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业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03-10 03:31:36

序论:在您撰写工业统计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工业统计工作计划

第1篇

一、创新工作方式。推行开放式统计,定期召开工业数据评估和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县(市、区)轮流承办,组织参观工业企业,交流各地工业经济发展经验,座谈工业统计工作。组织工业统计人员到省内、外工业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学习考察,了解不同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提高对工业统计工作的认识,加快统计工作创新。

二、加强工业统计工作管理。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建立和完善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评估体系及工业统计工作考核办法。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以规范统计基础为突破,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推进工业企业统计基础工作“六有”标准化建设,规模以上统计基础工作达标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执法实行免检。建立工业企业统计业务培训制度,市统计局对重点企业和新进规模企业实行年度培训,县(市、区)对辖区内规模企业进行轮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四、大力推进优质服务年活动。以统计优质服务年为主题,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以服务党政领导为主,探索为社会服务形式和内容。提高传统服务产品的质量品质,不断增加服务产品品种和内容。围绕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开展专项、专题和典型调查,破解遏制工业发展的问题与矛盾,为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发展提供真实、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2013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市工业、能源统计要开好局、起好步、服好务,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统筹谋划,开拓创新,全面完成上级和局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以不断提高工业能源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以提升统计优质服务能力为目标,强化统计基础建设,加强统计数据评估审核,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全面提升各级工业能源统计的工作水平与服务能力。

二、工作措施

(一)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对工业能源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能力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工业、能源统计数据质量是我们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更是我们统计人的使命所在。从目前看,全省工业、能源统计的基础数据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明确提出要把提高统计源头数据质量作为2013年头等大事来抓,我们也势在必行。具体工作思路是:

数据质量评估与抽查相结合,着力加大数据质量抽查力度。根据2011年制定的《市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及评估办法》、《市能源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及评估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及各地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审核;在做好数据质量评估的同时,加大数据质量抽查工作力度,市局工业(能源)处将建立定期抽查制度,抽点是工业总产值增速奇高、同期数与上年实际上报数明显不符、规下升规上企业同期数明显偏低、工业总产值明显高于主营业务收入、新建投产纳入统计以及工业增加值率明显偏高、能源消费与工业总产值增速匹配性、协调性不强的企业,必要时与执法部门联合进行抽查,抽查结果将作为地区工业、能源统计数据质量认定和工业、能源数据评估、核算的重要参考依据。

综合数据审核与基础数据审核相结合,着力加大基础数据审核。对基层企业数据的审核,采用计算机审核与人工审核相结合原则,对明显不合理的企业数据逐一进行审核,充分利用工业、能源月度分企业数据库,加大对增速奇高、同期数变化大、工业总产值与主要产品产量、用电量、主营业务收入、能源消费等指标增速明显不匹配的企业数据的审核力度,只有提高工业企业基础数据质量,综合数据质量的可靠性才有坚实的基础。

事前审核与事后审核相结合,着力加大事前审核力度。事前审核是指统计数据在本级统计部门报送上一级统计部门前对数据进行的审核。由于月报时间较紧,月报时进行全面查询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事前审核要突出对重点企业、重点数据和偏离度大的数据进行审核。事后审核则是在月报结束后,对企业数据进行全面审核,发现问题,及时通知企业纠正,避免下月出现类似问题。

关口前移,把好新增定报企业的“进出口关”。搞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是贯彻实施统计方法制度、做好年定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013年,各地年内新增企业的申报时间、申报内容和申报手续等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要求严格执行,申报标准统一提高到连续生产三个月且主营业务收入累计达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新增企业必须是各地经过业务辅导且已具备报表上报条件的企业,申报材料也必须按申报要求提供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市局,经市局现场检查符合条件的才向省局提出申请,经省局批准后才能作为新增定报企业统计。除破产、停产等情况外,凡年底单位清查时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必须纳入2011年工业、能源年报统计范围,同样主营业务收入达不到500万元的企业退出年报范围。按照最新年报会议精神,只有在年报清查库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才能纳入明年的工业定报统计范围。

规范要求,严格控制企业产值同期数上报。必须始终如一地把规范和控制产值同期数上报作为控制数据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防止因缺报、少报同期数导致速度虚增现象发生,要求各地认真做好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年报的分月核实表。对“定报名录库两年都有的企业,同期数必须采用上年上报的实际数”。对于由规模下上升为规模上和由于改制、重组、拆分、搬迁等变更登记的企业,不得缺报同期数;2013年内新建投产企业不填报同期数。对于未按规定填报同期数的企业,只可参与当期工业增加值总量的计算,但不能参与工业发展速度的计算。

