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1 10:37:06
序论:在您撰写医院急诊科消防演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演练情况
2012年10月12日,我院为检验急救绿色通道是否畅通,切实加强急救队伍建设,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
医政科组织在急诊科、护理部、病房、麻醉科、感染科、药房、检验科、放射科、设备科、总务科、保卫科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协助下进行了天津市口腔医院突发医疗卫生事件应急演练。
演练在下午5点正式开始。现场模拟因公交车车祸致3人颌面部严重创伤,由同事陪同紧急来到我院急诊科就诊。
患者来院后急诊科值班医生明确诊断,及时分头处理,值班医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展开急救。
急救同时根据应急预案,通知行政总值班负责组织协调。病房总值班、麻醉科、感染科、检验科、药房、放射科均按规定时间到场参与危急重症患者急救会诊。
行政总值班根据应急预案,协调设备科人员到场保障急救设备的正常使用。协调总务科安排病房电梯,确保急诊转入院快速便捷。
经抢救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生命体征平稳。专家会诊认为可以转入病房继续专科治疗。做好抢救后病历记录,通过急诊绿色通道为患者快速办理入院手续,急诊科与病房做好病情及药品交接。整个急救过程共历时30分钟。
一、
突发病情
1、发生时间:2012年10月12日
17:00
2、发生事件:公交车车祸多人严重外伤
3、地点:天津市口腔医院急诊科
4、考核内容:
(1)急诊科医生遇突发事件接诊能力及接诊处置流程
(2)现场如何协调及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会诊。
(3)入急诊后如何交班处理
5、事件经过:
卫津南路突发公交车与公交车车祸事件,多人严重外伤,其中3人颌面部严重创伤,被同事坐出租车送至我医院急诊科就诊。
患者陈某:
(1)创伤性休克;(2)上颌骨骨折:(3)面部软组织严重挫裂伤
患者张某:
女,43岁,面部多处擦伤,有活动性出血。患者面色潮红,神志清晰,呼吸均匀。立即生命体征检测:体温36.5c,呼吸22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90/130mmhg。
临床诊断:
(1)
面部软组织挫裂伤
患者王某:
男,48岁,面部多处擦伤,下颌骨骨折,患者面色苍白,意识
清晰。生命体征检测:体温35.9c,呼吸25次/分,脉搏90次/分,血压100/140mmhg。
临床诊断:
(1)下颌骨骨折
(2)面部软组织挫裂伤
6、处理流程:
17:00急诊科值班医生张伟主治医师、赵忱光医师检查患者,同时通知行政值班。
17:02
行政值班联系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感染科。就位。
17:02患者陈某出血突然加重,脉搏触及不到,血压听不清楚,呼吸微弱。主诊医生立即请王津惠主任医师会诊,心脏骤停的诊断成立。王主任立即组织抢救陈某。
赵忱光医师处理患者王某及张某,病情平稳,为其清创,止血,缝合,安排王某收入院。
紧急抢救陈某:
1、现场急救:
(1)建立静脉通道:生理盐水500ml+地塞米松15mg(刘凤伟、金培、苏明月重复执行口头医嘱)。
(2)氧气吸入(彭立红护师重复执行口头医嘱)
(3)通知行政值班——病房总值班——医政科——主管院长
个循环。患者心跳出现,血压60/40mmhg。
2、17:13行政值班高璐赶到,负责总调度
向医政科张建科长;院办成伟主任;张建成院长;张兰成院长汇报现场的情况,并听取指示。
3、请病房总值班会诊(张萍主任+值班医师17:10分赶到)
病房总值班赶到后,立即加入急救工作。手术将错位的上颌骨复位,使出血得到有效的控制。目前血压仍不能上升,处于休克状态,患者不能脱离危险。
同时,
4、请感染科会诊(何惠英主任17:12赶到)
(1)密切监控患者生命体征(2)肾上腺素推注0.5mg
5、请麻醉科会诊(李连群主任+麻醉值班医师17:12赶到)
(1)检测生命体征;(2)必要时气管插管(3)准备手术室麻醉。
6、请检验科会诊(关永强主任17:12赶到)
(1)血液化验;(2)核血;(3)向血站申请输血
7、请药房会诊(杨凤昆主任17:15赶到)
(1)提供保障抗休克药物(2)补充提供代血浆;(3)保障提供止血药物;(4)保障提供麻醉药物(5)保障抗菌素药物
8、请放射科会诊(肖玲主任17:20赶到)
(1)准备全景片检查;(2)准备ct检查
9、总务科、设备科(17:25赶到)
(1)检测患者感染情况;(2)准备电梯转运;(3)保障整个抢救工
作设备的良好运转。
二、向院领导汇报抢救的效果
1、患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抢救成功
2、出血性休克得到纠正
3、出血得到有效的控制
张兰成院长、张建成副院长检查病情后同意目前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建议转病房继续专科治疗。
三、患者陈某转运病房
1、再次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苏明月主管护师记录)
t:36.5c;p:76次/分;r:22次/分;bp:120/78mmhg
2、准备电梯(通知小周)运行
3、应用担架护送(物业赵师傅、刘师傅;赵忱光主治医师、苏明月主管护师护送)
4、17:30与病房医护人员交接
通过绿色通道进入病房,与病房医护人员进行交接(1)病情交接
(2)药品交接。
5、做好抢救后病历记录和科室的整理、消毒工作。重新补齐急救药品,设备检修完好,以备其他病人使用。
四、应急演练现场总结
五、演练结束
二、各部门值班人员到达时间:篇二:急诊科应急演练工作总结
急诊科应急演练工作总结
为全面提升我院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2012
年5月1日下午我院按照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方案的工作部署,加强领导、周密组织、结合我院实际应急能力
,以急诊科为重点、内科icu
骨科
手术室等科室辅助,开展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基本技术培训和创伤、
急救理论及处置技
术培训,总结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推进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根椐《
市卫生系统
2012
年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将内容布置应急办,召集医务科、急诊医学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召开会议,并将
相关工作进行分解、落实、并提出要求。在推进我院卫生应急大练兵
活动中我们做到充分认识,同时将此项活动列入我院工作的重点,并
针对应急大练兵活动的要求制定了多项活动的演练方案。
在此项活动
中各科室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明确,通过认真组织,全面动员,为全
院卫生大练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应急知识和枝能培训,积极开展模型-模拟演练,推动卫生
大练兵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一)是加强卫生应急理论知识学习
把卫生应急理论知识的学习工作作为本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常抓不懈,
急诊科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纳入医院职工的
继续教育内容,认真学习并组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技术档案,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他们的专业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以《2010
年国际心肺复苏术指南》为标准进行理论培训
与现场考核工作,已于
3月上旬前完成。培训考核方式:先以分批方式进行训练。经过合理有效训
练后的职工再参加考核,考核不合格的需要进行补考直到考核通过。
此次参加培训和考试的人员有
30
余人,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
在“大操练”的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充分展现了他们科学的态度
和奉献的精神。即使他们工作再忙,但仍挤出时间,积极投入到训练
中,
认真操练,
扎实掌握好这项急救技能。
一些非一线临床工作者们,
虽然在他们实际的工作中很少遇到这类病人,
但他们仍认真努力地参
加训练,致力于掌握好这项“救命的本事”
,防范于未然,以备日后
能及时抢救伤病员。
(二)
是强化了医务人员特别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的培训
为了务实卫生应急基础,提升专业人员应急技能,我们积极创造
条件。组织了应急事件相关的理论知识培训课
程,通过培训,有效增强了全科卫
