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5:41
序论:在您撰写角的初步认识课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工科;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5-02
现在,我国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发展对工科人才需要正逐渐增加,面对渴望求知、求职的众多大学生,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与就业的压力较大。教育部在2004年要求: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体系。为了能使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能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积极开设各种热门专业,应运而生的应用型的工科专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近十年来学院理工科大力培养复合型、宽口径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缓解社会对化工人才需求的压力,也成就了我院每年就业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工科人才培养数量增加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企业界得心应手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工程师是工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培养工科创新人才,必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工科专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跟上其发展的需要。我院工科专业是在理科基础上发展起来,起初是存在一定工科教学理科化的倾向。为了培养合格的工科人才,学院领导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采取积极改革的措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向兄弟院校学习,博采各家所长,转变思维方式,改进培养模式,重新修订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学院认真地研究探索,构建了新的教学体系。新的教学体系突出实用理论,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利更多更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格工科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创新培养方法,因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要防止工科教学理科化的问题,同时仍保留理科扎实基础理论的优势,坚持宽口径、厚基础,认真严肃地调整教学计划,重组教学内容,改变原来理论课学时多,实践课学时少的状况,将实践教学课时增加到总学时的30%以上,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并实行弹性学制。具体教学安排是所有一年级同堂上基础课,保证扎实理论对工科生实践的指导作用。二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志向,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分班授课,增强学生对课程专业的自主选择权。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学生具备多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就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以此为起点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信息与方法,使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和网络资源,开阔视野,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教育学生谨记“坚苦自立”校风,“求是、求实、求新、求精”的校训,勤奋严谨,求真务实,踏实进取,开拓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爱岗敬业,从严治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作了改革,将理论课和实践教学同等对待,实验课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加强实验课指导,强化见习、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开放实验室,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学习、勇于进取、积极参加探索,增长才干。学院制订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和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探索,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有创新潜能的学生实行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学院为他们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设备、仪器并配备有经验的指导教师,以保证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和经过不懈努力获得良好成果的可能。
二、建立实践基地,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院理科发展历史较长,理科的教育体系完备,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而当今工科得到了大力发展,在这些年工科生培养过程中,深感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相互依存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仍有一些亟须改进的方面。由于工科的人才培养方法、培养模式、师资配备、实验室装备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的理科教学,而这些条件的欠缺,往往限制了工科发展,对人才培养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培养化工方面的创新人才,必须加大实验室装备经费投入,培养与引进高水平的有工程、工艺实践经验的师资,积极构建化工实践教学体系和具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践环境。我们近几年在引进了一批博士学位的人才的同时,也引进了一批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并且努力开拓化工实践基地,在省内省外与多家化工企业建立了实践基地,签定长期合作的人才培养合同。从而保证学生在本科阶段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多个实践环节的训练,大力培养学生多看、多想,动手、动脑,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工科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创新精神
多年来,我们特别注重工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其掌握基础知识与应用于技术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实践课学时的前提下,对实验、实训精讲多练,使学生能力在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练中领悟,在练中得到提高,集思广益,熟能生巧,巧思妙想才会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推进讨论式和研究型教学,师生共同探讨问题,鼓励有研究能力的本科生从大二或大三就开始进入老师课题组,参加项目团队的科研活动和研究,申请院、校创新基金;而对有兴趣向技术型或技能型发展的同学,加强技能训练,技能考试达标可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横向课题与科技开发项目的研究,充分利用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让所有学生学到更多与生产实际结合的知识,为今后从事技术工作积累一些研究方法和实践知识,力争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学生每年参加校、省创新比赛以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均获得喜人的成绩。我们还倡导有创业能力和经济条件的学生有目的地探索并进行市场调研,条件成熟了自主创业,已有成功的实例。通过初步的工科实践教学探索性工作,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将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结合起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合格人才。近十年来我院毕业生100%就业(考研录取率40%左右),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完善了大学兼具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能。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老师不断探索进取,教学相长,不断提高科研工作与技术开发的水平,同时学校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达到了办学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夏雄,先礼琼.从科学方法论谈高校工科教学改革[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11-12,21.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大学英语课堂 语言交际能力
