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6:05
序论:在您撰写学习目标计划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教学目的课堂教学目标多元价值层级递进动态生成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发生变化的一种预设,是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任务的指南,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以总体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为准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系统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内涵与功能
1、关于教学目标内涵的理解
教学论研究中,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目标”一词原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把这个词引入教育领域,体现出用预期达到的教育结果来支配教育行动的思想。“目的”一词通常是指某一社会或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学领域给教师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分析到操作化的程度,与具体的情景联系在一起,对体现较抽象的目标的行为结构给予明确界定,引导教学的开展,这就是课堂教学目标。一个表述得恰当的目标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①、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
②、教学目标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
③、教学目标必须要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达到的教学结果。
2、教学目标的功能
要使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就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功能,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①、期望功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总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策划教学活动时,要对预定达到的境地和标准进行规划,同时也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而使行为发生变化,这就是教学目标的期望功能。要使教学目标的这一功能得到发挥,笔者认为关键条件是必须使教师的主观性与实际的客观性相统一。
②、调控功能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功能是调控。它既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又可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据,进而引导教学活动的展开。
③、激励功能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的欲望。
二、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对新课程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应该正确、清晰地理解课程目标,并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这些现象和问题:
如《物体的形状》,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玩中学,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分析:这主要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问题,从“使学生……”的表述来看,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同时,教学目标、教学目的等概念存在混淆的现象;从上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教师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与《标准》阐述的学段目标基本相同,导致课堂教学目标不具操作性。
具体存在问题: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在环节目标中得到分项落实;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还是偏重与知识技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展开不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比较简单肤浅。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1、概念不清,教师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混为一谈;2、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数学教师并未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投入应有的精力,照般教学参考而没有真正的理解;3、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功底,不知道如何设计与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及如何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和落实没有深入思考;对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在表述中是割裂的,由此出现教学设计往往只关注一维目标,忽视了目标的整体性。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这两个概念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同时正确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准确设置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学过程设计中得到贯彻落实。
三、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数学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从全局出发,确立明确的目标,进行系统设计,融合统一,整体提高,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多元价值
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已经不再仅仅关注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标准》中强调了数学学习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多元价值。
1、设计时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a正确认识并适当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
b多元不表示一节课的目标设计与实施要面面俱到;
c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浅表。
2、具体策略:
首先要充分挖掘预期目标的多元价值
①加深。比如《圆锥的体积》,教师提供多组实验材料,通过小组多次实验,学生发现了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存在的体积关系,教师请实验成功的一组同学再次演示。学生对于自己发现的规律是非常激动自豪的,这时,教师又将这个圆锥缓缓地插入同底等高的圆柱中,原本满满的水被挤了出来,这是教师提出问题:“看到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得到什么结论?”
对于圆锥体积的推导,当学生能通过反复的实验逐步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这已经可以认为是达成了目标,在此情感的体验和知识的建构都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但当教师通过一个动作,再抛出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探究的欲望再次被点燃,同时使学生的学习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
②拓宽。例如提出问题:森林里举行动物游园会,一张正方形的桌子可以坐4个人,桌子可以单独摆,也可以拼着摆,那么16个小动物需要多少张桌子?可以怎么摆?学生小组合作后,摆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案,作为知识目标的达成似乎已经可以了,但是教师又提出:“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摆法?说说你的理由。”这时学生的选择是多样的:
学生A:我喜欢拼着摆,因为这样感觉比较热闹,像一家人在一起。学生B:我觉得单独摆比较好,因为这样摆法用的桌子最少,节约一些。……
作为一个问题,我们以前更多的是关注问题的解决,但是如果对这一学习材料适当拓宽,学生思考问题就不是从纯数学的角度,而是综合了经济、人文、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凸现了个性化的学习,在感受解决问题多元化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要适度关注非预期目标的教育价值
比如求圆的面积,提出问题:经测量学校的圆形水池的周长约是20米,你能知道这个水池的面积吗?
学生计算反馈: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列出了3.14×(20÷3.14÷2)2这时,班上一个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举手:“老师,我觉得还可以用(20÷2)×(20÷3.14)来进行计算。”看到他的计算方法,班上同学面面相觑,不一会儿,课堂中爆发出一阵哄笑。这时教师请所有的同学对这个计算方法进行论证,看到教师对这个算式的关注同学们收住了笑声,通过思考,大家发现这个同学的方法不仅是正确的而且还是非常简洁的,他是从圆面积计算推导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方法的,圆面积是圆周长的一半和圆半径的乘积,这位同学也通过再次的思考,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及时地将算式修正为(20÷2)×(20÷3.14÷2)。这时教师并没有结束学习活动,请所有同学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能有与众不同的方法?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哄笑,你有什么想说的?”
