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5 11:55:43
序论:在您撰写研究生课程培训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65-03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设置及管理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质量的高低以及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质量[1]。如何使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多样化、现代化,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是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现将我们的一些认识及举措报告如下。
一、医学研究生课程现状分析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功利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重论文、轻课程,重临床、轻教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程度存在着重理论课程、轻技术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等问题。总结我校以往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欠缺系统性和整体性
课程内容不能显示研究生阶段特有的要求和特点。一些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甚至专业课都与本科课程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复现象。
(二)课程内容更新较慢
对学科的发展前沿把握不够及时,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很少能够及时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2]。
(三)对选修课程、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课等课程重视不够
选修课很大程度上成了学生获得学分的一种途径,而不是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相应能力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的课程数量较少、质量较差。
(四)缺少科研方法及培养治学能力的课程和环节
总之,课程设置的欠合理性,致使研究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视野不够宽广,思维方式方法的培养受限,直接影响创新思维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改革尝试
按照国务院《学位条例》对研究生课程设置有总的要求,我校目前采用的仍然是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通用结构。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在专家及研究生中进行广泛调查,大家认为对硕士公共必修课中的政治理论课应适当压缩课程,变化形式;医学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学这类课程对研究生培养有相当意义,但与本科课程有重复;外语是对外交流、学习研究的重要工具,但公共英语则可根据个人的状况选择是否上课,专业外语必须加强学习;对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选修,学生则感到比较盲从。
针对以上课程设置及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组织二级学院及教研室的有关教学骨干结合我校课程设置状况进行分析讨论,大家统一认识,在充分酝酿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课程要求及计划。在保证学位课稳定的情况下,我们优化资源设置,淘汰了一部分起点低,效果差,选修人数少的课程。各专业能打通的课程尽量打通,提倡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探究式学习;以现实为热点,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比较、归纳为方法,总结规律,使课程教学成为一种开放、灵活的,师生共同参与的交流、对话、互动、建构的过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民主性、激励性和学术性。我们的举措有以下几点。
1.政治理论课程是国家统一要求的课程,对加强研究生德育,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可置否,一段时期以来,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以致学生没有兴趣,不愿上课的大有人在。为此,教研室改变了以往按照章、节、目主讲的形式,把讲课的内容扩展到科学素质、科学创新、人文精神、职业操守等方面,讲课的教师从一两位增加到专家、名师、领导等,跨越多个学科领域。
2.关于英语学习,我们对成绩优秀者可免修公共外语,对一般同学则针对六级考试强化辅导。专业外语学习倡导围绕邀请有关教授交流、围绕科学前沿SCI论文原著、围绕撰写SCI英文论文等,与导师课题同步,导师指导学生并在英文老师的协助下完成,在实战中学习英文。另外,有条件的临床科室每天开展晨读专业英语半小时活动,也可请研究生英语交班或英语汇报病史。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运用英文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以及讨论专业问题,写出流利的专业英文文章。
3.医学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学在正式开课前,可先对所有学生进行摸底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精简有关内容,更新、强化某些章节,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研究生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术型研究生推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三门专业基础课程。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荐循证医学课程。为此,各教研室加大了实验教学的力度,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的应用。循证医学则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工作思维能力为标准,为他们寻找和应用最佳的诊治证据提供理论指导。
5.医学实验中心配合教研室根据学生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开设实验技术类及工具方法类课程,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经过这些实验技能的切实培训,对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研究生普遍反映这类选修课程对帮助硕士生完成科研过程培训的任务有较大作用。
6.临床学科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依据,编写了各专业及专业基础课课程、增加选修课门数及范围,同时增设专题讲座及教学查房内容。
7.组织系列Seminar学术论坛。此类论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是目前我校医学研究生的人文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有力补充,不仅及时解答研究生培养过程和科研过程中的疑问,还能体现学科发展方向的前沿与研究生教育理念相结合;研究生的科研、学术交流与构建浓郁学术研究氛围和学生研究课题相结合;研究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名师大家的言传身教,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医疗道德感,启发了他们对于职业和人生的理性思考。
三、今后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1.强化培养目标,分类设置课程。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对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在以培养类型及专业划分班级的基础上,按需设课,建立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种课程体系。前者侧重于传授专业基本理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训练实验技能或科研基本功,把增强创新知识的能力作为目标。后者则侧重于临床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高级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2.挖掘教学资源,优化重组课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实用性、前沿性、多样性及特殊性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3],研究生课程应在深度与强度上与本科课程有所区别,研究生教学的教材建设、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也应不断加强。教师应采用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课程教学方式:首先相关教研室应精心选编教材、设计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强调把基础理论与前沿知识相结合,把先进科学技术与专业研究方向相结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二是提倡导师参与,与学生互动研究内容及研究体会,使研究生课程成为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的过程,激励和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
3.以课程为主线,加强师资建设。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为此,必须以课程为主线不断加强充实师资队伍建设,选拔优秀教师担任研究生课程教学;建立教学质量考核评估机制,实施专家听课制、学生评教制,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4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及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方面我们还在不断的摸索中。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必将大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并打造出更多、更好“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医学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丽,李桂红,刘继文.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58-359.
