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法语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13 18:28:07

序论:在您撰写法语毕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法语毕业论文

第1篇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高校、当地政府与企业的共同扶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为学生就业与创业提供相应的保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与服务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跟创新能力,作为地方企业应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为大学生以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高校应与企业签订相关合作协议,保证部分学生的就业,当然作为学生应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二、强化高校与地方区域联系提供就业创业支持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高校的科研任务多多少少都会对学生毕业创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校方应加大高校毕业生与校友之间的联系,校友资源是一所高校非常重要的物质资源,高校应建立在校生与校友之间的联系这样一个平台,让毕业生与这些校友经常交流经验,了解校友的就业与创业经验,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一次专题讲座,为那些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经验,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走上工作岗位更加有竞争力。每家用人单位都有不同的用人需求,作为高校应充分了解不同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更好的来指导学生学习,增强就业与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就业,同时在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各类科研研究项目上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应让学生参加到各类实践活动中,将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纳入到考核当中,通过参与到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创造足够强有力的竞争力。

三、紧密结合区域市场建立就业创业反馈机制

高校应为毕业生创建一个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平台,在国外许多高校都为学生建立了这样一个平台,通过建立信息反馈平台可以总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在将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总结分析,对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法不断进行调整,不断根据市场就业创业环境就行总结,为学生就业创业解决后顾之忧。作为学生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己对市场环境的敏感度。

第2篇

当今,对语感的探索成为热点,其重要意义,我以为主要在于为数学找到了一种新模式,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语感是认识主体在对各种知识特别是语言知识的学习、积累、领悟、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材料的感受能力。对客观事理的认识就越具体;情感是打开任务心世界的钥匙,情感越真,言语的感染力就越大。文学作品的言语情境具有显性,比较适应于语感式数学。采情较高的学生,用语感式会得到更快的提高。从语感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语感不是神秘奇奥的思维现象,踏实各种知识、体验长期积淀的必然反映。

那么,要培养准确、敏捷的语感,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呢?在故事实践中,我体会到,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是多看多记,多看是指既看生活、又看书本。现在多数的中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比较少。经常是学校——家里的两点一线式,及时部分学生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其范围也是有限的。在语文数学中我经常发现,那些特别认真埋伏学习的热播反而没有那些爱玩爱逛的学生对语文的语文能力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接触生活的面的窄与宽的问题。因此,我觉得,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而不是一味地把学生困在教室里,书堆里。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顽难。因为,理论与实际中竟有一定的距离。要这样做,既要冒一定的风险,又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

看书这一点来说,现在的中学生除了课本之外还能大量阅读的人实在再多,据说是没有时间,甚至有些老师,家长也不允许读“闲书”。课余时间被作业、训练题挤得满满的,学生的阅读量少,自然缺少了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机会,光靠课本里的课文时远远不够的。

说道多记,我觉得现代中学生该记而没有记的东西太多了。无论是中国文学、文化的常识,重要的作结作品,还是成语、典故,所知都少得令人心寒。从背诵方面说,传说语文教学中最注重的这个内容,现在也被很多语文教师轻视了,而现行中学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本来就不多。对丰富的语言材料连起码的记忆底蕴谈不上,怎么谈得上感受呢?所以,要培养语感,必须先从观察和积累做起。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给学生大量的语文知识,对中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因为它首先适应了中学生好奇心强,什么都想知道的特点;其次是它填补了中学生在语言记忆方面的空白。这个工作,最佳的时间是从初一开始,循序渐进,六年下来,积累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而这对培养语感是最基础的一步。

第二,是强调诵读。我们在上课时,常用的一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先让学生把课文读上一遍,然后,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分析和归纳上,表面上师生双方都忙得不亦乐乎,但下课后一想,这堂课学生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呢?“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要培养语感,必须强调语感。

第3篇

论文的集体指导主要在毕业论文着手写作前以讲座的形式进行。集体指导有以下几种方式,即以年级为单位的指导,以班级为单位的指导,以小组(论文答辩分组)为单位的指导和以指导老师为单位的指导等。其中,以年级和班级为单位的指导可由教研室选派科研能力强、指导经验丰富的老师主讲;以小组为单位的指导主要由答辩小组内部安排个别指导老师来完成;以指导老师为单位的指导主要由指导老师本人对所带的学生进行集体指导。在指导内容上,主讲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经验,就学术论文的性质、功能、写作的意义、选题、材料的收集、论文的写作规范等方面向学生予以解释说明。具体而言,集体指导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指导

尽管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其重视不够。许多同学不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性质和意义,认为其可由可无,此外,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忙于求职,也忽略了论文的写作。所以,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应首先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认识,使其能意识到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毕业论文写作中来。

(2)过程指导

毕业论文写作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写前、写中和写后三个阶段。在写前准备中,教师应就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文献检索的方法进行指导;在写中阶段,应就论文写作的谋篇构思、正文的常用结构、引文的规范、参考文献的格式等予以解释说明;在写后阶段应强调论文的修改和润色,使文章更加衔接与连贯,以适应本校的论文写作规范。

(3)写作方法指导

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可谓多种多样,会包括诸如语言学类、文学类、教学法类、翻译类和应用类等选题.在集体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就不同类别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予以简单介绍,使学生对所属类别论文的写作方法有初步认识。

2、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主要是指导老师对自己所指导的学生一对一的、有重点的指导。如果说集体指导主要是宏观指导的话,那么个别指导主要是微观方面的指导。教师给予学生的,只能是方向、方法和写作技巧上的指导,而不是有关选题的全部资料、知识和论点⑥。个别指导也可以涉及集体指导的内容,但更应强调对学生论文框架、语言、格式和规范等方面的指导。

(1)选题指导

我们倡导学生自主选题,但并非自由选题,学生选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选题是否合适决定了最后的论文是否能够写好,因此,要加强学生选题时的主体意识,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而且有能力完成的题目,提倡“小题大做”,老师既要当好参谋,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2)资料选择指导

资料是完成论文的基础。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搜集资料提供指导和帮助,应根据学生的选题提出搜集材料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学生搜集的材料应做到“全”和“新”,应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着手论文的写作。只有掌握大量的资料,了解所选题目的研究现状,才能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有所创新。

(3)开题指导

开题报告中学生必须提出论文的基本框架,论文的层次和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论文的架构是否恰当。在写开题报告前,指导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广泛、深入地查阅与选题相关的资料。通过查阅资料,学生可以了解学术界对自己所要论证的问题都有哪些观点,已经得出了什么结论,自己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等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了解自己选题的背景,避免了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在占有材料的过程中,也能做到有所发现,为创新提供了可能。指导教师要确认论文结构的合理性、论证方法的可行性、完成论文的可能性,在确定不存在任何问题的情况下,指导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讨论,力求达到论文的结构合理,论点突出,论据详实,逻辑性强。

(4)初稿审查

学生在完成初稿后,指导教师要进行审查。在审查之前,教师必须清楚了解与选题相关的已有的研究,以便确认学生是否有抄袭、重复的行为。如有,则要求学生重写,绝不能姑息;若没有,指导老师要认真审查,大到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足,小到遣词造句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衔接与连贯。还要重点审查文章的规范性,包括格式、引文和参考文献等。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在内容上应该包括封面、原创声明及版权协议、致谢、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和参考文献。论文封面要写明学校、中英文题目、作者、学院、专业、指导老师和完成日期.封面中论文题目中文在前、英文在后,要注意简约精炼,字数控制在20以内。致谢(Acknowledgements):致谢页放在摘要前,应用英文撰写。主要内容为感谢导师和在论文写作中,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士和单位,以示尊重他人的劳动。摘要(Abstract):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中,英文摘要在前,中文摘要在后。摘要的语言要精炼;摘要概括了研究的整体状况,主要包含六个结构要素:主题阐述(topicspecification)、背景信息(backgroundinformation)、目的陈述(purposestate-ment)、方法论和语料(methodologyanddata)、研究结果或发现(resultsorfindings)和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或结论(implicationsorconclusions)⑦。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是为了文献索引便于从论文中选取出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关键词另立一行排在摘要下面。目录(Contents):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目录中应包括致谢、英文摘要、中文摘要、前言、论文主体、结论、参考文献等。论文正文(Body):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般应包括前言、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论文正文部分字数在4000-5000字。前言用中文书写,应说明本选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达到的要求;简述本选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说明本选题的指导思想;阐述本选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主体是毕业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在正文中,引用别人的观点要注明出处。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的文字要加引号,引文采取夹注的方式,夹注内容包括引文作者的姓和出版年份以及其它能帮助检索引文出处的信息。这三项内容可以根据行文需要或融入论文的句子中,或另列在括号里。参考文献(References):参考文献为论文正文引用的文献,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它不仅能反映一种治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作者的水平。从参考文献中大致可看出作者研究的范围、重点、方法、知识结构、挖掘的深与浅以及论文的质量。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中的英文参考文献和中文参考文献应分别归类排列,英文在前,中文在后.英文的参考文献按作者姓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中文的按照作者姓名的拼音字母数序排列。在论文写作中,确切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准确引用别人的话是同等重要的。因此,一定要恪守学术论文的文体与格式规范.Slade⑧认为,文体规范包括词汇、语调、语气、简洁、时态、句型、排比、逻辑、连贯和无偏见的语言等方面;格式规范包括拼写、缩写、斜体、大写规则、标题、数字和符号等。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应予以注意和重视。关于引文和参考文献的规范化问题反映了学生的写作态度,也是论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指导老师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和重视引文出处的标注方式、文献的排序、标点符号、文献标识、大小写、期刊页码表示等。为使学生少走弯路,在论文写作之初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教师最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修改与润色。在初稿审查后,还应对二稿、三稿等进行再检查。科学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在论文写作程中的模糊认识、克服焦虑和浮躁的情绪,提高指导工作的效率,避免事倍功半,从而切实可行地一步一步地改进和完成论文。