生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能力,
促进了保障措施、
预案体系、
应急队伍、
应急网络、模拟演练、信息管理、监测预警、协调联动、宣传教育、
指挥决策、医疗救治等方面的技能。
(三)是开展了应急处置模拟演练
1.过敏性休克抢救演练
为了锻炼卫生应急队
伍,
提高我院职工的实战能力,
在急诊科的组织下
2012
年
5月
1
日下午开展1
过敏性休克抢救应急演练。2突发事故的院前急救
由急诊科组织参加。
演练历时一个半小时,
圆满结束。
通过演练使专业人员掌握过1敏性休克抢救应急处理工作的运行程序和方法,2
突发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技能操作。
更提高各专业队伍协调作战的能力和科室和各部门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理能力,此次大练兵活动不仅发挥了我院急救队伍的应急救治能力,同时展现了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能力篇三:医院消防演练总结
颍上县人民医院
消防安全应急演练总结
为了使我中心员工了解消防基础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掌握对突发火灾的应变、逃生技能,学会灭火以及有序地进行人员、财物的疏散处理,确保员工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
。我院于2013年6月10日下午15时30分,在120急救中心路面旁边空地组织了一次消防安全应急演练。
本次消防演练由执行院长彭学生担任指挥长,保卫科科长王廷辉负责消防演练的组织与指挥。演练工作组分为:疏散组、灭火组、抢救组、通讯组等四个组。
当天下午15:30,安全检查小组成员发出火警报警信号。各演练工作组在听到指令后,迅速到位,参加演练的安保员和工作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于病房、楼梯间及安全出口处,通过口令加手势,指挥员工从指定路线进行有秩序地疏散;把现场所有人员,快捷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院内停车场)。
消防演练按照预定的方案,有序、紧张地进行。整体疏散到位后,进行了人员的清点统计。随后,安全检查小组成员演练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现场灭火。
演练结束后,总指挥彭学生、分项总指挥王廷辉、技术负责人罗柱为员工进行了消防安全应急操作与火场逃生技
巧讲解,教大家掌握一旦发生火情,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如何正确地报警、扑救、疏散,如何自救和逃生。最后,总指挥王廷辉对此次消防演练做了总评,对于演练结果给了充分的肯定,表扬了员工们听从指挥、行动迅速,要求大家要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宣布消防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如一些同志在听到报警后不知道做什么,都在等小组长来下达命令后才采取行动,没有做到主动出击。有得同志还在演练过程中有说有笑,希望在下一次演练中得到改进。
通过这次消防演练活动,参加消防演练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灭火能力有所增强,全体员工对消防安全常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抗火灾的应变能力得到了提高。消防演练过程中,也锻炼了各演练工作小组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
颍上县人民医院
综治办
2013年6月10日篇四:应急演练工作总结
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
应急演练工作总结
2012年6月12日下午2:30分,我院应急办主任陈涛率领院感染科、护理部、急诊科、传染病科相关人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演练工作。
下午2时30分,在必要的现场准备后,从西良庄社区二号楼一单元二楼电话医院120,告知该处有一昨天从上海回来的人,今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例需到医院救治。急诊科护士庞静接电话后,立即通知医生、护士、消毒人员、驾驶员出车,并通知院办公室;院办公室分别电话分管院长、医务科长和应急办;应急办主任陈涛立即通知传染科医护人员做好收治病人准备工作,同时报告区疾控中心。护理部主任高灵芝和应急办主任陈涛到急诊科对工作人员现场准备情况和穿戴防护用品顺序进行考核。5名工作人员(医生、护士、消毒人员、工人、驾驶员)穿戴完毕后随救护车前往。2时44分到达现场,医生赵淑刚询问病史及相关情况后,确认病人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例
,决定将病人接回医院隔离观察治疗。在医生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应急办主任陈涛对工作人员防护、物品、药品准备进行了检查。回院后医务人员通过专用通道护送病人到达传染科,并与传染科医护人员进行了详细的病情交接,消毒人员消毒救护车后、沿途进行消毒。诊治完毕,检查了脱防护用品顺序,及用物的处置等情况。演练结束后,所有参加医务人员进行了总结。
本次演练,检验了我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警惕性、应急反应速度、和准备工作以及用物处置是否规范。结果,参与演练的工作人员反应敏捷、到位及时、准备工作较充分,疫情报告程序正确。不足之处:一是医生寻问病史欠熟练,未了解病人接触史。二是用后物品未按要求放置在专用桶内,脱下的统靴未准备专用器具盛装;三是浸泡护目镜容器太小,护目镜未完全浸没于消毒液中。四是消毒员消毒液配制浓度不清楚,消毒范围未达到1.5米。五是通道上有自行车。希望各科室针对问题再次组织演练,直到熟练掌握为止,以提高了我院医务人员防控甲型h1n1流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2-6-12篇五:应急演练工作总结
白城中医院急诊急救事件
应急演练工作总结
2012年7月30日我院进行了急诊急救事件应急演练,目的是为了提高急诊科及临床科室对群死群伤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处置能力,提高各科室间工作配合能力,提高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能力,检验我院各个行政部门和临床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和现场应急处理能力。
参加此次演练的有医院应急领导小组、医教科、护理部、总务科保卫科、院办、急诊科、120急救中心、外一科、外二科、外三科、五官科、手术室、内一科、內二科、供应室、电诊科、检验科、ct科、放射线科等科室人员,本次演练依据急诊急救事件应急演练方案展开。相关人员通过演练培训,对急诊急救事件应急演练方案的时间、地点、内容、流程、方式、场景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参与演练的科室、人员对主要流程等方面充分交换了意见,为进一步完善演练方案奠定基础。
演练以模拟群体车祸后急诊急救应急处置为背景,首先是120急救中心对院前群体突发车祸伤员进行应急抢救,转送回医院;其次是演练逐级报告及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三是急诊科对群体突发车祸伤员的紧急处置。第四是各科室对伤员的紧急处置能力。演练过程中我们组织应急队伍进行分步推进,检查应急处置各项措施是否科学、及时、准确、有效。各参演队员根据各自职责和应急
响应的程序进入角色,从120急救车出诊,到急诊科接诊、分诊,各临床科室处置伤员,到医技科室做检查,将伤员送入手术室、病房及急诊留观,完成了整个急诊急救应急处置工作。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急救模式
急救行为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前者是指患者被送到医院救治前主要在救护车上进行的救治活动,后者是指患者被送到医院后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救治活动。
院前急救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英模式,核心理念是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送到就近医院进行抢救,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均采用这种模式。二是欧陆模式,核心理念是把救护车打造成“流动医院”,稳定患者病情后再送往相关医院,德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大陆国家采用这种模式。
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在美英模式下,由于强调最快速度送往医院,使得现场仅作简单救护,对救护员的要求不高,救护职责由警察或消防部门承担,警察或消防员经过简单培训后成为救护员。在欧陆模式下,由于强调在救护现场或救护车上进行抢救,技术要求较高,救护车必须配备执业医生和护士。
