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07:43:18
序论:在您撰写讲教育课材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白菜根:味甘性微寒,具有清热利水、解表散寒、养胃止渴的功效。将白菜根洗净切片与生姜、葱白等煎汤服,可治疗感冒初期恶寒发热、胃热阴伤。
芹菜根:芹菜根60克,大枣10枚,水煎,吃枣喝汤,可预防动脉硬化。
韭菜根:将韭菜根、叶捣烂取汁,以温开水冲服,每日一次。适用于急性肠炎、慢性便秘。将韭菜根捣烂湿敷,有散瘀消肿、止痛止血之功效,可治跌打损伤。
菠菜根:取鲜菠菜根100克,鸡内金15克,水煎服,每日2-3次,可用于糖尿病患者日常护理。
葱根:取连根葱白20克,大米适量,同煮成粥,稍加一点醋,趁热服食。适用于外感头痛发热。
轻度肛裂 花椒水坐浴
文/蒲昭和
肛裂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疼痛和便血,用花椒煎水坐浴,简单又有效。
具体方法是:取花椒50克,将其放入500毫升水中煮沸后,再煎煮20分钟,随后将花椒水倒入盆中,先熏后坐浴,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当大便秘结时,可配合使用缓泻剂。临床实践证明,此法治疗轻度肛裂(Ⅰ度),一般5-14天可愈。
专家点评:中医认为,花椒性温味辛,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止痒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花椒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所以,用花椒水熏洗坐浴,不仅能起到消炎止痛之功效,还能改善创面血液循环,松弛括约肌,减少大便对肛裂的再次损伤,有助于肛裂愈合。
瓜果蔬菜治百病――清热解毒、止渴平喘用丝瓜
文/肖阳
丝瓜也叫天罗瓜、绵阳瓜、布瓜、水瓜、絮瓜、绵瓜等,性凉味甘,主要成分有蛋白质、维生素Bl、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钙、磷、纤维素、黏液脂、皂苷和瓜氨酸等。丝瓜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止渴平喘、凉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于咳嗽多痰、风热烦渴、乳汁不通、痈肿疔疮、肠风痔瘘、尿路炎症、崩漏、血淋等。
强身治病方法如下:
(1)肠风腹泻、乳汁不通:丝瓜烧灰存性,研末,酒调服。每次6-10克,空腹服。
(2)粪便干结:鲜丝瓜,洗净,刮皮,切片,油炒或做汤常食。
(3)腹胀:丝瓜1条,烤干为末,黄酒送下。
(4)慢性支气管炎:鲜嫩丝瓜适量,洗净,捣烂、绞汁,生饮。
药酒养生方剂――关节疼痛酒疗方剂
文/孟羽贤
冬虫夏草酒
冬虫夏草、枸杞子各50克,白酒1000毫升。将其一同密封7天即成。每天饮用20毫升。此药酒适用于肾虚所致的腰痛者。
狗骨猪肾酒
猪肾200克,狗骨头100克,白酒1000毫升。将其一同置于沙锅中炖烂,晾凉后去渣即成。每天食用1次,饮汤食猪肾,适用于陈旧性腰痛者。
丹参杜仲酒
丹参、杜仲各50克,川芎30克,糯米酒2000毫升。将杜仲去皮,与川芎、丹参均切成小块,加入糯米酒中,密封5天即成。每次饮用20毫升。此药酒适用于腰膝酸痛者。
降糖食疗法
文/贺林香
[葛根粉粥]
配料:葛根粉30克,粳米100克。
制法:将葛根洗净后,切成片,加清水磨成浆,沉淀后取淀粉,晒干备用。
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煮至米半熟,加葛根粉,再继续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
食法:每天早晨食用。
[苦瓜蚌肉汤]
配料:苦瓜250克,蚌肉100克。
制法:将蚌肉洗净,加水烧煮。将苦瓜洗净、切片,用少许菜油煸炒,加入蚌肉汤内同煮即可。
食法:午餐或晚餐佐餐,吃苦瓜、蚌肉,喝汤。
[炒苦瓜]
配料:苦瓜250克,油、盐各少许。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回归;常态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2-0018-04
近日,包头市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笔者受邀聆听,听后有不吐不快的冲动。
一、公开课中的一节“常态课”
(一)没用多媒体课件的公开课
“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正因如此,课件才成为公开课必备的教学手段,成为公开课上秘而不宣的决胜法宝。可一堂公开课下来,全部都是在放多媒体课件,教师的精神被多媒体操纵,学生的思维被多媒体束缚,师生共同成为“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人”。
但“做时间的主人”(初三)公开课没用多媒体课件,围绕两个主题活动顺利展开。
主题活动一:放飞你的“飞机”
材料:每位学生发一张一面用过的A4纸。要求如下:
1.请同学们在没有用过的一面把纸平均分为九个格,格中填入初中学习的九门课,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顺序随意。
2.请同学们对喜欢或不喜欢的课程进行一点修饰。(有画笑脸的、哭脸的;有打对勾的、打叉的;等等)
3.依据你对每门课程不喜欢的程度,在相应的格子中撕掉一部分。(有撕得谨慎的,一小片一小片地撕;有撕得豪气的,大片大片地撕;有撕得出气的,一门课、两门课地撕,一张张纸已经支离破碎。)
4.仔细端详你手中的纸。(有做鬼脸的,有静静沉思的,有展示给同学看的……)
5.请你用手中的纸叠一架飞机。(课堂哗然,有暗自庆幸的,有叫苦连天的,有感觉上当了、懊恼,但没有放弃叠飞机的。)
6.放飞你手中的飞机(有能飞翔的,有勉强飞翔的,有不少基本不能飞翔的;有抢别人飞机放飞的,有羡慕他人飞机飞翔的……课堂气氛达到。)
7. 在笔记本上,写下你的感悟。
8.请愿意分享的同学,谈谈你的感悟。(因为活动体验较为深刻,所以感悟也很深刻。也许还因为黑板上“做时间的主人”的标题,学生联想到时间,感悟多与时间有关。有部分学生的感悟与手中的飞机有关,同时联想到人生。)
9.请把你撕掉的部分找回来,连同你的飞机夹在笔记本里。
主题活动二:生活圆饼图
材料:每位学生发一张一面用过的A4纸。
师:刚才有同学说撕掉的岂止是我们不喜欢的课程,撕掉的是我们在初一初二浪费的时间。我们初三一年还有多少学习时间呢?也许一年很难算,但是一天很好算。
1.请同学们在没有用过的另一面把纸平均分为两个格,在一个格中画一个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圆分成24小时的作息表。回忆你过去的24小时发生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记录在相应的时间段内。
2.思考:
时间用在主要目标上了吗?原因何在?
哪些事情根本不必做的?在记录中占多少时间?
