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3 08:58:37
序论:在您撰写高级会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打牢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思想基础
伴随着普通高中的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也呈膨胀式不断扩张,工作难度相应的加大,对于会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重要性可想而知,只有统一思想,提高对于工作的认识,切实打牢基础工作,才能使学校的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水平。会计要通过收集、处理一些信息,对于学校的财务支出进行核算和监督,从而改造和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如果没有健全的基础性工作,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就会失去可靠地保证。
(二)管理提升,制度先行,有力保证财务规范运行
普通高中要充分认识国家的有关政策,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内部监察制度,对于会计的基础性工作加大管理,确保每项工作都落实到实处;对于会计所做工作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完善,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工作要及时进行修改,避免使会计成为摆设,缺乏可操纵性。还要对于会计进行财务管理文化的教育,引导他们的行为,形成以制度管理财务,按照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从而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有力的保障财务的规范运行。
(三)民主决策,分级管理,努力做到科学的决策重大经济事项
对于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方面,要始终严格执行学校财经纪律和财务管理相关规定。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熟悉,然后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经济事项民主决策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造成的损失要追究到人。让教职工有组织的参与学校管理,实施民主监督,增加财务公开透明度。
(四)强化内部控制,使基础工作趋于规范化
为了让基础工作有序的进行,要以内部控制为着力点,强化监察对于会计工作的约束作用。学校要专门设立内控小组对于会计基础工作进行检查,重点查察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以及账簿的设置等是否符合要求。审核会计的核算是否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监察审批流程和手续是否符合有关的规定;业务处理是否符合政策要求等。通过定期开展检查工作,使学校的会计基础工作有经常性的监督,从而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心,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五)合理编制,强化预算约束
普通高中应该在充分了解本校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在总结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下,客观的对于本年度国家的一些政策进行分析,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使预算更加的切合实际,发挥其在财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只要是重大的投资,会计都应该做好预算,严格控制超预算支出,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财务人员是会计基础工作的实际操作者,也是财务管理制度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没有财务人员正确的落实和监督,财务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为了加强财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以及各项制度的执行,提高管理效益,应该采取以下方法:积极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开阔财务人员的视野,增强财务人员对于政策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状况对于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三是鼓励学校财务人员的自学,要求他们自学财务会计基础知识,特别是财务管理领域的新思维新方法,进而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开拓眼界;四是鼓励财务人员在闲暇之余参加社会的培训和学习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会计职称考试等,不断提高其资质水平。
(七)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全面提高财务信息化管理
为了适应在新的形势下学校财务工作的需要,要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学校的财务办公条件,配备足量的先进的硬件设施,招收正规的财务会计,建立新的财务管理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各部门的无缝连接,使财务工作走向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
二、总结
报表名称及报表项目名称抽象化、单一化。财务会计报告,我们没必要用一些官方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些数字来说明我们的经营情况。它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可能非专业人员看到一些这样的专业术语,你的视线马上就会转移掉,觉得这些太深奥了,我根本看不懂。其实不然。我个人认为每个正常的人天生都是一个好会计,就象驾照一样,在以前年代觉得它是一种职业,现在人人(年龄条件除外)想取得都可以成为现实,就觉得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现代人生存的必备的技能。我相信会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一种人人必备的技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小到个人,家庭为单位,都要有经济活动,都要与经济发生联系。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要自己来掌管自己的经济。所以能生存就能干会计。所以说不要被专业名词给吓倒。这也正是我要说的第一点,我们目前的会计报告就仅是指预备给专业人士来看的。报表名称及报表项目名称太抽象化,单一化。下面我就从报表的名称上说明一下,资产负债表就是要报告你现有的财产里,有多少是你自己的,有多少是你欠别人的。损益表就是报告你在整个经营期间内你赚了多少钱?赔了多少钱?现金流量表是报告你的钱都是怎样花出去,又都怎样流进来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就是报告投入的钱有没有发生变化?我相信这样一说,大家可能都会觉得非常易懂,也不再是那么茫然。没有哪个经营者不关心自己的经营情况,但由于一些财务上的障碍,而使得自己不能很清楚的认识所处的状况。我在这里并不是否认财务的专业性,我想说的是怎样能让不懂财务的人也能看懂报表?财务报表也更能发挥它的价值。我以前在公司干过会计,但领导不是财务专业的。当我把经过几天的辛苦作出来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拿到他面前时,他问我这是什么?有什么用?说完就当废纸一样放在旁边。然后来问我,这样那样的情况。其实报表里反映的很清楚。可是对他来说一点价值都没有,难道这不是会计报表的悲哀?这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再比如,报表项目里面的货币资金,专业人员都知道它包括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但是我经常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非专业人员说货币资金就是指他们手中的钞票,而不包括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他们仅仅是根据字面来理解。听完我们的解释后,他们还半信半疑。也就是说报表项目名称太具有专业性,导致专业与非专业人员口径不一致,理解不一致的问题。