(二)夯实基础,强化工业能源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水平

加强和充实统计力量,健全统计网络。近年来,工业能源统计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力量与任务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能源统计力量还比较薄弱,大多数辖市区没有专设机构,部分辖市区、乡镇(街道、主管部门)、企业工业、能源统计人员力量不足、调动频繁等现象依然存在,为保证工业能源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要求各地、各部门、各企业进一步健全统计网络,一定程度上充实、稳定工业能源统计力量。

提升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业务培训是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近年来,随着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对工业能源统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工业能源统计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统计人员的变动频繁,为此,持之以恒地加强各级工业能源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因此,要求各辖市区每年采取以会带训或专题培训等方式,对乡镇(街道、主管部门)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少进行一次系统的统计专业知识和统计法律法规培训,以切实提高全市各级工业能源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法制观念,进一步提升驾驭统计工作的适应能力。市局计划明年在适当时候举办一次全市乡镇及以上综合统计部门的工业能源统计人员业务培训。

全面推进工业能源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各地要在巩固大中型工业企业规范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出实招,下苦功,全面推进小型工业企业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确保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三方面全面达标,真正做到全市所有的规模工业企业有产值计算表、建立全市统一的工业能源统计电子台帐、统计报表齐全并且数出有据。市局明年将对工业能源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开展考核验收工作,利用执法检查、统计调研、专题检查等方式对部分基层企业和乡镇(街道)开展实地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结果作为评判各地基础工作推进成效的依据,纳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对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企业进行表彰。各地要制订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具体推进计划,加强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并按照《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考核细则》的要求组织好本地区的考核验收。

(三)锐意进取,积极推进全市工业能源统计方法制度改革

严格执行新标准并注意相关数据的衔接。从2013年定期报表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由原来的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这一标准的变动,一方面减轻了我们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为各地进一步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各地必须严格执行新的统计标准,并要特别关注新标准数据与历史数据的衔接,确保新标准数据能够准确反映当地工业经济运行走势。

如实填报企业的分行业产值。从明年定报起,工业统计方法制度明确规定,所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必须填报分行业产值,因此要求各地在年报清查期间,集中精力做好每个规模工业企业产品的核对、核实工作,对凡是存在跨不同行业产品的企业,必须如实上报其相应不同行业的分行业产值,以确保我市工业经济行业结构的客观、真实反映。

认真做好非工业企业重点耗能单位能源消费统计。为了准确地弄清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今年国家能源统计方法制度上加大了对第三产业能源的统计工作力度,新增加了非工业企业重点耗能单位能源消费情况季报表,要求各地年报期间认真做好年耗能万吨以上第三产业单位的摸底清查工作,实事求是,确保符合条件的单位明年起按季度及时上报。

建立健全单位GDP能耗的季度核算工作。明年起,能源统计报表制度中已正式增加季度单位GDP能耗核算报表,为全面掌握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准确、及时地核算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情况,有效提升全市能源统计工作能力,市局从明年起将逐步建立起部门能源统计报表季报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明确工作职责,共同做好季度能源核算和市能源平衡表编制工作。明年,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近72%份额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统计数据市局将进一步加大核查力度,各地要高度重视能源统计工作和规模以上工业能源统计数据质量,切实提高能源消费、工业生产、用电量等相关指标的协调性、匹配性。此外,各地还要高度关注能源消费与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这三个指标数据之间的衔接,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关系。我市已建立能源统计年度公报制度,各地在市里没有公布的情况下,不得公布本地区的数据。

积极做好单位名录库比对、核实和确认。国家统计局发文规定,今年各级统计机构要开展规模以上工业、资质内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等专业年定报调查单位与单位名录库的比对、核实和确认工作,确认后的单位名录提供各专业年定报使用。从2011年年报开始,各级统计机构有关专业将本专业年定报调查获得的新增、变更和注销等单位变动情况、单位基本信息变更资料,以及主要数据资料于报告期后12日内反馈同级名录库主管部门,以更新名录库。各地工业统计部门要积极做好有关工作,研究名录库与常规统计调查单位及单位基本情况数据的统一衔接,规范调查单位统一管理。

继续完善全市新兴产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由于全国、全省没有统一的新兴产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目前我市执行的制度尚在试行之中,为了能更客观、更准确、更及时地反映我市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局将针对制度试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同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和市科技局对市新兴产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不断地加以修订和完善。

