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一地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07 02:32:37

序论:在您撰写高一地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一地理论文

第1篇

质疑能力,是学生析疑、释疑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发现、理解、分析、思考问题等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现阶段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推动教学的改革的需要。虽然,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但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没有较强的质疑能力,哪儿来的问题可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让学生关注细节,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与答疑是学生以后自主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若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自己为自己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与方法,以后又如何自主学习进步。所以说,质疑能力便是一个人自主学习、不断进步的基础。

二、现阶段地理课堂学生质疑现象分析

现阶段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质疑的情况主要有以下这两种:一种就是把质疑当成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老师抛出问题之后,学生并没有认真思考问题,发散思维,而是马上在课本上找答案,然后念给老师听;另外一种就是师生共同质疑,而后共同解决问题。根据现阶段地理课堂上学生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情况均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第一种情况主要是作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对课本的知识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学生的思想比较局限,思维没有得到发散。而另一种情况师生共同质疑,那就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因为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这种方式实际上也不完全是创新思维,如果老师选择的问题完全是课本中的内容,那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高中地理教育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措施

1.创设地理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地理课堂上可以使用新式预习文案,通过实际化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分析新知识,然后适当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迁移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地理课堂当中,也可以适当利用地理模型或者实物,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触摸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所质疑。

2.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在教学时应着重教给学生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质疑,怎样质疑。比如可以从课题上质疑,在上必修一“咸海的忧虑”这一案例时,可以引导学生看题目引发疑问,可以这样问学生:咸海的忧虑是什么?咸海为什么忧虑?通过这种质疑形成探究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整个案例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得到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这样学生记忆更为牢固,知识理解更为透彻。而对于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知识点等,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比较、总结。比如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这些地域类型的主要分布地区、区位条件、特点等知识点,学生比较容易混淆。这时候老师讲完五种主要地域类型之后就可以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教会学生比较的方法。

3.实行小组合作制,组员间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将问题剖析得更加深刻。问题从哪来?来自思想的碰撞。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专题的探究便会充分发挥组员各自的聪明才智。专题的选择可大可小,可以是在课堂上的简单讨论,也可以是周末、假期的时候一场社会实践、一份社会调查。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由浅入深,从浅层的表象上提出问题,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就继续查找资料、互相讨论,由此一步步深入,质疑的能力也在探究中不断得到提高。

4.习题课上,可适当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解习题。习题课上,大多都是老师在讲台上一道一道地讲题,学生听一听答案、解析过程,觉得有道理就这么过去了,很少有人会对答案进行质疑或者反思。而当在讲台上讲题的是学生时,这位讲题的学生便会为了在台上“有话说”而提前“备好课”。

第2篇

    如何走出这一地理教学的误区呢?根本的办法是端正教育思想,改变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变应试教育为 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地理教学中,实行设疑、解疑和留疑这种“三 疑”式教学法,也能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提 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地理教学中采取三疑式教学就能促进学生的积 极思维,从而逐步达到新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那么,地理课如何设疑、解疑和留疑呢?

    设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八种:

    1.拟问设疑:是老师自问自答,宛如和学生进行娓娓动听的谈话,使学生在思考中听课。如讲地球的形状 时,老师边讲边问:“地理的形状像什么?”“怎样才能看清地球的形状呢?”通过学生回答后,开展讨论式 教学。

    2.推理设疑:老师在讲课或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通过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推理提出问题。如讲外流 河汛期时,先讲明外流河的水量变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然后请学生回忆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并提问,各地 区河流的汛期分别都在几月份;根据推理,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发现和掌握这些新知识。

    3.课题设疑:把地理科研课题当成问题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立志献身于地理事业做准备 ;如讲长江水资源开发时,谈长江能否变成第二条黄河,三峡工程的论证等。讲地壳演化时,谈恐龙灭绝,我 国第四纪冰川分布之谜等。

    4.故事设疑:讲故事设疑,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加深了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直布罗陀海峡两岸都在英国军队控制之下,但德国潜艇却能平安地通过海峡而不被英军发现,到底用了 什么绝招呢?然后讲解密度流的知识和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的特点,最后揭开其中奥秘——德军潜艇潜入浅水 中关闭发动机随密度流通过海峡进入地中海。

