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5:28

序论:在您撰写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第1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会正确推导物体在光滑曲面上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教学方法】

演绎推导法、分析归纳法、交流讨论法。

【教具】

细线、小球、带标尺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我们已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这些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实验:如图所示,用细线、小球、带有标尺的铁架台等做实验。

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的

点,然后放开,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我们看到,小球可以摆到跟

点等高的

点,如图甲。

如果用尺子在某一点挡住细线,小球虽然不能摆到

点,但摆到另一侧时,也能达到跟

点相同的高度,如图乙。

问题:这个小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拉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重力对小球能做功。

实验结论: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在摆动过程中,小球总能回到原来的高度。可见,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总和,即机械能应该保持不变。

教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和是否真的保持不变?下面我们就来定量讨论这个问题。

2.机械能守恒定律

物体沿光滑曲面滑下,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用我们学过的动能定理以及重力的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

处的机械能和

处的机械能相等。

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得过程。

学生:独立推导。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推导的结果为:,

可见:在只有重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同样可以证明:在只有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

结论: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3.例题与练习

例题: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就成为一个摆,如图,摆长为

,最大摆角为

,小球运动到最低位置时的速度是多大?

学生: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优越性。

总结:

1.机械能守恒定律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2.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必须明确初末状态机械能,要分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练习一:如图所示,下列四个选项的图中,木块均在固定的斜面上运动,其中图A、B、C中的斜面是光滑的,图D中的斜面是粗糙的,图A、B中的

为木块所受的外力,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图A、B、D中的木块向下运动,图C中的木块向上运动。在这四个图所示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是()

解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的作用,或者还受其它力作用,但其它力不做功,那么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守恒。依照此条件分析,ABD三项均错。答案:C。

练:长为L的均匀链条,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且使其长度的1/4垂在桌边,如图所示,松手后链条从静止开始沿桌边下滑,则链条滑至刚刚离开桌边时的速度大小为多大?

解析:链条下滑时,因桌面光滑,没有摩擦力做功。整根链条总的机械能守恒,可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设整根链条质量为

,则单位长度质量(质量线密度)为

,设桌面重力势能为零,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解得

4.课下作业:完成25“问题与练习”中4.5题。

5.教学体会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要使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该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本节知识点包括: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

第2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教学难点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误差分析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

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实验。下发预习提纲,重点复习下面的三个问题:

1、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本实验中的具体表达式。

在图1中,质量为m的物体从O点自由下落,以地作零重力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和B的机械能分别为:

EA=,EB=

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于是有

EA=EB,即=

上式亦可写成

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等式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O点至任意一点(如图1中A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本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式中h是物体从O点下落至A点的高度,vA是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

2、如何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根据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图2是竖直纸带由下而上实际打点后的情况。从O点开始依次取点1,2,3,……图中s1,s2,s3,……分别为0~2点,1~3点,2~4点……各段间的距离。

根据公式,t=2×0.02s(纸带上任意两个相邻的点间所表示的时间都是0.02s),可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这些平均速度就等于是1,2,3,……各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1,v2,v3,…….例如:

量出0~2点间距离s1,则在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这就是点1处的瞬时速度v1。依次类推可求出点2,3,……处的瞬时速度v2,v3,……。

3、如何确定重物下落的高度?

图2中h1,h2,h3,……分别为纸带从O点下落的高度。

根据以上数值可以计算出任意点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明确实验的各项任务及实验仪器。复习《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掌握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在学生开始做实验之前,老师应强调如下几个问题:

1、该实验中选取被打点纸带应注意两点:一是第一点O为计时起点,O点的速度应为零。怎样判别呢?

2、是否需要测量重物的质量?

3、在架设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4、实验时,接通电源和释放纸带的顺序怎样?为什么?

5、测量下落高度时,某同学认为都必须从起始点算起,不能弄错。他的看法正确吗?为了减小测量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还是近些好?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的问题,讨论、交流。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1、因为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点一次,在最初的0.02s内物体下落距离应为0.002m,所以应从几条纸带中选择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两年2mm的纸带进行测量;二是在纸带上所选的点就是连续相邻的点,每相邻两点时间间隔t=0.02s.

