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8 20:54:16
序论:在您撰写长江之歌阅读答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自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使人受用终身。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把劲儿使在刀刃上”,要合理分配时间,课前预习抓重点,激发兴趣抓启发,阅读抓读中感悟,这就是学习中的“事半功倍”。为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良好的课前预习能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预习时随意性较大,流于形式,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抓住重点,影响了预习的有效性。如何发挥预习这一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读。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了解课文所表述的大致内容。
2.查。学生在预习时,一边阅读一边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自己借助工具书予以解决,将释义写在该字、词的旁边。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做出记号,在老师讲课时带着疑问认真听讲。
3.划。划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结合课后练习,理清课文思路,并试着给课文分段,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4.搜。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相关渠道搜集有关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初步掌握。上课时与同学、老师一起探讨、交流。
5.摘。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和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丰富词汇量,巩固记忆,为以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了满足好奇心,学生就想看想听想问,思维也就被激活了。小学生学习动机尚不明确,学习意志尚不坚强,主要靠参与学习的兴趣激发、参与学习的能力培养以及参与过程的成功体验来保持其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象,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与学习。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更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例如在讲述六年级课文《长江之歌》时,先让学生听音乐,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显然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歌词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深刻得多。为此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
1.听歌曲激发兴趣,因为歌曲《长江之歌》家喻户晓,所以学生对课文并不陌生。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长江之歌》雄壮豪迈,气势恢弘,读起来荡气回肠,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拟人句、比喻句的作用。在读中感悟、联想、想象、回味,美的感觉不言而喻。
3.教师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将学生一步一步地领入课文中,然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这些情境的设置,全诗从长江的源远流长、奔腾浩荡的特点生发开去,让学生真正陶醉在其中,感受激昂自豪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4.最后学生各持论据进行讨论,只要能言之成理就可以了,然后教师给予肯定。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轻松愉快地注入独特的内心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并不回避,也不直接灌输答案,而是抓住疑点,启发思考,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当学生说出并不正确的答案时,教师不立即否定,而是耐心启发其他同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学生基本读懂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揭示精髓,使学生获得认识上的升华,这样教学就到位了。
三、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之本
组织好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水平,培养观察思考能力,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读书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书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书把握文章结构;通过读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读书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体验自主学习乐趣。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强化语文阅读教学。从小学一年级起,教材就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很重视阅读的训练,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讲授《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扮演老虎、狐狸和百兽,通过学生的朗读、表演,深刻的寓意在读与表演中变得浅显易懂,学生轻而易举地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对于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分角色读更能让学生把握人物性格和文章主旨。
其次,学生分步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来说,它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它既是语文学习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主要是记叙文,它的朗读,要求学生必须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语言特色。
由此,在朗读这类课文时,按下列步骤进行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一步为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第二步为有感情地读,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进入课文角色,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选取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精读,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最后,要熟读成诵。