二财务会计报告弊端之二
信息的不完善性,光从报表的数字来分析,是不能全面说明问题的。有些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因素无法通过报表来提供给报告使用者,从而造成分析的失误。比如说现在好多企业,自有资金少,但要来完成更大的目标,就要通过银行信贷资金给予支持才能来完成。但作为银行业说,它是如何来判定银行业的风险呢?目前银行都是要求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提供近2期或3期的报表,根据注册资本来判定企业规模的大小,从而来判定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这里,况且我们不说报表数据的真实性问题。假设提供的报表都是真实可靠的,那么风险就一定不存在吗?有多少数字不能表达的风险隐藏在其中?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正以飞快的速度前进。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的汇合促成了企业结构的空前变化。某些所谓企业,它们为了完成某种产品或作业的生产,将把全国甚至全世界某一些生产者、经营者、供应商、销售商通过互联网联结在一起,分工协作,共同分担利润和风险。一旦任务完成,该企业或企业串也就解散了,于是再捕捉其他机遇、资本、技术与人才,进行新的组合与分工,新的企业又诞生了,如此,再生再灭,这些虚拟的企业银行能觉察其风险吗?在各种指标都正常的情况下,企业悄无声息的消失了,银行贷出的资金能安全吗?对于这种主体我们怎么可以完全通过会计报告来反映给信息使用者呢?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吗?基于以上所说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弊端,我们不妨来大胆设想一下,未来的改革方向和思路。首先,我们从报表的形式上作一些改动。相机大家都熟悉吧。在这里我提到像机大家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我想打一比方,相机有专业和非专业用的吧,专业摄影对相机各种要求都很高,操作人员也具备专业知识,而非专业用的吧,现在手机都可以具有这个功能,人人都会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的财务会计报表能不能也参考和借鉴一下相机的思路呢?报表的形式可以改为两种,一种是供专业人士阅读和使用的,一种是供非专业人士来阅读和作决策用的。这样就可以两全其美了。非专业人士用的财务报表专业术语性就不是那么强,语言平民化,大家都能看得懂。或者是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来实现这一功能。把专业报表的式样输入后,设计一种软件,可以转化为平民报表,达到服务小的投资者或个体工商户的需求。这一经济主体的需求我们绝不可能忽视。再者现有的通有报表模式,有些会计科目不能完全涵盖所有行业的经济业务,新兴的行业现在越来越多,有些业务有特殊性,在现有的报表中,找不到更好的反映该项经济业务。今后我们的财务报告模式还可以细化一下,针对不同的行业,报表形式也可以作一些小的改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选择,这样也便于相同的行业作出比较。也就是说,未来的财务报告是多样化,是可以选择的。其次,我们在报表的内容上可以再完善些。比如说现在有好多搞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的、畜牧养殖的。对这一特殊行业,我们就要特别关注,它那存货数量的准确性到底有多少呢?盘点存货的方法对成本的准确性又有多大影响?存货每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又如何能及时掌握变化的信息呢?养殖的行业受自然天气的影响也非常大,有可能你昨天看报表时数据还很乐观,明天因为一场暴风雨,就所剩无几了。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能通过财务会计报告来作出判断呢?这是我们深思的问题。谁也改变不了天气,但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给报表使用者多多的提醒。
三尽管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
根据各生产步骤是否需要计算半成品成本将分步法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其中,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为计算半成品成本法,它的计算对象是各种产成品及其所经过的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在这类企业中,各步骤所生产完工的半成品既可以作为本企业下一个步骤继续加工的对象,也可以对外销售。如果对外销售,企业管理人员就需要了解该半成品的加工成本,以便给于合理定价。而平行结转分步法主要运用于多步骤装配式生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各步骤生产半成品的种类很多,一般只供本企业生产产品所用,很少对外销售,管理上也不要求提供各步骤半成品资料,所以不计算半成品成本。
二、平行结转分步法出现教学难点的原因
当教师讲到平行结转分步法时,学生看书、看图表往往一头雾水,即便书中给出了大篇幅的解释,学生仍然觉得图表中的数字无法理解,因为,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程序是各步骤只计算本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将各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进行平行加总,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它出现教学难点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这种计算方法与我们的常规思维发生了冲撞,我们通常喜欢按照生产产品的加工顺序计算产品的成本,这也是逐步结转分步法往往得到大家思想认同的原因,不需多言每个人也都能了解其计算方法。而平行结转分步法并非按产品加工顺序计算成本。其次,就拿例6-2来说,生产产品是分步骤进行的,而且是连续不断的,第一步完工后进入第二步骤,然后再进入第三步骤,而图表中的数字仅仅是某个时刻产品在生产线上的一个状态,图表是静态的,无法表示整个流转的过程,所以书中仅仅给了生产线的一个初始和结束时刻的数字,而结束时的状态是产品不断流转后的结果。让学生看静态的数字,故而更加难以理解。再次,平行结转分步法只计算本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将各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进行平行加总,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份额”说白了就是每个生产步骤对该产品的贡献程度,到底贡献了多少就需要我们来计算了。而此时就需要我们对“约当产量法”活学活用,特别是要会计算“广义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还要弄清哪一个步骤是真正需要计算“约当产量”的。最后“,广义在产品”都包括产品的哪些状态呢?又需要学生从思想上划出范围界限,这样我们的计算才不会错误。
三、解决平行结转分步法教学难点的建议
首先,让我们来区分“广义在产品”,书中给了长长的定义。而用我们自己的话,就是除了彻底完工的产品,其余生产状态的产品都是广义在产品。
其次,让学生明白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流水线。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表格内容,理解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的计算方法。书中表格里的数字仅仅是某个时刻生产线的一个状态。此时,教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PPT,将产品流转的整个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可以在PPT上画出四个矩形框,前三个框代表每个生产步骤,第四个框代表彻底完工的产品。分别在每个步骤上写上生产产品的状态,即在产品多少?完工产品多少?投入多少?然后再利用PPT特有的功能,将每一步骤的完工产品数字慢慢的移动到下一个步骤中去,代表前面步骤的完工半产品连续不断的投入到下一个步骤中继续加工。随着生产的开始,每一步的生产也都开始了。新的投产A陆续进入第一步,与原有的在产品300一起接受加工,同时陆续的有新的半成品完工进入第二步,第一步新完工的半成品B与第二步原有的在产品200一起接受加工,同时陆续的有新的半成品完工进入第三步,第二步新完工的半成品C与第三步原有的在产品100一起接受加工,同时陆续的有彻底完工的产品D进入产品仓库。而这个A、B、C、D的最终数量为600、500、400、300.