哪些活动可以再少用些时间?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别人浪费了我的时间吗?我浪费别人的时间了吗?
3.请同学们在另一个格中画出自己理想中的24小时生活圆饼图。
(活动结束,在老师没提醒的情况下,学生们把生活圆饼图夹在了笔记本里。)
一堂课,两张“废纸”,“废纸”在学生手中变成了自己的作品,学生把它视为珍品夹在笔记本里。相比一些公开课上使用的精美的彩纸或其他高级的轻薄材料,这些简易的“废纸”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参与,也没降低教学的效果,反而传递了更多的信息。
一堂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的风格等等因素选择了粉笔,放弃了多媒体,看似少了课件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看似少了新颖的设计、全面系统的内容;看似少了观赏性……但不少的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活动,深刻地体验、感受和领悟自己的“作品”,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体性、活动性原则,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核心。
当然,这样的点评,并不是排斥多媒体,只是想就当下公开课上多媒体泛滥的现象,大声疾呼课件只是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的手段,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
(二)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公开课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毋庸置疑。正因如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了公开课的家常便饭,一堂公开课如果没有两三次的合作,似乎就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问题是,什么问题才值得合作学习讨论,怎样找准时机合作,怎样有效地组织合作?忽视了这些问题,一味地“跟风”,简单模仿,只能步入为合作而合作的怪圈。
“做时间的主人”没有小组合作。就此问题问及上课老师,老师很直白地说,教室不大,学生不少,组织合作前后同学扭着身子,且不说别的,就这姿势能坚持多长时间。关键是这节课的内容合作的意义不大,每个学生自我体验感悟反思更重要。
(三)没有“模式化”的公开课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起步至今也不过三十年。三十年间心理健康课在不断的摸索中,提炼了一些模式。最常见的模式就是“游戏(故事)导入―事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升华―总结”。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之初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再加上从事教学的教师多数是兼职的,有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很少;另外,一个学校最多一至两个老师从事教学,在工作中基本处于孤独奋战的状态。因而以公开课为切入点就成了研讨教学、推动课程向纵深挺进的最佳途径之一。然而一旦一些模式在公开课上使用,又获好评,这些模式就被推崇,于是不少常规课、公开课都竞相采取这种模式或僵化地套用这种模式,最终导致“模式化”。
“做时间的主人”没有套用常规模式,向我们证明了一点,不是所有的课都要采取某种模式或僵化地套用某种模式。
(四)没有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的公开课
曾几何时,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等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必备的“菜肴”。讲励志故事、用哲理名言并没什么错,关键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点在于挖掘提升励志故事背后主人公们行为的动机,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兴趣,是出于内心的渴求,让学生从中感悟、理解并反思。但目前不少教师却通过一些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灌输一些道理,告诉学生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其实这已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混淆,单纯注重按照社会要求来规范学生个人行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求,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中立、重视学生内心体验和感受的原则。
从“做时间的主人”这节课的题目来看,它是最能用上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的,但这节课没有。
(五)缺少教师“自觉参与”,留下“硬伤”的公开课
公开课结束,掌声响起。能感觉到掌声不是礼节性的,也能感觉到这堂课振奋了听课的同行。评课开始,除了溢美之词还是溢美之词,当然还有对目前公开课的不满。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也认为这是公开课中难得的一堂“常态课”。没有作秀,没有形式主义,没有追风,没有僵化的套用,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作为公开课,它在不少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但“做时间的主人”这堂公开课的的确确有硬伤,有着所有常规课和公开课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的“自觉参与”在哪里?教师自觉地给予学生的影响在哪里?因为“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和效益的,而且应该是有灵魂的――我们需要自觉地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1]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应该考虑,教师需要自觉地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但笔者没有这样直接提出,只是在表达了自己的认同后,提出了对该课的探讨。