院内急救、急诊统一采用分级救治原则,即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并排序,急危重患者先救治,非急危重患者后救治。经过急诊科治疗后病情稳定的,分别采取住院、转往其他医院、出院等措施。
二、国内急救主要模式
我国院前急救模式比较接近欧陆模式,强调救护车配备执业医生和护士。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医疗救护员。医师和护士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按照急救任务承担主体的不同,国内院前急救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
1、指挥型,以广州市为代表。设立急诊科的医院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出资设置急救站、配备急救人员、车辆、设备,承担主要急救任务;市急救中心仅设置少量急救站点、配备少量救护车,承担少量急救任务。市急救中心设置指挥平台,受理120呼叫后,指挥患者附近的医院或直属急救站点,派出救护车和救护人员开展现场救治,再送往相关医院;市急救中心运营经费由财政支出。
2、独立型,以本市为代表。院前急救任务由市急救中心和区县急救中心承担,医院不承担院前急救任务。市和区县急救中心运营经费由财政支出。
3、混合型,以北京市为代表。设立市急救中心,每个区县也设立急救中心,但是部分区县急救中心下设的急救站点挂靠在所在区县的中心医院,资金、人员等均由所在医院承担,这些急救站点占全市急救站点的三分之二。
另外,北京市不仅存在120急救系统,北京红十字会还设立999急救系统,采取社会化运营模式,由所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北京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负责调度指挥,两个系统间既相互竞争又优势互补,120系统和999系统分别占全市急救量的六成和四成。
院内急救、急诊方面,各地均未采纳国际通行的分级救治原则,除了救护车送往医院的患者优先救治外,其他患者不论病情轻重,一律实行先挂号先就诊。经过急诊科治疗后病情稳定的,由于住院难等原因,一些不应让急诊科的患者滞留下来,挤占急救、急诊资源。
三、我国急救立法情况
全国层面,目前尚无法律和行政法规,仅有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部门规章《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从院前急救的机构设置、执业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作了规定。关于院前医疗急救的界定,第2条规定,是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关于院前急救的性质,第3条规定,属于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管理、实施。关于急救中心的设置和职能,第8条规定,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县级急救中心(站)并提供业务指导。第10条规定,急救中心(站)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指挥和调度,配备通讯系统、救护车和医务人员,开展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急救网络医院按照急救中心(站)指挥和调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关于救护车送患者入院的原则,第23条规定,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
地方层面,杭州、郑州、武汉、长春、成都、广州、南宁、西安、贵阳等城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沈阳、济南、青岛等城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政府规章。这些急救领域的法规,主要规范院前急救,各有特点。例如,《郑州市社会急救医疗条例》第12条规定,从事社会急救医疗的医师应当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具有三年以上的临床经验;从事社会急救医疗的护士应当具备执业护士资格,并具有两年以上的临床经验。又如,《武汉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第23条规定,市、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医疗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急救中心、急救站开展演练,提高院前医疗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能力。另外,这些法规也有一部分内容是规范社会急救的,包括急救意识和知识的宣传、急救技能的培训、大型公共场所简易急救设备的配置、受过急救技能培训的人员现场急救行为免责等。
四、本市急救工作情况
本市拥有完整的院前急救体系,包括独立建制的1个市急救中心和9个区县急救中心,分别隶属于市、区县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市急救中心负责8个中心城区,区县急救中心负责本区县急救工作。目前,全市有127个急救分站,668辆救护车。市120调度指挥中心与区县调度指挥系统建立统一业务信息平台。自2001年以来,院前急救业务量平均年增幅超过10%,2014年达到64.2万车次。
本市院内急救、急诊资源丰富,使用率高。所有二、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和部分专科医疗机构设置独立急诊科。2014年,全市医疗机构急诊量超过1524万人次,其中市属三级医院超过611万人次,急诊床位使用率超过95%。急诊量最大的新华医院全年高达76万人次,日均接诊量逾2000人次。
本市急救工作总体满足城市需要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院前急救方面,救护车难叫、等待时间较长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救护人员普遍紧缺,人才流失。院内急救、急诊方面,不同医院急诊室利用情况反差明显,三级医院急诊室收治大量非急诊患者,病人出口不畅导致病人淤积在急诊科,急诊资源难以用于抢救急危重病人;一些二级医院急诊资源利用率较低。社会急救方面,特殊岗位和普通公民急救知识培训力度不足,简易急救器材配置不够。
五、本市急救立法主要内容
为体现立法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战略导向,使条例成为一部“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法律,教科文卫委从去年第四季度起,开展前期立法调研系列活动,通过走访老专家、医院领导、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本市急救工作的有益经验和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立法涉及的30余项重点问题,供起草部门参考,也作为委员会立法调研的重要内容。
院前急救方面:包括急救中心、急救分站建设规划纳入城市规划;急救人员、急救车辆、急救装备的配置标准;信息化设备的配置要求;急救人员和病人家属在院前急救中的权利和义务;《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中送院原则的完善和细化;对市、区县急救中心在站点、车辆、设备、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的具体内容;对急救人员在待遇、职称、培训、退出机制等方面的扶植政策;保障救护车优先通行权的具体规则和处罚措施。
2020年10月13日,是我国第31个国际减灾日,根据临沧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文件《云南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国际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宣传活动:
一是利用宣传资料进行宣传:从相关媒体上搜集了发生地震、水灾、火灾时的安全逃生自救方法以及安全用水、用火、用电知识,编辑整理成材料,对就诊病人进行宣传;
二是要求各科室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针对各自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例如对住院病人,主要进行安全用电、发生火灾、地震时的安全自救,安全使用氧气、防跌伤、防坠床知识以及节约用水的教育;对外伤病人进行安全生产、防止安全事故的宣传教育。
二、掌握心肺复苏(CPR)急救技术