(5)答辩指导

学生是否能通过答辩,论文的质量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然,这也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心理素质好的学生,临场应变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都会强一些。在论文答辩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很重要。在答辩前,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答辩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就论文内涵及外延等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必要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论文的内涵问题,了解论文的外延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答能力。论文答辩实质上也是检验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应给予重视。总之,论文写作是个过程,教师的指导也蕴含于写作过程之中,并与论文写作相辅相成。当然,教师的指导只是影响论文质量的其中一个因素。

3、结语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云南本地经济协调发展

一、高职教育要适应云南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l、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来说,就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是培养出圆满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产品的销售过程就是毕业生走向就业的过程。毕业生能否顺利、充分地就业,对扣叶立学院的形象、打造学院的品牌、增加“入口”的旺盛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就等于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

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必须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在市场经济的新格局下,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它的市场切入点主要是学院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因此,探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须首先研究当地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探究云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就是探究云南就业市场的背景和潜力。我们只有把握本地经济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好地把握就业市场的发展走向,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对我们学院来说,要结合云南经济及就业市场的发展特征、需求状况,不断调整教育模式和培养重点。云南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变、地质条件复杂的省份,而地质、冶金、煤炭等行业的地质类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我院就可抓住这一特点,大力发展地质类等相关专业,培养能充分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力推进“订单式”教育,发挥学院优势,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培养有用人才。

2、本地经济结构的特点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蓝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换句话说,本地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就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最佳依据。就云南来说,它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地方,一方的经济发展和平安,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大批应用型、综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可见,本地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依据。

二、云南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

云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咽喉要塞,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尤其是“九九世博会”以来,云南抓住全球信息fh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在加快本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同时,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对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

1、云南的经济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产业结构不合理。“九五”以来,云南的GDP从1995年的l20.68亿增加到2002年的2231.88亿,增长率却从l995年的l0.4%降至2001年的6.5%。尽管2003年又回升至8.6%,并趋于稳步增高,使社会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但总体来说,投入与增长率攀升力度还不够,成效还是不明显。

2、农业基础薄弱。2002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21.0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但缺乏龙头性企业,规模较小,产业运行机制不规范、不成熟、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不完全、农户对农业产业化组织不适应等等,远赶不上内地农业发展态势。转3、工业发展进程缓慢。制造业不发达,导致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02年其比重只占GDP的42.8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已丧失,烟草行业也因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走下坡路,矿业、采选、冶炼成本在不断增加,最占优势电力工业也面临着挑战。

4、第三产业自l995年以来以超过9%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2年占GDP比重的36.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虽然云南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其内部结构、远期规划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合理性,还有很多发展潜力未被发掘。结合本地经济状况,笔者认为对本地经济特征、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发展的准确定位,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云南当地行业的实际人才结构与合理的人才结构间的差异,正是就业市场上高职毕业生需要占领的空间。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与本地经济结构及教育市场间的关系

据我省2004年初教育厅学生处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省内高职院校间、同校不同专业问的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就我院2005年应届毕业生“双选会来说,只有地质系、机电系专业的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青睐。经笔者了解,省内院校部存在这样的现象,有这样结果,主要是因为就业好的专业与云南的经济特点、本地主导产业联系比较密切。因此,高职院校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这些专业的建设,为培养优秀毕业生创造条件,树立院校在社会上的诚信形象。过去较为热门的会计、经济、计算机等类的专业现在就业情况变差,可以说是学校对就业市场缺乏及时、科学的评估和了解。所以转变办学理念,坚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办学是高职学院唯一的出路。

四、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三个导向”为原则的人才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应了解本地经济结构、行业发展状况和教育市场、就业市场间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性培养方案。近几年云南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大,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第二三产业也迅猛发展,而重点培养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上业、农业和旅游业的各类应用型“高级蓝领”将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高职院校本身,要使课程设置和教学系统形成有机的结合,构建一个科学的专业平台,形成灵活多样的专业开发机制,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全方位发展的条件,使其在理论千¨灾际动手能力方而有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空间,增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体系建设和专业课程开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第5篇

在正式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学生要写出开题报告,以便指导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综述和对所选论题的认识,确定其可行性。

开题报告是作者将自己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思想等,以书面形式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导师和听众作一书面汇报和简要说明。

写开题报告目的:一是作者能将所选课题的内容框架、研究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和创新点、文化结构、主要引征材料及参考书目作一总体思路的勾划,作者对该选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有序的组合清理,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好充分准备。二是作者能广泛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顺论文思路,使其结构更趋完整,内容更趋翔实。

开题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

1、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用中英文撰写,汉语在前,英语在后。目的是限定毕业论文的大致范围和方向,即论题。应力求简明扼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15—20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2、本选题的研究目的

以中学英语教学法方向为例,则须说明要解决英语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突出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前人从未解决的,并且能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的问题。

3、本选题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该选题曾作过哪些方面的相关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是属于未开拓的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经研究过的基础上作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著涉及到本选题的内容?

4、研究本选题的动机及意义

提出本选题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个选题?本选题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从理论的角度看,本选题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其价值取向是什么?本选题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英语教学会起什么作用?从实践的角度看,本选题是否有助于英语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动向,使人们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是否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5、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观点,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重点在哪几个方面?研究的难点在何处?怎样从理论与实践出发,对英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是否填补了国内外同行业研究中的空白?

6、本选题的撰写框架

框架可用提纲形式表述,一般构成如下:

引言:提出问题、摆明观点。

论点:分析问题与阐明自己的观点。大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来论证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联系教学实际阐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做法。另外,利用实际数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其结果如何?对人们在英语教与学中有何指导意义?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研究的?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一般是英文参考书在前,中文参考书在后,以字母拼音顺序排列。

7、研究基础

作者在选择该题之前作过哪些方面的学习、研究或写过什么文章?说明能如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理由。

8、研究方法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描述、实验、实证、文献、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实践反思、测量、量化、行动研究、表列、图示、内容分析等方法。例如:实验的方法就是对英语教学班级进行实验对比;调查的方法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问答等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课题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

9、撰写步骤及阶段任务

包括:选题及开题报告初稿、正式开题报告及提纲、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定稿等、何时论文答辩等。

开题报告中文范例

标题: 英语隐喻汉译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

1)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 Johnson (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经。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队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是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贡献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

难点:怎样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创新点:研究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理论及其方法。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1. 引言

2.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2.1 隐喻的定义

2.2 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书语

2.3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

3.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3.1 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3.1.1 习用语

3.1.2 新生隐喻

3.2 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3.3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

4.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译汉译

4.1 翻译的标准

4.2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4.3 日常用语中隐语汉译的过程

4.4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5.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5.1 直译法

5.2 意译法

5.3 转译法

5.4 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4) 参考书目

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 in Metaphors. ( College English Jan, v50 pp 89-94), 1988.

Jin Di &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Maryknoll of N.Y. Orbis Book, 1981.

