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2-07-09 10:44:06

序论:在您撰写狮子和鹿教学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第1篇

狮子和鹿》是一个寓言故事,浅显易懂。课前,我们在5个不同类型地区的班级做了阅读前测,经过15分钟自由阅读,60%~90%的学生基本能读通课文、读懂内容、理解内涵。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尝试以连接语为依托,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从而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自然段意思的方法以及将段意串联起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两次拓读,感受寓意的多样性,学习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出示《揠苗助长》《坐井观天》等寓言故事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猜故事,说寓意。

【设计意图:以看图猜寓言故事并说说寓意的方式来进行课前谈话,不是为了谈话而谈话,而是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展开。这样做,一是复习旧知,加深对寓言故事的了解;二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了解有些寓言直接告诉我们道理,有些寓言的寓意需要我们去体会。】

二、导入,明确任务

1.揭题,板书课题,读题。

2.读“连接语”,明确学习任务。

①认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②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③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陶罐和铁罐》与此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课前提示语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过渡到略读,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利用“提示语”展开教学,有利于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出示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逐段检查课文朗读情况,随机正音,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第三、四、五、六自然段的意思。

(用投影出示学生找到的一些关键词句:欣赏;抱怨;“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4.借助这些关键词句,串联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借助关键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四、再读,交流体会

1.默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用一句简短的话写在课文的最后面。

课件出示:可见, 。

2.交流,提炼,请写得好的学生板书自己的体会。

3.小结:课文没有直接揭示寓意,通过阅读,我们基本理解了寓意。

【设计意图:紧扣课前连接语,引导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初步体会寓意。】

五、拓读,对比提升

(一)拓读一

1.屏幕出示《鹿的角和脚》。限时默读故事,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用3分钟默读文章。

3.交流阅读发现。

①同一个故事,用了两个不同的题目。

②这里直接写出了寓意,课文没有写出寓意。

4.与刚才概括的寓意对比,体会寓意表述的完整。

5.读寓意,背诵积累。

(二)拓读二

1.屏幕出示《牡鹿》(牡鹿指雄鹿、公鹿)。

2.古文不太好读,教师范读。

3.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读通古文。

4.检查是否初步理解寓意,师读课文中的句子,生找到相对应的古文来读。

①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蹦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老虎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②就在老虎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

③它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虎口逃生!”

5.借助注释,进一步理解寓意。

(故:所以;惟:只有;斯:才。)

6.对比寓意,体会寓意表述的简洁。

7.读寓意,背诵积累。

【设计意图:站在一个阅读者的角度来思考,略读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是提高阅读能力。在诸项阅读能力中,提取信息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能力,也是其他阅读能力的基础。因而,略读课文教学要淡化语言学习,强化训练学生根据需要筛选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阅读课后我们开展群文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存疑,激发思考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狮子和鹿》《鹿的角和脚》《牡鹿》这三个题目,哪一个最适合这则寓言?为什么?

附:

鹿的角和脚

鹿在池边喝水,看见自己的影子倒映在水里,两只角像树枝一样,非常好看;四只脚又瘦又细,非常难看。它就叹一口气,说:“我的角那样好看,可我的脚又这样难看,怎么配得上呢!”

鹿正在那里埋怨自己的脚为什么这样小,不料“呼呼”的一阵吼声,一只老虎跳过来要捉它。它大吃一惊,慌忙逃走,跑得非常快,老虎落在后面,追不上它。一会儿,它就钻进树林里,可是两只角被树枝挂住了。幸喜老虎还没有追到,它急忙侧着头,把角,逃到隐蔽的地方去。

鹿又叹一口气,说:“我以为角好看,哪知道我的角几乎害死我;我以为脚难看,哪知道我的脚倒使我逃出了虎口。”可见,世界上各种东西,不在乎好看,只在乎实用。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是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还是数字电路系统设计的先导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案例驱动教学法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个人体验提出解决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

1 实验平台

数字电路/ARM7嵌入式系统多功能教学科研平台如图1所示。该平台以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s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为核心,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导向,具有丰富的外设接口以及丰富的设计资源。借助该平台,学生可以使用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技?g实现复杂的数字电路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1],而且能使设计风格更灵活、设计效率更高。借助该平台,可以进行一系列数字电路综合实验设计,借助于案例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2 “LED点阵显示”案例驱动教学