    5.图象设疑:利用课本插图,图表和各种图片中所含各种地理信息进行设疑,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 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笔者将六册教材中的图象系统都设计了各种练习题型,翻印后叫学生阅图练习 ,效果很好。

    6.情景设疑:通过小品、诗歌、歌曲、录像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制造一定的环境氛围,再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你从雪山中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未来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在《长江之歌》那动 人旋律的回荡声中,再向学生提问长江发源在哪里?长江之水流向何方?长江源流有什么特点?

    7.假设设疑:提出某些不存在的地理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现象存在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从而培 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相象能力。如讲平流层中的臭氧时,结合环保知识向学生提出,假设臭氧层继续遭到 破坏而消失,会产生什么后果?

    8.综合设疑:在复习时,采用综合设疑的方法,能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如在夏至这一 天,我们假设全班同学做了一次周游世界的旅游,要求学生采用日记的形式,把世界各地夏至这一天具有明显 特色的地理景观都写出来,这个题目涉及天文、气候、自然带河流、水文、洋流等多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有 效地把握知识脉络、理顺思路,发展思维。

    设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动脑筋。太玄,高深莫 测,学生会失去信心。因此,应力求学生跳一跳摘到为好。其次,设疑的问题要题意明白,有一定情趣。在讲 非洲撒哈拉沙漠时,可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似乎是“越近 海,降水越多”。然后指出“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沿岸,东抵红海。人站在大西洋岸边,前边是碧波荡漾的 大海,背后却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这是为什么?有谁能解这个谜?”题意明确,富有诗意。既活跃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能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对地理事项进行分析。

    最后,设疑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和提问,不可面面俱 到。无计划无目的设疑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设疑之后,就要针对设疑进行解疑。古人对教师的作用以“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解惑 ”也就是解疑。

    能否熟练的掌握解疑技巧,这是教师基本功扎实与否的具体表现。

    怎样进行解疑呢?方法很多。下面简介几种供参考。

    1.教师自行设计有关信号、图表,精讲教材的基本原理;间接地进行解疑。

    例如关于“世界洋流的分布”,重点指导学生对照分析“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与“世界洋流模式 图”相关联系。从而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若分析过程采用电教手段,效果会更好。

    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原理寻找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此时教师可穿梭 在学生中既能方便地为优生提供高难度的“跳杆”,又有时间为差生指点迷津,以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失误。在听、答、问巡视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迅速处理,以便调控整个教学过程。

    3.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在相互启发中开阔思路,促进正确答案的产生。如对“漂流瓶”是否过赤道逆流, 学生中可能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教师对这一分歧的点拨解疑可进一步揭示洋流分布规律与洋流形成之间 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出现一个,从而达到最佳状态。

    4.通过评析总结,将学习状态推进到更高层次。对于学生的解答,正确的或有独创性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 励;对于回答欠妥的,甚至错误的要进行耐心细致地分析和讲解,及时纠正,以免干扰听课。这样使学生的输 入信息得到强化,把直接感受和强化后的信息转化为理性认识,促进思维的深化。

    解疑时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首先,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要恰当加 以揭示;或将提出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用小步子解决,便于学生各个击破,攻克知识难点。例如,讲地 形雨形成时,如果只让学生看完示意图后提问“地形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对示意图理解不透,只好照 本宣科了。若将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题:(1)潮湿的气流前进时遇到高山会怎样运动?(2)气流上坡后气温有何 变化?(3)气温变化后,空气中的水汽如何变化?(4)水汽是迎风坡多还是背风坡多?这样步步深入循序渐进, 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其次,在解疑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这比断然否定要好得多。最后,在解疑时,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遗漏部分及时提出新的设疑,使学生掌 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学习“世界气温水平分布时”,学生在读图后,对七月份20°-30°N沙漠地区成为世界 最热的地方理由讲得充分,而对赤道地区为什么不热,却只字不提。对此必须提出设疑,引导学生对赤道地区 气温状况进行分析,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在上完课后或某个问题解疑以后,教师不把眼光停留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而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 、趣味性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即留给学生疑问,推进学习内容深化。学生有了疑,就会产生新的求知欲,激 发他们的思维,促使其到课本中或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这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自我探 索,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了乐趣,乐趣又会诱导他们去进一步探索。