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陈文伯 《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

第6篇

毕业论文

关于××区产业发展的思考

目录

一、××区产业发展概述

(一)××区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二)××区产业未来发展的两个挑战

(三)××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四)××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分析

(二)产业结构分析

三、××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定位

(一)概述

(二)产业发展定位的总体指导思想

(三)产业发展的具体定位

四、××区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思考

(一)通过“造核”打造区域的增长极

(二)构建“人”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框架

(三)建构“一城两带三极”空间框架

(四)通过“造势”构建区域发展的“雁行模式”

(五)构建半小时快速道路网,缩小中心城市到各乡镇之间的时间距离

五、××区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一)提升城市化的内涵,打造城市的引擎

(二)将“招商引资”逐步向“招智引商”方向转变

(三)由注重数量的渐进式发展向追求内涵的跨越式方向转变

(四)打造“湖泊新概念”

(五)采取中心城市带动和周围乡镇推动的城市化路径

(六)大力弘扬本土创业精神,鼓励和扶持本地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壮大

关于××区产业发展的思考

内容提要:××区是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2004年3月,根据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的决定,宿迁市对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新的××区现下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区划调整后,××区区域面积达到836.57平方公里,总人口为81.26万人。区划调整导致××区所辖面积和人口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区划调整的重大决策、抓住区域共同发展的大机遇,需要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工业经济突破,进而实现××区在新的平台上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谱写新的篇章,描绘新的蓝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本文拟就××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产业现状分析、产业发展定位、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区工业化的产业发展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区产业发展产业定位空间战略

一、××区产业发展概述

(一)××区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产业技术进步不快,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产业的重复建设,第三次产业发展落后以及该产业内各行业发展的不均衡等等。从本质上看,××区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个基本问题:

××区产业必须找到在全市、全省产业体系中的位置并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制度变革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产业竞争力不会因为制度的变革自动地强大起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按照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看法,一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与该地区的要素禀赋、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持、市场结构形态相关,一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就是一个地区的竞争力。这个看法虽然有道理,但不够全面。正是因为全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一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从本源上看应该是内生的,但也取决于该地区产业参与全国和世界产业体系的程度与在其中的位置。何况波特教授对竞争力的内生性变量的把握还是浅层次的。产业竞争力的本源性变量应该是产业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有这样的案例即它的要素禀赋、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持、市场结构形态不一定很符合波特教授的要求,但它的产业确有相当大的竞争力,如日本、韩国等等。

我们可以对波特教授的钻石结构作些修改(见下图),给波特教授的钻石体系加一个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真正发展出自己产业的持续的竞争力。因此,××区产业发展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其次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全国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产业链中谋求好的位置,进而保持与发展自己在全市经济中的产业竞争力。

附图

(二)××区产业未来发展的两个挑战

××区产业发展在产业规制的变革过程中进行,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组织,使之在全市、全省经济舞台上有强大的竞争力。然而这样的目标实现过程已经遇到了新的环境变化,给××区产业未来发展带来了许多新变数,带来了新的挑战。

1.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带来的挑战。新经济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新经济”这个词汇。1997年11月17日《商业周刊》再次发表文章,重申在美国的确存在“新经济”。此后美国政府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都认可了这一个概念,使新经济的说法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当时一般来说,新经济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高速发展的经济”。其特征为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效率、高企业经济效益(三低三高)。然而美国经济从1991年4月到2000年3月保持了108个月的增长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大幅度的震荡,以科技股为主的nasdaq综合指数全面下跌,it、网络等被认为是新经济的产业引擎损失惨重,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元气。也正是如此,一些经济学家及社会人士开始怀疑是否真的有新经济;在我国,新经济也仅仅热闹过一阵子,现在似乎也不再有人去关注去研究。

笔者认为,新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不同于工业经济形态的新的经济形态。但是判断一种经济形态是否是新的经济形态不能简单地以所谓的“三低三高”特征为判断依据。判断一种经济形态是否是新的经济形态,要看伴随着新经济形态的表征是否诞生与发展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就好像工业经济形态的背后是诞生与发展了“大机器生产”、“大规模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正是这种生产方式才创造了我们今天所拥有一切财富和生产质量。新经济如果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那么要看目前是否已诞生新的肯定是未来方向的生产方式。我认为这种生产方式已经诞生,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可归纳为“以网络为平台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所谓以网络为平台是指新经济形态下生产、交易与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同时进行,互联网本身已经具备了作为信息平台(非常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和生产平台(生产现场的网络控制)这三个平台为一体的基础。所谓智能化是指以智能计算机为重要的技术支持使得生产经营过程是完全柔性且智慧的。智能化比自动化要更高级,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自动化是机械的顶峰,但仍然是机械的,智能化则是智慧的。所谓定制是完全按照消费者个人的偏好来生产其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在工业经济时代定制比较困难是因为成本过大也不可能大批量生产,而在智能计算机的控制下则完全可以做到大批量定制生产。如美国的lee公司就宣布顾客只要加10美元,公司就可以完全按照顾客的身材尺寸与其他偏好快速生产其所喜爱的牛仔衣裤。这就是大规模定制生产。又如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以一条生产流水线却生产出多型号多款式不同的别克汽车,这虽然还不能说是完全的大规模定制,但方向性已经非常明确。

新的经济形态与新的生产方式必然产生新的经济运行规则,虽然经济学家们还未对那些新的经济运行规则有充分的研究,但也发现的确存在一些新规则,具体如下:

(1)资本追逐知识。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的最重要生产要素是土地,没有土地就等于没有了一切。到了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成为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决定一切,资本可以雇佣劳动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中的资本越来越充裕,相对于现实消费需求的投资资本已经不再稀缺,新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已经是知识即创造性的新知识以及拥有这些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

(2)边际收益递增。经济学中有一著名规律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这一规律在工业经济时代对经济现象有很好解释。然而,在新经济时代这一规律却受到挑战,例如在软件业中软件产品的开发成本是生产总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它基本是一次性投资,可视为固定成本;而软件开发后的复制生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软件产品的变动成本接近于0。这样的产品生产与销售对于软件业来说,就是边际收益递增。

(3)规模报酬递增。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要素的核心是资本,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生产的边际产量会下降,导致规模报酬下降,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然而在新经济中,生产的核心要素已经是知识,知识又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复制,知识的投入不再遵循规模报酬递减的规律,而是遵循规模报酬递增的规律。这一规律也就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教授提出的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另一方面如果产品市场规模大,产品就越能成为新的生产技术标准,就可以制定新的竞争规则,从而获得更大报酬,这也是一种规模报酬递增。

(4)速度战胜规模。全球最大的网络数据传输公司——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坎博斯认为新经济中“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的吃慢的”。这个看法实际上表明了新经济时代速度带来的效益要比规模带来的效益大的多。设想当互联网使我们的信息可以快速分享时,当我们大家都很聪明,你所想到的我也想到时,那么谁有竞争力谁能够获胜呢?显然谁快谁能赢。新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速度可能决定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是否有真正的竞争力。

新经济形态下的新的生产方式与新的经济运行规律将对××区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产业体系产生两个方面的重大挑战:第一个方面挑战是××区目前产业的生产方式必须尽快地向全省、全国经济发展的新生产方式转变,对目前的产业体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变简单机械化生产向智能化生产,变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为大批量定制生产,不然××区产业未来不可能有很强的竞争力。第二个方面的挑战是××区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还必须调整自己的经济运行方式,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新的经济运行规则。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但又是××区产业发展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2.信息技术快速进步带来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那些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对产业体系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即it产业,今天的it产业已经不是一般概念中的通讯或电子产业,而是一个产业群,它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现代通讯、信息分析、网络及服务、系统集成、电子商务、通信设备等等产业。这个产业群有其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扩展性,即此产业群能够不断地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因为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对信息的需求,也正是如此,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将对国民经济与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第二个特点是衍生性,即此产业群具有自己不断繁衍发展的特点。最早的信息技术产业就是指计算机与通讯产业,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产业就不断地分化与衍生出一系列相关产业,形成了今天的it产业群。第三个特点是覆盖性,即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覆盖其他产业的特性。所谓覆盖就是信息技术融入其它产业的生产技术之中,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造,进而改造了这些产业本身。

(2)信息技术产业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群的发展,而这一新产业群的发展与壮大首先使一个国家的产业体系发生了变化,其次也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研究发现,信息产业群对gnp的贡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还不十分明显,而到了90年代中期则有明显增加,从原来的可以忽略不计的百分之零点几发展到2000年的10%左右,其影响已经很大,尽管2000年之后,it产业有些不景气,但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却依然在增加。信息产业除了直接增加gnp之外,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信息产业导致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处理,使社会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快速有可靠的保证。其次,信息产业为智能化生产创造了技术基础,推动了新经济形态的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与发展,进而产生新的生产力。再次,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来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而这必将对未来的社会产生冲击。

(3)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改造与推动并进而导致产业本身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对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产业体系与产业有重要的改造与融合的作用,例如传统的运输产业主要是帮助客户实现产品与物资的空间位移,最多是所谓的门对门的运送。当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运输业结合后就有了现代意义的物流业,物流业虽然有产品与物资的运送,但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替代其他产业与企业供应与销售的配售功能,而且是快速准确的参与供应链管理等等。现代意义的物流业在××区还没有起步,相比与其他发达地区,××区新一轮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配合下使智能化的生产变为可能。智能化的生产要求现有的产业技术与技术设备有极大的提高,即现有的生产技术设备与智能化生产不匹配。而××区的装备产业与全市、全省先进水平的距离还很大,导致许多创造性的设计无法有合适的工艺技术与合适的制造设备。这对××区产业体系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导致信息产业群的发展变化,直接推动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使产业组织形态发生重要变革,例如产业集群的产生、企业网络组织、战略联盟组织、虚拟研发组织、虚拟企业等等。今天,××区产业组织的状态还处于工业经济初期的状态,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尚不相称,××区产业组织的发展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这就是一个发展中的挑战。

