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8 11:55:36
序论:在您撰写人文素质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部分基本相似,都强调动画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强调创新创意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强调。目前我国动画专业培养出来的动画人才与动画职业的岗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与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目标不完善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理论思辨和重新定位,研究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诚信品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2000年以来,全国许多高校相继开办了动画专业,目前动画专业还属于一个新兴专业,教育形式比较多元和无序。因此,各高校在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及课程体系方面难以统一,尚未形成被广泛认可的动画教育和课程体系[2]109。
从目前各高校动画专业普遍采用的课程体系来看,本科和高职课程建设趋同化严重,除第一学年开设公共课和美术基础课外,第二至第三学年都是开展动画相关软件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课程建设只是简单地把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设为一般公共课和选修课,有些高校甚至直接取消了学生的人文学科教育。现行的高校动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偏向应用性与工具性,忽视历史、文学、哲学、心理学等人文性与普适性的教育。这样,培养的学生在进行内容需要较高文化内涵、主题需要丰富文化创意的创作时,常常力不从心。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得过于功利化,对于学习效果相对隐性的人文综合素质提升却重视不够。以黄淮学院动画学院的动画专业为例,在学生入学之初,学院就安排了16学时的专业学前教育和4场动画基础讲座,并让学生到基础、前期、中期和后期工作室参观,以使他们更为直观地了解整个动画的制作流程和需要准备的学习工具。但有些学生对这些没有什么兴趣,总觉得多学会软件中的几个命令更为实惠。这表明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习较淡漠,忽视对自我人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人文知识匮乏,道德观念模糊,审美情趣低俗,哲学思维缺失,人文精神淡薄。
人文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个体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加强动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转变其学习观念,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画艺术创作非常有意义。因此,加强专业课以外的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完善自身修养,对高校动画专业学生向复合型动画人才方向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动画产业要求所需的人才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全面和个人品质良好,其中知识结构、个人品质以及专业能力中的团队协作精神、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与人文素养分不开。有些动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创造力匮乏,创作动画作品时缺乏前期的调研和素材的整理,借鉴别人的东西过多,自学能力较差,对工作和未来也没有明确的定位等问题,就是因为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有所欠缺。因此,提升高校动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其专业技能的发挥,而且有利于其职场能力发展。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参与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动漫产业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企业对动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动画专业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有利于其辨明动画职业发展方向,对职业道路有效规划。
高校必须坚持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3]52。潘鲁生曾针对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指出:“我们不能仅强调技术手段而忽视了艺术表现,更不能忽视了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艺术的根本宗旨就在于设计思维的创新,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求新观念的强化,它需要文化为基础、艺术为表现、技术为根本,这也正是‘艺’、‘匠’之分。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敏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也同样重要,是衡量一个设计师的标准的更重要一部分。”[4]由此可见,在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目标中不应该只功利化地盯着技术层面的内容,还应该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学生在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应该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学会人文思维,掌握人文思想和培育人文精神,能够在影视动画、游戏美术、数字广告和网络传媒等行业中从事创意设计、制作和研究。
在中国,人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代表的是儒家价值观中的一类,特点是对生命重视,核心所指是道德。人文将文明与野蛮两个时期划分开来,也代表着人性。它对人的价值有了一定的肯定,将的尊严地位进行强调,有着先进的思想与较为完善的理论。本质上人文讲究的是以人为本,人生存的意义以及人在精神上的追求,也是研究人性的一个方向,所得出的结果是如何做人。人文素质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一定的研究,对气质,修养,人格等方面也有涉及。
2如今护理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
2.1国外的情况
根据调查,护理学的课程在国外大部分都由护理学,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这三类构成。护理学的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有25%到30%的比重,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占很大的比重,比较明显的麻省理工大学便有108门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外国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程度。
2.2我国的情况
2.2.1医科学校不重视对人文素质的教育因为传统的医学模式对我国护理教育影响较深,所以我国的护理教育偏向于技术层面与科学的教育,而对于病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关爱,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现在我国本科类护理教育的课程与临床医学的课程较为相近,甚至出现了一起学习基础课的现象。而高等护理学校的学生大多是高中的理科生,对社会科学,人文素质的认知有着很大的不足。而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将很大一部分社会学科设为考查类课程,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的抑制。
2.2.2护理类人文课程的师资不足现在很多护理院校有着护理类人文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这个严重的问题,有很多担任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从护理类课程转型而来的,对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了解不足。虽然现在有一些高等院校已经设立了人文类课程的研究教室,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专业教授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经历,对于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结合不成熟,也不能更深入地教育学生,因此无法满足现在护理学人文教育的需求。
2.2.3护理院校之间缺乏沟通我国的护理学院之间很少开展学术讨论会,教学内容单一,偏向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发表的护理学术论文相对西方国家来说也比较少,或者发表的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护理人员在实习工作时,老师通常不够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也缺乏交流和探讨。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人文教育与护理进行融合变得重要起来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不同的价值观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教育,帮助护理人员转变和改进思想,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拥有适应社会的与时俱进的护理思想,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1提倡人文护理教育
人文教育的表现是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的道德素质的教育,本质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而最终目标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上的塑造,对护理人员进行再教育已经不是要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进行教导,而转换为对护理人员进行情感上的陶冶,要教导护理人员一定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节操,要培养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3.2对护理工作人员开展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主要是要培养护理人员具备比较好的心里素质,培养护理人员与人交流的能力,培养护理人员遇见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和护理人员抗挫折的能力,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所以很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所以,要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通,要帮助临床护理人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要营造出优良的心理。
4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4.1宣传教育
每一所护理院校都应该重视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教育的环节,要培养专业水平过硬,同时心理素质过硬以及人文素质过硬的全面型护理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及科学的进步。