[2]周兰芳.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回顾与总结[J].医学信息,2011,24(7):4181-4182.
[3]史广玉,剧亚崇,赵娜.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91-93.
关键词:医教协同;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临床医学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疗人才为目标,以熟练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和本学科专业知识为基本要求,以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和能够处理该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及疑难病症为目标,其本质是职业型学位教育[1]。2010年上海市率先启动教育部批准实施的“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改革项目的建立,就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更加健全和进一步发展。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文件,全国各医学高等学校均根据本省和院校实际情况,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安排。本研究分析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工作中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1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
研究生培养是包含着诸多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研技能和方法的主要途径,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开源科学研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实行分层分类型培养体制,即博士、硕士研究生2个学位层次上根据学位类型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同学位层次与不同学位类型的研究生根据其相应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和学分要求。目前共开设研究生课程223门,分春秋2季开课,按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指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4大类。基于传统模式的课程教学,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程体系设置方面
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区分还不够明确;医学前沿知识的课程内容更新相对滞后;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交叉严重不足;转化医学能力培养的重视度远远不够。
1.2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中有部分内容与本科课程重复;大多数教师会讲授课程所涉及专业的前沿知识,但并不是堂堂课都会涉及;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1.3教学形式方面
教学形式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其中教师以PPT形式讲授占据绝大多数篇幅,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缺乏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导致选课率和上座率不高。学生们不满足于满堂灌、一言堂,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教师授课太快,不少内容一带而过,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课余时间来消化课堂中的“积食”。
1.4教学安排方面
基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的现状,研究生平时都在各科室轮转实习,学校只能将课程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和周六。
1.5教学效果方面
满满当当的周六课程安排使得研究生们身心俱疲,出勤率不高,走神、打瞌睡的现状比比皆是,自然教学效果就不容乐观。
1.6教学管理中质量控制方面
研究生选修课程中存在根据考试难易度来选择课程的情况;实践类课程缺乏教育全过程督导机制。
2对策和建议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及基础性的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客观问题,不但制约研究生课程的推陈出新,还影响了研究生的知识体系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加影响研究生科研方法的训练、科学思维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建议如下。
2.1教学理念更新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组织者、课堂的导演者和前沿的引领者;研究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应用者和创新者。研究生课程教学应将教学为主导向教学与培养并重转变,学习为主向学习与研究相结合转变,从知识传递为主向知识应用和创新转变[2]。
2.2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落实者,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实施课程改革需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且已有一定教学成果、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新疆医科大学通过聘请多名国内著名专家录制课程视频,资源共享到研究生和授课教师2个层面,以提高授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授课技巧,提升该课程对研究生的吸引力。
2.3教学内容、方法改革
教学内容是整个课程教学中的核心,要以“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加素质、培养能力”为宗旨,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通过提问、讨论、启发、引导、案例、研讨等合理、适用的教学方法,讲授课程内容,最终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同时根据医学研究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不断完善修订教学大纲,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网络课件、视频、电子教案、辅助教材等构建的多媒体化教材体系。
2.4教学形式创新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前沿阵地,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3]。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传授研究生知识与培养研究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4]。在医教协同的背景下,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新型培养模式,构建适宜现阶段该类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积极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完善医学行业人才培养制度,以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突破。
2.5慕课的引入
慕课是指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其与在线教学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有机体,慕课的主要吸引力在于优秀学校提供的优质课程,在互联网上免费共享,便于学生订阅观看。慕课的开发无疑是对教师和研究生的挑战,其一,要求教师的基本功更加扎实,本专业的前沿性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要求涉猎一定的交叉学科。其二,对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的要求高。研究生需要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并在系统中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但研究生学习时间、地点更加自由、灵活。其三,建设一门慕课课程包括准备尝试、准备招生、资源制作、开始上课、总结反思5个阶段[5]。过程复杂,耗费人力、物力、资金等,尚需借鉴其他院校的慕课先进经验和技术,同时需要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个体学习特点构建新疆医科大学慕课的完美蓝图。
一、教育定位
远程教育特别是研究生课程进修层次的远程教育的定位一直以来是困扰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培训项目,研究生课程进修难度起点高、学习周期长、考核也较为严格,但其结业证书本身又不具备学历性质或国家统一的认证资质,目前在很多行业、专业领域和地方机构的认同度甚至不如某些企业或系统内部的培训证书;而远程教育目前的发展现状又决定了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开展大规模研究生层次的学历教育。这就造成了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在其最终资质方面的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参加远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的学员往往起点并不低,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精力参与学习与考核,并完成了一些学历教育所必需的课程进修与考试,却不能达到相应的学历层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求学者选择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的热情。