“LED点阵显示”案例驱动教学需根据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实现,分别为理论讲解(听)、案例教学(看)、强化训练(做)、归纳总结(思)和实战应用(查)。

2.1 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

数字电路/ARM7嵌入式系统多功能教学科研平台中8×8 LED点阵显示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由图2知,要想点亮LED灯,只要LED的阳极接高电平、阴极接低电平即可。假定要实现第1个LED灯亮,令DISP-CS7=0,DISP-CS0~DISP-CS6为1,则PNP管(Q9)导通,Q9发射极的3.3V电压即加到第1列LED的阳极,令DISP-D0=0,DISP-D1~DISP-D7为1,则第1个LED灯亮。假定要实现第1列LED灯亮,令DISP-CS7=0,DISP-CS0~ DISP-CS6为1,令DISP-D0~ DISP-D7均为0,则第1列LED灯亮。

2.2 强化训练

根据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学生能学会如何控制某一个或某一列LED灯亮,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点亮任何一个或者任何一列(行)LED灯。通过实践练习,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点亮LED灯。这个简单的点灯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设计电路的自信心,满足学生设计电路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设计复杂电路的渴望。

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加大实验难度,如实现LED点阵按列(行)依次点亮。这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控制LED点阵按列(行)点亮,教师的角色则应该由教变为导,参与学生的设计中并且在适当的时机给予一定的引导。如果学生能够想到可以令DISP-D0~DISP-D7为0,而将DISP-CS0~DISP-CS7轮流置为0,就可以实现LED点阵按列点亮;或者令DISP-CS0~DISP-CS7为0,而将DISP-D0~DISP-D7轮流置为0,则可以实现LED点阵按行依次点亮。此时,教学过程已经从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一旦学生意识到这个关键的技术点,他们就会立即想到由计数器加上译码器实现LED点阵的依次点亮,因为上述案例和跑马灯的设计非常相似。74154实现数码管和LED点阵的控制原理图如图3所示,其原理可以参考文献[1],学生可以用74154芯片(电路板上芯片)和计数器(由FPGA实现)实现案例设计。LED阵列按列点亮原理图如图4所示,其中的插图即为某列LED灯点亮图。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可能会对系统时钟clk频率(49.152 MHz)进行不同的分频,此时,教师应该将任务具体化为肉眼能够分辨出LED点阵是按列点亮即可。

此时,教师可以再次加大实验难度,如实现LED点阵按灯依次点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①假定DISP-CS*为0,设置DISP-D0~DISP-D7轮流为0,可以实现LED点阵第*列LED灯依次点亮;②假定DISP-CS0~DISP-CS7轮流为0,且DISP-CS*为0的时间刚好可以实现第*列LED灯依次点亮完毕;③假定条件成立。一般情况下,学生基于前面的设计体验再加以教师的适当引导,就可以想到借助74138实现LED点阵按灯点亮。

LED点阵按灯点亮原理图如图5所示。当disp_sel[2:0]为0时,74138的输入端会在000~111之间变化一次,此时,co[1]~co[8]便依次出现低电平,则DISP-CS0所对应的LED列就会依次点亮;当disp_sel[2:0]在000~111之间变化时,可以实现LED点阵按灯依次点亮。此时,教学过程已经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理念。

2.3 归纳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案例驱动式教学,学生要将自己习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通过归纳总结得出设计规律,拓展设计电路的种类,提升自己设计的能力。

2.4 实战应用

在案例驱动的最终步骤实战应用中,教师须要求学生根据相应的资料和提示用LED点阵实现字母和数字显示。资料包括:①PCtoLCD2002的使用;②用MegaWizard Plug-in Manager创建ROM的方法;③LED点阵的动态显示原理。提示包括:①使用PCtoLCD2002生成字母或数字的字模,其中字模中1为点亮的LED灯,0为熄灭的LED灯;②字模放在ROM中等待调用;③LED点阵行线DISP-D0~DISP-D7由字模控制,LED点阵列线DISP-CS0~ DISP-CS7则由disp_sel[2:0]控制;④LED点阵要稳定地显示字母和数字,需要LED点阵的行和列以极快的频率扫描,基于视觉暂留现象和LED点阵余晖,便得到稳定的设计字符。8×8 LED点阵实现字母和数字的原理图如图6所示,其中插图部分是实现显示的数字9、7和字母Y、D。

