息技术经验,大力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国内数量不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三类,赚取手续费的代客衍生、套期保值的金融衍生、盈利目的的自营业务,金融衍生业务规范的业务流程涉及到前台交易,中台风险管理,后台结算和清算管理。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最后是应用金融信息技术完成中间业务内控机制的建立。各项业务的操作、监督、授权、风险监测都通过信息系统控制,实现对高风险点的重点监测以及对风险量化、动态、连续的监控,通过信息技术规范中间业务的经营管理。

2.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前景

金融业信息技术发展是涉及到金融公司各类资源整合,涉及到公司所有利用互联网(包括Internet与Intranet)、无线技术、电话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化交易、电子化信息沟通、电子化管理的活动,贯穿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金融业信息技术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逐渐成熟的,新的信息技术在金融公司内又一轮深层次的商务应用,是信息技术本身和基于信息技术所包含、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商业模式等在公司内的扩散和创新。拓展信息技术在于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发展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将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未来全球金融领域将面临一场挑战,在危机的同时要面对信息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为此,我国金融业应积极准备,精心策划,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宣传和销售金融产品以及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活动,并通过互联网加强与国内外金融公司的业务往来和经验交流。我们相信,全方面发展信息技术,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长足发展,使之以全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

3.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主要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金融企业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金融业创新的最直接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以前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金融企业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率。

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的金融创新可以有效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金融企业只需要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劵、基金等金融产品时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这扩大了金融产品的市场并提高了业务的处理效率。

信息技术使得商业银行经营实现电子化、自助化。信息技术使得银行通过电脑和网络,就能为客户提供3A(Anytime、Anywhere、Anyway)服务。科技论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丰富多彩的金融信息服务正在成为当今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银行业竞争的主要服务领域之一。相关商业银行正积极开拓手机银行业务,采取全系统全程端到端数据加密等方式确保其信息安全。使这类金融信息服务在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得到了更多应用。

4.小结

从文章叙述可以知道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极其宽泛,因为金融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宽泛的领域,主要包括了保险、证券和商业银行业务等一系列的业务范畴。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规律,只有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得到了客户的承认,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应用与金融领域.

参考文献

[1] 杨有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与战略[J].金卡工程,2004,(9).

[2] 刘芳.对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一些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3).

[3] 谢为安.金融工程与金融自由化[J].上海综合经济,2000,(6).

[4] 肖晟.试论当代金融信息化[J].四川大学学报,2000,(1).

第6篇

[论文摘 要]信息技术投资与应用水平已经逐渐影响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基础能力,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发展银行业为我国的银行业带来新的生机,解决和缓和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矛盾和危机,提高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银行日常的业务运营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投资系统的使用。我们必须逐渐提高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进而促进银行业务高效、稳定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创新金融服务业务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给整个金融行业甚至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投资与应用水平已经逐渐影响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基础能力,银行日常的业务运营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投资系统的使用。因此,探讨新时期信息技术投资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的关系,进而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投资在银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但促使银行的业务服务创新逐渐跨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英特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在相当多的银行,信息技术部门都被当做十分重要的部门之一。

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现在的银行正逐渐走向虚拟,逐渐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软件、业务需求、系统集成以及网络技术的水平,将愈来愈影响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与信息技术投资相关的投入在我国银行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22.5%以上。银行信息技术部门也在不断地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以逐渐满足新时期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很多银行的信息技术部门也已经开始积极思考并制定适合本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与发展战略,力图为银行在今后的5~10年内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我国银行业加快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优先发展以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方法与模式,技术部门将主按键从“后台”的角色转变“前台”角色,通过持续有效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投资方法,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业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将有效的促进银行快速向前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投资是银行发展的“肠动力”,在银行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技术安全观念尚待加强

对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安全来讲,首要的问题是观念以及意识的问题。目前的国有银行,管理层次多,管理半径大,使管理效率管理成本信息沟通都受到严重制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结构改造促进银行借助信息技术重整客户信息资源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内部管理控制信息系统提高效率控制风险,当前我国银行的管理层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是重视的,但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到底指的是什么却知之甚少。因此主要工作还是在口头上落实。在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上,由于其技术壁垒的原因,容易形成管理脱节的想象,缺乏联动性以及群众性。从管理层到员工,能否意识到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明白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业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础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投资安全观念的缺乏是银行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重要安全效果并不依赖于重要技术,而依赖于基本规范的落实以及常见的安全手段的应用,缺乏对银行业务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发展战略的全面了解。

