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6 13:04:33
序论:在您撰写消防队地震拉动演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记 者:过去5年间中国的国家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取得哪些长足进步,近年在重大救援行动中应该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杨建民:我国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汶川地震后加大了投入,在发展应急救援力量、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加强消防部队这支应急救援力量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近年来,我们在重大救援行动中主要汲取了以下三方面的经验教训。
第一、加强了应急通信建设。针对灾害事故发生后通信中断、灾情无法及时传递、难以有效指挥救灾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消防信息化建设投入,国家财政和地方累计共同出资40多亿元,建成了包括灭火救援指挥系统在内的一体化消防信息化系统。在这次芦山抗震救援中,我们迅速调派“动中通”卫星通信指挥车、便携式卫星站赶赴灾区,架设350M差转台,开通卫星电话、短波电台,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公安部消防局、前线指挥部、各参战队伍三级指挥体系,确保了作战指令顺畅下达和救援情况及时上报。
第二、加强了战勤保障体系。针对以往重大灾害事故处置中救援装备、生活物资等储备和遂行保障跟不上等问题,近年来国家重点加大了应急救援保障方面的投入。我们在全国组建了10个区域性物资储备库,在各支队均建立了战勤保障大队,储备了足够的应急救援器材装备和物资。这次芦山地震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从储备库中调拨发电、破拆、侦检等装备器材460余台(套),帐篷、睡袋、雨衣等物资2900余件(套)运往灾区,为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加强了执勤训练改革。汶川、玉树地震后,我们重点针对地震、泥石流及建筑倒塌、水域水难、交通事故等灾害事故,开展专业化训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救援专业训练体系,快速反应和抢险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同时,注重加强应急救援技术和战术研究,与相关部门建立了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组建技术专家队伍,定期开展各级指挥员培训、抢险救援专业培训、战例研讨。在这次芦山抗震救援中,公安消防部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占10%的救援力量,搜救出32%的埋压人员,成为救援埋压人员最多、生还率最高的专业救援队伍。
记 者:在此次芦山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专业救援团队所发挥的作用。请谈谈近年来国家在专业化救援方面有哪些探索和进展?
杨建民:我认为集中体现在力量、机制和装备这三个方面。
第一、注重加强救援专业力量建设。汶川地震后,国家特别重视消防专业力量建设,为消防部队增编2.8万人,是建国以来一次性增编最多的。2009年国办下发59号文件,要求依托公安消防队伍组建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和地级市、99%的县(区、市)初步完成了组建任务。这次芦山地震,震后1分钟,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消防大队就立即出动,充分发挥就地就近救援优势,第一时间在废墟下抢救出35名被埋压群众,其中29人生还。
第二、注重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就消防而言,我们着眼重、特大灾害事故救援需要,在全国划分东北、华北、华东等8个应急救援协作区,分别制定跨区域灭火救援和反恐处突应急预案,强化区域协同联动。就在地震前一天,四川消防总队刚刚在雅安附近的眉山举行了大规模的地震救援拉动演练,为打赢这次救援战斗奠定了基础。
第三、注重加强救援装备建设。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投入力度,目前公安消防部队共有各类灭火和应急救援执勤车辆2.7万余辆,防护、侦检、救生、破拆等特种器材装备424万余件(套)。我们制定了《地震搜救队人员构成和器材装备配备标准》,明确每个搜救队由指挥员、建筑结构专家、探测组、破拆组、营救组、医疗组、保障组、通信组、安全观察员、搜救犬训导员等构成,配备了防护、侦检、搜索、破拆、顶撑、照明、通信、救生等8大类62种救援装备,以及72小时自我保障物资,基本能够满足独立救援、自我保障的需要。
记 者:芦山地震发生后,消防部队和其他救援力量共同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与5年前相比,这次芦山地震的救援行动,有了哪些变化和进步?