一般情况下,大约10%的学生可以根据资料和提示设计出电路图并利用试验箱完成设计任务,而这10%的学生又可以迅速将设计分享给暂时没有解题思路的学生,从而形成团结紧张、拼搏钻研的学习氛围。

第3篇

【关键词】电子线路设计 Protel DXP 以证代考 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下,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建设。各院系纷纷组织,参与与各专业特色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我系电子线路设计课程采用的则是“以证代考”的评价模式。

一、电子线路设计课程实施“以证代考”的意义

“以证代考”是考教分离的一种实施形式,它是以国家职业资格和社会技能鉴定认证的标准来评判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是真正的第三方评教。“以证代考”中的“证”是指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社会的技能证书,“考”是指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课程结业考试。“以证代考”是指以国家的职业资格和社会的技能鉴定认证代替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课程结业考试。

“电子线路设计”是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通过学习Protel DXP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培养能胜任计算机绘制电路图及印制电路(PCB)板制作技术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完成电子线路设计课程的学习,可取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是“计算机绘图员(电子)”,简称电子CAD绘图员,是目前电子线路板设计行业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是电子类专业核心职业资格证书之一。该证书作为电子线路板设计能力的衡量标准,主要考核Protel DXP软件操作,包括原理图绘制、网表生成及PCB设计。

该职业资格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绘图员(专项技能水平达到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四级)、高级绘图员(专项技能水平达到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三级)、绘图师(专项技能水平达到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二级)。

我院计算机系已在计算机应用基础、Photoshop等课程中推行“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实施“以证代考”考核模式,积极推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提高学生的取证率,严格科学地做好学生的技能鉴定工作,是强化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关键,是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二、“以证代考”考核模式下的电子线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针对课程特点,选定特色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建立题库,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1. 课程教学内容方面

实施“以证代考”后,要在构建“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使课程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互融合相互衔接,教学内容应涵盖“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技能鉴定考试”的所有考核内容,但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技能鉴定考试的所有考核内容并不等同于电子线路设计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电子线路设计课程的要求和内涵应高于相应的计算机绘图员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2. 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实施“以证代考”后,对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进行改进。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等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进度提出项目实例,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项目当中,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项目的提出由老师在课程教学前做出周密的规划,采用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来设置具体的项目实例。

3. 实施“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其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手段,同时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实施“以证代考”考核模式,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来代替课程考核,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通过获取职业资格认证来提高职业能力,达到完全以职业资格标准来代替课程考核。推行考教分离制度,也是落实“双证书”制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考试结束后,将学生参加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电子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与教师的业绩挂钩,增加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全面的评价机制。

三、结束语

“以证代考”最终的目的要落实到学生职业资格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认定的层面上来。电子线路设计课程推行“以证代考”制度,考虑就业市场需求,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学生在取得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的同时锻炼了职业岗位能力,以实现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瑞莉. 高职“双证书”模式下Protel DXP课程的改革[J].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04).

[2]尹小田.探讨高职高专印制电路板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商界,2012(04).

[3]周仁云.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5).

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2、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悟、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 :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

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亮“开门红”激情导入

   师:李老师听说我们班同学个个都是听写词语小能手,现在老师考考大家。

1、指名上台听写词语(“美丽”和“难看”)其他学生在听写本上听写

2、“美丽”和“难看”,你喜欢哪个词语?用它说一句话。

生造句

师:有一只小鹿,它又是怎样看待“美丽”和“难看”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狮子和鹿》的故事。(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课文,听清楚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 么事?

2、交流反馈

师: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你们敢闯关吗?

(1) 闯第一关:知识门

课件出示:

倒映   倒影  不禁  抱怨   犹豫  挣脱   使劲一扯  泛起波纹   撒开长腿

(找小老师领读、齐读)

过渡:看来这些词语都难不倒大家,接下来一组可有难度了,看!