再次,明确了生产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一件完工了的产品,肯定享用了前面各步骤的原材料、加工费用。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帮助学生解决平行结转法的关键问题———各步骤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为此,我们只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各步骤投入了多少的原材料、多少的加工费用,这个很好计算,用期初在产品成本加上本月发生费用即可得到。第二,各个步骤有多少的产品享用了这些原材料和加工费用。即计算出产品的约当总产量。关键是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的计算。一个关键问题要明白对于前面步骤来讲,它以后的各步骤的在产品都是该步骤的完工产品,即享用了该步骤100%的服务,因为只有经过该步骤才能到达下一步进行继续加工。以加工费用的处理为例,对于第一步来讲,以后的第二步、第三步以及最终完工产品都是它的完工产品(300+200+300),而它自身的在产品才是真正需要计算约当产量的(400*50%)。即约当总产量为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400*50%+300+200)+最终完工产品300。同样的对第二步来讲,第三步以及最终完工产品都是它的完工产品(200+300),即约当总产量为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300*50%+200)+最终完工产品300。而第一步却享受不到它的服务,所以不用承担该步骤发生的费用。对第三步来讲,只有最终完工产品是它的完工产品。同样的,由于第一步、第二步没有享受它的服务,所以也不用承担该步骤发生的费用。即约当总产量为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200*50%)+最终完工产品300。
1.、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设置和配备不合理,会计人员未定期轮岗
由于高校管理的行政化,高校管理层往往忽视《会计法》对财务机构负责人任职专业性的具体规定,将专业从业资格要求高的财务机构和一般的行政部门视为一体,任用财务机构负责人只看重个人政治素质、行政职务,忽视法规对从业资格、年限和职务任用资格的规定。仍有部分高校的财务机构负责人不是财会专业人员、无会计从业资格、无三年以上从业年限且无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本身不熟悉财务管理和会计业务。高校内部的部分财会人员业务知识落伍、财会管理水平层次差异大,对出现的新业务和新问题,只会奉命处理,不能依据财经法规和业务规定,进行正确的实务操作。会计人员基础工作自觉性和责任感淡化,部分人员工作态度消极懈怠,缺乏职业道德意识。会计人员定期轮岗制度没有严格执行,会计人员岗位长期固定不变,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隐患,阻碍了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有序运行,会计工作人员职业惰性严重。
2.、会计核算不规范造成会计信息失实
会计基础工作中,会计核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高校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会计核算混乱、账务处理不正确,使得会计报表数据失真,直接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实,主要问题体现在:
(1)报销票据不合规,报销票据
类型差异大。目前高校除了教学业务,还有很大部分是科研业务,审核报销的各类票据数量庞大、品种繁杂,差异较多,既有会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发票,又有飞机、火车、客车、出租车、公路通行、汽油费等交通运输发票,还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非税收入统一票据、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服务性收入收款收据等等,这些发票收据来源渠道复杂,真假识别难度大,报销票据内容、摘要填写随意性大,不能正确反映报销业务事项,签字及签章不规范,至于报销人员与外单位勾结舞弊、虚构经济业务虚开票据套取现金,就更难发现了。
(2)记账凭证不规范,审核标准不统一,账务处理随意性大。
记账凭证的摘要编制不科学,表述不准确,凭证摘要的填写不准确,有的模棱两可,无法完整反映该笔经济业务的内容;遇到附件数量大的业务,审核人员就借口工作繁忙,不认真清点附件的数量,往往凭报销人员填写的附件数量直接记账,经常漏盖经办人、出纳、复核等人的签章;高校虽制订了具体的审核报销制度,但会计人员由于各自业务水平的差异,其对政策、规定的把握存在不同认识,常常出现不同的会计人员审核同一笔经济业务,结果却会明显不一致。有的会计审核严格仔细,而有的会计审核宽松潦草,有些经济业务即使存在明显违规、超标等内容,或缺少详细合同、资料,照样能够顺利支付报销;有的高校由于业务量太大,人手不足,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装订凭证,凭证的封面和侧面内容填写不齐全,缺少装订、保管人的签章,甚至在装订过程中出现凭证丢失现象。
(3)会计账簿登记不规范、对账盘点工作草率。
实际业务工作中,一些高校未按规定做到每日对现金日记账的盘点对账,甚至不作定期盘点;没有及时做往来款的对账及账务清理的工作;银行日记账各账户对账不及时,甚至让签发支票人自行处理银行账户对账业务;与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沟通,资产账目不能定期盘点,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普遍存在,没有及时处理财产清查中出现的问题。
3、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能力不足
目前政府财政、业务主管部门往往侧重于对高校的预决算管理及绩效考核,忽视了最为基础的会计规范化工作;而大部分高校由于面临资金紧张或高额债务,主管财务领导忙于筹集资金、运作银行贷款,更没有精力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高校会计人员则沉湎于日常审核报销业务,在财务管理上难以提升管理水平,校内预算的执行流于形式,预算指标经常变换,领导干预的随意性较大,导致预算监督失控;许多高校对内部审计不重视,内审机构编制紧张,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强,校内外环境干扰因素大,审计工作难度高,难以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更难以独立行使对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高校的财务管理由于缺少了这些强有力的内外部监督的制约,其存在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问题就更不容易暴露出来,也就更加失去了自身加以纠正、规范的机会。
二、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有关措施
1、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学习,提升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高度
作为政府财政、业务主管部门,应认真按照《会计法》规定的要求,加强指导高校的财务会计工作,根据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督促高校在执行财政、会计制度的同时,高度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并构建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常规检查机制,及时查处纠正检查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促使高校认真纠正提高;要制订奖惩措施,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由主管部门牵头,定期组织各高校业务骨干人员相互检查、相互评价各校的会计基础工作,并将规范化的评价考核结果列为增减预算拨款和财务机构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条件。高校管理层要认真学习《会计法》,高度重视会计基础工作,从防范腐败、规避财务风险的高度理解、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性,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到依法治校、内涵建设的高度不断深化;要严格财务机构负责人的职务任用资格,在强调政治素质、领导能力的同时,重视依法任用符合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年限的人员担任财务机构负责人;要促使财务部门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真实、及时、完整的会计信息,满足管理层决策的需要。财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要结合实际工作,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学习,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作为常规性的工作,提高认识水平,《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会计人员提供了行动指南,也是对其进行事后监督评价的标准。增强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通过审计部门经常性地对会计工作进行审计监督,从而形成对腐败舞弊的威慑力量,促使校内各部门重视会计基础工作;高校还可以定期聘请审计力量强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会计的重要环节进行审计或进行内部控制测试,依靠社会审计找出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不健全的漏洞所在,并予以纠正,从而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