“让学生填写24小时作息表时,如果老师在黑板上同时填写自己的24小时的作息表,效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讨论结果,一是效果比现在还好,二是现在就不错了,学生感悟了,体验了,收获了就行了,三是以后不妨试试。不管是怎样的结果,我深知老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我的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旁观者”和“局外人”比比皆是。讲“给情绪找个家”,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如何;讲“如何面对压力”,教师引导学生如何面对;讲“悦纳自我”,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悦纳;讲诚信,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怎样……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我们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角色引导学生理所当然。可这些问题何尝不是我们教师自身也要面对的,就本节课而言,我们自己不需要做时间的主人吗?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权威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未必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最直接的,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意识。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能否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态度引领,教师能否以“当事人”而非“局外人”的角色引领,这是至关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师生是否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共同激励;它还将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独特的学科美。
二、重新审视公开课,理性回归常态课
(一)公开课的定位
目前公开课变味,丧失了自身原本的价值,是因为公开课定位在“公开”上而非“课”上,因此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公开课遭人指责,是因为人们对公开课还抱有希望,希望它回归,发挥它该有的价值。“做时间的主人”在一片指责声中获得好评,向我们证明了一点,回归其实并不难,要放下“额外的价值”,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这就意味着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从而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2]。
(二)公开课的评价
不得不说公开课的不少病症源于评价,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前文提及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之初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以公开课为切入点就成了推动课程向纵深挺进的最佳途径之一。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一直处于研讨状态,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今天有人说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化倾向严重,我们就以活动为主;明天有人说模式单一,我们就形式多样……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种评价中,艰难尝试着、行走着。如此一来,一旦哪节公开课被认可,被褒奖,一味地“跟风”,简单地模仿就是必然的了。
出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势必对公开课的病症有所治疗,对常规课、公开课的评价起到引领作用。但老师们的自觉反省,也是公开课回归的强大助推器。
(三)公开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目前,存在部分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识不足,培训学习不够,心理教师的待遇、职称评定等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等问题。种种原因导致一些心理教师盲目跟风,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简单模仿越演越烈,成为公开课回归的一大障碍。
目前,公开课仍然是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我们必须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师队伍中蕴含的巨大资源,建立校际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共同体,为他们搭建与同行进行交流的平台,走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无人交流、孤独奋战的尴尬局面。通过各级教研和各种公开课的参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模式、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深刻领悟课程的核心和要点,提升教师对工作的专业认识和工作能力,推动教师基于专业对话和学术批评的交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体现公开课的研究价值,最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公开课与常规课[J].教育科学研究,2007(1):58.
[2]余文森.公开课再想[EB/OL]. http:///userlog/406/archives/2006/25698.shtml. 2006-5-12.