闯第二关:乐趣门:

课件出示:

撅起了嘴   皱起了眉头   没精打采   灰心丧气

这一组,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还要带上表情和动作来读。谁来试一试。

撅起了嘴    ——老师找一个同学来读,其他同学配合着做动作。 

皱起了眉头  ——指名读、跟读。

没精打采    ——指名读 

灰心丧气    ——指名读

师:原来不同的词语还能读出不同的味道呢!这样读词语可真有意思,让我们带上表情、带上动作,一起来读读这组词语。(齐读)

师:我们顺利的闯过了前两关,小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让大家进入第三关:智慧之门呢

闯第三关:智慧门

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课文讲了丛林中住着一只(美丽)的鹿,当狮子向它扑去时,两只(美丽)的(角)差点送了它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

指名说,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短短的时间里,你们已经明白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但光了解课文的内容是不够的,接下来让我们来制作一部动画片,回顾那精彩的瞬间。

三、从句入手,自主探究

师:现在让我们走入第一个画面,看看小鹿在池塘边欣赏什么?

课件:画面一:放录音

师:孩子们,瞧瞧,(课件出示图片)此时的小鹿正陶醉在自己的美丽当中呢!他觉得自己的角(板书:角)像什么?  

   生:像珊瑚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珊瑚(课件:播放课件)

师:老师听到有的同学不由自主的发出了赞叹声。小鹿觉得它自己的角就像这美丽的珊瑚。所以越看越喜欢,越看越高兴。那你们就把它的喜欢,高兴读出来吧。谁来试一下。(课件出示出示:“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学生读

师:小鹿的角很美,你们的声音更美!精彩的动画怎么能少了你们的配音呢!(课件:出示动画)学生配音。

师:孩子们,现在发挥你们的想象,小鹿还会怎么夸自己呢?同桌俩讨论讨论。(生讨论,师巡视)

交流反馈

画面二:

师:正当小鹿为自己的角而洋洋得意时,她却看见自己的腿(板书:腿)如此难看。他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表情自己来读一读。

出示:“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指名读、范读、更深层次地引读)

师:小鹿对自己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当鹿看到它美丽的角时,它高兴地说:女生读。( 课件出示出示:“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当它看到自己那难看的四条腿时,它难过地说:男生读(课件出示“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画面三:

师:正当小鹿抱怨的时候,一只狮子悄悄地靠近了。(课件:播视频,师配音)

就这样小鹿终于逃脱了狮子的追捕,这让我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此时的小鹿也有许多话要说:

师采访:(学生相机板书:差点送命  狮口逃生)

1、小鹿,你刚刚狮口逃生,你最想说什么呢?

2、这只小鹿,你呢?

3、你也想说

师:幸亏有惊无险,小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追捕,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课件出示:两只美丽……狮口逃生)生齐读,师进行深层次的引读。

    师:死里逃生后小鹿对自己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有了新的认识,小鹿可能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呢?现在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巡视

交流反馈

四、总结文本,悟情明理

师:很高兴同学们说出了小鹿的心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板书)

同学们,今天学的这个有趣的故事,来自《伊索寓言》,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本书中另外一个有趣的故事《蚊子和狮子》

课件出示:《蚊子和狮子》

生自由读,讲讲自己读明白了什么。

师总结: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希望你们课后找到这本书好好地读一读。老师相信,读完它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布置作业:

课后好好的读一读《伊索寓言》

板书设计:       

      7鹿角和鹿腿

美丽    差点送命

    腿

第5篇

一、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各种资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老教材相比,无论是编排内容,还是编排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的灵活性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资源,就有无从下手之感。挖掘教材资源,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挖掘“主题图”资源,让“主题图”充分发挥作用

“主题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这一基本理念,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挖掘“主题图”的资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发挥“主题图”的情境作用

以实验教材第一册为例。第二单元“比一比”设置了“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上课伊始,学生边看“主题图”,教师边讲:“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这个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像这样的“主题图”还有“野生动物园”“学校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的、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教学资源

教材中的每一幅“主题图”都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感知全面、理解透彻。仍以“比一比”为例,教材中引出“同样多”和“多”“少”的概念后,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资源,除了进行小兔和砖、小兔和木头的比较外,还可以进行桌上的水果之间的比较,水果与猪和兔的比较,桌子与凳子的比较,等等。

再如教材第一册“小猴吃水果”的主题图。初看主题图,我认为主题图的目的无非就是:(1)能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2)会用“>”“

(出示主题图后)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吗?

生:图上画的是……猴子有3Z……

教师板书“猴子3、梨4、桃3、香蕉2”。

师:猴子有几只?桃有几个?猴子和桃比,怎么样?