1.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来计划、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英籍印度语言学家Prabhu于1983年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概念。Yalden在1987指出,交际法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五个主要分支:功能法、协商法、自然法、内容法和任务法,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五大分支之一。到了90年代,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渐成热点,英国语言学家Willis从理论上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模式,她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pre-task phrase):介绍主题和任务;任务环阶段(task cycle phrase):任务―计划―报告;语言焦点阶段(language focus):分析与练习。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先实践,再学习”,任务前、任务后阶段的活动比较丰富,在以任务为主的前提下,融入了语言练习,甚至还有一些机械的操练活动。在Willis的模式中,她有意识地把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安排在不同阶段,引导学习者分别关注语言交际的内容和形式。
2.任务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任务型教学法主张教师将语言教学任务融合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型教学法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任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任务的完成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任务型教学法并不是说整个英语课堂只有一个任务,也不是多个不相关的任务的堆积。一堂英语课的若干任务应该是围绕统一的教学目标展开的。我以《新起点大学英语》第二册的Unit 8“How to succeed in a job interview”教学实践为例来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2.1任务前阶段
2.1.1老师利用一些跟招聘求职相关的图片或是影像资料展现求职的压力,引出面试成功的重要性:“To succeed in a job interview is essential.”
2.1.2鼓励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方式(brainstorming)写出与interview(面试)有关的单词和短语,老师补充一些有用的词或短语,但暂时不讲解。
2.1.3互相讨论要求学生每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
(1)What is the function of interview?
(2)What matters most in an interview?
这个阶段为学生提供与任务相关的语言词汇资源,帮助他们熟悉话题、识别新词和短语,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任务主题,激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进入积极的语言和信息加工状态,在任务中能尽量准确地组织语言、表达思想。
2.2任务环阶段
2.2.1任务
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五人一组,分配考官和被面试者的角色,进行英语面试,具体的面试形式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
2.2.2计划
计划阶段也就是给学生操练的机会。小组成员用英语讨论表演的内容并进行排练,老师起监督和帮助的作用,在教室来回走动,监督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语言词汇方面的帮助。
2.2.3汇报
老师可以通过学生自我推荐或是指定的方式挑出几个小组展示他们的面试场景。每个小组汇报完之后老师应作出及时反馈,肯定学生表现出色的地方,并指出语言表述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此时,老师不应过分拘泥于语言的准确性,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有效性。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表演对成功面试的因素进行总结,将表演活动跟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任务环阶段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一定知识背景的支撑下,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3语言焦点阶段
教师在这一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相关练习。通过任务环阶段的活动,学生对影响面试的因素以及与面试相关的一些词汇、句型都更加熟悉。在这个阶段,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出文中的难点,老师进行分析解答,并可结合文中的语言点,指导学生完成课文后面的填空和翻译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新的语法词汇知识。这一阶段还包括延伸性的练习,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语言知识进一步扩展和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封求职申请信或者是写一份个人简历,既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又能拓展知识面,获得新技能。
3.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教师通过不同的任务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总结,使任务型教学法更加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Yalden.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Willis,J.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岳守国.任务语言教学法:概要、理论及运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论文摘要:新理念下的学生不再是教师的份袋和嘴巴,教师想装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教师想吃什么,学生就容纳什么;而应该是新知识的研究者、参与者、创造者。要努力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我要学”思想的驭动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与天斌。而教师则在学生的系统学习中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给予示范、例证,让学生会学,这样教师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和文化生活方式发生着急剧变化的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竞争,而各种竞争的最后落脚点体现在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竞争上,表现在儿童培养上,就是儿童自己学习能力的竞争。