[关键词] 出监教育;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 D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082-1
出监教育课是监狱对即将刑释的罪犯进行的一项总结性、补课性和教育罪犯如何适应社会的专门教育,对刑释人员顺利走向新生,回归社会,增强谋生能力,防止重新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出监教育课内容空洞、缺乏深度,形式呆板、缺乏活力,讲课人缺乏激情、临释人员被动应付。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出监教育课的质量和效果,不利于临释人员的教育和顺利回归社会。
如何增强出监教育课的质量和效果,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力。
一、认真备课,增强出监教育课的针对性
在进行出监教育课教学之前,讲课人必须摸清临释人员的现实思想状况、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精心准备相关内容。一是出监教育味要浓厚。这是出监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不能把出监教育课与平时的罪犯政治思想教育混为一谈。要针对临释人员在法律法规、文明礼仪、谋生技巧、心理健康、创业创新思维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教育主题,通过出监教育,使临释人员增强回归社会信心,引导其合理规划今后融入社会的生活道路,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新人。二是问题要想透。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把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特别是临释人员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想周全,把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透,使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吸引力。三是材料要丰富。讲课时信息量要充足,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临释人员,才能把事情讲透、理讲清。
二、精心施教,提高授课的艺术性
讲课是一门艺术,在授课过程中,教员必须紧贴临释人员特点,充分借助现代教学设备,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最基本的要做好以下两点:一要善于使用多媒体,以看悦人。据专家研究,在同样的时间里,人们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8%左右,如果把视听结合起来,能够多记忆的内容可达6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让视频播起来,让动画动起来,让音乐响起来,从多方面刺激临释人员的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适当播放一些纪录片、图片等配合讲解,比直接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在法律法规教育中,播放一些反面警示片断,能够起到更好的警示教育作用。二要巧妙运用语言以讲醉人。在讲课时,要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递进、排比、设问等,增强语言的气势;多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提高讲课魅力;多运用一些对比、口诀、操作技能行话等,帮助临释人员加深理解。一言以蔽之,就是使临释人员的耳朵和眼睛始终围绕着授课者。
三、灵活方法,增强出监教育课的实效性
(一)把教员独讲与临释人员或刑释人员轮讲结合起来。临释人员和刑释人员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一是让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的临释人员,用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事、聊自己的感想,谈自己的体会,内容会更加实在,更具有说服力,更能产生共鸣,收到更好的效果。二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邀请多名刑释人员讲解各自的成功创业的身边故事,激发临释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把事例分析与座谈讨论结合起来。座谈讨论是启发临释人员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讨论中刑释人员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可以达到澄清疑惑,提高觉悟的目的。要组织好讨论,使之不流于形式,必须把握四点:一要拟好讨论题。讨论的题目应是临释人员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心存疑虑、困惑的问题。二要做好重点发言准备。拟好题目后,应指定几名临释人员做重点发言准备,防止出现冷场、讨论走题等现象。三要搞好组织引导。主讲人要善于掌握火候,善于引导、启发,使大家的思路围绕主题展开,自由发言,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不同观点的探讨和争论。四要做好研讨小结。讨论结束后,要把大家讨论的结果进行正面的归纳总结引导,使临释人员获取正确的认知、方向等,同时写出书面总结材料,便于开展下一步工作。
〔关键词〕心理课;素材;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19-03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讲座等。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也吃过不少苦头,感觉心理课很难上好,也不易操作。但也有偶尔几次,感觉效果不错的时候。这促使我去反思,为什么有的课上得精彩、上得好玩、上得有效果?在这一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核心理念。本文首先简单梳理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然后详细阐述了“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
学者王希永[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有三个特点:一是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二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三是学生本位。方双虎[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四个特点:一是体验性;二是学生本位;三是生成性;四是回归生活世界。单晓红[4]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四个特点:一是强调目标的生成性和表现性;二是课程内容强调意义的建构;三是课程实施强调创生性;四是评价强调过程情景性。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属性特点并未完全达成一致,但几乎都强调课程的体验性、生活性、生成性、建构性,课程旨在通过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意义,从而促进个人心理品质提高,最终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要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上述特点和目标变成现实,离不开素材这一载体。下文将就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涵做详细阐述。
二、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
所谓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指作者通过收集一些未经提炼和加工、有一定代表性的生活素材,将其整理加工成符合某一特定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案例素材,通过案例素材设置问题,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开展推进提供必要的载体,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提供方法。
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是相对于拓展活动型心理健康教育课[6-7]而言,不同于拓展活动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载体是拓展活动或游戏,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载体是素材为主。因此素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三、素材选择标准
由于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协助学生解决其真实生活中所遭遇到的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学业困扰、生涯规划等一系列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因而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素材选择上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一是接地气。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素材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学习生活中所碰到典型问题或困惑作为素材,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让学生产生与自己有关的感觉,从而积极关注和思考,产生带入感。例如,笔者曾上过一堂“学渣如何逆袭”的心育课,这个问题本身反映了许多渴望上进但成绩又不甚理想学生的心声,他们非常迫切想要知道在学习上实现逆袭的办法。既然学生有了这种强烈的愿望期待,那么我们在素材选择上可以有意识选择那些“学渣”逆袭的典型例子作为素材来使用。