生:猴子有3Z,桃有3个,猴子和桃同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3”。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和“

再细心地观察主题图,我发现了图中的如下资源:(1)小猴子与水果对应排列,渗透了统计的初步知识;(2)猴子、梨、桃和香蕉可以互相比较,因此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的背后,蕴涵着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和开旃}生。根据初观察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再观察发现的上述资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修改如下:

出示主题图,同桌互相说说图的意思。

师:图中有几只小猴在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摆出来吗?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学具摆出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方法摆出如17页的象形图。)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多少,好吗?谁来试一试?

生1:猴子比香蕉多。

生2:香蕉比梨少。

生3:猴子和桃同样多……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抽象出:3>2,2

我认为,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动手实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这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结果。

3 重新选择主题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用教材”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应把教材看作一个可参照的蓝本。当我们发现教材提供的主题情境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时,或有了比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更有价值的主题情境时,可以重新确定材料进行编排。只要改变后的主题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我认为都是成功的。

教材第一册18页“第几”的主题图是一幅排队购票图。如果只看图,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几”和“第几”的。制成电脑课件,我们又不具备制作条件。怎么办呢?我认为可以重新选择主题情境。以下是我对这节内容的教学实录:

(1)教师谈话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叫智多星(出示小兔子的图片)。你想对它说句什么话?

学生自由地与智多星打招呼。

师:智多星还有许多好朋友,它们是――

教师边说边呈现小动物图片:小松鼠、大象、长颈鹿、小狮子,并把它们零乱地摆在黑板上。

(2)呈现材料,引导探究。

师:今天,智多星邀请这几位好朋友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大伙儿可高兴啦!一大旱它们就来到了智多星家里。可是出发前,它们为怎样排队吵了起来,谁都想排在最前面。小朋友,你能帮它们排排队吗?

学生交流后,反馈。

生1: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它的后面,再后面是长颈鹿,再后面是小狮子,最后是大象。

教师按照学生的说法在黑板上排序:

智多星 松鼠 长颈鹿 小狮子 大象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排?

生1:因为大象最笨重。

师:你这是把智多星排在了――

生1:第1个。

师:那么小松鼠排在了――

生1:第2个。

师:还有不同的排法吗?

生2: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第2个,大象排在第3个,狮子排在第4个,长颈鹿排在最后面。

师:你这样排有什么理由?

生2:智多星是请他们来的,所以排在第1个;小松鼠第1个到智多星的家,把它排在第2个;大象比较晚一些,所以排在第3个;小狮子排在第4个;长颈鹿最晚,所以排在最后一个。

教师小结:智多星是主人,所以排第1(板书:第1),小松鼠排在它的后面,是第2(板书:第2)……

智多星 松鼠 大象 小狮子 长颈鹿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排法吗?请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自由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

(3)主动参与,体验意义。

师:假如今天也让你去参加音乐会的话,你准备排在哪里?

生1:我想排第1个。

师:你排第1个了,那么后面的小动物会怎样呢?

学生演示:

师:那么现在长颈鹿排在了第几个?

生(齐):第6个。

师:当这位小朋友排在第1个时,其他小动物分别在第几呢?

生(齐):智多星排在了第2,小松鼠排在了第3……

师:还有谁愿意上来排?

生2:我准备排在第3个。

师:那么其他小动物的位置会怎么样呢?

生2:智多星、小松鼠不变,大象排第4,小狮子排第5,长颈鹿又排到第6了。

(二)挖掘教材中的“开放性”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注重开放性和创造性是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开放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学习、探索的主动权,学生就有可能会学得更主动、生动。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这一基本理念的具体表现。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用好教材中与生活贴近的教学事例,还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一)用好教材中的“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天进行“生活中的数(学)”说话训练。开始,学生只能模仿课本说“我今年8岁了”“我家有3口人”等简单的内容。后来,学生能说出课本以外的生活中的数。例如,“黑板上边有8个大字”“我家这个月用了6吨水”“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毛衣花了31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说话内容越来越丰富。由“生活中的数”说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一年级结束时,学生已能说“奶奶家养了8只大羊,2只小羊,一共是10只羊”等较复杂的数学内容了。这样坚持下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而且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主要指课本以外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又与新知识直接相关的资源。例如,我班有58人,一、二组每组9人,三至七组每组8人。在教学“8和9”时,我就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理解8、9的有关知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说“我们组有8个人,我坐在第2排”“我们组有8个人,再加1个就是9个”“我们组有4个男生,5个女生,一共有9个人,可以列成算式4+5=9”“我们组有8个人,今天有1个人没来,现在是7个人,可以列成算式8-1=7”……