对于这个课堂中的插曲,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教育的价值,在掌握了一定的计算公式后,学生往往会将过程置之脑后,而事实上数学的过程是更重要,在此教师通过设计使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同学能够在全班同学的方法不一致时,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敢于质疑和发表独立见解的良好品质,这时对他的肯定将会对他一生的学习有益。而对于这一阵哄笑的讨论,也许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倾听别人意见的重要,尊重别人的重要,这也许是数学课堂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形成的契机。因此,也许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没有开展讨论的必要,但是如果适度关注了这个学习活动中隐含及延伸的教育价值,那么这样的调整正是实现了多元的价值目标。
(二)体现课堂教学目标层级递进
课堂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种理解,首先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
掌握知识的一般途径是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对于数学新授知识的掌握也要经过这四个阶段。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次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其次这个层级是就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言的,在班级授课制中,必然会出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有不同的水平,对于数学的情感体验也有不同的表现,对于运用数学的能力更是参差不齐,如何设定适合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实现面向全体的关键。层级递进的表现及具体策略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1、概念理解的逐层完善
在教学《可能性》(结合六年级百分数知识进行教学)时,学生在实现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感知概率的过程中,他们是从纯粹的游戏到感受到事件的可能性、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有一定的几率,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次探究活动的目标是逐步上升,层次递进的,最终实现了概念的逐层完善。
2、课堂练习的逐步拓展
练习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良好的练习设计应融情景性、问题性、拓展性与创造性于一体,使学生在巩固知识技能的同时,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有效的融合,使教学的目标实现立体化拓展。在练习设计中,教师在形变中把握了本质的不变,通过非本质变化的题组练习巩固分数的意义,同时通过练习设计,增加非本质特征的相离度,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方法的拓展。
3、问题解决的个性体验
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不仅是一个理念问题,更应体现在教学设计时对目标层次性的把握上,当我们在确定一个教学内容或设计一个学习活动时,就应该思考:如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此问题的探究中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这是课堂教学目标层级递进的另一个方面。
(三)、关注课堂教学目标动态生成
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既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这样的设计才会创造出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
新课程强调课的动态生成,并不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疆地开展教学,而是要求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价值观指导下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具体策略可以有:
1、呈现的学习材料具有探究的空间
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教师提供半径为2cm、3cm、4cm的圆各两个,长方形(长13cm)、正方形(边长26cm)、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底19cm)等平面图形,有包装纸的椰子汁罐头等圆柱体实物,请学生小组合作,可以选择合适的图形做成一个圆柱体,并通过制作思考能发现有关圆柱体的哪些特征,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实物进行研究。小组合作探究。
由于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学生通过自主的选择,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圆柱体底面、侧面展开形状、以及底面和侧面之间的关系等等特征,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2、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生成的空间
教师捧着一个玻璃杯(圆柱体)走进教室,杯中盛有约一半的水。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水占整个杯子的1/2吗?学生众说纷纭……教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猜测和判断,但是究竟如何,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
学生a:拿一把尺子量一量杯子的高度,再量一量水的高度,看水的高度有没有杯子高度的一半。
学生b:再找一个和它一样的杯子,倒同样多的水,然后倒进这个杯子,看能不能倒满。
学生c:拿一根小棒插到杯子的底部,看湿的部分有没有一半。
学生d:我在刚才同学的基础上想到只要用一个有点硬的纸条插到杯子的底部,再拿出来对折一下,就能看出湿的部分有没有一半了。
学生e:如果这只杯子有盖子,我可以在现在水的高度处标上记号,再把水杯倒过来,看看水的高度有没有超过这条线。
学生f:受到刚才同学的启发,我觉得办法还可以更简单,只要将杯子斜过来,让水刚好到杯口,看看有没有形成象对角线一样,如果是那就刚好可以证明杯子里的水有1/2。
学生是多么的智慧,学习又是展现了如何美丽的风景,对于1/2的理解深入人心,而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正面的判断,转化的思想,逆向的思考,连接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各种策略的呈现源于提供的现实问题,而这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有着开放的空间。对于一个目标的达成有着不同的路径,而在一条路走着的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感悟。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让学生会用概念和规则,更应关注方法与策略方面的教学目标。策略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发展的、开放的,对一个问题的解释进行多角度地审视,多层次地引伸,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开放性、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实现人人学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无论是从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还是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这间的主客体关系上来看,由教师权威地位到充分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的转变,能否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学设计中加强学法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把设计的对象直接指向学生,而不是教学目的设计,停留在教师的主观的愿望上。