那些流传千载的古诗名句,优美的散文,其中蕴涵着无穷的含义,不读不足以体会其魅力,这更需要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欣赏和品味,理解和感受,背诵和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年龄小,不知道学习有多重要,他们学习态度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学习兴趣的高低。小学生好动,天生就喜欢看动画片和打游戏,我们可以适当地鼓励学生在看这些视频时跟着阅读,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迎合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播放有趣的视频欣赏,播放有意义的录音资料,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实施体验式教学。如教学《长江之歌》时,可以在课始播放《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用多媒体播放长江的雄伟壮阔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并出示歌词,让学生跟着哼唱,然后跟着课文朗读。这样学生兴趣盎然,阅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悬念,让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小学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对于阅读也是一样,枯燥无味的、单调的阅读形式学生是不会喜欢的,只有采取不同形式的阅读才能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立足课堂,利用好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采用多种方式,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
二、尊重不同释义,力求阅读创新
对于小学语文课的学习,我们的教育还是标准答案式和复制式的学习和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习惯性地追求标准化和标准答案,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创新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而不是一味地去规范学生的答案。对于阅读来说,由于受到个人文化素养、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只要不偏离主题,我们可以允许学生适当地追求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言”到“意”的感觉还原过程,也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有的学生认为,诸葛亮拥有雄才伟略,而刘备求贤似渴,可以说诸葛亮的做法是对的,是等待明主的出现;但有的学生就认为,三国时期,群雄四起,诸葛亮卧耕南阳,有些消极,如果刘备不访贤寻能,他就会消沉一辈子,一无所成,诸葛亮应该学会主动,学会自荐。这时,教师没有必要非得规范答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实现有效阅读。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勇于争辩,敢于提出异议,并沿着自己独特的“路径”和不同的感悟走近文本,探寻创新阅读。
三、倡导独特阅读,遵循适度原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学习,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大方向,出现理解的多元化是值得提倡的,追求新意更值得鼓励。但我们一定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文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在提倡独特理解和创新阅读的时候,不可冒进,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普遍存在的共性现象就是教者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追求理解上的全面透彻,而对文本进行着“支离破碎”的分析理解,展开着“无休无止”的拓展练习,发表着“独到高深”的见解感受。这样恰恰适得其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宗旨,背离了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与有效阅读的期望效果背道而驰,反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节奏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在遵循文本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完成突破,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阅读目标和教学目的。
四、推行个性阅读,活跃学生身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插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很多,如何有效利用插图,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一、巧借文前插图,产生阅读兴趣
现在我们所用的小学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有文前页、图文页和文后页,这些插图覆盖面很广。它们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首位课程资源,有着不可取代的教学功能,值得重视。
文前页插图能引导和影响学生的阅读心向。积极的阅读心向能促使读者在阅读前进入“主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引导读者在阅读中迅速融入材料,感悟课文情境、升华阅读感受。这是因为,学生对插图表象的视觉加工不仅会同他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关联,还会使他产生从插图表象推断课文内容的欲望,产生阅读期待;同时,不同的插图表达了不同的特定情境,这些单一或多个特定情境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情感倾向,促使学生事先营造同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感氛围,且影响、伴随着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
二、借助文中插图,帮助学生感知
现行教材的许多文章图文并茂,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特别是看图学文更为明显。例如教学《草原》,学生初读课文后,对照插图,就很容易感受到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头脑中就会浮现出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那广阔、美丽的画面。这时,插图对学生的形象感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利用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考虑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墨梅》一诗的难点在于感悟诗人的托物言志。教学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的王冕所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素净,不艳丽”“香气浓郁”“百花凋零,梅花独放”等答案很容易脱口而出。这时再引导学生思考王冕为何独爱画梅花?这样,对于诗中情感的领悟就水到渠成了。
四、凭借插图引导想象,培养创新精神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学的说明,还可以拓展心意的想象。”这阐明了图画是想象的重要凭借,图画只反映事物的片断和侧面,而且形象、浅显,较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为了深刻理解战士的铮铮铁骨以及与洪水勇猛搏斗的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的插图,通过人民子弟兵在汹涌的激流中,怎样与洪水搏斗,怎样在泥水中抢运沙包,怎样为了保住大堤日夜奋战,去想象英雄们的内心活动,更深刻理解他们的大无畏精神,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如教学《长江之歌》一课时,指导学生看远景图,先让他们从地图看长江,从而体会到长江的宏伟、壮丽,再由此想到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联想,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开阔想象空间,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有句话:诗画是一家。当年坡评王维的诗时便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如此,文也是如此。只要教师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好,充分发掘教材潜力,学生就会受益更多,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语文报.2007.7.3