(四)把握重点,继续做好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年报和大中型工业企业联网直报

高度重视成本费用调查年报工作。从2009年年报开始,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已成为工业统计的一项常规报表工作任务,由于成本费用调查数据直接关系到各地工业增加值及增加值率的核算,各地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数据质量控制与审核,确保调查结果客观反映各地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确定的调查单位名录进行布置,未经批准,不得变更调查企业;二是进一步加强对调查企业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工作,为提高各地成本费用调查业务能力与水平,省局工业处已经组织对各县(市、区)统计局有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希望各地下一步及时开展对辖区内调查企业相关培训工作;三是加强数据质量审核与控制,加大增加值构成项与相关财务指标、工业总产值年定报数据间关联审核力度,确保调查数据客观反映当地工业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加以解决。

全力推进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工作。网上直报是统计数据采集方式的改革方向,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对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工作日益重视,将联网直报作为提高源头统计数据质量和数据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地要继续加强大中型工业企业联网直报的业务指导、检查督促和数据衔接,按时、高质量完成网上直报和季度专项调查任务,在确保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00%直报率的同时,大胆探索,创造条件,借鉴丹阳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本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网上直报工作,尽快实现常规报表报送方式和网上直报的并轨,为全国即将推行的一套表提前准备。

(五)创新作为,努力提升全市工业能源统计服务能力和水平

完善工业经济主要指标的月度预测制度。为及时掌握各地工业经济发展状况,避免工业统计主要指标数据异常波动,分析相关指标匹配程度,我们建立了辖市区工业经济主要指标月度预测制度,将数据质量控制的关口前移,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规定各地在每月25日之前上报当月工业经济主要指标预测数据,要求预报的大数相对准确,与正式上报数差异不能过大。主要指标大数预报制度的建立,便于我们提前掌握各地工业经济发展的大致数据情况,结合工业用电等相关数据情况,对各地工业生产、效益趋势做出初步分析判断,一旦发现趋势不符或数据波动异常的地区及时进行反馈,责成对数据进一步进行核查或做出详细书面解释,确保工业经济主要数据能客观反映全市及各地工业经济运行态势。

建立重点工业企业跟踪监测工作。重点工业企业是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及时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存在问题和原因,对准确把握、科学研判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走势至关重要。为此,从明年开始,全市将对年销售收入前三十强工业企业建立统计月度跟踪监测工作,通过上报预测报表、召开座谈会以及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加强和重点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强化对重点工业企业数据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各辖市区要积极配合、协助市局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主动服务,多出精品。当前,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亦面临一系列“两难”问题和矛盾,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已成为常态并日益加深,各级领导干部对迫切需要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尤其是地方工业经济的运行状况以及全社会节能降耗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搞准工业、能源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本地区工业经济、节能降耗的影响,跟踪监测运行走势,及时发现新动向、新情况、新问题,发挥统计部门的职能优势,当好参谋助手,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统计优质服务,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各地应加强分析研究,及时提供相关统计信息,加强工业经济和节能降耗的统计监测与分析,特别是要注意分析本地区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苗头性、代表性的问题,及时提供第一手分析材料。加强课题开发与研究,深入挖掘,充分利用经济普查、成本费用调查、生产月报、财务月报等数据资源,巧借外力,积极研究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等对“十二五”发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等深层次的问题。

(六)认真做好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文化产业统计报表的收集、审核、汇总等工作;

二是认真做好生态市创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创建、创新型城市创建以及创业型城市创建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核实工作;

三是认真做好名牌产品和免检产品申报资料数据的核实工作;

四是认真做好市文明单位申报企业数据的核实工作;

第3篇

关键词:工业统计;工作;问题;强化;建议

一、当前工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业数据公开与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就我国当前大多数工业企业而言,数据公开与管理两大制度基本上没有得到执行,流于表面。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工业企业管理活动没能够做到严谨认真,不少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的统计数据不加仔细审查、核对,不少数据的签字由管理者直接代签;一些工业企业的统计人员对于这份工作的流程不够熟悉,没有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统计工作,甚至很多没有受过工业统计培训或教育的人员参加该项工作;统计小组人员的任命不够科学,不少成员是由管理人员以直接提名的方式产生。

