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08:50:42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学原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远程开放教育历经了十几年的发展,各级电大系统在教学管理方面各俱特色,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推进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等教育人才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在实际运转过程中还存着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平台建设不统一。一是现在各级电大使用的教学平台众多,如地市级电大除去自身的教学平台以外,还有3至4个省级以上教学平台,不要说学习者分不清,连教学者都容易混淆。二是教学平台之间互不联接,网上资源建设重复,资源更新不同步,教学信息的分散,教学引导的方向较乱,造成了学习资源的过量和关联性较差,缺少系统性和统一性的建设和规范,致使教学平台多而无效,建而无用。
第二,师资队伍数量短缺,力量不足。一是基层电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电大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处于分散状态,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建设,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失衡,再加上对专业设置缺少前瞻性以及优秀专业人才的匮乏,出现了有的专业教师无课上,而有的专业无教师上课的失衡现象。二是教师教学能力不强。电大系统内的教师资源没有得到有力整合和优化,分散在各地的优秀人才未形成合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任课教师的技术职称不高,还存在中职系统职称及非教师系列人员带课的情况。教师之间交流互动不够,以江苏省为例,全省系统内教师之间的交互只流于网上对话形式,几乎没有其它形式的交流、培训以及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沟通少、信息不畅,作为系统办学来说,没有真正发挥出系统的优势。再加上没有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进修培训制度和工作机制,造成了地市级电大教师队伍教学能力不强。
第三,学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不强。一是学员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成人学员继续学习深造,目地就是想用最简单、最便捷的办法获得学历,再加上工学矛盾的突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比较差,在网上学习时只做旁观者,不能有效的参与网上的交流、讨论及任课教师组织的网上学习互动活动。二是部分学员不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有效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联系不够密切,互帮互助式的学习还没有更好普及,良好的网上互助学习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二、对新环境下教学管理模式的思考
伴随着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如何在新环境下继续开展好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这是我们电大人必须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第一,教学平台建设要相互统一,融会贯通。首先,统一平台。打破现有电大的三级教学平台之间的屏障,统一使用国家开放大学云平台,使分布在各地的教师共同使用该平台。制定和完善使用云平台的相关制度和机制,确保云平台的平稳运行,使该平台真正发挥四通八达的作用。分地区、分批次开展使用云平台的技术培训,让系统内的教师掌握使用该平台的方法。其次,建设平台。云平台建设的好坏,关键在于其是不是适合教与学。云平台除能完成招生、教学、教务、考试、评估等工作之外,还要实现相互的衔接和运行的协调,使各种教学活动都能在平台上开展。云平台上要具备省、市、县电大参与建设和开发的功能,体现各自特色,进行错位发展。云平台是面对全国系统内的教师和不同学习人群的,要能体现出它的无所不能和包罗万象,使其适合各种人群随时在平台上进行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习。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要共同发展,形成团队。一是组建教学团队,形成跨省市、跨学科,既相互协作又共同发展的分布式教学团队,弥补基层电大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二是建立教师发展管理中心,制定系统内教师从业标准、聘用考核、专业发展、进修培训的制度与工作机制,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和成长。三是大力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同教等教研活动,消除彼此的差异和距离。四是在云平台上建设教师研修网络,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交流,通过各级各类培训,组织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形式,提高教学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五是坚持名师教学、优中选优的原则,从分布式的教学团队中选拔名师担任课程主讲和教材主编,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课程责任教师,充分调动教学团队中优质的师资力量。
第三,教与学要相互协同。云平台的建立打破了原有教学平台的瓶颈。全国开放大学(电大)系统的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者共同使用这一统一的教学平台,这就要求教学者的教学服务和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要协同进行,确保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全面开展和协调运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对于教的协同:一是协同开展教学设计,针对各地区不同的学习群体,共同分析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过程,多渠道、全过程、个性化的进行网络教学支持服务。二是协同分解教学任务,把原有教学任务分割成若干个模块,针对教学团队中各个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教师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是协同开展“导学”工作,精心编制学案,在教学前对学员的学习进行具体的指导,通过有目的导学把学员引入学习状态。四是协同开展“导考”工作,增加网上形成性考核比例,做好网络学习测评和考试预约,根据协同教学的实际效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考试服务。
1、我专业课程的构成主要包括公共课程(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公共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广泛的文化素养。我专业课程建设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想政治、法律法规、道德修养、社交礼仪等学科课程的作用。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结合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设置,把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纳入了考核体系,同时强调校园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2、学科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专业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学和组织活动的科学方法,形成专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大一、大二侧重夯实学生的双基与艺术技能特长,如开设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环境布置和钢琴伴奏,视唱练耳,书法,儿童舞蹈,美术,手工等艺术技能等课程。让学生具备从事学前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大三、大四侧重夯实学生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3、教育实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专业实践课程除了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顶岗实习外,还构建了课程实训内容。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模拟课程,让学生模拟幼儿教师,其它学生模拟幼儿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控场能力以及提升教态。
