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6:28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71-03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及其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尽量掌握文学知识,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学修养。通过阅读教学能积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塑造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所以,我们说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培养提高中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还在于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并不断地补充营养。它不断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
二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心得谈一下指导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1.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
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全体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阅读的人,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因为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所以我们必须善于根据全班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带有一定的任务性、探讨性。特别是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他们都会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都有一个强烈而又美好的理想,于是他们的阅读目的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
3.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
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课文教学目的需要,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例如,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好阅读,直接为高考服务,这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的阅读。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到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
三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同,教学能力和教龄的差异,尤其是才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情况
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都是围绕着教师灌输而进行的。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抽背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应试的机器,他们主动安排阅读的凤毛麟角,学生越学越乏味,甚至厌学、辍学,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
2.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的现象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课堂上遇到对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就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于是就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之鸭,成了知识的容器。
3.在阅读练习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情况
有些教师认为阅读课的任务就是精讲和多练。只有精讲多炼才能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视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本来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由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作为根本的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培养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规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四 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基本原则
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以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学习效果。
1.对阅读内容中精美语句充分理解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其中精美的语句进行品味。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中的精美语句的表达作用、表达方式都要认真消化。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只有经过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句子、语词等多去品读的根本所在。
2.边读边体会,并仔细感受阅读内容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去体会并获得语感,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通过感悟性的阅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凭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觉、认识、情感去逐渐融合,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类似心电感应的意识形态,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充分发挥主导性,让学生在特殊的条件下获得在自然状态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越深,阅读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只是读“望天书”,没有认真去感悟、去思索阅读的内容,那收到的效果就更差。
3.要善于体会、总结和创造生活中生动语言、语感的原则
我们应该明白,任何好的语言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任何生动的语感都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根本目的。当然,在进行课堂语文的阅读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把社会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语言实践相联系,而不是削弱课堂语文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五 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本体地位
学生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总的阅读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体感悟、体验情境、理清思路、鉴赏评价和把握意蕴等其他方面的环节上,并不能撒手不管,教师教学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显现出来,要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来展开。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指导训练
具有工具性、基础性的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任。针对农村中学具体的教学实际,寻找语文教学工作的突破点,是我们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阅读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基础,抓住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切入点。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对书面语言材料基本信息的感知和筛选能力呢?下面我联系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明确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学习中重要性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究竟如何搞好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呢?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的适应过程与理解能力,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教师应主要围绕“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来给予学生艺术的辅导。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弥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又开阔视野,也要了解一些中外名著及时政文章,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均有所了解。这样就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选择切合实际的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欣赏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形式活动。正确的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三、适时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与测试
要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农村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相对贫乏和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方面,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或者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阅读鉴赏能力与写作训练适度结合
Disscuss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中文摘要】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相对于应用文体作品而言的,它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这类文学作品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培养他们阅读感知、探究、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陶冶情操,进行审美教育,同时也发展其形象思维能力,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居于基础地位的。新时期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和对新的教学理念认识的偏差,使得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裹足不前。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下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力图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做出有价值的探索。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回顾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现状,从而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其次,明确文学作品的特点,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进行定位,通过对新课标和主体性教育思想的解读,确立主体性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观,从而能够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第三,结合以上分析,从两个维度来思考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一是古代阅读教学理论的传承,二是当代阅读教学理论的借鉴,力图以此为依据对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英文摘要】 Literary work's reading education is opposite practical in the literary style work says, it mainly includes the poetry, the prose, the novel,and the dramatic literature , this kind of literary works’teaching, is mainly causes the student to study some basic literature general knowledge, trains abilities of reading the sensation, the inquisition, the understanding, connoisseurship literary work , the tax evasion, carries on the esthetic education, simultaneously also develops its thinking in images ability, enhances the utilization language ability, thus enhances students’language accomplishment.Literary work's reading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y says that resides in the basic position. Strengthening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time request , is also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must lifelong develop for the student lays the foundation the request in the new time. However since long,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receives the traditional idea the fetter and the new teaching idea understanding deviation, causes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to be hesitant to advance. Therefore we need to carefully examine immediately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and tries hard above this foundations to be able to make the valuable exploration.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this article mainly launches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parts:First, the review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us has one to it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Next, clearing about the literary work the characteristic, carrying on the localization to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through to the new class sign and the main body sex education thought's explanation, the establishment independent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view, from this, manifests independent which fully in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process the student of studies.Third, unifies the above analysis, from two dimensions pondered that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strategy, first,inheritance ancient times reading education theory; second, present age reading education theory's model, tries hard take these to provide certain help as the basis to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strategy formulation.