杨建民:这次芦山地震救援,反应快速,组织有序,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我觉得,这次救援行动和5年前相比,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变化和进步:
一是反应更加快速。震后1分钟,重灾区芦山县、宝兴县消防大队就组织30名官兵分成6个分队,迅速投入抢救生命战斗,成为首支在灾区实施救援的专业力量。震后5分钟,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启动地震灾害救援一级应急响应。震后1小时,雅安消防支队165名官兵、34辆消防车即赶到芦山县开展救援。震后4小时,在山体滑坡、交通道路阻断前,其他救援力量尚未到达的情况下,四川消防总队的增援力量就已抵达灾区开展救援,为营救被困群众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是指挥更加科学。地震发生后,公安部认真研判评估灾情,没有大批从全国调集增援力量,而是坚持“就地、就近、够用”的原则,命令四川消防总队一次性调足增援力量。重庆消防总队224名官兵、46辆消防车紧急增援,确保了一线消防救援力量适当、够用,并发挥最大作用,避免了各地救援队伍一拥而上。针对芦山县宝盛乡、宝兴县“孤岛”实际,我们果断组织70余名消防官兵,乘坐冲锋舟连夜从水路进入芦山县最后一个乡镇的宝盛乡。900余名消防官兵冒着余震和飞石,连夜徒步急行军6、7个小时到达宝兴县穆坪镇、灵关镇等重灾区。
三是救援更加专业。在救援过程中,消防官兵采用液压顶杆、高压起重气垫进行顶撑、抬升,采用钢筋切断器、水泥切割机、无齿锯破拆各种障碍物,采用凿岩机、钻孔机打通生命救援通道,采取搜救犬和仪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命搜索定位。临近救援黄金72小时,将参战消防救援队化整为零,组成660余个小分队,深入到芦山、宝兴县的18个乡镇、101个村寨,进村入户开展地毯式搜救。
记 者:在此次救援中,公安消防部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其他救援力量相比,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都有哪些优势和独特作用?
世界主要国家应急物流发展现状
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且逐渐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使得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1、美国常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
经过多年的努力,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美国建立了完备的应急体系,形成了以“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地震、飓风、火山、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活动发生时。美国政府就会立即宣布进邦紧急状态,并启动应急计划,所有防救灾事务由联邦应急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实行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统一应对和处置。2003年3月该署随同其他22个联邦机构一起并入2002年成立的国土安全部,成为该部4个主要分支机构之一。对于各种防救灾工作,美国强调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强调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同时。针对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以及人口稀少的地区灾害。均有不同的预案以及救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救灾规划还有相应的治安组织体系,该体系平时配合警方承担各种治安任务,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转变成紧急救灾体系遂行救灾任务。
在国内救灾方面,FEMA设有物流管理的专门单位,平时主要负责救灾物资的管理储备、预测各级各类救灾物资需求、规划救灾物资配送路线,以及救灾物流中心设置等工作。当灾害发生时,物流管理单位便会迅速转邦紧急反应状态,根据灾害需求接受和发放各类救灾物资。美国法律规定应急行动的指挥权属于当地政府,仅在地方政府提出援助请求时,上级政府才调用相应资源予以增援,并不接替当地政府对这些资源的处置和指挥权限;当地方政府的应急能力和资源不足时,州一级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支持;州一级政府的应急能力和资源不足时,由联邦政府提供支持。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绝大部分联邦救援经费来自联邦应急管理署负责管理的“总统灾害救助基金”。
在国际救灾方面,美国设有对外灾害援助办公室(Office of US Foreign Disaster Assistance,OFDA),负责处理各种紧急事务。目前,OFDA在世界范围内设有7个应急仓库,这些仓库紧靠机场、海港,存储基本的救灾物资,诸如毯子、塑料薄膜、水箱、帐篷、手套、钢盔、防尘面具、尸体袋等等,一旦某个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OFDA就会从距离最近的仓库调拨救援物资送至灾区。
2、日本对救灾物资分阶段管理
众所周知,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设计防灾、救灾计划,以及开展防灾、救灾演习上,日本政府形成了以“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日本的防救灾体系分为三级管理,包括中央国土厅救灾局、地方都道府以及市、乡、镇。各级政府防灾管理部门职责任务明确,人员机构健全,工作内容完善,工作程序明确。每级组织都会定期举行防灾汇报,并制订防救灾计划,包括防灾基础计划、防灾业务计划、地域防灾计划等。日本非常重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在每年的国民“防灾日”都要举行由日本首相和各有关大臣参加的防灾演习,通过全民的防灾演练,一方面提高国民的防灾意识,另一方面检验中央及地方政府有关机构的通信联络和救灾、救护、消防等各部门间的运转协调能力,并对各类人员进行实战训练。可以说,日本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救灾体系。