2.缺乏专门的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是全行整体的信息战略规划,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制定缺乏足够的认识,进而导致对信息技术规划制定时规范管理的缺乏。部分银行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由信息技术部门单独完成,业务部门较少或不参与,导致规划不够全面,并在完成后得不到有效实施以及应用。很多银行不但没有专门性的管理机制,而且没有专属授权的机构,进而无法对信息技术战略实施有效的管理并根据业务发展实际进行定期调整以及更新。由此,造成银行在制定银行重要业务安全系统(平台)规划时不敢放开手脚的进行规划与实施,不能充分满足业务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造成业务发展需要以及信息技术支持的脱节。银行业成功的信息化建设还要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解决好一些相关问题,如技术安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人才使用和激励及人员培训问题等,才能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重塑中国银行的新面貌。 转贴于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的相关措施

1.面向服务的信息技术架构

面对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银行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建立技术驱动的业务服务,降低功能冗余以及整合的复杂度,进而为银行提供一个更具效益以及可扩展的平台。例如,通过数据访问实时性提升,参与流程的独立性功能组件的数量减少。实现智能客户端访问。典型的智能客户端应用能够优化利用本地资源及其离线功能,并能通过优化的方式被部署以及更新在设备之上。进而为银行架构一种面向服务的设计、部署以及管理软件基础设施及应用的新方式。架构中的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被组织成多个标准化的服务,并被封装在一个完整的工作组件内,其中的服务接口采用通用访问机制来实现,并能够接收任何来源的请求,服务导向型架构可以帮助银行利用现有的数据以及接口服务进行应用系统的整合以及功能分配。

2.投资项目的合理评定

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项目需要银行特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对项目进行阶段评定。在制定信息技术投资项目时,银行在确定是否涉及银行重要业务的信息系统维护服务资源投资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制定投资范围。另外,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负责了解与信息技术投资决策相关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管理层应对信息技术投资将怎样支持金融机构的目标以及战略计划以及金融机构将如何管理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等进行评估。还应考虑信息技术投资风险对业务系统的安全性、系统以及资源的可用性与完整性、信息的机密性以及规则的一致性构成的威胁。

3.构建信息技术金融平台

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证券、保险、基金的一站式的柜台享受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聘请专业人员解决客户在购买证券、保险、基金等产品时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顺利地实现银行业务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银行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类金融服务以及经济信息,并向社会,进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以及资金的运动,以实现信息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四、结语

信息技术投资作为银行发展的动力,对推动我国银行业发展表现出愈来愈大的作用。以数据集中、综合业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系统为主的信息化发展有力地构建了信息技术投资与银行业发展的管理平台,提升了我国广大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在这种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形势下,银行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技术与管理上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逐渐完善。因此,我们必须逐渐提高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运行以及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实现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完美统一,进而促进银行业务高效、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怀军:银行信息技术投资及其风险管理,2010年4月

[2] 郭宗宪:金融服务投资的发展趋势与承接策略,2007年6月

[3] 刘冬云: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信息系统运行的新要求,中国教育,2009年3月

第7篇

[论文摘 要]信息技术投资与应用水平已经逐渐影响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基础能力,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发展银行业为我国的银行业带来新的生机,解决和缓和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矛盾和危机,提高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银行日常的业务运营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投资系统的使用。我们必须逐渐提高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进而促进银行业务高效、稳定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创新金融服务业务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给整个金融行业甚至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投资与应用水平已经逐渐影响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基础能力,银行日常的业务运营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投资系统的使用。因此,探讨新时期信息技术投资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的关系,进而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投资在银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但促使银行的业务服务创新逐渐跨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英特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在相当多的银行,信息技术部门都被当做十分重要的部门之一。 