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淳《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目标表述;化学教学目标;叙写案例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1-0027-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是要确定教学目标,科学而明确的目标不仅能减少课堂生成的盲目性、随意性,而且目标的有效达成,更能激发后续的精彩生成。但是,当前化学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却普遍存在主体错位、动词不当、内容泛化等问题,其中还不乏一些优秀教学设计。笔者在同一线教师们交流中发现,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目标的陈述很简单,“都写了这么多年啦,照原来写就是了”,“不就是抄抄课标、指导书上的有关内容”;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表示他们对到底该如何陈述新课程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常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入手。由此可见,分析目标表述中的问题及其纠偏策略,探讨如何叙写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确有其现实意义。
1化学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
下面仅从刊载在国家级期刊上的教学设计中选取几个目标表述案例,分析目标表述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引起教师们的重视。
1.1 问题1―目标主体错位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使学生……”、“培养学生……”是中学化学教师教案中常见的词语,也是目标陈述中常犯的错误。这种表述方式省略的主语是教师,是对教师提出要求,隐含着课堂中关注的是教师活动,而不是学生学习。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注重的是“教师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学生能够做什么”。
教学目标主体表述为教师,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在目标实施中,教师是否真正意识到目标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是否能指导学生利用目标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自我评价目标的达成。
1.2 问题2―目标动词不当
知识与技能: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能从微粒间相互作用这一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这一宏观现象。
案例中目标行为动词选择不当,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目标动词模糊,“掌握” “理解”等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含义模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难以评价目标是否达成。因此,在陈述目标时要尽量摒弃原来大纲中“理解”、“掌握”等含意模糊、笼统的词语。
二是目标动词水平过高,与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要求不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主题中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标准”分别是:“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了解酸碱电离理论”,案例中用词显然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过高。
1.3问题3―目标内容空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过氧化氢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命的情感。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案例目标内容泛化,一方面目标陈述内容过“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体验性目标的达成,不像知识与技能那样是―种特定的信息或一种非常具体的技能,学生很快就可以习得,而是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经历感受、认同、反应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逐渐内化。“培养…情感”;“养成… …态度”等目标,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根本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内容过“空”,“…精神”、“…情感”内容不具体,很难通过学生的行为外显出来,更无法测量和评价目标的达成度。目标针对性不强、操作性差,用无法体现内容特色的大而空的语句表述,是教师叙写体验性目标时易犯的通病。
2 当前化学教学目标表述的纠偏策略
为了切实发挥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导向、调控作用,对教学效果的测度、评价作用,针对上述问题,表述教学目标时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进行纠偏。
2.1策略1―明确目标的主体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教学目标表述注重的应该是“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教师应该做什么”。即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有时也把教学目标称为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从教师到学生,不仅仅是表述形式的变化,更体现出教学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具体表述教学目标时,目标主体可以省略,但是不应该错位。
2.2 策略2―选用恰当行为动词
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在引入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同时,丰富、充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的内容和内涵,构建了三维融合的目标体系。其中知识与技能能够明确告诉大家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是结果性目标,可用学习结果来表述,一般要采用“说出”、“举例”、“比较”“区别”等明确,可测量、可评价的结果动词。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属体验性目标,一般采用“经历” 、“感受”、“体会”等体验性的、过程性的动词来表述。
另外,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借鉴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等理论的基础上,将目标要求分别按认知性、技能性、体验性三个领域从低到高分为不同的水平层次,各水平层次又用清晰明确的动词分别进行说明。如“理解”水平层次的行为动词有“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等。要使教学目标产生最大的激励效果,就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行为动词。既要使制定出来的目标明确、可操作,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控制在最近发展区。否则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或无法评价教学,都不能使学生对后续的学习产生动力。
2.3 策略3―具体化目标的内容
新课程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目标,而是同一个目标的相互融合的三个方面,即三位一体而非三足鼎立。其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部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体验性目标不可能单独操作,必须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展开,并从中寻找到相应的生长点。因此,在表述教学目标(尤其是体验性目标)时,我们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对教学行为或者行为条件做进一步的表述,使目标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