审视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其目前的发展水平,我们必须客观的指出,在总体生源水平、教学教务管理、课程授受与师生交流质量等多方面都无法与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育相提并论,尤其是在学术氛围和理论层次方面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充分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广大远程学员虽然学历、阅历千差万别,但大都是从业多年的一线劳动者,具有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有些在工作岗位上已卓有业绩――“实践”这所大课堂为他们提供了校园教育无法完成的课题,也激发他们结合实践经验,通过系统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对这一学员群体如能加以适当引导,在单纯的学术研究之外另辟蹊径,当可收到更积极的社会效益。
就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的定位而言,我们认为目前仍宜以“培训”为立足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更加注重生产与管理实践,增强其针对性与实用性,尽可能满足学员“学以致用”的需求。另一方面,虽然申请学位不应该成为开展研究生课程进修的终极目的,但从当前社会整体需求和公平性的角度讲,应该为那些学术理论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而又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求学者保留一个出口渠道。综合上述考虑,我们尝试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对象有别
我们认为首先应当注意区分申请学位与不申请学位两种不同的求学者,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培养方案:对于以提升能力为进修主要目的而不考虑学位问题的学员,可以赋予其更大的选课自主性,适当调整课程考试的难度,甚至可以考虑为其量身定制课程体系,并相应捉供多种类型的结业资格,对于准备申请硕士学位的学员,则应当严格执行学位课程的教学计划并确保考核质量,同时保证有关学位申请程序的规范化与严肃性。这样,既保征了“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的层次与质量,又使纯“培训性质”的课程更加灵活实用,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求。
(二)工程硕士
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申请学位为工学硕土,对于其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理念都是从工学硕土的要求而确定的。对于远程学员而言,他们是已经走出大学校门,在生产和管理岗位从业多年,具有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远程研究生课程学习,旨在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在本科基础上得到了系统的提高、补充和拓宽。对于他们的培养应从其自身的从业背景、生产实践及工程课题出发,从应用领域和工程领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参与指导远程学员论文的导师,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这些学员来自生产第一线,论文的论点论据新颖鲜活,论文的选题和理论升华极具挑战性。为避其理论水平之短,扬其实践经验之长,远程教育的研究生课程进修实施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更为适宜。与此相关的其他专业如管理专业的MBA;法学专业的法律硕士等都给远程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可借鉴的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与培训相结合
远程研究生课程进修与职业技能培训、执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核心是立足于“在职”、“培训”、“提升职业能力”,远程研究生课程具备了与实用性培训课程相结合的条件。在传统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引入本专业或相关领域的热门培训课程,一方面可以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远程培训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社会培训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为学员提升职业能力、增强择业竞争力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四)创建品牌
无论是创造申请学位的机会还是嫁接执业资格证书培训,远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的根本立足点还在于其本身的内容与品牌建设――只有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品脾效应,以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可靠的教学服务创立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真正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的初衷,并进而倡导一种非学历教育的理念,为创建“学习终生化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质量与监控
远程教育质量体系可以概括为“服务体系”与“考核体系”。前者主要指办学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的质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习平台的管理与建设、教学教务管理、技术支持与保障、教学站的建设等;后者则是对远程学习参与者即远程学员的学习质量的综合考评,包括考试、考查、作业、实践环节等,当然也直接涉及学位、课程结业等相关资质问题。
(一)服务体系
开展远程教育的机构依托的是普通高校丰厚的教育资源、可靠的办学经验和成熟的课程体系;选择远程教育的学员较之在校脱产研究生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丰富的工作经验,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以及相对独立而成熟的思维模式等。但上述两方面的客观优势,只有通过精心的组织、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引导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这正是远程服务体系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方面,应当尽量考虑到在职学员的特点,强化实用性强、对现实生产实践有指导性的热门专业与应用类课程,同时,适当简化理论性过强、学习难度相对较大而又较少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纯理论课程,增设并加大选修课程,提供丰富的专题讲座和学术论坛,将选择学习资源的自最大限度的留给就学一方。
其次,网络学习平台和卫星数据广播、双向交互等技术手段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依托,其技术越成熟,功能越全面,使用越便捷,就越能有效的提高学员的学习质量,从而真正发挥其普及高品质教育资源的价值。综合近年来多种传输手段的使用状况,可以看出,网络是在职学员比较易于接受的学习平台。但网络同时也存在技术问题和物质方面的要求,这使其具有不稳定性,对个体学习的成本要求也较高。以目前的国情而言,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还难以建立高效、可靠的网络平台,学员也不能保证电脑及网络条件。有鉴于此,卫星数.据广播、光盘课件和必要的书面函授形式仍是远程教育的有效补充。特别是卫星直播和双向交互,能够更好的模拟课堂学习氛围,加强师生实时交流,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最后,有必要专门探讨一下远程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问题。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依托于校外学习中心提供的教育服务,通过校外学习中心实施教学管理。校外学习中心作为联系学员与主办院校的纽带,是整个远程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校外学习中心自身的管理机制、物质条件、办学能力与服务意识以及其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管理水平等都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办学与服务质量。我们认为,在选择远程教学合作伙伴时必须坚持审慎的态度并妥善处理相关法律关系,细化校外学习中心建设、管理的有关标准及规范,并在合作协议(即合作办学协议)及相关法律文件中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和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案等较为重要的细节。同时,在联合办学过程中,既要坚持教育规律与办学原则,又要充分尊重校外学习中心的主观能动性与合理的市场化运作,力求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考核体系
考试是教育理论与模式中一个比较重要而又敏感的话题,是对知识结构、学习质量、个人能力的检测,也是各种教育资质的授予标准。为进一步规范远程教育的管理和确保远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专门下发了文件。诚然,这里所说的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的“考核”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考试”,还包括作业、答疑、讨论、考查、论文、实践环节等诸多因素。实际上,考虑到在职学习的特点,我们更提倡作业、论文、社会实践、答疑讨论等形式灵活、更富开放性的考核方式。对于以培训为主的学习,考试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小组讨论、开卷答题、总结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而对于申请学位的人员,作为衡量学习质量和申请学位资质的标准,统一闭卷考试仍是主要的、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手段。
三、办学模式的相关思考――远程与面授相结合
在中医院校,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渐壮大相比较,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则逐步萎缩,给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7]。而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学科的发展水平、师资力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结合中医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特点,重新审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保障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设置的意义及其研究生培养特点
1.1临床医学专业设置学术学位的重要意义