【中文关键词】 文学作品; 阅读教学; 主体性
【英文关键词】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Independent
【毕业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
文献综述 5-9
1. 引言 9-10
2.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说略 10-17
2.1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历程 10-13
2.2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现状 13-17
3.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17-23
3.1 文学作品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17-19
3.2 确立主体性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观 19-20
3.3 学习主体性的充分体现 20-23
4.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 23-30
1.阅读教学要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培养自能读书的读书习惯
要从“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意义。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良好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这种习惯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己品悟,这才能谈得上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叶圣陶说得好:“阅读是自己的事,......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习惯,培养真能力。”此外,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同他的行为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自能读书习惯的培养。
3.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作用
一、正确理解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究竟如何搞好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呢?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的适应过程与理解能力,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教师应主要围绕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来面对学生给予艺术的辅导。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政文章,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合理启发阅读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欣赏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正确的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重点夯实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相对贫乏和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方面,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或者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强化训练阅读教学的读写技能
而中学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其一,正如韩愈所言,“文以载道”,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目,内涵丰富,体裁多样,语言优美,更契合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加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其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完成语文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标。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可谓刻不容缓,但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存在问题:教师孤立地谈德育,重说教,而轻感悟。学生不理解,不买账,学习兴趣低,教育效果差;在德育过程中,过分重视社会的期待,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语文内涵的多样性,导致德育的假大空,雷声大雨点小,带给学生的良性影响几乎为零。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应当要意识到,德育的崇高和语文的多彩是可以共融的,集体与个人、大爱和小情并不对立,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吃透文本,抓住德育渗透点。
语文阅读文本中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们以独特的构思、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启迪学生的智慧,润泽他们的心灵。要有效地加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做到行之有效,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充分备课,熟悉阅读文本,明确本堂课的德育渗透点,并在教学内容和环节中寻找其和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比如,《背影》一文,朱自清先生用平实的笔触记述了他和父亲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诠释了父爱如山的伟大,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亲情的可贵并学习感恩父母;《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的内容,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中学生养成终身的修身自省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故宫博物院》,真实再现了故宫的雄伟壮丽,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都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自豪,学习本文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二,细品慢读,在品读中渗透德育。
注重朗读。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逗,读出感情,能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在品读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比如,在《黄河颂》一文教学中,朗读便是重要的一环,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节奏鲜明,情感奔放,在配乐朗读中能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黄河一往无前的豪迈气势、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魄,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咬文嚼字。文本中的重要字词是理解文章的钥匙,适当地咬文嚼字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领会德育内涵。比如,《亲爱的把爸爸妈妈》一文开篇,作者聂华苓引用了萨特的一句话,其中用了两个词来形容自关于南斯拉夫克拉库耶次小城的记忆:沉重,美丽。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7000多人遇难,其中甚至有300个孩子,这份记忆是沉重的,这段历史是沉重的; 但在此中,南斯拉夫民族的英勇令人动容,这是血雨腥风的残忍下的美丽。牢记屠杀,是为了以史为鉴,让灾难不再重演,歌颂人民,是为了痛斥刽子手,也是希望这样悲壮的英勇再也不要重现。这两个简单的词看似矛盾,但却殊途同归:要和平,不要战争。抓住这两个词,能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把握文章寓意,接受思想熏陶,从而达到在阅读中渗透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人物品析。许多阅读文本中的正面人物形象都有值得学生们学习的品质,或是高尚的品格,或是美好的心灵,或是豁然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剖析人物形象,可以提高学生对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比如,木兰的不慕名利,夸父的执着不懈,唐雎的不畏强权,都能够给学生以美好心灵的熏陶,从而以此美好为榜样,努力前行。而许多反面人物同样深刻鲜活,作者在生动刻画他们的同时也在讽刺批判。比如,契科夫笔下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小说刻画了他在极短时间内态度的五次变化,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变化前后,态度自相矛盾,对比鲜明。极强的讽刺效果将这一善于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走狗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深刻挖掘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能以人为镜,从而达到正身自省的教育效果。
第三,空白延伸,在感受中渗透德育。
抓住阅读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大胆的想象,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教育效果。譬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英子问爸爸能否到学校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病入膏肓的爸爸看着英子,“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此处看似是闲笔,实则含蕴丰富,需要用心品味。在此处教学中,便可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为何突然转过脸不看英子了?如果你是导演,请你来拍这个细节,想象一下父亲此刻的神情。由此便能引导学生了解父爱如山的深沉,拥有时是幸福,且行且珍惜。
