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5:22

序论:在您撰写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

第1篇

一、梧州市地质灾害治理的基本做法

(一)领导挂帅,把地质灾害治理列为民生一号工程

XX年,广西在全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就已将梧州市列为地质灾害高发区。XX年,梧州市便开始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XX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把地质灾害整治作为今后几年工作的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指挥、协调和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同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整治的日常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市人大、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等部门人员组成,并设立了工程项目组、工程技术组、项目资金组、房屋拆迁组、房源安置组、综合信息组等6个小组,按其职能分别开展工作。3个城区也相应成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二)强化责任,严格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1、制定“6.8”灾害治理方案。“6·8”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及时组织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及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等有地质灾害防治勘探、设计、施工资质的专业队伍,对市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勘测,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并编制了《梧州市区“6·8”灾害治理方案》,根据灾情及分布情况,按照“统筹安排、连片治理、方便工作”的原则,将210个地质灾害点列为急需治理的灾害点。该治理方案于XX年7月28日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对210个灾害点的治理工程措施有2种,一是采取截水渠、重力挡土墙、锚杆挡墙、抗滑板桩、锚杆格构、挂网喷砼护坡等永久治理工程措施;二是采用绿化护坡、筑拦沙坝、建沉沙池、修排水渠等临时防护措施。所有治理工程项目均由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委托广西3家有甲级地灾勘查设计资质的单位和市内3家有地质灾害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设计,将项目分门别类,相对重大、危险的工程项目由广西设计单位负责,相对中型及小型工程项目由梧州市内设计单位分城区限时完成。

2、明确地质灾害治理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要求210个治理点必须赶在XX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主体工程,以发挥防灾抗灾作用。在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不少治理点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市政府进一步落实责任,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使210个治理项目均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包括项目责任人、技术责任人、行政责任人)和具体工作目标,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问责制度,市委、市政府于XX年2月出台了《梧州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问责暂行办法》,明确了问责对象在整治地质灾害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或者在整治过程中措施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行为将被问责,并规定了问责方式和程序。

(三)积极筹集地质灾害整治项目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该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面广量多,所需投资巨大。为解决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梧州市除了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资金外,市政府自筹部分资金。同时,还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的整治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210个急需整治的灾害点中,有50个灾害点确定了整治责任单位,如公路局后山边坡,全部由公路局自筹资金实施整治;有38个灾害点由市直、区直、中直机关共56个部门单位捐助资金进行治理。由于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地灾治理工作,从而有效缓解了资金的压力,确保治理工作的推进。

地质灾害治理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执行资金的支付程序,每月下旬由分管财政的副市长主持召开资金调度会,审定各城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业主的资金支付额度,然后按规定代扣税金并经财务总监复核后,直接支付给施工队伍(业主),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又防止资金被积压、挪用。

(四)严把工程质量关

该市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办法对治理工程质量实施监督。一方面从市内各设计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检查组对各项目进行实时跟踪检查,尤其是在施工中不定期深入工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报市地灾办,由市地灾办项目联系人加强督促落实。质量检查组经常同各项目的监理、设计和施工队伍及时沟通、协调,尽量在施工现场将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推进。另一方面,根据国土资源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及重庆市的做法,由市地灾办请示市政府同意,下发了《关于市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统一了验收的资料,明确了各类地质灾害治理的验收标准、程序。并委托广西两家有检验资质的单位对各治理项目的关键工序如抗滑桩、锚杆、锚索、挡土墙等进行随机抽样检验,出具检验报告书。经过检验,目前治理工程绝大部分项目都达到设计要求,对个别不达设计要求的,则由设计单位提出意见,施工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补充完善并验收合格后方可通过验收。

二、有效整治地质灾害的几点思考

梧州市大规模整治地质灾害是近几年的新工作,没有更多经验可循。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梧州市目前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责、权、利尚需进一步明确

梧州市“6.8”治理方案按“谁受益,谁治理,谁引发,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原则去实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市区山多平地少,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居民建房不断自山脚向山顶扩展,房屋依山而建,且无规无序,造成大量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之房屋密集,边坡支护及排水设施不到位,每逢暴雨季节,山体经常崩塌塌坡而引发地质灾害,危及周边房屋的安全,其责任认定难度较大。如“6·8”灾害是属自然因素造成还是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很难确定,因为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建设的房屋,完全认定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治理责任难度大。另一方面,一些确需治理的边坡,在实施工程治理时必须拆除部分周边房屋,需要给予拆迁补偿,这部分资金若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有难度,若由政府全部出资治理和补偿,又会使群众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地质灾害治理是政府的责任。因此,目前梧州市规定,近几年房地产公司建设的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在地的边坡治理责任,由这些房地产单位、部门承担;而私人住宅及原单位(部门)70~80年代建设项目和学校的边坡需进行地灾治理的都由政府实施治理。今后,必须进一步明确治理责任主体,居民房屋等所有受益者,应该有一份治理责任,也就是要担负一定比例的治理费用;对于需搬迁避让的,政府只给予经济补助,而不能作为房屋拆迁补偿全额补足,也就是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二)必须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梧州市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威胁人口多,且很多房屋建在山上,如何保证老百姓不被地质灾害威胁需要全市统一规划,全盘考虑,科学治理。一方面地质灾害的整治不能为治理而治理,应与城市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如对石鼓冲、平民冲、冰泉冲等万秀区河东片80年代前建在山上的房屋实行搬迁,进行集中安置,并对河东片的土地进行城市建设,既可以进行旧城改造,又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彻底消除地质隐患,让居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治理必须与城市景观改造相结合。梧州市属于一个山城,应利用山来点缀、装饰城市,使之更漂亮、美观。因此,工程措施必须结合山坡以及周边环境、建设物的特点,有些植被、建筑物和设施能保留的,应尽量保留,对景观有影响则在设计时就应考虑拆除,根据山坡的不同景观而采取不同治理措施,以达到既消除地灾隐患,又改善城市景观的效果。由于地灾点多且广,要全面彻底整治,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目前只是实施近期整治,而中期、远期整治必须严格按照《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XX~2020年)全面分步实施。