临床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不仅有赖于高水平临床执业医师的培养,更有赖于医学理论研究的突破及临床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两者之间互为支撑、互为依托。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主要来源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学术创新研究是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即培养具有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注重中医临床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科研能力培养,注重中医临床理论和临床诊疗的科学探索及从诊疗、保健方面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法的开发与创新研究。简而言之,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学术与研究素养不仅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考核指标,更是学科学术水平、学科导师队伍水平乃至整个医学院校综合学术实力的直接检验和体现。
综上所述,中医院校设置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有机整合中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资源,有利于改善学科结构,有利于跨学科学术交流,催产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中医院校设置临床医学学术学位,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中医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学科学术活力的需要,也是中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1.2中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其培养有明显的中医气息。中医背景下的临床医学,与中医学息息相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有中医学的学习经历,研究生阶段又在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中生活、学习,从事科研和临床工作,研究生指导教师虽从西医院校获得学位,但在中医院校从事科教研工作多年,对中医理论体系也具备一定的熟悉度,这些都给中医院校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打上了深刻的中医烙印。
其培养不能脱离中医临床实践。从西医西药的发展模式来看,借助于发达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技术,其基础研究往往是先行于临床实践,且独立于临床实践之外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则是围绕临床现象建立的,其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孕育离不开中医临床的土壤,两者难以分割。对中医学来说,某一理论不能被自然科学证明,其概念模型不能在实验室中复制并不重要,关键是该理论所表达的信息有何临床指导价值,以及如何临床运用。因此,中医院校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应紧贴中医临床,应设置_定的中医临床诊疗实践和规范的中医临床诊疗技能培训要求。
其培养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研究素养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本质和核心。中医临床医学是技能学科,也是经验科学,但不能仅仅理解为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地“思考”,学会对临床现象信息的认知、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总结、推陈出新。因此,其研究生培养改革措施须围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来开展,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2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
广州中医药大学于2010年获准新增临床医学_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首批开展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收培养工作的中医院校。作为该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示范单位之_,其第一临床医学院目前有临床医学_级学科项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检验诊断学7个二级学科,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7名,招收培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5名。
研究结合中医院校临床医学的研究生培养特点,重新审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对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围绕“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研究素养”为核心进行了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2.1注重学科内涵建设,推进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学科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主体。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的必要支持。构建学科体系。通过专家论证,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形成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检验诊断学7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
推进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通过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遴选,强化学科师资队伍力量,制定并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遴选和考核机制,强调导师“三导”职责即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实施导师指导问责制,导师是研究生临床和科研活动的第_责任人,在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须由导师承担相应责任;组织研究生导师开展业务培训、指导经验交流、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
构建学术平台,强化学科队伍。整合优势资源,培养以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和人才梯队;学术交流促学术的发展创新,促进研究生导师学术知识结构紧跟学术前沿动态更新,活跃学科学术氛围,进_步促进了学科学术科研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近三年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共取得主持各级科研项目17项,可支配项目经费达166.3万,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教学论文32篇;其中临床医学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经费25万元;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教学论文4篇。
2.2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系统规范的研究生培训和考核制度
研究生培养确立了“三位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学科专业教研室、临床科室和实验室为培养载体,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临床轮训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规范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为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为辅,涵括了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学习内容;编写出版了研究生选修教材《现代中医内科研究》。
修订和完善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科研工作与学位论文、培养方式与方法、医疗、教学、社会实践环节的培养、德育、素质与能力培养、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要求;研究生第一学年集中学习公共课程;第二学期进入教研室(研究室),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准备工作;第二、三学年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和撰写学位论文。
制定了各专业方向的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借鉴卫生部普通专科医师培训模式,包含了思想品德考核、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专业临床要求等方面,建立了合理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训考核量化指标,实施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轮科考核与阶段考核、毕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考核小组评价与专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注重科研能力培训和考核。制定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管理办法(试行)》,针对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为研究生开展临床科研培训和实验技术培训,让研究生熟悉或了解临床研究的基本要求、质量保证以及专项实验技术,为研究生开展临床相关科研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动态跟踪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情况。实施能力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查阅文献与综述报告情况、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情况、实验课操作能力以及研究进展及情况考核。形成一系列管理制度。如《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研究生临床轮训管理规定》等,汇编成册,利于规范管理。