二是趣味性。青少年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素材上应该选择那些有一定趣味性、新颖性的素材去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我在给学生讲交友之道这个话题时,在导入环节大胆引用了“友”字的甲骨文写法“ ”,通过引导学生猜测这个字是什么字,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同时结合解读“友”字的本义,清晰地呈现“友”的基本内涵。
三是时代性。现代社会是个“互联网+”的时代,各种新闻资讯获取变得异常方便、快捷,学生获取资讯的速度甚至比老师还要快。因此,为了保持与社会同步、与学生同步、与时代同步,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素材选择还要体现出时代性,即能反映出当下社会关心的热点新闻。例如笔者给高中生上“异往的尺度”一课时,导入环节引用了两则社会热点新闻素材:一是《学校为防学生早恋,禁止男女生共同就餐》,二是《男女生交往距离不低于50厘米,低于50厘米则算交往过密》。通过阅读新闻内容,O置了相应的问题:“学校的这些管理规定能不能杜绝异往过密的现象?为什么不能杜绝?” 借助热点新闻素材导入,顺利展开了研讨话题。
四是开放性。开放性意味着素材带给人的思考是具有一定差异性和多元性,而不是统一的和封闭的。只有当素材能激发出学生不同的思考结果时,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才可能产生,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其素材内容的选择标准应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选择那些接地气的、新颖的、开放的,有时代感的素材作为心育课的载体。
四、常见的素材类型
只要留心观察,我们的身边并不缺乏素材,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素材都可以用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素材,常见的素材有以下几种。
(一)影视作品
电影或电视剧作品作为心理课的素材有其自身优势,它能有效调动人的视、听多种感官通道,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因此,我们可以注重收集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作为心育课的素材,例如讲青春期异往心理可以选择《初恋这件小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等反映青春期心理的电影。当然除了选用传统的电影或电视剧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微电影这种近几年方出现的新型视频形式作为素材。
(二)社会热点新闻
社会热点新闻是那些能引发社会公众、媒体强烈P注并引发一定争议的新闻话题。我们可以选择那些与学生有关的社会热点新闻作为素材来使用。例如,曾引起社会极大争议的“为防早恋,男女生分餐厅就餐”及“男女生交往距离不超过50厘米”等社会热点新闻,就可以拿来作为中学生异往话题的导入素材。
(三)经典心理实验及心理效应
心理学有很多经典的实验及各种有趣的心理效应,都可以拿来作为心理课的素材。我们可以选择那些跟学生的学习、自我、人际交往等相关的心理效应和实验作为课堂的素材。例如与学习相关的期望效应、大鱼小池塘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认知失调等,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符合学生情况的一种或几种效应作为课堂的素材。
(四)汉字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本身具有心理学的寓意。古人创造汉字时往往有意无意地遵循或折射一定的心理规律,我们在开展心育课时完全可以利用古代汉字的这一特点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我在给高中生开展人际交往主题的心育课时,就通过先后解读“朋”“友”两个字的本义,来阐述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在开展素材型心育课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搜集那些符合条件的古汉字,从而进一步丰富心育课的素材资源。
素材正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可缺少的一环,如何选择好的素材、用好素材、挖掘素材的教育价值都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每一位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1): 4-6.
[2]王希永.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简论[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S1): 55-59.
[3]方双虎.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08): 53-56.
[4]单晓红. 建构主义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想[J]. 课程教材教法, 2009(11): 64-68.
[5]曹梅静. 心理健康教育C证教程[M]. 广州: 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 2007.
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教学方法很重要,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政治理论教学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政治理论课必须贴近官兵的生活实际
政治理论课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教育人、培养人,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因此,讲课离不开讲革命的大道理,不愿讲大道理,或者以小道理代替大道理,那就会使政治教育课失去应有的意义。但是,讲大道理必须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贴近官兵生活,这样,受教育者才愿意听,乐意接受。
一要触动学兵之心。有的教员认为,理论是严肃的,界线是分明的,政策性是很强的,讲不好就会犯错误。这种想法是对的,我们讲政治教育课,必须站在党的立场,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宣传的内容必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否则,就会犯错误。有的人为了避免“犯规”就去抄书抄报,学兵想听的不讲,不想听的却讲个没完,结果适得其反。诚然,一些报刊书籍讲的大道理都是对的,也是可以引用的,甚至可以拿到课堂上来学习。但是,授课时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讲好大道理,必须摸准学兵的心理,把课讲到学兵的心上,根据他们的“兴奋点”——他们最关心的人和事,因势利导地讲。比如,讲艰苦奋斗,开始时可从学兵们身边的各种浪费现象讲起,抓住其心;接着针对浪费现象的根源引导学兵们发言剖析,使其明理;最后,用我军历史上艰苦奋斗的事例旁征博引,升华教育主题,使教育目的入耳入心。这样,所讲内容与学兵们思考的问题能紧紧地贴在一起,他们就能愿意听、乐意接受。
二要联系学兵之利。讲政治理论课,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联系之利。所谓联系之利,就是要联系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马克思说:“人所奋斗的一切都同自己的利益有关。”如果我们讲政治教育课不和受教育者的利益联系起来,抛开他们的切身利益讲大道理,海阔天空地讲了一大套,听课人不知道和自己的利益是个什么关系,结果是空对空,干巴巴没人愿意听。再者,如果仅仅联系听课人眼前的利益讲大道理,就事论事,甚至迁就许愿,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结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以及国家的政策形势、社会的发展规律讲道理,既承认社会群体中个人利益的一定合理性,又引导大家自觉摆正个人利益,这样,大家听起来就容易接受。
三要合乎学兵之情。俗话说:“情理相同,情到理到,情阻理难达。”搞教育一定要合乎情理,每讲一个问题都要考虑学兵是否能够接受,是否能够打动学兵之心,是否合乎学兵之情。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要讲好大道理,光有针对性、光结合切身利益还不够,还要把大道理和听众的困惑结合起来,这样讲道理才能理通气顺。比如,针对学兵们关心的将来退伍后怎么办?不能一味地强调服从组织分配,保持革命战士本色等大道理,可以结合党的惠民优扶政策,解读地方安置工作的政策法规,介绍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使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有信心到社会上再创佳绩。
二、政治理论课必须具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讲课的内容和形式,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环节。如果教育者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就会片面地去追求某种体裁格式,以致使自己的讲授徒有虚华的外表,给人以密叶遮花、浮云蔽月之感,就会使学兵不愿意接受。那么,讲政治理论课时,如何把内容和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讲课的效果发挥得更好呢?