一、结尾,激荡主旋律——听
美妙的旋律容易拨动人的心灵之弦,呼唤内心潜在的渴望、情愫。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功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令其凝神谛听,并思维交织碰撞时催生出对文本知识、文本情感的领悟、融合与升华。这便达到了“外施造化中心得源”的境界。
文中寓音乐之美。诗歌《长江之歌》,本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词。教学结束之际,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主题曲再次在教室响起时,学生们神情专注,目光凝视于长江流动的多媒体画面,情不自禁地和着音乐吟唱起来。大家沉浸其中,无须更多的语言去描述,去总结,此时“声教”远胜于“言教”。
总之,根据文本内容,在课堂收尾处恰到好处地采用音乐渲染,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使学生沉浸在课文描述的情感氛围中,让文本的中心在优美的旋律中深化,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结尾,激发探究欲——读
语文课堂是学生汲取文化精髓的主阵地。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得益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吕叔湘先生也曾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教材是个例子,教学语文,教师该本着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理念引领学生在阅读的广阔天地里纵情驰骋。其实充满激情的课尾设计不失为引领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拓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利于增长知识,丰富积累,开阔视野,从而不断地丰盈学生的思想人格。
儿童作家杨红缨《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男女生都喜欢的课文。文中寥寥数语,概括介绍了鲁滨逊的遭遇。对好奇心强的孩子们来说,远远不够。结语处,我深情描述:“同学们,我们被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衣食无忧,自由自在,一帆风顺。可你知道,鲁滨逊独自身处险境,却次次绝处逢生。他,自制竹筏,在荒岛四周探险。险要的地势,独特的经历,他用智慧抗争,演绎了多彩的人生。你们想一睹鲁滨逊精彩纷呈的流浪人生吗?那就从英国迪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寻找答案吧!两周后我们交流。”此时,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纷纷表示要去品读此书。
这结尾成了思维的纽带。学生的思绪已不止于课堂了,活跃的思维火花已化为向外探究的欲望。这热情会令学生徜徉新知的花园,新奇而向往,享受而愉悦。
三、结尾,抒发真情意——写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本着语文为生活服务的理念,语文教师要懂得选择最佳的时机,在学生情感升腾处激发写作欲望,必将收获到情真意切之效。
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至尾,学生们深情吟诵这脍炙人口的古诗,沉醉于大诗人王维的思乡念亲的情感氛围里。教者适时点拨:“‘忆’字,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此刻,你会忆起谁?用这样的句式来说:当____时,我会想起____,我想对他(她)说:____”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提到了搬家的邻居,转学的伙伴,远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老家的外公外婆……大家饱含深情,思念之意溢于言表。我因势利导、趁热打铁:“同学们,思念是彼此间一种心灵的默契,让我们提笔给远方的他(她)写一封信,回忆你们在一起的难忘时光,倾诉你的思念之情吧!”作业反馈,学生把思念亲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读迁移到写,由文本迈向生活,一举两得。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又能提高写作水平。
四、结尾,发展创新力——创
根植于语言文字理解的多维性,运用的可变性,内涵外延的丰富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拥有了施展的沃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教者创造性的引导能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在这片沃土中得到挖掘与发展。
我校陈老师执教的词《清平乐·村居》,通过看、读、品、写、听、背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扎实有效。结尾处,陈老师情不自禁地吟起:“……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幸福的翁媪。 大儿豆地里锄草,能干勤劳。二儿院子里编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卧剥莲蓬,调皮可爱。多么幸福的一家老小!”美丽的词句,充分展示了教师语言表达的基本功。这样有创意的改编,拉近了学生与词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写词的难度。学生耳目一新,荡起学生蠢蠢欲动创词的涟漪。作品展示时学生自行创作的词美不胜收。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89-01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必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阅读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历来是专家学者和语文老师共同探讨的一个永恒话题。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及课程评价标准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的现象。学生在阅读上受到严重的束缚和限制,对语文课兴趣索然。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共同的追求。
1.阅读教学中凸现的一些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束缚了个性的发展,我们的教学一直也是奔着提高教学成绩的方向努力着,教师疲于奔命,学生苦不堪言,从而导致了语文阅读活动的环境很不理想,普遍存在"主客颠倒"、"唯我独尊"、"一言堂"等问题。我们知道学生应是阅读课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但是,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终极裁判官的角色,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体验、感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是我们应该和必须努力的方向。教师对学生阅读指导形式不应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教师适时适当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阅读活动任务,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激发学生阅读的乐趣和情趣