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现在的银行正逐渐走向虚拟,逐渐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软件、业务需求、系统集成以及网络技术的水平,将愈来愈影响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与信息技术投资相关的投入在我国银行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22.5%以上。银行信息技术部门也在不断地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以逐渐满足新时期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很多银行的信息技术部门也已经开始积极思考并制定适合本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与发展战略,力图为银行在今后的5~10年内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我国银行业加快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优先发展以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方法与模式,技术部门将主按键从“后台”的角色转变“前台”角色,通过持续有效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投资方法,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业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将有效的促进银行快速向前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投资是银行发展的“肠动力”,在银行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技术安全观念尚待加强 

对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安全来讲,首要的问题是观念以及意识的问题。目前的国有银行,管理层次多,管理半径大,使管理效率管理成本信息沟通都受到严重制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结构改造促进银行借助信息技术重整客户信息资源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内部管理控制信息系统提高效率控制风险,当前我国银行的管理层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是重视的,但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到底指的是什么却知之甚少。因此主要工作还是在口头上落实。在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上,由于其技术壁垒的原因,容易形成管理脱节的想象,缺乏联动性以及群众性。从管理层到员工,能否意识到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明白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业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础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投资安全观念的缺乏是银行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重要安全效果并不依赖于重要技术,而依赖于基本规范的落实以及常见的安全手段的应用,缺乏对银行业务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发展战略的全面了解。 

2.缺乏专门的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是全行整体的信息战略规划,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制定缺乏足够的认识,进而导致对信息技术规划制定时规范管理的缺乏。部分银行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由信息技术部门单独完成,业务部门较少或不参与,导致规划不够全面,并在完成后得不到有效实施以及应用。很多银行不但没有专门性的管理机制,而且没有专属授权的机构,进而无法对信息技术战略实施有效的管理并根据业务发展实际进行定期调整以及更新。由此,造成银行在制定银行重要业务安全系统(平台)规划时不敢放开手脚的进行规划与实施,不能充分满足业务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造成业务发展需要以及信息技术支持的脱节。银行业成功的信息化建设还要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解决好一些相关问题,如技术安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人才使用和激励及人员培训问题等,才能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重塑中国银行的新面貌。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的相关措施 

1.面向服务的信息技术架构 

面对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银行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建立技术驱动的业务服务,降低功能冗余以及整合的复杂度,进而为银行提供一个更具效益以及可扩展的平台。例如,通过数据访问实时性提升,参与流程的独立性功能组件的数量减少。实现智能客户端访问。典型的智能客户端应用能够优化利用本地资源及其离线功能,并能通过优化的方式被部署以及更新在设备之上。进而为银行架构一种面向服务的设计、部署以及管理软件基础设施及应用的新方式。架构中的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被组织成多个标准化的服务,并被封装在一个完整的工作组件内,其中的服务接口采用通用访问机制来实现,并能够接收任何来源的请求,服务导向型架构可以帮助银行利用现有的数据以及接口服务进行应用系统的整合以及功能分配。 

2.投资项目的合理评定 

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项目需要银行特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对项目进行阶段评定。在制定信息技术投资项目时,银行在确定是否涉及银行重要业务的信息系统维护服务资源投资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制定投资范围。另外,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负责了解与信息技术投资决策相关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管理层应对信息技术投资将怎样支持金融机构的目标以及战略计划以及金融机构将如何管理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等进行评估。还应考虑信息技术投资风险对业务系统的安全性、系统以及资源的可用性与完整性、信息的机密性以及规则的一致性构成的威胁。 

3.构建信息技术金融平台 

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证券、保险、基金的一站式的柜台享受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聘请专业人员解决客户在购买证券、保险、基金等产品时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顺利地实现银行业务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银行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类金融服务以及经济信息,并向社会,进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以及资金的运动,以实现信息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四、结语 

信息技术投资作为银行发展的动力,对推动我国银行业发展表现出愈来愈大的作用。以数据集中、综合业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系统为主的信息化发展有力地构建了信息技术投资与银行业发展的管理平台,提升了我国广大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在这种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形势下,银行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技术与管理上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逐渐完善。因此,我们必须逐渐提高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运行以及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实现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完美统一,进而促进银行业务高效、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怀军:银行信息技术投资及其风险管理,2010年4月 

[2] 郭宗宪:金融服务投资的发展趋势与承接策略,2007年6月 

[3] 刘冬云: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信息系统运行的新要求,中国教育,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