2.3创新学术环境建设,增强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
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科研探索精神,除了需要在直接参与具体的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更需要一种氛围和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啕和影响。创新学术环境建设,是增强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及实现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积极推动临床医学各二级学科专业,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做到“定期、系列、优质”,如每月一次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系列学术沙龙,肿瘤学学术讲座等;鼓励学科专业扩大学科学术影响力,主办或承办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近三年各临床医学专业共组织举办院内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共30场,省级专科学术年会4场,如《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高研班暨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的学术会议4场,如《麻醉科主任困难气道处理培训交流会》、《全国小儿麻醉暨第三届中美小儿麻醉暨南方麻醉学术交流会》等,为专科人才的培养搭建了—个视野宽阔、气氛浓厚的学术平台,以学科学术建设带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研究生自主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以研究生管理部门主办,各年级研究生或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团体承办的方式,定期就研究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在读博士生发表SCI论文经验谈”、“博士生出国学习交流经验分享”等,邀请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院内外专家、研究生导师、在科研或临床上有突出成绩的在读或毕业研究生前来交流,活跃了学科学术氛围,强化了研究生理论探索、自主创新意识,也促进了研究生学术讨论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鼓励研究生“走出去”。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等交流活动,借助其他高校和学科的学术资源开阔学术视野,促进跨学科培养和学术创新;鼓励研究生以联合培养的形式到国际知名大学进行访学研究和短期交流,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如麻醉学专业研究生已于2012年7月赴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
中医院校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是新生学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其在跨学科学术交流、学术资源优化与共享、学科建设发展空间上享有很大的优势,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有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
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植根于中医药的大环境,与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其相近之处,两者均涵括了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其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则不同,前者注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科医生,而后者注重科研素养,为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输送高素质师资和科研人员。
该研究以探索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主线,围绕学科内涵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学术平台建设等要素,注重和突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施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管理制度和科研技能培训制度,形成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和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以临床和科研实践带动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的不断提高;研究始终围绕实践开展,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较大的推广价值,有利于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发挥效益,在实践中完善提高,通过实践反馈不断完善提升,有利于保证各项培养改革措施按计划实施。
目前该研究项目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已在该校临床医学专业各二级学科中全面应用,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学科内涵建设逐步完善,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逐年提高,专业思想曰益牢固,专业学习兴趣不断增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掌握得到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2014年首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看好。前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大多偏重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求授课教师逐步摆脱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行研讨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强化师生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为此,研究生院大幅增设了诸如《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技术及应用》、《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质谱分析》等为代表的实验技术类、医学前沿动态以及跨学科应用类课程,使研究生的知识视野、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强化。
3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的思索与探讨进一步推进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构建合理的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结合作者所在院校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和经验,笔者认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强调跨学科培养研究生,重视相关学科课程研究生教育模式应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应大力提倡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应特别包含新兴学科,重视边缘学科,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的专家应至少有一个来自交叉学科,避免学生专业视野狭窄。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部分交叉的学科进行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并逐步过渡为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培养平台进行研究生培养。
3.2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教材质量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的师资与教材建设,培养_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学术上有新思想、勇于创新的研究生课程教师队伍。加强研究生课程的管理,特别是对研究生课程的开设要把好“准入关”,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改变目前部分单位存在的因人设课的现象,促进研究生课程的正规化建设,体现出研究生教材专、精、深和前沿性的特点,使硕士生课程教学与本科生拉开档次。
3.3调动研究生主观能动性,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研究生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本科阶段那种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上。应针对不同类型培养研究生,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法,如PBL教学互动,计算机模拟,问题式研讨等非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4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重视实践类课程紧跟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即时修订更新课程设置,尽可能多地开设实验技术类、医学前沿进展类课程,定期举办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为研究生与医学领域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创造交流平台,使研究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研究动态,培养研究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3.5加强研究生思政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营造优良育人环境