(三)××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1、××区产业发展要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前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就科学发展观又进一步进行了阐述。因此,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纠正。

2、××区产业发展要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能源短缺将是今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区产业发展要体现这些要求,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

3、××区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相结合。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一个地区(高梯度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会逐步向欠发达地区(低梯度地区)转移,这对两地区而言都是有利的,能够促进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从世界范围看,现阶段国际资本向我国转移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转向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从江苏省来看,提升苏南、带动苏中、推动苏北以及开发东陇海线的战略正在实施,苏南地区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的迹象日渐明显。因此,××区产业发展要体现出这一要求。

4、××区产业发展要使工业与现代农业、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区产业规划的重点是工业规划,考虑到××区目前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现实情况,必须把现代农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生态型农业、旅游业、物流业等也作为××区发展的重要产业统筹规划,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四)××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这两个原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前文已论述,这里从略。

2、重点开发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原则。××区18个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各自的区位条件不同,因此产业发展不可能像撒胡椒面那样面面俱到、处处布点、四处开花,而是根据各个乡镇的特点,找出切入点和带动点(增长极),重点布局,进而达到整体推进。

(3)“软硬件”建设并重原则。既要加快××区城市化进程和各类园区建设的步伐,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增强产业发展的载体功能;更要加快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化、观念创新和人才引进等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软件”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分析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结构演进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的重要标志。

表1××区及其乡镇、街道工业化发展水平(2005年)

地区

人均gdp(元)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区

5087

22.3

45.4

32.3

#洋河镇

7238

9.3

58.5

32.2

陈集镇

4364

24.9

47.3

27.9

中扬镇

3896

56.7

20.6

22.6

郑楼镇

2723

43.1

31.4

25.5

仓集镇

4351

41.2

35.7

23.1

耿车镇

9124

18.9

58.4

22.7

埠子镇

4695

31.2

40.4

28.4

洋北镇

5127

28.6

55.7

15.8

龙河镇

4919

32.5

42.4

25.1

三棵树乡

4078

37.5

42.4

20.1

罗圩乡

3003

44.8

32.8

22.4

南蔡乡

3159

39.9

42.2

17.8

屠园乡

4337

45.0

42.3

12.8

双庄镇

5203

36.3

37.2

26.5

项里街道

3807

2.6

42.9

54.4

幸福街道

3401

36.1

63.9

河滨街道

5598

3.5

25.2

71.3

古城街道

6949

0.8

32.4

66.9

从表1可以看出,××区人均gdp为5087元,各乡镇、街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最高的耿车镇为9124元,是最低的郑楼镇(2723元)的3.35倍,但即使是最高的耿车镇按现行汇率计算也只不过刚过一千美元大关,其余乡镇、街道无一超过一千美元,全区人均gdp折合成美元也仅刚过六百美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四个街道外,其余十四个乡镇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比较大,超过30%的就有十个,最高的中扬镇达到了56.7%,部分乡镇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一、二、三”的结构,有的呈现“二、一、三”结构。从全区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高达22.3%,虽然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态势,但是第一比重仍然偏高,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将不断减少,工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增加,工业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并减少,第三产业继续增长,最终形成“三、二、一”的格局。××区作为××区市的中心城区,应发挥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三次产业结构最终应形成“三、二、一”的格局。

综上所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二)产业结构分析

1.农业

××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具有生产特色农副产品的条件和基础。××区现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如桑蚕、棉花、西瓜、银杏、金针菜,霉干菜、粉丝加工,家禽养殖、淡水养殖,猪、牛、羊等养殖基础也比较好。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区目前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今后农副产品大有文章可作,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以工带农、以工促农、以工补农”。

2.工业

表2××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览表(2003年)

所属行业

企业个数

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

产值

(亿元)

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农副食品加工业

4

6.90

3.00

16.17

食品制造业

1

1.72

0.07

0.38

饮料制造业

11

18.97

1.96

10.58

纺织业

9

15.52

5.48

29.54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

5.17

0.59

3.18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

15

25.86

4.28

23.07

造纸及纸制品业

1

1.72

0.11

0.59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和复制

1

1.72

0.05

0.2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

1.72

0.15

0.8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

5.17

0.16

0.86

金属制品业

1

1.72

0.34

1.83

通用设备制造业

3

5.17

0.41

2.2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

6.90

1.65

8.89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

1.72

0.30

1.62

合计

58

100

18.55

100

现阶段××区产业聚集程度较高的产业有:木材加工业、纺织服装业、饮料制造业(主要是白酒酿造业)。全区5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木材加工、纺织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这三个产业拥有的规模企业数分别为15、12、11,三者之和远超过了半数。此外,聚集度较高的产业还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即××区的玻璃制品加工产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中规模工业企业有四家,规模效应虽不如其他几个产业,但市场前景广阔,今后需要大力发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塑料再生和加工业,虽然××区部分乡镇此类企业数量很多,近乎遍地开花,但这些企业中没有一家是属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而且,塑料再生产业在耿车镇铺天盖地,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塑料再生和加工业发展前景广阔,如果切实解决了环境污染和健康破坏问题,有可能发展成为××区的一个支柱产业。目前耿车镇塑料再生产业仅仅涉及的是废弃塑料的收集、分拣、简单加工,属于低层次的,是靠牺牲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依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获取菲薄的经济利益,还没有真正进入塑料再生和加工业的行列之中。

三、××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定位

(一)概述

××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区域分布是由××区现阶段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有: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产业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苏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部分产业资本向苏北转移。内部环境主要指××区所拥有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已有的产业基础等。目前××区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这是××区产业定位的最大前提条件,这就决定了依托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条件而发展起来的传统支柱产业仍然是今后××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现实基础、出发点和着眼点。加快工业化走跨越式发展道路要依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充分积极调动××区内部各种要素,大力弘扬本土创业精神,鼓励、扶持本地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壮大;另一条是坚持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大项目带小项目、小项目促小小项目,缩短工业化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时间。但应该重视的是,资本和产业转移并不真正取决于招商力度的大小,而是由成本、要素、市场、体制、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招商引资也必须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一个产业总是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安家落户,培育新的产业必须建立在区域的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因而,工业化初期资本积累的时间可以缩短、甚至出现跳跃式发展态势,但产业结构变更和定位不能逾越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所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深加工,应该是××区今后工业化的产业方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重点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资源加工为基础,实现工农业联动发展。但这并不排斥其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其他高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达到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借助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际上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进步,但这些新型产业的发展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必须在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和互动中实现产业集聚、形成新的产业分工。

(二)产业发展定位的总体指导思想

××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选择应成为重点考虑的战略问题,一个地区要真正实现自身发展必须走特色化道路,正如××区市所提出的竞争战略所采取的“差别竞争、特色取胜”。如何将这种战略落实到具体的产业中,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有人认为,××区现在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对产业的选择可以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特色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这种观点将会把××的发展引向歧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同时,××区工业化处于更加复杂的区域和全球化背景中,在这种背景下方向感非常重要。未来××区的产业发展可借鉴以下模式:

1.生态型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首先应该科学地认识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人们常常将低附加值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实际上,目前产业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即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化。我认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不是“夕阳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区工业化过程或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不可跳跃的阶段。这是因为,产业发展必须要有要素的支撑,目前××区要素禀赋的特点是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缺乏人才、资本、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区位条件也不佳,这种要素禀赋的特点使得××区在产业选择上必然要走自身资源与外部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相结合,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道路,选择的产业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发展的如轻纺、食品等资源型的工业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目前××区的工业化进程又与整个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区工业化初期所接纳的转移产业恰恰是浙沪及苏南地区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所形成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因此,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区的发展不能违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即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不是要形成产业发展的跨越,而是尽量缩短产业发展的周期,只有借势我国三大经济圈,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快速实现××区工业化跨越式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根据××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乡镇还处于以农业为主,工业经济几乎为零的阶段,试图走其他的工业化道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从总体上来讲,实现××区工业化唯一的路径选择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且将生态要素融入其中。这一点与浙江省有些类似,与苏南地区上一世纪80年代的发展情况也相似之处,××区产业发展道路不能跳跃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直接进入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发展阶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要素的支撑。