2、因为不需要知道物体在某点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必测量物体的质量m,而只需验证就行了。

3、打点计时器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尽量减少重物带着纸带下落时所受到的阻力作用。

4、必须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才能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

5、这个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为了减小测量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课余作业

1、完成实验报告。

2、完成如下思考题:

(1)为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有下列器材可供选用: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秒表,低压直流电源,导线,电键,天平。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有:

;缺少的器材是。

(2)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如果以v2/2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线应是,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斜率等于的数值。

(3)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如图3所示,其中A点为打下的第一个点,0、1、2……为连续的计数点。现测得两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1、s2、s3、s4、s5、s6,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打点时间间隔均为T。根据纸带测量出的距离及打点的时间间隔,可以求出此实验过程中重锤下落运动的加速度大小表达式为_________。在打第5号计数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________。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为减小实验误差,应选择打下第_________号和第__________号计数点之间的过程为研究对象。

(4)某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用6V、50Hz的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无漏点的纸带,如图4所示,O点为重锤下落的起点,选取的计数点为A、B、C、D,各计数点到O点的长度已在图上标出,单位为毫米,重力加速度取9.8m/s2,若重锤质量为1kg。

①打点计时器打出B点时,重锤下落的速度VB=m/s,重锤的动能EkB=

J。

②从开始下落算起,打点计时器打B点时,重锤的重力势能减小量为J。

③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锤从静止开始到打出B点的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是。

[参考答案:(1)不必要的器材有:秒表、低压直流电源、天平。缺少的器材是低压交流电源、重锤、刻度尺。(2)通过原点的直线、g.(3)(s6+s5+s4-s3-s2–s1)/9T2,

(s5+s6)/2T,1、5.(4)①1.175,0.69,0.69②0.69,③机械能守恒。]

第3篇

一、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臻待完善

1.复习模式(1)知识复习与典型例题的讲解的关系处理得不好。这一阶段过分重视了对知识的复习,忽略了对典型例题的讲解与相关题目类型的总结、方法指导。这样的教学结果就是,学生课堂上听老师对知识点的复习很轻松,但到晚上处理这一部分的习题就不行了,很多题目做不出。(2)上一节课的复习与下一节课的习题讲解太割裂。从这一点上看,教学是非常机械的。比如:知识的复习一节课时间剩余是不是就一定那个要学生做题或者看书?若时间不足呢?习题讲评课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把本单元知识的复习与习题的讲评看成一节大课,而不是把这两节课割裂开来。

2.教学手段 多媒体给人的视觉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能够起到较大的提升。然而我在这方面还很欠缺,教学基本功还不成熟之外制作powerpiont的技术还不熟练,应该加以锤炼。

3.师生互动 高三教学面临的是大量习题,更要加强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然而由于受选修科目、教学时间的限制,反而更愿意以讲授的方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是我的强项,结果成绩大打折扣。

二、具体教学目标的落实得失并存

第4篇

一、正确认识备课的含义,纠正对备课的片面理解

笔者经常听到周围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的抱怨:备课时下了不少工夫,将教案编写得工整规范,但一到课堂上总感觉课备得并不充分,达不到预期效果。经观察了解后发现,原来这些教师对备课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备课就是编写教案,那么该怎样正确地理解备课呢?真正的备课应该包括课前的所有准备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编写教案只能算是备课的一部分,课前需要准备的工作很多,大量的备课在教案上是无法看出来的。当然教师还必须翻阅相关期刊或上网查一查,在教案的备注栏做注解记录。除此而外,还要充分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精心制定预案,以期始终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导权。所以,要备出一节好课,首先一定要正确、全面的领会备课的含义,全盘考虑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备学生,备教材,备实验,备教法,准备教学图片,设计合理教学环节,查找各种相关资料,设想学生的提问,思考课后作业的时效性等,这样才能备出一节准备充分、结构完整的课。

二、系统分析教材,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充实备课内容

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物理学的各部分内容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备某一节课时,不能只将目光局限于本节知识内容,而要将视野拓宽到整个中学阶段的物理教材中,甚至有关联的学科教材中,把本节内容作为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弄懂、弄通、弄透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搞清本与本、章与章、节与节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备课时灵活引用。通过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和关联引用,既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了已有知识,帮助理解了新知识,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分散的知识点连成了线,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应用。