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处理好"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那些令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愿意去接触的课文,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产生学习动机,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文本中,有不少课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有些则不尽如学生意。此时教师就要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放手让学生去选择,确定阅读的内容。如《山中杂记》、《分一半掌声给她》、《手拉手》……这类课文,不管是教材规定为教师讲读还是学生独立阅读,只要是学生需要的,老师就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探索。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例如,学生学习《母亲的纯净水》一课。由于这课讲的内容与学生平常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师此时只作参与者、引导者就行了。然后给学生时间去比较自己的发现与课文的叙述之间的异同。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情感体验和审美热情得到了激发,学生就能满含激情的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学得轻松满意,教师减轻了教学强度,教得也挥洒自如。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4.提高学生选择阅读的能力
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培养学生的浏览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而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培养学生的浏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教材中那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如《爸爸带我去爬树》、《小英雄雨来》、《黑孩子罗伯特》……教师应该改变教材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不应面面俱到,为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内容而浪费大量的精力。要让学生快速地粗略读课文,先了解提供了哪些信息,再阅读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最后作仔细研究,从中获得知识技能。如《小英雄雨来》一课,内容多,篇幅长。要让学生把所有学习内容都作为重点是不现实的。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在粗略读的基础上选择出想学的部分,再深入地研究。这种做法,既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又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培养了学生的浏览能力,为提高学生从阅读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5.注重拓展,提高阅读质量
注重课外的阅读,在教学中能积极引导学生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提高阅读质量。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一、 悬念引读
在阅读教学开展之前,我们教师要善于悬念创设,让学生在好奇中投入阅读。小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师设置的悬念,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对篇章的阅读中。
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刚刚学习了《开天辟地》这则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学生对有了初步认识。可以利用这一内容导入新课,从中国古代神话引出古希腊神话故事,给学生设置悬念:“火是古希腊的一位英雄从天上盗下来的。这位英雄是怎样将火种带到人间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悬念使学生对这一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阅读课文进入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们读到普罗米修斯因为盗取天火帮助人间,被天神惩罚时,自然会被普罗米修斯的牺牲精神所感动。在阅读教学中,恰当的悬念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人物和故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
二、 情境助读
很多学生认为语文阅读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展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转换文本形式,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埃及金字塔特点及建造过程已经有详细的说明,但是小学生在阅读时,由于知识储备有限,不能完全明白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面对学生的种种疑惑,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图文并茂、动感十足的动画,将金字塔的特点及建造过程用动画形式直观地展示,学生就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所表述的内容,从而有条理地理清课文结构,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总结。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用现代白话文来表达兄长对弟弟的思念,联系中秋节家家团圆的景象,体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这样变换诗词形式的教学方法较为新颖,拉近了小学生与古诗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三、 以写促读
完成了文本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反思,剖析文章的结构、布局,感悟文章的意蕴,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对文本不能只停留在阅读中,还应该在阅读之外进行认真的反思,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多种能力的提高。
例如学习了《长江之歌》,学生通过优美的文字,了解了长江的源头以及长江悠久的历史,对长江增进了感情,同时认识到了现代诗歌的魅力。在课堂阅读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歌颂亲人、家乡、祖国,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语言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了《蓝鲸》一课,学生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理解,对说明文的写作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课后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者事物,运用课堂上学习的说明方法,来进行说明文的写作操练。
关键词:实现 小学语文 有效 阅读教学 对策