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合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也会越来越多,生活中的购物、分配、建筑等,报刊中的数据、信息等,都是我们可以挖掘的数学资源。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布置模拟超市购物,使他们学会花钱买东西;“学习认识图形”时,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或物体,开办“小小创意展示会”;学习“量长度”时,让学生相互合作测量身高,测量教室里物品的长度,每个人立定跳远的长度,并带到室外,让他们相互合作测量物体,回家和自己的亲人比比谁跳的远,将记录的结果给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这种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是轻松、快乐、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活”化课程资源。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利用的数学资源。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注意积累,一定能发现更多的、更好的有价值的数学资源,为新教材的使用锦上添花。

第6篇

【摘 要】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活动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学生主体等方面着手,精心创设适合低段学生的语文课堂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展思维、训练语言、丰富情感、提高素养,从而有效地提高低段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低段语文 课堂活动 学生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尊重,语文课堂也变得活跃起来。因此,要提高低段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适合低段学生的语文课堂活动。那么,教师又该如何才能创设出适合低段学生的语文课堂活动呢?

一、切合学生实际,探寻学生“趣点”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参与内容新奇、刺激的活动,教师应针对这种心理特点,适时转换不同的活动形式,显性活动与隐性活动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参与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W生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习最直接的内部动因,当学生对活动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会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想方设法地克服困难。如在上《比本领》一课时,要达成“感悟梅花鹿和金丝猴的骄傲与自信”的课堂目标,单凭教师的对语气、语调方面的提示,无法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画面,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我根据学生们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将文本内容自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当学生听得入神时,我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梅花鹿,听到了比赛规则,你会想什么?”此时学生已然融入这一情景之中,我顺势引导学生扮演梅花鹿与金丝猴的角色,把“自己一定能先摘到果子”这个想法表达出来。此时学生已经有了高仿真的情感体验,情绪高涨,很顺利地把梅花鹿和金丝猴的骄傲与自信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二)丰富形式,发展思维

低段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维持他们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创设学生课堂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让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低段语文有大量的字词需要认、读、写,对认读写字词,课堂教学中学生极易产生倦怠感,久而久之,学生对认读写字词丧失兴趣,认读写字词的教学目标是根本无法达成的。鉴于此,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变换活动形式,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把枯燥的活动变得趣味盎然。教学中,我常采用“开火车”“点豆豆”“找朋友”等游戏进行字词的认读,有时还用上多媒体,跟词语宝宝捉迷藏,或者摘苹果等大量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来激发学生认读生字词语的兴趣,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比如在让学生理解“垂头丧气”一词的意思时,由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是教师可扮成记者来采访一下学生“大家会在什么情况下‘垂头丧气’呢?”在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后,再请几个学生来再现一下“垂头丧气”的情景,给我们表演表演,接下来再让学生回到课文当中把包含“垂头丧气”一词的句子读读,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含义,最后再请学生用“垂头丧气”一词说一句话。这样,学生们在“接受采访―再现情景―回归文本―练习说话”的过程中,不但轻松地理解词意和运用词语,而且其思维活动也随之一步步地加深,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还可使用猜谜语、角色表演、唱歌、做游戏、讲故事、听故事等方式,并将不同的活动类型有机地进行整合,学生的思维才会在活动中得到发展,课堂活动才会更生动、更高效。

二、根植文本内容,寻找活动“支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活动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而进行设计。如文本的关键处、重点处、难点处、矛盾处进行设计,并且所设计的这些活动要能够突破教学内容当中的重点与难点。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课堂活动能进行深层次的、复杂的思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是让学生闪现思维的灵光,凸现智慧的光芒,不是简单地为了“活动而活动”。

如教学《冬天是个魔术师》一文,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魔术师是什么?为什么说冬天是个魔术师?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及时进行表扬。然后教师进行引导:老师认为我们班的学生特别聪明,因为,有的问题的答案就在文中,等待你去发现它呢!看看谁先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在交流的过程中其语言得到了发展,思维得到了发展,在对话交流与思想交锋中,情感得到了熏陶,心灵得到了净化。这样的活动设计增加了活动的针对性,其所出现的问题与文本重点、难点有着紧密的关联,具有可探究性,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从而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