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在自然灾害下的急救水平,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由急诊科护士长、急救科护士进行了详细的讲授,对如何判断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心肺复苏的指征、操作步骤、救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三、开展安全排查
在活动期间,医院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后勤卫保、院办、等部门人员,深入各科室,对供水排水、房屋安全、供电安全、安全保卫、防火防盗以及电梯、高压消毒、中心供氧等重点环节和重要部门进行逐一检查,及时处理各种安全隐患。
四、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
组织医院职工开展了一次卫生防疫、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防雷、地质灾害防御、消防安全、事故防范等方面的应急演练活动,切实提高我院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通过本周的“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学习、自查、演练活动,我院职工及患者基本掌握了“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能在灾害发生时做出相应的判断,进行自救和救助他人。
[关键词] 急诊出车;模式化;医疗资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
[中图分类号] R197.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c)-0134-03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诊医学领域中最前沿,最紧急的救命环节[1-2]。急救医疗质量直接决定了病伤员期间取得成功率、伤残率,病死率等,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能力[3-4]。国内外院前急救的发展现状并不平衡[5-6]。目前,在北京等少数大城市已实行120医疗急救中心,有专门的院前急救梯队[7-8],但在小城市及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区,120未能完全覆盖或是仅有120指挥台而无专门的院前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工作由就近的医院承担,各医院的技术水平、人员器材配备参差不齐,无统一的急诊出车规范[9-10]。如何充分调动有限的医疗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镇、乡医院面对急诊出车的压力是学者们和医务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结合自身急诊工作经验,本科室核心小组讨论研究以及借鉴上级医院的成功之处,初步制订急诊出车模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急诊出车模式前后各1年出车情况为研究对象。观察急诊出车模式前后各1年(2012年9月急诊出车模式化)车次数、空车率、抢救成功率、出车响应时间、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情况。
1.2 方法
急诊出车模式由5个环节组成:①出车启动;②出车途中;③现场;④返院途中;⑤到院(图1)。各环节要点阐述如下。
1.2.1 出车启动 ①急诊科每班要有医护、司机、抬工各1名等指定的出车人员出车。安排待班人员。②急诊电话保证24 h开通,铃响三声内接听。120终端电脑24 h处于连接状态。③接听急诊电话的医务人员需适当培训,能沉着冷静,吐语清晰,详细问清出车的地点及案情,并务必取得对方的联系电话。④实行“一铃三响”,即在急诊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司机值班室、医护值班室等处设置警铃,接警人员在医生办公室按铃后,医、护、司机能同时接到出车信号,快速到位。⑤出车启动反应时间控制在3 min以内。急诊科应制订各种急危重症的处理流程且医护人员能熟练掌握。
1.2.2 出车途中 ①出车医生需配备工作手机一台。②医护上车后,医生立即告知司机大致地点,司机启动救护车。③途中医生尽快拨通对方联系电话,谈话内容包括再次确认具体地点(必要时由司机接听);确定受伤人数、大致病情,以决定是否需增派救护车,是否需通知公安、消防增援;安抚患者,稳定其情绪,告知救护车正在途中,必要时电话中指导一些自救措施。
1.2.3 现场 ①医护人员到现场后迅速判定环境是否安全。②严格按照已有急危重症急救流程对患者施行医疗救护如伤口包扎止血固定,心肺复苏等。③对于患者在家中自然死亡,要求现场行心电图检查确认,并告知家属情况后,方可离去。④对于工伤致死或疑凶杀自杀等案例,应通知公安人员到达后方可离开现场。⑤对于交通事故死亡,应行心电图检查确认,并等待交警前来,方可离开现场。⑥若伤者被困或涉及火灾等,应及时通知消防部门增援。⑦若现场有多名重伤者,应及时通知急诊科同事出车增援,并启动医院三级抢救预案。⑧若案情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社会影响大,问题敏感,现场医护人员不要自作主张,应及时请示医院领导。
1.2.4 返院途中 ①车上施行开通静脉通道补液,吸氧心电监护等基本措施。视病情熟练按照急危重症急救流程进行处理。重点在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证医疗处理的连贯性。②若患者无随同家属,设法取得家属联系电话并告知其患者目前病情,敦促其尽快赶往急诊科。③若患者病情危重,应电话通知急诊科同事,告知病种及准备抢救物品。若需急会诊,应在车上电话通知准备急会诊。
1.2.5 到院 救护车返院后开通急诊绿色通道,优先检查治疗。病重者到院后继续按照已有急危重症抢救流程进行抢救;若家属还未到医院,应电话促其尽快前来;若经本院专科会诊认为需转上级医院治疗的者与上级医院急诊科联系后尽快转院。最后,医、护、司机各自填写出车登记本,注意准确记录出发、到达、返院的时间,以备查。
3 讨论
据分析,上述地区的医院在急诊出车中较普遍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出车启动反应时间慢,延误抢救时机或造成空车[11];②到现场后发现地点错误或是患者已离开[12];③出车到现场后才发现案情复杂,如群死群伤或是需消防公安部门增援等,手足无措,被动应对[13];④患者无家属陪同,造成收费、检查困难[14];⑤患者病情重而家属不在场时,没有及时打电话向其交待病情,造成医疗纠纷发生[15];⑥出车期间对患者的医疗处置缺乏连贯性,从而影响病情控制。处于镇、乡、城乡结合部的医院,如何应对紧迫的院前急救形势?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急诊出车模式,并组织相关人员(主要是急诊科医护,司机)培训,务求规范化,常规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出车模式化后,空车率和出车响应时间明显低于急诊出车模式化前,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急诊出车模式化前;急诊出车模式化后,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率明显低于急诊出车模式化前,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本研究优化急诊出车模式,从出车启动、出车途中、现场、返院途中和到院等5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医疗干预,做好每个环节的措施优化。在出车启动时,对接电话时间和出车启动反应时间控制均有明确的时间规定,确保在第一时间出车启动,而在出车途中,途中医生尽快拨通对方联系电话。医务人员在到达现场后,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分类处理,若案情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社会影响大,问题敏感,现场医护人员不要自作主张,应及时请示医院领导。在返院途中,车上施行开通静脉通道补液,吸氧心电监护等基本措施。视病情熟练按照急危重症急救流程进行处理。若患者无随同家属,病情危重或需急会诊,应对其采取相应措施。在患者到院后,救护车返院后,应开通急诊绿色通道,优先检查和治疗。患者病情危重则到院后继续按照已有急危重症抢救流程进行抢救。若家属还未到医院,应电话促其尽快前来,患者病情若出现明显加重或恶化也应一并告知。
综上所述,急诊出车模式建立成熟能够充分调动有限的医疗资源,明显提高出车效率,减少空车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镇、乡医院面对急诊出车的压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Nordberg P,Taccone FS,Castren M,et al.Design of the PRI NCESS trial:pre-hospital resuscitation intra-nasal cooling effectiveness survival study(PRINCESS)[J].BMC Emerg Med,2013,13:21.