二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三是工业统计制度比较混乱,相应的统计制度没有落实到实处。当前很多工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未意识到工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对统计人员的相应权利与职责进行科学划分,这直接导致工业统计制度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使得其在很多工作上都要看管理人员的脸色开展工作,而将各种工业统计工作的规章制度丢弃到一旁。当前在工业企业,管理者经常会对企业的各类数据不加深入分析,从而使得很多的统计活动没有进行及时的数据审核,导致出现很多的数据根本无法进行查询。

二、强化工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是管理人员应当对于工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加以重视。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将工业统计工作纳入日常的工作事项当中,通过详细的工作计划制定,从政策、方法、资源等多方面给予工业统计工作以大力的支持。除此之外,相应的统计部门也应当为工业统计工作争取到足够的资源支持,从根本上避免统计工作处于弱势地位的局面,逐步建立起自身在经营领域的应有地位。这种地位的建立实际上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身对于解决企业经营难题方面的巨大作用,为企业提供大力的帮助。

二是对工业统计工作提供大力的软硬件资源支持。工业统计工作有必要与企业各部门的局域网形成统一的连接,并且各部门也应当为工业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建构起互联网络,从而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办公条件,提升工作效率。从资金支持来看,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经费项目来支持工业统计工作,这种经费项目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到统计人员、网络维护、知识更新、业务培训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为工业统计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是对于工业统计工作的各项制度应当及时有效地加以落实,对出现问题的地方,应及时找出原因,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为了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管理人员就必须对这一工作加以重视,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工业企业的统计情况举行听证会,并抽查相关的统计数据,从而确保统计制度能够得到科学执行。在抽查过程中,对于发现问题的地方,应当对于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格的惩罚,决不姑息。另一方面,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基础上,也要对于统计制度执行较好的工业给予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并以此作为典型,加以宣传。

四是工业统计人才工作的强化措施。主要是制度层面的优化。第一是加强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加强企业在工业数据统计和管理方面统筹的角色,以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帮助解决工业统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的情况。第二是改变统计人才管理体制。工业企业必须端正统计人才管理方向,转变人才观念,并且不断深化工业企业综合改革。第三是结合工业企业特征与统计方法,进行工业统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业企业除了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外,还需要全面改革现有工业统计人才管理模式,确保统计人才能够结合企业状况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第四是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应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和计算机知识,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双管齐下,使工业统计人员综合素质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吴邓文.新形势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基本途径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0(15).

[2] 潘丽,姜琳.对统计数据实施全面质量控制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7(04).

[3] 秦海霞.论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制度方法的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2009(11).

第4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 统计基础工作 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F4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83-02

统计基础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状态与发展规律。统计基础工作是统计工作的根本源头,为了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是指为了提高统计工作整体质量和效率,根据统计科学理论和统计工作实践的综合成果,对自上而下的统计基础工作的全部内容和过程作出统一规定,并予以标准化,作为指导和检查统计工作实践活动的依据。

工业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机构的设置和统计人员、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统计服务、统计档案、统计信息自动化等方面的规范管理。

一、工业企业统计机构的设置与统计人员

统计机构是指工业企业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置统计职能部门,或在有关机构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大型工业企业应有专职统计人员,中、小型企业应有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统计知识和持有《统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按时参加政府统计机构组织的工业统计业务培训,掌握统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明确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涵义和范围,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基本指标计算方法。依法开展统计工作,恪守职业道德,如实提供本企业统计资料,具有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各工业企业应保持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保持统计工作的连续性。

二、工业企业统计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工业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初记录和客观反映,是未经过加工整理的第一手材料,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原始依据。建立原始记录是加强工业企业管理,搞好统计工作的基础工作之一。

原始记录的设置应遵循适应统计、会计和业务核算的需要,与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状况相适应、与各项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原则。设置原始记录的基本要素要完整,主要包括确定记录对象、记录表式、记录人员等。工业企业原始记录按内容要求主要包括:(1)产品生产方面的记录,包括产品的生产进度、产量、品种、质量等方面的记录;(2)工业产品价格方面的记录,包括产品的销量、品种、价格等方面的记录;(3)劳动方面的记录,包括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变动、考勤等方面的记录;(4)设备使用和安全生产方面的记录,包括设备的增减、运转、利用、维修、完好情况和事故等方面的记录;(5)原材料、燃料、动力方面的记录,包括原材料、燃料的收入、拨出、领用、消耗、利用等方面的记录; (6)其他与工业统计需要有关的记录。