三、紧扣教学目标,把握活动“原点”

布卢姆曾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检验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堂活动设计必须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紧紧地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展开活动。这样,学生课堂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活动的实效性才能得以保障,避免表面形式多样、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华而不实的“无效”现象发生。

在设计《小狮子》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分角色表演诵读。分别请学生扮演大树和小狮子。通过大树与小狮子的对话,体会大树看到小狮子不练功时的着急,体会小狮子的懒洋洋与满不在乎,体会小狮子觉得有父母可依赖时的骄傲。再请一些学生扮演狮子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出一席话,教育小狮子不能依赖父母的同时,也教育学生们懂得了自立的重要性。因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学生充分地融入角色中,体会到人物的心理,从而有感情地朗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对事物心理有了体会时,教师及时地引导将这种体会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实也是在授之以渔。因此,课堂活动要能给学生生成的空间,设计出能达成课堂教学总目标的一系列看似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课堂活动,能给学生充分的生成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面向全体学生,建构活动“终点”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品质都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见识广,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腼腆,不善于表达。但是,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勇于开口发表自己的想法,愿意说,还要会说。教师可事先把一些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改编成戏剧,让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排,让学生在演中大胆发挥;也可以设计一个“课前小故事”,内容与体裁不限,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内都有锻炼的机会。这样,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之上又设计了一个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落后生“吃得了”的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得到发展。在教学《比本领》的第二课时,一般都要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如果只单纯地抽学生来复述,可能就只有总结归纳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发展,而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说起,甚至有时候出现原封不动把课文读一遍的情况。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都能在这个活动中开动脑筋、学会归纳主要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动脑筋,降低难度。我的做法是先试着给出一些提示语,让学生用填空的方式来完成,扶他们一把。这样后进生便可通过近似于填空的方式学会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而对中等生和优生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使用更加简洁、扼要的语言来进行归纳,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第7篇

一、多维考量,切入言语实践

要使言语实践有效,就要做到以生为本、以本为本,全面考虑年段目标、文本特质、学生兴趣等因素,精心选取语言训练点,切入言语实践。

(一)关注年段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灵魂。进行预设时,我们都应反复地追问自己:这节课我需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即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能从课堂中习得一些什么。新课标指出要注意目标的三维整合,同时要求我们要注意语言训练的年段特点,其具体如下:第一学段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则要求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课标的年段目标是根据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来确定。不同年段对学生的要求侧重点不同,所以,其训练的切入口也是不同的。只有关注到了年段目标,才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才会让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才会使言语实践收到实效。

(二)关注文本特点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使命是要让学生感受、理解、掌握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懂得怎样的思想内容要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更为妥当,及至最后能挥洒自如地运用语言、获得语言的智慧和艺术。人教版课文的体裁多样,教师应该在寻找语言训练点时充分考虑到不同文体的特点。教学写景的文章,要考虑如何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学习说明文的时候,我们应考虑文章是如何把一样事物说清楚的;教学记叙文,应思考文章是如何说清楚一件事的。

(三)关注学生需求

进行言语实践前,我们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同时,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要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比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言语实践的时候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来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实践中来;古诗文难读又难理解,可以设计形式多样又有层次的朗读训练。

二、多种策略,践行言语实践

(一)注重多重引领,丰富语言

我们在课堂中进行言语实践的时候,面对学生的表达,一定要根据年段目标和课时目标对学生的语言加以引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使言语实践收到实效。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引领的:先请学生闭上眼睛,听我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课文。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花很多,花很美。”我开始引导:“花很多,多得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话匣子也打开了:“一朵靠着一朵,一盆挨着一盆,连成一片花的海洋。”“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眼睛看都看不过来。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等学生进行充分的表达之后,我出示朱自清《春》的语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同时,带着学生配乐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表达效果;然后又请学生朗读积累语句;最后进行适度的拓展,写花多、花美的词句。

以上教学,我设计了一个言语实践活动:透过文本语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表达出现了简单化、笼统化的现象。假如我们不加以引导,学生的言语水平、思维能力就会停留在原有的基点上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放开思维,想开去,说出来。我们就带着学生在语言的王国里横着走、竖着走、立体地走,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表达,并适时、适量地补充、拓展一些词句,达到语言储备的增量和言语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语言特质,促进运用