2.3.1 行为对象的具体化
在教学目标ABCD四要素中,教学行为(Behavior)主要说明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能做什么,获得哪些发展,是表述中最基础的部分。描述教学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动词说明学习后能达到的行为动作,宾语则说明动作的对象。除了注意动词的选用不宜用笼统、模糊的词语外,对于宾语的表述也可以摈弃一些空洞的、无法体现内容特色的词语,结合知识技能的学习,表述为更具体的价值内容。如“通过SO2性质的学习,逐步树立辩证唯物的思想”目标中的“辩证唯物思想”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予以具体表述,可改为“通过SO2性质的学习,认识到SO2既有对污染环境的不利的一面,又有在生产生活中有用的一面,形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以使目标行为更加具体。
2.3.2 行为条件的情境化
教学行为条件(Condition)是影响学生产生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认为学生的学习必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可借助于完成行为所需的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各种活动方式或将目标行为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来表述。例如常用的“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科学精神”目标,可表述为“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在实验过程中能够认真观察和操作;出现问题时能客观分析、正确处理”这样的设计,其评价的具体性加强了许多,更利于实际的操作。
3 化学教学目标表述案例
下面以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为例来说明课时教学目标的叙写。
3.1 确定初步的教学目标
以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为依据,结合化学教材具体的教学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的用途;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查阅资料、讨论交流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实验探究 比较、分析、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环保意识。
需要说明的是,新课程三维目标只能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原则,具体进行目标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确定目标重点。一味地要求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后三个维度都发生变化是不现实的。如果不顾教学实际,刻意追求目标设计的完整性和格式化,要求每个课时目标都套用三个维度分块陈述,势必又走进新的误区。
3.2选择水平适合的行为动词
结合化学教材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校的化学教学资源等分析化学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层次,选择合适的行为动词。
如对于SO2的物理性质、用途,目标水平层次是“了解”,可选用能“说出”、能“举例”等行为动词;对于SO2的化学性质,目标水平层次是“理解”,可选用认识等行为动词;而对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可选用“尝试”、“体验”等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动词。
3.3叙写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把内隐的情感内容与知识技能的形成、方法的掌握等相互联系起来进行表述。
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SO2的物理性质,认识SO2的化学性质,并能举例说明其用途; 2.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 3.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提高实验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尝试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2.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学会比较、分析、归纳二氧化硫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2.能结合实际,提出几个环保措施。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同一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会获得不同方面的发展,“若通过实验活动来实现,就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设计能力等;若通过提供资料的形式来实现,其目标也就变成了发展学生分析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1]。可见,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陈述形式都不是单一的或唯一的,而是丰富的、 多元的, 最好能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个性化设计,避免使教学目标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等编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小明.化学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陈献忠.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编制[J].教学管理. 2004,(07 ).
[6]孙建新.新课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 [J].重庆教育学院院报. 2005,(11).
关键词:多目标优化;Pareto;机器学习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5-3689-02
Machine Learning in Multi Objectiv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ZHENG Xiu-lian
(Taizhou Vocational School of Mechanical, electrical technology,Taizhou 225300,China)
Abstract: Machine learning is essentially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There are three ver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cope with this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the conventional weighted-formula approach, the lexicographic approach, the Pareto ap? proach. At present, the most widely used approach is the Pareto approach.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achine learning is used in multi objective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The final show that Pareto based multi objective optimization method can effectively overcome before two optimization method, three methods is the best.