2.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

产业的发展最终在于形成特色,有特色才具有竞争力。特色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有资源只能说明具有比较优势,但并不意味着有竞争优势,要形成竞争优势必须要注重“软资源”的作用,即技术、人才、管理、品牌等相关要素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软资源”的作用,资源再丰富也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软资源”对“硬资源”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软资源”对特色经济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前文已将××区产业定位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从总体上讲产业远未形成特色。目前产业发展也只能说处于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数量和密度仍然偏小,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并未形成企业群。一旦形成企业群,分工与合作的格局必将形成,产业链条必然延伸,同时,社会资本,包括群体创新能力将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力量。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区一部分产业已经形成“企业群”的胚胎,比如说木材加工业,龙河的农副产品特别是粮油加工,以及埠子的小商品市场等,正是因为这些特色产业使这些乡镇相对其他乡镇来说,其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良好。政府要加强引导,并给以财政和金融上的支持,促使这些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产业发展方面关键是做好“减法”,使产业朝着特色方向发展,所谓特色,就是“专”、“精”、“尖”。在产业发展方面政府要有一种“慧眼”,有些特色产业现在可能不太起眼,但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可以壮大。相反,一部分企业或产业可能“貌似强大”,但可能很快会衰落。目前,××区市包括××区招商引资存在着盲目性,且缺乏方向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区域缺乏特色,在工业园区和一些地区企业缺乏必要的联系。尽管事物的发展是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但作为政府必须要加强引导,政府不仅在空间方面要有不平衡的思想,在产业发展上也要有不平衡的思想,使区域产业朝着特色方向发展。产业特色化和后面所谈到的“一城两带三极”的思想是完全统一的,也是与“区域政策产业化”和“产业政策区域化”的思想相统一的。如果要促成“一城两带三极”宏观构架的形成,必须将“城”、“极”、“带”与“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否则“城”、“极”没有具体内容的支持,也不可能发展,进而也就不可能形成产业带。

3.吸收并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

(1)依靠区内外大企业的品牌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城乡协调发展,不仅是从公正公平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城乡协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如果能科学地认识当地的区情,将当地的资源与外部的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区是可以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的。下面举内蒙地区近年走出一条城乡协调发展特色化道路的事例来说明上述道理。内蒙在2003年拿了3个“全国冠军”:gdp增速16.3%,为全国第一;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20个百分点,增速全国第一;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国第一。内蒙的成功在于利用“草原概念”,将传统的“公司+农户”组织形式演变成不仅包括金融、科技、服务等工具,还出现了基地、奶站、饲养小区、合作社、协会等中间组织形态。同时它还实现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其发展仅仅只有5年时间,1999年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和林格尔与弱小的蒙牛结盟,1999年和林只有2000多头牛,而到了2003年达到6万多头。当地有4万多农户饲养奶牛。羊牛、运输牛奶、营销产品、工厂做工等,和林格尔有10万人被卷入蒙牛所牵动的这个乳业链条里,而和林整个县才有18万人。蒙牛在4年间从中国乳业第1116位,上升到第4名。与此同时,一个贫困县崛起了,城镇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现在和林基地的辐射半径迅速扩张,已经达到350公里左右。蒙牛随后将和林格尔的基地经验输出,在内蒙兴安盟、通辽和北京的通州复制。蒙牛的产业链已经辐射近百万人。走同样发展道路的还有伊利。数据显示,伊利现有奶牛基地3个,签约奶牛22万头,上下游产业链辐射人口也在百万左右。

该模式对××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区划调整以后××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如何带动农民致富是需要考虑的战略性问题。利用大企业的品牌优势,采取贴牌生产的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不失为一个重要选择。同时,一个地区资源优势如果要转化为竞争优势,必须要形成品牌,没有品牌就不可能形成竞争力。

(2)内生发展模式和中小企业集群。与内生发展模式相对的是外生发展模式。苏州是外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济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依靠外来资本的投入。温州则是内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温州在一无资源优势、二无政策优势的情况下,白手起家,依靠自我积累,通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温州内生发展模式通过中小企业集群带来的经济增长令世人瞩目。以温州打火机产业为例,小小的打火机十几个零部件,温州有三千多家相互竞争而又紧密合作的中小企业加工生产,零部件工序的细化、企业生产的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工序化、劳动分工的高度深化、地缘上的接近和中间产品市场获取半成品的运输成本极低、工艺和技术等快速创新在企业中扩散,使得温州数千个企业的命运被息息相关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企业集群。同时各个企业也分享到了由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得温州的打火机以其物美价廉而牢牢占据了世界打火机市场的霸主地位,市场份额达到全球的70%。意大利经济发展的成功也与中小企业集群密不可分,其中小数量之多、规模之小都是其他工业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2000年,意大利全国共有中小企业110余万家,而意大利的人口只有5500多万,也就是说,每50个人就拥有一家中小企业。意大利平均工业企业人数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德国的三分之一、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区有81.26万人口,按意大利每50人拥有到一个中小企业,××区应该有1.6万多个中小企业,如果发展到这个水平的话,即使是一个大企业也没有,××区也会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和意大利模式。日本模式主要是围绕大企业而形成的大量为大企业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服务的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企业集群;美国模式的中小企业集群则大多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意大利模式则更多集中在纺织品、服装、鞋、皮革、家具、机械等传统产业。美国模式显然不适合现阶段××区经济发展现实,但日本模式和意大利模式应该可以借鉴。日本模式实际上也为“外生模式发展”如何更好地融入和带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使“外生式发展”转化为更具生命力的“内生发展”。

温州和意大利的发展经验尤其是温州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要根据经济特色,切勿盲目攀比发展高新技术,万不可贪大弃小、重招商引资轻本地资本。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造就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三)产业发展的具体定位

××区产业发展的具体定位要注意发挥下述的现有资源优势:(1)新兴城市市政府所在地,××区市享有省政府特殊政策资源;(2)交通便利,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京沪、宁宿徐、徐宿淮盐高速交汇于此;(3)职业教育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4)林木资源丰富;(5)农副产品加工、养殖业基础好;(6)林木加工、白酒酿造、纺织服装、玻璃加工、机械电子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要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突出以下几点:

1、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工农联动发展

发展思路: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扩大加工规模,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深、精加工,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积极发展市场需求大的绿色食品等优质产品,扩展发展空间。

发展路径:

(1)提高西瓜、金针菜、霉干菜、粉丝、无公害大米、草编等农副产品的规模和质量,树立品牌,走品牌扩张的道路。

(2)做大油脂加工业,利用在完成黄海粮油加工任务的基础上的闲置生产能力,生产小包装食用油,使用、开拓自己的品牌,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地方著名品牌。

(3)发展面粉加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开拓面粉中高端市场。

(4)充分利用油脂厂、白酒酿造厂的加工废弃物,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中国的饲料需求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都将不断增长。

(5)发展鸡、鸭等家禽和淡水养殖,走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发展猪、牛、羊的饲养,尤其是肉类深加工,××区大有作为。

2、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

木材加工业在××区有着很好的资源优势,××区市林木蓄积量高达800万立方米,成片林160万亩,农田林网100万亩。木材加工产业基础较好,××区有大小不一的木材加工企业近千家,整个××区市有木材加工企业2000多家,××区58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木材加工类企业就高达到15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5.86%,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15家的工业产值仅为4.28亿元,占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3.07%,小于25.86%。木材加工业具有吸纳劳动力强、高产业关联度、低投资成本和低投资风险的优点,现有的木材加工企业成功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较低的资本投入有利于××人民自主创业、投身其中,数量众多的木材加工企业将有利于促进和提升木材加工业的档次,有助于改变当前加工企业中出现的精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的缺陷,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孵化、催生出龙头企业,反过来龙头企业带动木材加工业的整体发展。木材加工业的聚集效应和产业链的延长,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和提高整个××区的产业档次,如木材加工机械的零部件和整机生产、木材深加工中需要的化学原材料等。

发展思路:大项目带小项目,小项目促大项目,形成蓬勃发展的态势,大小项目一把抓,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建立木材加工产业园区,引导各类木材加工企业进驻园区,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发展路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大项目,引进一些木材深加工企业,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开发生产家具、贴面板、木地板等家居装饰装潢材料,拓展木材加工业在××区的产业链空间,带动下游木材加工业的发展;鼓励本地民间资本进入木材加工业,鼓励小企业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改变木材加工企业普遍偏小的现状,增强市场竞争力。另外,要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增加林木储量,增添和保障发展后劲,木材原材料供给要多元化,保障木材原材料供给畅通。

3、迎接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业资本转移,抓住发展契机,做强纺织服装业

××全区有2万亩棉田,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纺织服装业的资源优势;目前××区纺织服装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规模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在工业规模企业中,纺织业占到了9家,服装、鞋帽加工业有3家,具备接受长三角及其他发达地区,乃至海外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和市场辐射的基础和条件,具有做强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基础。全区20多家服装加工企业,订单很多,但缺乏知名品牌,要加大纺织服装业品牌的建设力度,创建本地自己的品牌。