二、独立学院构建“研究应用”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1、独立学院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加强把握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真正实现结合社会需要,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早教意识的渗透,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第一,近年来幼儿入园率提高了,不同层次和规格的私立、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类来。第二,亲子园、早教机构、不同类型的特长班的出现及发展。第三是家长的早教意识增强,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家庭关注的焦点,很多年轻夫妻急需幼儿营养、幼儿教育、亲子互动、婴幼儿智力开发等家庭教育指导项目,这些都给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形式和空间。因而,我专业应加强思考如何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2、独立学院专业教师应把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辅导合二为一,实现“课证合一”。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结合我专业学生需要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计算机证,普通话证,英语等级证,保育员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相应地开设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幼儿教师口语,大学英语,早期教育等课程。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考证需要进行课程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取得必要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获取就业优势。
尽管目前电大的教学教务管理质量与过去比较已经有了加大幅度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全系统来看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一是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依然不高,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对电大教学管理的推动作用不够明显,电大教学受工学矛盾和远程硬件设施的影响,导致资源利用率不够。某电大对2009年学生登陆网站进行了统计,其中访问最高月份的人数仅仅达到31%,访问最低月份不足5%。二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模糊,从学习动机上看,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仅仅是为了获取文凭,自主学习和自觉学习的能力较差,更有接近30%的学生对网络教学的理念毫无认识,且不具备学习条件和环。三是教育理念仍然不够深入,很多基层电大是依然采取面授课按照课时计酬,忽视了开放教育的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并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
二、教学管理组织建设的几点思索
1、理念的传导很重要
电大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担当其理念的传导者的重任。应加强对远程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开放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即改变传统的学校主导性,全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服务系统观念。在法国远教中心(CNED)注册的学习者称为客户(Client)。(中国远程教育2003.7“电大教学改革十人谈”)其中能够看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最大限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原则。在当今学习化社会中,学习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存在形式,它对教育必然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因此在学校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务的前提下,还应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协作互助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开放教育模式改革成败的关键。
2、科学合理的辅导很关键
远程教育的发展总是与现代技术发展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电脑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在网上资料已经成为许多远程学习者的主要学习材料的时代,要求教师把课
堂教学精心设计成为与学习认知心理活动的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让辅导教师更好的发挥其主导作用,以营造远程教育的教学氛围。
3、专业责任教师职责很必要
由于地方电大专业教师比例不足,外聘教师比例过大。外聘兼职教师缺乏对电大教学模式的认识、教学媒体的了解和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研究。并且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把原来的课程责任教师该为专业责任教师,原来的年级班主任该为专业班主任,对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保障体系的建立
1、建立教学资源档案
根据教学资源流程,实行过程监控,建立教学资源档案,对每一环节的投入、进展情况等事项进行客观详细的记录和第一手资料。
2.开展教学资源评估
主要考察教学中所做的工作和成效,从不同侧面反映教学质量。根据教学资源的特点,可进行IP课件、网络课件方式的评估和比较。
3、突出实践关节管理
必须按教学计划开出全部毕业环节,各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方案必须由专业责任教师做出,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集中实践环节(设计)任务,指导教师担负着实践内容的指导任务。必须认真、耐心指导学生按计划、按进度、按要求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突出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学习外语的目的除了完成基本的大学课程外,更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因此,必须进行具有实用性特征的语言教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场景教学,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学会某个特定的语言,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整体语言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一)调整公共英语课程设置