Key words: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areto; 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本质上就是多目标优化问题。任何机器学习方法都包括两个步骤,即:构造一个候选模型,然后选择某个学习算法根据样本数据集对候选模型进行参数估计。通常,模型构造和参数估计是在迭代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但在许多情况下,模型构造只凭直觉和经验做一次。换言之,用户凭经验构造模型,然后使用某个学习算法来估计模型的参数。
目前,用多目标优化来解决机器学习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标量式的多目标优化[2],按词典排序的多目标优化[3]以及基于Pare? to的多目标优化[4-7]。标量式的多目标优化是将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问题来解决,这种方法实现简单,但存在很多缺点,如在目标的转化过程中需要给不同目标设置权重值,这些权重值的设置通常都是凭经验或通过反复实验确定的,带有主观性,而目标的转化是将含义不同的目标整合到一起,这使得最终的目标函数对用户而言是没有意义的。按词典排序的多目标优化是对目标赋予优先权,由优先权决定各目标的优化顺序,该方法避免了将含义不同的目标进行整合,但在实现过程中引入了新的参数,并且各目标的优先权的确定也是待解决的问题。基于Pareto的多目标优化是采用多目标进化算法来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将各个目标单独看待,找出同时优化所有目标的非支配解集,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从该解集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解,达到对问题的更深的认识。
[3] Kaufmann K A,Michalski R S.Learning from inconsistent and noisy data:the AQ18 approach[J].Foundations of Intelligent Systems (Proc. ISMIS-99).LNAI,Springer,1999,160(9):411-419.
[4] Kim Y,Street W N,Menczer F.Feature selection in unsupervised learning via evolutionary search[C].Proc.6th ACM SIGKDD Int.Conf.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KDD-2000),ACM,2000:365-369.
[5] Beatriz de la Iglesia,Mark S.Philpott,Anthony J.Bagnall and Vie J.Rayward-Smith.Data Mining Rules Using Multi-Objective Evolutionary Algorithms[C].IEEE 2003.
一、过程方法目标
初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 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往,教学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 理解、应用”,如今,课程标准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 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这些对于有 13 年教龄的我来说,也 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上,几乎都有“传统” 与“创新”的碰撞。也正是经历了教学方法的不断积累、改进的 过程,尤其是通过参加赛课、上公开课、示范课,使得我对教学 目标中的过程性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在讲完“Word”软件中的文字录入及排版知识后,组织学生进行限时对抗赛――限定时间对指定的短文使用 Word 软 件进行录入、排版,最后由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对学生作品评价 计分;又如,在讲完 IE 浏览器的使用后,就让每位学生运用 IE 浏览器浏览本县的网站和其它大型网站。因此,每学习一项新内 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定量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巩固所学的新课内容,熟练掌握操作要点,提高学习效果。 而且只有学生经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合理性的过程,学生 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而非被动“吸收”,这样的学习体会无须死 记硬背,就已记忆深刻。
经过一次次的教学实践,我终于认识到学生主动参与、亲身 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的以知识技能 为载体,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既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又让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获得了他们应该在这一 阶段掌握的知识技能,这比在旧模式下把学生作为被动吸收知识 的“容器”要人性化得多。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有不同的发展”是新课标的宗 旨。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力求完美地实现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例如,在学习《了解历史名人》、
《拜读诗圣作品》等内容时,要向学生宣扬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 观点。在学习探索计算机奥秘等方面的内容时,要向学生弘扬中 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的 教育。利用计算机的发展史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克服困难、勇于创 新的精神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个学生不一定能把信 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得非常出色,但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一定要 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挑战时, 一定要有 坚强 的意志品 格、 团队协作 的精 神、基本 的审 美能 力……作为老师,如果能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但又是 自然而然地渗透一个个情感价值目标,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 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
三、应试教育与多元化目标教学的碰撞
关键词:化学分析 课程定位 教学目标
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高考的“落榜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理论功底方面都较差。高职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动手操作能力,更加注重跟企业结合紧密的程度。想要对该课程进行更好的设计,满足企业的需求,就需要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做好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设计。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化学分析技术为实例,探讨如何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和教学目标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调研分析
通过对淄博永大化工有限公司、山东金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企业走访和调研,分析研讨,确定化学分析技术岗位群的岗位职责:认真执行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化验操作;负责对原料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负责化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定期检查;负责化验室设备器具的建档、维护保养;负责符合生产实际的实验方法研究与改进;及时向主管部门上报质量检验信息。各企业对化学检验的要求是一致的,具备化学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和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出具报告。
2.课程设计理念
(1)以化学分析检验能力为培养“目标”,由知识、技能、德育三大要素构建成体系,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标准并加以有效实施,最终达到预期的该课程培养目标。
(2)以化工企业化学产品的具体检验作为“主线”,以化工企业化学产品检验质量为根本,以真实的检测为导向,科学设计、程序化,c拨操作的关键和要点,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分析检验的知识和技能。
(3)以化学产品检验要求作为基本“单位”,以具体检验分析产品为载体,建立全新的授课模式,摆脱以传统知识灌输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多个实验,所有的教学都围绕实验的完成、出具准确报告展开。