企业应当根据原始记录所反映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别制定流转程序使原始记录按照规定的期限和规定的程序完成传递。企业应当制定明确而具体的原始记录填写要求,原始记录中时间、计量单位、各项数值、文字说明及记录人签名等填写清楚,做到原始记录与实物、账卡相一致。原始记录的管理要科学,做到完整配套、格式规范、统一编号、分级管理。

三、工业企业统计台账

统计台账是把原始记录所反映的零散原始资料,根据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需求,进一步加工整理的一种汇总和积累资料的账册,是企业统计报表的基础资料。统计台账按管理的不同需要可分为生产车间台帐、分公司管理台帐和综合部门台帐。车间是企业最基层的单位,是企业所需各种基本统计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车间设置台帐的目的除了满足本身管理需要外,还要向分公司提供各种统计资料,主要台帐内容有:产品产量和质量、物资消耗和设备使用等;分公司是企业内部独立的生产单位,台帐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产品产量综合台帐、劳动用工台帐、物资消耗台帐以及设备利用台帐等。综合部门台账按照政府统计部门的要求主要应设置以下台账:(1)工业总产值及工业销售产值统计结果台账,包括计算台账,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产品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出货值等计算台账;(2)工业用电量台账;(3)产品产量台账;(4)主要财务指标台账;(5)原材料、能源消耗、库存台账。各种统计台账及其指标要设置规范,有明确的目的,指标能够反映台账的要求,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统计台账要按时、不间断登录,台账账面要整洁,字迹要清楚工整,不能随意涂改和空缺。日期、摘要、数量、计量单位、金额按规定填写,没有错记、漏记、多记、混记的情况,必要时可附加文字说明。统计台账管理实行科学分类,统一编号,分列台账目录并将表式汇编成册。企业应当建立统计台账的使用、保管交接、归档制度。实行电子台账的企业,应当定期打印存档。统计台帐数据要准确,台账数据与统计报表、原始记录应相互衔接一致,账内相关指标数字必须符合逻辑。

统计台帐在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健全原始记录和及时准确地编制统计报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工业企业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统计机构和业务主管部门根据调查的需要进行统一设计,并按照统一格式、统一时间、统一报告程序,自下而上组织填报和汇总的表格。统计报表必须按照《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如实填报,统计报表中的相关数字与会计报表数字衔接一致。严格执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上报各种统计报表。上报的统计报表必须有单位印章、单位负责人签章、填表人签章等;统计报表报出后,如发现差错,应立即更正。企业的各种统计报表应建档保存。实行电子化管理的企业,应当定期打印报表存档。

企业内部统计资料的汇总,由车间、分公司根据各自的原始凭证登记统计台账、并根据统计台账编制各种统计报表,报送企业相应的主管业务部门,公司各业务部门统计人员根据分公司报表进行综合汇总登记台账,再根据台账编制反映整个企业情况的各种统计报表,报送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

五、工业企业统计服务

工业企业统计人员要编制企业统计资料汇编,充分运用统计资料积极开展统计服务,对企业生产和经营进行分析预测,开展专题和综合统计分析工作,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资料。

六、工业企业统计档案管理

统计资料要专人管理,有关统计核算的一切原始记录、统计台账、企业内部和外部报表、统计分析资料等应妥善保管。严格遵守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装订成册,实行统一编号、统一封皮、分卷装订、分类保管和归档。工业企业统计资料的保存期限除法律、法规、国家档案制度另有规定外,按下列标准执行:

(1)原始记录保存期限3年以上。(2)统计台账、内部报表和上报的定期统计调查表、进度统计分析或报告等保存期限5年。(3)反映企业建立、发展、变动等重大历史沿革的统计资料、年度统计报表、普查资料、年度统计资料汇编、历史性统计台帐、年度统计分析或报告及计算机磁介质储存的统计数据信息等一般应永久保存。统计人员工作岗位变动时,对统计资料应进行交接,并签字确认。

七、工业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

工业企业应配备必要的微机设备和网络传输设备,统计人员熟悉微机的操作技术,实现统计数据采集、整理、传输、存储、应用、管理的现代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当按照政府统计机构联网直报工作要求,实现统计数据的网上传输,提高信息传输效率,确保数据质量安全。

基础统计工作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它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将促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也是整个宏观数据得以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具有扎实的基础工作做保障,才能实现统计工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勋.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

第5篇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推动下,出现了空前的飞跃性增长,市场的全面开放使得各种企业与集团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而企业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制约了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壮大,因此对其改革时必须从当下的社会条件出发,利用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尤其要运用计划与统计方法,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谋求更好的道路。