通过进行党课培训、时事政策教育和专业讲座等,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社会需要与自身价值取向相统_,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寻找实现个人价值的结合点,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等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_系列集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_体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关键词】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以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主,以培养临床专业人才为目的,培养能够胜任临床医疗工作、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医生。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来,为不断满足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医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比较严格和规范的临床医师培养制度,为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的试点工作[1]。自此,研究生教育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两大途径。
2014年国家卫计委规定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全国各省自此逐步开展此项工作。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培养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医学院校,我校开展了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工作,首批在培学生已经历集中理论学习和近2年的临床轮转培训。本研究通过对我校附属医院等培训基地的硕士生、硕士生导师、相关管理部门等进行访谈调研,收集整理各方意见和建议,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我省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初期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初步探索改进方案,进一步促进我省中医学所示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更顺利和规范地开展。
1 研究生课程体系实践探索初期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相应对策
1.1 存在问题
(1)在校集中理论学习时间短。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总共在校时间就34个月,扣除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仅有1个月时间在校完成学位课程的学习、临床科研思维的训练,时间紧凑,所学有限,不能达到对中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理论学习,科研思维的训练,临床轮转,论文撰写和答辩;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着重于职业能力培养,重点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对科研思维的训练、论文撰写和答辩基本没有过多的要求。
1.2 相应对策
重构研究生课程体系,除公共课(如政治课、外语课等)外,基础理论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相结合,专业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临床实践课与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采取课堂面授、网络授课、讲座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在于建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借助网络辅助教学,积极建设网络授课,方便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如此一来,既符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同时也能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还能解决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短这一问题。
2 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时间探索初期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相应对策
2.1 存在问题
学位论文要求高,耗r耗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是为了提高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然而受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仍以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学位论文为主要形式)来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迫使专业学位的导师和学生仍追求论文理论水平、深度和创新性,偏离了国家设立专业学位的初衷[2-3]。然而在有限的临床科室轮转期间,还要完成如此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耗时耗力不说,还会影响临床轮转。
2.2 相应对策
建立不同的学位授予标准。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授予的应更看中其临床能力考核结果,降低对其科研能力的要求,采用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不同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可以是文献综述、导师经验总结或者案例分析,突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特殊性即可。
3 结语
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省是第一次开展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相结合的工作,正在逐步探索适合本区域实情的衔接制度,并不断地将其完善,以期推动我省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不断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人才,增强国家人力资源储备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田冬杰,赵中辛,谭军,肖蕾,张欢,陈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1(06):372-374.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技双重任务,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除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基础理论等综合能力外,核心能力提高可更好地胜任未来岗位需求。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1]。教育部要求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2]。因此,实施符合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及需求的各具特色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本文就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作一探讨,现作报道。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国家、省部级和校级针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相关文件;界定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和核心能力的相关概念;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1.2方法
1.2.1课程体系优化通过分类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完善分类考核机制等措施实施,探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分类培养的可行性。1.2.2文件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针对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把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分类培养要求;全面了解国内外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研究现状以及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而总结目前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2.3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对象、核心能力培养的差异性,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不同类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针对自身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满意度,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科研条件、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师资队伍;以及导师和培养单位对不同类型研究生核心能力的评价,如学术学位型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素质评价和专业学位型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以及医学专业素养的评价。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等[3]。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5份问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6份,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59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71份。