一是授课内容要新颖。教员在讲课时,力争在“新”字上下功夫,给受教育者提供一些新的知识或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教育者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阅读量,坚持读书看报,主动接受新生事物,把握最新的时讯;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和利用身边的新材料,注意新观念、新事例的运用,不断挖掘和充实已有的素材,保证每堂课使受教育者都有新鲜感;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对象使用不同材料,不能一味求新,哗众取宠,否则,“阳春白雪,和者甚寡”,同样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是授课形式要灵活。根据人们在接受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具有“喜动厌静”的特点,在讲课的形式上必须突出一个“活”字。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教育内容一定要有好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是依赖于一定的教育形式表现出来的,教育形式的选择,是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条件而定的,一定要实事求是。例如,搞优良传统教育,可针对学兵思想中存在的训练怕苦怕累、艰苦奋斗意识差、爱买零食乱花钱、说话不文明等各种倾向性问题,让每名学兵依据身边的题材画一幅漫画,并进行展览,并让每名学兵谈自己漫画作品的创意、表现的主题、自己的认识。这样以漫画的形式,就可开展一次非常生动的启发式自我教育,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授课针对性要强。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一节课,内容是正确无误的,形式也是生动活泼的,学兵听课兴趣也是很浓的,但就是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因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在接受教育时,还有一个“喜真厌假”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政治理论课时,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来选择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要在针对性上突出一个“准”字。一方面,要根据教育内容来选择形式,不能摆“花架子”,也决不能单纯地为形式而搞形式;另一方面,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来选择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要克服“一刀切”、“一锅煮”,在形式上要克服单一化的现象,要适应青年学兵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针对他们的需求选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既不能一味地满足、迁就,又要适应他们的心理需要,将灌输与启发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政治理论课必须蕴含浓厚的真情实感
乌申斯基说:“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畏惧惩罚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都要强有力得多。”讲好一堂政治理论教育课,不但要有充分的说理,而且还要有真挚的情感。教育者应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富有感情的表达和各种艺术手段,把教育内容所包含的 “情”深刻地传递给受教育者,才能引起对方的共鸣,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政治理论教学中,有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的教员在讲课时,底气不足,语气乏力,使受教育者听不入耳,不愿接受。原因就在于讲课者信念不是很明确,听课者怎能去信服?我们讲政治理论课,既是对教育对象提高认识的过程,又是对教育内容中情感的体验过程。讲课不仅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教育对象,而且也应该把教育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真情实感移植给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从教育者的情感流露中,感受到应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鄙视什么,歌颂什么、抨击什么。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真正领会教育内容的思想内涵,才能从教员坚定信念的情感流露中受到启迪。
二是对所讲道理坚信不移。古人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传道者不信道,授业者不敬业,解惑者自己还弄不明白、甚至不信,那么,对受教育者来说,也就不可能信服,这样的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其目的。因此,针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难以解答的问题、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等,教育者必须对所讲的道理坚信不移,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讲政治理论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理论课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大家熟悉的,是带有立场倾向性的。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必须灌注真诚的情感,特别是讲到难点问题时、讲到大家疑虑不解的问题时,只有教育者坚定不移,讲得理直气壮而不呑呑吐吐,受教育者才能有坚定感。比如,讲反腐败问题,按理论上的要求必须讲清“腐败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如果教育者本身对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都心存疑虑,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去说服别人。所以,教育者必须对所讲的道理坚信不移,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别人。
三是对受教育者要有爱心。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当代青年学兵经历多、见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情感丰富的同时,对情感的需求也特别迫切。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如果引不起受教育者的愉悦情绪和体验,那么,这种教育一定是呆板、沉闷、枯燥乏味的,就会使受教育者昏昏欲睡,不愿接受。因此,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必须有爱心,才能在讲课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足他们情感的需要,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同频共振,而且也产生情绪上的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效果。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师范生培养;教学模式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96-03
一、引言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特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本研究以《标准》中的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为例,其课表目标分为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目录领域;其课程设置分为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六个学习领域及其建议模块,如表1所示。