[2] Ahn H,Singh J,Nathens A,et al.Pre-hospital care management of a potential spinal cord injured patient: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J].J Neurotrauma,2011,28(8):1341-1361.
[3] Gnani S,Ramzan F,Ladbrooke T,et al.Evaluation of a general practitioner-led urgent care centre in an urban setting: description of service model and plan of analysis[J].JRSM Short Rep,2013,4(6):2042533313486263.
[4] 马应伟,吕琳,赵春荣.浅谈院前急救工作的防范与管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7):255-256.
[5] 徐振宇,成颖,甄淑新,等.唐山市院前急救疾病谱与急救医疗资源合理性配置[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33(11):1187-1188.
[6] 刘立军,丁桂华,王凤娟.院前急救县域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3):230-231.
[7] 季劼,刘伟,巨亮,等.院前急救系统管理及发展策略的探讨[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6):546-548.
[8] 徐巧君.院前急救的护理安全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40-41.
[9] 易艳.院前急救救护车及急救物品的细节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1):19-20.
[10] 刘小红,俆小文,沙银娟,等.模拟出车现场对提高急诊护士院前急救能力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1):268-269.
[11] 张聪介,徐全高,王群英,等.院前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病人救治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6-7.
[12] 王新鹤.急诊出车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1):255-256.
[13] 黄琼,李海坤.基层综合医院院前急救运行模式及安全管理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0):3960-3961.
[14] 朱丽琴,曾洁,杨雅.品质管理活动在急救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12,2(7):12.
关键词:突发性群体伤;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56-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确日益严重。在生活中,突发性群体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比如火灾、地震、爆炸以及严重的交通事故等等,给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带来了极大地危害。急诊是一所医院用于急救和应对各类群体伤害的重要部门。当遇到这种群体伤,大批的伤员同时送到急诊科时,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处理,都体现了该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水平以及应急功能。在医疗配合救治、及时的检查确诊伤势以及安全转运医院的方面,该院出诊的急诊护士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将某群体伤伤员在急诊科中的快速救治过程整理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0年中旬,江苏南京某工厂发生化学药剂泄露并爆炸重大事故,事故发生时间为10:10,爆炸产生的巨大的冲击波以及猛烈地火势造成爆炸地点以及周围地区大量的民房垮塌及人员伤亡。事件发生获得第一时间,消防官兵进入现场并展开迅速救援。在救治过程中,能自行活动的轻微伤员经各种交通工具迅速的转移到附近医院进行救治,不能自行活动的重伤伤员经120急救车转运至最近的高等医院进行救治。第一批到达急诊的伤员时间为10:35,26名女性。其诊断结果为全身多发性软组织玻璃切割伤,主要的伤口部位分布在伤者背部和臀部。急诊护士从伤员的描述中获知时间状况及可能存在的伤员数量后报告急诊科主任及护士长。
2 应急预案
10:41,该院经急诊科、护理部、院应急办决定启动中等规模的群体性创伤应急急预案。要求所有外科立即安排高资质的外科医师支援急诊外科。护理部安排全院应急护士到急诊室。10:45,院应急办正式接到是救护站的紧急通知,得知将有大批的伤员到达。院长根据情况立即提升应急预案等级,全面启动大规模群体性创伤急救程序[1]。一切急诊方案由院长统一指挥。指挥的同时派出一个现场急救小组赶赴事故现场,在擦浴急救的同时充分了解事故现场的状况,及时反馈救援信息。医院保卫门卫及时疏散急诊门口的无关车辆及人员,为救护车预留通道。院急诊中心转移抢救室的普通患者,为重伤伤员预留抢救空间。
3 急诊护理
3.1 分类检伤:使用检伤分类标志是分类抢救大批伤员的重要程序,加强分诊护士的人数,正确使用检伤分类标识,该标志分为四种颜色,当伤员伤势严重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时,将标志折叠后使第一优先的红色面在最上层;当伤员伤势严重需尽快接受治疗,但生命危险上不存在时,治疗中将标志折叠后使第二优先的黄色面折在最上层;伤员伤势较轻,并能自行活动的,将标志折叠后使第三优先的绿色面折在最上层;当伤员已经无任何生命迹象并确认死亡时,将标志折叠后使第四优先的黑色面折在最上层。进行分诊的护士在救治时根据伤员伤情佩戴的分类标识将伤员送到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的诊治。红色标志的伤员最先处置,送急诊手术室进行治疗;黄色标志的进急诊清创手术时治疗;绿色标志的进急诊诊室;黑色标志确诊死亡的进遗体告别室。使用时需按顺序发放,这样护士在救治时可得知伤员不同伤情的数量并能及时的做好记录工作。分类标识牌角处有穿绳孔,可挂于伤者的胸前以便分类,如伤员存在大面积烧伤,则固定于该伤员所躺推床上。
3.1.1 红色区:对伤员紧急实施确定性治疗、心肺复苏及急诊手术前的准备。呼吸系统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切开及插管;循环系统保持循环通畅;红色区域内每位伤员由一位副主任医师和两名护士首诊,每个主任医师负责两个小组,并安排一名护士长负责该区域的护理工作。
3.1.2 黄色区:对伤病员进行初步的简单处理,开放手术室,对伤员的伤口及骨折出进行初步的清创及骨折外固定,确诊伤情后可转入专科病区进行治疗。该区域内由1名主治医师和1名护士负责。
3.1.3 绿色区:将该院的输液区腾空,为该区域伤员进行破伤风皮试并等候检测结果。该区域由1名住院医师和4名护士负责。
3.1.4 黑色区:及时填写该区域内死者的死亡证明,并及时的处理尸体。该区域内由1名医务处干事和1名护士负责。
3.2 开通绿色通道,取消挂号费。伤员的一切药物检查及治疗都以特定标志位目标进行检查,时候统一记账结算。赢得讲究时间。
4 结果
从首位伤员至最后一位伤员,急救共耗时2h37min,共救治伤员117例,无1例伤员救治不当或者出现漏治延治的现象。
5 讨论
5.1 建立预案及时启动 :面对此类伤害,医院是救治的主要力量,必须对可能出现的伤员第一时间做出有效的处理预案,确保及时有力的开展生命救治。
5.2 强化分诊区救治:分诊是急救的第一步[2],根据伤员伤势的不同将伤员分到不同的区域就诊,为伤员的救治赢得了时间,确保治疗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可增派资深护士,扩大分诊窗口,缩短分诊耽误时间来应对。最大限度的减少送治过程中的耽误时间。
5.3 娴熟的专业技能:对护士要加强灾害事故急救的应对技能培训,不断地进行急救模拟演练,这样在真实事件发生时,才能以稳定的心态和娴熟的技能投入到抢救中,确保急诊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5.4 有力的后勤保障:医院的常备急救物资不能满足大批伤员的救治需要,应在日常的准备中准备突发事件物资准备单,保证医用设备、耗材、药品及被褥的及时供应。确保在此类事件突况下能正常的使用[3]。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7