(三)解决好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根据《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XX~2020年),梧州市区近、中、远期整治地质灾害的勘查和治理经费估算需3亿元,搬迁避让费用2.5亿元,共计需5.5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2亿元,资金不足还需要多方筹措解决。目前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支持外,还尝试通过地质灾害治理产生的效益以及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的不足。

第2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治理施工;质量控制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得到重视,传统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相应的灾害治理工作效果不佳。在新时期,实现较为科学的地质灾害治理与施工,最为关键的就是需要进行灾害治理施工质量控制。而这些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在了解地质灾害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精准的质量控制。

一、地质灾害的特点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活动,当前常见的地质灾害形式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体流失、以及火山、地震等灾害。依据我国环境管理相关部门数据统计可知:2017年上半年,国内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为15.17%,同步2016年上涨1.34个百分点,地质灾害造成经济损失75194亿元,人员伤亡3492人,同比2016年而言,分别减少1.55%和3.72%,但我国预防地质灾害的工作依旧需要不断的进行深入探索,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做好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有效掌控地质灾害的特征,是推进其我国各个行业地质灾害问题预防的基础性要求。其一,地质灾害具有区域性。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地质灾害形成的外部条件也不同,我们在建筑施工中,应结合当地施工的实际环境,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巧妙规避地质灾害的地域性特征。其二,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某一地理环境变迁,或者人类建设中破坏了自然环境中的核心要素,才会导致一系列地质灾害的产生,因此,建筑工程建设为了避免建筑工程后期应用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应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预防工作,突破地质灾害突发性这一特征。其三,地质灾害具有假定性。我们可以依据某一地理环境,对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建筑工程质量有效控制,可以结合其中相关要素,做好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分析,也是充分利用地质灾害特征的体现[1]。

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的施工技术掌握不足

在当前形势下,从事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工作者,因为自身掌握的施工技术有限,极易导致工程的施工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例如:当负责焊接的工作人员缺乏电焊经验,在焊接技术的掌握方面存在技术上的短板,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便很容易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不仅会影响施工的进度,还无法保证施工的质量,降低地质灾害治理的有效性。

(二)工作人员责任意识较弱

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之外,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不注重施工质量,也是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施工队伍中,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难免会存在一些工作人员对施工质量存在片面的理解,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忽视施工质量的重要意义,这种情况的存子,也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控制。为了提升我国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质量,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全面分析是地质灾害的特点,并结合地质灾害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为此,笔者写了如下内容,以此来提升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

三、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质量控制的措施

建筑工程建设为了避免建筑工程后期应用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应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预防工作,突破地质灾害突发这一特征。目前,我国在治理地质灾害时,使用频率最高的治理措施有以下几种:排水沟、拦石墙、抗滑桩以及挡墙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控制方法,保证施工质量满足标准。

(一)锚固施工的质量控制方法

锚固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边坡清理、钻机定位及钻孔等过程。不同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如下:1.边坡清理及钻机定位边坡清理及钻机定位的质量控制措施如下:(1)清理边坡:根据工程的特点及施工需求,清理边坡,将稳定性差的石土等清除。(2)钻机定位:钻机钻孔所搭配的钢管,强度及稳定性应能够满足国家标准要求;钻孔误差需控制在±100mm之间,以避免孔洞过大,对锚固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倾角误差控制在±1°的范围内。2.钻孔质量控制方法施工实践经验表明,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则分段施工,可有效提高钻孔的效率及质量,提高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工程可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方法,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水平:(1)视施工区域的地质特点,调整钻孔的压力及速度。(2)将灌浆压力控制在0.1--0.2MPa的范围内,避免压力过大导致灌浆量过多。待灌浆凝固后,方可继续钻孔。(3)严格控制孔的深度,使之稍大于设计深度。(4)将孔的纵向以及横向误差,均控制在±50mm的范围内,提高钻孔施工质量[2]。3.锚筋的安装及孔的注浆质量控制方法锚筋的安装及孔的注浆质量控制方法如下:(1)将锚筋的强度控制在920MPa左右,确定强度达标后,妥善绑扎,保证无返浆后,方可结束施工。(2)注浆的质量与注浆材料的比例存在联系,将水灰比控制在0.4--0.5之间较为适宜。另外,为进一步提高注浆的质量,工程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施工。同时,严格落实监理工作,以确保地质灾害能够得到妥善的治理。