目前,除“教育实践”领域外,其他学习领域均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然而单纯的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师范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多数停留在“听进去了”的状态,与达到深入理解和吸收内化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因此,为更好地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学习领域分为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五大学习领域,其所设建议模块分别为:儿童发展、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等;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有效教学、学校教育发展、班级管理等;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等;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等;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语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
然而,尽管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已有所改善、重新划分,但其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延续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教学模式,即将“老三门”教学内容“生搬硬套”地拆分为《标准》所设置的模块,教学实施仍然是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因此,从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来看,无论是高师院校本身,还是授课教师、学习者以及基础教育,均对这种单一课堂讲授式的教学结果感到不满。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重新审视教师教育课程的授课效果,深刻反思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下面将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如下几点:
首先,由来自中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反馈,普遍认为实习生甚至新任教师难以迅速转化为教师角色,适应岗位要求。即基础教育对准教师岗位胜任的要求是需要缩短入职适应期,同时对教师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及其学习的单一的授课方式提出新的挑战。
其次,就教师教育课程中的五大学习领域(除教育实践外)而言,其范畴界定,经历了教师教育发展一系列演变,课程标准中所建议的模块是师范生走向教师专业化道路所不可或缺的必修内容。但其内容偏理论性、空洞抽象的特点非常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学以致用。正式一样高度抽象的理论化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难以跳出讲授模式的“怪圈”,故而,此类课堂上“低头族”现象比比皆是,课堂授课效果甚微。换言之,理论知识没有学好,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实践效果,进而导致无法胜任教师这一职业。
第三,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颁布以来,越来越多高师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试图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以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在教师教育课程方面的探索主要围绕课程模块、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或课程内容等理论层面进行,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及教育实践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探究成果并未引发教师教育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特别是对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探索还略显不足。
实践证明,教师教育课程五大学习领域体系构想的成与败,取决于其课堂教学实施效果的优劣。教师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后期教育实践的成与败,最终将直接影响未来教师培养的质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怎样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形式,构建有效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践取向”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实践取向”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基本理念之一,它提到“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体系,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准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据此,课题组一致认为: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应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充分结合教育实践内容、利用多方师资的经验与优势,有效整合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引导准教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从而有效促进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吸收与内化。
为此,本研究拟基于教师教育课程课堂教学本身,以教学实践为取向,以师范生为主体,结合教师教育课程中的“中学学科教学设计”内容为例,从课堂教与学组织入手,通过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构建教师教育课程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最终形成具有师范院校特点的、符合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一)实践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似乎在课堂教学中都是普适的,但针对教师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却有着不同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教师教育课程课堂教学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基础教育的未来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素养,因此,将空洞概括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紧密联系,“移植”到课堂教学之中,非常有利于师范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吸收与内化。
以“中学学科教学设计”模块中的“教学结构设计”一课时为例,授课教师以前期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且该问题与本节课的学习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也就是所列举的问题他们将来必定会遇到的共性问题,故而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更能增加课程内容的情境性、故事性,激起学习者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点。这一实际问题的内容如下:
有一天,张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去实习学校听课,课前恰好见到将要上课的实习生王同学。张老师问道:“王某,课准备的怎么样?”王同学说:“老师,今天是讲新课,准备的还可以,嘿嘿……”上课铃声响了,王同学抱着教材站上讲台,开始这节新课的讲授……
听完王同学的课后,他主动说:“老师,感觉上课效果不太好,您给指导一下吧?”张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道:“平时你们上课前你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王同学说道:“老师,我首先是熟悉教材和教参等相关资料,然后设计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再挑选一些课堂练习和作业。”
张老师随后说道:“要知道,备课时仅考虑教学内容及其呈现顺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包括教师的活动,学生活动以及教学媒体与资源的设计等,基于这些要素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环节。”顿时,实习生眉宇之间充满了疑惑与茫然……
此案例再现了实践中真实、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听上去王同学的想法真实准实习生的想法,但张老师的话,不仅让实习陷入深思,准实习生也为之感到疑惑不解。这种以实践问题导向引出本节课授课内容的方式,远比平铺直叙、开门见山地讲授教学结构设计的理论知识更易使师范生接受,并产生好奇心,更易于师范生对该理论知识理解与吸收。