如何适应这个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当今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到终生学习的极端重要性。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自主的学习者,也就是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养成终生学习习惯的学习者。但是,我们的基层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谈到素质教育、参与式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多数都陷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泥潭里拔不出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什么“学生多、班额大,以学生为主会成一盘散沙”;“学生基础差,自主学习没办法”;基层教育管理和新理念下的教学实际脱钩。还有,像广河等县实施的“校长负责制、绩效工资制、教师聘用制、末尾淘汰制”为主的“四制改革”。每月从教师工资中扣10元作绩效工资,学期末通过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进行绩效工资再分配。如果你完不成教学任务(以学生及格率、平行级名次为主)就要扣你的工资,学生成绩排在平行级末尾的,要淘汰你。试问,谁还愿意拿自己的血汗钱和自己的失业为代价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呢,他们只得去钻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这个牛角。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对课文的讲解和概念的陈述、例题的分析上。教师“死教”、“苦教”,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学习无形成了学生的负担。自从我接受了兰州教育学院承办的“中欧项目初中教师学历达标”语文班教育培训,尤其是学习了项目办编制的《课堂管理技巧》、《课堂活动设计》、《学习评价》、《儿童学习指导》等课程后,我深深感受到新理念下的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口袋和嘴巴,教师想装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教师想吃什么,学生就容纳什么;而应该是新知识的研究者、参与者、创造者。要努力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我要学”思想的驱动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与天赋。而教师则在学生的系统学习中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给予示范、例证,让学生会学,教师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我尝试着抛弃传统的死板、沉闷的被动教学,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合作、实践能力为宗旨,以组织生动、有趣、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平等、有趣、活跃的学习氛围,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资源共享,使课堂成为展示教师和学生智慧的舞台。
首先,我赞同“教师要有换位思考”。教师要始终站在受教育者—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样才会理解和体谅学生的举止行为,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使他们感受到你的温暖与博大,从而体验到集体的温馨,进而形成热爱集体、热爱学习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其次,师生间良好的合作对大幅度提高学习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的合作至关重要。因为班主任每天都要与学生见面打交道,而中小学学生大多是以自己的班主任为楷模,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工作和思想方法能否深人到学生心灵深处,会直接影响到班主任是否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学生能否与班主任、授课教师达成共识、积极配合更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核心所在。
第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周边环境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的。今年开学初,我承担五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数学授课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就先从教室文化建设做起。我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作为班训悬于黑板正上方;在“学习园地”的显要位置开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1)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专栏;在“班务专栏”内增加“资源共享”登记册,鼓励学生进行知识资源、学具资源共享,课堂上积极展示自己及小组的学习成果。如此种种策略的投人使用,把“参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方法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全面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每时每刻在鞭策着学生,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到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去。
4
笔尖流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选择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2.引导学生通过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创编,感受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通过运用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
培养学生描写环境、虚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特点的能力。
[教学策略]
1.先说后写。
不管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必要时都要先说后写。本次习作是材料作文,可以先自己选择材料,弄清楚所给材料中写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分小组让学生想一想:根据材料写什么内容?小组内互相交流。只需要说说写什么,不要求说得具体。这是在互相启发选材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让学生知道可以写什么。在具体指导学生怎么写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说说具体可以写的内容,在互相交流让中学生知道怎么写。在学生动笔写的时候,要强调怎么想、怎么说就怎么写,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想的写出来。
2.读写结合。
课文是习作最好的例文。我们应该从单元整体出发,做习作教学单元整体备课: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读懂课文内容,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用情节的起伏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引导学生把课文里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从而使他们乐写、想写、能写。
[教学准备]
1.整理单元小说中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等素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选择材料,展开想象,进行故事创编。
2.学会运用生动的环境描写,进行完整的故事情节创编,表现人物形象。
3.运用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精彩回顾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小说人物形象”专题单元的课文。现在请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回忆《桥》和《穷人》两篇课文的大致内容,思考:这两篇课文中介绍的人物都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镜头看到的?