2、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会计复合型人才
各高校要采取宣传教育与检查、奖惩相结合的方式,促使会计人员注重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提升职业技能,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客观公正、文明服务;会计人员要积极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与时俱进,及时汲取新知识、新技能,特别要加强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学习,引进国内外高校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开拓会计人员的工作思路,要在遵守财经法规的前提下勇于创新;会计人员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加强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学习,把会计工作与信息网络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优化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既精通财务管理又熟悉信息网络技术的高素质会计复合型人才,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现代化的新要求;财务部门要改变只录用会计专业人员的片面观念,要把今后的人员引进重点转向会计专业与信息网络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要明确奖惩制度,提高会计人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积极性,将薪酬待遇、职称职务晋升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相结合,关心会计人员的身心健康,消除职业惰性,有效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3、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如果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薄弱,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就无从谈起。因此,高校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财经法规的规定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如预算管理制度、收入和票据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制度、财务决算分析制度、会计工作岗位轮换制度、现金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办法,使会计基础工作有章可循、依制而行;要简化报销审批流程,在不违反相关规定和内部控制的前提下,精简审批手续,简化报销审核程序,减轻报销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各有关部门要紧密合作,积极主动,按照规定认真检查各项管理制度、办法的执行情况,一旦查出漏洞,必须立即处理纠正,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消除隐患,确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全面实施。
4、严格凭证的审核和管理,规范会计账务处理
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是会计核算的第一步基础工作,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和经济决策的方向和成效。财务部门要严格审核,杜绝使用假票据,禁止不合理票据报销、与经济业务无关的费用报销、使用记账联票据或票据复印件报销等违规报销行为;原始凭证必须具备金额正确、要素齐全、审批手续完备等条件才能作为报销入账的凭据。要加强复核,统一报销审核标准,规范人员经费的发放。记账凭证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为依据填制,这是编制反映经济业务内容的会计分录、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记账凭证必须确保名称和填制单位正确完整、填制日期准确、编号有序、凭证内容摘要简明扼要、会计分录编制正确、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清点准确标记、会计主管人员及复核、审核、填制人员的签章齐全,并装订成册。账簿登记要符合内容完整、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字迹清楚等基本规则,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并要及时对账,会计电算化单位则要注意定期打印账本装订成册;要定期盘点,将存货、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应收应付账款等与会计账簿进行仔细核对,做到账实相符。要做好每月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核对工作,及时处理未达账项。要引进先进的网络电算化管理技术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财务软件的配置必须经过财政部门认定,确保会计网络信息化的安全实施。
三、总结
关键词:财务理论;研究;财务治理权
一、财务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从已接触到的中外财务文献看,西方财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财务领域,尤其是股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汤谷良,1997)。比较而言,国内财务理论研究内容要丰富得多,诸如财务的基本概念、公司内部的财务运作机制和财务控制等,改革开放以来,这些一直是国内财务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不过,财务理论的体系结构以及未来财务理论研究得发展方向,至今仍不甚明朗。诸如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结构及其对财务运作的具体影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权的有效配置、财务治理模式及其选择、股权结构和文化等环境因素对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等问题,还很少研究。甚至于财务理论的重心究竟在哪里,笔者以为也需要重新把握。尽管财务学研究十分关注方法论问题,如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控制的方法、财务评价的方法等,但从现实看,影响公司财务资源培育与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似乎并不是财务方法而是财务机制和财务战略,尤其是财务治理权在公司内部的配置与运作。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还需要对财务学的理论结构作进一步的探讨。完整的公司财务学理论体系应当由财务环境理论、财务基础理论、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运作理论四个层次组成,其中财务运作理论又分为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和财务管理方法理论两大部分。
(一)财务环境理论