发展思路:紧跟市场,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涤纶高仿真以及锦纶等系列产品;发展高支高密织物和各种功能性纤维;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印染,提高棉、涤棉、丝和合成纤维织物关键印染后整理技术的水平,加强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功能性等新型整染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着重开发生态、环保服装和各种功能性服装,形成服装印染、面料开发到服装出口的完整体系。

发展路径:通过贴牌生产的方式,借助外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完成产品升级换代。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服装加工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同时,积极扶持规模企业的发展,通过规模企业带动中小服装企业参与业务分包,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区市最大的企业之一——箭鹿集团应加大资本运作力度,超常规发展,争取早日上市。

4、整合饮料业资源,科学地定位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区饮料产业主要是指白酒酿造业。现阶段××区酿酒业聚集程度很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0家从事白酒酿造,这10家全部坐落在洋河镇,洋河镇与酒相关企业182家,占全镇各类企业总数的57%。洋河镇号称“酒乡”,拥有全国知名品牌——“洋河”。目前我国白酒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白酒市场不断萎缩;白酒高端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且很难打破;白酒市场区域分布比较明显;白酒广告、营销策略的重要性不断突显;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群体脱离白酒市场;与白酒市场日益衰落相对应的则是啤酒、保健酒、葡萄酒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区要振兴和发展酒类产业必须紧抓这些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战略,通过整合饮料资源,科学市场定位,提高市场占有率。

发展思路: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改造传统酿造工艺,积极倡导和参与浓香型白酒的标准制定,巩固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的地位;深入实施“振兴苏酒”战略,大力塑造品牌形象,避免滥用“洋河”品牌,参照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对“洋河”品牌进行规范使用,维护“洋河”形象,提高“洋河”等名优酒档次。面对白酒市场趋于稳定开始出现萎缩的现状,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准确市场地位、不断推陈出新以巩固现有市场,另一方面适应市场变化,加快开发保健酒、低度酒、软饮料以及葡萄酒等果酒系列。白酒市场的区域割据决定了“振兴苏酒”的战役必须首先从江苏突围,要在广告、营销等方面体现白酒市场的区域性,加大在江苏境内的产品推广和宣传力度。白酒消费群体的萎缩(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是造成白酒市场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想在激烈的白酒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从命名、口味、酒型设计、包装、品牌、广告、营销上下工夫,有效创造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可以考虑引进国外战略合作伙伴,一方面他们在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广阔的潜在市场很感兴趣,这也加大了合作的可能。世界最大的酒类公司之一施格兰公司已经在中国这一市场做了开拓和尝试。此外,还应不断扩大啤酒生产规模,迎合“青啤”战略意图,不断提高青啤(××区)在××区地区以及附近地区的市场占有率。

5、利用国电(××区)热电有限公司的属地优势,发展电力相关产业

发展思路:利用国电(××区)热电有限公司的属地优势,充分利用热电站的副产物,如蒸汽、煤渣等,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如建材业,抓住国家电力短缺、电网改造更新换代等机遇,发展电缆、电力相关设备等产业。

发展路径:以江苏精科互感器有限公司为核心,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扩大投资,提高产量,改变目前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通过资本运作,强强联合,一方面与科研机构合作,获取技术支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把精科公司建成多型号、全系列的互感器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与电力公司如苏源公司合作,这样既可以确保产品市场占有率,又可以通过苏源公司注入资本,壮大整个精科公司的实力,做大做强精科品牌。要改变观念,不在于“所有”,即拥有整个精科公司,关键在于做大精科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税收和就业。以苏源电线电缆厂为龙头,做大电线电缆。××地区黏土资源丰富,全区有制砖企业4家,规模都较小,要抓住国电××区热电的属地优势和京杭大运河水运便利的优势,做大建材业。

6、引导、规范塑料再生和加工业

耿车镇塑料再生产业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由于机器设备和制造工艺的落后而产生的废气严重破坏了耿车镇的生态环境。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使得耿车镇塑料再生产和加工业“户户点火、村村冒烟”,加大了整治和管理的难度。目前,耿车镇水污染已经渗透到地表45米以下,居民用水必须取地表100米以下的深水,如果再进一步不加遏制和治理的话,已经污染的地下水一旦蔓延到整个××区,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目前耿车镇部分村已经出现的癌症发病率高,甚至出现莫名其妙的疑难疾病与环境污染有很大关系,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损失是巨大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耿车镇是一颗埋在××区边缘的定时炸弹。值得注意的是,耿车镇拥有的三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是木材加工业,这也部分反映了耿车镇塑料再生企业业主的短期经营心理,不适宜人居的环境让他们失去了长期经营的战略思维。

发展思路:集中生产,规范治理,改进设备,提高技术,减少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发展路径:

(1)宣传塑料再生加工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2)宣传塑料再生加工的科学技术知识,加大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更新设备和改进技术,提高废弃塑料利用率,减少污染。

(3)宣传国家对塑料再生加工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塑料再生和加工的前景,改变企业主短期经营心理。

(4)设立塑料再生和加工工业园区,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各类企业进驻园区,改变家家办厂、村村办厂的状况,实行集中治理污染,达到聚集经济。

(5)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改变耿车仅仅是废弃塑料分拣的集散地地位,治理污染造成的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弥补。

(6)坚决取缔无证生产和经营,利用各种政策,例如工商执照发放、税收收取等,提高该行业的进入门槛,新办企业一律进驻园区。

(7)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来提升耿车镇的塑料加工层次,提高产品加工深度,使耿车镇的塑料再生和加工业脱胎换骨,真正成为××区的一个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如果处理好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耿车的塑料再生和加工业应该是大有前途的。

7、积极培育服务业

服务业对于促进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区作为××区市中心城区,应该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餐饮、商贸、金融信贷、旅游、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支撑。

发展思路:在搞好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产业完善和升级的同时,重点发展金融业、商贸流通业,着力培育信息服务、旅游、房地产等新兴产业,以此作为对××区开发的有力支撑。

发展路径:在金融方面,重点扩大金融机构的覆盖面,开展新业务,培育和规范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让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尤其在直接融资方面。以京杭大运河为载体,充分利用××区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引进新型流通业,发展专业或综合市场,积极推进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开辟好的流通途径。

四、××区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思考

(一)通过“造核”打造区域的增长极

前文已论述区划调整给××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挑战主要来源于内部,即弱小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与幅员广阔的腹地范围之间极度的不协调,城区(或中心城市)还没有成为全区的核心和统帅;全区不同的区域板块未能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城乡二元结构表现极为突出;城区作为中心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未能发挥区域发展的龙头作用;周围腹地的工业和小城镇的发展也未能对中心城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过弱,这既构成了经济发展滞后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累积循环效应。因此,做大特别是做强中心城区是今后××区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目标,这一点无论是在区划调整之前还是区划调整之后,都应成为毫不动摇的工作中心。目前××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必然要在区域中形成不均衡的现象,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个别地区会率先发展起来,形成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要注重“造核”,通过“核”形成对要素空间的集聚作用,在空间表现上主要以“极化”为主,也就是表现为中心城市的扩大和小城镇实力的增强,如果没有要素长期的集聚过程,也就不会有要素的扩散效应。××区理应是中心城市××区市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但目前这种核心地位并没有突出地表现出来,今后××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使其成为中心城市××区市的“核心”。要想成为“核心”,必须要借助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将××区建设成为全市的经济中心,同时也要逐步成为文化中心。区划调整以后,××区所辖范围扩大了,这就为××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心城区还没有成为自身的核心,这种现状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区在空间的发展战略上主要表现以“造核”,或者说以打造区域的增长极为主。为促成这样的目标,必须科学地构建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构架,有利于要素空间集聚。

(二)构建“人”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框架

从区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大量实例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如同地区发展的产业结构一样,是区域发展状态本质反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从空间分布、空间组织角度考察并辨认区域发展状态和区域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罗盘。区域发展状态是否健康,与外部的关系及内部各部分的组织是否有序、萌芽而有活力的因素是否被置于有利的位置等因素有关,分析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可以从一个重要方面给出确定的判断标准。各个区域的发展在空间结构上可以表现出某种相似性,根据××区的基本情况,提出以下一些重要问题:

1.国土开发、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框架是否符合经济增长与空间不平衡性之间的倒“u”字型规律?是否顺应从空间不平衡到较为平衡的客观需要?

2.在不同阶段,是空间集聚还是空间分散可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把集聚或分散作为区域发展空间战略的重要政策目标下,社会经济客体究竟以什么样的空间构架来实现科学组织的?还是根本就没有空间构架,实行“遍地开花”?

4.社会经济的总体空间组织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组织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客体是否与现有基础设施达到最佳的空间吻合?