(二)挡墙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1.做好施工准备挡墙施工应做好如下准备:(1)首选晴天施工,以确保基坑内土质干燥,提高挡墙的稳定性。如施工必须于雨天进行,需将松淤泥全部清除后,方可着手施工。(2)根据工程对施工质量的要求,设计标高,绘制施工图纸,严格按照图纸的设计方案组织施工,提高地质灾害的治理水平。(3)如施工区域岩土破碎,可将该区域分为不同工段,分别施工,降低施工难度。2.墙体砌筑质量控制方法墙体砌筑质量控制方法如下:(1)基础砌筑为墙体砌筑的首要步骤,提高墙体基础的强度,可有效提高墙体本身稳定性。将风化的表面清除,采用砂浆代替,可达到提高墙体稳定性的目的。(2)采用分段施工的方法,浇筑挡墙,可有效降低施工难度,提高地质灾害治理质量。(3)墙体之间的间距应控制在10m-20m,墙面应保持整齐。

(三)排水沟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在滑坡地质的上游部分,可以建造排水沟,排出积聚在滑坡区域地表水,为保证施工质量,需要注意下列事项:首先施工人员需要充分考虑设计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找准滑坡边线的位置,同是在滑坡边线四周固定好控制点,确立基准点的位置,然后请专业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只有在证实检验结果合格之后,才可以进一步开展施工工作。在开挖排水沟时,需要严格控制排水沟的沟底高程以及边线,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及时转运排水沟内的垃圾,如此一来,可以为日后砌筑工作提供便利。放线结束后,工作人员便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砌筑混凝土,在这个工作环节中,工作人员需要按照相应的质量标准,规范每一步操作,保证挡土墙和浆砌石的控制要素相同,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控渠底的坡度,以此来确保雨水可以及时排出。完成混凝土的砌筑之后,施工人员还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完成水渠回填工作,在这个环节中,工作人员需要把握好排水沟的回填厚度,最好将厚度控制在20cm与30cm之间,然后夯实排水沟两侧土壤,在回填工作的后期,必然会产生一定量的垃圾,为保持排水畅通,施工人员应当及时处理这些垃圾,提升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强化地质灾害施工质量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地质灾害二次发生几率,并且提升施工安全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将锚固施工的质量控制方法、挡墙施工质量控制方法、排水沟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等应用到实际的地质灾害防治施工中,能够对症下药,实现灾害现场的施工修缮,所起到的效果良好。因此,在未来的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可以应用以上方式,同时注重这些方式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海连富.浅析如何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质量控制[J].四川水泥,2015,(11):255.

[2]宋勤怀.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6,31(05):186.

第3篇

[关键词]汛期 降雨 地质灾害 防范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13-1

我国是世界中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地质灾害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地质的本身情况。例如,从资料上看,川西南地区地质结构的组成异常复杂并具有多样化,其处在不同构造分区的交叉路口,成为了研究不同构造体系相互影响的典型区域。由于该地区地形多变,原始森林覆盖率较高,传统地质研究方法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导致该区的地质构造研究较为薄弱。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影响中,汛期的降雨尤为显著。通过多年研究总结,暴雨和持续性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汛期内,有时降雨的强度虽小,但是时间持续长,其诱发的地质灾害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一段时期的孕育。而当降雨为短期局部暴雨的时候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往往集中发生出现在当日当地。这就需要将汛期的降雨信息提前预测与预报。

预报的内容主要包括降雨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和程度等。降雨的成功预报是取得成功减灾的前提,因此,对于汛期地质灾害的及时预测和预报就显得极为重要。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一下准备和防治工作:

1充分做好汛期前的准备排查工作

根据地质灾害管理条例要求:要适时对经常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汛期的勘察管理。对有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危险的地区上进行修路、开矿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汛期易发区尤其是地震灾区县级人民政府要在汛前抓紧组织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尤其是对水库、电站、矿区等在建工程点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并且要有针对性了逐步加强完善地质灾害的各种预警系统,确保每次预警排查无失误无偏差。并建立相关数据库定期进行总结与维护,充分利用“3S”等科学技术和地质灾害的检测预警系统,建立起川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动态空间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动态预测和检测。摆脱往期防不胜防的局面。

强化对工程建设单位业主防灾职责的落实,督促其业主及施工单位,切实做好施工工棚和居住点的安全选址的工作,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地段,确保工程建设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2从不轻视预防工作,主动迎击灾害

在重要转折天气过程前,主动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内提前进行观测总结并转移至安全地带。

对于处于危险地带的相关人员,他们所要采用的方法可以有:防范、躲避、撤离、治理,使每一个环节都含有较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如果发生由于降雨而产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人员和物资要根据险情立即撤离危险区,并保证施工方与气象和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有效的主动沟通、衔接,固化联动协作机制,全面切实提高精细化预报水平,确保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实时雨量监测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避免在建筑过程中发生危险。

3计划好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防御

各施工与预防部门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汛期前做好实战演练,各部门之间配合默契熟练,计划周全并具有灵活性。使相关人员能够从容应对汛期时期地质灾害的突况。

同时也要尽全力加强地质灾害专职监测队伍的建设,增强为国家重大建设服务的意识,主动了解汛期自然灾害防治的主要工作内容。尽快制止致灾的因素;政府通过提供公共岗位与补助经费。全力保证强降雨来临前监测预警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到个施工队。把各种潜在的损失减少到最少。