同时,要做好文本阅读的空白延伸,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还可以适当借助外力,比如,播放歌曲、短片、图片等,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感知氛围,以期让学生能够更好接受。比如,在讲授《邓稼先》一文时播放《中国男儿歌》,让雄壮激昂的旋律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并为学生讲授歌词中“燕然勒功”的典故,引导学生感受邓稼先们在戈壁滩上的无私奉献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保家卫国,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再比如,在讲授《丑小鸭》时对安徒生的生平经历进行延伸阅读,引导学生了解丑小鸭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这是安徒生的自我写照,生活本身就是童话,要学会正确面对逆境,因为这也是人生的宝贵体验。如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而获得的收获便是德育渗透的最佳成果。
第四,活动拓展,推动德育内化。
【关键词】人文素养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人文精神即语文的人文性,是蕴含在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学作品之后,阅读教学以其特有的教学功能,便于把文字特别是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依靠,使文本的人文精神的内核与学生的情感寄托融为一体。这恰恰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渗透提供了契机。
一、人文素质渗透的含义
“人文素养是人类在追问人的合理性或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中提升出来的价值观念体系,以人为尺度和对象,注重人的存在和发展,强调人的权利和价值,关注人类的命运,它主要涉及人生存发展的目的、意义、价值等人自身的问题。这是人文精神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普遍性特点。”渗透原是物理学概念,被迁移到社会学科,意指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改变原有特点的情况下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既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传道授业”,又不同于政治思想和道德的灌输。是通过阅读文本过程中人文精神的提取达到人文素养提高的目的。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于创设条件,让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思想去关照文本,用自己的感情去体悟渗透在文字中和文字背后的情感思想,使潜在的人文素养的思想转为现实的理解。阅读教学大多采用优秀的文本语言,有着丰富的人文素养价值,这就为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语文聚焦于‘怎么说’,而其他课程则是‘说什么”,“言为心声,‘怎么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使用语言的技术、技能、技巧问题,其中必然渗透着言说者的思想感情。因而在关注‘怎么说’的同时,学生也必然接受作者心灵和课文内容的陶冶。”所以,借助于阅读教学,给学生搭建人文素质渗透平台,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中学阅读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的意义
中学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完善学生人格的客观要求,概括来说,中学阅读教学渗透人文精神包括以下意义:
第一,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养,提高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过:语文教学不能简单传授文字或字母,更在于教授的文本内涵。国语不是传承古训,而在于思想的传递。王尚文也指出::“教学民族语言就是在
灌输民族的精神,铸造民族的灵魂。”目前,中学语文课本存在大量的优秀文本材料,优秀文学作品具有情感上的震撼力和感召力。中学阅读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发展情况,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底蕴,逐渐提高民族认同和自信。
第二,有利于中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健全人格。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学生的个性尚未完全形成,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和历史人物的对话,反思自身问题,引发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健全人格、塑造个性。
第三,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许多学生总是在说不理解阅读内容,那是因为在阅读过程没有能够把握阅读材料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所以,“教育并不是在学生的心灵“白板”上刻上“痕迹”,而是以他已有的精神世界(包括经验)作为“先有”、“先见”和“先前理解”理解教育,在理解的过程中建构教育意义,并且进入这一意义关系中,从而在相互作用中能动地选择和接纳教育的引导,允许教育进入自己的精神活动中并且体验它经验它,同时扩展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的精神把握了教育,并且在教育的引导下自我发展。”诚如此,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只有进行人文素养渗透才能懂得作者的所说所感,理解文章的精神,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表现。比如在鲁迅先生的文章《药》,如果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述,仅仅从文字表明去把握文章,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
三、人文精神渗透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人文精神的渗透离不开语文材料的载体,渗透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好的承担了载体作用,是人文精神渗透的最佳方式。概括的说,中学语言阅读教学渗透人文精神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师生交流情境,为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有效的师生沟通为人文思想的渗透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阻碍了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事实上,“师生关系是学生完整的人格与教师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而形成的,对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普遍增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评价以及对道德价值的判断,不再普遍认同一个标准,不再盲目听从统一的价值评价,他们渴望尊重,呼唤理解。”所以,在人文渗透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平等的对话沟通的情境,为学生独立思路、精神发展提供条件。
2.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核。中学语文课本和课外阅读材料大都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养料,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去阅读、体悟、激活文本中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叶圣陶曾经说过:鉴赏文艺,如果对语言文字的意义不理解,再高妙的语言都无济于事。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又要让学生深入文本,读懂文本以外的人文精神,在慢慢熏陶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
3.尊重学生个性,分层次引导学生阅读。人文精神的渗透要考虑到学生个体阅读的差异性和阅读习惯,要采取分层次的阅读指导方法,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和阅读乐趣,为人文素养的渗透创造条件。个体阅读的差异性造成对文本材料了解的不同,也使得阅读的趣味性增加,“文本意义的生成与转化,需要师生双方对文本进行积极的解读、共同构建和提升。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尊重,正是体现了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与理解。而正是在个性化的解读中,学生构建提升了文本的意义,其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也因此得到了提高。”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人文素养的渗透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合理利用阅读教学,把人文素养的渗透贯穿始终,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蓝岚:论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D].浙江师范大学,2005,第1页
[2]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N].中国教育报,2004.7.8 t5)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73
[4]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73
[5]金生铉.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