急救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高效率、高质量地抢救各种急危重患者,充分利用区域卫生资源,建立区域急救体系。最大限度的满足病员的抢救需要,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国内地级以上城市,急救网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成为促进或制约城市急救事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因此,如何客观分析急救网络发展现状,调整组织管理和监督运行机制,如何依据资阳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实力整合急救资源、合理设置资金保障机制,以及如何促进资阳市八个城区急救事业的均衡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急救网络布局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依据国内外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的现状,积极研究和探讨资阳市急救网络运行机制,实现急救"行政分级管理科学化、院前急救网络运行规范化、院前院内救治系统一体化、急救技术标准国际化"的最终目标。作者结合国内外急救网络的现状,对当前二级城市院前急救网络建设问题探讨如下。
1 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现状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作为整个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其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上都与本国的医疗制度相适应,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介绍,发达国家都已建立起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在美国、英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急救管理由政府最高卫生行政部门、最高长官直接负责,因此,急救管理网络体系层次分明、监督有力、资金到位,指挥调动的权限有保障。在具体急救过程管理中,求救电话按照区域由电信部门直接划转到相应的急救指挥中心,能及时统筹调用区域急救医疗资源,并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指派中心急救车辆、转运车辆、或私人急救车辆和红十字急救车辆等,也能直接指派相应的急救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接受急救患者,或指派私人医生前往患者身边。如美国,其急救体系按照划区负责和区间合作协调的原则,全国划分成303个急救医疗服务区,每个地区都有一个主管部门负责协调,接受急救服务公司的拨款。发达国家急救体系的运行以政府为主体,消防、交通等各支救援力量相互补充、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红十字会、志愿者和私人诊所的救援力量,建立资金运行的管理和监督组织,最大程度地节约国家资金。如欧盟国家,其急救系统的运行经费均由国家政府承担。非国家公职人员承担的急救任务,如私人或红十字急救站等采取协议形式付费,其费用由政府按协议购买服务。美国急救医疗服务的资金支持大部分来自当地(城市和州)政府和联邦医疗保险,每年将近数十亿美元。在日本,急救医疗服务是完全公共资金支持的服务,患者个体不需要支付救护车费用[1]。
2 国内其他城市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现状
国内各城市在经过2003年SARS后,地方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均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尤其是院前急救事业的重视,也加快了院前急救事业建设的步伐,院前急救工作得到了很大力度的支持,且大部分城市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政府全额拨款单位。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看,国内一些城市的院前急救体系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目前院前急救管理模式主要分为6种:独立型的北京模式,院前型的上海模式,行政型的广州模式,依托型的重庆模式,与消防相结合的香港模式,联动型的苏州模式。广州为独立指挥调度型,他们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急救通讯指挥中心,院前从业人员和救护车辆不隶属于中心。上海、杭州急救中心目前的模式一样,设有一个急救中心,各县、区建有分站,一般分站设在协作医院内或附近,协作医院大多是区、县中心医院。重庆是以大中城市内的一所综合性的大医院为依托建立的急救中心,它隶属于医院,由120 报警中心、院前救护系统、急诊科、服务部和病区专科治疗组成绿色通道。苏州调度指挥中心隶属于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可缩短突发事件的急救反应时间,有利于减少重复投资。
3 资阳市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现状
院前急救业务除了来自120指挥平台的调配外,还有来自各医院、卫生院另外设的急救电话呼叫业务。院前急救由通讯、运输和医疗三大要素组成。每个单位从事院前急救业务的医务人员则各由医院急诊科的医生、护士兼任,各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院前急救经验高低不一。
3.1 存在的问题
(1)各医院均从事院前急救业务,病人家属往往因求医心切,除拨打120电话外,还同时拨打各医院的急救电话,这容易造成一个院前急救业务有两台或两台以上救护车,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急救人员同时赶赴现场,而病人最终选择一家医院,这造成院急前救资源浪费。(2)除市区医院外,乡镇级医院的救护车内配置缺少铲式担架、心电图机、简易呼吸机、电动吸引器等必需的设备。乡镇急救网站发展不平衡,致使服务半径过大,院前出诊反应时间过长,难达到院前急救要求。(3)存在多个院前急救系统(EMS),每个医院各做各的,院前急救没有统一的指挥和调配,122和有的医院由于利益的驱使联盟,经常造成一个车祸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急救人员同时赶赴现场,而病人最终选择一家医院,这造成院急前救资源浪费。(4)单一时段内出现突发意外灾害事故,由单一医院完成某一区域的院前急救业务同时将病人收住院处理,这会人为地导致该医院这一时段内急诊科、病房各科工作、资源较大的压力。由于资阳市的院前急救现状,无法进行指挥接近求救现场的医院进行就近救助,也无法根据各医院的专科特长、各医院某一时段病床使用情况等进行统一、科学、高效地分流病人。(5)市120调度室切入电话机少。有2个呼入电话,呼出只有1个电话。受理呼叫电话后还需要通知医院急诊科,急诊科再呼叫医生、护士、司机出诊,耽误不少宝贵时间,影响出诊速度及救治质量。(6)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无规范,医疗风险加大。目前,乡镇级医院院前医务人员转运患者到市级医院,只是与院内医生口头交接患者的病情,双方没有统一的书面交接记录材料。(7)对于危重患者的急救,目前,缺乏院前提前告知院内患者的病情,院内提前做好接诊准备的相关职责规定。加上利益的驱使,部分急救单位转运不规范,使急救医疗风险加大、患者生命风险加大。
4 思考和展望
4.1 建立、完善院前急救网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该因地制宜、广泛动员、政府重视、全民参与,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院前急救系统。缩小管理幅度、落实管理责任,减少二次调度。从整个急救网络的发展来说,如何减少二次调度的时间耽搁,缩短呼叫反应时间,提高急救效率,同时与辖区应急指挥系统有效衔接,适应各区急救、救援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
4.2 加强网络的组织领导,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院前急救网络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时间就是生命,急救就是命令。如何去赢得时间,提高院前急救网络的运转效率,围绕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重点。不断强化网络内单位的急救意识,提高院前病人救治反应速度和保障力,在积极开展急诊医疗服务的同时,不断强化急救意识,确保在遇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能做到“拉得出,展得开,救得快,治得好”。
4.3 建立并完善各种预案