(4)基于化学分析完成的过程考核方法,采取试卷、实操和平常考核相统一的考核方式。三种方式均以化学分析完成为导向。此外,兼顾平时表现及学习态度,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养成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习惯。
3.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调查研究,与行业企业专家研讨,确立化学检验所需能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对分析检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共建满足实际能力要求的训练体系。具体设计思路分为三步:第一步,进行化学分析技术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确定化学分析技术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第二步,根据化学分析技术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得出相关毕业生的典型工作岗位;第三步,根据典型工作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第四步,根据完成化学产品检验工作所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第五步,根据化学分析技术在现实中的作用,归纳为13个实验,所有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围绕实验开展,然后以13个实验为核心,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重新融合。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使学生掌握化学检验的基本测定方法,具备化学产品分析和检测方面的能力,能够完成化学品的检测;准确完成分析报告,提供结论;为水处理、仪器分析、化工实验设计等后继课程的开设打好基础,为从事产品分析、水处理等岗位奠定基础。
2.具体目标
本课程的具体目标分解如下。
(1)知识目标。要求了解课程的任务和作用,了解误差的计算,了解四大滴定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自行进行基本实验设计,并能够应对相关问题,能够出具完整数据报告。
(2)能力目标。专业能力:具有化学分析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能力,具有各种常见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能力,具有化学分析常用仪器的使用与校准能力,能利用化学分析技术进行生产控制,能进行原材料及成品的化学成分检验与测定。
一、育德于课堂,实现德育目标
(一)重视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要努力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当然,这种渗透一定要讲求技巧性,要以学生喜欢和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不是空洞乏味的进行大道理的灌输。例如,我们可以一方面让学生感受身处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向学生诚实地展示我国的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及由于差距而“吃的各种亏”,这样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危机意识,让学生自然地产生“为国争光”的志向,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
团队精神的培养是德育活动的一项重要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不仅对当前的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将来踏入社会也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基本上是一人一台机器,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之间相互隔离,不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对班级学生有了一定了解以后,把学生分成三五个一组的学习小组,根据不同小组的水平和特长,布置各种任务。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其它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可以顺利的完成任务,从而逐渐提升自信,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在帮助他人,组织合作的过程中收益颇多。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让学生逐渐树立起“团队合作力量无限大”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重视信息道德的渗透。
在传统的德育课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很少会涉及到信息道德领域,这样就使得信息道德教育长期处于缺失的状态。在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信息道德的提升,这一点是人类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应当具备的基本的道德品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的渗透,努力从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二、育“渔”于课堂,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上,一个基本的步骤就是讲授、示范、练习,在这种模式之下,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来进行的,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反而被排除在教学活动之外,这样就导致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很差,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变得较为被动,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而没有独立的自我学习意识。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一改学生的被动学习心理,使得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变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以更加宏观的视角去探究学习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重视学生信息辨别能力的培养。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和资源成为了我们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学生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下学习,都离不开网络。然而,网络信息虽然数量巨大,但同时也十分繁杂,其中不乏一些的不良信息。因此,培养学生信息辨别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从繁杂的网络资源库中筛选出能为自己所用的信息,及时剔除其中的糟粕,在学生的心理上塑造了一张防护网,这样就可以在有效运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还能很好的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袭。
(三)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学科,并且相较于知识性,操作性在信息课程学习中往往占据着更为重要的位置。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动手操作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基本途径,很多时候,只有通过亲自操作才能感受到知识的奥秘。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一步步打破计算机的神秘感,会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育意于课堂,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每个学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育意于课堂,是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应当努力的主要方向。
(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兴趣则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最重要的内驱力,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采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photoshop工具的使用时,由于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拿出了学生平时参加活动时的一些电子照片作为素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把不同照片中的人进行“合影”。听到这个任务以后,学生立刻来了兴趣,为了实现自己想要的“合影”效果,大家在接下来的听课过程中表现的异常认真,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变成了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在思考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主动的提出了很多问题,从而令整个课堂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二)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三维目标;数字化学习;学习活动;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27―04