1 计划统计工作的内涵与意义

计划统计工作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是通过对施工企业的整个工作流程与进展程度等进行数据性的记录,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及时有效地把握施工中的种种进程,同时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来为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以使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更加深入。

计划与统计管理工作主要对企业的施工计划、工程进度完成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统计,也即是对项目策划、立项、项目进展程度、交工验收、付款程度、零时增加的工程、物资材料采购计划、工程质量情况统计等所有数据的记录、分析,其精细化、综合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几乎涵盖了整个施工的每个环节,促进了企业施工过程的完善,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减少其在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失,能够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使企业在其项目的开发中更加理性、更加科学。可以说运用计划统计的管理方式对企业施工而言具有使其更加透明化的优势,对于一个企业的战略部署与科学管理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以使一个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综合实力与竞争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2 施工企业的现状分析

目前,有不少企业已经采用了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由于其经验不足等原因,往往在计划与统计的工作中容易造成疏忽,其工作有时不到位,而且从全局的大方向上来把握相对可能理性一些,但在其整个运作过程中,其对于很多细节的处理还是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或者其对工作的细目分列上还不能更加精细化。应该加强说明,使其对于今后的工作能够有一个清醒认识,责任心进一步得到加强。

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发现问题时,由于其不大注重与施工人员进行交流的方式,往往容易造成矛盾或产生某些不必要的冲突,这就要求企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对其管理层进行严格要求,还要探讨一些与施工者之间的关系处理方法,使相关的检测与问题在一种良性的关系中得到很好的解决。

即使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都很到位,其间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从企业的项目开始应当成立一些外在于企业项目之外的监管体系,让项目运作得更好,实质也是为了给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 作用分析

3.1 整体把握,引领全局

计划统计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指施工计划;另一方面指统计管理,二者是现代精细化管理模式中的重中之重。从上文对其内涵与意义的概况与简单介绍可知,施工企业要良性发展、长久发展,就必须做好计划与统计的管理工作。因此其是从构建系统化的管理角度进行切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从全局出发来对施工企业进行引领。从制定计划,到战略部署,与项目的引进与实施工程到最后的完工检验等都一一进行监管。又从其统计管理工作将各个部分加以精细处理,最终又将部分合成到整体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其从整体出发,将所有的部分都纳入管理中,又从各个部分的统计中回到整体,使整个企业成为一个有机体,为其重新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力。

3.2 实事求是,细致到位

从施工的相关规范与设计要求出发,编制一套适合其自身情况的科学合理的计划与统计表格,使统计指标得以固定。从施工质量计划表、项目进度统计表及其柱状图到工程管理的曲线图等皆要详细编制。

3.3 操作有序,按部就班

只有科学地编制各种施工进度计划,才能保质保量地使施工任务得以完成,在项目的管理中要把握其成本、进度、质量这三大主要拥有支配力的要素,其中进度管理也是其核心的核心,因此也要将其更加重视,分阶段、分时期、分任务,从整体上把握,从合理的分化中来进行具体施工管理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3.4 数据记录,清晰明了

时时记录其进展数据,对其进行分析,观察有无问题,若存在问题,当及时有效地提出并加以解决。从计划统计管理工作中的精细化表格可以运用数据库进行汇总与分析,用其他如柱状图、曲线图等能起到很好直观作用的图表加以处理,进行呈现,如此,施工项目工程所有成本投入情况、目前的进度情况与安全状况、任务完成情况及其质量等都一目了然。因此可以保证项目质量与安全进行的同时,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其因管理不善与情况不明所导致的无谓损失。

3.5 分析准确及时,正确决策

根据当下社会以信息化为主的大趋势,要应用一些多媒体工具,加快其信息资源的网络建设,如此才能更清楚地显示出其功效,让各个部门在这种信息共享中充分认识到其所决策将产生的利弊。只有这种透明化、科学化的处理方法,才能使一个企业的各个管理决策部门更加精明、选择更加正确,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将人治彻底地转变为理性工具的管理模式。

3.6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第一,按照其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工期科学合理的安排,也能够及时地处理其出现的问题,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第二,从数据上得来的清晰的施工进度显示,透明度加强,使企业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第三,通过其分析可以合理地使施工企业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第四,这种新型的系统化的管理方式的最终结果使项目工程管理得到了实际上的效益,将项目管理与其自身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合一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五,统计工作使施工的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第六,协调了各个部门,使信息资源得到了共享,使其决策更加理性,也更加科学合理,使传统的人治管理模式得到了转变,且以工具理性为主。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如此有效、密集与细化的管理方式,步步跟进,提高了企业的整个竞争实力,使其在投标中不但始终发挥作用,而且使其总是立于不败之地,用实力说话,赢取了一切机会中的胜利。