4加快后期的修复与治理速度,同时保证工程的质量

有汛期产生的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威胁是当地公路交通干线、工程设施、部分县城和旅游热线。因此不仅事先要进行预测,尽早制订好撤离疏散计划,事后的治理工作也至关重要,以免耽误后续工程的进行。加快推进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进度,完成主汛期来临前关键主体工程,为安全度汛提供有效保障。落实并组织责任主体对主体工程的保护,尤其是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对泥石流堆积区及影响区要再次评估。并对后期的修复做好收尾与综合评定工作。对于川西南地区的特殊地形可以尝试采用划分单元的方法进行后期修复与治理。针对不同受灾程度制定不同的单元修复方法。使治理科学规范。

5小结

由于川西南地区的特殊地质构成情况,汛期更加重了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为此对于川西南的确汛期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成为了与建筑优秀工程息息相关的事情。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特别是沟口、泥石流堆积扇及施工工地等地质灾害需要加强预防,遇突发较强降雨时,相关部门人员应该立即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高易发地段受威胁人员避至安全地带并采取相应手段,这是作为一个合成工程人员的基本要求。对于川西南高山峡谷易发区,由于区内岩石普遍寒冻风化,岩体破碎,深切河谷谷坡地段山体稳定性遭受破坏,促进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育,我们要时刻警惕,严格排查每一个日常数据。

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调动在建工程业主及施工单位的积极性,提高对于一线管理层和施工人员的专业性,及在建工程防灾能力和水平。

对于汛期,我们要做的简单来说就是准确预报并警惕暴雨再次来临,切实避免地质灾害的损失,这是作为每一个工程师的追求,我们希望顺利平安地创造出高质量的工程,并保证工程的质量,落实规定的每一条方针政策,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参考文献

[1]刘艳辉,唐灿等.地质灾害与降雨雨型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5).

[2]钟荫乾.滑坡与降雨关系及其预报[J].中闰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3).

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治理施工 质量控制 方法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65-1

0前言

地质灾害的治理并不是一个环节、一种措施就能够完成的,治理施工质量控制要在治理的每一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笔者以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应该是项目全过程

管理,主要包括策划阶段管理、准备阶段的管理、施工阶段的管理及验收审查阶段的管理。不同阶段的管理内容及重点各不相同。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就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谈谈自身一些看法。

1项目前期工作的管理及质量控制

在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地质灾害都可以和值得进行治理。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治理的地质灾害方面,以保证工程治理项目筛选的合理性。

在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中,应重点审查和评估治理工程所需的费用总额、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和治理工程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可行性研究必须是在充分的野外调查和基础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情况进行论证评价,评价的内容和深度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或行业)标准,避免粗制滥造,搞形式主义。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治理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环境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等多个方面。应充分考虑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以保证得到高质量的前期可行性研究成果。

2项目准备阶段的管理及质量控制

在准备阶段管理方面,应该加强审查和评估的重点是该阶段工程勘察结果的可信度,对于勘察单位所提供的勘察结果,不仅要有必要的图件,还要写出文字说明。其勘察成果必须要符合国家标准、规范、规程。同时,勘察单位对原始资料的收集、现场踏勘、勘察纲要的编制和成果处理等环节的质量保证措施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等也是审查的一部分。因为勘察结果是评价地质灾害治理和编制工程概算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治理工程的技术方案的确定、质量控制和最终效益评估的正确性。准备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是对工程勘察的内容、成果质量和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对勘察内容和成果质量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勘察单位是否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勘察任务,勘察成果是否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和规程。对设计方案的评价应遵循下述三个原则:

①先进性原则,即治理工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设备和施工水平都应具有先进性;

②适应性原则,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条件,适合当地的人才素质和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水平;

③安全可行性原则,即设计所采用的治理技术应是成熟的、可靠和安全的,对于施工人员和环境没有危害和不利影响。

3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及质量控制

该阶段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合同管理,即按双方签定的合同文件规定对治理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投资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除了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对工程建设实施专业化的监督管理,以提高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控制工程进度和投资支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同时还应委托具有专业素质的咨询工程师来协助进行合同管理,特别是对执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变更、索赔等进行协调管理,这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很大。在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为了保证治理效果,及时发现治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委托独立的咨询机构来对治理工程的技术、经济、环境、社会和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跟踪评价,以便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并根据治理工程的现状和条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是保证在治理工程的施工进程中,确保按照既定目标而事先设计的指标体系被严格执行,重点要控制治理工程的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三大目标。这应该由监理部门来实施专业化的监督管理。对于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4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及质量控制

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完毕后,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成立由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多家单位参加的专门治理工程验收小组,对治理工程实施的多个环节进行审查,听取各有关方面的工作报告,审阅资料,检查监理日志,实地考察工程治理情况;并对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进度和成本进行全面评价,形成竣工验收报告。应防止竣工验收只是走过场的形式上的验收,以便最后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把关。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是对整个治理工程从设计、施工、设备质量、进度和成本进行全面的评价,既是对已完成的治理工程的总结,也是为今后的治理工作积累经验。因此,该阶段的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其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决定整个工程的质量评价,并对今后的治理工程产生影响。所以该阶段的工作必须要被充分重视。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普遍重视施工阶段的管理,而对其他三个方面则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地质灾害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尤应重视对治理工程前期工作的管理,加强对前期研究工作的评估,完善审查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S].地质出版社,2002.