三、做好课题导入环节的设计

新的一节课课题导入的怎样,对上好整节课关系很大,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力等。在备课时要重视导入环节的教学设计,认真构思设计方案,反复推敲新课的导入时机和方式,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一开始就被激发聚集起来,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课题导入环节设计的关键是导语的设计,该如何设计导语呢?因为每节课的内容、重点不同,导语的设计也不一样,所以导语的设计也没有固定模式。但总体看来,导语的设计要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①语言要精炼概括,不要繁琐冗长;②导语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和重点;③语言要准确恰当,不要含糊其词,模棱两可;④导语的设计要巧妙新奇,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的方法和全过程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知识、思维水平,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深浅适当;怎样使课堂语言生动准确、通俗易懂;要考虑学生会在什么地方迷路,出错,对什么问题难以理解,教师应如何点拨;要考虑教材在什么地方需要铺垫补充,怎样过渡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给学生予留充分思考的时间;哪些地方需要重锤敲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对不同的知识类型,根据其知识特征及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对理论性强的抽象概念,重要知识点的应用,应举例说明,以讲为主,让学生彻底理顺知识概念。总之,备课时要常常站在学生的一面,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备出来的课才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接受,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精心筛选课堂例题,深化拓展理论知识

第5篇

一、高中物理导学案在实践中存在的几个不良倾向

1.导学案脱离学生实际的倾向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有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实行了“一刀切”的模式,未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有梯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所以在编写导学案时,没有贯彻分层理念,忽略了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使部分基础薄弱、理解能力欠佳的学生在课堂实践时对导学案产生不适应现象,这不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进行系统学习.有时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相关引导问题时,没有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课程进度来设置,很多情况学生在简单问题上还在大费周折、浪费时间,大部分学生未能掌握的核心知识来不及得到有针对性的解答.有时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回答导学案问题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忽略学生的思考过程,这种强调解题答案,忽视引导思路的教学,其实抑制了学生的开放性物理思维的培养.

2.名为导学案实为传统教案的倾向

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教学效果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教”.而导学案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的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学生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因此教师教案的编写也应该顺应导学案教学的发展,及时进行改革.有的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只是对原来传统教案的简单修改,使其在形式上成为导学案,将传统教案“变脸”作为导学案,这是导学案模式的硬伤.教师编写导学案时应多思考运用什么方式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潜力,设置什么样的引导问题才能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作出具体的应变,新瓶装旧酒,这是对教学工作的敷衍,也是导学案模式步入误区的重要原因.

3.导学案习题册化的倾向

导学案的设计很容易出现偏差,教师在实践中,一旦过于偏重对问题的设置或缺少对学情的分析,就会影响导学案的科学与合理.导学案是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得力助手”,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经意间会成为一份变相的习题册.虽然导学案中设置的习题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理解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单纯依靠习题就能够进行的.教师不应该将习题作为导学案的主体,学生缺乏了系统的知识框架,缺乏了有效的引导,将很难获得启发,不但无法完成习题,还容易被“很多习题不会做”所带来的挫败感所压垮,导学案也就丧失了初衷.例如在讲解“力的相互作用”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学生用手拍桌子,桌子受到手施加的力,而手也会疼痛,体验结束后,让学生大胆分析原因,解释现象.以简单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既能体会到课堂的趣味,又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几点改进措施

1.明确导学案的主置

导学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适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无论何时学生始终是导学案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尤其要注意不能忽略这点,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否则教学很容易步入误区.例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实验,教师可根据学情制定好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主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去体验“机械能守恒”,可以为学生事先准备好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重物、刻度尺、导线等实验器材,让学生自拟实验步骤,通过多次实验,计算求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以及相应过程动能的增加量,将这二者的值进行对比,如果数值近似相等,说明机械能守恒,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达到实验目的.在导学案中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项目,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在导学案中的地位的体现.

2.引导学生适当参与编写导学案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教师虽然发挥主要作用,负责编写重要的内容,但学生也可以参加学案的编写,负责一些简单的导学案例.学生编写导学案例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给予指导;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不能也不可能全凭自己一人的主观判断和理解来进行,要多与学生交流,经常询问学生意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有利于编写出较为适合的导学案.让学生参与导学案的编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有利于其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增进团队意识.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和不足,教师应当宽容和鼓励学生,并给予相应的支持以及适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学生的知识量以及实践能力.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教学大纲与学生具体情况相结合,一味地罗列问题、照搬知识点是没有意义的,应该在导学案的编写上体现其阶梯性,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编写.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其次按照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发潜能,深化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设计导学案的“情景再现” 环节时可以结合名人轶事或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来展开,例子的选择要注重趣味性,而不要刻意追求难度和脱离教学内容.例如,针对“向心力”,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同学们在平时在跑步转弯时,身体与地面的角度会自然的发生怎样的调整?让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经验结合思考;针对“空气阻力对自由落体现象的影响”,可以采用对比羽毛和石头下落、树叶和水果下落的快慢差异.以上的两个例子都可以通过实景实物用于“情景再现”,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学生容易理解.