    留疑有两种类型,一种留疑是为了让学生消化课堂内容或为下一节课铺垫,出发点是希望学生运用书本上 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解释和解答一些现象和问题。这类留疑必须紧扣教材。上完北美洲概述的 地形部分之后,留给学生北美纵列地形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这一道题既起到复习的作用,又能引导学生从欧洲地 形对气候的影响来推导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作用。从而为下一节课讲述打下了基础。

第3篇

母体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分歧矛盾,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容易波及影响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从而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负担。

二、更新观念统一思想,结合校区所属环境,做好分校区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一)选任班主任助理,加强与学生沟通

新校区办学初期,除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直接配备外,选聘班级优秀学生干部或文体活跃分子作为班主任助理。通过班主任助理,组织开展各项校园活动比赛、社会志愿、社会实践活动,拉近师生关系。

(二)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指定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对各班学生心理情况建档建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助理、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关注关心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对有过心理问题的重点同学密切关注,及时帮助疏导。此外,鼓励心理问题重点同学对参加班级、学校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调整心态,消除不健康心理。

(三)根据校区安全隐患,形成习惯性安全主题班会教育

防城港校区周围还是荒山僻岭,校区外防东公路路况复杂,方圆数公里内有白浪滩、金滩等海边休闲胜地,借此地理环境,不少学生单个或团体野外烧烤、公路自行车骑行、海边宿营游泳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存在安全隐患。对此,不能管死,而要管好学生。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班级进行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图文并茂引入实例反复强调,对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如何避免形成常识。

三、加强制度管理,促使学生管理和谐有序

(一)加强辅导员管理制度

首先,所有辅导员要完成辅导员岗前培训,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生管理、学生工作技能等方面有充分的学习。其次,能够建立辅导员工作例会的交流制度,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例会,就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交流总结,传达并学习学校新的文件精神,落实各项工作。此外,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加强锻炼。辅导员以周记或者实例后记的方式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

(二)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学生安全稳定事件体系

首先,加强安全稳定工作管理队伍建设。比如防城港校区与武警防城港市边防支队签订联教协议,联合开展国防知识教育、党建交流活动、教育培训交流、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主题联谊活动等等,建立良好的外部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内部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助理、学生班干部等队伍建设,确保各类学生信息第一时间掌握。

(三)建立宿舍不定期巡查、舆情常规监察机制

第4篇

摘要: 本文以Hall所提出的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中美两国由于不同语境而造成的文化上的差异。

关键词:高语境;低语境;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二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1987年莱文等把文化比作海洋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往往很少,大部分隐藏在水下,露出水面的部分指文化的表层,如语言,饮食,穿着等;隐性部分指观念,价值,交际规则等,这属于文化的深层。[1]语言作为文化表层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使用都受到了深层文化的极大影响。而且文化具有民族性。本文从霍尔的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理论出发,分析中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二、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 霍尔( Edward T.Hall ) 在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 颇有见地地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 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 High Context ) 与低语境(Low Context ) 。霍尔认为[2]:“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 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讯息中, 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 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也就是说:“高语境( HC) 传播或讯息即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而极少数则处在清晰、被传递的编码讯息中。低语境(LC) 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高语境中语义的承载主要不是语言性的, 而是非语言和语境性的。语义主要从存储的非语言及语境中衍生出来,信息不是包含于语言传输中, 而在低语境中。语义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本身,非语言的及语境性信息对语义的影响是有限的, 语义主要包含于进行交际的语言中。高语境中的信息解码更多地依赖交际者双方共享的文化规约和交际时的情景, 而低语境中的信息解码则主要在言语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小。霍尔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 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就具有低语境特性。