环境描写
故事情节
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
2.学生独立回忆一到两分钟,指名两到三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反馈学生理解的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整合信息:
A.环境描写(板书)
《桥》一文老汉镇定如山。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环境描写:这里环境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洪水的肆虐与形势的紧急,渲染了危险气氛的同时,也为后文中老汉镇定地指挥人们逃走做铺垫。
《穷人》一文中桑娜勤劳。
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环境描写:先写了屋外海边恶劣的环境,再写屋内温暖、舒适的环境。两者形成对比,不仅显出家庭的温暖,更表现出家庭的温暖离不开渔夫和桑娜辛勤的劳动。
B.故事情节(板书)
《桥》一文中老汉舍己为人。
课件出示: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故事情节:文章结尾让人意想不到,其情节跌宕起伏,再现了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穷人》一文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课件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故事情节:家庭本就困难,丈夫没有一点犹豫就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其结局完全在桑娜的意料之外,也让读者意外。情节的设置把人物真诚、善良的品质推向了。
C.人物心理、动作、语言等(板书)
《桥》中老汉铿锵有力的语言再现了党员本色。
课件出示: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少废话,快走。”
《穷人》中桑娜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课件出示: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小结。
这两篇小说都通过环境描写、情节构造、人物心理描写等形式给我们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虽然这些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是虚构出来的,但是读起来就像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样,也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影子。
【设计意图】
小学生学习语文是在反复地再现和具体的实践中来提高语文素养的。本环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再一次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回顾和梳理,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也渗透了学生本次习作时要注意的几个方向。
二、明确写作要点
1.同学们,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小说人物形象,想一想:写好生活中的人物可以从哪些内容思考?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指名学生说。引导学生根据旧知回顾、习作的要求或自己的写作经验,发现小说人物形象的创编要点。
预设一:
人物形象特点通过一件件事来体现,因此跌宕起伏、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凸显人物特点。同时,在故事前适当地增加悬念,以突出人物形象。所以,小说的故事要围绕人物展开,并创编能吸引人的完整情节。(板书:完整的故事情节)
预设二:
从学过的课文和写作经验中,我们知道,写人物形象的文章,环境描写很重要。创编故事发生的环境,可以从侧面体现人物形象特点。因此,创编的故事环境描写不能少。(板书:发生的环境)
预设三:
从课文中发现小说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直接表现出来,所以,在写小说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想象人物在故事中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的内容。(板书:心理、语言、动作等)
4.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创编故事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课件出示:
1.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2.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能吸引读者。
3.注意环境描写。
4.抓住人物心理活动、动作语言体现人物形象。
同学们,生活中人物的形象可以从以上几方面着手,这几点也是我们在创编小说中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
经过已学课文知识的回顾,再到对创作要点的思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抓住小说的“环境、情节”进行人物形象的想象创编。通过对写作要点的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不仅是教给了他们学习的方法,更是要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愉悦。
三、同伴互助交流
1.现在,我们知道创编小说要注意哪些方面了,那么给了你环境、人物及人物性格特点,你能展开想象,试着说说这个故事吗?
2.出示三组环境和人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己创设,展开想象。
师:请同学们先选一个,可以为他们想象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发生的环境,感人的人物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等。
学生自主选择想象。
课件出示:
环境:开满丁香花的校园
人物:淘气包张明
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
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
课件出示:
环境:冬日黄昏时车来人往的街头
人物:充满爱心的少年陆天
志愿者徐明
课件出示:
环境:月光下的村庄
人物:铁蛋铁蛋远道而来的表哥
3.同桌互说自己的想象,同伴给出建议及帮助。
4.指两到三名同学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情节、环境、心理等方面把话说清楚、讲完整,并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心理等方面进行简要评价。
【设计意图】
先说后写,说是为写服务的,让学生小组说,集体说,同学之间互说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学习,弥补自身想象上的不足。同伴互助学习也是相互学习、互相进步的过程,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精心习作
导语:我们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创编故事,情节有趣、环境突出、心理活动有层次,如果再进行想象、琢磨,小说一定很出色,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