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财务学家否认过环境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在中外财务文献中,财务环境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问题是,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构成及其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具体影响等问题,在研究上还不能说已经到位。时至今日,人们还是把环境视为财务理论界域以外的东西,还没有把环境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这样做,将不能体现财务环境应有的理论地位,实践中也带来一些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看,财务环境对财务目标及根据逻辑导出的财务战略、财务策略、财务机制和方法都有着全面的和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把财务环境理论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甚至应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来理解。
其次,尽管人们已经对财务环境的构成内容进行过多种归纳,但“重硬环境轻软环境、重经济环境轻文化环境、重股份制企业环境轻非股份制企业环境、重一般环境轻特殊环境、重一般描述轻具体分析”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于财务环境要素,笔者认为,应当用多维度的立体论方法归纳,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科学、技术、人口、历史和地理十个维度,并按对财务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方式和发生频率等多种方法进行归类分析。
最后,对财务环境的研究还应克服和消除目前存在的“环境与财务板块结合”的状态,从纵横结合的“时空差异”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各个维度的环境因素对财务理论、财务战略、财务机制和财务方法的具体影响。国际间的财务行为总是存在差别的,而差别的形成基础是环境差异。财务学的研究,必须能够有效地把握国际财务差异及其形成机理,并侧重从中国特殊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适合这个特殊环境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只有按照这个思路和方法,才能构建对中国企业具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的财务理论体系。
(二)财务基础理论
这是财务本体理论最基础的部分,讨论财务的具有“实质性”的问题。近年来这部分的研究较为活跃,已经出现了不少创新的成果。但是,财务基础理论究竟由哪些内容或要素构成,学术界的观点仍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如果把财务理解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则财务理论的基础部分就应当从特定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这种行为的主体与范围、本质与职能、动机与目的、前提与条件、原则与规则、方式与方法、过程与结果等行为要素。也就是说,财务基础理论的构成内容应当包括财务主体(包括法人主体与自然人主体)、财务活动范围、财务基础性和基本假设、财务本质与职能、财务基本目标、财务一般过程或环节、财务基本原则、财务一般规则(包括制度性规则、技术性规则和道德性规则)、财务基本方法、财务效果评价十个部分。即使是“一般”或“基本”概念,也必须密切结合特定的财务环境,全盘照搬西方财务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三)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
这两个都是全新的财务学研究领域,尤其是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关于财务战略,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是陆正飞教授的《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和刘志远教授的《企业财务战略》,他们在这一全新的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极富创新与成效的探索。至于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目前还难以发现专门的、较为具体的研究文献。对于公司财务治理权,笔者认为,它是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核心,人们常说的法人财产权,其主要内容就是法人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控权,《公司法》的规定就是较好的体现。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财务治理权配置又是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从目前情况看,配置的合理与否还是影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如此重要的问题,至今却未能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不能不说是财务学研究的一大缺憾。围绕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如财务治理权的内容与结构、财务治理机构的设置与运作、财务治理权的配置范围与层次、配置模式与结构、运作机制与方式、企业集团财务治理权配置的特殊性、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的国际比较、文化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政治制度对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股权结构等经济因素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选择等,这些问题甚至可以作为财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期望这个最具现实意义、也最能体现国别特色的研究,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财务基础理论的若干基本要素
(一)财务本质
财务本质理论的讨论由来已久,主要有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分配关系论、价值运动论、资金活动论、现金流转论、本金投入和收益论、财权论、资本要素配置论等几种观点,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也推进了财务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不过,这些观点是难以将财务学与会计学和政治经济学相区别的。如货币关系或分配关系,原本就属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的范畴。而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会计学上则一直把它作为会计的对象来看待。在把握现代财务的本质与职能(本质的具体化)问题时,传统的静态分析法和就财务论财务的狭隘主义观点必须调整,而郭道扬教授(1998)在分析会计本质与职能时所采用的动态分析法和环境联系法值得借鉴。实际上,财务的本质与会计的本质一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解释为“分配关系”尚可理解,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将财务的本质与职能仅仅理解为某种关系或某种资金或现金的活动,就显得有点过于狭隘了。现代财务作为公司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最本质的职能就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处理分配关系、或组织现金流转、或安排资金或资本、或财权合理配置等,不过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系统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财务资源,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中,应当既包括“硬财务资源”如资金和自然资源等,也包括“软财务资源”如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和组织管理资源等。