语文学科的语言训练不应是“另起炉灶”,而是与阅读教学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的典型词语或段落,让阅读教学成为语言实践的有益载体,让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在教学《狮子和鹿》一文时,我发现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平白如话,但其突出的语言表达特点就是语气词的使用,能形象而生动地传达出鹿丰富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这种个性化的、特色化的语言特点,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好材料。我把语言训练点定位于:感悟语气词,积累语气词,学用语气词。那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到语气词的妙处呢?我始终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出示鹿说的三句话,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发现。学生从表面意象上发现了语言规律。其次,体会语气词的用法及妙处,通过反复的角色朗读、比较揣摩、听读评价、琢磨体会等读书策略达成目标。同时,我还增加了一个积累角的平台,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气词,为下面的操练、运用做好铺垫。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最初态度。这样达到语言和情感的和谐统一。最后,创设了一个狮子追鹿的故事情境,也就是创设了一个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角色体验,经历被狮子追捕的惊险场面,走进了鹿的内心世界。当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当狮子被鹿远远地甩在了后边时,他们暗自庆幸;当鹿的角被树枝挂住时,他们焦急万分。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他们情动而辞发,在不断地读和说的过程中逐步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把规范而又丰富多彩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逐步拓展内部语言体系。这样,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了课堂上学生语言的增质增量。

(三)串联散状语言,提高储备

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总是以散状的方式出现,他们不能流畅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这点,我们应多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把握能力。如教学《葡萄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感悟语言和积累语言的好材料。为此,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1)读读这段话,看看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2)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帮他们归纳: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茂密的叶子、葡萄多又美、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3)根据不同的阅读感受请不同的学生用语言展示叶子的茂密、葡萄多又美、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4)让学生扮演维吾尔族老乡,把所有让自己觉得骄傲的事向全班同学做一个展示。这样整体串联,学生的兴趣点、思维点就从几个语词转到几个句子,再到整段话。常此训练,散状的语言就能变成整体性语言,学生就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课堂中将散状语言连成一体,可以让学生语言思维逐渐流畅起来,从而有效推动语言运用的效率,提高语言储备的质量。

(四)表达层递渐进,提升理趣

语文课堂的增量始终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体现在语言内容上,更体现在思维上。如果能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抽象的逻辑学原理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来看一看贾志敏老师作文课上的语言训练片断。

教师板书:青蛙是 。

请学生用这句话说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青蛙。

教师先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示:青蛙是 ,是 ,也是 。”请学生说一句比较复杂的话。一位学生说:“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是捕捉害虫的能手,也是人类的好朋友。”贾老师评价:“句子是通顺的,意思也明确,可是读起来叫人觉得不太顺畅。”于是,贾老师请一高一矮两位学生上讲台分别站在自己两侧,问学生:“这样排队好不好看?”学生顿时明白了:“不好看!排队要从矮到高,矮个儿排在第一个。”贾老师总结:“对呀!人排队要有序,句子的排列同样也要有次序,你们明白吗?”(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

在这里,贾老师把抽象的逻辑学原理讲得生动形象。这样的教学深入浅出,把训练的意图和训练的技巧隐藏起来,巧妙地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扎实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才是实至名归。

三、巧妙评价,促进言语实践

(一)巧用评价语,引领实践

言语的习得很多时候靠的是学生自学,靠的是亲身实践。因此,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去进行语文实践,这当然不能忽略课堂评价这一功效。当学生表达不正确、不完整、不清晰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越俎代庖,要尽量让学生去评价;当学生不能评价时,教师才充当启发者的角色,协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做一个真正的启发者、协助者。比如,《燕子专列》一文的写话内容是让学生想象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它们心里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不少学生可能只是说“你们真好,感谢你们救了我们”等一些抽象简单的话。如果我们稍加提示和指导,让学生运用想象,学生就可能写出几只燕子向同伴讲述小姑娘贝蒂忍饥挨冻救助他们的情形;还可能写出燕子们在议论今后再飞回来多捉害虫报答人们等一些具体的语言。

可见,此时的评价,不单单只是一种肯定或否定,更是一种方法的引领。它既激发学生语言实践的兴趣,又能给予学生思考、表达的方向,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切切实实地得到提高。

(二)发现闪光点,引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