三、不同语境文化产生的深层理论和现实根源

每一种语境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行。它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塑造了人的思想,以至于人们形成了一种价值意义上的条件反射。这些价值观念包括行为的准则、思维方式、认知准绳、处世哲学、推理模式、评价规范、道德标准,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性格的基石。

1. 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是对立面的和谐和相互渗透, 即对立中的统一, 美国文化强调的是对立面的相互斗争转化, 即统一中的对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后来的董仲舒“以类和之,天人和一”成为“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美国人则将世界万物对立起来:工作对娱乐,成功对失败,好对坏。由于美国人容易对事物作两极化的思考,所以很难使他们接受第三种,而不是用两种范畴思考问题,由此,形成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

思维模式,以及求精确的言语观。

2. 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 以群体和等级为纽带的东方人际关系是一种互补 (complementary) 与垂直 (vertical) 的关系而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人际关系则是一种对称 (Symmetrical) 和水平 (horizontal) 的关系。群体取向还包括他人取向,表现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为集体牺牲个人。他人取向表现为“人言可畏”,中国人做事先考虑别人怎么想,在出现冲突和矛盾时,强调“以和为贵”。与中国文化相反,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西方的个人主义据说渊源于15 世纪的文艺复兴,由17 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 发扬光大,强调隐私权,自由至上和标新立异等等。

3. 经济发展: 中国属于农业国, 民众安土重迁, 彼此相互熟知, 联系密切, 有着长期共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 形成“高语境”文化。而美国正好相反,属于工业国,人口迁徙量大,速度快,加上“个人主义”和“隐私”观念,使人们相互之间不易培养共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在交流中不得不依靠语言来表达,由此形成“低语境”文化。

四、高低语境引起的中美文化差异

1.间接的表达方式。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的境界,以群体为核心,以家庭为单位,维护群体和睦,注重伦理道德,推崇尊老爱幼。中国人崇尚含蓄品性,是内向的集体性格。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5] 。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的代表,其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具有直观综合的基本特征,比较注重从整体方面把握对象,故认识中的模糊色彩比较突出。在表达方式上,则注重含蓄、了解和信任,不依赖于文字或条约。宁波大红鹰经贸有限公司在各杂志上所登广告的广告词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引起受众特有的感受和共鸣。给人一种天上人间融于一体的意境。广告内容虽与商品、服务本身并无直接关系,但它依赖富含文化内涵的构思,和富有象征哲理的语言编码,展现民族的哲学观与价值观。

2.直接的表达方式。美国文化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它强调以个体为核心,注重个人作用与利益。美国人体现出理性化的文化精神,其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倾向于认识的细[6] ,追求确定、精确的认识,排斥思维中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依据美国人的认知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信息传播中对文化背景的共融性要求不如中国高,并且文化标识不如高语境传播明显。如美国一家邮递快件公司COLOR DIRECT为其服务推出的广告词“SO ⋯⋯YOU WANT TOMAIL A STRAWBERRY SURBET ?”(想通过邮局邮寄一份草莓冰淇淋吗?) 简洁直白的一个问句将其快速、安全、包罗万象的服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由于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时间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差异甚大,跨文化交际始终都是一个大问题,那么来自高低语境文化的人们如何才能成功的交际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其次是要做到相互理解,宽容。在交际时最好能做到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组织语言。最后就是建立信任---依据交际双方之间的言行举止及可信度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更好交流。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Hall, Edward T. 超越文化 [M]. 居延安等译,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8:96.

[3]唐德根. 跨文化交际学[M]. 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81.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34

[5]阮恒辉. 广告运作实务[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第5篇

关键词: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有效提问;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82-01

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问也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提问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运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和课前课后整理能力是一个重要前提。而恰当准确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还能让他们在探究中自我整理相关的学习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设置启发式、贯通式、趣味式的提问是关键,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本文主要围绕设置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探讨。