目前,大多独立学院只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英语课程。而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以阅读为主的综合课。这种教学状态偏向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忽略了听、说、写的能力训练。因此,独立学院在英语教学课程中,不仅仅只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锻炼学生的听说写能力。同时,独立学院需充分运用院内的教学资源,及时了解学生的要求,可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能力而开设具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
(二)灵活并创造性地使用英语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目前,大学独立学院主要向学生提供的英语教材形式包括主教材、辅教材、配套电子资料(电子资料库)、教学网站等。此类教材的形式包括纸质教材、电子音频教材等。因此,教师需根据此类教材的特征,充分发挥其教学意义。
(三)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整体教学中是极其重要作用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调整,注重以探究式、任务型、合作型联合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目前,多媒体教学法发展迅速,教师应充分应用这一特点,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实现多元化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这是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整体语言教学理论中,其提倡以整体与非传统形式的评估与测试方法。学生通过自身的真实状况,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从中了解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进而在后期努力改进。
三、结束语
(一)有一个高效、廉洁、富有远见、深谙职业教育规律和真滴的学院领导班子
院长林靖东长期负责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亲自实践、见证了新加坡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开拓、改革和发展历程。是国际知名职教专家。目前新加坡现有5所高等职业院校,其中,有3个院校的院长是南洋理工学院学院培养的,是南洋理工学院原来的副院长。
(二)学院的发展、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国土面积非常小,只有区区7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资源匮乏,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任何事情、任何工程、任何产业都要精心筹划,资源利用率高,各种资源都经不起浪费,包括教育资源。所以各个院校、院系开设什么专业、专业规模大小都要经过教育部的审批,招生规模严格按照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就是比较热门、报考率高的专业也要按照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原则上不能突破,并且原则上不准学生调专业。
(三)各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新加坡职业教育先是引入日本精工科技和德国的双元制,经过实践后发现都不太适合新加坡国情,后进行改进,最后创新发展出来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厂”就是在校内引入企业生产工厂或者把校内实训场地建成企业工厂化的模式。“教学工厂”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是工矿企业、机械工程企业、电子信息、IT产品的生产企业的工厂,也可以理解为相关的科研中心、科技公司等科研项目研发机构。
二、启示
不断创新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模式———不提倡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由于学生毕业后,转岗的机会比较多,经过长期研究、实践,他们认为:从长远看、从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发展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适应面窄,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事业发展。
(一)理念创新
“无界化校园”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特色。在院校教学、管理等工作中,当我们接受某个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项目)的时候,单靠某一个专业(学科)或者某一个部门(院系)的人往往难以完成,因为现实中的问题很多是跨学科、不分界限的。这就需要学校内不同专业(学科)或者不同部门(院系)之间的人打破界限观念,彼此协调融合,相互合作,同时共享资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最终集中大家的智慧,融合大家的才智,共同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项目)。“无界化”理念的核心是团队协调合作和资源充分共享。学院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实训资源实行校内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的无界化管理,各个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校内教师资源可以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合理调动。
(二)管理创新
南洋理工学院从领导到员工普遍认为专业教师是学院的第一财富,只有好的专业教师才能办好好的专业、好的学校和好的教育,教师是学院从事教学的主导,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是教学的行家里手,又要是科研开发的技术能手,还要是懂得企业生产管理的多面手,总之,高职教育需要产教研样样精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院办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为此南洋理工学院下大力气开展教师队伍的引进、培养、进修和提高。首先,学院每年拿出学院年度经费的4~6%(约$1000万元左右)用于全院教师的培养、进修和提高,每人每年不低于18天(实际实施是23天)。其次,为了提高校企合作成效,提高专业教师的产教研水平,学院每年选派出1/3的教师带领3年级的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和学院校内的“教学工厂”进行顶岗实习和技术、产品研发,另外2/3的教师在校内从事1、2年级的专业教学工作,教师每年进行轮换。其三,大量的高薪从企业、科研机构招聘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到学院当专业教师。学院教工采用年薪制,人均年薪约$1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待遇留人。其四,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学院已经建成了智慧化校园,校内各种信息、控制实现了一卡通。南洋理工学院从学校的建筑与各项设施到学校的管理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参观考察时发现,学校内的各种指示标识清晰简洁明了,作为一个多雨的国家,学校内的所有建筑物可以实现不淋雨通行,校园内任何地方均可免费无线高速上网,学生可以在教室外面走廊的笔记本电脑台上方便地使用电脑,电源插座和网线接口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如校内花园的休息桌椅下方都安装有电源插座),无不体现学院处处以人为本的理念。图书资料室无需管理员,可以自助借阅,电子学习间、小组研讨室等场所只要在网上预订即可使用,开放式音乐剧场学生随时可以去自己组织活动。总之,学院在专业教师的管理上,一是使用,根据每一位教师的专长,安排恰当的工作岗位,合理使用每一位教师,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培养,通过每年的专业教师培养、进修和提高,使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和科研开发水平不仅不会降低,而且会每年都有所提升。使学院的每一位专业教师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价值,与他(她)进入学院前相比都得到提升,实现了学院专业教师价值的保值增值。这样以来,假如有一天学院的教师调出学院,在社会上依然会有很高的竞争力,可以实现顺利就业。