3.合理应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导航,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课前要将自主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曲线运动时,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现象加以观察思考,在课堂提问环节中让学生讲解“生活中的曲线运动”,或者设置相关问题进行引导,如“下雨时撑伞并转动雨伞,雨滴被甩出的过程所做的运动是什么?”,“投篮过程中篮球所做的运动为何是曲线运动?”等.

在应用导学案时,可以适当设置实验环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解答“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一个问题时,教师不要直接进行理论运算分析,而是让学生准备相应的材料(小车、重物、桌子、计时器等),通过实验来解答.具体的引导步骤如下:

(1)教师提出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否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如何改变?

(2)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使小车在悬挂重物的牵引下在水平桌面做近似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计时器记录和计算每隔相等时间小车的速度.

(3)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根据各个时间点的小车速度在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下作速度时间图像来探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4.评价导学案效果

教师在实施导学案后,应该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与总结,了解所编写的导学案的不足与优点,及时进行总结,同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能否掌握行星运动的规律、引力常量的测定及其意义、万有引力的定律及其应用等知识点.同时课后询问学生对教师在导学案中教学形式、实验设计、案例分析、公式解析、情景再现等环节的教学方法是否喜欢,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并让学生指出自身的不足,从而在往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及提高.

第6篇

1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础,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将直接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础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在教学观念上要有所改变,具体而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1新型的学生观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块时,要围绕学生构建,让学生学,让学生易学,让学生快乐地学;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情绪状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1.2正确的知识观

学生学会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在构建课堂模块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但是,在构建模块时不能因知识而知识,要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接受程度确立知识内容.从实践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时以确立两三个知识点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宜.因此,在具体设计教学时,要不拘泥于课文,不拘泥于章节,根据实际情况取舍.

1.3清晰的时间观

人脑的生理特点、情绪特点是构建课堂教学模块的科学基础.40或45分钟的时间段,人脑一般有两个情绪高峰段和一个情绪低谷段.在不同的情绪段落,应设置、完成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比如,在情绪低谷段可以让学生进行习题训练或实验操作,让学生的大脑、眼睛、嘴巴、手等都动起来,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提高学习效能.总之,在设计和实施课堂模块教学时,要隐含强烈的时效观念,讲究时间的合理切分,体现清晰的时间节点.

1.4明确的目标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是教学的指明灯.对于课堂中的任意一个模块,都应有适切的教学目标,且模块与模块的目标是相对独立的、清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要分模块设计,并在教案上清晰地反映出来,不能出现一个教学目标反映在两个甚至三个教学目标中.在不同的模块中,教学就是围绕相应的目标进行,并以实现目标为终点.

1.5严格的独立观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实践,教师都要有“独立”的观念,反映出清晰的知识模块界限,切忌将模块与模块之间含糊不清,当然物理知识间的联系也必须明确.特别是在实践之初,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强迫自己遵照执行,否则很容易就回到“老路”.

2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建议

2.1先情感渗透,后知识探究

新课程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笔者认为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必须以建立在学生稳定的、积极的学习情感之上才可能有效.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中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倡导以人为本,人人平等,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尤其是高中生,课业负担重,学习任务繁琐,更需要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学习,面临高考的学生,学习的心态比学习知识更加重要.那么,如何实现情感渗透呢?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实验的优势,将学生的想法、思维和观点变成切实可行的实验,让“思考”转化为实验的动力,诱导学生对“错误资源”的领悟,从中获得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学生没有考虑到实验过程中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使得实验数据不严密,不能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验证,从而使导致了错误生成的产生.

错误生成:我觉得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错误的,因为实验所得的数据不能验证机械能是守恒的.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观点采取直接否定的态度,很可能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相信自己的操作,不敢对权威进行质疑.教师可以从实验入手,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认真观察,诱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实验的局限性,从而积极对实验进行改进,尝试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消除摩擦力和减小空气阻力,在学生反复的实验中,实验数据越来越接近“机械能守恒定律”,越来越能感受到严密实验的重要性.实验使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在操作中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思维不断的上升,提升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建立端正、严谨的实验态度.

总之,生成即为合理,无关对错.自由、开放的课堂之中,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教师要保护这种生成,敏锐机智的对生成进行整合利用,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对物理知识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导,使学生在不断攀升中认识自我,找到错误生成的“症结”所在,从而不断纠正、修复自己的思维模式,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唯有这样,课堂上的“错误生成”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1)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学生而言,其大部分时间均在学校渡过,每天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朝夕相处,如果我们和学生关系融洽,民主和谐的关系容易让学生更亲近教师,学生的心理自由,所有的创建学生会从内心迸发出想学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强烈欲望.