一 引言
从高中到大学,无论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还是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新生需要面对新环境下的适应不良问题。大学生的适应不良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活的认知失调、自我认知偏差、完美主义倾向和心理的成熟与不成熟并存等几个方面[1]。
为了帮助新生顺利过渡,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了“数字化学习”课程。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适应数字时代的学习方式。自2007年开始,笔者在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行动研究,结合访谈、问卷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三轮教学实践和反思修改,形成了基于三维目标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 “数字化学习”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长期在中小学应试教育中拼搏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转变学习观念,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之后,要努力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字化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过渡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转变学习观念,提高信息检索和加工能力,掌握利用思维导图和概念图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逐步养成进行学习反思的习惯。本课程以模块化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共分为六个模块,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数字化学习”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学生,各模块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2]:
数字化学习导言:理解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特点;从余世维的视频讲座(省略)和开复学生网(省略)中感受大学生的学习观念。
信息获取技术:掌握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的获取方式和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能够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和搜索引擎检索所需信息。
数字化学习概述:理解数字化学习的含义;了解典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如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WebQuest等)。
概念图:理解知识可视化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概念图及其来由、功能和特点等;知道概念图的制作方法并会利用Inspiration软件制作概念图。
思维导图:知道什么是思维导图及其来由、功能和特点等,理解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不同;知道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并会利用Mindmanager软件制作思维导图。
自我评价的技术:知道学业成就评价的新方法;理解反思的意义,知道反思的方式并能利用Blog进行学习反思。
“数字化学习”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转变学习观念的基础上,知道和理解有关知识、习得技能、提高能力。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经过三轮行动研究,形成了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下将基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数字化学习”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三 基于三维目标的“数字化学习”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
依据“数字化学习”课程各模块的目标,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学习活动[3][4]。
以下将对各模块学习活动在促进三个维度目标达成上的作用进行分析。
模块一:数字化学习导言
1 学习活动:在中国教育人博客注册个人空间,加入“数字化学习”群组。在Blog群组中余世维视频讲座观后感。
2 目标达成:
知识和技能:知道Blog的使用方法。
过程和方法:通过在中国教育人博客注册个人空间,加入“数字化学习”群组并观后感,体验个人Blog和群组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利用Blog进行学习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3 设计意图:通过Blog的使用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通过观看余世维讲座并写观后感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理念,引导学生利用Blog来进行学习反思。
模块二:信息获取技术
1 学习活动:
小组任务:利用图书馆或搜索引擎的文献检索服务,选择两个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并整理成PPT进行课堂汇报。
新概念(任选其一):E-learning概念解读及教学实例或Blending-learning概念解读及实例。
新技术(任选其一):Web2.0和Web3.0或CSCL。
2 目标达成:
知识和技能:
(1) 理解E-learning的含义;
(2) 理解Blending-learning的含义;
(3) 知道Web2.0和Web3.0及其具体的应用形式;
(4) 理解CSCL的含义,了解其最新发展。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对新概念和新技术两个方向资源的检索,提高信息检索能力;
(2) 通过自制模板制作PPT,体验PPT制作的基本方法,提高PPT设计和制作能力;
(3) 通过课堂汇报,提高表达能力;
(4) 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体验协作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交流和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小组协作学习,转变学习观念,培养协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3 设计意图:本模块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打破学生对教师讲授的依赖性,让学生通过协作交流来实现知识的拓展,初步了解本专业关注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在学习观念转变的同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在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使得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信息检索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另外,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能力,PPT的设计制作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因而本活动既完成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又完成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模块三:数字化学习概述
1 学习活动:上网下载WebQuest模板,小组协作设计一个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案例。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案例课堂汇报、互评、修改。
2 目标达成:
知识和技能:理解WebQuest的设计思想和探究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上网下载WebQuest模板,提高信息检索能力;
(2)通过设计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案例,体验WebQuest的设计方法;
(3)通过课堂汇报,提高表达能力;