2结果
2.1临床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差异
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突出问题是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对其临床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不能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针对这种状况,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学位型”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专业学位型”侧重从事实际工作,以培养具有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相应的“学术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专业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临床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临床专业技能体现在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
2.2课程体系的优化
2.2.1培养方案的完善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分类修订培养方案。分别修订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取消以前按专业分别制定的培养方案,而制定了统一执行的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课程按选修课程安排;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学术学位培养方式以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为主;专业学位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过程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切实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2.2.2课程改革的加强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学术学位总学分要求为26学分,专业学位要求为20分;在教学方案上,原专业课程集中理论学习第一学期,经修订后,专业学位型课程教学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原专业学位型按各专业方向自行安排临床轮转,修订后,统一安排临床轮转,不少于33个月,达到各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并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课程设置中,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建立了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心,强化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创新,学术学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突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国际性,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更突出临床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临床医疗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并积极推动慕课(MOOCs)、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在医学创新平台课程中的应用,目前已建立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选课、成绩查阅、教学管理等。2.2.3课程考核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在考核方式上,以知识考核、过程考核和创新水平考核等方式为主,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方式;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采用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如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答辩;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体现在学术性和创新性;而专业学位论文体现在其临床应用价值,论文选题需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文献综述或病历分析报告;建立了相关课程管理制度,如《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研究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和《研究生培养专家督导工作规定》等制度,对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质量督导、评价考核等作出严格规定,为实施分类培养研究生课程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标准,建立了“开-选-授-评”四环节全流程管理机制,规范、严格的课程分类审查机制。2.2.4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支持教师学术交流、访学、社会服务和优秀导师的经验交流,加强了现有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聘请和合作等方式组建了合作化导师团队和培养平台,目前我校已与六家国家首批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签订了长期稳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通过深化教师薪酬制度改革,不断提升了导师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2.2.5课程满意度调查从培养方案定位准确性、课程体系专业性、科研条件先进性、教学资源多样性、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进行硕士研究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研,整体来说,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均达90%以上(见表1、2)。2.2.6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从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素质评价以及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单位和硕士生导师调研。整体来说,导师对学生满意度较高,优良比例达90%以上。但学术学位中,优秀比例不高,尤其表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学位中,优秀率较高(见表3、4)。
3讨论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regeneration of 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for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in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is proposed to meet the demand of talents in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t is suggested to adopt the idea with the logic of demand from industry and graduate-aim of cultivation-professional abilities-curriculum system-authorized professional abilities-aim achiev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is discussed from four dimensions which include curriculum resource platform, training teaching, dual system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The DMAIC method in six-sigma theor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ontinuous improving procedure on curriculum system. Finally, the safeguard measurement comprised of inner collaboration, outer integration, combination of practicing and learning and innovated education, is proposed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regeneration; implementation mode