以上这些问题是××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毫无疑问,虽然××区面积相对较小,但它的发展也不能同时实现均衡发展,也必须符合倒“u”字型规律,即区域发展差距在一定时期内是扩大的,当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区域发展差距会逐步缩小。因此,区域发展必然是先以集聚为主,在集聚阶段要科学地探讨区域发展的空间构架,要与现有的基础设施达到最佳的吻合。××区作为××区市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须从宏观视角出发来审视自身经济的发展,即必须置身于整个××区市的经济发展,乃至全省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从某种程度上讲,××区的发展事关整个××区市的经济发展大局,其宏观生产力布局的框架必须要考虑其开放性,即“借势”的客观效果。“借势”既体现借“长三角”之势,又体现着借“东陇海”之势。纵观××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两条高速公路,即宁宿徐和徐淮盐高速公路,理应成为区域发展两条重要的产业带,进而以此来组织区域的经济发展。目前,这两条高速公路并未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与沪宁高速公路对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利用高速公路建设××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带,这是需要考虑的战略性问题。两条高速公路在形状上呈现“人”字型结构,应该将这种“人”字型的框架作为全区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构架。“人”字型的空间结构目前只是交通框架,并未成为产业带。但从长远来讲,必须将这种空间构架转变成为经济发展、要素集聚、产业发展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真正将其做成××区市乃至苏北一条重要的产业带,成为东陇海线资源加工产业带有机的组成部分。××区作为××区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融入到东陇海线产业带中,要借势东陇海线和长三角实现自身的经济起飞。“人”字型的产业结构不是短期的适应性的对策,而应该成为贯穿整个××区工业化发展的始终,它是实现××区工业化的重要保证。如果两条高速公路未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有效的空间组织,从长远来讲,××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将无法实现。

为了促成“人”字型宏观生产力布局框架的形成,必须注重增长极的作用,增长极是拉动产业带发展的龙头,根据××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进一步将“人”字型经济发展的宏观框架概括为“一城两带三极”。“一城”主要是指城区,它是全区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也是区域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两带”指宁宿徐和徐淮盐高速公路,“三极”主要指洋河、埠子和龙河三镇。

(三)建构“一城两带三极”空间框架

一个地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必然是一个自然成核阶段,在空间上表现为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为“增长极”不可能在各个地方出现,只可能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出现,这个规律在××区8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也同样适用。空间格局决定了空间要素的集聚和流动。从近期来看,根据经济实力及各方面指标比较,“一城”和“三极”的地位相对突出。而从长远来看,“一城”和“三极”的发展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也就是说,“一城”和“三极”将会在空间上融为有机的整体。因此,今后首先应在基础设施上进行接轨。由于目前××区大多数乡镇还处于农业时代,空间尚处于无序或者无组织的状况,工业化是推动其进入有序状态的重要力量,但工业化并不是“摊大饼”、“撒胡椒面”,必须要有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一城两带三极”是对××区空间结构的科学概括,将对宿区城工业化、城市化和招商引资等起到重要的组织作用,乡镇工业园区建设要沿着高速公路进行布局。同时,“两带”将诸多乡镇与中心城市相连接,可以起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效果。因此,“一城两带三极”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一城两带三极”处于极化为主的阶段,也就是在做大和做强“增长极”阶段时,随着能量的增强,周围地区将会出现新的“极点”,在“两带”上也将会出现新的“极点”,在区域内将会出现围绕着两个一级轴线的二级轴线、三级轴线,区域也将从集聚逐步走向相对均衡的阶段,而且在城区与“三极”,以及其他极点之间将会出现一种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为了促成“一城两带三极”空间格局的形成,必须从更广的视角来考虑××区的发展,前面已经论述的××区工业化产业选择的路径决定了其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借助外部的资本、人才等要素与本地资源的有机结合。××区的发展或者是整个××区市的发展已经与发达地区(例如长江三角洲)形成联动发展的格局,如果不借助外力,这个工业化的过程将是非常漫长的。为促成“一城两带三极”宏观格局的形成,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点是打造三个“增长极”,一是洋河镇,为促成洋河增长极的形成和强大,要建设“一园三线”,所谓“一园”就是洋河工业走廊,向北发展(洋河)、向南推进(城区);“三线”是洋青线(洋河—泗洪县城青阳镇)、徐淮路(城区—仓集)、高速公路的连接线(中扬—仓集—郑楼)。通过修建各种公路将周围的乡镇连接起来,有利于洋河镇对周围资源的整合,做大做强洋河这个“增长极”。另外,第二、三“增长极”便是埠子镇和龙河镇,基本思路是做活埠子,做强龙河,带动其他;整合资源,聚集要素,富集资本。要强化埠子和龙河这两个“增长极”,必须把交通放在战略性地位予以考虑,重点做好“两纵”和“两横”。“两纵”是龙河—耿车和南蔡—罗圩—陈集的公路;“两横”是埠子—洋河和埠子—凌城的公路。

最后,“一城”的重点是“两园”和“两区”。“两园”是××工业园(南下西进),向南形成洋河工业走廊,向西与市开发区相对接。新区工业园(西进北上),向西连接耿车,向北、向东与××新区对接。两区是指××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

“一城两带三极”的空间结构构想对××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用简洁的语言科学地概括了××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这有利于未来××区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其次,体现了××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注重发展的区域增长极,这是在空间上区域不能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第三,在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区与“三极”之间联动发展,以及进一步与其他乡镇之间联动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通过“造势”构建区域发展的“雁行模式”

“人”字型的宏观框架,既构成了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框架,也是整合区域资源和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纽带。因此,可以形象地将××区区域发展比喻一只在天上飞行的大雁,呈现出“雁行模式”,“雁头”是“中心城区”或“中心城市”。同时在两条轴线上布局着全区相当一部分乡镇,如洋河、埠子和龙河等重点乡镇。××区区域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快;二是洋河、埠子、龙河等镇;三是其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目前,在三类区域发展上表现出一种空间的断裂性,如何整合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三类区域之间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这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动力应采取拉力和推力相结合的思路。区划调整以后,腹地范围扩大了,但腹地许多乡镇仍然处于以农业为主的时代,未能对中心城区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由于“缺核”,也未能对周围地区发展起到重要的辐射作用。因此,根据目前××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是今后工作的主旋律,“工业化”和“城市化”应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心城区应加强与洋河镇、埠子镇和龙河镇的联动发展,推动以“中心城区”为龙头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其他乡镇应转化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开放战略,把工业化作为发展战略选择。同时,应将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战略来抓。

(五)构建半小时快速道路网,缩小中心城市到各乡镇之间的时间距离

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快速干道网、缩小中心城区与周围乡镇之间的时间距离应成为交通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联结周围重点乡镇的快速干道网尚未形成,而这种框架的形成可以提高区域空间的可达性,减少空间成本,增强中心城市对要素的空间集聚性。同时,还可以通过级差地租的有效调整,更加科学地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中心城市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局面,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新的城镇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要素向乡镇集聚的城镇化。

五、××区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一)提升城市化的内涵,打造城市的引擎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对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而不仅仅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即现代意义的城市化主要注重城市功能的提升。作为“一城两带三极”中最核心的“一城”,中心城区与其他“三极”在功能上有着重要区别,它是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区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目前名不符实。这就决定了中心城区不仅要将第二产业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要高度重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城市功能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上,城市服务业包括“生产型”的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两大类。两类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又有利于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这反过来会推进工业化内涵的提升。前文已经说明“软资源”对硬资源作用,也说明了品牌作用,××区的发展(包括××区)在本质上取决了“软资源”,最缺乏的是“软资源”,而不是资金。提升城市化的内涵,就是为了集聚先进的生产要素,或者说集聚流动性的“软资源”。另外,中心城区和周围乡镇的发展要遵循“级差地租”的科学法则,中心城区要发展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工业项目,将附加值较低的工业项目向周围乡镇推,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二)将“招商引资”逐步向“招智引商”方向转变

不可否认,现阶段××区招商引资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招商引资来的企业能否在区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致最终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经济,这确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根据资料显示,在相当一部分特色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当地政府已经树立一种特色招商意识。例如贤官镇木材加工业和苏州太仓潢泾镇的加弹产业的发展都是从不断完善产业链的层面来有针对性的招商,这与目前我们政府导向“来者不拒”是完全不同的。可以大胆地预测,未来区域经济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特色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上,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如何向特色转变?特色产业的形成在形成初期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性里面蕴藏着必然性,偶然性里面蕴藏着智慧。基于这样的考虑,××区应该实现“招商引资”战略向“招智引商”战略的转变。“智”是指先进生产要素,包括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因为只有先进生产要素才能提升产业的内涵,增加附加值。