[2]殷跃平.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S].地质出版社,2011.

第5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质量控制

引言

在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是泥石流、滑坡、塌陷、沉降等,其中滑坡和泥石流出现的频率更大一些,在地域位置上讲,一般在西南以及西北地区出现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出现地质灾害的原因有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活动加剧,进行过量的开采等都有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现象。地质灾害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加强地质灾害的治理和防治十分重要。我国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是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包括在施工之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几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质量管理控制,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

1 在施工之前的管理

为了保证地质灾害施工质量,对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在施工的准备阶段应该加强对治理工程的审查以及相应的评估,对于勘察单位所提供的地质灾害勘察结果,要有详细的文字和图件的说明。具体的治理施工是根据勘察的结果进行的,勘察的结果对治理施工的技术方案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因此,对勘察结果的施工必须符合国家的规范和标准,才能作为地质灾害治理以及工程概算编制的基础。因此,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要对工程勘察的内容、成果以及设计方案等进行相应的评价。

对治理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也是施工前准备阶段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时,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地质灾害的治理必须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施工设备以及相应的工艺。第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方案要对具体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充分的掌握,根据人员的能力素养水平开展相应的工作。第三,地质灾害的施工应该要保证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各种施工技术和工艺不应该对施工的人员以及环境产生危害。

2 加强施工质量监测的控制

这部分责任主要是落在施工监理单位。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而言,施工质量的监测应该从灾害的修复、治理等方面进行评价,比如对于锚固、抗滑桩等多种施工方式,监理单位都要和施工单位加强沟通,以施工的要求和规范作为监测的标准,不断促进施工质量监测的控制,保证施工质量能合乎地质灾害的治理要求。

3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是进行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环境的质量高低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好坏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3.1 抗滑桩施工

抗滑桩施工主要是针对滑坡类型的地质灾害的施工技术,我国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大多也是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是用灌注桩进行施工。抗滑桩施工质量的控制,有几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对于桩位,位置要准确,桩位一旦出现了偏差,则会对桩体的抗性产生一定的削弱作用,在施工中对每个桩位都要做引点,便于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校对;其次挖桩孔,对桩孔进行开挖,有人工和机械两种,在进行桩孔开挖之前,首先要进行技术交底,保证具体的施工人员能对施工的方法和工艺进行有效的掌握,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一般说来,桩孔的孔径要比设计的孔径稍大,深度比设计的深度要深;第三,对于混凝土的灌注,在进行混凝土灌注之前,要对桩孔内的沉渣、孔径、孔深等进行检查确认,在进行灌注时一般是采用导管的方式进行灌注,混凝土要进行充分的振捣,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取样并做好后续质量检测工作。对于水下的灌注,要保证导管至少要在水下两米。在对混凝土进行灌注时应该要进行现场取样,对于样品应该要指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管养。

3.2 锚固施工的质量

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锚固施工,主要是用于对边坡进行加固、结构抗倾等,在锚固施工中进行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对材料进行控制,锚固的材料一般要求强度比较高而且是耐腐蚀的材料,也要保证易于安装和加工的材料。对于材料质量的控制,要收集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明、质量证明书以及抽样复检进场材料,满足要求之后才可以进入施工现场使用。对于材料的加工制作及安装,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按照相关施工规范进行。在施工中的注浆材料有水泥浆、水泥砂浆等,对于各种材料都要通过试验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其次,对于施工成孔的质量控制,对于孔的施工主要采用螺旋钻、冲击钻等钻机进行成孔施工,对于成孔的质量,要考虑成孔的深度、直径、角度等多个方面。一般说来,成孔的深度不能比设计的深度小,孔径可以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偏差要控制在±5mm之间,对于孔距,其偏差也只能控制在±100mm之内;对于成孔角度的偏差要控制在±5 度之间;第三,对于锚固注浆,要将浆液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而且要搅拌均匀。在进行搅拌之前要将搅拌机清洗干净,浆液一般不能过多。注浆的过程中要保持管道的畅通,浆液有溢出时就要停止注浆,如果浆液的填充不够充分,则要进行浆液补充。注浆时要注意浆管要保持在浆面以下,将浆管时,也要注意锚固材料所处的位置。

3.3 挡墙施工的质量控制

挡墙施工主要是针对那些规模比较小的滑坡进行支挡处理,挡墙施工的措施有很多,比如支挡、拦挡,在具体的施工中要根据具体的坍塌的位置来进行灵活的变通。以浆砌石挡墙施工为例,在进行挡墙施工的质量控制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对挡墙施工进行测量定位。即要按照测量的规范以及要求,做好基准点以及控制点的确定,将开挖的边线确定好之后,进行相应的校验,一旦合格,即可以进行基槽开挖施工;其次,对于基槽开挖的施工,无论是宽度还是深度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能够达到相应的设计要求。如果遇到的地质岩土层的变化便哈比较大,强行施工有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地质现象,因此可以进行换填的处理。第三,进行砌筑时,要把好材料的关卡,在施工之前要对各种材料如水泥、砂石等进行检验,砌筑时,应该要分层进行砌筑、上下错缝,而且要保证施工的平整稳定性以及密实性。砌筑时的伸缩缝也要进行设置,保持上下贯通;第三,对回填的处理。砌筑应该要满足强度要求之后才能进行回填,回填也要保持分层的回填和碾压。一般分层的厚度是三十厘米左右。对回填的材料也要进行检验,不能掺杂其他杂物比如垃圾、树枝等。最后,对于挡墙的混凝土结构,在混凝土原料、施工配合比等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4 施工竣工验收中的质量控制