(2)赏识学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更需要别人的赞美和欣赏,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不能放任他们不管,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和表扬他们,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给以他们学习上的指导,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老师的关爱和鼓励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动力,促使他们积极努力学习.

(3)学习材料处理上,适当的加入情感

从教材、课程内容来看,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教材很难引起学生强烈的行动感.因教材要求与学生的需求相差很大,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要使学生喜欢物理,老师自己首先要喜欢物理教材.学习物理知识首先要热爱物理,要有强烈的占有欲.物理课本原本是枯燥的,钻不进去当然感觉到乏味,更领会不到知识的逻辑及内在美.而韵味无穷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情感.其实不管教学手段有多么先进,但它是无法完全代替教师的,因为这些东西并不鲜活,缺乏情感.而教师却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情感启发诱导学生,培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学生予以热情关怀,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给学生施以人格感染,而这是教学机器无法办到的.

2.2以问题为支架,引领学生拾级而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那么,主导性作用如何有效发挥呢?笔者认为除了给学生的学习选择学习材料外,那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点拨和指引,其中设置问题支架就是最常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有如下几个教学功能.

(1)通过提出问题引入概念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基于此,教师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知识回顾的方法进一步引出新知识点,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举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达到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目的.通过集体讨论问题的方式,引出知识点内容,寻求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锻炼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2)通过探究问题建立概念

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断发现与提出新的问题,从而逐步建立问题意识.然而,对于部分物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问题引导,给予这部分学生相应的提示以发挥问题的过渡作用.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发现与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了解相关物理知识的概念.

(3)通过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与知识梳理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合理控制探究问题的时间,使学生逐渐形成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针对相关的实验原理进行讲解,对学生自主探究出的原理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物理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一的“摩擦力”教学的导入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摩擦力教学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导入环节的设置,教师可以随手拿起一支笔或是一本书(保持竖直状态),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何笔(书)没有从手中掉落?”让学生自己尝试,激发学生对“物品为何没有从手中掉落”问题的兴趣.这时学生不一定会联系到摩擦力,再进行情境的设置,提供一个玻璃瓶,让学生上来尝试,然后在玻璃瓶上涂上油,再试,这样还不用提问,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切入到摩擦力知识内容的学习,同时感受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有些同学生成新的疑问:手握住瓶子时,摩擦力和手握瓶子的力有什么关系?摩擦力与瓶子的重力有什么关系?这些恰是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3帮助学生建立并运用模型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在物理学的研究中,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情况,为能够表述普遍使用的基本规律,需要我们去抽象出一些概念,建立起一些基本的模型.因此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并非是对未知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建模,而仅仅是将已有的知识体系框架范围之内进行运用.当然建模能力是创造性的,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新授课的时候要着重让学生能够积极的进行思维.

(1)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纵观高中物理中能够做出的模型非常多,很多专家也对此进行过讨论,针对当前江苏高考的实际,我们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建立如下几个模型:球车模型、滑块模型、传送带模型、类单摆模型、追击模型、小船渡河、碰撞模型等等.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模型外,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拓展和分析,让学生树立模型的意识.

(2)加强模型的类比与推理

第7篇

关于物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我是叫物理课的老师,说实话,现在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真的是不怎么好。在以前的岁月里,有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是这句话明显的已经过时了,被淘汰掉了。而物理在生活中运用的也不是很多,所以学生的学习物理课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了。

不过我既然要教学生物理,那么我就一定要教好。教好物理的基础就是先制定好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按照计划来,那么教课就明显轻松许多,也更有成效。

一、学科、班级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年级,有两个教学班,经过上一学期的接触,对他们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较突出。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年级学生还要低一些,所以就必须要求他们

(1)课前认真预习,做好分材导学案的预习部分,把每节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

(2)主动高效率的听课,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

(3)及时做作业,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一)新课程教科书的特点:

1、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

2、注重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

3、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5、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材内在结构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他领域的目标,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新教材在编写上追寻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

(三)新教材知识体系的特点:我们知道,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包括了电和磁的内容,而传统的力学内容丝毫都没有涉及,它有如下的意图。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实验、图画等形象化、趣味化方式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物理的感性认识。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认识电学基本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b、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c、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进行分才教学,实施分材教学导学案,对不同学生进行采取不同方法,针对优、中、差生,分层布置作业,个别辅导。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