另一方面,实际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授课教师而言,需要深入基础教育一线,获悉师范生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切动态变化,实时记录每一个共性的、典型的问题案例,这样,教师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将会因此而更加丰满、充实、有趣、易操作。
(二)多方主体参与
主体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之一,从建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出发,将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扩展为多方主体参与,即课堂内外学生“联谊”、学校内外师生互动。在任课教师的总体调控下,课堂中可以同时出现“经验”主体和学习主体两个角色,秉承“走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学习空间不受限,通过多方主体的交流协作、探讨解惑等多种形式,构建一个“接地气”的教学环境,一改传统的单一讲授式课堂模式。
以“中学学科教学设计”模块中的“教材分析与处理”一课时为例,授课教师将基础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请进课堂,授课教师以相关内容的理论知识做铺垫,接而,由一线教师为师范生示范讲析理论结合实际的教材分析与处理实例。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授课教师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如下相关理论内容进行系统概要的讲授。
(1)教材分析与处理的含义。
(2)教材分析与处理的分类。
以学段为单位总体的教材分析;以学期为单位的教材分析;以章节为单位的教材分析;以课时为单位的教材分析。
(3)教材分析和处理的方法。
研读课程标准 把握教学要求;通读教材内容 调整加工重组;浓缩教材内容 扩充教学材料;活化教材内容 联系实际生活;整合其他学科 促进课程发展。
其次,由授课教师安排一线教师进入课堂。一线教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将具体案例紧扣授课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为师范生现身说法。在此,该教师以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二册教材内容为例,以授课教师讲解的教材分析与处理分类理论知识为支撑,为师范生讲析自身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对本教材进行学段、学期、章节、课时的分析与处理的。与此同时,一线教师会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教材分析与处理的方法渗透在上述讲析过程中。
诸如此类课堂教学形式,会给师范生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呈现,有助于师范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与掌握。这样一来,需要授课教师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有着较好的合作与交流,以此来挖掘基础教育的优质师资资源,引荐到高师院校的课堂之中,为师范生更好地将教育教学理论与基础教学实践相融合提供助力,甚至无形之中为其率先触及、感知基础教育实况搭建桥梁。
(三)课堂讲练一体
众所周知,“填鸭式”教学已无法适应当今教师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故而,在传统课堂环境、主体要素都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在课堂上进行讲练一体式的授课形式。相比课下练习,课堂讲练一体有其特定的优越性。首先,授课教师在讲授后,及时给予师范生理论与实践操作融合的指导,达到有效巩固内化的效果;其次,课堂上练习为师范生提供集体思考与交流的空间,能够较好地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即生与生之间的积极影响、师与生之间的督促营造良性循环的学习环境。
以“中学学科教学设计”模块中的“教学目标分析与编写”一课时为例,授课教师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操练习较为自然揉和在一起,学生之间通过独立思考、互助交流完成相应教学目标编写,进而实现理论知识与目标编写能力的转化。具体授课环节如下:
首先,授课教师以师范生教育实习中的问题案例引入本节课,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编写案例,讲解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编写。接下来,授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目标编写的练习(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修改之前自己编写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对自己修改作出有理有据的解释说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后,随机抽取学生为大家展示自己修改的一系列思考过程及结果。最后,师生进行口头评价,并作以本节课的知识小结。
这样的授课形式,对授课教师和学生均有一定的要求,即授课教师需要提前收集有针对性的问题案例,而学生需要携带之前自己编写的教学目标材料,再者授课教师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控以及课堂的组织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整合新媒体技术
超越教材、扩展教学内容已盛行于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面向基础教育日新月异的革新,高师院校必然要紧跟其上,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为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增加“新”元素,从而达到有效缩短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未来从教的适应期。
比如,“中学学科教学设计”模块的“常用教学媒体与资源设计”一节中,一改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为主的教学内容,将其扩展,包含了“学案教学设计”和“微课教学设计”等新兴技术手段的教学设计。此举源于当下的基础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使用学案进行教学,同时无论基础教育一线教师还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者,微课的制作与运用无论在基础还是高师院校尤其适用的必要性特有的青睐,当前的一些新媒体技术,甚至包括新兴教育理念,都为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带来重塑的希望与生机。
一、深钻教材,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努力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备好每一节课,做好教法的设计,做到备教材和被学生相结合。“备教材”就是要备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围绕每章节的主线,理清每一个观点,基本理论之间的关系,使教学形成一个整体,做到主线鲜明、整体性强。“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学生阶段性的思想状况考虑进去,正确回答学生的问题,因此,在课前必须话一番功夫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学生阶段性的热点话题和迷惑之处,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想变化规律,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从而紧紧地将学生吸引住,把思想品德课讲深、讲好。
二、指导阅读,养成习惯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是挖掘教材思想内容的重要环节。要掌握思想品德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就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内容,领会其精神实质。而思想品德课的阅读又不同语文课的阅读,有其自己的特点。教师一定要给予认真指导,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在知识的海洋中颉取最美好的知识浪花,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因此,阅读要做到一下三点:第一,要侧重于材料和观点的结合,绝不能将材料和观点割裂开来。既要注重阅读材料,又要注意材料和观点的一致性。第二,要侧重于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反对死记硬背。在阅读概念和基本原理时,要注意掌握其精神实质。第三,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