1.在习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课件出示:
1.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2.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3.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2.学生静心习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
写作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学生也不例外,给学生创建一个安心的习作环境,潜心思考、细心描绘。当然,在指导的时候,不可过多地影响和限制学生,那样不仅影响习作的质量,更不利于学生习作个性的发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将所学的小说创编要点运用到写作中去。
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并以此修改自己的作文。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互读互改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创编小说的基本要点,并选择材料进行了小说创编。根据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在评改习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1.指名学生说,教师适当点拨,共同确定本次习作评改的基本要求:
(1)小说中环境描写是否符合选择的材料,利用环境描写渲染故事气氛。
(2)语句是否通顺,故事情节是否紧凑连贯、完整,是否能表现材料中的人物形象。
(3)习作中人物描写有没有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去刻画人物形象。
(4)标点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等。
(5)你认为自己的习作是否有成功之处?表现在哪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1.环境描写符合材料要求,并为故事渲染气氛。
2.语句通顺,故事情节完整,为人物形象服务。
3.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
4.标点正确,用词恰当,突出人物特点。
2.自我评价。
学生自己大声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自行修改。
3.同桌互评。
同桌间交换习作,认真地互读,出示互评要求:
课件出示:
1.找出同桌习作中写得最好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2.指出你认为值得改进的地方做上记号或做上旁批。
3.评改后,将你的观点和同桌进行交流。
4.自主修改。
根据同学的意见,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再次修改,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5.全班互评。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进行讲评,充分肯定学生习作的进步,也要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改。
6.学生再修改,并定稿。
【设计意图】
习作评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习作提高的一个过程。学生习作的评讲既要强调即时性,还要注意过程性,同时还要体现活动性。而且高年级学生在习作方面比较容易忽视修改,因此,老师要提醒学生写作后认真修改,特别是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在学生充分的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作文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给学生创设情境、适时引导,让学生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本次习作,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小说创编,学生兴趣很高,但是要创编好小说,还要注意小说创编的基本要素,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方面着手:
[摘 要]学生的数学理性能力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然孕育和生成的。毫无疑问,数学课应该充分体现、表达数学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数学的光芒照耀下,形成与之适应的学习风格、思维特点。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为创建更具理性色彩的数学课堂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理性色彩 数学 认识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05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一节经典课,曾在各种层次的教研活动中大放异彩,被吴正宪、黄爱华、朱乐平、张齐华、周卫东、许卫兵等多位名师演绎过,他们有的注重情境,有的着力探索,有的凸显文化,有的关注基础,有的扣住理解,有的强化应用,可谓是亮点纷呈,各具特色。不过,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理性精神是其核心精神。数学思维的训练、数学方法的感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都离不开数学理性的参与。透过名师的课堂,可以感受到充满理性色彩的课堂魅力。本文以许卫兵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高点定位,整体“布局”,首尾呼应
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引入分数,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的首要命题。回顾以往的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以朱乐平老师为例,从“1÷2”中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入手;一种以吴正宪老师和张齐华老师为例,从将多个物体平均分两份过渡到将一个物体平均分两份,让学生凭着日常生活经验体会“平均分”与“一半”的丰富含义,为接下来学习分数打开思路。这两种方式其实有相通之处,算式“1÷2”同样可以理解为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本质是一样的。许卫兵老师的站位似乎上了一个台阶,从“数系”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在整数之外,寻找分数的踪迹,并最终实现二者的统一。
课始,师生从“数”的读音聊起,引出数学家华罗庚的话“数(shù)起源于数(shǔ)”,然后数苹果的个数,得出1、2、4等数,并告知在数学上这样的数叫“整数”。
课尾,让学生看图写分数(如图1)。随着一个图形被平均分的份数增加后,学生开始出现了“点数(shǔ)”的情况。
师(一边做点数的动作,一边追问学生):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呢?
生:我们在数呢!
师:数什么呢?