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完毕之后,应该要加强竣工验收的力度。上级部门要组织相应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监理等单位进行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在进行验收时对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审查,听取相关的报告内容,检查监理的日志,而且要对灾害治理工程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实际的工程进行设计、施工、进度等多方面的评价。竣工阶段的治理控制应该是对整个工程的过程进行评价,从地质灾害治理的设计、施工一直到设备的准备、进度以及成本的分析等,都要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竣工验收过程不仅是对施工的一种总结,也是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一定的经验。所以这部分内容不能省去,在灾害治理施工中,应该加强对这部分的重视程度。

结语

地质灾害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又发生,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控制尤其重要。为了保证地质灾害施工质量,应该从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控制,尤其是对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更应该加强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地质灾害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黄云龙,韦勇生,林朝.高浅谈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因素与安全对策[J].OVM通讯,2003(04).

[2]马波.浅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及其质量控制[J].采矿技术,2012(05).

第6篇

[关键字]黄土层地区 水土保持 管道保护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55-2

黄土地区作为中石化天然气管道工程的重要地区,因其岩土特性与地貌的特殊性,给管道安全管理与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难题。所以无论是在施工中,还是后期的维护与管理中,都要结合其地质结构特点做好保护工作。笔者将结合《榆济输气管道工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简要介绍在黄土层地区采取水土保持与水工养护工作对保护管道的重要意义。

1.黄土层地区管道工程调查方法与目的

通过对《榆济输气管道工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和黄土层地区的管道工程进行调查,分析并掌握天然气管道所经过地方的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分析出各类地质灾害对天然气管道的危害;编制管道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便根据管道地质灾害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分配资金,逐步解决管道沿线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对输气管道的危害;而且可以为管道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提供地质灾害及其背景资料,为黄土地区输油气管理地质灾害防治与防汛抗洪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有:(1)由各段天然气管道所负责的技术人员全程积极配合野外地质的调查,再以座谈会、巡线员报灾、查灾(险)等形式调查、访问、核实黄土层地区的相关地质灾害情况;(2)专业技术人员沿天然气管道调查路线,调查和核实两侧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具体情况,按要求认真收集有关资料;预测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评价各类地质灾害及对天然气管道的危害;根据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及危害的等级,编制管道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针对规划中的地质灾害防治点进行防治工程勘查、设计和治理工程施工,确保油气管道安全。

2.黄土层地区的地质特点与易发地质灾害

根据《榆济输气管道报告》的调查显示,该管线途经的黄土层地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中等,光照充足。所形成的沟坡上部较缓,下部较陡,坡度25~40°,主要沟谷多呈树枝状展布。而土体一般呈可塑状,稍湿-湿,结构疏松。天然含水量15.0-31.0%,天然密度1.74-2.12 g/cm3,比重2.69-2.71,天然孔隙比0.573-0.953,液限25.3-31.4%,塑限13.5-22.8%,塑性指数6.2-10.0%,液性指数0.4-<0,湿陷系数0.011-0.088。该类土稳定性差,易失稳变形,特别是一些湿陷性黄土层,极易易形成滑坡、崩塌和地面深陷等地质灾害。据调查统计,起止点及线路长度全线地质灾害点总数52处,其中黄土湿陷性沉降27处,崩塌23处,滑坡1处,地面塌陷1处。统计调查数据中的地质灾害类型,具体如下: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数量统计表处理

2.1崩塌

调查显示,黄土层地区经常出现属于雨季的地质灾害,其中最为多发的便是崩塌。崩塌类型为大多以土质崩塌为主,崩塌的方式有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土质崩塌的原因是坡的陡度比较大并且长年受到雨水侵蚀和浸泡,这就导致铺设管道时所设计的路线容易受到崩塌土体掩埋,进而发生断裂。

2.2滑坡

滑坡主要是坡洪积累的粘土所组成的,通常对管道所产生的危害性较大,可造成管道剪断。

2.3湿陷性黄土沉降

湿陷性黄土沉降属于黄土层地区发生最为频繁的地质灾害之一,因湿陷性黄土具有的特殊性质,在雨水浸湿作用下产生的沉降,损害一些自重大的管线与基础工程。调查显示的多半地质沉降问题都位于黄土层地区,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集中防治。

3 黄土层地区水土保持项目的工作原则

3.1突出重点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指导思想,所选择需要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必须是改线难度大或费用较高,险情严重,危险性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凡是通过工程治理以外措施就能达到防灾目标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不纳入治理工程范围。

3.2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原则

地质灾害治理本身是一项减灾防灾工程,应以社会效益为主,但工程实施必然要耗资,故兼顾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本次通过综合分析对比后决定选择那些通过治理或简易治理后,可以有效实现防灾减灾,且治理后有较大社会效益,需经调查和初步论证其治理效益分析,对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建议的治理项目。