(三)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全面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创新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双轨制,南洋理工学院各专业学制为3年,第一、第二学年为专业宽基础理论培训和学期小型项目,第三学年为专向培训、全日制项目研发和企业实习。第三学年根据学生学习程度把学生分成A、B两组,第一学期A组(相对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做全日制项目和企业实习、B组开展专向培训(即学习专业课),第二学期再对调。整个教学过程全面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工作而开展的教学过程。它可以激发并长时间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学生通过做项目的过程,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提升并掌握知识和技能。
1)课时安排设计新颖独特: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实践和理论充分融合,加大实训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南洋理工学院课程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课+辅导课+实训课模式,课时比例为1:1:2。以自动化控制课程为例,该门课程授课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为15学时,辅导课学时为15学时,实训课学时为30学时。理论课为大班课,80~120人。辅导课和实训课为小班课,20~24人。
2)课程内容设置高度综合:核心课程教学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高度综合上。以自动化控制课程为例,其内容融合了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也就是国内的PLC技术类课程)、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内容。国内通常将它分为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电气控制技术等3门课程来讲授这些内容,使得学生缺乏系统的概念、缺乏相关科技领域间的横向联系。
3)教室、实训室布置实用:当我们走入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区时,第一感觉是很难区分哪里是理论教学区,哪里是实践教学区。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当你推开一扇门,或者穿过一条走廊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从一个理论教学教室进入了实训室。尤其是在工程系参观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室让你根本无法判断这是一个理论课教室还是一个实训室。课堂上教师正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则是坐在各种各样的实训仪器设备中间,认真的听取老师的讲解。课堂搬到了实训室,形成了教学工厂,这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了起来,真正的做到了理实一体化。
(四)教学创新
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实施专业教学的“教学工厂”模式,校内专业教学工厂化。“教学工厂”理念是南洋理工学院卓越办学的主要手段。“教学工厂”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训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而设立的。它是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环境有效融合。其中,企业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的重要载体,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教学工厂”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在教师指导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研发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和训练实践,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五)科技创新
学院在政策、薪酬方面鼓励、支持专业教师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科研开发方面的进修和提升,支持专业教师搞科研、搞技术开发,联系企业拿生产、开发项目,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科研开发氛围、环境和局面,目前,该学院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技术开发获得的技术专利已达200多项。其中不乏高科技科研开发项目。
(六)资源共享
在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体会就是资源共享,真方便。为了充分发挥学院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院管理效率、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学院建立了全学院的资源共享平台,尽可能的实现了校内资源共享。包括:人力资源共享、实训资源共享、电子化管理制度共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作业、考试试题、课程综合实训、科研开发项目成果、技能竞赛技术成果、社会实践活动安排、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迎新工作安排、学生毕业典礼安排等各种共享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权限内实现学院教工、学生的共享利用。
三、建议
1)尽快启动学院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工程:包括学院各种电子版的管理制度、文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课程电子教案、电子讲义、课件,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资料、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资料、技能竞赛项目资料……都纳入学院数字化资源库中,达到校内资源共享,(资源)物尽其用。
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但目前独立学院的教育机制和模式还有许多制约工科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不利因素。
1.1工程教育体系不清,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模糊
我国工程教育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目标含糊等方面。长期以来,高等工程教育一直委身于科学教育甚至被等同于科学教育,造成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导致教育培养体系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企业技术创新的脱节,增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3]。
1.2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实践训练