一、设置有效提问,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传统的一轮复习很多都是过去授课内容的重复,仅仅体现了温故的方面,缺乏知新的成分。在具体的课堂内容的处理上,有的教师缺乏审视和变通。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还和高一、高二上课的方式一样,不仅不能让学生回忆起知识点,还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学生运用学新课的思维和方式进行复习,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教师只有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前对问题的设置是淇蔚闹氐悖复习课的设问可以用反推递进式,教师可以先问结果,再从结果层层往前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复习“大气运动”这一章时,可以设置如下提问:热力环流分为几组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地面温度主要来自哪里?近地面大气温度来自哪里?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导致的天气状况有哪些?风和天气状况有怎样的关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分布位置是怎样的?北纬25度受什么大气环流影响?有什么天气状况?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这种从重点难点知识开始,再到简单知识点的提问方式,可以化繁为简,就好比楼梯台阶,逐级而下,能让学生迅速回忆起这一知识体系。教师还可以配置相应的地理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设置提问,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地理一轮复习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在对知识点熟练掌握的情况下,仍然不会解题。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是信心满满,可一拿到地理题目,还是无从下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利用典型的常考题型进行分组提问,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点展开讨论。学生在交流中会回忆起知识点,并讨论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应用,这样,既掌握了知识点,又提高了解题能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章时,对“锋面”这个知识点就可以引入两类常考的问题:一是中国冬季冷空气南下,二是雨带的推移。同时,可以找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讨论,以下是关于“冷锋”的题目。其一,讨论冬季昆明和贵州的天气差异,并分析原因。其二,讨论同纬度的成都和上海冬季气温差异,并找出原因。这两道题都可以充分解释冷锋的实际影响,学生在讨论中回顾了冷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和差异,以及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教师还可以引入江淮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巩固冷锋和暖锋的知识。

三、灵活提问,提高课堂复习的趣味性

在高中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浅化来提高课堂提问的趣味性。要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从沉闷枯燥的复习中解脱出来。在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可以引入常用作高考材料的农作物、花草、水果等,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气候分布,气候成因的题目,也可以用学生向往的风景名胜的地域特色来设置题目,分析其特殊地貌的成因。如用云南的石林、溶洞、钟乳石和崇明岛、黄河三角洲等自然风光的对比,以展示考过的区域图,背景图,景观图为主。教师提问学生时,可从“云南的地质地貌、崇明岛成因”延伸至提问“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三角洲成因”,再引到常考的流水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题目,就课本知识点“河流的地貌类型”,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提问模式,从解题过程到回归知识点,使课堂从轻松提问进入到后期的完整归纳,既完成了复习目标,又趣味性十足,摆脱了复习课的乏味。

四、结束语

地理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味地重复课本知识点,没有和具体题目相结合,就不会达到融会贯通,就无法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一轮复习应该是在巩固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合理运用提问,可以让学生摆脱固定思维,提高创造性,最终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效益形象学法地理教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而言,如何向45分钟要效益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实践总结归纳如下,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以“形”诱“趣”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由此笔者认为说:地理兴趣是学生学习地理最活跃的动力;是产生地理学习强烈求知欲的“激素”;是学生能否较好掌握地理知识的关键。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然而,促使学生能否具有学习地理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笔者认为,教师形象(这里的形象不仅包括教师的外在的,还指教师内在的素质)树立的良好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现代教师而言,首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博学的理论知识,还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精通大纲,关注社会发展,勇于创新,不断吸收新鲜知识,对教材有驾轻就熟的能力。例如:黄河为什么会断流?应如何解决?为什么很多专家呼吁要炸掉三门峡水库?成语“泾渭分明”在地理当中怎样解释?根据材料和现实分析造成2007年我国大面积冰冻灾害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课本的一点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综合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保持高度的热情,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调整自我。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我们不能拿昨天的知识教学生为明天服务”。只有不断的进行学习,我们的教学才会有足够的素材,才会被学生佩服,学生才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最后,对待学生要用“心”。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幸福的家庭当中,都是很有个性和叛逆心理的人。因此,笔者认为,只有用真心、爱心、耐心与他们搭建沟通和交流平台,用诚心去理解他们,才会博的学生的喜欢,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来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以“形”诱“趣”。

二、以“法”为“基”