0 引 言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专业学位种类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2014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2015年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达1:1。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成为主线,“智慧、高效、安全、环保”成为主题,各种新型设施、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涌现并得到应用,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主线,推进改革,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突破传统培养方式,建立一套更具有工程实践特点,满足国家特殊人才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从行业人才需求、学生成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培养符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先产生于美国,并以美国最为成熟和最有影响。按照美国教育主管部门的界定,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完成在一个特定职业领域内开展实践所必须的理论性学习,获得高于学士学位水平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形式,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计划与全日制的基本相同,要求研究生每学期至少完成2门课程,对于课程学习一般采取注册制和学分制,每学期注册1次,注册后至少要修满3个学分,1个学分约为15~16个学时[1]。在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出现了修课式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注重与工业相结合,通过修读课程而获得硕士学位。
总体来看,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学习和研究的实践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强调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紧密衔接,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相对较高。其次,国外大学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实践活动,提倡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课堂讲授、实验、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再次,由于工程实践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一些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此外,随着全球化发展浪潮,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分度不高;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的比重较低,职业导向性不足;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以及职业能力标准缺乏衔接[2]。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措施。张兰[3]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教学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对形成实践能力要素的培养,要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市场机制的导向及导师的作用等。徐巍华[4]提出建立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课程体系,并在控制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加以实践。陈志祥[5]提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姚王信[6]提出基于生源差异的课程设置模式。马健生[7]总结了北京师范大学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效实践和经验。刘国福[8]以微弱信号检测课程建设为例总结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实践。浙江大学[9]以学科文化为核心,将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效果。
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及实施模式研究
2.1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分析
首先,基于我国“调结构、转方式”背景以及全球化发展格局,分析我国经济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以及经济新形态(互联网+、工业4.0)对交通运输行业结构性变革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特点。比如调研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设施、设备、技术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新动向;采用座谈、问卷调查、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了解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工程建设等岗位规范、职责和技能。
其次,调研本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发现其成长内驱力;按照研究生自我成长的意愿,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
然后,按照“行业和学生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执业能力―目标实现”的逻辑,结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等规范,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炼专业硕士研究生必备的素养和职业能力,归纳梳理形成满足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建立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匹配矩阵(如表1所示)。
2.2 课程体系设计
在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等方面进行分类,按照定制化培养思路,研究如何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学术讲座等课程模块,体现服务行业特殊需求的特色。此外,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建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课程模块,打造以“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生互换”为基础的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3 课程体系实施模式研究
一是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突出职业认证、企业实践,培养职业能力,规划建设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资源平台(包括实用教材、开放性实验和案例库)。二是采用训练式教学方法,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螺旋互动转化机制。优化课程体系中实验、实训和工程实践内容所占比例,建立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结构化配置关系;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以及项目演练等手段,使课堂教学项目化、情景化,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通过项目综合训练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三是引入校企双元教学模式,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利用企业商学院资源,在企业学习内容注重企业业务流程、交通运输设施设备运用、物流项目规划设计、工程技术规范标准等。四是建立综合课程考试、职业资格认证、企业顶岗评价等在内的课程学习达标检验体系。课程体系实施模式如图2所示。
2.4 持续改进
建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为检验课程体系实施效果提供评价依据。对课程实施过程持续跟踪,采集有关数据,进行效果评价。运用DMAIC六西格玛管理流程改善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型。具体做法如图3所示。
3 保障措施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校要建立“内部协同、外部融合、工读结合、创新培养”的教育保障体系,以确保培养质量。
首先,高校内部各部门应改革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制度、流程,创新服务形式、内容和手段,逐步建立服务主动推送机制,形成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协作共同体。其次,高校应整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并合理配置,主动融入企业价值链条,以项目研发、技术培训以及人才输送等多元合作形式,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再次,为了培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研究与设计能力,高校应利用好企业这个大课堂,采用工读结合方式,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最后,高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教育思维和教育认证理念,创新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并着力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训练以及创业意识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曹俊杰.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90-95.
[2] 郑湘晋,王莉. 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16-19.
[3] 张兰.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2011(1):52-53.
[4] 徐巍华. 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87-289,314.
[5] 马健生,张弛,孙富强.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造就卓越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6.
[6] 刘国福,张文娜,熊艳.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2):89-92.
[7] 陈志祥.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若干问题探讨[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