在急救工作实践中,根据区域性急救网络必须具备快速机动能力的要求,制订各类网络单位各种抢救程序及预案和急救人员的职责,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方案,使之更加符合急救网络运行的要求,定期演练和实践,在制度上保证了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4.4 加强通讯设施建设,完善急救通讯网络
急救网络通讯必须现代化。现代急救医疗已把通讯、运输、技术称为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通讯是其中重要的最先的一环[2]。院前急救时现代通讯系统是院前急救的中枢神经。应设置呼救受理平台,使用专用数字化电话,装备无线电对讲系统,车内配备GPS定位系统。呼叫电话数字录音,呼叫信息电脑记录。实现了调度网络化,中心调度室、救护车、急救现场三者形成一个动态网络,保持信息敏捷、畅通的传递,为院前急救提供了信息保障[3]。急救中心与现场医疗进行数据、图象传递,实时监控。中心与现场医务人员分享信息,共同分析处理病人。从而形成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安全可靠的指挥调度系统
4.5 强化急救通讯指挥调度功能
急救通讯指挥调度系统是日常院前急救的反应中枢。它不但是急救医疗调度、指挥与协调的工具,而且还担负着急救信息的接受、存储、传递和整理的任务,是急救中心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4,5]。形成了科学、合理、快速、有效的急救调度方式。院前急救的目的在急、危、重症患者的发病初期给予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治,并快速护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实现这一目的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急救调度,网络化通讯指挥调度系统准确记录急救资料信息。显示急救地点数字地理图形,急救车位置及动态。并自动生成科学急救派车单。做到国际上普遍规定的受理呼救电话后一分钟内出车。
4.6 完善急救车内配置和驾驶员的管理
急救车既是运输患者的工具,也是现场。运送途中的抢救场所。因此急救车内必须配备齐必须的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如氧气、吸痰装置、心电监护、除颤仪、心电图机等。需要专人定时检查,补充、维修、保养。由于资阳地处丘陵地带,急救半径长,路况较差。要求驾驶员不仅技术过硬,并加强救护车的维护和保养。随时保证急救车的良好状况,以保证接到呼救后及时到达急救现场。
4.7 完善急救网络监督管理机制
4.7.1 首先建立统一指挥全市院前急救三级网络
无论是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国内地级以上的城市,急救网络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已经成为促进或制约城市急救事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1]。资阳市必须建立和完善一个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卫生局主管的120指挥调度系统和通讯网络。同时将乡镇医院作为二级急救网纳入市级急救网络,接受市级平台指挥运行,将整个城乡建成一张功能齐全、行动统一的急救网。市、镇二级急救网建立后发挥各自优势,大大缩短抢救半径。无论是平时还是突发灾难事故发生时都能迅速反应,及时有效抢救急、危、重病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急救医疗需求。现代救援医学已不是传统的单一的医疗专业工作,它包括许多社会性、协调性、组织性等工作,所涉及的部门也是多方面的。急诊医学不单是卫生部门的事,需要消防、公安、航空、航海、通讯、气象、保险等部门的参与,将110、120、119、122组成社会联合行动体系,实施联动机制,一方面大大缩短了救治时间,另一方面医院解除了患者拖欠医疗费用的后顾之忧,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明显下降[6]。四警合一将是我市院前急救网络的建设方向。任何一个紧急救援中心必须建立健全可覆盖全体人群的急救网络。原则上城市各网点半径不超过2~3公里。调度指挥除接收政府信息做出反应外,还要接受其它的各种信息(如院外危重病人呼叫),科学合理的做出适当反应,为使反应准确、合理、有效,就要求调度人员必须训练有素,具备医学知识。
4.7.2 缩短院前伤员送院平均应急反应时间,加快院前急救
严重创伤后的“黄金60min”[7]尤其是伤后最初10min即展开的现场急救措施,对伤员救治的成功和成功率和预后有决定性的作用,若在“白金10min”时间内将必要的救命治疗前伸至现场。对伤员的致命伤或并发症如窒息等被处置和预防。则可能避免伤者的早期死亡。发达国家院前“平均应急反应时间”大多在5~7min,我国现阶段大多在10min分钟以上,由于受到通讯、值班车辆和布局、急救人员的素质、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达到大现场的时间还会明显延长[8]。
资阳市的院前急救多面临广大农村地区,地广路险,医疗资源匮乏,急救半径大,若单一依靠市急救网络医院的救护力量会延误疾病救治及一些重大灾害事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导致事态扩散,故应将各级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作为急救分站)纳入急救网络,定期组织培训各级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护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若遇到偏远地区的呼救或重大灾害事故可先通知当地急救分站赶赴现场处理并及时反馈信息,同时县急救中心出动救护力量,这样能缩短病人的等待时间,减少伤残和死亡。
4.7.3 建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大势所趋
信息化的急救通讯指挥系统通过网络实现全市卫生系统内部联动和医疗急救资源共享,来解决突发、灾难性、重大事故的院前急救抢救[9]。为创建基本现代化急救中心,市级120应为市全额拨款的市级卫生事业单位,下设区级120属市120的二级指挥平台,人员应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急救中心具体工作应是负责院前初步处理、抢救、运送病人,根据各医院专科特长、距离现场远近、病床使用情况、病人家属的意见等综合分析,科学分流到各医院内,再由各医院进一步的院内抢救、诊疗。除日常院外危重症的救治外,更要强调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强化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训练:①人员组织;②通讯联络;③现场指挥;④现场救治;⑤灾难种类的医疗技术救援水平。
4.7.4 合理规划院前急救网络布局
目前资阳市的日常院前急救任务由加入120急救网络单位的四家医院共同承担,120中心挂在一家医院,由于急救半径规划不明确,不能很好的利用急救资源。在站点建设方面缺乏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规划,造成急救资源的浪费与不足并存。同时,有的医疗机构的急救站的运行目的存在自身利益的驱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院前急救的有序运行。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对现有急救网络站点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规划,采用以距离定半径、以社区定半径,或以时间定半径的形式,合理布局,保证每一个网络站点充分发挥急救功能,避免资源浪费。
4.7.5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急救培训计划
市急救中心要承担全市院前急救行业的管理,负责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以及各种关系的协调。目前中国院前急救主要问题不是模式之争,而是急救网络及急救专业化队伍建设问题。各片区医院在“三基”培训基础上,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如基础生命支持、创伤急救、中毒处理、早期心肺复苏培训和各种抢救操作(气管插管术、环甲膜穿术、各种穿刺术以及除颤仪、呼吸机等使用技术)。以病人为中心,以时间为标尺,在最短时间内给病人以及时、有效、全面的救治,从真正意义上为急危重症患者开辟了生命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陈开红,关金宝,陶丽丽.对北京院前急救网络运行的思考[J] .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1):853.