3.3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原则

所选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首先是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有效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到所选治理项目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治理费用远小于潜在经济损失,以确保投资效益。同时,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水土保持理念与技术,进行科学严谨的防治工作。

3.4先勘查,后治理原则

为使所选治理项目顺利实施,达到治理有效,经济合理的目的,要求对建议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治理工程实施前应进行必要的综合工程地质勘查或调查,进一步查明灾害体的类型、分布、规模、成因机制、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作出稳定性评价,对具体的地质灾害体,应在勘查、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工程治理方案和应急防治措施,提供治理工程设计、施工的有关参数,最终对地质灾害实现有效防治。

4 黄土层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相关措施与重要意义

进行黄土层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善黄土层的斜坡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天然气管线的日常管理与养护工作的质量,对天然气管道正常运营有着重要意义。除了要提高水土保持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从业技能外,还要开展以下几点措施:

4.1增加管道沿线绿化面积

根据黄土层地质特点,提高管线沿路的绿化面积,种植成活率高,对土质有固化粘附作用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增强黄土层土壤密度,防止发生滑坡或坍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2规划管线建设

进行天然气管线建设前,要做好施工地点的地质勘查工作,准确分析地质、水文以及气象环境的多重作用,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线铺设方案,特别重点地段与特殊工程。并针对黄土层地质特性,采取系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而在施工中,要强化施工人员水土保持与灾害防范意识,不仅要保证管线施工质量,还要注意施工时不可以破坏当地生态结构,减少因为施工带来的环境改变而恶化土体质量。

4.3湿陷性黄土的建筑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属于黄土层地区常见的土体,其遇水浸湿后,土体结构会发生破坏性改变,进而产生不规则性沉降,对一些管线与基础设施有严重影响。因此施工时要对建筑的地基进行处理,建议采用钢渣工艺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能够有效保持水土,减少沉降量。

4.4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时确保所用设备安全、合格,避免出现因设备问题而导致施工的速度降低,管道线完工或要有监理进行验收,合格且符合设计图纸方可进行投用。

通过分析榆济输气管线报告,能够清楚的总结出黄土层地区的土质特点以及频发的地质灾害类型,而在此基础上,笔者又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原则与相关措施,这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黄土层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质量,为中石化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有效运转提供保障。

On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and Soil Preservation

in Loess Areas to the Protection of Pipelines

by Quan Kai

Yuji Pipeline Branch of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Sinopec) Natural Gas Division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pipeline works undertaken by Sinopec, some gas pipelines are laid out through loess areas. But due to the complex geological factors in those areas, there is serious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that can often cause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pipelines. If no proper measures are taken, accidents can easily happen, resulting in adverse effect to the safety of the pipeline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gives a brief elabora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and soil preservation in loess areas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pipelines.

参考文献

[1]武金慧,李占斌,,沈中原.西气东输隧道穿越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与生态修复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7(04)

[2]陈勤功,徐国桥,张国强,刘勇.黄土塬冲沟地段长输管道的水工保护方法[J].石油工程建设.2008(02)

[3]邓玉涛,徐春明,于明友.浅谈长输管道工程中的水工保护[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05)

第7篇

【关 键 词】高压电力线路;地质灾害;安全危害

中图分类号: TM7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恩施地区地理环境及主要地质灾害

1.1恩施地区地理环境概况:

恩施自治州属于鄂西南山地,主要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组成。地理坐标:东经108021'37"—110038'21",北纬29007'11"—31024'03",总面积24061平方公里。地处我国第二阶梯东缘,属云贵高原东部延伸部分。州内最高海拔3032米,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性湿润气候,雾多湿重,雨量充沛,小气候特征突出,有阴雨、洪涝、低温冷害、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

1.2恩施地区主要地质灾害:

2009年由于多次强降水和部分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恩施地区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21起(达到统计标准的46起),其中:滑坡95起,崩塌16起,地面塌陷6起,地裂缝3起,泥石流1起,主要集中发生在巴东、建始、恩施及宣恩四县(市)境内。灾害共涉及88户298人,受损房屋436间,损毁耕地63亩,直接经济损失1532万元。2009年群测群防成功预报3次,避免人员伤亡173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10万元。全州177个省、州、县三级监测点和三峡库区及水布垭库区由于监测预防责任落实,未出现人员伤亡事故。

二、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面临的地质灾害情况

自2007年7月18日500kV水渔Ⅱ回线线路投运以来,恩施州地区现有500kV以上高压线路8条,共计592公里。其中±800kV复奉线1条,其它均为500kV电压等级。

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地质灾害情况汇总

2010年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主要发生了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其中滑坡3处、崩塌5处、地面塌陷9处,具体情况如下表二:

以上危害均为严重级以上级缺陷,极大地影响了杆塔基础的稳定性,如果不及时处理修复,很有可能造成倒塔断线的严重设备责任事故。

三、滑坡对电力线路的安全危害

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发生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原因是外力破坏,主要来自于线下施工、开山炸石、煤铁矿开挖等等。对电力线路基础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有可能形成力平衡破坏,导致倒塔严重责任事故。