(三)由注重数量的渐进式发展向追求内涵的跨越式方向转变

何为跨越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无不体现在对客观环境正确的把握,即“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并不是产业的跨越,而是内涵的提升。如何才能实现内涵的提升和跨越?首先,必须要对市场行情和发展态势进行深入地了解。跨越式发展体现着借势和造势的辨证统一,二者结合的根本在于企业家宝贵而稀缺的资源。××区必须树立追求内涵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而不能追求没有方向性的渐进式发展道路。上面谈到内蒙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追求内涵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注重品牌,注重特色,在产业发展上注重“减法”。另外,所说的跨越发展也体现在适当时候可采取发展三产来带动二产的发展,二产和三产之间具有互动性。

(四)打造“湖泊新概念”

“两湖”开发应成为政府政策的重要选择。要打造“两湖”文化,打造两湖品牌,两湖应成为建设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结合点。××区在产业发展上存在着以下重要的增长点,或者说可以做出特色的主要是以下几类产业:做好农副产品的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轻纺工业),还有就是在前两类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一定经济实力,××区要不失时机地开发“两湖资源”,它是××区城市功能转变的重要标志。所说的开发,是湖泊功能转变,由传统“农业资源意义”上湖泊文化向“休闲”意义上的转变。在农业文明时代,“湖泊”是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工业文明的时代,“湖泊”是满足人对“资源”的需求;未来将满足人们休闲和体验的需求。现代的“湖泊”文化应该体现着一种深层开放的理念,是××吸引先进生产要素的重大举措。因此,××区在工业化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开发与保护“湖泊”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采取中心城市带动和周围乡镇推动的城市化路径

××区市城市化应采取中心城市为主,城镇化为辅的路径,那么对××区则更应该采取中心城市为主,城镇化为辅的道路。但为了不走发达地区所走过的弯路,××区应该选择中心城市为主,在某种意义上,选择的“一城两带三极”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发展路径,将洋河、埠子、龙口作为中心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近期主要将洋河作为重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首先要将城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节点,城区作为全区的龙头,在做大园区的基础上,必须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强化功能的意义上来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因此,三个极点未来发展必须要将与中心城市的接轨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而不是孤立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区政府提出的发展洋河工业走廊并与南区的接轨,同时,要将龙河作为一个重要的特色工业区,形成农副产品的加工基地,将埠子作为中心城市重要的商品集散基地,这些城镇的发展必须纳入中心城镇整体的发展战略。因此,要从做大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认识三大极特别是洋河的发展。其他乡镇作为中心城市或者中心城市的,在近期的发展可能仍然必须要走城镇化的道路,通过农业产业化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目的在于做强工业,做特城镇,形成与中心城区和三个极点之间的对接。总的来说,依托的是中心城市带动城市化的战略思路,而不是各个乡镇自成一摊,形成“诸侯乡镇”与中心城市隔绝的城镇化。

(六)大力弘扬本土创业精神,鼓励和扶持本地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壮大

根据实地调研,一些乡镇资产达百万甚至千万的个体老板大有人在,有的甚至在外地投资、兴办实业,应该积极发动和鼓励这部分资本在本地创业、安家落户。完善对民营企业注册、税收、金融、收费等政策,减少审批手续和行政干预。从信贷、资金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为民营企业上市筹资服务,扩展融资渠道。放宽民资的市场准入领域,凡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资进入。同时,大力提倡“服务型政府”的观念,勤政廉政,改变机关作风。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增强环境的吸纳力,形成环境建设与××区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优化市场法制环境,继续抓好治理经济环境以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坚持治标与治本一起抓,努力构建确保优良环境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制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经济学原理》,[美]马歇尔主编,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规模经济论》,顾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3、《产业经济学》,刘志彪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现代产业经济学》,杨公仆、夏大尉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产业集聚论》,朱英明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城市集聚经济》,冯云延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振华:《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上海经济研究》,2002.12

薛志伟、李嫒嫒:《纺织服装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经济日报》,2004.6.7.

宋泓:《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经济日报》,2004.6.15.

[英]劳拉·泰森:《商业计划的善举》,《商业周刊》,2004.6

谢健:《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与温州模式发展瓶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1

金碚:《中国地区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可行的战略选择》,《城市经济》,2004.6

傅白水:《资金外流、人才匮乏,“温州模式”即将没落?》,《21世纪经济报道》,2004.1.11.

张福通、谭刚、陈秀珍:《香港特区政府资助产业发展的做法与启示》,《特区经济》,2004.10

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4.7

芮明杰:《中国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思路》,《复旦学报:社科版》,200401

后记

第7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写作;语法教学;引语;时态;句式

一、引言

从事语法教学日久,且每年指导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从中愈加认识到英语语法学习之于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亦多有侧重。然而经过论文指导和思考研究,发现有些语法要点在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中作用很大,但是在实际的语法教学中,因语法项目较多、学时有限,这些内容多被一带而过甚至忽略,其中就包括了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使用、时态的一致性、句式的选用等。

二、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使用

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用到他者的论断,或引以为理论支持,或作为驳论的依据。直接引用他人的观点在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也十分必要,因为直接引用为当前的论文提供直接而有力的证据,也使论文更显得真实和生动。然而直接引用过多就会显得作者个人观点陈述不够,如果引用文过长也会影响读者对论文本身的阅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MLA格式中规定,较短的引用,一页不超过两个,较长的引用,三四页只能有一个。此时,学生就可以采用间接引语,避免过多使用引号或大段引用。但在引用的过程中,学生多有谬误。

英语语法中所述之间接引语,其规则大抵不多,如将人称变换(如I变为he/she),代词转换(如this变为that),地点的转换(如here变为there)等等,但实际操作中又不止于此,有时因为直接引语的句式等的差异,变为间接引语的时候还要对直接引语进行适当的概述和总结。

例1、不够清楚的概述:

Penniless and hungry,Jane is forced to beg for food and then she is accepted by St. Jone and his sisters,after a long time they tell her that her uncle is also his uncle but he has died and left her a large fortune.

清楚的表达:

Penniless and hungry,Jane is forced to beg for food and then accepted by St. Jone and his sisters. After a long time they tell Jane that her uncle is also his [Jone’s] uncle but this uncle has died and left her a large fortune.

由上例可以看出,引用文需要遵循语法规则,包括时态的一致性、主谓一致、名词代词的前后照应等,如果引用文中某些代词的指代不明,则需要用括号指代清楚。

如果引用文的时态和与论文行文不一致,则需要尽量缩短直接引用文的长度,采用间接引语,或在文中标出已经改过的使时态一致的词;如下文:

例2、不够清楚的表达:

If he thought,as he wrote in his diary in the late 1990s,that “one’s life is just a tragedy,” then what would he say of people’s life today?

清楚的表达:

(1) If he thought,as he wrote in his diary in the late 1990s,that one’s life was “just a tragedy,” then what would he say of people’s life today?

(2) If he though in his day,“one’s life [was] a tragedy,” what would he say of people’s life today?

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也可以同时出现在一段话中(如(1)中所示),因为如果概述过多使文章显得平铺直叙、缺乏起伏,很难长久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概述的同时穿插一些短语式的直接引用可以使文章生动易懂。

三、时态的一致性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将现在时或过去时杂糅在一起,如在叙述文学作品时未保持时态的一致性;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有用过去时的情形。需知: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各有侧重,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不会过多提及在论文写作中的时态运用,因为教科书中的时态本身就多而复杂,在教学过程中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对论文书写的时态作专题探讨。然而时态问题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又一直会困扰学生,也给论文的修改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未来的语法课教学可以在此处多着些力。

论文时态的使用以适合为要,是为写作服务的,但也有一些基准,如:事件,不管是调查、实验,还是自己或他人的某项研究,都要用过去时来描述,但是解说、阐释、评价、分析、评论或是由此而得出的某些观点则多用现在时。叙述文学作品中的事件用现在时,描述作者的创作过程用现在时;探讨理论用过去时或现在时;报告研究成果用现在时进行概述或总结。

四、句式的选用

英语语法中将句子看作是最大的语法单位,而句子又是文章的基础,句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质量。在造句时,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就句子结构来说可以有简单句(simple sentence),并列句(compound sentence),复合句(complex sentence)以及并列复合句(compound complex sentence)。简单句可以使论文的表达清楚直接、一目了然;并列句可以将同等重要的观点并置,从而避免多余文字的使用,也可以使文章显得整齐,有时也可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复合句中有主句和分句,意义有所偏重,其间多出现连接词使主从句子的关系清晰呈现,句子的逻辑关系就会清晰展现;并列复合句是将两个或几个复合句并列起来,可以使文章句式多样,又不会过于繁复。多种句式的使用可以给论文增色,在语法教学中,这一内容可以多加涉及。

五、结论

语法教学虽不以毕业论文写作为终极目的,但是毕业论文写作却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教师的语法教学的全面性和侧重点,希望文中提到的三点可以对教师的语法教学和学生的语法学习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 张秀国主编.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 牟杨,陈春莲.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 章振邦主编.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第五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