在救灾的物流管理上,日本的主要做法有:制定灾害运输替代方案。事前规划陆、海、空运输路径(因海运和空运受震灾影响小,所以多利用这些资源);编制救灾物流作业流程手册,明确救灾物资的运输、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分工合作等事项;预先规划避难所。平时可作他用,一旦发生灾害,立即转成灾民避难所。并作为救援物资发放点;对救灾物资进行分阶段管理,将救灾物资的配送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政府行政单位负责,包括救援物资的收集、存放和运输;配送中心24小时作业;要求军队协助进行交通管制,维护紧急物品的运输。第二阶段由物流公司负责(根据政府要求采取较主动的方式进行配送),选择车站等4个配送中心,重点关注提升配送效率;委托物流公司进行专业配送、存储管理;配送中心的配送频率控制在每天不超过50辆次;选择2个地点作为储存性仓库。第三阶段仍由物流公司负责(但根据灾区需求采取较为被动的方式,即依据订单进行配送)。配送中心减少到2个;委托物流公司进行专业配送、存储管理;配送中心的配送频率控制在每天2辆次。事实上。日本的救灾物资管理,已经充分利用了现代商业的物流发展成果。此外,根据救灾物资性质分送不同的仓库,对社会捐赠灾区的必需物资,经过交叉转运站(Cross-docking)分类后直送灾民点,对社会捐赠的非必需物资或超过灾区需要的物资,则送到储存仓库,留待日后使用。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日本非常重视应急物资储备,基本形成了从国家到家庭各个层面的储备体系。
3、德国民间组织发挥巨大作用
德国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最高协调部门是公民保护与灾害救治办公室,隶属于联邦内政部。在发生疫情以及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时,消防队、警察、联邦国防军、民间组织以及志愿组织等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对于救灾物流,德国是建立民防专业队伍较早的国家,全国约有6万人专门从事民防工作外,还有约150万消防救护和医疗救护、技术救援志愿人员。这支庞大的民防队伍均接受过一定专业技术训练,并按地区组成抢救队、消防队、维修队、卫生队、空中救护队。德国技术援助网络等专业机构可以为救灾物资的运送和供应等方面提供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帮助,并在救灾物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德国还有一家非赢利性的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即德国健康促进会,长期支持健康计划并对紧急需求做出立即反应,在救灾物流管理中也发挥了极其重
要的作用。据了解,该组织每年通过水路、公路、航空向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配送300多万公斤的供给品,并利用计算机捐赠管理系统,保持产品的高效率移动。一旦需求被确定。供给品通常在30~60天内就会迅速运送到指定地点,避免了医药物品的库存。同时,一旦有灾难通知,德国健康促进会就会立即启用网络通信资源,收集灾难的性质、范围等信息,并迅速组织救灾物品配送到指定救助地点。
国外应急物流发展的特点
尽管各国应急物流模式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但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
1、建立协调有效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各国都依据法律建立立体化、网络化的应急管物流理体系,从上到下的常设专职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抢险救援队伍,严格而高效的政府信息系统及明确的政府职能和部门合作,超前的灾害研究和事故预防机制,普遍的灾害意识培养和全社会的应急培训,充足的应急准备和可靠的信息网络保障。
2、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案
由政府统一负责指挥自然灾害预防、救治的所有工作,包括制定防灾计划、定期开展防灾救灾演习、开展应急物流演练等,预案还根据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事先规划陆、海、空运输替代路线,如在地震灾害中,会伴随发生道路阻断、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常规道路交通将难以发挥机动灵活、“门到门”的优势,这时需要选择空运或海运等适宜的替代运输方案,实现救灾物资的及时运送。此外,还将民间组织以及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部门纳入到防灾救灾体系中,配合政府工作,齐心协力顺利完成应急物流的全过程。
3、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
各国根据可能发生的不同灾情,对各类救灾物资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依此建立规模适中、布局合理的应急救援物资库,这些应急救援物资库平时储放应急物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则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迅速从应急救援物资库提取救灾物资,送往灾区;灾害发生后,社会采购或捐赠的救灾物资需要汇集至应急救援物资库,在应急救援物资库分类拣选后统一配送至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