4.2对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许多护理工作研究者提出要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把《外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课程作为拓展模块,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一些课程作为提高模块,体现出“重视基础,强化人文教育”的新理念。
4.3提高护理学院中教师的素质
医学的医学性和人文性都很强,诊治形形的疾病,需要有理科的实证精神,面对社会地位、心理状态、经济状况等方面千差万别的患者,又需要有文科的沟通能力和艺术修养。因此,医学研究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状况并不乐观,因缺乏沟通能力和表达不当而引发的医患纠纷屡见不鲜,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①思想认识偏差。人文素质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并不直接产生价值,医学研究生尚处于较低的社会阶层,受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影响,更重视物质追求,讲实惠、求回报,重临床、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容易忽视人文素质修养。②生物医学模式制约。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处于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之下,这种医学模式本身对人文素质重视程度不高,其影响非常深远,大到教育体制、院校课程设置,小到个人兴趣爱好和时间精力的投入,难免受其影响,虽然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在理论上已被广泛接受,但真正完全建成这样的体系尚需时日。③学生知识结构局限。我国高中阶段就分文理科,医学院校从理科生中招生,学生重理轻文,人文素质基础薄弱。医学院校办学模式多为单科型医学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医学学科为主,注重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能力的教育培训,人文社科课程少,重视程度低,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与职业操守养成。
2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建议
2.1调整培养理念
现代研究生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和寻求真理,并不是简单传授已有知识,而是以探索知识、发展知识、生产知识等为基本内容。因此基于该培养理念,当代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知识,具备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此才能满足我国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直接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复合应用型医疗人才的培养,才能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积极与世界水平接轨,紧跟并超过发达国家研究水平的国际化研究人才。
2.2改革教学模式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工作,是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针对我国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要调整以下几个方面:
2.2.1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医学研究前沿研究生要接受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所以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应经常更新,研究生教材应定期更换,遵循“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优先选用优秀教材、精品教材,优先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的3个优先原则,严把教材选用关。同时,考虑到教材有相对滞后性的特点,在课堂上还可以参照最新文献,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检索了解最新科研动态,激励学生捕捉学科发展前沿信息。
2.2.2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教学须区别于本科生,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研究生个性发展,多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师生共同参与完成课程内容,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改进学习方法,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2.2.3创新考核方式,体现能力培养为导向研究生的课程考核方式应能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教学理念。因此,对于课程的考核也应该采用多元考核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如于专业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可采用笔试、实验考试等相结合方法,通过笔试考察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验考试考察实验操作步骤、观察和分析能力。研究性专题可以通过综述、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学生可以据自己专业或研究方向,选择相关内容作一个小的综述,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研究设计。通过差异化多层次的评判标准,兼顾学生能力个性方面的差异,创造一种自由开阔的学术氛围,拓展学生的视野,创造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3注重提高人文素质
为提高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可从以下几种途径着手:
2.3.1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坚持医学知识技能与人文知识修养并重,强调医学与人文结合,科学与艺术并举,注重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和学术道德,发扬和传承优秀医学文化。开设与医学工作和学习密切相关的社会人文学科,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规等,开设临床科研面临的人性与伦理相关的专题,如克隆技术、基因治疗、转基因食品等。
2.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欲提高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必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人文学科较薄弱的医科院校,可送本校教师去进修人文专业,提高本校教师人文素养,也可请相关人文专业院校教授来本校开设人文课程,以提高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教学水平。另外,由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非常重要,在导师遴选过程中,也必须加强其对人文素质的考核,对于有学术不端或个人道德修养的导师应严格把关。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十分明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差强人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存下以下问题:
1.人文素质课程课时有限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表现,是其教学改革的核心,只能不断的加强不能削弱,由于总课时的制约,人文素质课程课时受到很大局限。而且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知识不断进入大学课堂,需要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这势必压缩人文课程的课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类课程课时仅仅占到总课时四分之一不到。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简单、方式单一
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列入必修之外,其它人文类课程大多归为选修课之类,选修课往往是大班授课,动辄几百人一起上课。对于学生而言,无论从重视程度、授课效果、学习兴趣等来看,选修课的效果都差强人意。而且人文选修课成绩一般不列入奖学金的考核范围,学生在选修课中迟到、早退、玩手机、旷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尽管有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开设人文讲坛、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经常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但这些活动数量少、组织不力,效果差强人意。
3.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高
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在道德情操上,尽管很多学生都具有新时期大学生所具有的美德和责任感,但大多停留在认识上,实践效果不好,大学生说脏话、打架、男女朋友行为不雅、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攀比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在价值取向上,由于长期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应用型本科学生奉行实用主义,金钱主义至上,盲目追求奢侈的生活,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变得空虚,缺乏对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理想的追求。三是综合能力欠缺。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滞后,应用型本科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行其道,应用型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比较熟稔,但在适应环境、人际沟通交流、抗压能力建设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课程多、教学任务重,简单的通过硬性规定来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理工类院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来优化人文素质课程建设。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在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专业课占总课程的比重在60%以上,也是应用型本科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课程,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授课中有机的融入人文教育,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发掘,给学生介绍该专业学科发展和对人类的贡献等,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真的治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其次,优化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高校的必备课程,是其它课程的领头军,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仅有两课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用两课来替代人文教育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开设配套的人文必修课和人文选修课设置,诸如大学语文、艺术鉴赏、哲学、法律等多门类的人文课程,给予学生丰富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同时加大对人文选修课的管理,通过教师专业化、管理正规化和考核正常化等来帮助学生认真对待人文素质课程,能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学习与探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氛围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举措,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每所大学都经历过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坎坷,每所大学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想与特色,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结合各自的校徽、校歌、校训等进行精神文化建设,而不是将其停留在口号上,通过佩戴校徽,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充分发挥这些代表校园精神与内涵的符号的作用。