第6篇

摘 要 企业计划管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企业加强计划管理可减少风险损失,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并且使各部门之间更好地协调配合,体现综合效应。企业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本文以鹤煤五矿为例分析了企业计划与企业统计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 计划工作 统计工作 作用与意义 关系

一、计划与统计工作内在的关系

1.计划与统计分析的一体性。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计划管理包括计划的制定、计划完成情况统计分析, 它们之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所以具有很强的一体性。计划规定了各项管理想要实现的目标,而统计分析则是围绕这些目标及目标完成情况展开的、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的统计分析。

2.计划是统计分析的出发点。计划是统计分析的出发点, 计划必须全面、细致、综合, 统计则必须围绕计划指标进行全面、及时、准确数据采集, 而分析则应针对计划及统计信息, 对各项计划完成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措施进行全面、深入、客观、细致的分析。

3.统计是计划的结果体现。统计分析有助于计划更好的执行统计分析是计划过程管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围绕计划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的全面深入的统计分析, 不仅可以让管理者了解各项管理目标实现情况,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问题, 提出措施, 不断改进管理, 从而可以提高计划的执行效率与效果。

二、计划与统计工作的作用及二者关系

1.计划工作的作用与意义。计划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鹤煤五矿综合计划是以企业“三年规划、五年战略”为指导,在各有关专业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平衡、优化后形成的年度计划,即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它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近期目标和实施方案。实行综合计划管理就是要将各专业计划有机的统一起来。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纳入目标管理,增强各项工作的目的性。同时也使管理目标更加集中,使企业高层管理者更好的把握企业整体管理目标。

1.1计划管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鹤煤五矿计划管理以计划的形式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供了明确的目标。这一目标既是企业其他管理活动的依据,也是领导者、管理者衡量经营管理效果的标准。领导和管理者要以计划目标为依据进行指挥和控制,出现问题也是对照计划目标进行检查和调整。企业安排生产经营任务,实际是对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可以说,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展开的。

1.2加强计划管理可减少风险损失

鹤煤五矿加强计划管理,主要是为了减少失误,提高经济效益。加强计划管理,可以通过事先科学预测和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全面分析,制定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行性的行动方案,从而避免较大的经营风险。而且,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可通过经常的检查和调整,及时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通常要制定多方案的计划,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

1.3加强计划管理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鹤煤五矿计划管理通过各种资源在数量上的综合平衡和空间、时间上的合理安排,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浪费,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资金的有效利用,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1.4加强计划管理可使各部门之间更好地协调配合,体现综合效应

鹤煤五矿综合效应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成效。计划管理可充分挖掘及合理利用企业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取得最佳的经营管理效果。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 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 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 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 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 而诸如此类信息, 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 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 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2.综合统计的作用与意义。综合统计内容与综合计划指标紧密结合,能够切实加强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综合统计将企业各阶段指标的完成情况,用数字如实的反映出来,用绝对值和相对值配比来说明指标的增减性和比例。统计工作是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鹤煤五矿通过统计,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为制订计划、决定政策、科学管理提供资料;通过统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环节进行动态摸底,为企业相关领导了解情况,指挥安全生产,创造条件;通过统计,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是考核企业各级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逐级上报综合统计资料,为国家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进行综合国力平衡提供可靠依据。企业统计的基本任务就是准确、全面、及时、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各种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实行统计监督,为编制和检查计划服务。

企业计划与统计工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计划是各项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是规划未来。而统计是检查计划落实情况,通过已发生的实事,纠正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偏差。统计信息是决策计划的依据,二者相辅相成,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所以,搞好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征云.完善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统计与决策.2009(8).