典型案例:500kV恩渔Ⅲ回#161由于滑坡,导致A、C、D3个基础被掩埋。

原因分析:上山坡土质为中风化岩石,由于道路修筑,爆破炸石致使土质酥松,此为基本原因;雨水冲刷致使滑坡掩埋基础,此为诱导原因。

防治措施:发现该严重缺陷后,我们组织人员现场核查情况,经过技术人员研讨制定修复方案《500kV恩渔Ⅲ回#161护坡、排水沟施工作业指导书》,经过施工,对被埋基础进行了清理,同时修筑护坡巩固流失土层,在C、D腿(上山坡边)修筑排水沟,引导水流不对该基础造成冲刷。

四、崩塌对电力线路的安全危害

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发生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原因是外在诱因:降雨、地表冲刷,特别是夏季暴雨期,山洪倾泻,均造成基础护坡崩塌,接地引下线外露等情况,对高压电力线路危害十分严重,既有冲击了基础,又降低了防雷水平,7-8月暴雨期也是雷电活动频繁的时期,极有可能导致雷击跳闸事故。

典型案例:500kV恩渔Ⅱ回#257由于崩塌,导致A腿护坡断裂一半,同时造成A、D腿边接地线外露1.5米。

原因分析:该处土质为中风化岩石,护坡中存在裂缝致使形成水流通道,此为基本原因;大量降水形成对护坡的侵泡和对裂缝处反复冲刷致使裂缝扩大,最终形成崩塌,此为诱导原因。

防治措施:发现该严重缺陷后,我们组织人员现场核查情况,经过技术人员研讨制定修复方案《500kV恩渔Ⅱ回#257护坡及接地线施工作业指导书》,经过施工,对护坡进行了清理、修筑,同时对外露接地线进行了掩埋。

五、地面塌陷对电力线路的安全危害

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发生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原因是地表溶洞和降雨、地表冲刷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地面塌陷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高压电力线路基础不稳,极易造成倒塔责任事故。

典型案例:500kV恩渔Ⅰ回#278C腿由于地面塌陷,导致C腿边出现一个2m×4m,深4m的坑洞,洞壁上有明显部分塌陷痕。

原因分析:该处土质为粉质粘土,附近地表有溶洞,致使有水土流失的需求,此为基本原因;大量降水、地面冲刷致使地表土壤形成地面塌陷,此为诱导原因。

防治措施:发现该严重缺陷后,我们组织人员现场核查情况,经过技术人员研讨制定修复方案《500kV恩渔Ⅰ回#278地面塌陷施工作业指导书》,经过施工,对坑洞进行了清理、修筑,同时对外露接地线进行了掩埋。

六、针对地质灾害的应对方法及防治措施

恩施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溶洞、地下河众多,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地质灾害发生诱因众多,与气候、地利等多项因素相关,对高压电力线路危害极大。作为运行维护生产单位,我们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地质灾害专项防治措施。

1) 缩短巡视周期

降水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在夏季暴雨期间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易汇水导致地质灾害加快发展速度,形成大面积破坏的现象。夏季暴雨期正是我们电力运行维护工作的迎峰度夏重点期间,在此期间我们对不良地质区段缩短巡视周期,提高巡视频率,地质灾害大面积破坏一旦发生,及时发现,立即处理,尽快修复,力保对线路基础的损害降到最低。为了弥补两次巡视间隔之间的空白,还可以聘请群众护线员随时监视塔基稳定情况。

2) 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查找不良地质情况

主要的依据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等物探方法,采用先进的物探仪器,对高压线路沿线地质进行探测。通过分析、研究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情况。主要查找高压线路沿线的地表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质灾害,查找不良地质。做到早探查,早监控,早预防,避免发生地质灾害。

3) 划分不良地质特殊区段

地利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本因,结合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位置,划分出高压电力线路不良地质特殊区段,对其进行特殊巡视。地质灾害是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不良地质特殊区段的特殊巡视可及时发现地质灾害发生,在地质灾害初期就进行处理,将对电力线路的破坏降到最低。

4)快速反应避免地质灾害扩大引发次生灾害:

地质灾害对高压电力线路危害极大,影响因素方面众多。一旦发现地质灾害现象,要现场分析,同时调查收集现场天气、地理及杆塔数据等综合信息形成专题报告向上汇报。作为运行维护单位,要总结经验,形成标准化的处理方案,一旦发生崩塌、塌陷等问题可以用最快速度完成整治,而对于复杂的情况则应及时联系设计院专家到现场勘察分析,并制定治理方案。在最终治理方案出台之前,进行应急防治处理,避免灾害进一步扩大及其他危害。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解除地质灾害威胁:

地质灾害发生种类众多,发生原因也是各不相同,没有千遍一律的治理方法,要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现场的特殊情况,研究分析,因地制宜,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在治理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时,我们联系设计院专家现场勘察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制定治理方案,修复施工中采用了修筑挡土墙、护坡、排水沟、混凝土回填、等多种治理手段,取得良好效果。

结论:

随着西部大开发、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恩施地区自2007年以来,500kV高压电力线路迅速增多,同时恩施位于高海拔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将会是恩施地区高压线路运维工作防治重点之一。做好日常巡视工作,进行信息调查收集,是高压电力线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现场分析发生原因,因地制宜制定修复方案,安全施工,将造成的损失修复。总结经验,吸收教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危害降至最低,力保高压电力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恩施州档案信息管理局 《恩施州年鉴》

【2】纪万斌.塌陷与灾害【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