(4) 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体验协作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交流和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树立作为教师的身份意识。
3 设计意图:以教师的身份设计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案例,初步培养学生的“教师意识”,同时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转变常规的教学思路;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协作学习方式的接受性。
模块四:概念图
1 学习活动:制作概念图并汇报。
个人任务: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信(选一封)或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小组任务:第五项修炼(任选一章)。
2 目标达成:
知识和技能:了解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过程和方法:通过个人和小组协作制作概念图,体验概念图的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信、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和第五项修炼内容的提炼和消化,提高完善自我的意识。
3 设计意图:本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概念图的制作,而三个概念图的主题“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信”、“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和“第五项修炼”都是针对大学生适应不良的状况而精心选择的,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加工,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如何完善自我,另一方面也在激励学生塑造成功的自我,在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转变。
模块五:思维导图
1 学习活动:制作思维导图并汇报:
小组任务:在本班同学中找出至少10个值得你学习的人的优点。
个人任务:用思维导图制定一个个人发展计划。
2 目标达成:
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小组和个人制作思维导图,体验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
(2) 通过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提高自我规划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把别人优点当成一面镜子,培养完善自我意识;
(2) 关注自己专业及全面发展,提高自我规划的意识。
3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是一项应用灵活广泛的学习工具,通过制作思维导图,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思维导图的强大功能,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方面的适应障碍,特设计了“找优点”的游戏来完善学生的自我认知,通过“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的任务从个人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并进一步强化自我认知。
(注:1 教师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解读,让学生对大学四年的学业安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人发展计划。2 在前边五个模块的学习中,每个模块安排一项智能测试,分别是:身体、语言、精神、社交和创造力五项智能,个人发展计划要参考测试的结果来制定。)
模块六:自我评价的技术
1 学习活动:用量表进行组内同伴互评并处理评价数据。
2 目标达成:
知识和技能:了解利用量表进行评价的流程。
过程和方法:用量表进行组内互评并处理数据,体验利用量表进行互评以及对量表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多元评价的意识。
3 设计意图:打破传统的评价观念,让学生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三个方面感受多元评价的优势。
四 “数字化学习”课程学习活动的实施效果分析
研究本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将教学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上,因而效果分析更多地关注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在为期三年的研究中,基于问卷、访谈和内容分析的结果,通过行动研究不断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通过对访谈和问卷结果的整理发现,学生普遍觉得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才是体现大学教育特色的教学方式,协作学习能让学生多方获益。大一的学生正处在迷茫状态,需要帮他们指路,他们迫切地想掌握一些实践性强的技能,并且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Blog进行内容分析,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观念的转变和学习能力不同程度的提升。各模块活动实施的效果从学生的日志中可以得到最真实的反映。
对于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的看法,有学生这样说:“学习了这门课,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变化。以前的学习只是单纯地借助课本和一些辅助资料,而现在的学习则不同,我们有了网络这个强有力的帮手,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我们提供,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而逐渐变成一种主动的过程,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逐渐转变成一种兴趣。”
对于第一次协作学习活动,学生这样说:“第一次的小组学习也是第一次脱离宿舍、与本宿舍以外的同学共同完成任务,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是这样的合作方法却能够让我们都接触更多的同学,也有助于更多的沟通和互相学习。……”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协作学习的益处。
在模块二的学习活动完成后,有学生这样说:“越来越发现自己很无知。资源检索能力,资料加工能力,PPT演示文稿制作能力,表达和演讲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五种能力似乎我没有一种可以说得过去。第一次作业就觉得挺失败的,真不知道以前自己都学了些什么。……”这说明学生在进行深刻反思。另一位同学这样说:“从开学的时候的迷茫,到现在对本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在心中明确了自己的目标。现在缺的是努力的学习,成功指日可待!”
在小组利用思维导图协作完成“找优点”的小游戏后,学生这样说:“又学习了一种学习工具,感觉它很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自己要把它利用好了!一个班级,42个人的大家庭,每个人身上都有好多优点,希望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多学习,慢慢改掉自身的缺点,让自己优秀一点!”说明学生在完善对自我的认知。
在利用思维导图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的活动完成后,有学生这样说:“做了自己的个人发展计划,目标就明确了很多,知道自己想做的,想要的,想要完成的,也知道实现它们很难,但我相信有这样的一个计划,会督促我努力完成的,我的青春我做主!GO GO 加油!”可见该任务既让学生熟悉了思维导图这项学习工具,同时学习活动的设计有效地帮助学生对大学生活进行了明确定位。
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显示学生90%以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在学生实现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学习观念得到了转变,学习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以上事实说明,本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在合适的时机为学生的过渡架起了桥梁,有效解决了大学生适应不良的问题,提升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和适应信息社会所需具备的学习能力。
五 结语
对于适应社会来说,知识、技能、能力都很重要,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观念和合适的方法。大学教育尤其要关注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华清.大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原因透视及对策分析[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83-84.
[2]葛文双,傅钢善.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公共课活动案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3):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