所谓以“法”为“基”,就是指教师应以传授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为教学的基础和根本目标。俗语云“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去学”。因此,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才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最终目标。由于地理具有时空性、广阔性、遥远性、运动性及循环性等特点。笔者认为,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三条:一是“列举问题法”,即预习时提出问题、听讲时针对问题、看书时巩固问题、作业时检查问题、总结时反思问题。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内容时,通过预习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几类?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控制下的天气情况是怎样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再重温课本和笔记解决问题;最后通过作业检验问题和反思总结问题;二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地理而言,地图是其第二语言,而且在地理考题中,无图不成题,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看图、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从图中寻找切题点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能力,在考试中将会受益匪浅;三是用歌诀及形象事物替代法帮助记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例如,记忆中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时,可以编歌诀为: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云贵川内青藏新,陕甘两宁加海南,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记忆我国某些省级行政单位轮廓时,可以用一些形象事物代替,如江西像人头、像翱翔在空中的老鹰、山东像翘起的大拇指、台湾像纺锤等等。。。。。。

三、以“具”辅“教”

第7篇

1.1初中地理“副科”观念的影响

虽然新课改要求进行素质教育,但是芮城县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试看齐.初中中考时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长期被视为“副科”,每到考试前地理课就被语数外等主课占用.而且因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视,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也出现了薄弱现象.芮城县高中地理教师师资不足,受过专业地理教育的教师都进了高中.初中地理课大多是由没有地理专业素养的“主科”教师捎带上,甚至一些乡镇初中都没有安排地理课.那些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的学校,到了初三因为要应付中考也不再开设地理课.总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最终造成高一地理教学时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成为高一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1.2教师对现行教材要求难以把握

新课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个亮点,教材的编写不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更加贴近生活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新课标要求不具体,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确定使得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度、广度、难度难以把握,导致教师仅仅将课改前原有的知识体系搬到课堂,增加了课时所需,导致课时紧张.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册属于自然地理,它的学科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冲击.芮城县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师进行活动安排,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这却成为教师处理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活动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才能达到“活动”效果,占用大量的时间,这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出现课时紧张的问题.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高中的“重理轻文”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因为现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试模式,高中学生到了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公民的技术要求较高,理化生的学习成为关键,所以很多大专学校和大学更多的设置了理科类专业.芮城县除芮城中学外,博立中学、陌南中学,风陵渡中学都在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级设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学高一共九个班,只设置了两个文科班,这样在高一上半学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会选择理科,所以对地理学习不积极,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分科后,已经选择理科的绝大数学生根本就不学地理了.

2多种途径提高芮城县高一地理教学质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在回顾初中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学的知识再重新给学生讲解呈现,然后再学习新知识,因为这会使得课时紧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归纳、分析、总结出对应的初中知识.

如在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全球气候分布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所以在高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气候分布的知识已经淡忘或初中没有基础,需要进行复习.

在处理这一节时,教师不必先组织学生学习初中学习过的全球气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产生了哪些气候及其特点,然后根据全球各地区受到哪些风带和气压带的影响,就可以得出该地是哪种气候类型.这样处理既对学生初中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又让学生学会了用高中知识归纳、分析、总结,另外还可以节省时间.

2.2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课本讲解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科的趣味性特点: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诱趣,来设计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妙趣横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导入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疑问,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从而会萌发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因为需要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如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时,导入设置马纬度的故事,然后提出为什么30°N附近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在听课时就会认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从中寻找答案.总之,教师应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2.3加强新课标研究,优化教材处理

新课改下课程标准仅仅只是课程教学的标准,教材是课程教学中具体的材料和一个途径,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必须要熟悉课程标准,在透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设计一套教学流程.地理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首先应该改变以前“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选择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学的广度、深度方面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处理.对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学、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资料与方案,教师应该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并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加选择的全部讲授,必然导致课时紧张.

此外,教师应该恰当处理“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因为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内容大多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对一些教学价值不大且学生操作起来较难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胆的舍弃.如“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活动,地理教育价值相对较小,学生难以操作,应该舍弃.否则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没有一定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