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弊端是轻视工程实践训练,部分学校实习基地萎缩,流于形式,学生走马观花式的生产实习较多,深入生产过程、动手参与较少,理论和实践脱节,使学生难以领会和消化理论知识,只能纸上谈兵,见到带有工程性质的问题就心里发虚[4]。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疏于实践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质量反映最多和最普遍的问题。此外多年的应试教育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风与思维,压抑了他们的自主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1.3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比较落后
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一直受传统专业的影响,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符,专业教育知识面狭窄,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科技的迅速发展;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负担沉重,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的训练环节偏少、学时偏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5]。
1.4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近年来很多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迅速上升。由于他们多数是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缺乏系统的工程实践锻炼,因此,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同时学校与教师个人重学历、轻实践,重专业、轻综合,导致教师培养集中在学历学位提升上,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形成知识传递从书本到书本、工科学校不“工”的尴尬局面。
二、独立学院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针对独立学院工程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2.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现代工程教育观
要树立大工程观意识,使工程训练与现代工业生产水平相适应,强化设计、制造、运行、开发、管理以及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训练,增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协作意识。要注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真正体现面向工程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将工程教育由培养工程科学家向培养工程师转变;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由注重科学系统性向注重工程综合性转变,从而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2.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使之尽早面向工程实际,强化工程实践。工程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跟踪调查毕业生,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开展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实习实训的改革,使教学过程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聘请研究设计院所、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针对企业岗位实际需要,增设实践类课程和实验,让学生动手拆装设备,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工程实际。
2.3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工程能力培养渠道
通过实践教学工程化改革,让学生尽早地、更多地接触工程实际问题,以建立起牢固的工程概念或工程意识。
(1)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产学研结合为桥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在企业技能专家指导下实习实训,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生产班组,跟班实习。参照企业职工技术培训资料,与企业人员共同确定实习实训项目、内容和要求,编写实训教材。带领学生到企业技术培训机构,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生产、管理实际,得到技术、技能、管理、文化、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实训,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解决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场地、设备不足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逐渐成为工程技术的创新主体,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先进的工艺装备和现代化加工工艺,是学生理想的工程实践场所,这是校内实践基地所无法替代的。
(2)建立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荣获各种技能大赛奖励的技能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专业教师和学生讲授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的应用,指导学生实训。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类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
(3)多渠道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为节约资金,可将企业闲置或报废的典型设备搬迁至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同时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包括软硬仿真操作实训、典型设备拆装实训等。针对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邀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实训基地,确保实践仿真模拟的准确性、广度、深度以及技术上的先进性;统筹校内实验资源,加强不同学科之间实践资源的共享,促进实践教学水平共同提高。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既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锻炼,也避免了学生在企业实习走马观花的现象,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时间。
(4)通过项目开发与研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通过参加教师或合作单位技术项目开发,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技术开发环境,培养与训练学生技术开发能力。
2.4多渠道培养工程型教师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关键。由于多数青年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难以自觉、有效地引入工程思想、原理和方法体系,难以对学生进行严格、有效、切实可行的工程训练,造成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达不到社会与企业对用人的要求。学校可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做导师,并安排他们为企业兼职教师助课,从中学习先进技术、企业文化、最新标准和多年的技术工作体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改革薪酬计算办法,吸引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定期为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师工程能力提升培训班。