[2]丁涵章,马骏,陈沽,等.现代医院管理全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1999.86~87.
[3]徐芳.网络化通讯指挥调度系统提高城市院前急救功能[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0),695~69.
[4]陈明玉.现代化通讯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及其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3,(3):42~45.
[5]陈明玉,刘林成,唐剑星.院前急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
[6]吕旺盛,刘婷婕,张克明,等.联动机制在意外伤害事故中临床急救效果的评估[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80~382.
[7]Lemer EB,Moscati RM.The golden hour:scientific fact or medical “urban legend” [J].Acad Emerg Med,2001,8(7):758~760.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 2007年以来,我科通过组织业务和法律知识学习,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学习讨论,加强护理管理的各种措施,落实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结论 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增进护患理解,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急诊科 风险管理 方法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1]。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已成为医疗护理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窗口科室的急诊科,急诊医疗护理行为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的人群,以及被动面临的偶然事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突发伤,批量伤病员的救治,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2];具有对护理要求高,患者及家属期望大、无心理准备、承受能力差,社会矛盾集中的等特点,是护理事故、纠纷的高发区。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急诊科护理管理所面临的新课题。我院急诊科2007年起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积极寻求其防范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急诊科共收治病人3797人,院前急救1615次,参加突发公共卫生及意外事件十余起,抢救病人916人次,年龄0-92岁,年龄差异大,文化程度不一,人群结构复杂,涉及社会关系广,有公安、消防以及各级政府部门。
2 方法
2.1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
2.1.1制定培训计划,加强护理业务学习,定期组织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作为抢救病人的前沿科室,急诊科面临年龄不一、病种多样且复杂的病人群体,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应急处置能力,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做出判断,对病人施以合理的救护措施。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和护理技术培训内容,每月组织学习和训练,使护理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术、除颤技术、洗胃技术、呼吸机、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等抢救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同时每次指定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在科内进行业务授课,培养护理人员必须学习、自觉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业务能力;同时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各种业务知识考试和护理技能竞赛,不断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2.1.2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护理安全意识;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显著提高,以及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服务的高期望值,在突发疾病和意外死亡面前,患者和家属情感抵御能力大大降低,转嫁和发泄情感是患者和家属缓解压力的不自觉行为;正确面对工作中出现的这些情形,考验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以及法律知识的学习,用实际案例启发和教育护理人员,增强法律意识,树立职业道德感,把热心和关爱融入自子的职业操作中,在疾病和死亡面前,适时表达理解和同情,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2.2加强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 ; 每月组织召开护理组会议,通报当月科内存在的护理缺陷,提出讨论、如何防范并制定相关防范措施,营造人人参与防范护理风险的管理氛围;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护患矛盾,特别强调护理人员参与针对个人投诉事件的处理中来,使护理人员在参与中得到学习和教育,总结经验教训,防微杜渐,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2.3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注重抢救能力的管理
2.3.1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熟悉和掌握各种抢救流程和制度; 护理管理制度的认真落实执行,可以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工作中加强护理人员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应急预案等医疗规章制度的学习,增强工作责任心,同时对各种抢救流畅的熟练掌握,面对急危的抢救病人和复杂的院前抢救环境,护理人员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地执行各项抢救措施,并能较好的面对和处理抢救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如患者死亡或家属出现情绪激动等过激行为时,护理人员能够正确面对并根据流程进行报告处理。
2.3.2加强抢救药品和设备的管理;抢救物品做到定数量品种、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检查补充维护,定期消毒灭菌,使抢救设施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4加强护患沟通,减少护患纠纷;急诊科由于病员构成成分复杂、流动大,,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在工作中多观察护理人员语言和情绪表达情况,针对不足,个别指导,不断提高护士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现。适时掌握交流的时机,诚恳、细致、反复的病情告知,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时,随时将治疗情况和病人病情变化告知家属,保持与患者家属沟通信息的畅通,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2.5 加强对“重点护士”和 “重点时刻”的管理
2.5.1 在护理工作中,对基本功不扎实、综合能力业务素质较差、服务意识不强的“重点护士”,要加强带教、加强指导,同时对实习护生的带教管理必须严格认真,培养实习护生良好的职业理念。
2.5.2 在危重病人多、治疗任务重的时候,或是发生群体意外事件时,加强对护理工作的监控,并做好应急情况下护理人员的安排,充分调动科内护理人力资源,以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必要时请求护理部的支持。我科曾多次参与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煤气中毒以及集体食物中等事件的院前和院内救护,均因组织得力,都很好的完成护理急救工作。
3 效果
从2007年我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来,没有发生一起重大护理纠纷,没有接到一起护理投诉,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明显提升。
4 讨论
4.1 通过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保证安全有效的护理急救措施
护理技术的规范化操作,是实施护理过程的必要基础。对急诊专科护士的要求,是必须具备规范、快捷、熟练的护理急救技术。科室通过选派外出学习和科内组织学习,不断提高和更新急救知识,定期进行护理急救技术的演练,达到科室护士对洗胃技术、徒手心肺复苏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呼吸机、电除颤等技术的掌握,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和体现了护理人员的急救水平。
4.2 强化安全意识,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病人安全是医院的生存之本,而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24小时不间断地在病人身边,而每一项护理工作又都与病人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护理人员具有护理安全意识和行为,确保护理质量是新形势下对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3]。我国的护理人才教育和培养缺乏风险教育计划[4]。因此,从2007年开始,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认真落实管理制度和各项护理操作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加强应急预案的学习,以及利用护理组会议,对科内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同时也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共享,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树立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
4.3 加强护患交流,增进沟通和理解
急诊科本身就是一个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场所,在实施各种抢救和治疗的过程中,适时而不间断的护患沟通尤显重要,随时在第一时间内将患者病情和抢救情况告知家属,体现了护理工作的关心和人性,同时也争取到患方家属的理解。2007年以来,在我科所有抢救的危重病人中,没有发生一起医疗纠纷。
安全是护理工作的主题,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保证[5]。由于我科较好地执行了各项医疗护理制度,重视护理安全教育,重视护理业务的提高,使护士在职业活动中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6]。在近几年的护理活动中,我科护理不良事件得到较好的控制,护患关系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第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5.
[2]席淑华,周立,严爱萍。加强急诊护士法律与服务意识预防护理纠纷[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46
[3]党小丽.护理教学中护理安全教育初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7):75-76.
[4]穆纳新,燕云,李丽红,等.我国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8,8(7):20-21.
[5]周文琴,吴荣.中医护理文书书写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