生:数平均分成了几份,还数涂色的部分。
师:华罗庚爷爷说“数起源于数”,看来,不仅整数和数(shǔ)有关系,分数和数(shǔ)也——
生:有关系。
生:整数是数个数,分数是数份数。
【赏析】分数的学习建立在整数的基础上,从形式上来看,二者差别较大,但是,从内在关联性来看,又具有统一性,即整数由若干个“1”累积而来,分数由单个的“1”均分得到。学生从幼儿园学数数开始,大量接触了由许多“1”累加得到的整数,但是对于均分“1”得到的分数,却是第一次接触。他们需要把原有的“集中思维”发散开来,逆向完成新的建构。在这里,数学的理性表现为知识之间的承接性、多样性中的统一性。
二、交流写法,回顾意义,深化理解
分数的写法,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上是直接告知的。事实上,因为分数包含分子、分母、分数线三个部分,学生在模仿书写时的确出现了从上到下、从下往上、先中间后上下、先上下后中间等不同写法。这里面有什么可以“玩味”的呢?许卫兵老师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点。
师:1/2这个分数你会写吗?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写一写。(一名学生上前书写,先写分子1,再写分数线,然后写分母2)
师:这位同学是从上往下写的。有书写顺序不同的吗?
生1:我是先写2,再写分数线,然后写1。
师:你是从下往上书写的。还有不同吗?
生2:我是先写分数线,然后写2,最后写1。
师:简单讲,就是从中间向两边。真是不说不知道,这一说还真奇妙。分数的书写到底有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数学顺序呢?(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感到十分纳闷)
师:要是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那是否能举个例子,看看1/2是怎么产生的。比如,一个苹果(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只苹果),哪里是它的1/2?
生3:从中间把它切开。
师(在苹果上画一条线):从中间切开,就是切成两部分——同样大,我们学过,这种分法叫做——
生:平均分。
师:也就是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板书:平均分 共2份)。哪里是它的1/2?
生:其中的一份。
师:(师将其中一份画上斜线,并板书:其中1份)这么一说,我们就明白了,要产生一个苹果的1/2,首先要——
生:平均分。
师:是啊,有了平均分,才有了2份,从2份中选1份就有了1。按照这样的过程,你们觉得写分数时,怎样的顺序比较好?
生4:先写分数线,它像平均分的线,然后写分母2,再写分子1。
师:这样写好在哪里?
生5:正好和分数产生的顺序一致了。
【赏析】在数学史上,分数的书写历经了丰富的过程后,逐渐变得简约了,约定俗成了。然而,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冰冷的美丽”背后一定有“火热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和前人发现数学规律的经历一致,可以和知识的结构脉络一致,也可以和儿童特有的经验、思维一致。但不管怎样,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学好数学。上述分数写法的探讨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和解释的过程。数学学习,最终是建立起学生自己的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逻辑和数学思考,为每一个理解、认识、逻辑、思考都提供一种可行的注解,是数学理性能力的重要表现。
三、数形结合,手脑并用,丰富体验
许老师是简约数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教学简洁、清晰、流畅、丰富而又深刻,能够精确地把握、经济地妙用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等教学要素。简洁的形式美,丰富的意蕴美,灵动的创造美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在研究1/2时,教师让学生折出长方形纸的1/2。
根据学生的展示,大屏幕显示左右对折、上下对折、斜着折三种(如图2)。
师:有没有其他方法折出长方形的1/2?(一学生示范,如图3所示)
师:其他人看明白了吗?(生摇头)看不明白正常,难度太高!刚才的三种折法,与其说有三种折法,不如说是一种方法。
(大屏幕显示三种折法中3根折线交于一点,然后课件动态演示,一根折线绕点旋转,将长方形通过上下、左右、对角线、任意角度都平均分成2份)
师:有多少种折法?
生1:无数种。
师: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为什么?
生2: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数学就是这么有意思,已经研究得脑子空白了,脑力不够了,换一个角度,就有新的发现。
【赏析】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作为分数教学的起始课,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补充的数形结合思想,对学生认识、理解、建构分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许老师通过折纸环节让学生认识1/2、操作1/2、交流1/2,并智慧地点出3种折纸方法的共同交叉点,以不变(交叉点)应万变(无数条折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萌发了好奇感,激发了学习热情,体会到了辩证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和数学理性的神奇魅力。
再比如,一张纸对折产生1/2后,许老师让学生再对折得出1/4、1/8,并观察图5,完成大小比较。
在说一个比1/8还要小的分数时,在学生说出1/9、1/10、1/11后,许老师激励学生说出一个“吓人的”,学生就说出1/100、1/200、1/500。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为什么拼命把分母说得越来越大?