所谓财务,其实质就是通过合理的财务制度安排、财务战略的设计和财务策略的运作,有效培育和配置财务硬资源和财务软资源,以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和协调化,维持理财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财务假设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一些,诸如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几乎一致被作为财务基本假设来看待。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领域,假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假设体系。然而问题是,财务学假设的客观基础是什么?有无必要将财务学假设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待并进行层次划分P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假设是否就是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笔者认为,第一,任何假设的客观基础都是环境不确定性。比如会计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就是源于会计主体的生存寿命的不确定性。第二,不确定的财务环境因素是一个体系,有些财务环境因素如财务资源是否稀缺、理财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等,对财务行为和财务学体系的构建具有全局性和重大性影响:而有些财务环境如产品寿命周期、物价变动、税率调整等,只对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的影响。据此,可以把财务学的假设体系分为基础性假设、基本假设和技术性假定三个层次。第三,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全局性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础性理论,主要包括财务资源稀缺性假设、理性理财人假设、理财者为经济人假设、理财信息完备性和对称性假设、财务利益最大化假设等。第四,财务学的基本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重大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转、风险与报酬对等假设等。第四,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对具体的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操作方法论部分。如在投资决策中,不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不变假设,或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有规则变动假设等。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每一种财务方法都有一个或几个假定前提。
(三)财务目标
这是财务学领域中研究较为热烈的一个问题,王化成教授(1998)曾归纳有14种观点,目前较为流行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关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笔者认为,将其作为现代财务的目标是不合适的(李心合,2000)。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假设具有不合理性。英国学者帕克(RPike)等人对英国公司的目标定位情况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管理人员对企业盈利能力比对创造财富更有兴趣,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仅排在第4位,而且只有不到18%的被调查者认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许多美国企业的调查研究也支持这一发现(刘志远,1999)。
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假说,理论上还不能说是比较成熟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企业价值的含义模糊,与利润和股东财富的关系尚未理清。西方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认为企业的价值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出资人的股东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利润及产生利润的载体
(一)收入核算方面的核算基础不变
新会计制度下明确高职院校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是在部分的项目核算上按照制度仍然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从高职院校的大部分的经济业务来看主要的还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很少一部分的收入的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二)负债核算方面发生了变化
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取消了高职院校中原来的“应付及暂存款”,将“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等一些与企业会计制度的科目引入了进来,这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职院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核算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新会计制度下,科研经费的核算也面临着调整,在核算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缺少对间接费用的归集核算要求。在新的会计制度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科研事业支出”科目统一核算高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这样就可以使高职院校中的独立的科研机构人员的薪酬在“科研事业支出”中一起得到反应。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进行科研活动的时候还要发生一些间接的费用,例如水电费、薪金、非科研人员的劳务费等,在新的会计制度中并没有相应的科目对其进行归集,只是将这些间接费用计入了“教育事业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等科目,导致了“科研事业支出”反映科研成本不够完整。其次,科研经费管理不够科学。我国还没有建立与科研项目有关的立项、审批、过程管理以及结题等方面的制度,即使是有的高校制定了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了审批权限、经费开支范围等,但是由于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复杂化,导致了高校对经费难以控制。同时,各个高校有着各异的经费管理方法,在对于经费管理上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制度进行规范。
(二)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新会计制度在高职院校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高职院校的会计核算人员要通过一段时间来接受新的会计制度,实现与旧的会计制度相对接,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在日常的经营上比较注重的是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于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并没有过高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会计核算工作的水平,会计核算人员学习新会计制度的积极性也就不是很高,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的掌握新的会计制度。
三、完善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核算的建议
1、设置明细的科目对间接费用进行归集
对于上述新会计制度下对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缺少间接费用的核算的问题,我们不能新增会计科目对其进行核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明细科目对间接费用进行核算,例如对与科研经费有关的水电费、薪金、非科研人员的劳务费等,可以细化支出的用途,把科研支出与教育支出相分离,建立科研成本核算体系。