同时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前景等,将校史教育放到正常的教学当中,通过校史陈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模拟发展历程、理论讲述等形式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学校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校史的重要作用。其次,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学习是高校的主要活动,学术文化建设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校园的人文气息,尤其在专业研究氛围紧张的应用型大学,进行学术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可以通过网络、社团、广播站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形成积极学习的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专心科研的品质;设立学术文化节、学术交流角、成果奖励机制等提升学术氛围;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使枯燥的学术科研过程充满人文关怀。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如果教师自身人文意识不强、人文素养不高,很难培养出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人文精神。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物质主义的熏染下要恪守教师的本分和天职,坚守学术伦理和道德,维护师道尊严,用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教学态度来感染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学术修养,还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哲学、艺术水平,这样才能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举一反三、信手拈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应用型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各级培训和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优化教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更应该以人文化的形式进行,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等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讨论中使学生双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使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
三、结语
一般来说,人的文化因素与其所受的教育程度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文化因素也就越高。高职教师的文化因素不仅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还应当具备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即应当具有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所谓基础性知识是指包括一般性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理论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技能形成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不仅仅从书本或其它渠道上获得的,更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的反思而获得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际工作情境中形成的各种经验的整合。创造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记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知识,是教师如何运用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地去处理和解决好教学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的知识。高职教师应当具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应该具有创造性的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的最高层次,是高职教师文化产生的不竭之源。
2.良好的专业技能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这对我们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能教理论,更要掌握技术;不仅是“教育家”,更应该是“技术专家”;不仅需要一般化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职生的欢迎。所以,我们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外,还要学会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和实践技能,不仅要有专业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更应该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形成“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的三型统一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职生。这是现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显明的趋势。
3.健康的心理因素
教师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使人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还会有助于克服职业倦怠和个人疾病的康复。高职教师面对繁重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困难时若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激动、不稳定的情绪,或者产生焦虑不安、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长期以往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高职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因素是现代高职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
4.诚信的道德因素
一个人的道德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也是一个人文化和精神的内在品质。一个人的道德表现在能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能按照社会规范标准来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良好道德与习惯给他人带来快乐或幸福。教师的道德是教师职业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品格的展现,更是教师自身影响力的巨大能源。诚信是教师道德的基石,也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和诚信。诚实可信的人才会受到人的尊重。尤其作为一个高等教育者,高职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才会真正作一个为人师表者,才会得到学生们的热爱,才能胜任教师的职业。
5.健全的审美因素
审美因素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随着自身的知识、思想、心理、道德的教育与积累、升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它包括了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审美爱好、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人格等。它是教师心理情感的需要,更是自我修养空间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职教师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对事业的热爱与专业发展的价值提升的体现,更是高职教师自我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
6.崇高的精神因素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千秋大业。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培养学生,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归结点,是促使学生具有健全的文化人格,最终成为品行端庄的文化人、文明人。当代中学生生活在国际风云变幻、社会改革开放的大变动时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观念的变革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因素的多元化趋势的增强,都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的表层上,而应在相当程度上促进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获得个体人文素质的提高。
不过,提倡注重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特征,并不能因此而忽略语言文学自身的工具性,更不能刻意地对作品背景和作家思想等作条分缕析的枯燥说教,那样将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不符合语言习得的科学规律的。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渐悟——内化——外化。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法国人米亚拉雷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是法国人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爱国主义主题为米亚拉雷的话作了最好的注释。事实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联,子子孙孙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华民族,向重语文,尤重其于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国家民族观念,努力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的萌生和观念的内化,则可以说是自己的基本义务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