学生有的从折纸说起,一张纸折的等份越多,每份就越小。也有的学生举出吃蛋糕的例子,吃一个小蛋糕,两个人吃,一人吃一半;4个人吃,一人吃一小块;如果分给全班吃,每人只能吃点儿塞牙缝;如果分给全校吃,每人舔一舔都不够。
【赏析】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教学难度并不能太大,“数不离图”是教材编排的基本原则。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学只能停留在从图到图、就图说数的浅表层次,相反,要借助于图形直观来孕育学生的理性思考。整节课,我都能明显地感受到许老师的一“材”多用,一“材”巧用的匠心独运,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认识变得丰富了,理解变得深刻了,思维变得灵活了,体验变得强烈了。
此外,本节课里,许老师还让学生任意举出一样东西,说出它的1/2,甚至于让学生说出“许老师的1/2”,让学生为分数1/10画一幅图,等等,还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而数学模型是数学基本思想的最高层次,更是数学理性思维的高级状态。
关键词:教学设计;内容分析;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34-01
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新课标中提出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过程。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到图形王国去看一看(播放课件),说说你都认识谁?这个两条直直的线拉着小圆点的图形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角。
板书: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
①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等图片,请大家观察一下,找出图中的角。
②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角?
③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
④折角:用圆形纸折一个角,同桌互相展示。
⑤摸一摸说一说,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用角扎扎手,说说有什么感觉?老师介绍:我们摸的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叫角的边。
⑥画角:认识了角,我们给角画张像吧。老师示范画角,学生跟着画。
⑦深化认角:出示量角器,找找它上面有角吗?
2、认识角的大小
①老师出示一个活动角,并指导学生做活动角,请学生用手里的活动角尝试变一个比老师手中的角更大的角。
②问:为什么你的角比我的大?从哪里看?
引导:这叫张口,角的大小就是指张口的大小。
③变一个比我的角小的角。
得出: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
④老师出示课件:把角的两边拉长,再变短,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最后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比较角的大小
①课件出示:两个大小明显的角,说说你是怎样知道大小的?
小结:大小明显的角可以用眼睛观察出。
②出示大小接近的两个角,课件演示重叠比较法。
三、课间休息:学生看着课件做拍手歌: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拓展练习
1、填空。
2、判断下面哪些是角(课件展示)
3、数一数下面的图有几个角:
4、智力大比拚:一个三角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五、图片欣赏
课件展示生活中一些建筑中美丽的角,比如金字塔、比萨斜塔等。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校园生活情境中引出并抽象出角,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对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基于学情分析的设计理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本节课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活动,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在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看一看、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摸一摸、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如果把三角形抹去一条边,你还认识它吗?(角)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感知角。
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请同学们看看角在哪里?
(课件出示:剪刀、带吸管的易拉罐、弯曲的水管、钟。)
2.找角。
其实,角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找一找教室里的角!找到的同学说给同桌听一听。
3.指角。
学生一般都能找到三角板上的角。教师示范指角:先指角的顶点,再指角边。画一个角,同桌互指,教师请同学指角,共同订正。
学生看课件,指一指、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观察回答: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判断角。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42页第1题。全班读题后按要求做、指名订正。
接着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订正。
5.画角。
怎么画角呢?看书第39页例2。画角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指名回答)说明为什么要先画顶点,再用直尺画两条边。学生各自画一个角。
6.比较角的大小。
活动一:观察做角。
课件出示做角情景,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小淘气是怎么做出这个角的?把分针拉动了几格?
小淘气为我们做了三个角,它们都有1个顶点和2条边。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同桌商量,请学生说说这3个角有什么不同。)
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活动二:动手做角。
老师为学生准备了活动角。请同学自己做角。看一看,谁做的角大谁做的角小,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教师和学生同做角,并有意将角边做长。(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活动三:找角。
课件出示一些在图上交叉出现的角。
这图里有几个角,并分别指指它们的顶点和边。说一说这些角一样大吗?哪个大?哪个小?
(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以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