2、设立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上要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要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明确高校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建立科研经费预算审核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经费内部检查制度,通过严格的内部审计,检查高校经费的审批、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建立科研经费奖罚制度,对科研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个人要予以惩罚。
(二)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素质
在新会计制度下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在会计制度、会计方法上与原来的财务工作有所区别,更重要的是在观念、思想上的转变,观念要从旧的会计制度向新的会计制度转变,树立一种全局观念,提高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实现旧制度与新制度的对接。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素质,摆脱旧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灵活运用新的会计核算处理方式。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提高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录入门槛,选择一些高素质的会计核算人员,使高职院校内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会计核算队伍,使他们能胜任新会计制度下的工作。
四、结束语
高校新旧会计制度相比,主要在记账基础、科目设置和资产核算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以往的高校会计记账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会计核算中只涉及收支管理,涉及不到收支分配以及成本核算等问题。而新会计制度中的收付实现制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其次,旧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中科目使用的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这一分类与现在适用的科目存在不一致现象,进而会产生一种核算上的脱节现象。新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科目要求按照功能和经济支出进行明细核算,更能准确的核算会计业务。再次,在对资产的处理方面,旧的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样会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偏离其实际价值。而新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在其预计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这样能够在报表中真实反应资产的价值,不会出现虚增资产的情况,从而完善了高校的会计核算工作体系。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核算环节存在问题
高校中的资产一般都属于国有资产,能否对高校资产进行有效地管理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问题。在资产核算方面,一是我国高校的大部分资产来源于财政投入,并没有对资产进行详细的细分和定义,将其统一划分为固定资产,并制定和固定资产核算相关的核算体系,然而却忽视了无形资产的核算,没有建立健全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不能准确的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可能导致高校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浪费现象。二是对很多高校来说,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不完善,尚未实现一体化的业务、财务管理体系,可能导致资产的不及时入账等情况,进而导致报表上反应的资产项目价值不准确。三是新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要求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这就增加了资产管理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的难度,要求其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核对、盘点等。但是,高校资产核算的会计人员可能还对新的核算制度不熟悉,就会存在计提折旧不正确,或者没有按时计提折旧等情况的出现。
(二)高校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对于高校会计核算人员,其一项重要的职责是对全体师生提供报销业务服务,然而大部分高校执行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核算服务,有的时候会出现报销人员过多而导致的环境噪杂,核算人员工作压力大等现象,同时,对于核算人员,常年都在干同样的报账工作,枯燥乏味,势必会产生厌恶感,加上工资、福利待遇又不高,就会使人员流失严重。新增加的核算人员又不熟悉业务,就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高校的会计网络在不断的快速发展,对核算人员的创新和能力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高校会计核算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税务等和财务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要熟悉信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人员的整天素质水平还不高,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更不用说能和国际经济接轨的人才,更是少的又少。所以说高校会计核算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只是每天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而没有想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三)会计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健全的监督体系
目前,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会计基础比较薄弱,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不强,把重点放在业务核算上面,而对会计监督不够。首先,高校会计核算中不重视基础工作管理。比如:在原始凭证的审核过程中,由于前来报销的教职工相比会计核算人员而言,拥有更多的信息,所以就会导致会计人员难以辨别凭证的真伪。不合格的凭证屡见不鲜,报销人员提供不正确的信息导致原始凭证上的业务内容和实际发生的情况不相符,虚造原始凭证内容、虚造原始凭证中经济业务的发生场所和时间等的现象时常发生,这就势必会影响高校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导致高校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的不准确。其次,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网上交易已非常普遍,更多的高校业务会通过电子数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为高校完善内部控制带来了新挑战,同时也对内部控制的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与学校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薄弱的相关经济腐败案件频繁发生,说明虽然很多学校都有自己专门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其内部控制制度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高校内部不相容职位相互不分离现象严重。比如:某职业技术学校中就存在着严重的职责不分离情况,由同一会计人员既负责会计原始数据的录入,又负责对该数据进行审核,这种职责不明确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使得内部的审核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四)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脱节,财务预算不精确