2.5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要具备现代工程能力,就要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应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综合学习,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模拟和案例研究等推动学生学习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构建技能,学习与人交流合作技巧,在工程实践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要增强课外实践活动效能,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等活动,开阔视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三、结语
目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者,普遍将校园文化活动仅仅看作是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目标不明确且缺乏引导,缺乏指导;教师在校园活动中也只是个旁观者。这样,势必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诸多方面的不足。
1.1校园文化内容单调,质量、层次较低。许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组织理念仍停留在校园活动,就是让学生在空闲时间有事做,不要游手好闲,悠悠荡荡,因此校园活动的内容多为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内容单调,层次也低。许多校园文化活动正面临着生存的挑战,质量得不到保障。
1.2思想政治工作与德育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渐淡化。随着社会价值的多元化,校园文化受到了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商业文化的冲击,也呈现出多元的态势,主流文化受到冲击。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为管理者只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对如何把握校园文化的正确内涵和前进方向,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增强师德教育、教师素质教育以及学生专业业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感染力等思考得较少。
1.3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定好位,难以发挥自身的强大动力,以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校园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培养人,它关系到高等学校办学的性质和质量。虽然目前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比较繁荣,但是它没能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没能和教学、科研、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无法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的内驱力。
2对构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思考要让校园文化焕发其生命力,让其精神实质得以传承,焕发其永恒的魅力,以成为高等学校整体发展的内驱力,就必须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结合起来并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学生工作部门、团委某个单位的事情,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涉及到每位教师,每位学生,涉及到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党团工作,更涉及到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相互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促进等,只有全方位的相互融合,才能发挥校园文化的内驱力,才能最终实现塑造人、培养人的任务。
2.1提高认识,形成合力,是提高校园文化内驱力的有力保障。要提高校园文化的内驱力,提高校园活动的影响力,作为组织部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必须达成一致,明确目标,形成合力。
2.1.1明确学校精神文化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重视精神文化的培育,是提升校园文化内驱力的基础。作为教师,它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不但要授业解惑,还必须用自身的学问、修养、品行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这就要求,必须从全体教职员工开始,领会、学习和加强自身的德学修养,做学生的楷模。以师德建设为切入口,注重精神导航,利用政治学习等机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师德方面的文章、案例,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组织教师定期举行教学、科研的研讨会;组织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扬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团员青年教师开展甘于吃苦、敢于创新、为学院、学校争光活动;开展师德标兵评比活动、年度评先活动等,以树立典型,营造氛围与环境,让广大教职员工将德学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内在修养,贯彻于教学、教育的全过程。
2.1.2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不单是学生工作的事情,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的总和。每位教师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的校园文化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支持和参与。只有全员动员、全员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才能搞得有声有色,才能得以贯彻落实,取得成效。
2.1.3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始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作为被教育者、被培养者、被塑造者,并不能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因为要达到教育、培养、塑造的目的,一定要让学生投入其中,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地行动起来,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有助思想、专业水平的提升,有助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等等方面的活动,全面落实学校的教育理念。
2.2结合专业,融入德育内涵,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校园文化要具有生命力,要成为高等学校整体发展的内驱力,就必须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挖掘内涵,打造新模式。
2.2.1紧密结合专业,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设计、开展相关的活动。也就是实现一切学生活动围绕着教学中心开展并努力成为教学第二阵地,充分调动专任教师作为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并在活动中与学生面对面地对学科知识进行探讨、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