一、激发阅读兴趣,挖掘阅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年龄小,有时不知道学习有多么的重要,他们的学习态度好坏完全取决于学习的兴趣高低,所以,要想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行之有效,就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乐于阅读,喜爱阅读,从而读出兴趣,读出感觉,感受乐趣。我们知道,小学生天生爱动,天生就喜欢看动画片和打游戏,我们可以适当地鼓励学生在看这些视频的时候跟着进行阅读,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迎合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播放有趣的视频欣赏,播放有意义的录音倾听,让学生跟之进行阅读,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实施体验式教学,采取让学生上台讲故事、朗诵等形式进行有效的阅读练习,提高阅读的能力,培养阅读的好习惯。如在学习《长江之歌》时,老师就可以播放《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用多媒体显示长江的雄伟和歌词,让学生跟着哼唱,然后再跟着课文朗读,这样学生兴趣盎然,阅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根据课堂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设置问题悬念,让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任何事情都不会长久,并且他们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对于阅读也是一样,枯燥无味的单调的阅读形式学生是不会喜欢的,只有采取不同形式的阅读才能激起阅读兴趣,产生一次又一次的兴奋点、兴趣点。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利用好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采用多种读的方式,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
二、尊重不同释义,力求阅读创新
对于小学语文课的学习,我们的教育还是标准答案式和复制式的学习和教学,这很大程度上就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动力。在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习惯性的追求标准化和标准答案,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教学来说,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学会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力求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的创新,不可一味地去规范学生的答案。对于阅读来说,由于受到个人文化素养、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出现理解上的异议是正常的,只要不偏离主题,可以适当地追求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言”到“意”的感觉还原过程,也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拥有雄才伟略,而刘备求贤似渴,可以说诸葛亮的做法是对的,等待明主的出现;但有的同学就认为,三国时期,群雄四起,诸葛亮卧耕南阳,有些消极,如果刘备不访贤寻能,他就会消沉一辈子,一无所成,诸葛亮应该学会主动,学会自荐。由此可见,这些同学的想法都是正确的,老师没有必要非得规范答案,这样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实现有效阅读。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拓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允许学生有“意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勇于争辩,敢于提出异议,沿着自己独特的“路径”和不同的“感悟”走近文本,探寻创新阅读。
三、倡导独特阅读,遵循适度原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学习,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大方向,出现理解的多元化是值得提倡的,追求新意更值得鼓励,但我们一定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文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在提倡独特理解和新意阅读的时候,不可冒进,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普遍存在的共性现象,就是教者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追求理解上的全面透彻,而对文本进行着“支离破碎”的分析理解,展开着“无休无止”的拓展练习,发表着“独到高深”的见解感受,这样反而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恰恰适得其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宗旨,背离了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与有效阅读的期望效果背道而驰。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节奏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在遵循文本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完成突破,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阅读目标和教学目的。一次语文课上,在学完《卧薪尝胆》这篇课文后,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其实在历史上,吴王夫差也曾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可是最终他却败给了勾践,拔剑自杀。如果现在,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你会和夫差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很多同学都让“夫差”谈谈对会稽一战后的反思,而“夫差”们都清醒地认识到了失败的原因。这样的穿越时空的模拟对话,不但加深了学生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让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清晰明朗。
四、推行个性阅读,活跃学生身心
老师们经常说:“来,说说你的理解。”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只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很多时候,内心的那种理解总是觉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总觉得词不能达意。正如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在阅读《快乐的节日》时,我们可以突破传统的常规阅读方法,先把学生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有感情地朗读、为诗配画、或者改写诗词等,然后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各组的学习活动,最后分组交流学习成果。由于每个小组都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形式,课堂交流更为充分,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这样做,既改革了阅读方式,也实现了个性化阅读。
总之,针对小学阅读教学,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情来展开教学,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实现有效阅读,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应该具有针对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善待文本,确立方向,把握时机,讲求形式,真正地让学生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让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