随着国家不断的加快财政体制的改革,高校使用国家财政资金,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相应的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都在执行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但是,问题在于会计核算部门的相关人员不直接参加高校相关预算的编制和审批等,并不清楚各单位的具体业务以及高校资金的来源渠道,在报账时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高校项目经费的预算和财务系统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资源共享,因此,会计核算人员不能正确的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由此,会造成会计核算中的不正确账务处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预算不够精细等现象。
三、完善我国高校会计核算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做好新旧制度衔接工作
自2014年1月1日高校新会计制度执行开始,需要对高校的固定资产按月进行计提折旧,设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但是对于高校来说,肯定不可能执行像企业一样的折旧方法,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作为一种成本,进入高校的成本核算系统。其次,为了加强资产的管理,高校的财务部门需要经常和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制定一体化的资产管理体系,对资产的购进、使用、保管等环节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另外,还可以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监督会计核算处和资产管理处的实时对账,进而保障资产的真实核算和有效管理。再次,高校应该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和清查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地动态监控。
(二)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是保障高校财务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高素质的会计核算人员不仅指的是要有扎实的会计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素质,能够对计算机能信息技术进行熟练的操作,除此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应变能力。为了解决高校会计核算人员中的人才流失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业务娴熟、工作认真负责的会计人员,高校在进行相应的校内转岗或者晋升时可优先考虑。同时高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会计人员的竞争意识。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状。高校需要根据每个月的考核情况,定期公布一下每个人的考核情况,对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并加大提拔的力度,通过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在新会计制度下,要想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必须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因为会计核算人员在整个高校的财务运行中起到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执行新的会计核算制度时,首先要考虑到会计核算人员对新会计制度内容的熟悉程度,同时要考虑会计人员是否具备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业务操作的能力。为了提高其胜任能力,高校可以举行相应的新会计制度的业务培训活动,让全体会计人员领会新会计制度的意旨。比如:当有新的会计政策出现的时候,高校可邀请专家在学校开展讲座,对新的会计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强制要求全体会计人员参与。其次,为了保证高校会计人员认真执行新会计制度准则,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来监督会计人员的工作。再次,要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让会计人员意识到不正确的核算方法可能给高校带来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鼓励会计人员多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活动,鼓励他们认真钻研业务,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严把原始凭证的审核关,加强会计监督工作
为了健全会计核算中的基础工作,首先就要从原始凭证入手,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要将这项简单的工作做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做好这件事情,会计核算人员首先责任心要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技能,还必须熟悉国家对于相关票据的具体规定,了解相关的财会法规,对高校的运行机制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票据审核人员严格把关,做好凭证的审核工作,确保高校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进而提高会计核算的真实性的准确性。对高校的会计核算的监督方面,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并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不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核算工作。同时,高校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定期对会计资料进行审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改,进而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所以,高校会计核算中的监督职能是保障高校健康有序运行的不可或缺部分。
(四)及时做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衔接工作
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衔接方面,高校应该将项目经费管理与财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做到资源共享。在会计核算中心明确高校预算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预算对各部门的支出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尽可能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率。不断的改进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高校会计核算人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教师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结余情况,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报销错误。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