第7篇

按照建设、改革、盘活、提高、管理、创业的指导方针,根据局关于全民创业的总体思路,2007年,企业股从创新观念、创优环境、创办实体、创造效益入手,进一步落实监管制度化、企业规模化、经营规范化,实现了企业经济收入、企业分流安置能力的两个提高。2007年交通企业共完成营收3840万元,同比增长5.1%;工业产值2910万元同比增长2%;由于受涡河治理、涡河下游修闸致使航运公司入库税金下降的影响,年入库税金240万元,同比下降9.5%。其中新型企业年创营收363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1%,同比增长22.6%。促进交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一、2007年主要做法

1、规格化运作,提升企业在整个交通经济中的比重

根据交通发展的趋势,2007年,我局立足把企业特别是新型企业作为交通下步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型企业进行了规格化运作。一是在舆论宣传上,提升新型企业规格;二是在总体指标上,提升新型企业在整个交通经济中的比重,全年经济指标大幅上调,从2006年指标260万元,一次性上调至360万元,上调幅度达38.5%。经过全年运作,至2007年底,在检测站因改造半停业、西城客运站因车源等问题收入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新型企业全年完成经济收入363万元,占计划指标的101%、同比去年实际完成增加22.6%。三是在企业规划上,不仅争得闸北74亩土地用于企业发展,同时又根据实际,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了新型企业的下步规划,使得企业能在交通今后的发展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为交通的机构改革提供更加宽阔的疏导空间。

2、规模化发展,奠定交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基石

为实现全民创业的总体目标,整合交通现有国有资产,进一步吸引外部资金,实现交通经济的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促进交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县政府批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同意,我局注册1000万元,组建成立了涡阳县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目前涉及的财政、工商、技术监督、地税、国税等部门的各项经营手续已全部办理完毕。对城北客运站的投资正在实施。交司成立后,将逐步对局属部分企业及新办企业实施控股或实现全部投资。通过对现有部分企业的逐步收购,对新办企业的引资和投资,使交通经济在人、财、物上实现顺畅管理,不仅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规范要求,促进交通企业的集团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奠定了交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基石。

3、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夯实交通企业快速发展基础

遵从交通企业发展的十二字方针,我局对新型企业进行了规范化建设。一是检测站的升级改造工程。按照省运管局整改要求,由纪检委第二纪检组全程监督,我局共计投资236万元,扩建场地4700平方米,对车间、场地、设备等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已通过了省技术监督局验收、基本通过了省运管局的验收。二是维修服务公司的组建。通过多方努力,促使涡阳县华通维修服务有限公司基本组建完毕,公司车间、设备正在逐步改造、添置。三是西阳料场加油站的改造。通过招商引资,从福建省引进资金和专业人员,对888加油站进行了改造,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四是城北客运站建设。目前征地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交司已支付土地出让金等费用350万元,场站建设的规划、设计等正在进行。

4、规章化监管,全方位加强对新老企业的综合督察

为保证年初各项指标落到实处,我局对新老企业实施了全方位、规章化监管,一是对新型企业实行了定期例会制度,定期召集企业负责人就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研究、部署;二是实行不定期督察制度,对新型企业的工作、经营、管理状况进行不定期实地突击督察,针对在督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责令整改。三是对老企业定期摸底,按照局对老企业“监督、指导、服务、协调”,掌握老企业动态,及时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通过规章化的监管,目前新型企业蓬勃发展、老企业基本稳定。

二、2008年经营思路

根据交通局总体工作部署,2008年,对老企业将按照“监督、指导、服务、协调”,促使各单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对新型企业,将依照“统、建、合、筹、转、改”六字原则,逐步实施,以确保全年创收400万元目标全面完成。

1、统。一是由交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收购股权、注入资金等措施,把新型企业和新办企业由交通投资公司统管,便于筹措资金,集团发展;二是涉及新型企业的保险、税收等费用,争取实行统保统缴;三是对新型企业中新增的客运班车实行统购、统办业务、向社会统一竞拍;四是争取县城内实行统一售票。

2、建。一是城北客运站的建设,土地征用完毕,规划、设计、筹资、初建等落实完毕;二是维修服务公司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基本完善,公司的建设到位;三是筹建广告策划公司,开展新兴广告业务;四是抓好企业资产的档案建设和监管体系的建设。

3、合。一是西城客运站的合作事宜在元月底前与阜汽集团签订完毕,保证规范运作;二是天静客运站与汽车站的在3月份基本完成,合作进一步完善;三是基本完成配载客运站与亳客集团涡阳公司的互惠式合作。

4、筹。一是根据全民创业有关精神,在交通系统运政和新型企业人员当中酬集资金,入股企业,在提供部分福利的同时,加快新型企业的发展;二是筹划企业内退意见,在报请有关部门同意后实施,减轻人员就业及经费支出压力。

5、转。一是转变通华旅行社的经营模式,盘活现有资产,充分发挥现有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效益;二是转变企业经营者的思路,拓展收入范围,保证稳定增收。