①、新课开始前,提前一天发放导学式学习案,让学生利用预习时间认真学习内容,为新课做好准备。

②、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③、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④、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a、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b、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c、尽可能让学生得用身过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让物理贴近生活,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六、实施素质教育计划措施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多读关于素质教育的书籍,多联系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利于提高素质教育。

七、实验电教安排

本学年的试验探究比较多,有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欧姆定律、测量小灯泡电阻、电功率、电与磁现象等实验。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生的现在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教好学生我责无旁贷,我一定要继续的努力下去,把学生的物理教好,真的是这样的。虽然现在物理不是很热门,但是物理也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大局,我们不能轻易的等闲视之。

将物理课教好,把学生带好,是我毕生工作的最根本。

关于物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一、切实推进物理课程改革

1、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要把每一位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规划自身的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参与竞争包括国际竞争的意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2、展示优秀课,推广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由二大部分组成,一是科学探究,二是科学内容。而科学探究则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之一,这在我国科学教育史上是从来也没有过的。显然,原先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物理教学。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学期里将在前二年介绍并推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请在第五届百节好课的评比活动中夺冠的老师开课进行展示,大力推广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争取使每一位物理教师都了解这一模式,都能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这一模式。

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标准才能得以落实。否则,必然是旧瓶装新酒,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落实物理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初中教学大纲规定,每学期必须至少进行一次物理实践活动,高中教学大纲也规定每学期要搞一次课题研究活动,而且,中考、高考的命题也越来越重视实践题。为了检验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为了展示一下我市前一阶段这方面工作的成绩,本学期将进行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报告的征集和评比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高中物理课题研究活动报告的征集和评比,争取掀起一个实践活动的。

二、指导思想

教育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为了认真落实十六大的精神,本学期里,物理学科将围绕课程改革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工作。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设想:

三、狠抓毕业班教学

教育的地位在新的世纪里不仅得到了巩固,而且还有了更快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所以对毕业班教学的研究不能弱化。**年的高考物理,又将实行间断了二年的单科考试,而且各高校的选科方案也已公布,物理学科成了绝大多数高校绝大多数专业的选考学科。这对物理学科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我们必须花大力气研究考试的趋势,并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措施,把握高考动态,提高复习效率,争取在**年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四、搞好师资培养

优秀、整齐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学期里还要配合学校搞好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在期中分初、高中开展一些集体备课和开课研讨活动,让他们能够尽快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去年百节好课评比的基础上,让好课获得者开课亮相,一方面展示他们的教学风采,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培养青年教师。最后还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要督促并帮助他们总结教学实践,宣传他们的成功的教学经验,扩大他们的影响力。还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和争取机会,使少数特别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尽快地成为名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上好课,而且还要善于进行教学科研。也就是要努力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为了促进物理学科的教科研工作,本学期将进行论文及教案评比。教学离不开研究,研究更离不开教学,只有把教学与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教研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才能使物理教师上腾飞的翅膀。

五、搞好教研组建设

1.教研组活动是搞好学科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保证。也是培养师资的一个重要环节。教研组在期初一定要制订一个学期活动的规划。活动要经常化,要保证至少二星期1次,每次2课时以上。

关于物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一、关于教学计划的说明:

本学期继续使用教科版《必修二》,共五章,分别为第一章《抛体运动》、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和第五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本学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研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方法目标:学会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能量的观点和守恒的观点来处理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抛体运动》可分为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讲述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三节,讲述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并用这个方法具体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

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可分为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节,讲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

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以及离心现象.

第二单元第三节、第四节,讲述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章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有关知识.

第二单元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第三单元第四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有关知识.

第四章《机械能》可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和第二节,讲述功和功率。

第二单元第三、四、五节,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势能。

第三单元第六、七节,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第五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只有一个单元,即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四、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周计划安排表

周次日期

12.21—2.27曲线运动及习题课

22.28—3.06运动的合成及分解、平抛运动

33.07—3.13平抛运动及习题课

43.14—3.20第一章测试及讲解

53.21—3.27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63.28—4.03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及习题课

74.04—4.10圆周运动部分练习及单元测试

84.11—4.17天体运动及万有引力定律

94.18—4.24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及习题课期中复习

104.25—5.01期中考试

115.02—5.08功、功率及习题课

125.09—5.15势能、动能、动能定理

135.16—5.22动能定理习题课

145.23—5.29机械能守恒定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155.30—6.05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166.06—6.12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

176.13—6.19电场、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电势差及习题课

186.20—6.2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电容器和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